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92529U - 车辆底盘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底盘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92529U
CN218892529U CN202223012487.4U CN202223012487U CN218892529U CN 218892529 U CN218892529 U CN 218892529U CN 202223012487 U CN202223012487 U CN 202223012487U CN 218892529 U CN218892529 U CN 2188925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gear
vehicle chassis
steering
vehicle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1248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中正
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aiyun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aiyu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aiyu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aiyu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1248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925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925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925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底盘和车辆。所述车辆底盘包括转向机、转向拉杆和前轮,所述转向拉杆设置在所述转向机两侧并连接所述转向机和所述前轮,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承撞部,用于设置在所述转向机的前方,所述承撞部的前侧在受到撞击后,能够向所述转向机移动;推动部,设置在所述承撞部上,当所述承撞部向所述转向机移动时,所述推动部能够从所述车辆底盘的头部朝所述车辆底盘的尾部移动并推动所述转向机转动,以使所述前轮偏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底盘能够避免因前轮挤压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之间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刚性碰撞。

Description

车辆底盘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底盘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在正面碰撞障碍物(如墙体、车辆、路障)后,前轮直接卡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或者车门之间,使得溃缩部无法充分变形发挥缓冲作用,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碰撞接近于刚性碰撞,对乘车人员造成非常大的人身伤害。
另外,在碰撞过程中前轮还有可能对车门挤压造成破坏,使得车门严重变形而无法打开,给营救乘车人员造成极大的不便,由此可能失去救治伤员的宝贵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底盘和车辆,所述车辆底盘能够避免因前轮挤压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之间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刚性碰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底盘,所述车辆底盘包括转向机、转向拉杆和前轮,所述转向拉杆设置在所述转向机两侧并连接所述转向机和所述前轮,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承撞部,用于设置在所述转向机的前方,所述承撞部的前侧在受到撞击后,能够向所述转向机移动;推动部,设置在所述承撞部上,当所述承撞部向所述转向机移动时,所述推动部能够从所述车辆底盘的头部朝所述车辆底盘的尾部移动并推动所述转向机转动,以使所述前轮偏转。
可选地,所述承撞部包括溃缩部,所述推动部的第一端固定到所述溃缩部,所述推动部的第二端朝所述转向机延伸。
可选地,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沿所述车辆底盘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纵梁,所述承撞部结合到所述纵梁,所述纵梁上设置有第一转向机安装孔,所述转向机通过第一紧固件安装到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为弧形孔,从而所述推动部能够推动所述转向机沿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包括紧固区、滑移区以及设置在所述紧固区和滑移区之间的颈缩区,所述颈缩区在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紧固件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纵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间隔开的第二转向机安装孔,所述转向机通过第二紧固件安装到所述第二转向机安装孔,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围绕所述第二转向机安装孔形成弧形孔,从而所述推动部能够推动所述转向机绕所述第二紧固件转动。
可选地,所述转向机包括第一转向机安装部和第二转向机安装部,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部安装到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转向机安装部安装到所述第二转向机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推动部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固定到所述承撞部的前端,所述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部延伸并与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部接触。
可选地,在所述车辆底盘的宽度方向上,所述主体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延伸部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连接所述前轮和所述纵梁的摆臂,所述纵梁设置在所述前轮的大体中间位置,所述转向机安装在所述纵梁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底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通过包括防撞机构,可避免因前轮挤压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之间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刚性碰撞。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通过包括防撞机构,可以避免前轮对驾驶室的车门挤压现象的发生,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车门仍可以比较容易的开启,使得乘员可以快速地从车辆中被救出。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包括车辆底盘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I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在图1的基础上省略转向机和转向拉杆但保留转向机安装部和紧固件的图,以清楚地示出转向机安装孔、紧固件、转向机安装部的位置关系;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在受到撞击之后的变形的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210-转向机、220-转向拉杆、230-前轮、240-纵梁、250-第一紧固件、260-第二紧固件、270-摆臂、110-溃缩部、120-推动部、112-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a-紧固区、112b-滑移区、112c-颈缩区、113-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13-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21-主体部、122-延伸部、211-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2-第二转向机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图1至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和车辆。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包括转向机210、转向拉杆220、前轮230、纵梁240和摆臂270。
如图1所示,纵梁240沿车辆底盘的长度方向设置。作为示例,纵梁240可设置在前轮230的大体中间位置。也就是说,两个前轮230可分布在纵梁240的两侧,并且可相对于纵梁240彼此对称布置。
如图1所示,转向机210安装到纵梁240的上方,并且转向机210可通过位于纵梁240两侧的转向拉杆220分别与两个前轮230连接。
另外,如图1所示,摆臂270可固定在纵梁240的后端,前轮230可固定在摆臂270上。如图1所示,驾驶室可设置在前轮230的后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溃缩部110可结合到纵梁240的前部。在车辆受到撞击时,溃缩部110发生溃缩从而吸收撞击能量,避免能量直接传导至座舱给驾乘人员造成伤害。
作为示例,与纵梁240相比,溃缩部110的结构材质硬度相对较低,或者溃缩部110上形成有吸收应力的溃缩结构,因此在受到撞击后溃缩部110会发生溃缩从而吸收应力。溃缩部110可以与纵梁240一体形成或者可作为单独的应力吸收部件结合到纵梁240上。另外,应理解的是,在受到冲击力时,纵梁240也可能发生溃缩。
在现有技术中,当车辆在正面碰撞障碍物后,前轮会直接卡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或者车门之间,使得溃缩吸能部无法充分变形发挥缓冲作用,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碰撞接近于刚性碰撞,对驾乘人员造成非常大的人身伤害。
另外,在碰撞过程中前轮还有可能对驾驶室的车门挤压造成破坏,使得车门严重变形而无法打开,给营救乘车人员造成极大的不便,由此可能失去救治伤员的宝贵时间。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还可包括防撞机构。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防撞机构可包括:承撞部,设置在转向机210的前方,承撞部的前侧在受到撞击后,能够向转向机210移动;推动部120,设置在承撞部上,当承撞部向转向机210移动时,推动部120能够从车辆底盘的头部(对应于车辆的车头)朝车辆底盘的尾部(对应于车辆的车尾)移动并推动转向机210转动,以使前轮230偏转。
如图1和图2所示,承撞部可包括如上所述的溃缩部110。如上所述,在车辆受到撞击时,溃缩部110发生溃缩从而吸收撞击能量,避免能量直接传导至座舱给驾乘人员造成伤害。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前轮会直接卡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或者车门之间,使得溃缩部110无法充分变形发挥缓冲作用,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碰撞接近于刚性碰撞,对驾乘人员造成非常大的人身伤害。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解决以上描述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防撞机构还可包括推动部120,当溃缩部110向转向机210移动时,溃缩部110可带动推动部120从车辆的车头朝车辆的车尾方向移动,推动部120可推动转向机210转动,进而转向机210可拉拽转向拉杆220和与转向拉杆220连接的前轮230实现偏转,如图4所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推动部120的第一端可固定到溃缩部110,推动部120的第二端可朝转向机210延伸。推动部120的第二端可用于推动转向机210转动。具体地,推动部120的第二端可推动转向机210的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转动,例如,绕转向机210的第二转向机安装部212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纵梁240上设置有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可通过第一紧固件(例如,螺栓)250安装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可形成为弧形孔。
作为示例,如图1和图2所示,纵梁240上还设置有与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间隔开的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13。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13为普通形状的安装孔,例如,圆形安装孔。作为示例,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可以为围绕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13延伸的弧形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转向机210可包括沿宽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的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和第二转向机安装部212。第一紧固件(例如,螺栓)250可穿过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安装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第二紧固件(例如,螺栓)260可穿过第二转向机安装部212安装到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13。
推动部120的第二端可设置为与第二转向机安装部212接触,当溃缩部110发生溃缩而带动推动部120朝向车辆的车尾移动时,推动部120可推动第二转向机安装部212。因此,固定到第二转向机安装部212的第一紧固件250可沿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转动,从而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可围绕第二转向机安装部212转动。转向机210可拉拽转向拉杆220和与转向拉杆220连接的前轮230实现偏转,如图4所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可包括紧固区112a、滑移区112b以及设置在紧固区112a和滑移区112b之间的颈缩区112c,颈缩区112c在纵梁24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一紧固件250的直径。
因此,在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不受推动部120的推力或仅受到较小推力时,第一紧固件250可位于紧固区112a中处于紧固状态,在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受到推动部120的较大推力时,第一紧固件250可越过颈缩区112c的阻挡进入滑移区112b并沿滑移区112b滑移,从而使得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绕第二转向机安装部212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推动部120可包括主体部121和延伸部122,主体部121的第一端固定到溃缩部110的前端,延伸部122从主体部121的第二端朝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延伸并与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在车辆底盘(或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主体部121的宽度大于延伸部122的宽度,以提高推动部120整体的结构刚度。延伸部122设置为仅与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接触而不与第二转向机安装部212接触。另外,推动部120为硬质材料,以在受到撞击时不发生溃缩或明显变形。
以下,参照图1和图4描述包括上述防撞机构的车辆的防撞机理。
如图4所示,当车辆撞击到障碍物后,溃缩部110首先接触障碍物,并向转向机210移动,此时,推动部120与溃缩部110一起向转向机210移动,并推动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绕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13转动,从而转向拉杆220带动前轮230发生侧向位移,由于前轮230固定在摆臂270上,刚度较大,此处还没有产生变形,所以前轮230会绕摆臂270的安装点旋转,使前轮230后端向车辆外侧偏转。因此溃缩部110可充分发挥吸收撞击能量的作用,避免因前轮230挤压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之间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刚性碰撞。
当碰撞过程继续进行,障碍物会把转向机210和前轮230继续向车尾方向压缩,当碰撞停止后,前轮230在障碍物的挤压下继续发生偏转,使得前轮230便不会被挤压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之间,极大程度的减小前轮230对碰撞的负面影响。此结构使得溃缩部110能更好地吸收碰撞时产生的巨大能量,从而保护乘员的生命安全。
另外,前轮230的后端向车辆外侧发生偏转,可以避免前轮对车门挤压现象的发生,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车门仍可以比较容易的开启,使得乘员可以快速地从车辆中被救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通过包括防撞机构,可避免因前轮挤压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之间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刚性碰撞。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通过包括防撞机构,可以避免前轮对驾驶室的车门挤压现象的发生,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车门仍可以比较容易的开启,使得乘员可以快速地从车辆中被救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车辆底盘的车辆。
尽管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底盘,所述车辆底盘包括转向机(210)、转向拉杆(220)和前轮(230),所述转向拉杆(220)设置在所述转向机(210)两侧并连接所述转向机(210)和所述前轮(23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
承撞部,设置在所述转向机(210)的前方,所述承撞部的前侧在受到撞击后,能够向所述转向机(210)移动;
推动部(120),设置在所述承撞部上,当所述承撞部向所述转向机(210)移动时,所述推动部能够从所述车辆底盘的头部朝所述车辆底盘的尾部移动并推动所述转向机(210)转动,以使所述前轮(230)偏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撞部包括溃缩部(110),所述推动部(120)的第一端固定到所述溃缩部(110),所述推动部(120)的第二端朝所述转向机(210)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沿所述车辆底盘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纵梁(240),所述承撞部结合到所述纵梁(240),所述纵梁(240)上设置有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所述转向机(210)通过第一紧固件(250)安装到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为弧形孔,从而所述推动部能够推动所述转向机(210)沿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包括紧固区(112a)、滑移区(112b)以及设置在所述紧固区(112a)和滑移区(112b)之间的颈缩区(112c),所述颈缩区(112c)在所述纵梁(24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紧固件(250)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240)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间隔开的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13),所述转向机(210)通过第二紧固件(260)安装到所述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13),
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围绕所述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13)形成弧形孔,从而所述推动部能够推动所述转向机(210)绕所述第二紧固件(260)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210)包括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和第二转向机安装部(212),所述第一紧固件(250)穿过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安装到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所述第二紧固件(260)穿过所述第二转向机安装部(212)安装到所述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120)包括主体部(121)和延伸部(122),所述主体部(121)的第一端固定到所述承撞部的前端,所述延伸部(122)从所述主体部(121)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延伸并与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1)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底盘的宽度方向上,所述主体部(121)的宽度大于所述延伸部(122)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连接所述前轮(230)和所述纵梁(240)的摆臂(270),
所述纵梁(240)设置在所述前轮(230)的大体中间位置,所述转向机(210)安装在所述纵梁(240)上方。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底盘。
CN202223012487.4U 2022-11-11 2022-11-11 车辆底盘和车辆 Active CN2188925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12487.4U CN218892529U (zh) 2022-11-11 2022-11-11 车辆底盘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12487.4U CN218892529U (zh) 2022-11-11 2022-11-11 车辆底盘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92529U true CN218892529U (zh) 2023-04-21

Family

ID=86003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12487.4U Active CN218892529U (zh) 2022-11-11 2022-11-11 车辆底盘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925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743347A (en) Safety chassis
US4182529A (en) Vehicle diverting energy absorber bumper system
CN110481477B (zh)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6394457A (zh) 一种主动保护装置
US6676709B1 (en) System for absorbing impacts in motor vehicles
US769501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hared crumple zone
US3879073A (en) Collision force absorbing arrangement in vehicles
CN111231874B (zh) 一种应用于轿车的前防撞梁总成
EP2049382B1 (en) Connection device for steering column and crossbeam
US20210114664A1 (en) Slidable truss assembly for a vehicle
CN218892529U (zh) 车辆底盘和车辆
US3955640A (en) Absorbing safety arrangement for a truck
EP3194250B1 (en) Cab over engine truck
CN218892530U (zh) 车辆底盘和车辆
CN218536837U (zh) 断裂牺牲结构、车架及车辆
CN207595061U (zh) 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8489613U (zh) 车辆底盘和车辆
CN217917849U (zh) 一种汽车低速碰撞的保护装置
CN106985776B (zh) 一种抗撞结构的导向刚度补偿装置
KR100502511B1 (ko) 버스용 운전석 시트의 충격 흡수 장치
CN218949299U (zh) 车辆底盘和车辆
CN218703465U (zh) 车辆底盘和车辆
CN218489609U (zh) 车辆
CN110228437B (zh) 一种车辆碰撞消能装置
CN218400458U (zh) 用于车辆的碰撞缓冲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88 Beiyuan Ea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Kaiyun Ener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88 Beiyuan Ea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Kaiyun Automobi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