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91504U - 一种智能卧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卧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91504U
CN218391504U CN202222210612.6U CN202222210612U CN218391504U CN 218391504 U CN218391504 U CN 218391504U CN 202222210612 U CN202222210612 U CN 202222210612U CN 218391504 U CN218391504 U CN 2183915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lifting device
telescopic
lifting
telescopic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1061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新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ji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j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ji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j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1061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915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91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915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护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智能卧床设备。该智能卧床设备包括第一侧架、第二侧架、连接架、抬架;第一侧架通过连接架连接第二侧架;第一侧架包括第一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第一伸缩装置、第一移动轮;第二侧架包括第三升降装置、第四升降装置、第二伸缩装置、第二移动轮;抬架包括第一杆、第二杆、支撑垫。第一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第三升降装置、第四升降装置驱动抬架进行升降,以调节抬架上的患者的高度,而且可以对患者进行翻身,则无需人力便可对患者进行翻身护理,大幅度降低护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而且第一伸缩装置和第二伸缩装置可以调节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方便通过不同宽度的门口,便于转移患者。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卧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卧床设备。
背景技术
危重症患者、重障患者大多失去行动能力,难以翻身、下床或走路。在长期的卧床治疗中,患者还需对进行翻身、沐浴等护理,以防止出现压疮,保证身体清洁;而且还需转移床位进行身体检查。一般患者的翻身、转移床位、沐浴均通过人力配合进行,不仅需要多人配合搬抬患者,而且用力不当将会加重患者病情,因此护理工作难度大,工作量大,造成护理人员过于劳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卧床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患者进行翻身护理、转移床位难度大、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卧床设备,其包括:第一侧架、第二侧架、连接架,以及抬架;所述第一侧架通过所述连接架连接所述第二侧架以形成呈“凹”状的容纳槽;
其中,所述第一侧架包括第一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第一伸缩装置,以及第一移动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通过所述第一伸缩装置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的驱动杆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基座;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的驱动杆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基座;所述第一移动轮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的下部连接;
所述第二侧架包括第三升降装置、第四升降装置、第二伸缩装置,以及第二移动轮;所述第三升降装置通过所述第二伸缩装置与所述第四升降装置连接;所述第三升降装置的驱动杆的上端设置有带有第一滑槽的第三安装基座;所述第四升降装置的驱动杆的上端设置有带有第二滑槽的第四安装基座;所述第二移动轮与所述第三升降装置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一伸缩装置的伸缩方向与所述第二伸缩装置的伸缩方向平行;
所述抬架包括第一杆、第二杆,以及可调节宽度的支撑垫;所述第一杆通过所述支撑垫与所述第二杆连接;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基座枢接;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一滑槽枢接;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基座枢接;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枢轴与所述第二滑槽枢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伸缩装置包括:第一伸缩导杆、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沿所述第一伸缩导杆伸缩移动的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伸缩导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连接,所述第一伸缩导杆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伸缩导杆的数量为两根且沿所述连接架的长度方向依次平行分布;两根所述第一伸缩导杆之间具有第一安装间隔,所述第一移动轮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间隔中。
优选地,所述第二伸缩装置包括:第二伸缩导杆、用于驱动所述第四升降装置沿所述第二伸缩导杆伸缩移动的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第二伸缩导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三升降装置连接,所述第二伸缩导杆的伸缩端与所述第四升降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伸缩导杆的数量为两根且沿所述连接架的长度方向依次平行分布;两根所述第二伸缩导杆之间具有第二安装间隔,所述第二移动轮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间隔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杆的上方设置有依次铰接的第一背杆、第一臀杆、第一大腿杆、第一小腿杆;所述第一臀杆固定在所述第一杆上;所述第二杆的上方设置有依次铰接的第二背杆、第二臀杆、第二大腿杆、第二小腿杆;所述第二臀杆固定在所述第二杆上;所述支撑垫具有所述背板段、臀板段、大腿板段、小腿板段;所述第一背杆通过所述背板段与所述第二背杆连接;所述第一臀杆通过所述臀板段与所述第二臀杆连接;所述第一大腿杆通过所述大腿板段与所述第二大腿杆连接;所述第一小腿杆通过所述小腿板段与所述第二小腿杆连接。
优选地,智能卧床设备还包括:第三伸缩导杆和第四伸缩导杆;所述第一背杆与所述第三伸缩导杆的固定端连接;所述第二背杆与所述第三伸缩导杆的伸缩端连接;所述第一小腿杆与所述第四伸缩导杆的固定端连接;所述第二小腿杆与所述第四伸缩导杆的伸缩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垫具有上层垫和下层垫;所述上层垫与所述第二杆连接,所述下层垫与所述第一杆连接;所述上层垫的下侧面设置有第一魔术贴面;所述下层垫的上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魔术贴面配合的第二魔术贴面。
优选地,所述下层垫与所述第一杆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拉链部,所述下层垫背离所述第一杆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拉链部;所述上层垫背离所述第二杆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拉链部或所述第二拉链部配合的第三拉链部。
优选地,智能卧床设备还包括:护板;所述第一杆设置有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伸缩装置的伸缩方向平行的滑轨,所述护板滑设于所述滑轨上,所述滑轨可拆卸连接有第一定位销,所述护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销配合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卧床设备,其有益效果为:第一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第三升降装置、第四升降装置驱动抬架的第一杆的两端和第二杆的两端进行升降,以调节抬架上的患者的高度,而且可对患者进行头部上垂、头部下垂、向左翻身、向右翻身的动作,则无需人力便可对患者进行翻身护理,避免出现用力不当导致患者加重病情的情况,大幅度降低护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通过第一伸缩装置和第二伸缩装置可以调节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方便通过不同宽度的门口,便于为患者转移床位,便于转移患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卧床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侧架、连接架、第二侧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卧床设备处于头部上垂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卧床设备处于头部下垂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卧床设备处于向右翻身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卧床设备处于向左翻身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抬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垫处于最大宽度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卧床设备与电动病状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卧床设备配合拉链浴盆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链浴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第一侧架;110、第一升降装置;120、第二升降装置;130、第一伸缩装置;131、第一伸缩导杆;132、第一直线驱动装置;133、第一安装间隔;140、第一移动轮;150、第一安装基座;160、第二安装基座;170、电池;200、第二侧架;210、第三升降装置;220、第四升降装置;230、第二伸缩装置;231、第二伸缩导杆;232、第二直线驱动装置;233、第二安装间隔;240、第二移动轮;250、第三安装基座;251、第一滑槽;260、第四安装基座;261、第二滑槽;270、控制箱;300、连接架;310、容纳槽;320、第三移动轮;400、抬架;410、第一杆;411、第一背杆;412、第一臀杆;413、第一大腿杆;414、第一小腿杆;420、第二杆;421、第二背杆;422、第二臀杆;423、第二大腿杆;424、第二小腿杆;430、支撑垫;431、背板段;432、臀板段;433、大腿板段;434、小腿板段;435、上层垫;4351、第一魔术贴面;4352、第三拉链部;436、下层垫;4361、第二魔术贴面;4362、第一拉链部;4363、第二拉链部;440、第三伸缩导杆;450、第四伸缩导杆;460、滑轨;461、第一定位销;470、第五伸缩导杆;471、固定伸缩套;472、伸缩导向杆;500、护板;510、第一定位孔;520、防护立板;521、限位插板;530、滑动杆;531、第二定位销;532、加强插销;600、遥控器;700、拉链浴盆;710、配合拉链;800、电动病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卧床设备进行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卧床设备,其包括:第一侧架100、第二侧架200、连接架300,以及抬架400;第一侧架100对应卧床的床头侧,第二侧架200对应卧床的床尾侧,连接架300对应床的左侧或右侧,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连接架300对应床的左侧,第一侧架100通过连接架300连接第二侧架200以形成呈“凹”状且用于容纳病床的容纳槽310;
其中,第一侧架100包括第一升降装置110、第二升降装置120、第一伸缩装置130,以及第一移动轮140;第一升降装置110和第二升降装置120分别位于第一侧架100的两端,参照图1,第一升降装置110位于第一侧架100的左端,第二升降装置120位于第二侧架200的右端。第一升降装置110通过第一伸缩装置130与第二升降装置120连接;第一升降装置110的驱动杆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基座150;第二升降装置120的驱动杆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基座160;第一移动轮140与第二升降装置120的下部连接;第一伸缩装置130可调节第一升降装置110和第二升降装置120之间距离,以调节第一安装基座150和第二安装基座160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该智能卧床设备的床头侧的长度,调节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第一升降装置110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基座150进行升降伸缩,第二升降装置120用于驱动第二安装基座160进行升降伸缩。
第二侧架200包括第三升降装置210、第四升降装置220、第二伸缩装置230,以及第二移动轮240;第三升降装置210和第四升降装置220分别位于第二侧架200的两端,参照图1,第三升降装置210位于第二侧架200的左端,第四升降装置220位于第四侧架的右端。第三升降装置210通过第二伸缩装置230与第四升降装置220连接;第三升降装置210的驱动杆的上端设置有带有第一滑槽251的第三安装基座250;第四升降装置220的驱动杆的上端设置有带有第二滑槽261的第四安装基座260;第二移动轮240与第三升降装置210的下部连接;第一伸缩装置130的伸缩方向与第二伸缩装置230的伸缩方向平行;第二伸缩装置230可调节第三升降装置210和第四升降装置220之间距离,以调节第三安装基座250和第四安装基座260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该智能卧床设备的床尾侧的长度,调节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第三升降装置210用于驱动第三安装基座250进行升降伸缩,第四升降装置220用于驱动第四安装基座260进行升降伸缩。
抬架400包括第一杆410、第二杆420,以及可调节宽度的支撑垫430;第一杆410通过支撑垫430与第二杆420连接;第一杆410和第二杆420分别对应该智能卧床设备的左右两侧,使支撑垫430配合第一杆410和第二杆420形成一个可以承载患者的承载台;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第一杆410对应左侧;第二杆420对应右侧;第一杆410的第一端与第一安装基座150枢接;第一杆410的第二端通过第一枢轴(图中未标出)与第一滑槽251枢接;第二杆420的第一端与第二安装基座160枢接;第二杆420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枢轴(图中未标出)与第二滑槽261枢接。即抬架400设置在容纳槽310的上方,以形成可套入病床的开口。第一滑槽251和第二滑槽261的长度方向与连接架300的长度方向平行,以便于让第一杆410的第二端和第二杆420的第二端可沿着第一滑槽251和第二滑槽261移动,使得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铰接位置改变,使抬架400的床头侧上升或床位侧上升更加流畅,防止干涉。
第一升降装置110、第二升降装置120、第三升降装置210、第四升降装置220分别用于驱动第一杆410的第一端、第二杆420的第一端、第一杆410的第二端、第二杆420的第二端进行升降,其升降均独立分开进行控制,则根据升降状态可使抬架400形成多种状态。第一移动轮140和第二移动轮240可以承载整个智能卧床设备的重量,使得智能卧床设备可通过第一移动轮140和第二移动轮240进行移动,便于转移患者。
当第一升降装置110、第二升降装置120、第三升降装置210、第四升降装置220同时驱动抬架400整体上升时,则抬架400的第一杆410和第二杆420同时上升,以扩大容纳槽310的开口,此时可方便该智能卧床设备套入病床,使得病床置于容纳槽310内。随后第一升降装置110、第二升降装置120、第三升降装置210、第四升降装置220同时驱动抬架400下降,使得抬架400的支撑垫430垫在病床的床板上,则可进行卧床休息。即第一升降装置110、第二升降装置120、第三升降装置210、第四升降装置220配合调节抬架40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
参照图3,当第一升降装置110和第二升降装置120驱动第一杆410的第一端、第二杆420的第一端上升,以使抬架400的床头侧往上移动且高于床位侧时,此时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将会沿第一滑槽251和第二滑槽261移动,抬架400将会抬起患者的头部,实现头部上垂的动作。
参照图4,当第三升降装置210和第四升降装置220驱动第一杆410的第二端、第二杆420的第二端上升,以使抬架400的床尾侧往上移动且高于床头侧时,此时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将会沿第一滑槽251和第二滑槽261移动,抬架400将会抬起患者的腿部,实现头部下垂的动作。
参照图5,当第一升降装置110和第三升降装置210驱动第一杆41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升,以使抬架400的第一杆410往上移动且高于第二杆420时,即抬架400的左侧高于右侧,使抬架400上的患者向右翻身,实现患者向右翻身的动作。
参照图6,当第二升降装置120和第四升降装置220驱动第二杆4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升,以使抬架400的第二杆420往上移动且高于第一杆410时,即抬架400的右侧高于左侧,使抬架400上的患者向左翻身,实现患者向左翻身的动作。
当需要调节该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时,第一伸缩装置130和第二伸缩装置230同时启动,以调节第一升降装置110和第二升降装置120之间的距离,调节第三升降装置210和第四升降装置220之间的距离,则可调节第一侧架100和第二侧架200的宽度,使得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可调节,方便将该智能卧床设备通过不同宽度的门口,方便该智能卧床设备承载患者进行移动,便于为患者转移床位,便于转移患者。其中抬架400的第一杆410与第二杆420之间的距离可随着第一伸缩装置130和第二伸缩装置230的驱动进行调节,而且在调节宽度时,支撑垫430的宽度也随之调节。
本实施例的智能卧床设备的第一升降装置110、第二升降装置120、第三升降装置210、第四升降装置220驱动抬架400的第一杆410的两端和第二杆420的两端进行升降,以调节抬架400上的患者的高度,而且可对患者进行头部上垂、头部下垂、向左翻身、向右翻身的动作,则无需人力便可对患者进行翻身护理,避免出现用力不当导致患者加重病情的情况,大幅度降低护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通过第一伸缩装置130和第二伸缩装置230可以调节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方便通过不同宽度的门口,便于为患者转移床位,便于转移患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升降装置110、第二升降装置120、第三升降装置210、第四升降装置220均为市面上常见的立柱电机。立柱电机具有可伸缩的驱动杆,其第一安装基座150、第二安装基座160、第三安装基座250、第四安装基座260安装在其驱动杆上。除此之外,第一升降装置110、第二升降装置120、第三升降装置210、第四升降装置220还可以为伸缩气缸、电动推杆模组等可以进行直线驱动的装置。
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伸缩装置130包括:第一伸缩导杆131、用于驱动第二升降装置120沿第一伸缩导杆131伸缩移动的第一直线驱动装置132;第一伸缩导杆131的固定端与第一升降装置110连接,第一伸缩导杆131的伸缩端与第二升降装置120连接。第一伸缩导杆131的固定端为固定套筒,伸缩端为导向杆,固定套筒与第一升降装置110连接,导向杆与第二升降装置120连接,第一伸缩导杆131的长度方向为该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方向,第一直线驱动装置132通过驱动第二升降装置120沿第一伸缩导杆131的方向伸缩,便可以调节第一侧架100宽度。
同理,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伸缩装置230包括:第二伸缩导杆231、用于驱动第四升降装置220沿第二伸缩导杆231伸缩移动的第二直线驱动装置232;第二伸缩导杆231的固定端与第三升降装置210连接,第二伸缩导杆231的伸缩端与第四升降装置220连接。第二伸缩导杆231的固定端为固定套筒,伸缩端为导向杆,固定套筒与第三升降装置210连接,导向杆与第四升降装置220连接,第二伸缩导杆231的长度方向为该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方向,第二直线驱动装置232通过驱动第四升降装置220沿第二伸缩导杆231的方向伸缩,便可以调节第二侧架200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直线驱动装置132和第二直线驱动装置232均为电动直线推杆,为利用电力驱动的直线驱动装置。除此之外,第一直线驱动装置132和第二直线驱动装置232还可替换为伸缩气缸等可以直线伸缩的驱动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一伸缩导杆131的数量为两根且沿连接架300的长度方向依次平行分布;两根第一伸缩导杆131之间具有第一安装间隔133,第一移动轮140位于第一安装间隔133中。第一移动轮140的上端可伸入第一安装间隔133,可充分利用两个第一伸缩导杆131之间的空间;相比第一移动轮140直接安装在第二升降装置120的下方的方案,可以更好地节约竖直方向上的空间,则在同一高度标准的设计要求下,第一移动轮140可以选择的较大的轮径的轮子,更好地跨越障碍物。
同理,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二伸缩导杆231的数量为两根且沿连接架300的长度方向依次平行分布;两根第二伸缩导杆231之间具有第二安装间隔233,第二移动轮240位于第二安装间隔233中。第二移动轮240的上端可伸入第二安装间隔233,可充分利用两个第二伸缩导杆231之间的空间;相比第二移动轮240直接安装在第四升降装置220的下方的方案,可以更好地节约竖直方向上的空间,则在同一高度标准的设计要求下,第二移动轮240可以选择的较大的轮径的轮子,更好地跨越障碍物。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2,连接架300上可设置有第三移动轮320,以配合第一移动轮140和第二移动轮240支撑整个智能卧床设备。第一移动轮140、第二移动轮240、第三移动轮320均为万向轮,以便于调节推动方向,便于医护人员移动整个智能卧床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控制第一升降装置110、第二升降装置120、第三升降装置210、第四升降装置220、第一伸缩装置130、第二伸缩装置230的动作,第二侧架200或第一侧架100上设置有控制箱27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控制箱270设置在第二侧架200上;控制箱270内设置有控制器,其具有逻辑运算和控制功能,以控制第一升降装置110、第二升降装置120、第三升降装置210、第四升降装置220、第一伸缩装置130、第二伸缩装置230的启闭时机,无需人力启动开关。控制器可为市面上常用的单片机,还可以为mcu控制芯片。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护理人员操控智能卧床设备,参照图1,该智能卧床设备还包括有与控制箱270信号连接的遥控器600,遥控器600可通过红外线信号或wifi信号连接控制箱270,以输入功能信号。遥控器600配置上升按钮、下降按钮、头部上垂、头部下垂、向右翻身、向左翻身等六个功能按键,遥控器600按下相应的案件便可通过控制箱270控制抬架400的使用状态。而且遥控器600还设置有调节整体宽度的宽度调节案件,如伸开按键、缩回按键,按下伸开按键使得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变宽,按下缩回按键便可使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变窄。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取电,第一侧架100或第二侧架200设置有电池17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池170设置在第一侧架100上,其为控制箱270、第一升降装置110、第二升降装置120、第三升降装置210、第四升降装置220、第一伸缩装置130、第二伸缩装置230供电,以保证其可以正常运作。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7,第一杆410的上方设置有依次铰接的第一背杆411、第一臀杆412、第一大腿杆413、第一小腿杆414;第一臀杆412固定在第一杆410上;第二杆420的上方设置有依次铰接的第二背杆421、第二臀杆422、第二大腿杆423、第二小腿杆424;第二臀杆422固定在第二杆420上;支撑垫430具有背板段431、臀板段432、大腿板段433、小腿板段434;第一背杆411通过背板段431与第二背杆421连接以形成背承载板;第一臀杆412通过臀板段432与第二臀杆422连接以形成臀承载板;第一大腿杆413通过大腿板段433与第二大腿杆423连接以形成大腿承载板;第一小腿杆414通过小腿板段434与第二小腿杆424连接以形成小腿承载板。如图9所示,当智能卧床设备通过容纳槽310容纳电动病床800时,支撑垫430垫在电动病床800上,背承载板、臀承载板、大腿承载板、小腿承载板对应电动病床800背、臀、大腿、小腿承载部,则电动病床800可通过背承载板、臀承载板、大腿承载板、小腿承载板对抬架400上的患者更换姿势,便于让患者更换更多检查姿势,方便检查。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7,智能卧床设备还包括:第三伸缩导杆440和第四伸缩导杆450;第一背杆411与第三伸缩导杆440的固定端连接;第二背杆421与第三伸缩导杆440的伸缩端连接;第一小腿杆414与第四伸缩导杆450的固定端连接;第二小腿杆424与第四伸缩导杆450的伸缩端连接。第三伸缩导杆440、第四伸缩导杆450的长度方向与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方向平行,以保证抬架400在伸缩时的运动方向与第一伸缩装置130和第二伸缩装置230的伸缩方向平行。第三伸缩导杆440和第四伸缩导杆450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伸缩导杆131和第二伸缩导杆231的结构相似。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支撑垫430具有上层垫435和下层垫436;上层垫435与第二杆420连接,下层垫436与第一杆410连接;上层垫435的下侧面设置有第一魔术贴面4351;下层垫436的上侧面设置有与第一魔术贴面4351配合的第二魔术贴面4361。第一魔术贴面4351和第二魔术贴面4361贴合后,则上层垫435与下层垫436连接,以让支撑垫430支撑抬架400上的患者;此时支撑垫430的总宽度的数值为上层垫435加上下层垫436的宽度减去重叠的宽度的结果。当需要调节支撑垫430的宽度时,将第一魔术贴面4351和第二魔术贴面4361分开,调节重叠的宽度便可以达到调节支撑垫430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下层垫436与第一杆410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拉链部4362,下层垫436背离第一杆4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拉链部4363;上层垫435背离第二杆42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第一拉链部4362或第二拉链部4363配合的第三拉链部4352。当第一拉链部4362与第三拉链部4352配合拉上连接时,此时支撑垫430的宽度最小,而且通过拉链配合连接上层垫435和下层垫436,使得上层垫435和下层垫436的连接强度更高,防止上层垫435和下层垫436分离。当第二拉链部4363与第三拉链部4352配合拉上连接时,此时支撑垫430的宽度最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魔术贴面4351为魔术贴勾面,第二魔术贴面4361为魔术贴毛面,这样可以避免勾面朝上,防止勾面勾住患者衣物,使患者更加舒适。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0和图11,智能卧床设备还包括:拉链浴盆700;第一背杆411、第一臀杆412、第一大腿杆413、第一小腿杆414、第二背杆421、第二臀杆422、第二大腿杆423、第二小腿杆424形成上层支撑架,上层支撑架上设置有连接拉链;拉链浴盆700的边缘内设置有与连接拉链配合的配合拉链710。当需要对患者沐浴时,抬架400上升,使得抬架400与病床之间的位置可放置拉链浴盆700,然后将拉链浴盆700放置在病床上,将连接拉链与配合拉链710连接,即可固定拉链浴盆700,则此时可为患者进行床上浸沐浴。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7、图12,智能卧床设备还包括:护板500;第一杆410设置有长度方向与第一伸缩装置130的伸缩方向平行的滑轨460,护板500滑设于滑轨460上,滑轨460可拆卸连接有第一定位销461,护板500设置有与第一定位销461配合的第一定位孔510和第二定位孔(图中未标出)。第一定位孔510对应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最小的时候的状态位置,第二定位孔对应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最大的时候的状态位置。即当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最大时,第一定位销461插入第二定位孔,以使护板500位于抬架400床头侧或床尾侧的中部。即智能卧床设备的宽度最小时,从第二定位孔拔出第一定位孔510,然后将护板500沿滑轨460滑动,使得第一定位销461插入第一定位孔510,达到固定护板500的目的,使得护板500位于抬架400床头侧或床尾侧的中部。
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1和图7,护板500、对应的滑轨460、第一定位销461、第一定位孔510、第二定位孔为防护组合,其防护组合有两个,其中一个防护组合设置在抬架400的床头侧,另一个设置在抬架400的床尾侧。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12,第一杆410与第二杆420之间设置有第五伸缩导杆470,第五伸缩导杆470包括固定伸缩套471和伸缩导向杆472,其固定伸缩套471固定在第一杆410上,伸缩导向杆472与第二杆420连接,其中,滑轨460设置在固定伸缩套471的上侧。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5、图6、图12,护板500具有防护立板520和滑设于滑轨460的滑动杆530,滑动杆530的中部设置有限位插孔(图中未标出),防护立板520设置有插入限位插孔的限位插板521,滑动杆530可拆卸连接有伸入限位孔的第二定位销531,限位插板521设置有第二定位销531配合的定位插孔(图中未标出),当限位插板521插入限位插孔后,利用第二定位销531插入定位插孔中,便可固定防护立板520与滑动杆530之间的位置。而且,为了加强防护立板520与滑动杆530的连接强度,滑动杆530还设置有两根竖直设置的加强插销532,防护立板520设置有用于让加强插销532插入的安装插孔(图中未标出),这样便可增加滑动杆530和防护立板520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其防护立板520更可靠。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智能卧床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侧架、第二侧架、连接架,以及抬架;所述第一侧架通过所述连接架连接所述第二侧架以形成呈“凹”状的容纳槽;
其中,所述第一侧架包括第一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第一伸缩装置,以及第一移动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通过所述第一伸缩装置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的驱动杆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基座;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的驱动杆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基座;所述第一移动轮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的下部连接;
所述第二侧架包括第三升降装置、第四升降装置、第二伸缩装置,以及第二移动轮;所述第三升降装置通过所述第二伸缩装置与所述第四升降装置连接;所述第三升降装置的驱动杆的上端设置有带有第一滑槽的第三安装基座;所述第四升降装置的驱动杆的上端设置有带有第二滑槽的第四安装基座;所述第二移动轮与所述第三升降装置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一伸缩装置的伸缩方向与所述第二伸缩装置的伸缩方向平行;
所述抬架包括第一杆、第二杆,以及可调节宽度的支撑垫;所述第一杆通过所述支撑垫与所述第二杆连接;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基座枢接;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一滑槽枢接;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基座枢接;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枢轴与所述第二滑槽枢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卧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装置包括:第一伸缩导杆、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沿所述第一伸缩导杆伸缩移动的第一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伸缩导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连接,所述第一伸缩导杆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卧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导杆的数量为两根且沿所述连接架的长度方向依次平行分布;两根所述第一伸缩导杆之间具有第一安装间隔,所述第一移动轮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间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卧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缩装置包括:第二伸缩导杆、用于驱动所述第四升降装置沿所述第二伸缩导杆伸缩移动的第二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第二伸缩导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三升降装置连接,所述第二伸缩导杆的伸缩端与所述第四升降装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卧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缩导杆的数量为两根且沿所述连接架的长度方向依次平行分布;两根所述第二伸缩导杆之间具有第二安装间隔,所述第二移动轮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间隔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卧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的上方设置有依次铰接的第一背杆、第一臀杆、第一大腿杆、第一小腿杆;所述第一臀杆固定在所述第一杆上;所述第二杆的上方设置有依次铰接的第二背杆、第二臀杆、第二大腿杆、第二小腿杆;所述第二臀杆固定在所述第二杆上;所述支撑垫具有背板段、臀板段、大腿板段、小腿板段;所述第一背杆通过所述背板段与所述第二背杆连接;所述第一臀杆通过所述臀板段与所述第二臀杆连接;所述第一大腿杆通过所述大腿板段与所述第二大腿杆连接;所述第一小腿杆通过所述小腿板段与所述第二小腿杆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卧床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伸缩导杆和第四伸缩导杆;所述第一背杆与所述第三伸缩导杆的固定端连接;所述第二背杆与所述第三伸缩导杆的伸缩端连接;所述第一小腿杆与所述第四伸缩导杆的固定端连接;所述第二小腿杆与所述第四伸缩导杆的伸缩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卧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垫具有上层垫和下层垫;所述上层垫与所述第二杆连接,所述下层垫与所述第一杆连接;所述上层垫的下侧面设置有第一魔术贴面;所述下层垫的上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魔术贴面配合的第二魔术贴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卧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垫与所述第一杆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拉链部,所述下层垫背离所述第一杆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拉链部;所述上层垫背离所述第二杆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拉链部或所述第二拉链部配合的第三拉链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卧床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护板;所述第一杆设置有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伸缩装置的伸缩方向平行的滑轨,所述护板滑设于所述滑轨上,所述滑轨可拆卸连接有第一定位销,所述护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销配合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
CN202222210612.6U 2022-08-22 2022-08-22 一种智能卧床设备 Active CN2183915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10612.6U CN218391504U (zh) 2022-08-22 2022-08-22 一种智能卧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10612.6U CN218391504U (zh) 2022-08-22 2022-08-22 一种智能卧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91504U true CN218391504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28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10612.6U Active CN218391504U (zh) 2022-08-22 2022-08-22 一种智能卧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915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06658A (en) Lifting and transfer system for a patient
CN208287175U (zh) 多功能电动医疗床
CN102871815A (zh) 一种医用手术移送床
TW201347745A (zh) 翻身移位機
CN111329686A (zh) 一种智能病人转移床
CN106420196A (zh) 分置式自动转移椅
CN108836669A (zh) 可分离式起居护理床
CN203060210U (zh) 一种医用手术移送床
CN218391504U (zh) 一种智能卧床设备
CN211409866U (zh) 一种重症医学临床用病床
CN219501409U (zh) 一种具有活动扶手架的医用护理床
CN116350440A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翻身床
CN115501054A (zh) 一种智能卧床设备
EP4245279A1 (en) Multifunctional care device
CN211356410U (zh) 一种具有人体平移转移功能的护理床
CN211271869U (zh) 一种护理床的人体平移转移装置
CN209203820U (zh) 一种便于调节大小的医用病床
CN113171240A (zh) 一种全自动式辅助起床可分离轮椅
CN112353589B (zh) 一种可调节医用病床
CN208573923U (zh) 一种便于上下床的护理床
CN104146834A (zh) 移床担架
CN214484871U (zh) 一种便于转移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移动床
CN218607154U (zh) 一种可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护理床
CN217938561U (zh) 一种可伸缩的中位轮椅病床
CN216318269U (zh) 一种骨科用牵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