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74502U - 一种压力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力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74502U
CN218074502U CN202221294192.8U CN202221294192U CN218074502U CN 218074502 U CN218074502 U CN 218074502U CN 202221294192 U CN202221294192 U CN 202221294192U CN 218074502 U CN218074502 U CN 2180745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n
hot plate
pot
inner pot
pressure coo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9419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钊强
吕伟刚
梅若愚
杨云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9419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745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745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745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力烹饪设备,属于食物烹饪技术领域,压力烹饪设备包括内锅、热盘以及锅盖。内锅用于容纳被烹饪的食材。热盘支撑在内锅的底部,沿内锅和热盘的排列方向投影,内锅的投影区域和热盘的投影区域均呈方形。锅盖用于覆盖于内锅1以使锅盖与内锅1密封。由于内锅的投影区域和热盘的投影区域均呈方形,对于方形的内锅而言,投影区域呈方形的热盘能够较好地与方形的内锅的底部相适配,能够较为均匀地覆盖方形的内锅的锅底,有利于提高热盘对内锅加热的均匀性,进而提高压力烹饪设备的起压速度,使食物能够较为快速地进入压力烹饪状态,优化烹饪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压力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食物烹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力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用于对食物进行烹饪的设备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利用压力烹饪设备进行各式各样的烹饪操作。相关技术中,压力烹饪设备的起压速度较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压力烹饪设备,以提高压力烹饪设备的起压速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压力烹饪设备,包括:
内锅,用于容纳被烹饪的食材;
热盘,支撑在所述内锅的底部,沿所述内锅和所述热盘的排列方向投影,所述内锅的投影区域和所述热盘的投影区域均呈方形;以及
锅盖,用于覆盖于所述内锅以使所述锅盖与所述内锅密封。
一实施例中,沿所述内锅和所述热盘的排列方向投影,所述内锅的投影区域沿第一方向的跨距为第一跨距,所述热盘的投影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跨距为第二跨距,所述第一跨距大于所述第二跨距,所述内锅的投影区域沿第二方向的跨距为第三跨距,所述热盘的投影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跨距为第四跨距,所述第三跨距大于所述第四跨距,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跨距与所述第二跨距之差为40mm~60mm,所述第三跨距与所述第四跨距之差为40mm~60mm。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跨距与所述第二跨距之差等于所述第三跨距与所述第四跨距之差。
一实施例中,所述热盘包括:
加热管,用于发热;以及
导热盘体,分别与所述加热管和所述内锅接触以将所述加热管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内锅,沿所述导热盘体和所述内锅的排列方向,所述导热盘体的投影区域呈方形。
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呈方形布置。
一实施例中,所述热盘还包括筋板,所述筋板与所述导热盘体连接以防止所述导热盘体变形。
一实施例中,所述筋板的数量为多个,其中至少一块筋板为第一筋板,至少一块筋板为第二筋板,所述第一筋板和所述第二筋板交叉布置。
一实施例中,所述内锅的底端形成有向下凸出的凸出部,所述热盘的顶端向下凹陷以与所述凸出部相适配。
一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具有向下凸出的第一表面,所述热盘朝向所述内锅的一侧具有向下凹陷的工作面,所述工作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适配;所述工作面沿第一方向的跨距大于所述工作面沿第二方向的跨距,所述工作面上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截交线为第一圆弧线,所述工作面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截交线为第二圆弧线,所述第一圆弧线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圆弧线的半径。
一实施例中,所述压力烹饪设备还包括支撑座、第一弹性件以及限位件,所述热盘位于所述支撑座内,支撑座支撑于内锅的底部,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支撑座朝向所述内锅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热盘之间,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支撑座背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侧,所述限位件能够跟随所述热盘相对于所述支撑座移动,当所述内锅放置于所述热盘,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支撑座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以使所述热盘与所述内锅接触,当所述内锅从所述热盘移开,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支撑座抵接以阻所述热盘相对于所述支撑座上移。
本申请实施例的压力烹饪设备,由于内锅的投影区域和热盘的投影区域均呈方形,对于方形的内锅而言,投影区域呈方形的热盘能够较好地与方形的内锅的底部相适配,能够较为均匀地覆盖方形的内锅的锅底,有利于提高热盘对内锅加热的均匀性,内锅中的食物和/或水能够较为均匀地加热,热传导路径主要是热盘的热量经内锅传导至水和/或食物,由于水和/或食物被加热得较为均匀,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水/或食物传导至温度较低的水和/或食物的次级传导现象较少甚至可以忽略,水和/或食物中的水分能够较为快速地被加热成蒸汽,提高了压力烹饪设备的起压速度,使食物能够较为快速地进入压力烹饪状态,优化烹饪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压力烹饪设备的爆炸图,图中未示出内锅;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内锅与热盘的装配图,图中加热管布置呈方形环;
图3为图2中位置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位置B-B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盘在另一个视角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加热管布置呈方形环;
图7为图6中位置C-C处的剖视图;
图8为图6中位置F-F处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加热管蛇形延伸布置呈大致的方形;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座与热盘的装配图;
图11为图10中位置D-D处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中位置E处的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内锅1;凸出部11;第一表面111;热盘2;加热管21;导热盘体22;第一筋板231;第二筋板232;工作面24;支撑座3;安装台31;第一弹性件4;限位件5;测温装置6;连接件7;支架8;第一跨距D1;第二跨距D2;第三跨距D3;第四跨距D4;预设距离D5。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3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以图3为参考,图中箭头R3所示方向为上下方向。
作为本申请创造性构思的一部分,在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之前,需对相关技术中,压力烹饪设备起压速度较慢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分析得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相关技术中,内锅的形状可能呈方形,现有的热盘难以较为均匀地覆盖呈方形的内锅的锅底,因而,热盘对方形的内锅加热的均匀性较差。热盘的热量主要从内锅上被热盘覆盖到的地方向内锅传导,内锅中在被热盘覆盖到的位置处水和/或食物温度较高,内锅中未被热盘覆盖到的位置处水和/或食物温度较低,热量存在从温度较高的水和/或食物向温度较低的水和/或食物传导的次级传导过程,压力烹饪设备的起压速度较慢。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力烹饪设备,请参阅图1~图4,压力烹饪设备包括内锅1、热盘2以及锅盖。内锅1用于容纳被烹饪的食材。热盘2支撑在内锅1的底部,沿内锅1和热盘2的排列方向投影,内锅1的投影区域和热盘2的投影区域均呈方形。锅盖用于覆盖于内锅1以使锅盖与内锅1密封。如此结构形式,由于内锅1的投影区域和热盘2的投影区域均呈方形,对于方形的内锅1而言,投影区域呈方形的热盘2能够较好地与方形的内锅1的底部相适配,能够较为均匀地覆盖方形的内锅1的锅底,有利于提高热盘2对内锅1加热的均匀性,内锅1中的食物和/或水能够较为均匀地加热,热传导路径主要是热盘的热量经内锅传导至水和/或食物,由于水和/或食物被加热得较为均匀,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水/或食物传导至温度较低的水和/或食物的次级传导现象较少甚至可以忽略,水和/或食物中的水分能够较为快速地被加热成蒸汽,提高了压力烹饪设备的起压速度,使食物能够较为快速地进入压力烹饪状态,优化烹饪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方形并不局限于投影区域的外轮廓线均为直线的四边形。相邻两外轮廓线之间有倒角或圆角过渡,或者外轮廓线有一定的弧度,但是投影区域整体呈方形的,应当理解为在本申请方形的概念的范围内。示例性地,方形的四条边线可以稍弯曲呈弧形。示例性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可以稍弯曲呈弧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形主要是四条边线围成的形状,例如方形可以是四条边线依次连接围成的形状;例如方形可以是四条边线之间通过倒角过渡所围成的形状,倒角可以是倒圆角或倒边角;例如方形的四条边线可以是直线;例如方形的四条边线可以是弧线,弧线的弓高小于或等于10mm。弧线的两端点所连成的直线为弦线,弓高是指弧线上的点与弧线对应的弦线之间的最远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内锅1的投影区域呈方形,通过内锅1能够烹饪出形状大致呈方形的食物,方形的食物有利于切片取食。例如,方形的蛋糕。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锅盖用于覆盖于内锅1以使锅盖与内锅1密封,当热盘2对内锅1中的水和/或食物加热,锅盖与内锅1密封的空间内形成一定的压力以烹饪食物。
一实施例中,压力烹饪设备为压力锅。
一实施例中,压力烹饪设备为电压力锅。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内锅和热盘沿上下方向排列。
可以理解的是,在靠近热盘2中心的位置通常都能够较好地与内锅1接触,当热盘2的边缘也能够尽可能地与内锅1接触,热盘2能够较好地向内锅1导热。鉴于此,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沿内锅1和热盘2的排列方向投影,内锅1的投影区域沿第一方向的跨距为第一跨距D1,热盘2的投影区域沿第一方向的跨距为第二跨距D2,第一跨距D1大于第二跨距D2,内锅1的投影区域沿第二方向的跨距为第三跨距D3,热盘2的投影区域沿第二方向的跨距为第四跨距D4,第三跨距D3大于第四跨距D4,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设置。如此结构形式,内锅1的尺寸大于热盘2的尺寸,热盘2的边缘以及靠近热盘2中心的位置都能够尽可能充分地与内锅1底部接触,热盘2散发的热量得以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加热效率。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以及图6~图8,第一方向为图中箭头R1所示的方向。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以及图6~图8,第二方向为图中箭头R2所示的方向。
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第一跨距D1与第二跨距D2之差为40mm~60mm。示例性地,第一跨距D1和第二跨距D2之差可以为40mm、46mm、51mm、56mm或60mm。如此结构形式,第一跨距D1和第二跨距D2之差较为合理,在第一方向上,既使得热盘2的边缘散热的热量得以充分利用,又能够使得内锅1的边缘能够尽可能地靠近热盘2的边缘,提高内锅1被加热的均匀性。缓解内锅1的边缘距离热盘2太远造成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跨距D1和第二跨距D2之差并不局限于40mm~60mm。
一实施例中,第一跨距D1和第二跨距D2之差可以小于40mm。
一实施例中,第一跨距D1和第二跨距D2之差可以大于60mm。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第三跨距D3与第四跨距D4之差为40mm~60mm。示例性地,第三跨距D3和第四跨距D4之差可以为40mm、46mm、51mm、56mm或60mm。如此结构形式,第三跨距D3和第四跨距D4之差较为合理,在第二方向上,既使得热盘2的边缘散热的热量得以充分利用,又能够使得内锅1的边缘能够尽可能地靠近热盘2的边缘,提高内锅1被加热的均匀性。缓解内锅1的边缘距离热盘2太远造成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跨距D3和第四跨距D4之差并不局限于40mm~60mm。
一实施例中,第三跨距D3和第四跨距D4之差可以小于40mm。
一实施例中,第三跨距D3和第四跨距D4之差可以大于60mm。
一实施例中,第一跨距D1和第二跨距D2之差等于第三跨距D3和第四跨距D4之差。如此结构形式,使得热盘2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能够较为均匀地对内锅1进行加热。
一实施例中,第一跨距D1与第二跨距D2之差可以大于第三跨距D3和第四跨距D4之差。
一实施例中,第一跨距D1与第二跨距D2之差可以小于第三跨距D3和第四跨距D4之差。
一实施例中,沿热盘2和内锅1的排列方向投影,热盘2的投影区域的外轮廓线与内锅1的投影区域的外轮廓线等距。如此,内锅1大致处于热盘2的中心位置,有利于提高热盘2对内锅1加热的均匀性。
一实施例中,第一跨距D1可以小于第二跨距D2。
一实施例中,第三跨距D3可以小于第四跨距D4。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以及图6~图9,热盘2包括加热管21和导热盘体22。加热管21用于发热。导热盘体22分别与加热管21和内锅1接触以将加热管21的热量传导至内锅1,沿导热盘体22和内锅1的排列方向,导热盘体22的投影区域呈方形。如此结构形式,由于导热盘体22分别与加热管21和内锅1接触,通过导热盘体22进行热传导能够将加热管21散发的热量较为均匀地传导至内锅1。
一实施例中,内锅和盘体沿上下方向排列。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6,加热管21布置呈方形。如此,方形布置的加热管21有利于加热管21较为均匀地向方形的导热盘体22传热。
需要解释的是,加热管21布置呈方形,是指加热管21布置的形状大致呈方形,但加热管21本身并不见得是方管。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和图6,加热管21环绕布置呈大致方形环状,加热管21的这种布置方式属于加热管21布置呈方形的范畴,加热管21的截面形状可以不作具体限制,加热管21可以是圆形截面的管道或方形截面的管道。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9,加热管21蛇形延伸布置呈大致的方形,加热管21的这种布置方式属于加热管21布置呈方形的范畴,加热管21的截面形状可以不做具体限制,加热管21可以是圆形截面的管道或方形截面的管道。
一实施例中,加热管21的端部设置有接线端子,加热管21通过接线端子连接到电源。
一实施例中,导热盘体22包覆在加热管21的外部。
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大致呈方形布置的加热管21直接对内锅1加热。
一实施例中,导热盘体22的材质为导热金属。
一实施例中,导热盘体22的材质为铝合金材料。
一实施例中,导热盘体22和加热管21通过压铸成型,使得导热盘体22和加热管21压铸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加热管21散发的热量向导热盘体22传递。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6,热盘2还包括筋板,筋板与导热盘体22连接以防止导热盘体22变形。如此结构形式,通过在导热盘体22上设置筋板,增强了导热盘体22的抗变形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导热盘体22的变形程度,使得导热盘体22能够较好地与内锅1贴合,导热盘体22能够较好地向内锅1传递热量,从而提高了内锅1被加热的效率和均匀性。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筋板连接在导热盘体22背离内锅1的一侧。如此结构形式,即增强了导热盘体22的抗变形能力,又能够避免筋板防碍内锅1与导热盘体22贴合。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筋板的数量为多个,其中至少一块筋板为第一筋板231,至少一块筋板为第二筋板232,第一筋板231和第二筋板232交叉布置。如此结构形式,使得第一筋板231和第二筋板232相互交叉大致呈网格状布置,有利于增强导热盘体22的抗变形能力,降低导热盘体22的变形程度,使导热盘体22较好地与内锅1贴合,提高内锅1被加热的效率和均匀性。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内锅1的底部形成有下向凸出的凸出部11。如此结构形式,当压力烹饪设备为压力锅,向下凸出的凸出部11能够提高内锅1的刚性从而降低内锅1在压力作用下的变形程度,有利于内锅1与热盘2较好地贴合。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热盘2的顶端向下凹陷以与凸出部11相适配。如此结构形式,热盘2能够较为充分地包裹住内锅1底部的凸出部11,使热盘2和内锅1较好地贴合,有利于提高内锅1被加热的效率和均匀性。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导热盘体22的顶端向下凹陷以与凸出部11相适配,以使导热盘体22较好地与内锅1底部贴合,有利于导热盘体22向内锅1传导热量。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凸出部11具有向下凸出的第一表面111。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热盘2朝向内锅1的一侧具有向下凹陷的工作面23。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表面111和工作面23相适配。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以及图5~图8,工作面23沿第一方向的跨距大于工作面23沿第二方向的跨距,工作面23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截交线为第一圆弧线,工作面23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截交线为第二圆弧线,所述第一圆弧线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圆弧线的半径。如此结构形式,工作面23在各方向上弯曲的平缓程度与工作面23在对应方向上的跨距相适配,使工作面23与第一表面111能够较好地贴合,热盘2能够较好地包覆内锅1底部的凸出部11,有利于热盘2对内锅1均匀地加热。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以及图5~图8,第一圆弧线的半径为3350mm~3550mm。示例性地,第一圆弧线的半径可以为3350mm、3430mm、3500mm或3550mm。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以及图5~图8,第一圆弧线的半径为R4。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以及图5~图8,第二圆弧线的半径为1600mm~1900mm。示例性地,第二圆弧线的半径可以为1600mm、1750mm、1800mm或1900mm。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以及图5~图8,第二圆弧线的半径为R5。
一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1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截交线的半径等于第一圆弧线的半径,第一表面111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截交线的半径等于第二圆弧线的半径。如此,热盘2和内锅1能够较好地贴合。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以及图5~图8,工作面23形成于导热盘体22,工作面23位于导热盘体22朝向内锅1的一侧。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压力烹饪设备还包括测温装置6,测温装置6穿设于热盘2以与内锅1的底部接触。如此,测温装置6没有被热盘2所遮挡,通过测温装置6能够较为准确得测得内锅1底部的温度,便于精确控温。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10~图12,压力烹饪设备还包括支撑座3,热盘2安装在支撑座3内,支撑座3支撑于内锅1的底部。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和图12,支撑座3形成有安装台31,安装台31环绕在热盘2的周围,内锅1放置于安装台31上以使安装台31支撑于内锅1的底部。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11以及图12,压力烹饪设备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第一弹性件4位于支撑座3朝向内锅1的一侧,第一弹性件4位于支撑座3和热盘2之间。如此,当内锅1放置在热盘2上,热盘2在内锅1等的重力作用下能够克服第一弹性件4的弹力相对于支撑座3下移,通过弹性的弹力将热盘2与内锅1抵紧,使热盘2与内锅1能够贴合的较为紧密,有利于热盘2向内锅1传热。当内锅1从热盘2移开,热盘2在第一弹性件4的弹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
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可以为弹簧。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11以及图12,压力烹饪设备还包括限位件5,限位件5位于支撑座3背离第一弹性件4的一侧,限位件5能够跟随热盘2相对于支撑座3移动,当内锅1放置于热盘2,限位件5与支撑座3之间间隔预设距离D5以使热盘2与内锅1接触,当内锅1从热盘2移开,限位件5与支撑座3抵接以阻止热盘2相对于支撑座3上移。如此结构形式,一方面,当内锅1放置在热盘2上,由于限位件5与支撑座3之间间隔预设距离D5,第一弹性件4的弹力作用在热盘2上,使热盘2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使热盘2能够较好地贴紧内锅1的底部,有利于热盘2向内锅1传热。另一方面,当内锅1从热盘2移开,由于限位件5的限位作用,热盘2在第一弹性件4的弹力的作用下上移一定的距离后,限位件5将与支撑座3抵接阻止热盘2在第一弹性件4的弹力的作用下继续向上移动,从而防止热盘2在第一弹性件4的弹性的作用下脱离支撑座3。
一实施例中,预设距离D5可以为0.3mm~5mm。
可以理解的是,预设距离D5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并不局限于0.3mm~5mm。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11以及图12,压力烹饪设备还包括用于连接支撑座3和热盘2的连接件7,限位件5套设于连接件7。
一实施例中,连接件7可以为螺栓或螺柱等,限位件5可以为套设在螺栓或螺柱上的垫片。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11以及图12,压力烹饪设备还包括外锅。
一实施例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11以及图12,压力烹饪设备还包括支架8,支架8的两端分别与外锅和支撑座3连接以使支撑座3的底部与外锅的底部之间间隔布置。如此,支撑座3的底部和外锅的底部之间间隔布置形成的空间可以用于热盘2或对热盘2进行固定的连接件7进行避让,使热盘2在第一弹性件4和内锅1的作用下能够顺利地移动。
一实施例中,支撑座3、热盘2以及内锅1均位于外锅内。
一实施例中,压力烹饪设备还包括锁合装置,锁合装置用于将内锅1与锅盖锁合,或者锁合装置用于将外锅与锅盖锁合。
一实施例中,锁合装置用于将内锅1与锅盖锁合,压力烹饪设备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内锅1中用于放置食物的空间的温度,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内锅1中用于放置食物的空间的压力。内锅1用于放置食物的空间中,压力和温度是正相关的,通常温度越高,压力越大。根据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或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控制热盘2在加热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当温度过高或压力过大,将热盘2切换到关闭状态,当温度过小或压力过小,将热盘2切换到加热状态,从而使得内锅1中用于放置食物的空间的压力维持动态平衡,使内锅1中用于放置食物的空间的压力趋于稳定。
一实施例中,锁合装置用于将外锅与锅盖锁合,压力烹饪设备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和压力开关,可以将第二弹性件设置在外锅与支撑座3之间,也可以将第二弹性件设置在外锅与热盘2之间,内锅1不受锁合装置的约束。当内锅1中放置食物的空间内的压力较大,内锅1在压力的作用下带动热盘2向下移动触发压力开关,或者内锅1在压力的作用下带动热盘2和支撑座3向下移动触发压力开关。当内锅1中放置食物的空间内的压力较小,内锅1和热盘2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脱离压力开关以使压力开关处于未触发的状态,或者内锅1、热盘2以及支撑座3均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脱离压力开关以使压力开关处于未触发的状态。当内锅1中放置食物的空间内的压力较大,压力开关被触发,将热盘2切换至关闭状态停止加热,以降低内锅1中的压力,当内锅1中放置食物的空间内的压力较小,压力开关未被触发,将热盘2切换至加热状态对内锅1加热以增加内锅1中的压力,从而维持内锅1中放置食物的空间中的压力处于动态平衡,保持内锅1中放置食物的空间中的压力稳定。
一实施例中,锁合装置用于将外锅与锅盖锁合,当内锅1中起压,沿内锅1和热盘2的排列方向投影,内锅1中的压力作用于内锅1将投影区域呈方形的内锅1压向投影区域呈方形的热盘2,投影区域呈方形的热盘2能够对投影区域呈方形的内锅1较为均匀地承压,有利于较为精确地控制内锅1内的压力。
一实施例中,沿内锅1和热盘2的排列方向投影,锅盖的投影区域呈方形。
一实施例中,沿内锅1和热盘2的排列方向投影,外锅的投影区域呈方形。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压力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1),用于容纳被烹饪的食材;
热盘(2),支撑在所述内锅(1)的底部,沿所述内锅(1)和所述热盘(2)的排列方向投影,所述内锅(1)的投影区域和所述热盘(2)的投影区域均呈方形;以及
锅盖,用于覆盖于所述内锅(1)以使所述锅盖与所述内锅(1)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锅(1)和所述热盘(2)的排列方向投影,所述内锅(1)的投影区域沿第一方向的跨距为第一跨距(D1),所述热盘(2)的投影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跨距为第二跨距(D2),所述第一跨距(D1)大于所述第二跨距(D2),所述内锅(1)的投影区域沿第二方向的跨距为第三跨距(D3),所述热盘(2)的投影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跨距为第四跨距(D4),所述第三跨距(D3)大于所述第四跨距(D4),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跨距(D1)与所述第二跨距(D2)之差为40mm~60mm,所述第三跨距(D3)与所述第四跨距(D4)之差为40mm~6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跨距(D1)与所述第二跨距(D2)之差等于所述第三跨距(D3)与所述第四跨距(D4)之差。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压力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盘(2)包括:
加热管(21),用于发热;以及
导热盘体(22),分别与所述加热管(21)和所述内锅(1)接触以将所述加热管(21)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内锅(1),沿所述导热盘体(22)和所述内锅(1)的排列方向,所述导热盘体(22)的投影区域呈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力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21)呈方形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力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盘(2)还包括筋板,所述筋板与所述导热盘体(22)连接以防止所述导热盘体(22)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力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的数量为多个,其中至少一块筋板为第一筋板(231),至少一块筋板为第二筋板(232),所述第一筋板(231)和所述第二筋板(232)交叉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压力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1)的底端形成有向下凸出的凸出部(11),所述热盘(2)的顶端向下凹陷以与所述凸出部(11)相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力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11)具有向下凸出的第一表面(111),所述热盘(2)朝向所述内锅(1)的一侧具有向下凹陷的工作面(24),所述工作面(24)与所述第一表面(111)相适配;所述工作面(24)沿第一方向的跨距大于所述工作面(24)沿第二方向的跨距,所述工作面(24)上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截交线为第一圆弧线,所述工作面(24)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截交线为第二圆弧线,所述第一圆弧线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圆弧线的半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压力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烹饪设备还包括支撑座(3)、第一弹性件(4)以及限位件(5),所述热盘(2)位于所述支撑座(3)内,支撑座(3)支撑于内锅(1)的底部,所述第一弹性件(4)位于所述支撑座(3)朝向所述内锅(1)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件(4)位于所述支撑座(3)与所述热盘(2)之间,所述限位件(5)位于所述支撑座(3)背离所述第一弹性件(4)的一侧,所述限位件(5)能够跟随所述热盘(2)相对于所述支撑座(3)移动,当所述内锅(1)放置于所述热盘(2),所述限位件(5)与所述支撑座(3)之间间隔预设距离(D5)以使所述热盘(2)与所述内锅(1)接触,当所述内锅(1)从所述热盘(2)移开,所述限位件(5)与所述支撑座(3)抵接以阻所述热盘(2)相对于所述支撑座(3)上移。
CN202221294192.8U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压力烹饪设备 Active CN2180745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4192.8U CN218074502U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压力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4192.8U CN218074502U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压力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74502U true CN218074502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60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94192.8U Active CN218074502U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压力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745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10007568U (ko) 전자식 바비큐 오븐
CN218074502U (zh) 一种压力烹饪设备
CN116529532A (zh) 具有特定的基本结构的烹饪室置入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7792517U (zh) 一种压力烹饪设备
CN217792498U (zh) 一种烹饪设备
CN205994262U (zh) 烹饪器具
CN212089208U (zh) 烹饪器具
CN108449816B (zh) 多士炉及易清洁的安全发热装置
CN215533612U (zh) 电加热装置
CN113974422B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3605920U (zh) 一种电烤炉
CN221180193U (zh) 一种便携式炊具
CN221205067U (zh) 一种简易装配型电脑电饭锅
CN216521824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加热灶
CN216797384U (zh) 一种电烤炉
CN218279265U (zh) 一种家用恒温托盘
CN219962580U (zh) 一种防溢效果好的烹饪器具
CN214712100U (zh) 维持温度恒定均匀的温壶器
CN220001481U (zh) 烹饪器具
CN217696159U (zh) 一种新型烤炉
CN217408509U (zh) 一种电锅
CN219920891U (zh) 一种烧烤炉
CN220212689U (zh) 一种烤盘、盖子两用的小型火锅
CN221129644U (zh) 一种传热效果好的储热式保温炉
CN216844771U (zh) 燃气灶体及台面一体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