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17738U - 一种离合结构、双离合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离合结构、双离合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17738U
CN218817738U CN202223234725.6U CN202223234725U CN218817738U CN 218817738 U CN218817738 U CN 218817738U CN 202223234725 U CN202223234725 U CN 202223234725U CN 218817738 U CN218817738 U CN 218817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disc
clutch
outer shell
guide
pis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3472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立桃
路优
白景峰
纪晓辉
唐广清
刘一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3472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177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17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177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器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离合结构、双离合装置及车辆。离合结构中第一活塞盘与第一外壳体接触,第一活塞盘和第一外壳体之间形成第一执行腔,第一活塞盘远离第一执行腔的一侧设置平衡组件;平衡组件包括导向件、弹性组件和限位板,导向件与第一活塞盘的侧壁连接,弹性组件内端靠近离合结构的轴线设置,在轴线方向上,弹性组件外端的一侧与导向件抵接,弹性组件外端的另一侧与限位板抵接,限位板用于限制弹性组件外端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在离合结构转动时,离合结构转动时第一执行腔内液压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对第一活塞盘产生的轴向推力与弹性组件作用在第一活塞盘上的轴向分力相平衡,避免产生换挡冲击或飞车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离合结构、双离合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器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离合结构、双离合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变速中多采用湿式离合器,且湿式离合器离合器的执行机构多为采用液压阀体进行换挡,参照图1所示,即通过控制执行腔01的压力来推动执行活塞02朝向摩擦片组03移动,设置不同的执行腔01压力会对摩擦片组03产生不同的压力,从而实现不同工况的扭矩传递。
湿式离合器在使用时,执行腔01中的液压油会跟随离合器高速旋转,液压油会产生离心力,当转速达到一定值时该离心力作用在执行活塞02上的推力会克服回位弹簧04的回位力,导致执行活塞02始终压在摩擦片组03上,从而导致换挡过程中离合器过压,产生换挡冲击或飞车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离合结构,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的离合器的执行腔中液压油转动时离心力作用在执行活塞上的推力克服回位弹簧的回位力,导致执行活塞压在摩擦片组上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合结构,包括第一内壳体、第一外壳体、第一摩擦片组、第一活塞盘和平衡组件,所述第一摩擦片组的内圈端部与所述第一内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摩擦片组的外圈端部与所述第一外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活塞盘与所述第一外壳体接触并设于所述第一内壳体、所述第一外壳体和所述第一摩擦片组围成的安装腔内,所述第一活塞盘和所述第一外壳体之间形成第一执行腔,所述第一活塞盘远离所述第一执行腔的一侧设置所述平衡组件;所述平衡组件包括导向件、弹性组件和限位板,所述导向件与所述第一活塞盘的侧壁连接,所述弹性组件内端靠近离合结构的轴线设置,在轴线方向上,所述弹性组件外端的一侧与所述导向件抵接,所述弹性组件外端的另一侧与所述限位板抵接,所述限位板用于限制所述弹性组件外端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在所述离合结构转动时,所述第一执行腔内液压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对所述第一活塞盘产生的轴向推力与所述弹性组件作用在第一活塞盘上的轴向分力相平衡。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件与所述弹性组件抵接的抵接面为坡面,所述抵接面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盘连接,所述抵接面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离合结构的轴线方向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件为圆台状结构,在轴线方向上,所述导向件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盘连接,所述导向件另一端为自由端。
进一步的,在径向方向上,所述导向件与所述第一活塞盘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执行腔的中部。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性件和离心球,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盘的内圈端部连接,所述弹性件另一端与所述离心球连接,所述离心球与所述导向件和所述限位板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第一活塞盘的内圈端部为与轴线方向平行的环形板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包括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用于与主转毂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位于所述弹性组件远离所述第一活塞盘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导向件共同限制所述弹性组件外端在轴线方向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还包括第二限位板,多对所述第二限位板绕所述第一活塞盘的内圈端部均布设置,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活塞盘和所述导向件连接,任一对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设置所述弹性组件,所述第二限位板用于限制所述弹性组件外端在径向方向的位置。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离合装置,包括第二内壳体、第二外壳体、第二摩擦片组、第二活塞盘、回位弹簧和上述的离合结构,所述第二摩擦片组的内圈端部与所述第二内壳体连接,所述第二摩擦片组的外圈端部与所述第二外壳体连接;所述离合结构设于所述第二外壳体和所述第二内壳体围成的安装腔内,所述离合结构的第一内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内壳体设置,所述离合结构的第一外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外壳体设置;所述第二活塞盘设于第一外壳体、所述第二外壳体和所述第二摩擦片组围成的安装腔内,所述第二活塞盘靠近所述第二外壳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外壳体接触,所述第二活塞盘远离所述第二外壳体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壳体接触,所述第二活塞盘和所述第二外壳体之间形成第二执行腔;所述回位弹簧的内圈端部与所述第一外壳体抵接,所述回位弹簧的外圈端部与所述第二活塞盘抵接。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双离合装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合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离合结构在转动时,第一执行腔内液压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对第一活塞盘产生的轴向推力与弹性组件作用在第一活塞盘上的轴向分力相平衡,可以避免液压油在第一执行腔内跟随离合结构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作用在第一活塞盘产生轴向推力使第一活塞盘始终压在第一摩擦片组上,导致换挡过程中离合器过压,产生换挡冲击或飞车等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双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双离合装置中A部分放大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双离合装置中B-B所示断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离合结构的离心力分析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01-执行腔;02-执行活塞;03-摩擦片组;04-回位弹簧;
11-第一内壳体;12-第一外壳体;13-第一摩擦片组;131-分隔钢片;132-摩擦片;14-第一活塞盘;15-平衡组件;151-导向件;152-抵接面;153-弹性件;154-离心球;16-第一执行腔;17-第一限位板;18-第二限位板;19-卡环;
21-第二内壳体;22-第二外壳体;23-第二摩擦片组;24-第二活塞盘;25-回位弹簧;26-第二执行腔;
31-输入毂;32-驱动盘;33-主转毂;34-主油道;35-第一分油道;36-第二分油道;37-第一输出端;38-第二输出端;39-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离合结构,离合结构适于安装在离合器内,参照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离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离合结构包括第一内壳体11、第一外壳体12、第一摩擦片组13、第一活塞盘14和平衡组件15,第一内壳体11与离合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外壳体12与主转毂33固定连接,第一摩擦片组13的内圈端部与第一内壳体11连接,第一摩擦片组13的外圈端部与第一外壳体12连接,第一内壳体11、第一外壳体12和第一摩擦片组13围成的安装腔内设置有第一活塞盘14和平衡组件15。
第一活塞盘14与第一外壳体12和主转毂33接触,第一活塞盘14和第一外壳体12之间形成第一执行腔16,主转毂33上设有第一分油道35和主油道34,第一执行腔16通过第一分油道35与主油道34连通,离合结构在使用时,通过主油道34输入的液压油适于进入至第一执行腔16内。第一活塞盘14的外圈端部为输出端,第一活塞盘14的输出端适于与第一摩擦片组13抵接,第一摩擦片组13将第一内壳体11和第一外壳体12连接并传动扭矩。第一活塞盘14远离第一执行腔16的一侧设置平衡组件15。
平衡组件15包括导向件151、弹性组件和限位板,导向件151与第一活塞盘14的侧壁连接,也即导向件151与第一活塞盘14远离第一执行腔16的侧壁连接,弹性组件内端靠近离合结构的轴线设置,在轴线方向上,弹性组件外端的一侧与导向件151抵接,弹性组件外端的另一侧与限位板抵接,限位板用于限制弹性组件外端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在径向方向,弹性组件为导向件151提供向外的推力和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该合力在轴线方向的分力朝向第一活塞盘14。
其中,轴线方向指离合结构的轴线39的方向,径向方向为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
在离合结构转动时,第一执行腔16用于充入液压油,第一执行腔16内液压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对第一活塞盘14产生的轴向推力与弹性组件作用在第一活塞盘14上的轴向分力相平衡。
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发出离合器换挡请求时,会请求对离合器执行腔增加压力,具体的,参照图2所示,液压油通过主油道34和第一分油道35进入至第一执行腔16内,第一执行腔16内压力增大。在压力的作用下,第一活塞盘14产生压紧第一摩擦片组13的趋势。平衡组件15初始状态具有预紧力,弹性组件外端压在导向件151上,弹性组件的离心力与弹性组件的弹性力之和决定初始启动力大小。初始状态时,弹性组件外端与轴线39的距离较大,弹性组件转动时,弹性组件外端产生较大的离心力,该离心力和弹性组件的弹性力之和在轴线方向的分力较大,从而使得液压油初始启动力较大,预充油具有较大的压力范围,相对于预充油具有较小的压力范围,更加便于预充油控制。
当第一执行腔16内压力足够大推动第一活塞盘14移动并作用在导向件151上,从而压着弹性组件外端朝向轴线39移动,弹性组件的弹力增大,在第一活塞盘14与第一摩擦片组13接触并压动第一摩擦片组13后第一内壳体11和第一外壳体12连接并实现扭矩传递。此时,弹性组件外端径向位置固定,产生一稳定的离心力,通过对弹性组件外端的质量设计,弹性组件的弹性力设计,以及弹性组件外端与导向件151抵接时轴线方向分力的分配,可以实现第一执行腔16内液压油转动产生离心力对第一活塞盘14作用产生的轴线方向分力,与弹性组件转动时弹性组件外端产生的离心力和弹性组件的弹性力之和在轴线方向的分力相等,互相抵消。也即,离合结构工作时,第一活塞盘14两侧达到平衡量100%,此时第一活塞盘14可以稳定作用在第一摩擦片组13上实现稳定扭矩传递。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通过控制第一执行腔16的压力来推动第一活塞盘14移动,设置不同的第一执行腔16压力会对第一摩擦片组13产生不同的压力,从而实现不同扭矩传递。
本申请实施例的离合结构,离合结构转动时,第一执行腔16内液压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对第一活塞盘14产生的轴向推力与弹性组件作用在第一活塞盘14上的轴向分力相平衡,可以避免液压油在第一执行腔16内跟随离合结构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作用在第一活塞盘14产生轴向推力使第一活塞盘14始终压在第一摩擦片组13上,导致换挡过程中离合器过压,产生换挡冲击或飞车等问题。
同时,本申请实施例的离合结构,还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例如在背对第一活塞盘14一侧设置一个平衡活塞,运作过程中给平衡活塞腔体注入润滑油,平衡腔油的离心力会平衡掉第一执行腔16内液压油离心力作用在第一活塞盘14的轴向分力,该平衡腔体为开口设计,当转速低时油液会泄出平衡腔,进行换挡时再次充油,会有延迟产生不平衡影响换挡质感的问题;以及平衡腔设计空间较大,多会侵占离合器内壳空间,影响润滑导向的布置,产生离合器润滑分配不均而过热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离合结构不存在泄油再充油导致的压力延迟,从而换挡平顺;而且平衡组件15设计空间尺寸相对较小,有效释放离合器内壳的内部空间,利于离合器其他构件例如润滑导游板的布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壳体11和第一外壳体12扣合形成安装腔,第一摩擦片组13设置在安装腔位于第一内壳体11和第一外壳体12连接处。第一摩擦片组13包括设置在第一外壳体12上的分隔钢片131以及设置在第一内壳体11上的摩擦片132,分隔钢片131与摩擦片132沿轴线方向交替间隔设置。由于第一外壳体12和第一内壳体11为相对转动的,因此分隔钢片131和摩擦片132均可看做是环片,亦可以是连续弹片所组成的圆环。在离合结构没有接合时,分隔钢片131和摩擦片132分别单独跟随第一外壳体12和第一内壳体11转动;而离合结构在接合的时候,由外部的液压系统驱动第一执行腔16中液压油推动第一活塞盘14,第一活塞盘14压迫分隔钢片131和摩擦片132,使得分隔钢片131和摩擦片132逐渐产生摩擦,直至使得第一外壳体12和第一内壳体11一起运动。即第一摩擦片组13在受到压紧力的情况下,产生摩擦转矩,分隔钢片131、摩擦片132、第一外壳体12、第一内壳体11一起转动,直至转速差消除,接合完成。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平衡组件15的结构示意图。平衡组件15的导向件151与弹性组件抵接的抵接面152为坡面,抵接面152一端与第一活塞盘14连接,抵接面152另一端向远离离合结构的轴线39方向倾斜。由于抵接面152与弹性组件抵接,弹性组件外端为导向件151提供轴线方向的推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所示,导向件151为圆台状结构,在轴线方向上,导向件151一端与第一活塞盘14连接,导向件151另一端为自由端。导向件151为圆台状结构时,弹性组件转动时能够为导向件151提供稳定的离心力和弹性力的合力,该合力在轴线方向上的分力均匀的作用在第一活塞盘14上。具体参照图3所示,导向件151的小端与第一活塞盘14连接,导向件151的大端为自由端。通过对导向件151的角度设计,可以实现第一执行腔16内液压油转动时对第一活塞盘14产生的轴线方向分力,与弹性组件转动时弹性组件外端产生的离心力和弹性组件的弹性力之和在轴线方向的分力相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在径向方向上,导向件151与第一活塞盘14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执行腔16的中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组件包括弹性件153和离心球154,具体参照图3所示,弹性件153一端与第一活塞盘14的内圈端部连接,弹性件153另一端与离心球154连接,离心球154与导向件151和限位板抵接。离合结构转动时,离心球154主要产生离心力的作用,离心球154产生的离心力和弹性件153的弹性力的合力共同作用在导向件151上,为导向件151提供轴线方向上的分力。通过对离心球154的质量设计和弹性件153的弹性力设计,以及导向件151的角度设计,可以实现第一执行腔16内液压油转动时对第一活塞盘14产生的轴线方向分力,与离心球154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和弹性件153的弹性力之和在轴线方向的分力相等,互相抵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弹性件153为压缩弹簧,第一活塞盘14的内圈端部为与轴线方向平行的环形板状结构,压缩弹簧与第一活塞盘14的内圈端部在轴线方向的中部连接。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153为弹片,弹片使得离心球154产生朝向导向件151的推力,该推力和与离心球154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之和在轴线方向具有分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板包括第一限位板17,具体参照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第一限位板17的结构示意图。第一限位板17用于与主转毂33连接,第一限位板17位于弹性组件远离第一活塞盘14的一侧,也即位于第一活塞盘14远离第一外壳体12的一侧,第一限位板17和导向件151共同限制弹性组件外端在轴线方向的位置。
具体参照图3所示,第一限位板17和导向件151均与离心球154抵接,第一限位板17在轴线方向上限制离心球154的位置,以使得离心球154能够为导向件151提供轴线方向的分力。
参照图2所示,第一限位板17为环形结构,第一限位板17套设在主转毂33上,在主转毂33上设置卡环19,卡环19将第一限位板17限位在主转毂33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板还包括第二限位板18,具体参照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第二限位板18的结构示意图。多对第二限位板18绕第一活塞盘14的内圈端部均布设置,第二限位板18与第一活塞盘14和导向件151连接。在径向方向上,第二限位板18一端与第一活塞盘14的内圈端部固定连接,第二限位板18另一端与导向件151固定连接,任一对第二限位板18之间设置弹性组件,第二限位板18用于限制弹性组件外端在径向方向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对第二限位板18之间限制离心球154在径向方向的位置,避免离心球154在径向方向左右偏摆,第一限位板17和导向件151为在轴线方向上限制离心球154的位置,第一限位板17、第二限位板18和导向件151的共同作用使得离心球154转动时所处位置稳定,进而使得第一活塞盘14可以稳定作用在第一摩擦片组13上实现稳定扭矩传递。具体参照图4所示,第二限位板18用于限制弹性组件外端在第一活塞盘14的内圈端部圆周方向的位置。
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的离合结构的工作原理包括:
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发出离合器换挡请求时,液压系统对第一执行腔16增加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第一活塞盘14产生压紧第一摩擦片组13的趋势。参照图2所示,第一活塞盘14远离第一执行腔16的一侧设置有离心球154、导向件151和压缩弹簧,初始状态压缩弹簧设置有预紧力,离心球154受到第一限位板17限位压在导向件151上。当第一执行腔16内压力足够大推动第一活塞盘14移动并作用在导向件151上,从而压着离心球154向下运动,进而压紧压缩弹簧;当第一活塞盘14与第一摩擦片组13压紧后开始实现扭矩传递。此时离心球154径向位置固定,离心球154产生一稳定的离心力,通过对离心球154的质量设计和弹性件153的弹性力设计,以及导向件151的角度设计,可以实现第一执行腔16内液压油转动时离心力作用下对第一活塞盘14产生的轴向推力,与离心球154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和弹性件153的弹性力之和在轴线方向的分力相等,互相抵消。也即,离合结构工作时,第一活塞盘14两侧达到平衡量100%,此时第一活塞盘14可以稳定作用在第一摩擦片组13上实现稳定扭矩传递。
本申请实施例的离合结构,平衡组件15位于平衡腔内,该平衡腔的工作模式为:随着离合结构输入转速的增加,离心球154在离心力作用下向外扩张,由于离心球154轴线方向受到第一限位板17的限位作用,导向件151设置倾斜角α时,闭合离合结构时离心球154克服轴向分力Fα‘,液压油推动第一活塞盘14压向第一摩擦片组13,第一活塞盘14与第一摩擦片组13贴紧后位置相对固定。离心球154作用在导向件151上的轴线方向分力与第一执行腔16内液压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对第一活塞盘14产生的轴向推力平衡,第一活塞盘14可以实现稳定传递扭矩的功能。在考虑到离心球154重力的情况下,参见图5所示,其计算公式为:
竖直方向:mrω2+kX-mg=Fn×sinα
水平方向:Fa′=Fn×coaα
Figure BDA0003973808770000111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离合结构,不存在泄油再充油导致的压力延迟,从而换挡平顺。初始位置时离心球154较大的离心力与弹性件153的弹性力叠加,使得初始启动力较大便于预充油控制。离合结构结合后离心球154距离轴线39的距离较小,此时阻力又会变得相对较小,提升了执行系统的效率。离心平衡机构设计空间尺寸较小,有效释放离合器内壳的内部空间,可用于例如润滑导游板等的布置。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离合装置,参照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双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双离合装置包括第二内壳体21、第二外壳体22、第二摩擦片组23、第二活塞盘24、回位弹簧25和上述的离合结构,第二摩擦片组23的内圈端部与第二内壳体21连接,第二摩擦片组23的外圈端部与第二外壳体22连接;离合结构设于第二外壳体22和第二内壳体21围成的安装腔内,离合结构的第一内壳体11靠近第二内壳体21设置,离合结构的第一外壳体12靠近第二外壳体22设置;第二活塞盘24设于第一外壳体12、第二外壳体22和第二摩擦片组23围成的安装腔内,第二活塞盘24靠近第二外壳体22的一侧与第二外壳体22接触,第二活塞盘24远离第二外壳体22的另一侧与第一外壳体12接触,第二活塞盘24和第二外壳体22之间形成第二执行腔26;回位弹簧25的内圈端部与第一外壳体12抵接,回位弹簧25的外圈端部与第二活塞盘24抵接。
具体的,双离合装置中包括内离合器和外离合器,离合结构为内离合器的结构,第二内壳体21、第二外壳体22、第二摩擦片组23、第二活塞盘24、回位弹簧25为外离合器中的结构。其中,第二摩擦片组23与上述的第一摩擦片组13的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双离合装置在应用中,内离合器和外离合器在不同工况下均需要单独进行受力传扭。内离合器使用平衡组件15进行复位,外离合器使用回位弹簧25进行复位。具体为,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发出离合器换挡请求时,根据不同工况,液压系统通过主油道34和第一分油道35对第一执行腔16增加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第一活塞盘14压紧第一摩擦片组13,第一外壳体12、第一内壳体11和第一输出端37依次连接进行扭矩输出,第一活塞盘14受到平衡组件15的轴向推力复位。液压系统通过主油道34和第二分油道36对第二执行腔26增加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第二活塞盘24压紧第二摩擦片组23,第二外壳体22、第二内壳体21和第二输出端38依次连接进行扭矩输出,第二活塞盘24受到回位弹簧25的轴向推力复位。
本申请实施例的双离合装置中包括离合结构,因此也具有换挡平顺,执行效率高,避免出现换挡过程中离合器过压,产生换挡冲击或飞车等问题。
参照图2所示,为了进行更好地驱动,第二外壳体22开口的一侧同轴设置有驱动盘32,驱动盘32的外沿与第二外壳体22开口连接,第二内壳体21置于驱动盘32与第二外壳体22形成的腔体内。驱动盘32既可以进行驱动第二外壳体22进行转动,同时还能就第二内壳体21连同内部的第二摩擦片组23完全容置在腔体内,使得其具有很好的密封性。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实施二的双离合装置,因此也具有上述双离合装置的优点。双离合装置可以解决车辆驾驶过程中,需要较大离合器压力效率低的问题,以及解决初始预紧力小,预充油控制不稳导致离合器异常贴合等问题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都是本申请实施例所必须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壳体(11)、第一外壳体(12)、第一摩擦片组(13)、第一活塞盘(14)和平衡组件(15),所述第一摩擦片组(13)的内圈端部与所述第一内壳体(11)连接,所述第一摩擦片组(13)的外圈端部与所述第一外壳体(12)连接;
所述第一活塞盘(14)与所述第一外壳体(12)接触并设于所述第一内壳体(11)、所述第一外壳体(12)和所述第一摩擦片组(13)围成的安装腔内,所述第一活塞盘(14)和所述第一外壳体(12)之间形成第一执行腔(16),所述第一活塞盘(14)远离所述第一执行腔(16)的一侧设置所述平衡组件(15);
所述平衡组件(15)包括导向件(151)、弹性组件和限位板,所述导向件(151)与所述第一活塞盘(14)的侧壁连接,所述弹性组件内端靠近离合结构的轴线设置,在轴线方向上,所述弹性组件外端的一侧与所述导向件(151)抵接,所述弹性组件外端的另一侧与所述限位板抵接,所述限位板用于限制所述弹性组件外端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
在所述离合结构转动时,所述第一执行腔(16)内液压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对所述第一活塞盘(14)产生的轴向推力与所述弹性组件作用在第一活塞盘(14)上的轴向分力相平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151)与所述弹性组件抵接的抵接面(152)为坡面,所述抵接面(152)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盘(14)连接,所述抵接面(152)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离合结构的轴线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151)为圆台状结构,在轴线方向上,所述导向件(151)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盘(14)连接,所述导向件(151)另一端为自由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径向方向上,所述导向件(151)与所述第一活塞盘(14)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执行腔(16)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性件(153)和离心球(154),所述弹性件(153)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盘(14)的内圈端部连接,所述弹性件(153)另一端与所述离心球(154)连接,所述离心球(154)与所述导向件(151)和所述限位板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53)为压缩弹簧,所述第一活塞盘(14)的内圈端部为与轴线方向平行的环形板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包括第一限位板(17),所述第一限位板(17)用于与主转毂(33)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17)位于所述弹性组件远离所述第一活塞盘(14)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板(17)和所述导向件(151)共同限制所述弹性组件外端在轴线方向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还包括第二限位板(18),多对所述第二限位板(18)绕所述第一活塞盘(14)的内圈端部均布设置,所述第二限位板(18)与所述第一活塞盘(14)和所述导向件(151)连接,任一对所述第二限位板(18)之间设置所述弹性组件,所述第二限位板(18)用于限制所述弹性组件外端在径向方向的位置。
9.一种双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内壳体(21)、第二外壳体(22)、第二摩擦片组(23)、第二活塞盘(24)、回位弹簧(25)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离合结构,所述第二摩擦片组(23)的内圈端部与所述第二内壳体(21)连接,所述第二摩擦片组(23)的外圈端部与所述第二外壳体(22)连接;
所述离合结构设于所述第二外壳体(22)和所述第二内壳体(21)围成的安装腔内,所述离合结构的第一内壳体(11)靠近所述第二内壳体(21)设置,所述离合结构的第一外壳体(12)靠近所述第二外壳体(22)设置;
所述第二活塞盘(24)设于第一外壳体(12)、所述第二外壳体(22)和所述第二摩擦片组(23)围成的安装腔内,所述第二活塞盘(24)靠近所述第二外壳体(22)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外壳体(22)接触,所述第二活塞盘(24)远离所述第二外壳体(22)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壳体(12)接触,所述第二活塞盘(24)和所述第二外壳体(22)之间形成第二执行腔(26);
所述回位弹簧(25)的内圈端部与所述第一外壳体(12)抵接,所述回位弹簧(25)的外圈端部与所述第二活塞盘(24)抵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离合装置。
CN202223234725.6U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离合结构、双离合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188177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34725.6U CN218817738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离合结构、双离合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34725.6U CN218817738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离合结构、双离合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17738U true CN218817738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043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34725.6U Active CN218817738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离合结构、双离合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177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5180702A (ja) トルク伝達装置及び、このトルク伝達装置を備えたドライブトレイン
US11518230B2 (en) Clutch device and hybrid module
CN105626713B (zh) 用于机动车变速器的切换设备和机动车变速器用致动方法
US4113075A (en) Centrifugal lock-up clutch and torque converter
AU2019203676B2 (en) Improved expanding friction disk configurable to be compatible with wear liners and improved friction disks
CN101858422B (zh) 具有常接合盘式离合器的自动变速器
US20170343053A1 (en) Concentric V-Groove Coupling
US11603892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218817738U (zh) 一种离合结构、双离合装置及车辆
US20040159524A1 (en) Cone-clutched assembly
JPS629028A (ja) 車両用クラツチ装置
CN112334348A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传动装置
US11732761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20130118857A1 (en) Centrifugal unit and clutch
JP6676145B2 (ja)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US9797460B2 (en) Clutch apparatus employing dual concentric clutches
JPS59179421A (ja) 車両の動力伝達系捩り振動吸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