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89762U - 一种移动沉砂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沉砂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89762U
CN218589762U CN202223246074.2U CN202223246074U CN218589762U CN 218589762 U CN218589762 U CN 218589762U CN 202223246074 U CN202223246074 U CN 202223246074U CN 218589762 U CN218589762 U CN 2185897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nd
sedimentation
chamber
sets
sew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4607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莉萍
鲁艳坭
李圣楠
王彪
贺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iyu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iyu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iyu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iyu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4607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897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897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897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的一种移动沉砂池,包括沉淀桶,沉淀桶的底部设置移动车,沉淀桶的内壁开设沉淀腔,沉淀桶的顶部设置顶端活动盖,顶端活动盖的顶部设置吸砂泵,吸砂泵的工作端固定连接有吸砂管,吸砂管远离吸砂泵的一端贯穿过顶端活动盖后设置于沉淀腔的底部,沉淀腔顶端的内壁均匀设置多个限位安装块。通过移动车带动沉淀桶运动,进而通过沉淀桶和沉淀腔对含泥沙污水进行沉淀作业,同时可对污水中的较大固体杂物进行过滤,同时,沉淀后的泥沙可通过吸砂泵和吸砂管将沉淀后的泥沙进行吸取排出,完成对含泥沙污水进行泥沙分离去除的效果,同时可适用于不同的工作环境,增加沉砂池的使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沉砂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移动沉砂池。
背景技术
污水在迁移、流动和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混入泥砂。污水中的砂如果不预先沉降分离去除,则会影响后续处理设备的运行。因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常使用到沉砂池对污水中的泥沙进行分离,避免污水中的泥沙对管道造成拥堵等损伤。在现有技术中,多数沉砂池均为大型固定式沉砂池,固定在污水处理厂中进行使用,若要在一些特定环境下,需要使用沉砂池对污水中的泥沙进行分离去除时,则无法使用沉砂池进行作业,降低污水泥沙去除的效率,同时会对后续管道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沉砂池,以解决上述提出特定环境下无法使用沉砂池对污水中的泥沙进行分离去除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沉砂池,包括沉淀桶,沉淀桶的底部设置移动车,沉淀桶的内壁开设沉淀腔,沉淀桶的顶部设置顶端活动盖,顶端活动盖的顶部设置吸砂泵,吸砂泵的工作端固定连接有吸砂管,吸砂管远离吸砂泵的一端贯穿过顶端活动盖后设置于沉淀腔的底部,沉淀腔顶端的内壁均匀设置多个限位安装块,沉淀腔位于多个限位安装块顶部的内壁共同设置过滤网,通过移动车带动沉淀桶运动,通过沉淀桶和沉淀腔配合过滤网使用,可在不同环境下对污水中的泥沙进行分离去除作业,同时通过吸砂泵和吸砂管将沉淀在沉淀腔底部的泥沙抽出,完成污水中泥沙分离去除的作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顶端活动盖与沉淀桶活动连接,顶端活动盖远离吸砂泵一侧的顶部设置污水进水斗,污水进水斗与顶端活动盖贯穿连接,通过顶端活动盖和沉淀桶的活动连接,可打开顶端活动盖,对沉淀腔内的残存杂物进行去除,同时通过污水进水斗可将需要进行泥沙分离的污水注入沉淀腔内,进行泥沙去除作业。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吸砂泵远离污水进水斗一侧的顶端侧壁设置排沙管,排沙管与吸砂泵的输出端连接,吸砂泵靠近污水进水斗一侧的顶端侧壁设置回流管,回流管远离吸砂泵的一端与顶端活动盖贯穿固定连接,通过排沙管将吸砂泵吸取的泥沙排出,同时将吸砂泵抽出的分离水通过回流管重新流入沉淀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沉淀桶一端的顶端外壁贯穿设置出水管,出水管远离沉淀桶一端的顶部设置排水阀,出水管设置于过滤网底端的位置,通过出水管可将泥沙分离后的水排出,同时确定出水管安装于过滤网底端,通过过滤网将较大型杂物进行过滤,同时污水中的泥沙沉淀在沉淀腔底部,确保了出水管排出水的洁净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沉淀桶位于出水管一端的底端外壁贯穿设置排污管,排污管远离沉淀桶的一端设置排污阀,通过排污管可将底部的浑浊污水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吸砂管与过滤网贯穿活动连接,通过吸砂管和过滤网的贯穿活动连接,确保吸砂管和过滤网的工作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移动车带动沉淀桶运动,进而通过沉淀桶和沉淀腔对含泥沙污水进行沉淀作业,同时可对污水中的较大固体杂物进行过滤,同时,沉淀后的泥沙可通过吸砂泵和吸砂管将沉淀后的泥沙进行吸取排出,完成对含泥沙污水进行泥沙分离去除的效果,同时可适用于不同的工作环境,增加沉砂池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顶端活动盖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沉淀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沉淀桶;2、移动车;3、出水管;4、排污管;5、顶端活动盖;6、吸砂泵;7、排沙管;8、回流管;9、污水进水斗;10、排水阀;11、排污阀;12、沉淀腔;13、过滤网;14、吸砂管;15、限位安装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一端”、“一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移动沉砂池,包括沉淀桶1,沉淀桶1的底部设置移动车2,沉淀桶1的内壁开设沉淀腔12,沉淀桶1的顶部设置顶端活动盖5,顶端活动盖5的顶部设置吸砂泵6,吸砂泵6的工作端固定连接有吸砂管14,吸砂管14远离吸砂泵6的一端贯穿过顶端活动盖5后设置于沉淀腔12的底部,沉淀腔12顶端的内壁均匀设置多个限位安装块15,沉淀腔12位于多个限位安装块15顶部的内壁共同设置过滤网13,通过移动车2带动沉淀桶1运动,通过沉淀桶1和沉淀腔12配合过滤网13使用,可在不同环境下对污水中的泥沙进行分离去除作业,同时通过吸砂泵6和吸砂管14将沉淀在沉淀腔12底部的泥沙抽出,完成污水中泥沙分离去除的作业。
其中,顶端活动盖5与沉淀桶1活动连接,顶端活动盖5远离吸砂泵6一侧的顶部设置污水进水斗9,污水进水斗9与顶端活动盖5贯穿连接,通过顶端活动盖5和沉淀桶1的活动连接,可打开顶端活动盖5,对沉淀腔12内的残存杂物进行去除,同时通过污水进水斗9可将需要进行泥沙分离的污水注入沉淀腔12内,进行泥沙去除作业。
吸砂泵6远离污水进水斗9一侧的顶端侧壁设置排沙管7,排沙管7与吸砂泵6的输出端连接,吸砂泵6靠近污水进水斗9一侧的顶端侧壁设置回流管8,回流管8远离吸砂泵6的一端与顶端活动盖5贯穿固定连接,通过排沙管7将吸砂泵6吸取的泥沙排出,同时将吸砂泵6抽出的分离水通过回流管8重新流入沉淀腔12内。
沉淀桶1一端的顶端外壁贯穿设置出水管3,出水管3远离沉淀桶1一端的顶部设置排水阀10,出水管3设置于过滤网13底端的位置,通过出水管3可将泥沙分离后的水排出,同时确定出水管3安装于过滤网13底端,通过过滤网13将较大型杂物进行过滤,同时污水中的泥沙沉淀在沉淀腔12底部,确保了出水管3排出水的洁净度。
沉淀桶1位于出水管3一端的底端外壁贯穿设置排污管4,排污管4远离沉淀桶1的一端设置排污阀11,通过排污管4可将底部的浑浊污水排出。
吸砂管14与过滤网13贯穿活动连接,通过吸砂管14和过滤网13的贯穿活动连接,确保吸砂管14和过滤网13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本装置在不同环境下对含泥沙污水进行泥沙分离、去除时,只需通过移动车2将沉淀桶1移动至合适位置,然后将污水排出管与污水进水斗9进行连接,将含泥沙及其它杂物的污水输入至沉淀腔12内,其中较大杂质通过过滤网13将较大杂质进行过滤,同时泥沙通过自身重量沉淀至沉淀腔12的底部,通过吸砂泵个6启动,配合吸砂管14讲个沉淀腔12底部的泥沙吸出,并通过排沙管7排出,跟随泥沙一起吸附上来的水通过回流管8排入沉淀腔12内。泥沙分离结束后的水,通过出水管3排出,完成污水中泥沙及其它固体杂质的分离作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移动沉砂池,包括沉淀桶(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桶(1)的底部设置移动车(2),所述沉淀桶(1)的内壁开设沉淀腔(12),所述沉淀桶(1)的顶部设置顶端活动盖(5),所述顶端活动盖(5)的顶部设置吸砂泵(6),所述吸砂泵(6)的工作端固定连接有吸砂管(14),所述吸砂管(14)远离吸砂泵(6)的一端贯穿过顶端活动盖(5)后设置于沉淀腔(12)的底部,所述沉淀腔(12)顶端的内壁均匀设置多个限位安装块(15),所述沉淀腔(12)位于多个限位安装块(15)顶部的内壁共同设置过滤网(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端活动盖(5)与沉淀桶(1)活动连接,所述顶端活动盖(5)远离吸砂泵(6)一侧的顶部设置污水进水斗(9),所述污水进水斗(9)与顶端活动盖(5)贯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砂泵(6)远离污水进水斗(9)一侧的顶端侧壁设置排沙管(7),所述排沙管(7)与吸砂泵(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吸砂泵(6)靠近污水进水斗(9)一侧的顶端侧壁设置回流管(8),所述回流管(8)远离吸砂泵(6)的一端与顶端活动盖(5)贯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桶(1)一端的顶端外壁贯穿设置出水管(3),所述出水管(3)远离沉淀桶(1)一端的顶部设置排水阀(10),所述出水管(3)设置于过滤网(13)底端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桶(1)位于出水管(3)一端的底端外壁贯穿设置排污管(4),所述排污管(4)远离沉淀桶(1)的一端设置排污阀(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砂管(14)与过滤网(13)贯穿活动连接。
CN202223246074.2U 2022-12-05 2022-12-05 一种移动沉砂池 Active CN2185897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46074.2U CN218589762U (zh) 2022-12-05 2022-12-05 一种移动沉砂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46074.2U CN218589762U (zh) 2022-12-05 2022-12-05 一种移动沉砂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89762U true CN218589762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408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46074.2U Active CN218589762U (zh) 2022-12-05 2022-12-05 一种移动沉砂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897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89162U (zh) 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沉淀池
CN218589762U (zh) 一种移动沉砂池
CN213668056U (zh) 一种环保型市政污水处理沉淀池
CN106013409B (zh) 一种水泵用预旋装置
CN215327399U (zh) 脱硫废水处理装置
CN206447675U (zh) 路面污水处理与收集装置
CN209383559U (zh) 一种水处理用污水净化装置
CN214680497U (zh) 一种蟾酥注射液制备用过滤装置
CN213160056U (zh) 一种环保用垃圾焚烧尾气处理装置
CN212467576U (zh) 一种高度便于调节的自动跟踪焊接除尘器
CN211688638U (zh) 一种加装有导流装置的多相流过滤分离器
CN211799590U (zh) 一种水处理加大空间除尘装置
CN210786510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
CN210278609U (zh) 一种油烟过滤吸油排放装置
CN208865300U (zh) 污水输送管道杂物过滤收集装置
CN209348184U (zh) 一种基于活性铁药剂的斜板沉淀池
CN208293714U (zh) 一种市政排水系统
CN208815666U (zh) 一种城市管道排污井清淤装置
CN113371890B (zh) 一种防止农田水土流失及农药污染控制与氮磷回收装置
CN205170541U (zh) 一种污水过滤装置
CN218927443U (zh) 一种用于消除机械打磨粉尘的喷淋降尘设备
CN216339920U (zh) 一种用于医疗建筑的排水装置
CN220802343U (zh) 一种高效沉砂器
CN218290670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212864385U (zh) 一种高浊度水沉淀装置及二次去除杂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