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增材制造用筛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金属增材制造用筛粉装置。
背景技术
在3D打印过程会产生大量剩余粉末,这些剩余粉末可通过筛选进行重复利用。目前筛粉装置的简要工作过程为:筛粉前对筛粉装置中充氩气等惰性气体,以防止在筛粉过程中金属粉末氧化;而后粉末通过重力作用落到筛粉网上将不可利用的粉末筛选出来,不可用粉末将留在筛粉网上;筛选完成后,操作人员打开装置盖子将不可用粉末用吸尘器清理,以方便下次的使用。
本申请人的在先申请202221545563.5《一种能在线监测的粉末分离筛网装置》提供了一种筛粉结构,其能避免筛网堵塞、提高筛粉效果。但是,当粉末筛选量过多时,中途可能需要对筛粉网上的不可用粉末进行清理,清理完成后,再重新对筛粉装置内充氩气。这一清理过程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甚至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且操作繁杂、影响筛粉效率,重新充氩气也会对资源造成一定的损耗。
因此,对于目前金属增材制造用筛粉装置结构,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通过及时清除不可用粉末从而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简化操作过程、提高筛粉效率的金属增材制造用筛粉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金属增材制造用筛粉装置,包括筛网,还包括:
箱体,内置有能将其内腔分隔为上下相对独立的上腔体与下腔体的隔板,所述筛网水平布置在上腔体中,所述箱体顶部开有加粉口,所述隔板上开有落粉口;
废粉盒,用于收集余留在筛网上的废粉,所述箱体侧部开有位于筛网之上且贴近筛网上表面布置、供筛网上的废粉输出的出粉口,所述废粉盒位于箱体旁侧且与出粉口相连通;以及
吹粉机构,设置有与所述出粉口相对布置的吹风口,用于将所述筛网上的废粉经出粉口吹至废粉盒中。
优选地,所述上腔体呈圆筒状,所述的出粉口沿上腔体第一侧的圆周方向延伸形成弧形口,所述箱体外侧设置有与该弧形口相连通且横向延伸的导粉仓,该导粉仓的底部通过送粉管道与废粉盒相连通。该结构可增大出粉面积,提高出粉效果。
优选地,所述导粉仓的第一侧壁与弧形口的第一端相互衔接且与上腔体的外周切向连接,所述导粉仓的第二侧壁与弧形口的第二端相互衔接且与上腔体的外周切向连接,所述导粉仓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自弧形口处向外逐渐靠近且通过圆弧侧壁衔接,所述导粉仓的底部开有与圆弧侧壁相连接的导粉口。该结构便于对出粉进行聚拢后经导粉口输出,有利于避免粉体堵塞,提高出粉效果。
优选地,所述导粉口之下连接有自上而下内径逐渐减小的漏斗状导粉部,所述送粉管道的上端与导粉部的下端口相连接,所述送粉管道中设置有用于控制其连通与否的阀门。该结构有利于进一步避免粉体堵塞,保持顺畅出粉。
优选地,所述上腔体的第二侧内部中空形成导风腔,所述箱体的外壁面设置有与该导风腔相连通的入风口,所述的吹风口为多个在箱体内壁面上对应导风腔间隔布置。优选地,所述的导风腔为沿上腔体第二侧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弧形腔,多个所述的吹风口沿弧形腔的弧度方向间隔排布。上述结构可增大吹粉面积及吹风均匀性,从而提高吹粉效果,消除吹风死角,避免局部粉体遗漏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弧形腔的长度大于弧形口的长度,所述弧形腔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20~160度,所述弧形口所对应的圆心角为90~110度。该结构可使吹风面积覆盖整个筛网,消除废粉的清除死角。
优选地,对应所述上腔体底部的隔板部分自边缘向中央部位逐渐向下倾斜形成导流斜面,所述的落粉口开设于该导流斜面的最低处,所述筛网为圆形且与上腔体的顶壁及隔板之间均具有间距。上述结构有利于提高筛粉效果,避免可用粉体堵塞。
优选地,所述下腔体中设置有沿落粉口边缘向下延伸的导料筒,该导料筒之下设置有用于接收粉末的收集罐,所述导料筒中设置有用于控制其连通与否的截止阀。该结构方便收集粉体,避免粉体泄漏。
优选地,所述箱体顶部设置有加料斗,该加料斗下部具有竖向延伸且与加粉口连接的送料通道,流量阀设于该送料通道处。该结构可为送料提供一定的行程,方便通过流量阀控制筛粉流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在筛网之上的箱体侧部开设了出粉口,并相应设置了废粉盒及吹粉机构,在筛粉完毕后,开启吹粉机构,将余留在筛网上的废粉经出粉口吹至废粉盒中,可不用打开箱体而及时完成废粉的收集,不仅简化了操作过程,而且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筛粉效率、减少了氩气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另一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粉口与导风腔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金属增材制造用筛粉装置包括筛网1、箱体2、废粉盒3、吹粉机构4。
上述箱体2内置有能将其内腔分隔为上下相对独立的上腔体21与下腔体22的隔板23,筛网1水平布置在上腔体21中,箱体2顶部开有加粉口24,隔板23上开有落粉口231。废粉盒3用于收集余留在筛网1上的废粉,箱体2侧部开有位于筛网1之上且贴近筛网2上表面布置、供筛网2上的废粉输出的出粉口25,废粉盒3位于箱体2旁侧且与出粉口25相连通。吹粉机构4设置有与出粉口25相对布置的吹风口41,用于将筛网1上的废粉经出粉口25吹至废粉盒3中。
本实施例的上腔体21成形为上端封闭的圆筒状结构210,筛网1为圆形且与上腔体21的顶壁及隔板23之间均具有间距,对应上腔体21底部的隔板23部分自边缘向中央部位逐渐向下倾斜形成导流斜面232,落粉口231开设于该导流斜面232的最低处。上述结构便于对筛分过后的粉末进行自动收集并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下腔体22中设置有沿落粉口231边缘向下延伸的导料筒233,该导料筒233之下设置有用于接收粉末的收集罐7。导料筒233中设置有用于控制其连通与否的截止阀234。设置上述收集罐7,方便自动收集筛粉后的粉体;设置截止阀234,方便收集罐7集满之后更换新的收集罐7。箱体2顶部设置有加料斗8,该加料斗8下部具有竖向延伸且与加粉口24连接的送料通道81,该送料通道81处设有流量阀5,该结构可为送料提供一定的行程,方便通过流量阀控制筛粉流量。为了便于将收集罐7取出,箱体2下部的侧壁上设置有能开合的门体。
本实施例的出粉口25沿上腔体21第一侧的圆周方向延伸形成弧形口,箱体2外侧设置有与该弧形口相连通且横向延伸的导粉仓26,该导粉仓26的底部通过送粉管道27与废粉盒3相连通。该结构可增大出粉面积,提高出粉效果。
上述导粉仓26的第一侧壁261与弧形口的第一端相互衔接且与上腔体21的外周切向连接,导粉仓26的第二侧壁262与弧形口的第二端相互衔接且与上腔体21的外周切向连接,导粉仓26的第一侧壁261与第二侧壁262自弧形口处向外逐渐靠近且通过圆弧侧壁263衔接,导粉仓26的底部开有与圆弧侧壁263相连接的导粉口264。该结构便于对出粉进行聚拢后经导粉口264输出,有利于避免粉体堵塞,提高出粉效果。导粉口264之下连接有自上而下内径逐渐减小的漏斗状导粉部265,送粉管道27的上端与导粉部265的下端口相连接,送粉管道27中设置有用于控制其连通与否的阀门271。该结构有利于进一步避免粉体堵塞,保持顺畅出粉。
在本实施例中,上腔体21的第二侧内部中空形成导风腔42,箱体2的外壁面设置有与该导风腔42相连通的入风口43,吹风口41为多个在箱体2内壁面上对应导风腔42间隔布置。导风腔42为沿上腔体21第二侧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弧形腔,多个吹风口41沿弧形腔的弧度方向间隔排布。上述结构可增大吹粉面积及吹风均匀性,从而提高吹粉效果,消除吹风死角,避免局部粉体遗漏的问题。上述弧形腔的长度大于弧形口的长度,弧形腔所对应的圆心角a为120~160度,弧形口所对应的圆心角b为90~110度。该结构可使吹风面积覆盖整个筛网,消除废粉的清除死角。
本实施例在筛网1之上的箱体2侧部开设了出粉口25,并相应设置了废粉盒3及吹粉机构4,在筛粉完毕后,开启吹粉机构4,将余留在筛网1上的废粉经出粉口25吹至废粉盒3中,可不用打开箱体2而及时完成废粉的收集,不仅简化了操作过程,而且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筛粉效率、减少了氩气资源的浪费。
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