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92974U - 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92974U
CN218392974U CN202221540483.0U CN202221540483U CN218392974U CN 218392974 U CN218392974 U CN 218392974U CN 202221540483 U CN202221540483 U CN 202221540483U CN 218392974 U CN218392974 U CN 218392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body
cooling
inlet
waste gas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404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雪花
周世军
孙元伟
李家国
张伟华
于连芳
杨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Moris Environmental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Moris Environment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Moris Environmental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Moris Environment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4048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92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92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929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属于废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包括卧式放置的罐体,所述罐体内腔中心处设有深冷水盘管,所述深冷水盘管与罐体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内填充有吸附材料;所述罐体包括第一罐体和设在第一罐体内的第二罐体,所述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之间形成冷却腔;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降温效率,缩短降温耗时,提高降温效果,提高吸附罐吸附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属于废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针对化工废气目前采用最广的就是吸附回收技术,治理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对VOCs挥发气体的资源属性和能源属性,考虑如何废物资源化再生利用,将废气回收并再资源化循环利用。吸附法去除VOCs的原理是利用比表面积非常大的具有多孔结构的吸附剂将VOCs分子截留。当废气通过吸附床时,VOCs就被吸附在孔内,使气体得到净化。吸附法控制VOCs一般为物理吸附,其吸附过程可逆,当吸附达到饱和后,可用水蒸气对吸附剂进行解吸,解吸后通过冷凝和蒸馏,对VOCs进行回收,吸附剂再生后可循环使用。
吸附回收技术中主要设备是吸附罐,吸附罐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冷却,目前冷却方法一般是冷却风机吹风降温法。冷却风机吹风降温法是使用冷却风机向吸附罐内部鼓空气同时加装涡流冷却器的的方法,先将吸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然后冷空气进入吸附罐内部,对吸附罐内吸附材料进行冷却降温。
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夏季来临时,天气温度高,空气本身就很热,通过冷却风机往吸附罐内部鼓入冷空气的方法对吸附罐内部吸附材料进行降温,降温效率低下,降温用时长,成本高,且降温效果差,吸附罐内吸附材料吸附效率差,运行成本高。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可以提高降温效率,缩短降温耗时,提高降温效果,提高吸附罐吸附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包括卧式放置的罐体,所述罐体内腔中心处设有深冷水盘管,所述深冷水盘管与罐体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内填充有吸附材料;
所述罐体包括第一罐体和设在第一罐体内的第二罐体,所述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之间形成冷却腔。
进一步地,所述深冷水盘管一端连接进水管,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管,所述罐体上设有盘管进水口和盘管出水口,所述盘管进水口穿过吸附材料与进水管连接,所述盘管出水口穿过吸附材料与出水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腔上设有排水排气口、冷却腔进水口和冷却腔出水口,所述排水排气口和冷却腔进水口设在罐体的下部,所述冷却腔出水口设在罐体的上部。
进一步地,所述罐体上设置有废气进口、废气出口、蒸汽进口、气体出口、冷却风进口;所述废气进口、废气出口与罐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废气进口设在罐体的下部,所述废气出口设在罐体的上部。
进一步地,所述蒸汽进口、气体出口与罐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蒸汽进口设在罐体的上部,所述气体出口设在罐体的下部;所述蒸汽进口与罐体的内腔连通与蒸汽解析系统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风进口与罐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冷却风进口设置在罐体的上部;所述冷却风进口通过管道连通冷却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废气进口、废气出口、蒸汽进口、气体出口、冷却风进口、上均设有电动气阀,所述电动气阀与PLC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冷却腔进水口、冷却腔出水口、盘管进水口、盘管出水口上均设置有电动水阀,所述电动水阀与PLC控制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降温效率,缩短降温耗时,提高降温效果,提高吸附罐吸附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罐体,2-第二罐体,3-冷却腔,4-冷却腔进水口,5-冷却腔出水口,6-排水排气口,7-深冷水盘管,8-盘管进水口,9-盘管出水口,10-吸附材料,11-进水管,12-出水管,13-废气进口,14-废气出口,15-蒸汽进口,16-气体出口,17-冷却风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包括卧式放置的罐体,所述罐体内腔中心处设有深冷水盘管7,所述深冷水盘管7与罐体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内填充有吸附材料10,吸附材料10将深冷水盘管7包覆在内。
所述深冷水盘管7一端连接进水管11,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管12,所述罐体上设有盘管进水口8和盘管出水口9,所述盘管进水口8穿过吸附材料与进水管11连接,所述盘管出水口9穿过吸附材料与出水管12连接。
所述盘管进水口8设在罐体的下部,所述盘管出水口9设在罐体的上部。
所述罐体包括第一罐体1和设在第一罐体1内的第二罐体2,所述第一罐体1和第二罐体2之间形成冷却腔3,所述冷却腔3上设有排水排气口6、冷却腔进水口4和冷却腔出水口5,所述排水排气口6和冷却腔进水口4设在罐体的下部,所述冷却腔出水口5设在罐体的上部;所述排水排气口6用于冷却腔3排水排气用。
所述罐体上设置有废气进口13、废气出口14、蒸汽进口15、气体出口16、冷却风进口17;所述废气进口13、废气出口14与罐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废气进口13设在罐体的下部,所述废气出口14设在罐体的上部;废气经废气进口13进入罐体内,经过吸附材料10吸附处理后经废气出口14排出。
所述蒸汽进口15、气体出口16与罐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蒸汽进口15设在罐体的上部,所述气体出口16设在罐体的下部;所述蒸汽进口15与罐体的内腔连通与蒸汽解析系统连接,吸附材料10饱和后,蒸汽经蒸汽进口15进入罐体内,将吸附材料脱附解析后经气体出口16排出。
所述冷却风进口17与罐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冷却风进口17设置在罐体的上部;所述冷却风进口17通过管道连通冷却风装置,所述冷却风装置为冷却风机;吸附材料10脱附解析后,温度很好,需要降温后使用,冷却风机通过冷却风进口17将冷却风通入罐体内,将吸附材料降温,然后经气体出口16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废气进口13、废气出口14、蒸汽进口15、气体出口16、冷却风进口17上均设有电动气阀,所述电动气阀与PLC控制系统连接,通过PLC控制系统控制开启和关闭。
所述冷却腔进水口4、冷却腔出水口5、盘管进水口8、盘管出水口9、排水排气口6上均设置有电动水阀,所述电动水阀与PLC控制系统连接,通过PLC控制系统控制开启和关闭。
所述罐体内还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PLC控制系统连接,以实时检测罐体内吸附材料10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当对罐体内部吸附材料脱附解析结束后,开启冷却腔进水口及冷却口出水口上的电动水阀,使冷却循环水在冷却腔内进行循环,同时开启盘管进水口及盘管出水口上的电动水阀,深冷水进入罐体内部深冷水盘管,对罐体内的吸附材料进行冷却降温,最大限度的带走吸附材料的热量,降低吸附材料温度。
当罐体内部吸附材料对车间尾气进行吸附时,可以冷却腔进水口及冷却口出水口上的电动水阀,和/或开启盘管进水口及盘管出水口上的电动水阀,通过冷却腔循环冷却,和/或深冷水盘管循环冷却,可以有效降低吸附罐内部尾气温度,提高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与吸附效率。
吸附材料饱和后,通过蒸汽入口通入蒸汽进行脱附解析,脱附解析完成后,通过冷却风进口通入冷却风进行降温。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卧式放置的罐体,所述罐体内腔中心处设有深冷水盘管(7),所述深冷水盘管(7)与罐体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内填充有吸附材料(10);
所述罐体包括第一罐体(1)和设在第一罐体(1)内的第二罐体(2),所述第一罐体(1)和第二罐体(2)之间形成冷却腔(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冷水盘管(7)一端连接进水管(11),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管(12),所述罐体上设有盘管进水口(8)和盘管出水口(9),所述盘管进水口(8)穿过吸附材料与进水管(11)连接,所述盘管出水口(9)穿过吸附材料与出水管(12)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3)上设有排水排气口(6)、冷却腔进水口(4)和冷却腔出水口(5),所述排水排气口(6)和冷却腔进水口(4)设在罐体的下部,所述冷却腔出水口(5)设在罐体的上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上设置有废气进口(13)、废气出口(14)、蒸汽进口(15)、气体出口(16)、冷却风进口(17);所述废气进口(13)、废气出口(14)与罐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废气进口(13)设在罐体的下部,所述废气出口(14)设在罐体的上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进口(15)、气体出口(16)与罐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蒸汽进口(15)设在罐体的上部,所述气体出口(16)设在罐体的下部;所述蒸汽进口(15)与罐体的内腔连通与蒸汽解析系统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进口(17)与罐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冷却风进口(17)设置在罐体的上部;所述冷却风进口(17)通过管道连通冷却风机。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进口(13)、废气出口(14)、蒸汽进口(15)、气体出口(16)、冷却风进口(17)上均设有电动气阀,所述电动气阀与PLC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冷却腔进水口(4)、冷却腔出水口(5)、盘管进水口(8)、盘管出水口(9)上均设置有电动水阀,所述电动水阀与PLC控制系统连接。
CN202221540483.0U 2022-06-20 2022-06-20 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 Active CN218392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40483.0U CN218392974U (zh) 2022-06-20 2022-06-20 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40483.0U CN218392974U (zh) 2022-06-20 2022-06-20 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92974U true CN218392974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10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40483.0U Active CN218392974U (zh) 2022-06-20 2022-06-20 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929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26470B (zh) 制冷辅助吸附式VOCs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
CN205760441U (zh) 一种分散吸附、集中脱附再生的有机废气净化系统
CN110124443B (zh) 一种有机废气回收再利用装置及方法
CN108722107A (zh) 一种有机废气处理设备
CN218392974U (zh) 一种废气治理吸附罐
CN206762312U (zh) 一种有机废气净化处理装置
CN208742215U (zh) 一种废气活性炭吸脱附冷凝回收装置
CN102249200B (zh) 一种氡的吸收存储方法
CN217829454U (zh) 一种二氯甲烷尾气处理装置
CN109821346A (zh) 一种吸附剂吸附-活化复活-再吸附油气回收系统
CN203494363U (zh) 一种新型的吸附法有机废气治理装置
CN214598091U (zh) 一种废气VOCs吸附箱的吹扫浓缩装置
CN211216063U (zh) 一种用于油气回收处理的装置
CN201828081U (zh) 玻璃壳体吸收式吸附式制冷系统
CN208927873U (zh) 一种有机废气处理设备
CN1306239C (zh) 太阳能吸附中央空调冷却塔
CN210544195U (zh) 采用树脂吸附VOCs的回收系统
CN208032225U (zh) 一种缓存吸附器吸附有机废气回收系统
CN209204961U (zh) 油气回收装置
CN209406004U (zh) 一种节能吸附式干燥机
CN111672261A (zh) 一种co2生产尾气冷凝除杂的装置和方法
CN216481029U (zh) 一种用于高湿度VOCs的催化燃烧装置
CN205860241U (zh)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CN206229141U (zh) 一种回收化工尾气中有机溶剂的装置
CN219517877U (zh) 一种氮气闭路循环再生有机介质脱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