CN218931717U - 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31717U CN218931717U CN202223063877.4U CN202223063877U CN218931717U CN 218931717 U CN218931717 U CN 218931717U CN 202223063877 U CN202223063877 U CN 202223063877U CN 218931717 U CN218931717 U CN 2189317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rmic acid
- hydrogen
- heat exchanger
- hydrogen production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BDAGIHXWWSANSR-UHFFFAOYSA-N methano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OC=O BDAGIHXWWSANSR-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9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7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7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8
- OSWFIVFLDKOXQC-UHFFFAOYSA-N 4-(3-methoxyphenyl)aniline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C(C=2C=CC(N)=CC=2)=C1 OSWFIVFLDKOXQC-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4
- 235000019253 formic acid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3054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926 pur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95 chemical reaction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1100000252 nontoxic Toxicit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00 nontoxic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495 reaction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OKKJLVBELUTLKV-UHFFFAOYSA-N M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OC OKKJLVBELUTLK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043 crude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Palladium Chemical compound [Pd]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150000002431 hydroge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815 homogeneous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63 pall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MTJGVAJYTOXFJH-UHFFFAOYSA-N 3-aminonaphthalene-1,5-disulfon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C(S(O)(=O)=O)C2=CC(N)=CC(S(O)(=O)=O)=C21 MTJGVAJYTOXFJ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1089 carb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97 cataly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9 supple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91 carbon mon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555 catalytic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43 chem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435 hydrogen atom Chemical group [H]*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984 hydroge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510 noble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58 re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Hydrogen, Water And Hydri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该制氢装置包括:制氢系统:其包括甲酸储液仓、以及与所述甲酸储液仓相连接的甲酸反应器;甲酸回收系统:其包括与所述甲酸反应器的反应产物出口相连接的一级换热器,该一级换热器的液相出口还返回连接所述甲酸反应器;气体分离系统:其包括依次连接所述一级换热器气相出口的换热组件、气体增压泵和分离罐。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及其制氢方法,储氢介质无毒且不易燃烧,可实现在较低温常压下制氢,反应过程中甲酸和催化剂回收再利用,反应气体产物二氧化碳可气化吸热为装置提供冷量,实现装备运行过程中能量的充分利用;制氢前后,进行二氧化碳吹扫确保装置运行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氢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
背景技术
化学材料储氢,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氢气吸收并储存在化学材料中。相比于高压气态储氢和低温液化储氢,该方法具有高储氢密度、低成本、高安全性等优点。甲醇储氢制氢技术是目前应用较广的化学材料储氢制氢技术,然而其存在制氢条件苛刻,一氧化碳去除任务重,工艺设备复杂等的缺点。
甲酸储氢制氢是一种新兴的化学材料储氢制氢技术,其具有储存方便、易于运输、安全性高等优点,近几年发展迅速。甲酸具有较高的吉布斯自由能,可在常温常压条件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成等体积比的氢气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式如下:
与甲醇相比,甲酸无毒无害,不易燃烧,容易在自然环境下分解,因而具有较好的环保安全属性。这些特性使甲酸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化学储氢介质之一,尤其是安全环保的优势使甲酸不但适合车载储氢,更可以作为野外营地、楼宇、核电站等后备电源加氢系统的原材料。
如中国专利CN217458830U公开了一种基于甲酸分解的制氢系统,该甲酸制氢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甲酸储存装置、甲酸分解制氢装置、氢气提纯单元以及氢气储存装置,通过将甲酸储存装置设置成包括储存器本体及其外围的用于填充第一保温介质的第一腔体,并将燃烧氢气所产生的气体直接与第一保温介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对甲酸原料的加热和保温。该系统的提纯装置利用钯膜管进行分离,钯为贵金属,成本高;同时,钯膜管还会拦截部分氢气,减少产氢量。另外,该系统未增加吹扫系统和抽真空系统,直接制氢会使富氢气体与空气直接混合形成爆炸混合物,而且甲酸利用甲酸吸收装置进行清除,会造成甲酸原料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与制氢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一提供了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氢系统:其包括甲酸储液仓、以及与所述甲酸储液仓相连接的甲酸反应器;
甲酸回收系统:其包括与所述甲酸反应器的反应产物出口相连接的一级换热器,该一级换热器的液相出口连接所述甲酸反应器;
气体分离系统:其包括依次连接所述一级换热器气相出口的换热组件、气体增压泵和分离罐。
进一步的,所述甲酸储液仓与甲酸反应器之间管路上设有调节阀。
进一步的,所述甲酸反应器上设有催化剂入口。甲酸反应器内部装有加热器,加热方式为电加热,或者通过制氢装置制得的余气进行燃烧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组件包括依次连接所述一级换热器的二级换热器和三级换热器。
更进一步的,所述分离罐底部的液相出口管路连接CO2收集器,该CO2收集器通过换热管路连接所述二级换热器。所述CO2收集器用于回收液态CO2,便于再利用。所收集的CO2部分可作为所述二级换热器的冷源,此时,利用收集的液态CO2降压吸热特性为混合气(H2、CO2)分离提供冷量。另一部分CO2可回收再加工作干冰或食品级CO2。
更进一步的,所述三级换热器通过制冷工质管路连接作为冷源的制冷设备并构成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增压泵与分离罐之间设有缓冲罐。所述缓冲罐的作用是缓冲压力,保持气体压力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甲酸反应器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设置二氧化碳吹扫系统。
更进一步的,所述二氧化碳吹扫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二氧化碳瓶组、以及与所述二氧化碳瓶组出口相连接的止回阀,该止回阀连接所述甲酸反应器。所述二氧化碳瓶组的作用是在制氢前后对装置的管道和设备进行吹扫,使管道内含氧量低于0.5vol%或含氢量低于0.4vol%;所述止回阀的作用使防止管内介质倒流。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换热器与气体分离系统之间的管路接入设置抽真空系统。
更进一步的,所述抽真空系统包括通过抽真空管路依次连接的真空泵与真空表,在抽真空管路上设有抽真空阀。所述真空泵的作用是排出系统中空气,并使装置呈负压状态;所述真空表的作用是测量装置内真空度。
进一步的,该制氢装置包括上位机、与所述上位机相连接的氢气浓度检测仪、以及布置在所述制氢系统、甲酸回收系统、气体分离系统中的若干温度传感器、若干压力传感器和若干流量计,所述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还连接所述上位机。上位机的功能包括,1)监测甲酸储液仓内液位、温度和压力,远程控制装置的阀门、泵和加热装置;当液位低于液位警戒线时,进行容量预警,提示及时补充甲酸原料至合适液位;当温度低于凝点警戒线,自动进行加温保护;当压力超过甲酸储液仓安全压力时,配合管路上设置的泄压阀自动泄压;2)监控甲酸回收系统和气液分离系统中换热器进出口温度,远程控制冷却介质流量。氢气浓度监测仪为插电固定式,作用是实时监测氢气浓度,当有氢气泄露时会发出声光报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二提供了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方法,其基于如上所述的制氢装置,该制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氢前,利用二氧化碳对制氢装置内的管道和设备进行吹扫,后抽真空,循环往复使得管道内的含氧量低于第一预设值;
(2)将均相催化剂加入甲酸反应器加热至第二预设值,利用液位差将第三预设值的甲酸溶液从甲酸储液仓输送至甲酸反应器内,催化剂与甲酸溶液反应产出混合气体粗产物;
(3)混合气体粗产物经一级换热器换热降温至第四预设值,将其中的甲酸、水与气态催化剂冷凝,使其回流至甲酸反应器循环利用,余下含H2和CO2的分离气体继续送入三级换热器中降温至第五预设值,随后经气体增压泵增压至第六预设值并进入分离罐,此时,气态CO2变为液态CO2从分离罐底部液相出口排出,H2呈气态从分离罐顶部排出。
(4)在储存一定量的液态CO2后,将液态CO2作为冷源通入二级换热器与混合气体粗产物进行降温再通入三级换热器。
进一步的,制氢前,控制管道内含氧量低于第一预设值,该第一预设值可以为0.5vol%。
进一步的,甲酸反应器中的甲酸被加热的温度为第二预设值,具体可以为95.0~100.8℃。
进一步的,甲酸溶液的浓度控制为第三预设值,具体可为85.0wt%~94.0wt%。
进一步的,经过一级换热器后混合气体被降温至第四预设值,具体可以为80~40℃。
进一步的,经过换热组件(即三级换热器)后气体被降温至第五预设值,具体可以为-15~-30℃。进一步的,经过气体增压泵后气体被增压至第六预设值,具体可以为1.5~2.3MPa。
进一步的,运行过程中,氢气浓度一般设置在合理范围内,当其达到第七预设值时,即会由氢气浓度监测仪等发出声光报警,第七预设值可以为10%LEL。同样,当氢气浓度达到第八预设值时,装置即停止制氢,并放空管路氢气,第八预设值可以为40%LEL。
进一步的,装置制氢完毕后,利用二氧化碳对其管道和设备进行吹扫,使得管道内含量低于第九预设值,再将装置完全关闭。第九预设值可以为0.4vol%。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使用甲酸作为反应原料,与甲醇相比,甲酸无毒无害,不易燃烧,容易在自然环境下分解,具有较好的环保安全属性。在装置的制氢系统中,反应器温度加热至95.0~100.8℃有助于提高催化剂活性。在气体分离系统中,混合气体被降温至-15~-30℃,加压至1.5~2.3MPa,耗能低且有助于混合气体的分离。同时,该气体分离方法不会使氢气被拦截。
(2)该装置和制氢方法进行三级换热。一级换热实现了甲酸、催化剂和水的回收再利用,二级换热和三级换热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分离、回收和再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可制成干冰或食品级CO2进行再利用,也可将其输送至二级换热器进行降压吸热,为混合气体降温提供冷量。另外,制氢后的余气可行燃烧加热,为甲酸反应器提供热源,可减小电加热的电耗。由此该装置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节能环保。
(3)在制氢前后,利用二氧化碳对装置的管道和设备进行吹扫,配备抽真空系统,有助于置换系统内空气,可防止气体产物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同时,该装置配置了氢气浓度监测仪,确保装置运行过程的安全。
(4)该装置安装了上位机,可实现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调控,增加了操作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A-制氢系统;B-甲酸回收系统;C-气体分离系统;D-二氧化碳吹扫系统;E-抽真空系统;F-监控系统;
1-甲酸储液仓;2-调节阀;3-甲酸反应器;4-一级换热器;5-二级换热器;6-三级换热器;7-制冷设备;8-气体增压泵;9-缓冲罐;10-分离罐;11-CO2收集器;12-二氧化碳瓶组;13-止回阀;14-真空泵;15-真空表;16-上位机;17-氢气浓度监测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以下各实施例中,如无特别说明的功能部件或结构,则表明其均为本领域为实现对应功能而采用的常规部件或常规结构。
实施例1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由制氢系统A、甲酸回收系统B、气体分离系统C、二氧化碳吹扫系统D、抽真空系统E构成,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监控系统F,其中,制氢系统A沿原料输送方向依次连接甲酸储液仓1、调节阀2、甲酸反应器3;甲酸回收系统B包含一级换热器4;气体分离系统C沿气体产出方向依次连接二级换热器5、三级换热器6、气体增压泵8、缓冲罐9、分离罐10、CO2收集器11,制冷设备7(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可实现制冷功能的设备即可)与三级换热器6通过制冷循环管路相连。二氧化碳吹扫系统D包括二氧化碳瓶组12、止回阀13,连接在调节阀2和甲酸反应器3之间。抽真空系统E包括真空泵14、真空表15,连接在一级换热器4和二级换热器5之间。另外,监控系统F包括上位机16、与所述上位机相连接的氢气浓度监测仪17、以及布置在制氢系统A、甲酸回收系统B、气体分离系统C中的若干温度传感器、若干压力传感器和若干流量计,所述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还连接所述上位机。
甲酸储液仓1用于储存原料甲酸溶液;调节阀2用于调节输送的甲酸溶液,具有调节流量的功能,可耐腐蚀;甲酸反应器3内部装有加热器,加热方式为电加热,或者通过制氢装置制得的余气进行燃烧加热,甲酸溶液由液位差经调节阀2调节流量输入至甲酸反应器3;
一级换热器4为翅片管式换热器,作用是冷凝甲酸蒸汽、水蒸气和催化剂蒸汽,将甲酸、水和催化剂与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分离;
二级换热器5为套管式换热器,作用是利用收集的液态CO2降压吸热特性为混合气体粗产物分离提供冷量,液态CO2可以由后续的CO2收集器11提供;三级换热器7为套管式换热器,作用是将CO2气体冷凝,与H2分离;制冷设备7的作用是冷却循环工质,其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具有制冷功能的设备即可;气体增压泵8的作用是给混合气加压;缓冲罐9的作用是缓冲压力,保持气体压力的稳定性;CO2收集器11用于回收液态CO2,便于再利用;
二氧化碳瓶组12的作用是在制氢前后对装置的管道和设备进行吹扫,使管道内含氧量低于0.5%或含氢量低于0.4%;止回阀13的作用使防止管内介质倒流;
真空泵14的作用是排出系统中空气,并使装置呈负压状态;真空表15的作用是测量装置内真空度。
上位机16的功能包括:(1)监测甲酸储液仓1内液位、温度和压力,远程控制装置的阀门、泵和加热装置;当液位低于液位警戒线时,进行容量预警,提示及时补充甲酸原料至合适液位;当温度低于凝点警戒线,自动进行加温保护;当压力超过甲酸储液仓1安全压力时,自动泄压;(2)监控甲酸回收系统B和气液分离系统中换热器进出口温度,远程控制冷却介质流量;氢气浓度监测仪17为插电固定式,作用是实时监测氢气浓度,当有氢气泄露时会发出声光报警;
以上介绍了本实用新型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的组成,本实施例在揭示上述装置的同时,还揭示了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的制氢方法,该制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装置在开始制氢前,打开气体增压泵8利用二氧化碳对制氢装置的管道和设备进行吹扫,打开真空泵14,抽除装置内气体,监测真空表15读数,循环往复使管道内含氧量低于第一预设值。
(2)将均相催化剂加入甲酸反应器3加热至第二预设值,利用液位差将第三预设值的甲酸溶液从甲酸储液仓输送至甲酸反应器内,催化剂与甲酸溶液反应产出混合气体粗产物(气态甲酸、水蒸气、气态催化剂、H2、CO2);调节阀2在甲酸储液仓1和甲酸反应器3之间用于调节甲酸溶液流量。
(3)混合气体经一级换热器4进行降温,一级换热器4采用风冷方式将混合气体降至第四预设值,将甲酸、水和催化剂冷凝与H2、CO2分离,甲酸、水和催化剂回流至甲酸反应器3循环利用。
分离后的混合气体(H2、CO2)进入三级换热器6,利用液冷方式将混合气体(H2、CO2)降至第五预设值。降温后的混合气体经过气体增压泵8增压至第六预设值,进入缓冲罐9稳压,在此工况下,气态CO2的状态变为液态进入CO2收集器11,便于之后再利用。H2进入缓冲罐稳压后排出。
运行过程中,氢气浓度监测仪17实时监测装置氢气浓度,当氢气浓度达到第七预设值时,立刻发出声光报警;当氢气浓度达到第八预设值时,装置立刻停止制氢,并放空管内氢气。
(4)在储存一定量的液态CO2后,将液态CO2作为冷源通入二级换热器5与混合气体粗产物进行降温再通入三级换热器6。
(5)装置停止制氢后,打开气体增压泵8,再次利用二氧化碳对装置的管道和设备进行吹扫,使管道内含氢量低于第九预设值,再将装置完全关闭。
另外,上述制备过程中,第一预设值为0.5%;第二预设值为95.0~100.8℃;第三预设值为85.0%~94.0%;第四预设值为80~40℃;第五预设值为-15~-30℃;第六预设值为1.5~2.3MPa;第七预设值为10%LEL;第八预设值为40%LEL;第九预设值为0.4vol%。
实施例2
采用如实施例1的制氢装置,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系统进行甲酸催化制氢反应,制氢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装置在开始制氢前,打开气体增压泵8利用二氧化碳对制氢装置的管道和设备进行吹扫,打开真空泵14,抽除装置内气体,监测真空表15读数,循环往复使管道内含氧量低于0.5vol%。
(2)将均相催化剂——石墨烯-Ru(本实施例的催化剂是根据CN114832812A的实施例二中记载方法制备得到)加入甲酸反应器3加热至95.0℃,利用液位差将85wt%的甲酸溶液从甲酸储液仓输送至甲酸反应器内,催化剂与甲酸溶液反应产出混合气体粗产物(气态甲酸、水蒸气、气态催化剂、H2、CO2);调节阀2在甲酸储液仓1和甲酸反应器3之间用于调节甲酸溶液流量。
(3)混合气体经一级换热器4进行降温,一级换热器4采用风冷方式将混合气体降至50℃,将甲酸、水和催化剂冷凝与H2、CO2分离,甲酸、水和催化剂回流至甲酸反应器3循环利用。
分离后的混合气体(H2、CO2)进入三级换热器5,利用液冷方式将混合气体(H2、CO2)降至-15℃。降温后的混合气体经过气体增压泵8增压至2.3MPa,进入缓冲罐9稳压,在此工况下,气态CO2的状态变为液态进入CO2收集器11,便于之后再利用。生成3.7g/min H2进入缓冲罐10稳压后,进入被加氢装置。
运行过程中,氢气浓度监测仪17实时监测装置氢气浓度,当氢气浓度达到10%LEL时,立刻发出声光报警;当氢气浓度达到40%LEL时,装置立刻停止制氢,并放空管内氢气。
(4)装置停止制氢后,打开气体增压泵8,再次利用二氧化碳对装置的管道和设备进行吹扫,使管道内含氢量低于0.4%,再将装置完全关闭。
实施例3
采用如实施例1的制氢装置,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系统进行甲酸催化制氢反应,制氢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装置在开始制氢前,打开气体增压泵8利用二氧化碳对制氢装置的管道和设备进行吹扫,打开真空泵14,抽除装置内气体,监测真空表15读数,循环往复使管道内含氧量低于0.5vol%。
(2)将均相催化剂——石墨烯-Ru(本实施例的催化剂是根据CN114832812A的实施例二中记载方法制备得到)加入甲酸反应器3加热至95.0℃,利用液位差将90wt%的甲酸溶液从甲酸储液仓输送至甲酸反应器内,催化剂与甲酸溶液反应产出混合气体粗产物(气态甲酸、水蒸气、气态催化剂、H2、CO2);调节阀2在甲酸储液仓1和甲酸反应器3之间用于调节甲酸溶液流量。
(3)混合气体经一级换热器4进行降温,一级换热器4采用风冷方式将混合气体降至50℃,将甲酸、水和催化剂冷凝与H2、CO2分离,甲酸、水和催化剂回流至甲酸反应器3循环利用。
分离后的混合气体(H2、CO2)进入三级换热器5,利用液冷方式将混合气体(H2、CO2)降至-15℃。降温后的混合气体经过气体增压泵8增压至2.3MPa,进入缓冲罐9稳压,在此工况下,气态CO2的状态变为液态进入CO2收集器11,便于之后再利用。生成3.9g/min H2进入缓冲罐10稳压后,进入被加氢装置。
运行过程中,氢气浓度监测仪17实时监测装置氢气浓度,当氢气浓度达到10%LEL时,立刻发出声光报警;当氢气浓度达到40%LEL时,装置立刻停止制氢,并放空管内氢气。
(4)装置停止制氢后,打开气体增压泵8,再次利用二氧化碳对装置的管道和设备进行吹扫,使管道内含氢量低于0.4%,再将装置完全关闭。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用于催化甲酸反应的均相催化剂也可以替换为采用本领域的常规可实现对应甲酸催化反应制氢功能的市售催化剂产品。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氢系统:其包括甲酸储液仓、以及与所述甲酸储液仓相连接的甲酸反应器;
甲酸回收系统:其包括与所述甲酸反应器的反应产物出口相连接的一级换热器,该一级换热器的液相出口连接所述甲酸反应器;
气体分离系统:其包括依次连接所述一级换热器气相出口的换热组件、气体增压泵和分离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酸储液仓与甲酸反应器之间管路上设有调节阀;
所述甲酸反应器上还设有催化剂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依次连接所述一级换热器的二级换热器和三级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罐底部的液相出口管路还连接CO2收集器,该CO2收集器还通过换热管路连接所述二级换热器,并作为所述二级换热器的冷源;
所述三级换热器还通过制冷工质管路连接作为冷源的制冷设备并构成循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增压泵与分离罐之间还设有缓冲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酸反应器的入口还通过管路连接设置二氧化碳吹扫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吹扫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二氧化碳瓶组、以及与所述二氧化碳瓶组出口相连接的止回阀,该止回阀还连接所述甲酸反应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换热器与气体分离系统之间的管路还接入设置抽真空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真空系统包括通过抽真空管路依次连接的真空泵与真空表,在抽真空管路上还设有抽真空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制氢装置还包括上位机、与所述上位机相连接的氢气浓度检测仪、以及布置在所述制氢系统、甲酸回收系统、气体分离系统中的若干温度传感器、若干压力传感器和若干流量计,所述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还连接所述上位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63877.4U CN218931717U (zh) | 2022-11-18 | 2022-11-18 | 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63877.4U CN218931717U (zh) | 2022-11-18 | 2022-11-18 | 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31717U true CN218931717U (zh) | 2023-04-28 |
Family
ID=86085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063877.4U Active CN218931717U (zh) | 2022-11-18 | 2022-11-18 | 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31717U (zh) |
-
2022
- 2022-11-18 CN CN202223063877.4U patent/CN2189317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25755B (zh) | 基于甲醇水重整制氢系统的氢纯化装置保护系统及方法 | |
CN115234308B (zh) | 电解水制氢压力能回收利用系统 | |
CN207998481U (zh) | 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处理系统 | |
CN211821716U (zh) | 液体二氧化碳储罐放空气的回收装置 | |
CN115849301A (zh) | 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与制氢方法 | |
CN218931717U (zh) | 一种基于甲酸储氢的制氢装置 | |
CN113532020A (zh) | 一种氯甲烷的压缩系统 | |
CN209771738U (zh) | 一种液氮低温冷凝voc回收处理装置 | |
CN103616858B (zh) | Scwo处理难生化含氮浓有机废水的氧气回收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06731600A (zh) | 一种二氧化碳捕集液化装置 | |
CN206676210U (zh) | 一种二氧化碳捕集液化装置 | |
CN105779047A (zh) | 利用烟道气制液化天然气的工艺与系统 | |
CN214654555U (zh) | 一种利用锅炉含硫烟气制甲烷的系统 | |
CN220019519U (zh) | 一种甲酸储氢的测试装置 | |
CN101616885A (zh) | 氧化反应排放气的处理和能量回收方法 | |
CN212293371U (zh) | 一种氯乙烯生产系统 | |
CN217449626U (zh) | 用于水合物法单级连续捕集分离烟气中二氧化碳的装置 | |
CN221412684U (zh) | 一种可以回收氧气的ptfe臭氧膜接触器系统 | |
CN219829201U (zh) | 一种带有气锤消除功能的氯乙烯转化器冷却水循环系统 | |
CN216155493U (zh) | 一种利用湿式除尘法除氩气尾气中SiO粉尘的系统 | |
CN222846459U (zh) | 一种利用硅氧烷干燥氯化氢气体的生产系统 | |
CN222027200U (zh) | 一种液氮使用后氮气和冷量回收系统 | |
CN217593878U (zh) | 一种用于甲醇钠工艺尾气的回收治理装置 | |
CN217988396U (zh) | 用于1-氯-1,1-二氟乙烷生产系统的安全联锁系统 | |
CN220090535U (zh) | 一种适用于罐区呼出气的无风机VOCs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2 Address after: 201800 Floor 3, Building 44, No. 1719, Jialuo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China Nuclear Equip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Shanghai) Co.,Ltd. Patentee after: Beijing Huap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800 Floor 3, Building 44, No. 1719, Jialuo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China Nuclear Equip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Shanghai)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