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07486U - 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07486U
CN218707486U CN202222840757.4U CN202222840757U CN218707486U CN 218707486 U CN218707486 U CN 218707486U CN 202222840757 U CN202222840757 U CN 202222840757U CN 218707486 U CN218707486 U CN 2187074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unit
blowing
absorption
belt convey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4075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满
李旭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re Coking and Refractory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 MCC
Original Assignee
Acre Coking and Refractory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 MC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re Coking and Refractory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 MCC filed Critical Acre Coking and Refractory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 MCC
Priority to CN20222284075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074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074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074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包括吹送单元、吸收单元、吸风集合管、送风集合管、送风机、引风除尘单元;吹送单元的进风口通过送风集合管连接送风机,吸收单元设吸风口用于接收送风单元吹出的风,吹送单元的两侧吹风口与吸收单元的两侧吸风口之间形成2道气幕,由2道气幕形成的气罩在带式输送机的顶部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吸收单元的出风口通过吸风集合管连接引风除尘单元。本实用新型采用吹送单元与吸收单元组合形成密闭气罩,抑制、捕集带式输送机上方的粉尘,并利用引风除尘单元对收集的尘气进行净化;有效控制带式输送机逸散粉尘的同时,不影响带式输送机的正常巡检和定期的维护检修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
背景技术
固体散状物料在生产过程中转运时,普遍采用输送能力强、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的带式输送机,但固体散状物料采用带式输送机输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目前,针对带式输送机的粉尘控制,大多集中在带式输送机与其他设施之间的物料转运点,即在物料的转运点通过采取局部密闭措施并辅以除尘设施控制粉尘对环境的污染。而在采用带式输送机输送固体散状物料时,由于输送带与非连续设置的输送辊接触时造成带式输送机上物料抖动,产生微细粉尘弥散在带式输送机上方,进而逸散到周围的环境空间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仅在物料转运点设置除尘设施时,带式输送机周围的环境仍然有较严重的粉尘污染,远远无法达到车间工作环境标准。
由于带式输送机输送物料过程中因抖动而逸散粉尘的状况发生在整个带式输送机的运行路径上,导致对逸散粉尘的捕集和控制难度很大。如采用常规的除尘系统将逸散粉尘全部捕集净化,需要将带式输送机整体密闭起来,不但一次性投入成本巨大、运行成本增加,还会因带式输送机的密闭影响对其的检修维护。
公开号为CN20257533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粉尘逸散控制装置”,其沿带式输送机运行方向在带式输送机上方设置密封罩,密封罩两侧设置可活动启闭的侧板以方便带式输送机的维护检修。该方法具有密封效果好、无运行动力输入的优点,但由于密封罩的设置,不方便点检人员随时观察带式输送机的运行状态,且逸散的粉尘在密封罩内会形成“沉降→扬尘→沉降…”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实际上并未减少物料中粉尘的含量,沉降的微细粉尘还会在后续的转运过程中逸散出来。
公开号为CN21202416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带式输送机的除尘系统”,利用吹风部件在环绕输送带的长度方向上构建出连续的环形气幕,将输送带包围起来,在连续的环形气幕包围作用下,产生的扬尘被限定在其内部,从而解决扬尘问题。该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不影响巡检人员的巡检和检修人员的维护检修。但该方法针对的是管带式输送机的头部和尾部扬尘,不适用于普通带式输送机,且形成的环形气幕可能会对气幕内部的扬尘造成引射效应,导致部分扬尘随气幕气流进入周围环境中,造成更严重的扬尘。
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捕集、净化散状物料采用带式输送机输运时逸散的粉尘,同时不影响生产过程中带式输送机的正常巡检和定期维护检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采用吹送单元与吸收单元组合形成密闭气罩,抑制、捕集带式输送机上方的粉尘,并利用引风除尘单元对收集的尘气进行净化;有效控制带式输送机逸散粉尘的同时,不影响带式输送机的正常巡检和定期的维护检修操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包括吹送单元、吸收单元、吸风集合管、送风集合管、送风机、引风除尘单元;所述吹送单元设于带式输送机的两侧,吹送单元的进风口通过送风集合管连接送风机,吹送单元的吹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内上方;所述吸收单元设于带式输送机的上方,吸收单元两侧设吸风口用于接收对应侧送风单元吹出的风,吹送单元的两侧吹风口与吸收单元的两侧吸风口之间形成2道气幕,由2道气幕形成的气罩在带式输送机的顶部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所述吸收单元的出风口通过吸风集合管连接引风除尘单元。
所述吹送单元的吹风口与对应侧吸收单元的吸风口间隔距离不小于200mm。
所述吹送单元由多个吹送腔及多个送风支管组成;吹送腔向带式输送机的内上方倾斜设置;吹送腔的水平横截面为矩形,高向纵截面为顶边长度大于底边长度的等腰梯形;吹送腔为扁平中空腔体,上部开口为吹风口,下部开口为进风口,进风口通过对应的送风支管连接送风集合管。
所述吹送腔的腔体厚度为10mm~50mm。
所述吹送腔内沿带式输送机纵向设置多个气流均布隔板。
所述吹送单元的吹风口高度不高于带式输送机中胶带的外边缘;所述吸收单元通过吊架与带式输送机通廊屋面固定连接。
所述吸收单元由多个吸收腔组成;吸风集合管两侧的吸收腔设于对应侧吹送腔的延长线上,吸收腔的吸风口与送风腔的送风口一一对应设置;吸收腔沿带式输送机纵向通长设置;吸收腔为矩形扁平中空腔体,下部开口为吸风口,上部开口为出风口,出风口直接连接吸风集合管。
所述吸收单元由多个吸收腔组成;吸风集合管两侧的吸收腔设于对应侧吹送腔的延长线上,吸收腔的吸风口与送风腔的送风口一一对应设置;吸收腔的水平横截面为矩形,高向纵截面为顶边长度小于底边长度的等腰梯形;吸收腔为扁平中空腔体,下部开口为吸风口,上部开口为出风口,出风口直接连接吸风集合管。
所述吸风集合管内在靠近吸收单元的出风口处设置气流挡板,气流挡板的面积大于吸收单元的出风口面积,气流挡板的顶端与吸风集合管的顶壁固定连接。
所述吸收腔的腔体厚度为10~5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吹送单元和吸收单元配合,在带式输送机上方形成一个密闭的气罩,有效防止带式输送机的扬尘外逸到周围环境中;
2)通过吸收单元,部分粉尘随气流进入引风除尘单元进行净化处理,避免因粉尘不断循环累积造成污染加剧;
3)在有效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外逸的同时,不影响带式输送机正常的巡检和维护检修,实现了无组织逸散粉尘的有组织处理,提高了生产过程的环保水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图3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吹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吸收单元与吸风集合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A-A剖视图。
图8是图6中的B向视图。
图中:1.吹送单元 2.吸收单元 3.吸风集合管 4.送风集合管 5.送风机 6.引风除尘单元 7.吊架 8.带式输送机 9.固体散状物料 10.带式输送机通廊屋面11.气流均布隔板21.气流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包括吹送单元1、吸收单元2、吸风集合管3、送风集合管4、送风机5、引风除尘单元6;所述吹送单元1设于带式输送机8的两侧,吹送单元1的进风口通过送风集合管4连接送风机5,吹送单元1的吹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内上方;所述吸收单元2设于带式输送机8的上方,吸收单元2两侧设吸风口用于接收对应侧送风单元1吹出的风,吹送单元1的两侧吹风口与吸收单元2的两侧吸风口之间形成2道气幕,由2道气幕形成的气罩在带式输送机8的顶部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所述吸收单元2的出风口通过吸风集合管3连接引风除尘单元6。
所述吹送单元1的吹风口与对应侧吸收单元2的吸风口间隔距离不小于200mm(即图1、图3中M≥200mm)。
所述吹送单元1由多个吹送腔及多个送风支管组成;吹送腔向带式输送机8的内上方倾斜设置;吹送腔的水平横截面为矩形,高向纵截面为顶边长度大于底边长度的等腰梯形;吹送腔为扁平中空腔体,上部开口为吹风口,下部开口为进风口,进风口通过对应的送风支管连接送风集合管4。
所述吹送腔的腔体厚度为10mm~50mm。
如图5所示,所述吹送腔内沿带式输送机8纵向设置多个气流均布隔板11。
所述吹送单元1的吹风口高度不高于带式输送机8中胶带的外边缘;所述吸收单元2通过吊架7与带式输送机通廊屋面10固定连接。
所述吸收单元2由多个吸收腔组成;吸风集合管3两侧的吸收腔设于对应侧吹送腔的延长线上,吸收腔的吸风口与送风腔的送风口一一对应设置;吸收腔沿带式输送机8纵向通长设置;吸收腔为矩形扁平中空腔体,下部开口为吸风口,上部开口为出风口,出风口直接连接吸风集合管3。
所述吸收单元2由多个吸收腔组成;吸风集合管3两侧的吸收腔设于对应侧吹送腔的延长线上,吸收腔的吸风口与送风腔的送风口一一对应设置;吸收腔的水平横截面为矩形,高向纵截面为顶边长度小于底边长度的等腰梯形;吸收腔为扁平中空腔体,下部开口为吸风口,上部开口为出风口,出风口直接连接吸风集合管3。
如图6-图8所示,所述吸风集合管3内在靠近吸收单元2的出风口处设置气流挡板21,气流挡板21的面积大于吸收单元2的出风口面积,气流挡板21的顶端与吸风集合管3的顶壁固定连接。
所述吸收腔的腔体厚度为10~50mm。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包括吹送单元1、吸收单元2、吸风集合管3、送风集合管4、送风机5、引风除尘单元6等。
带式输送机8运行时,送风机5采集厂房内环境空气,并通过送风集合管4将采集的环境空气压送至吹送单元1,吹送单元1布置在带式输送机8的两侧。在吹送单元1的吹送腔内,空气经气流均布隔板11的导流作用,在吹送口处形成高速且均匀分布的气流,并以设定的速度吹出,再通过对应设置的吸收单元2的吸风口进入吸收单元2,从而在2对吹送口与吸风口之间分别形成一道气幕,两道气幕在带式输送机8的上方形成一个气罩,使带式输送机8上方的空间成为密闭空间,从而将带式输送机8运行时固体散状物料散发的粉尘罩在其中,使扬尘不会外逸到周围的环境中,同时部分粉尘由进入吸风口的气流携带经吸收单元2、吸风集合管3进入引风除尘单元6进行收集处理。
如图1、图3所示,吹送单元1优选由多个连续设置的梯形扁平中空结构的吹送腔及对应的送风支管组成;吸收单元2可以采用通长设置的矩形扁平中空结构的吸收腔(如图2所示),或者由多个连续设置的梯形扁平中空结构的吸收腔组成。
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过程中对带式输送机8的巡检和维护检修工作,吹送单元1的吹风口与吸收单元2的吸风口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本实用新型限定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0mm,通过该预留空间,巡检人员可对带式输送机8的运行状态进行检视,维护检修人员可进行正常的检修操作。
为了有效消除吹送单元1形成的气流影响,本实用新型设置吸收单元2与吸风集合管3连通,将吹送单元1形成的气流导入吸风集合管3中。吸收单元2的吸收腔壁板与吸风集合管3的外壁相切,吸收腔的腔体厚度为10mm~50mm。
为了不对正常生产巡检和维护检修工作造成影响,吹送单元1的送风口位置不高于带式输送机8中的胶带外边缘。
如图5所示,为了在吹送单元1的送风口处形成高速且均匀分布的气流,进而形成连续稳定的气幕,吹送单元1的吹送腔采用梯形扁平中空腔体的结构,并且在中空腔体内设置多个气流均布隔板11。
如图6、图7、图8所示,为了更好地实现气罩的密封效果,吸收单元2的吸收腔结构应与吹送单元1的吹送腔结构相适应。具体地,吸收腔可以采用沿带式输送机8纵向通长设置的矩形扁平中空腔体结构,也可以采用与吸收腔对称的梯形扁平中空腔体的结构,同时在吸风集合管3内、靠近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气流挡板21,气流挡板21的应面积大于吸收单元2出风口的面积,气流挡板21的顶端与吸风集合管3的顶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气流挡板21,可以减小吸收单元2出风口处气流对吸风集合管3内整体气流的影响,同时也可避免吸风集合管3内的粉尘通过出风口倒流进入吸收单元2内,对带式输送机8上方的密闭空间造成二次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吹送单元、吸收单元、吸风集合管、送风集合管、送风机、引风除尘单元;所述吹送单元设于带式输送机的两侧,吹送单元的进风口通过送风集合管连接送风机,吹送单元的吹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内上方;所述吸收单元设于带式输送机的上方,吸收单元两侧设吸风口用于接收对应侧送风单元吹出的风,吹送单元的两侧吹风口与吸收单元的两侧吸风口之间形成2道气幕,由2道气幕形成的气罩在带式输送机的顶部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所述吸收单元的出风口通过吸风集合管连接引风除尘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送单元的吹风口与对应侧吸收单元的吸风口间隔距离不小于2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送单元由多个吹送腔及多个送风支管组成;吹送腔向带式输送机的内上方倾斜设置;吹送腔的水平横截面为矩形,高向纵截面为顶边长度大于底边长度的等腰梯形;吹送腔为扁平中空腔体,上部开口为吹风口,下部开口为进风口,进风口通过对应的送风支管连接送风集合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送腔的腔体厚度为10mm~5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送腔内沿带式输送机纵向设置多个气流均布隔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送单元的吹风口高度不高于带式输送机中胶带的外边缘;所述吸收单元通过吊架与带式输送机通廊屋面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单元由多个吸收腔组成;吸风集合管两侧的吸收腔设于对应侧吹送腔的延长线上,吸收腔的吸风口与送风腔的送风口一一对应设置;吸收腔沿带式输送机纵向通长设置;吸收腔为矩形扁平中空腔体,下部开口为吸风口,上部开口为出风口,出风口直接连接吸风集合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单元由多个吸收腔组成;吸风集合管两侧的吸收腔设于对应侧吹送腔的延长线上,吸收腔的吸风口与送风腔的送风口一一对应设置;吸收腔的水平横截面为矩形,高向纵截面为顶边长度小于底边长度的等腰梯形;吸收腔为扁平中空腔体,下部开口为吸风口,上部开口为出风口,出风口直接连接吸风集合管。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集合管内在靠近吸收单元的出风口处设置气流挡板,气流挡板的面积大于吸收单元的出风口面积,气流挡板的顶端与吸风集合管的顶壁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腔的腔体厚度为10~50mm。
CN202222840757.4U 2022-10-27 2022-10-27 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 Active CN2187074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40757.4U CN218707486U (zh) 2022-10-27 2022-10-27 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40757.4U CN218707486U (zh) 2022-10-27 2022-10-27 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07486U true CN218707486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93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40757.4U Active CN218707486U (zh) 2022-10-27 2022-10-27 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074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9904A (zh) * 2022-10-27 2023-01-31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9904A (zh) * 2022-10-27 2023-01-31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13300B (zh) 一种焦炉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综合治理系统
CN106824964A (zh) 吹吸式除尘系统
CN110152485B (zh) 一种水泥窑炉烟气高温脱硝除尘装置
CN209084996U (zh) 一种能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吹吸式焊烟除尘系统
WO2011022891A1 (zh) 皮带落差点消尘系统
CN218707486U (zh) 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
CN112090912A (zh) 一种模块化气幕分隔下吸式焊接烟尘收集装置
CN104250840B (zh) 出铝排气装置及方法
CN101607258A (zh) 一种焦炭运输系统的除尘方法
CN201632468U (zh) 一种吹吸气流控制粉尘及净化装置
CN211274055U (zh) 火化机尾气处理设备
CN207254900U (zh) 吹吸式除尘系统
CN115649904A (zh) 一种防止带式输送机粉尘逸散的系统
CN216548680U (zh) 一种适用于矿槽除尘的装置
CN111135662A (zh) 干湿分离的组合式矿用皮带输送机转载除尘器及除尘方法
CN2892769Y (zh) 煤炭输送及仓储系统
CN212188969U (zh) 智能自动感应除尘系统
CN201157744Y (zh) 涡旋式增湿预除尘装置
CN109677960B (zh) 一种地下卸煤沟粉尘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85126A (zh) 颚式破碎机吹吸式风幕除尘装置
CN202156753U (zh) 一种大倾角皮带机的除尘捕集器
CN208354568U (zh) 一种烟草加工分级自动除尘装置
CN220449178U (zh) 一种转载机进料口负压卷吸降尘装置
CN111408227A (zh) 一种脉冲布袋除尘装置
CN109626033A (zh) 具有除尘功能的输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