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48261U - 除尘装置及电池产线 - Google Patents
除尘装置及电池产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748261U CN217748261U CN202222197840.4U CN202222197840U CN217748261U CN 217748261 U CN217748261 U CN 217748261U CN 202222197840 U CN202222197840 U CN 202222197840U CN 217748261 U CN217748261 U CN 2177482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ust
- air
- sub
- dust removing
-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9000000356 contamin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18987 Haemorrha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1100000319 bleeding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10 du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04 se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642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除尘装置及电池产线,除尘装置包括:连接件;除尘单体,设置于连接件上,用于对电池单体进行除尘,且除尘单体具有用于供电池单体通过的除尘通道;以及除尘刷组,沿电池单体进入除尘通道的方向设于除尘单体的上游,用于对电池单体的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除尘。本申请电池单体进入除尘通道之前,首先通过除尘刷组分别对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进行刷扫,除尘刷组能够使大部分粉尘与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脱离并漂浮,从而使电池单体进入除尘通道后,电池单体上的粉尘等污染物能够更顺利地被除尘单体去除,提高除尘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除尘装置及电池产线。
背景技术
在电池单体的产生过程中,通常需要将电池单体的壳体和顶盖进行焊接,以使两者紧密连接形成整体。然而,在焊接之前,壳体和顶盖分别经过一系列运输及加工过程,导致壳体和顶盖的焊接面上存在粉尘、碎屑等污染物。此时若直接对壳体和顶盖进行焊接,则会导致两者的焊接面出现爆点、针孔等焊接缺陷,导致壳体与顶盖焊接不良,从而影响电池单体的焊接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池单体的壳体与顶盖的焊接面上存在污染物而导致两者焊接不良的问题,提供一种除尘装置及电池产线。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除尘装置,用于为电池单体除尘,除尘装置包括:
连接件;
除尘单体,设置于连接件上,用于对电池单体进行除尘,且除尘单体具有用于供电池单体通过的除尘通道;以及
除尘刷组,沿电池单体进入除尘通道的方向设于除尘单体的上游,用于对电池单体的顶盖侧面及电池单体的壳体侧面除尘。
当电池单体经过除尘通道时,电池单体的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首先经过除尘刷组,除尘刷组对电池单体的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进行清扫。一方面,除尘刷组可扫除一部分污染物,另一方面,除尘刷组使污染物与顶盖侧面或壳体侧面脱离,使污染物在惯性作用下进入除尘通道,从而能够更顺利地被除尘单体去除,使电池单体的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上的污染物清除得更加彻底。由此,使得顶盖与壳体的焊接面更加干净,避免在焊接过程中出现爆点或针孔等焊接缺陷,从而提高电池单体的焊接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尘单体包括沿与电池单体进入除尘通道的方向相交的方向间隔设置于连接件上的至少两个除尘主体,每一除尘主体均具有安装面,相邻两个除尘主体的安装面相对设置,以在两个安装面之间形成除尘通道。
当电池单体经过除尘通道时,除尘通道两侧的除尘主体能够分别对电池单体的顶盖和壳体的两个侧面分别进行除尘。由此,使得顶盖与壳体进行焊接的各个侧面上的污染物均被清理干净,提高电池单体的焊接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除尘主体的安装面上开设出气口及抽气口,且每一除尘主体内部均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隔离腔及第二隔离腔;其中,第一隔离腔与对应的出气口连通,第二隔离腔与对应的抽气口连通。
通过出气口与抽气口的相互配合,能够使污染物与壳体或顶盖表面顺利脱离,并且使得脱离后的污染物及时通过抽气口被吸走,避免污染物再次与壳体或顶盖表面接触而污染壳体或顶盖,提高除尘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出气口在对应安装面上的开口面积范围为2.5 mm²-3.5 mm²,和/或每一抽气口在对应安装面上的开口面积范围为75 mm²-125 mm²。
出气口的开口面积将影响吹出气体的压力,从而影响吹出气体的速度,由此,使得出气口吹出的风速能够顺利使污染物与壳体或顶盖表面脱离,与此同时,也不会对壳体或顶盖表面造成损坏。抽气口的开口面积将影响抽气时对污染物所形成的吸力大小,由此,通过抽气口尽可能的将更多的污染物吸入第二隔离腔中,提高除尘效果。与此同时,也不会影响操作过程以及电池单体在除尘通道中的移动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上的出气口与抽气口在对应安装面上的开口面积比值为0.02-0.05。
每一安装面上的出气口与抽气口之间的开口面积比值将影响吹气的风速及吸气的风速之间的配合关系,由此,将出气口与抽气口的开口面积比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能够提高吹气与吸气之间的配合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上的出气口与抽气口在对应安装面上的开口面积比值为0.03。该比值下,出气口与抽气口之间的配合更加顺利,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除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上的抽气口包括至少两个子抽气口,全部子抽气口均与对应除尘主体的第二隔离腔连通,至少一个子抽气口位于出气口的上方。
当污染物在出气口的作用下与壳体或顶盖表面脱离时,污染物可能朝多个方向四散漂浮。由此,设置至少两个子抽气口,能够增大对污染物的抽气范围,使得各个方向上的污染物均能够被顺利吸入第二隔离腔中,从而提高除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上的抽气口包括第一子抽气口、第二子抽气口以及第三子抽气口,第一子抽气口、第二子抽气口以及第三子抽气口呈三角形阵列状设置于对应安装面上,且第一子抽气口及第二子抽气口均位于出气口的上方。
第一子抽气口、第二子抽气口以及第三子抽气口所围合形成的三角形范围能够提高对污染物的吸尘范围,使得各个方向上的污染物均被顺利吸入第二隔离腔中,提高除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出气口及第三子抽气口设于第一表面上,第一子抽气口及第二子抽气口设于第二表面上且开口朝向出气口。
当污染物在出气口的作用下脱离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时,污染物将在出气口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漂浮于除尘通道中。此时,开设于第二表面上的第一子抽气口及第二子抽气口开口朝向出气口设置,即第一子抽气口及第二子抽气口开口朝下设置。由此,第一子抽气口及第二子抽气口向上抽尘,从而能够使向上运动的污染物更加顺利的被吸入第二隔离腔中,提高除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上的出气口包括至少两个子出气口,各子出气口沿电池单体进入除尘通道的方向位于第三子抽气口的相对两侧。由此,可实现多点吹气,提高出气口对污染物的吹气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子出气口中至少一个子出气口位于第一子抽气口的正下方,和/或各子出气口中至少一个子出气口位于第二子抽气口的正下方。由此,当各子出气口分别对壳体及顶盖进行吹气时,该处的污染物与壳体或顶盖脱离,并向上漂浮运动,能够更顺利地被正上方的第一子抽气口或第二子抽气口吸走,提高除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离腔包括至少两个子腔,每一子出气口对应连通一子腔。通过调节不同子腔中的气体压力及速度,能够调节对应子出气口的吹气风速,使得对每个子出气口的控制更加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除尘主体还包括正压空气接头及第一调节阀,正压空气接头配接于对应除尘主体上并与第一隔离腔连通,第一调节阀设于正压空气接头上,用于调节出气口的风速;和/或,每一除尘主体还包括抽尘管道及第二调节阀,抽尘管道与第二隔离腔连通,第二调节阀设于抽尘管道上,用于调节抽气口的风速。
第一调节阀能够实现出气口风速的调节,以在合理的风速下,将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上附着的污染物吹起,以便于通过抽气口将污染物抽走。此外,第二调节阀能够调节抽气口的风速,以使污染物经过抽气口被顺利吸入至第二隔离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尘刷组包括两组,两组除尘刷组沿与电池单体进入除尘通道的方向相交的方向分别设于除尘通道的相对两侧。
电池单体进入除尘通道之前,首先会经过两组除尘刷组,两组除尘刷组对顶盖或壳体的两个侧面分别进行清扫除尘,以使顶盖及壳体侧面上的污染物清除得更加干净。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除尘刷组包括多个刷体,至少一个刷体用于清除电池单体顶盖侧面的灰尘,至少一个刷体用于清除电池单体壳体侧面的灰尘。
由于电池单体在除尘之前,顶盖与壳体并未进行焊接,因此,顶盖与壳体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基于此,将每组除尘刷组设置为多个刷体,使得至少一个刷体能够对电池单体的顶盖侧面的灰尘进行清扫,至少一个刷体能够对电池单体的壳体侧面的灰尘进行清扫,使得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上的灰尘能够尽可能的清扫干净,提高壳体与顶盖的焊接质量。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产线,包括:
输送线,用于输送电池单体;
如上所述的除尘装置,设置于输送线的一侧;
其中,当电池单体跟随输送线沿输送方向移动时,电池单体能够依次经过除尘刷组及除尘通道。
上述除尘装置及电池产线,在电池单体进入除尘通道进行除尘之前,首先通过除尘刷组分别对电池单体的顶盖侧面及电池单体的壳体侧面分别进行刷扫,一方面,能够将一部分碎屑刷除,减少电池单体的顶盖侧面和壳体侧面的污染物数量;另一方面,除尘刷组能够使大部分粉尘与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脱离并漂浮,从而使电池单体进入除尘通道后,电池单体上的粉尘等污染物能够更顺利地被除尘单体去除,提高除尘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除尘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除尘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除尘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除尘主体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A-A向的剖面图;
图6为图2所示的除尘装置倒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除尘装置;201、电池单体;10、连接件;20、除尘单体;30、除尘刷组;21、除尘通道;22、除尘主体;31、刷体;221、安装面;222、出气口;223、抽气口;224、第一隔离腔;225、第二隔离腔;226、正压空气接头;227、抽尘管道;2211、第一表面;2212、第二表面;2231、第一子抽气口;2232、第二子抽气口;2233、第三子抽气口;2241、子腔;a、电池单体移动方向;b、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动力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电池单体是组成电池的最小单元,即每一个电池中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并且全部电池单体之间可以通过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的方式相互连接,其中,混联是指全部电池单体之间既有串联又有并联。此外,可以将多个电池单体之间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内。当然,电池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形式,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内。当然,电池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电池还可以包括汇流部件,用于实现多个电池单体之间的电连接。
在由电池单体组成电池之前,需要先对电池单体进行生产制造。其中,电池单体成型的最后一步需要将电池单体的壳体和电池单体的顶盖进行焊接,从而使电池单体内部形成一个容纳电解液的密封空间。
然而,在电池单体的壳体和顶盖焊接之前,由于壳体和顶盖分别经历了一系列加工过程,使得壳体和顶盖的焊接面上均存在大量粉尘及碎屑等污染物。若直接将壳体和顶盖进行焊接,将会导致壳体和顶盖的焊接面出现大量爆点、针孔等焊接缺陷,从而使得电池单体焊接不良。
此外,本申请人注意到,目前的一些除尘装置中,通常利用负压直接进行吸尘,以将待除尘物体上的粉尘等污染物吸走清除。
然而,对于电池单体的除尘而言,由于电池单体的壳体通常采用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容易使得粉尘等污染物颗粒吸附于电池单体的壳体上,两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吸附力。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利用负压吸尘的方式进行除尘的效果并不好,除尘装置的吸力无法直接克服一部分污染物与电池单体壳体之间的吸附力,从而无法将该部分污染物吸走。
基于此,为了解决电池单体的除尘效果不佳,导致电池单体的壳体与顶盖的焊接面残留污染物而影响电池单体焊接质量的问题,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除尘装置,在电池单体进入除尘通道进行除尘之前,首先通过除尘刷组分别对电池单体的顶盖侧面及电池单体的壳体侧面分别进行刷扫。一方面,除尘刷组能够将一部分碎屑刷除,减少电池单体的顶盖侧面和壳体侧面的污染物数量;另一方面,除尘刷组能够使粉尘与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脱离并漂浮,从而使电池单体进入除尘通道后,电池单体上的粉尘等污染物能够更顺利地被除尘单体去除,提高除尘精度。
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尘装置100,用于为电池单体201除尘。除尘装置100包括连接件10、除尘单体20以及除尘刷组30。其中,除尘单体20设置于连接件10上,用于对电池单体201进行除尘,且除尘单体20具有用于供电池单体201通过的除尘通道21。除尘刷组30沿电池单体201进入除尘通道21的方向设于除尘单体20的上游,用于对电池单体201的顶盖侧面及电池单体201的壳体侧面除尘。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10是指,能够对除尘单体20提供安装基础的部件,连接件10可以是但不限于板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或其他不规则结构。除尘单体20是指,能够对电池单体201进行除尘的部件,其中的除尘方式可以是但不限于吸尘或吹尘等。
电池单体的壳体侧面是指电池单体的大面所对应的侧面,电池单体的顶盖侧面是指,当顶盖与壳体焊接形成电池单体时,顶盖上与电池单体大面所对应的侧面。此外,当电池单体201通过除尘通道21时,电池单体201的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均与电池单体201的移动方向a平行。
当电池单体201经过除尘通道21时,电池单体201的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首先经过除尘刷组30,除尘刷组30对电池单体201的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进行清扫。一方面,除尘刷组30可扫除一部分污染物,另一方面,除尘刷组30使污染物与顶盖侧面或壳体侧面脱离,使污染物在惯性作用下进入除尘通道21,从而能够更顺利地被除尘单体20去除,使电池单体201的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上的污染物清除得更加彻底。由此,使得顶盖与壳体的焊接面更加干净,避免在焊接过程中出现爆点或针孔等焊接缺陷,从而提高电池单体201的焊接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尘单体20包括沿与电池单体201进入除尘通道21的方向相交的方向间隔设置于连接件10上的至少两个除尘主体22,每一除尘主体22均具有安装面221,相邻两个除尘主体22的安装面221相对设置,以在两个安装面221之间形成除尘通道21。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除尘单体20包括两个除尘主体22,且两个除尘主体22沿与电池单体201进入除尘通道21的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于连接件10上,并且,两个除尘主体22的安装面221相对设置,以在两个安装面221之间形成除尘通道21。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两个除尘主体22间隔设置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b,即第一方向b垂直于电池单体201进入除尘通道21的方向。
当电池单体201经过除尘通道21时,两个除尘主体22能够分别对电池单体201的顶盖在第一方向b上的两个侧面进行除尘,同样地,两个除尘主体22能够分别对电池单体201的壳体在第一方向b上的两个侧面进行除尘。由此,使得顶盖与壳体进行焊接的各个侧面上的污染物均被清理干净,提高电池单体201的焊接良率。
请参看图3、图4以及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除尘主体22的安装面221上开设出气口222及抽气口223,且每一除尘主体22内部均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隔离腔224及第二隔离腔225。其中,第一隔离腔224与对应的出气口222连通,第二隔离腔225与对应的抽气口223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除尘主体22通过出气口222向外吹气,同时,通过抽气口223向内抽气。吹气的过程中,可以将附着于顶盖或壳体表面上的污染物吹起,使其与顶盖或壳体表面脱离。与此同时,抽气口223向内抽气,在负压作用下将脱离顶盖或壳体表面的污染物吸走,从而实现对电池单体的除尘。
其中,与出气口222连通的第一隔离腔224可用于储存气体,以便于提供充足的气体从出气口222吹出。与抽气口223连通的第二隔离腔225可用于储存被吸走的污染物,避免污染物再次与壳体或顶盖表面接触。
通过出气口222与抽气口223的相互配合,能够使污染物与壳体或顶盖表面顺利脱离,并且使得脱离后的污染物及时通过抽气口223被吸走,避免污染物再次与壳体或顶盖表面接触而污染壳体或顶盖,提高除尘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出气口222在对应安装面221上的开口面积范围为2.5 mm²-3.5 mm²,和/或每一抽气口223在对应安装面221上的开口面积范围为75 mm²-125 mm²。
具体地,出气口222的开口面积将影响吹出气体的压力,从而影响吹出气体的速度,即吹出的风力大小。若吹出的风力太小,则无法顺利使污染物与壳体或顶盖表面脱离。若吹出的风力太大,可能会对壳体或顶盖表面造成损坏。
基于此,将每一出气口222在对应安装面221上的开口面积设置为2.5 mm²-3.5 mm²。由此,将出气口222的风速范围控制在80m/s-120m/s,使得出气口222吹出的风速能够顺利使污染物与壳体或顶盖表面脱离,与此同时,也不会对壳体或顶盖表面造成损坏。
进一步地,抽气口223的开口面积将影响抽气时对污染物所形成的吸力大小。若吸力太小,则无法将全部污染物吸入第二隔离腔225中,从而无法顺利实现电池单体201的除尘。若吸力太大,则不便于操作,甚至可能会影响电池单体201在除尘通道21中的移动。
基于此,将每一抽气口223在对应安装面221上的开口面积设置为75 mm²-125 mm²。由此,将抽气口223的风速范围控制在10m/s-30m/s,能够通过抽气口223尽可能的将更多的污染物吸入第二隔离腔225中,提高除尘效果。与此同时,也不会影响操作过程以及电池单体在除尘通道21中的移动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221上的出气口222与抽气口223在对应安装面221上的开口面积比值为0.02-0.05。
每一安装面221上的出气口222与抽气口223之间的开口面积比值将影响吹气的风速及吸气的风速之间的配合关系,由此,将出气口222与抽气口223的开口面积比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能够提高吹气与吸气之间的配合度。
具体地,若吹气的风速过大,而吸气的风速过小,虽然可以顺利使污染物与壳体或顶盖表面脱离,但在较大的吹气风速的影响下,较小的吸气风速无法将脱离后的污染物吸走。由此,及时污染物与壳体或顶盖表面脱离,后续仍然可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再次落到壳体或顶盖表面上,对壳体或顶盖形成污染。
而若吹气的风速过小,吸气的风速过大,一部分与壳体或顶盖表面附着较紧密的污染物无法被吹起,从而无法被吸走而继续污染壳体或顶盖表面。
由此可知,上述两种情况中的出气口222与抽气口223的开口面积比值范围并不合适,从而无法达到良好的除尘效果。而本申请中将每一安装面221上的出气口222与抽气口223在对应安装面221上的开口面积比值控制为0.02-0.05,能够通过出气口222与抽气口223的合理配合提升除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221上的出气口222与抽气口223在对应安装面221上的开口面积比值为0.03。该比值下,出气口222与抽气口223之间的配合更加顺利,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除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221上的抽气口223包括至少两个子抽气口,全部子抽气口均与对应除尘主体22的第二隔离腔225连通,至少一个子抽气口位于出气口222的上方。
当污染物在出气口222的作用下与壳体或顶盖表面脱离时,污染物可能朝多个方向四散漂浮。由此,设置至少两个子抽气口,能够增大对污染物的抽气范围,使得各个方向上的污染物均能够被顺利吸入第二隔离腔225中,从而提高除尘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子抽气口的数量及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以使各子抽气口对污染物的抽吸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除尘效果。
进一步地,由于污染物被吹起时,大部分会向上漂浮,即大部分污染物在出气口222的作用下将向上运动。因此,将至少一个子抽气口设置于出气口222的上方,能够更好地对向上运动的污染物进行抽吸,提高除尘效果。
请一并参看图2及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221上的抽气口223包括第一子抽气口2231、第二子抽气口2232以及第三子抽气口2233。其中,第一子抽气口2231、第二子抽气口2232以及第三子抽气口2233呈三角形阵列状设置于对应安装面221上,且第一子抽气口2231及第二子抽气口2232均位于出气口222的上方。
由此,第一子抽气口2231、第二子抽气口2232以及第三子抽气口2233所围合形成的三角形范围能够提高对污染物的吸尘范围,使得各个方向上的污染物均被顺利吸入第二隔离腔225中,提高除尘效果。
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221上的抽气口223可以设置为由四个子抽气口围合形成的四边形范围,或者由五个子抽气口围合形成的五边形范围等,子抽气口的具体数量及围合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221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表面2211及第二表面2212。其中,出气口222及第三子抽气口2233设于第一表面2211上,第一子抽气口2231及第二子抽气口2232设于第二表面2212上且开口朝向出气口222。
具体地,第一表面2211垂直于第一方向b设置,且两个除尘主体22的两个第一表面2211相对设置。第二表面2212垂直于第一表面2211且朝向下方设置。当电池单体201通过除尘通道21时,相对设置的两个除尘主体22的两个第一表面2211分别平行于电池单体201的移动方向a。开设于第一表面2211上的出气口222能够对电池单体201的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进行吹气,以使污染物与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脱离。同时,开设于第一表面2211上的第三子抽气口2233能够将脱离之后的污染物吸走,避免污染物再次污染壳体及顶盖。
进一步地,当污染物在出气口222的作用下脱离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时,污染物将在出气口222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漂浮于除尘通道21中。此时,开设于第二表面2212上的第一子抽气口2231及第二子抽气口2232开口朝向出气口222设置,即第一子抽气口2231及第二子抽气口2232开口朝下设置。由此,第一子抽气口2231及第二子抽气口2232向上抽尘,从而能够使向上运动的污染物更加顺利的被吸入第二隔离腔225中,提高除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221上的出气口222包括至少两个子出气口,各子出气口沿电池单体201进入除尘通道21的方向位于第三子抽气口2233的相对两侧。
为了提高出气口222对污染物的吹气效率,可以在每一安装面221上开设至少两个子出气口,全部子出气口能够对电池单体201的壳体侧面及顶盖侧面进行多点吹气,使污染物更快地脱离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每一安装面221上的出气口222包括两个子出气口,两个子出气口沿电池单体201进入除尘通道21的方向分别位于第三子抽气口2233的相对两侧。由此,能够提高吹气效率,扩大吹气范围,使污染物更加顺利的与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脱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子出气口中至少一个子出气口位于第一子抽气口2231的正下方,和/或各子出气口中至少一个子出气口位于第二子抽气口2232的正下方。
具体地,本申请设置两个子出气口,其中一个子出气口设置于第一子抽气口2231的正下方,另一个子出气口设置于第二子抽气口2232的正下方。由此,当两个子出气口分别对壳体及顶盖进行吹气时,该处的污染物与壳体或顶盖脱离,并向上漂浮运动,能够更顺利地被分别位于两个子出气口正上方的第一子抽气口2231及第二子抽气口2232吸走,提高除尘效果。
请再次参看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离腔224包括至少两个子腔2241,每一子出气口对应连通一子腔2241。由此,通过调节不同子腔2241中的气体压力及速度,能够调节对应子出气口的吹气风速。
对于电池单体上污染物较少的位置,可以通过调整对应的子腔2241,降低该处子出气口的风速。同样地,对于电池单体上污染物较多,或者污染物附着力较大的位置,可以通过调整对应的子腔2241,提高该处子出气口的风速。
因此,与子出气口一一对应连通的各子腔2241能够使各子出气口的风速调节更加灵活,从而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更加灵活地控制电池单体上不同位置的子出气口的吹气风速。
请再次参看图2及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除尘主体22还包括正压空气接头226及第一调节阀(图中未示出)。其中,正压空气接头226配接于对应除尘主体22上并与第一隔离腔224连通,第一调节阀设于正压空气接头226上,用于调节出气口222的风速。和/或,每一除尘主体22还包括抽尘管道227及第二调节阀(图中未示出),抽尘管道227与第二隔离腔225连通,第二调节阀设于抽尘管道227上,用于调节抽气口223的风速。
第一调节阀能够实现出气口222风速的调节,以在合理的风速下,将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上附着的污染物吹起,以便于通过抽气口223将污染物抽走。
进一步地,抽尘管道227能够将第二隔离腔225与外部的除尘机连接,通过除尘机实现污染物的快速清理。此外,第二调节阀能够调节抽气口223的风速,以使污染物经过抽气口223被顺利吸入至第二隔离腔225中。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除尘刷组30包括两组,两组除尘刷组30沿与电池单体201进入除尘通道21的方向相交的方向分别设于除尘通道21的相对两侧。
具体地,两组除尘刷组30沿垂直于电池单体201进入除尘通道21的方向设于除尘通道21的相对两侧,即两组除尘刷组30沿第一方向b设于除尘通道21的相对两侧。
电池单体201进入除尘通道21之前,首先会经过两组除尘刷组30,两组除尘刷组30对顶盖或壳体在第一方向b上的两个侧面进行清扫除尘,以使顶盖及壳体侧面上的污染物清除得更加干净。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除尘刷组30包括多个刷体31,至少一个刷体31用于清除电池单体201顶盖侧面的灰尘,至少一个刷体31用于清除电池单体201壳体侧面的灰尘。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单体201在除尘之前,顶盖与壳体并未进行焊接,因此,顶盖与壳体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基于此,将每组除尘刷组30设置为多个刷体31,使得至少一个刷体31能够对电池单体201的顶盖侧面的灰尘进行清扫,至少一个刷体31能够对电池单体201的壳体侧面的灰尘进行清扫,使得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上的灰尘能够尽可能的清扫干净,提高壳体与顶盖的焊接质量。
基于与上述除尘装置100相同的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产线,包括输送线及如上所述的除尘装置100,输送线用于输送电池单体201,除尘装置100设置于输送线的一侧。其中,当电池单体201跟随输送线沿输送方向移动时,电池单体201能够依次经过除尘刷组30及除尘通道21。
电池单体201首先经过除尘刷组30,在除尘刷组30的清扫作用下,一部分污染物被清除,其余污染物能够与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顺利脱离。进一步地,电池单体201进入除尘通道21,除尘装置100上的出气口222朝向顶盖及壳体吹气,使得污染物更好地与壳体或顶盖脱离,并且避免污染物因自身重力作用再次附着于壳体或顶盖上。与此同时,抽气口223将脱离后的污染物顺利吸入第二隔离腔225中,避免污染物再次附着于壳体或顶盖上而引起二次污染。
进一步地,当电池单体201通过除尘通道21时,可将电池单体201在除尘通道21中的移动速度控制在800mm/min-1200mm/min,以便于使电池单体201在除尘通道21中有足够的除尘时间,从而提高对电池单体201的除尘效果。
更进一步地,当电池单体201的至少部分位于除尘通道21中时,每一除尘主体22的安装面221与电池单体201大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20mm。由此,当出气口222向电池单体201的顶盖及壳体吹气时,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吹气效果,使污染物与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顺利脱离。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电池单体201在壳体与顶盖焊接之前,首先利用除尘装置100对壳体侧面及顶盖侧面进行除尘。在电池单体201进入除尘通道21之前,电池单体201首先经过除尘刷组30,除尘刷组30对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上的污染物进行清扫。一方面,将一部分污染物清除。另一方面,使大部分的污染物与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脱离,以便于后续除尘。
进一步地,电池单体201在输送线的输送作用下进入除尘通道21,出气口222首先对顶盖侧面及壳体侧面进行吹气,使污染物脱离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并漂浮于除尘通道21中。
与此同时,抽气口223位置形成吸力,将漂浮于除尘通道21中的污染物吸入第二隔离腔225中,从而避免污染物因自身重力作用而再次附着于壳体侧面或顶盖侧面。由此,电池单体201经过除尘通道21之后,即可完成除尘过程。
完成除尘的电池单体201可将顶盖与壳体进行焊接,此时焊接面上无附着污染物,因此可以避免出现爆点或针孔等焊接缺陷,进而提高电池单体201的焊接质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6)
1.一种除尘装置,用于为电池单体除尘,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装置包括:
连接件;
除尘单体,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用于对所述电池单体进行除尘,且所述除尘单体具有用于供所述电池单体通过的除尘通道;以及
除尘刷组,沿所述电池单体进入所述除尘通道的方向设于所述除尘单体的上游,用于对所述电池单体的顶盖侧面及所述电池单体的壳体侧面除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单体包括沿与所述电池单体进入所述除尘通道的方向相交的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的至少两个除尘主体,每一所述除尘主体均具有安装面,相邻两个所述除尘主体的所述安装面相对设置,以在两个所述安装面之间形成所述除尘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除尘主体的所述安装面上开设出气口及抽气口,且每一所述除尘主体内部均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隔离腔及第二隔离腔;
其中,所述第一隔离腔与对应的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隔离腔与对应的所述抽气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出气口在对应所述安装面上的开口面积范围为2.5 mm²-3.5 mm²,和/或每一所述抽气口在对应所述安装面上的开口面积范围为75 mm²-125 mm²。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安装面上的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抽气口在对应所述安装面上的开口面积比值为0.02-0.0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安装面上的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抽气口在对应所述安装面上的开口面积比值为0.03。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安装面上的所述抽气口包括至少两个子抽气口,全部所述子抽气口均与对应所述除尘主体的所述第二隔离腔连通,至少一个所述子抽气口位于所述出气口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安装面上的所述抽气口包括第一子抽气口、第二子抽气口以及第三子抽气口,所述第一子抽气口、所述第二子抽气口以及所述第三子抽气口呈三角形阵列状设置于对应所述安装面上,且所述第一子抽气口及所述第二子抽气口均位于所述出气口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安装面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出气口及所述第三子抽气口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子抽气口及所述第二子抽气口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且开口朝向所述出气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安装面上的所述出气口包括至少两个子出气口,各所述子出气口沿所述电池单体进入所述除尘通道的方向位于所述第三子抽气口的相对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子出气口中至少一个所述子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一子抽气口的正下方,和/或各所述子出气口中至少一个所述子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二子抽气口的正下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腔包括至少两个子腔,每一所述子出气口对应连通一所述子腔。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除尘主体还包括正压空气接头及第一调节阀,所述正压空气接头配接于对应所述除尘主体上并与所述第一隔离腔连通,所述第一调节阀设于所述正压空气接头上,用于调节所述出气口的风速;和/或每一所述除尘主体还包括抽尘管道及第二调节阀,所述抽尘管道与所述第二隔离腔连通,所述第二调节阀设于所述抽尘管道上,用于调节所述抽气口的风速。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刷组包括两组,两组所述除尘刷组沿与所述电池单体进入所述除尘通道的方向相交的方向分别设于所述除尘通道的相对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除尘刷组包括多个刷体,至少一个所述刷体用于清除所述电池单体顶盖侧面的灰尘,至少一个所述刷体用于清除所述电池单体壳体侧面的灰尘。
16.一种电池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线,用于输送电池单体;
如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的除尘装置,设置于所述输送线的一侧;
其中,当所述电池单体跟随所述输送线沿输送方向移动时,所述电池单体能够依次经过所述除尘刷组及所述除尘通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97840.4U CN217748261U (zh) | 2022-08-22 | 2022-08-22 | 除尘装置及电池产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97840.4U CN217748261U (zh) | 2022-08-22 | 2022-08-22 | 除尘装置及电池产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748261U true CN217748261U (zh) | 2022-11-08 |
Family
ID=83881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197840.4U Active CN217748261U (zh) | 2022-08-22 | 2022-08-22 | 除尘装置及电池产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748261U (zh) |
-
2022
- 2022-08-22 CN CN202222197840.4U patent/CN21774826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411658U (zh) | 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激光刻槽的除尘装置 | |
CN208178007U (zh) | 一种锂电池电芯表面清洁装置 | |
CN208771093U (zh) | 一种腻子粉生产车间静电除尘设备 | |
CN112397761A (zh) | 一种锂电池加工用组装工作台 | |
CN217748261U (zh) | 除尘装置及电池产线 | |
CN210816357U (zh) | 一种锂电池极片在线除尘装置 | |
CN215314552U (zh) | 一种匣钵内粉尘清理装置 | |
CN212703433U (zh) | 非接触式除尘装置 | |
CN112968244B (zh) |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锂电池铝型材外壳 | |
CN104057064A (zh) | 一种蓄电池铸焊机清渣装置 | |
CN203972822U (zh) | 一种蓄电池铸焊机清渣装置 | |
CN112652831A (zh) | 双绝式废旧锂离子电池拆解破碎装置 | |
CN201313100Y (zh) | 清扫锂离子电池极片的清洁箱 | |
CN211303902U (zh) | 一种热压板除尘装置 | |
CN214322375U (zh) | 一种锂电池焊盖帽机 | |
CN213591277U (zh) | 电池极片除尘装置 | |
CN215543333U (zh) | 一种锂电池除尘装置 | |
CN218340600U (zh) | 极耳清洁装置 | |
CN218169173U (zh) | 一种除尘装置及电芯除尘设备 | |
CN213287964U (zh) | 一种锂电池吹气吸尘装置 | |
CN209866325U (zh) | 一种双电场离子风除尘系统 | |
CN213287827U (zh) | 一种光电半导体高洁净Tray盘微尘粒子清洗设备 | |
CN214160544U (zh) | 一种用于精密零部件的检测装置 | |
CN210647321U (zh) | 一种锂电池分选装置 | |
CN210996985U (zh) | 一种用于切割机的捕集收尘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