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9253U - 废水废渣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废水废渣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9253U
CN217549253U CN202221814014.3U CN202221814014U CN217549253U CN 217549253 U CN217549253 U CN 217549253U CN 202221814014 U CN202221814014 U CN 202221814014U CN 217549253 U CN217549253 U CN 2175492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water
tank
transfer tank
waste water
transfer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1401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伟锋
蒋金标
叶国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yu Shaoxing Chemical Plant
Original Assignee
Shangyu Shaoxing Chemical Plan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yu Shaoxing Chemical Plant filed Critical Shangyu Shaoxing Chemical Plant
Priority to CN20222181401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92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92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925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简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废水废渣处理装置,其包括设于底座上的第一废水中转罐、第二废水中转罐和厢式压滤机;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的顶部设有废水输入管,且第一废水中转罐和第二废水中转罐底部均通过管道连通厢式压滤机;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和第二废水中转罐的上部均设有溢流口,且第一废水中转罐的溢流口通过连接管与第二废水中转罐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废水中转罐的溢流口、厢式压滤机的出水口均通过管道连接外排池;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内,位于溢流口下方设有过滤板。

Description

废水废渣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废水再利用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废水废渣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行业中废水在处理废渣时,一般是先将液碱加入再生后废水里中和,中和后的废水进入废水中转罐沉淀,废水中转罐沉淀后的废水由废水中转罐底部的管道进入厢式压滤机,废水中的絮凝物(氧化铝+二氧化硅胶体混合物)在厢式压滤机固液分离,分离后的废水进入外排池外排。这类废水处理装置存在的问题是压滤机内滤布表面形成一个絮凝物薄层后阻止废水通过滤布,从而导致压滤机无法形成滤饼并影响压滤效率,卸渣后表面形成的絮凝物薄层也很难清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及清水来处置,效率低下。经业内技术人员研究发现,再生后废水中和后产生絮凝物的两种物质在静置的过程中会发生团聚效应,能够形成较大的颗粒,避免堵塞压滤机滤布的微孔,从而可以有效形成滤饼,例如附图1中所示的现有废水外排处理装置,100为第一静置罐、200为第二静置罐、300为厢式压滤机,该装置通过第一静置罐和第二静置罐让絮凝物的两种物质在罐内发生团聚效应后,进入厢式压滤机形成滤饼,虽能在团聚后形成大颗粒避免堵塞压滤机滤布的微孔,但是也存在几个不足:首先,第一静置罐和第二静置罐中所需的静置时间都需要达到三十个小时以上,效率极低;其次,每个静置罐顶部都需要配备一套废水输入装置连接废水池,造成整体装置结构繁杂、占地面积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废水废渣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废水废渣处理装置,其包括设于底座上的第一废水中转罐、第二废水中转罐和厢式压滤机;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的顶部设有废水输入管,且第一废水中转罐和第二废水中转罐底部均通过管道连通厢式压滤机;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和第二废水中转罐的上部均设有溢流口,且第一废水中转罐的溢流口通过连接管与第二废水中转罐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废水中转罐的溢流口、厢式压滤机的出水口均通过管道连接外排池;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内,位于溢流口下方设有过滤板。
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中位于溢流口处设有过滤网;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内还设有与废水输入管连通的导排管,且导排管伸入过滤板下方;所述导排管内还设有叶轮,叶轮的转轴可旋转地插设于固定在导排管内壁的十字支架中,且叶轮随废水流入带动转轴旋转;所述过滤网上设有刷子,且刷子端部固定在第一中转罐的内壁上;所述过滤网中部还固定有连接轴,连接轴尾端穿入导排管且通过齿轮组与叶轮的转轴连接实现过滤网的旋转。
所述第二废水中转罐的进水口低于第一废水中转罐的溢流口。
所述过滤板的过滤孔径大于过滤网的过滤孔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是废水进入第一废水中转罐后,罐内液体上扬由第一废水中转罐的溢流口溢出到第二废水中转罐中,期间絮凝物由于沉降速率大于液体流动速率而下沉到第一废水中转罐底部,并由过滤板阻挡大颗粒絮凝物上扬,压制絮凝物在底部静置发生团聚,有效提高团聚效率,避免厢式压滤机上滤布的微孔堵塞,而由第一废水中转罐上溢流口溢流进入第二废水中转罐后进行二级沉降静置,团聚时间缩短为10~14个小时,极大程度缩短团聚时间的同时,也有效提高效率;二是整个装置只需设置一个与废水池连通的废水输入管,极大程度地简化了装置结构,缩小装置体积;三是由第二废水中转罐上溢流口流出的处理后废水,也跟厢式压滤机分离出来的废水一并进入外排池排放,简化结构的同时,统一排放。
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一是叶轮在流水冲击作用下,带动转轴旋转,进而带动转轴尾端齿轮的旋转,通过啮合的齿轮组带动连接轴和过滤网的旋转,过滤网侧面的刷子不断地对过滤网进行刮刷,有效避免过滤网堵塞影响溢流,提高废水废渣处理效率;二是第二废水中转罐的进水口低于第一废水中转罐的溢流口,进一步加快溢流速度,提高效率;三是过滤板的过滤孔径大于过滤网的过滤孔径,如此通过溢流对第一废水中转罐中的废水进行二次过滤,极大地提高了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废水外排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废水废渣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废水废渣处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2、3、4,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废水废渣处理装置,其包括第一废水中转罐1、第二废水中转罐2和厢式压滤机3;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第二废水中转罐2和厢式压滤机3可以固定在一个底座上,也可以分别固定在不同的底座上,本实施例以分别固定在不同的底座上为例;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的顶部设有废水输入管5,废水输入管5的一端连接废水池,另一端伸入第一废水中转罐1中;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的外壁上还固定一个支架4,支架4顶部设有套环40,且废水输入管5的外端设于套环40内,由支架4限位固定废水输入管5;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和第二废水中转罐2底部均通过管道7连通厢式压滤机3,将沉积后的废水送入厢式压滤机3中压滤形成滤饼,压滤后的废水由管道排入外排池。
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上部设有第一溢流口14,第二废水中转罐2的上部设有第二溢流口22;所述第二废水中转罐2的侧面设有进水口21;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的第一溢流口14通过连接管6与第二废水中转罐2的进水口21连通,且第二废水中转罐2上的进水口21低于第一废水中转罐1上的第一溢流口14;所述第二废水中转罐2上的第二溢流口22通过外排管道8连接外排池。
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中位于第一溢流口14处设有过滤网13;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内,位于过滤网13下方设有过滤板11;所述过滤板11的过滤孔径大于过滤网13的过滤孔径;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内还设有与废水输入管5连通的导排管12,且导排管12伸入过滤板11下方,具体地说,导排管12位于第一废水中转罐1的中部,且导排管12通过卡固在第一废水中转罐1内壁上的支架70固定,废水输入管5的出水端延伸到导排管12内;所述导排管12内位于废水输入管5的下方还设有叶轮17;所述叶轮17的转轴18可旋转地活动插设于,固定在导排管12内壁的十字支架19中;所述十字支架19由上下间隔的两层设置,叶轮17的转轴18穿出十字支架19,且转轴18的穿出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过滤网13可旋转地活动设于第一溢流口14处,具体地说,过滤网13中部穿插固定有连接轴16,连接轴16一端固定在第一废水中转罐1的内壁上,另一端穿入导排管12中,且连接轴16的穿出导排管12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叶轮17转轴18上的第一齿轮形成啮合的齿轮组20;所述过滤网13上还设有刷子15,且刷子15端部固定在第一中转罐1的内壁上。
装置开启后,废水池中加入液碱中和后的废水,由废水输入管5、导排管12流入第一废水中转罐1,废水进入第一废水中转罐1后经导排管12流动至第一废水中转罐1过滤板11下部,液体上扬至第一废水中转罐1的第一溢流口14,期间絮凝物由于沉降速率大于液体流动速率而下沉至第一废水中转罐1底部,且由于过滤板11的设置絮凝物被压制在第一废水中转罐1底部静置;上扬的废水由第一溢流口14进入第二废水中转罐2后,进行二级静置沉降,然后由第二废水中转罐2的第二溢流口22溢出后经外排管道8进入外排池;第一废水中转罐1罐底、第二废水中转罐2罐底的带团聚后絮凝物的废水,经管道7流入厢式压滤机3进行压滤,形成滤饼的同时,压滤分离后的废水经管道排放至外排池,本装置的团聚时间为10~14个小时,而经过12小时团聚后压滤效果最佳,大大缩短了絮凝物的团聚反应时间,提高效率;与此同时,废水经废水废水输入管流入时冲击导排管12中的叶轮17,叶轮17带动转轴18旋转,在齿轮组20的作用下,带动过滤网13旋转,由此不停地旋转被刷子15刮除附着在过滤网13上的颗粒物,保持长期溢流通畅,更进一步地提升压滤效率,避免过滤网堵塞。
上述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方案。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如“上”、“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同时,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固定”、“配合”、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方案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方案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方案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4)

1.废水废渣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底座上的第一废水中转罐(1)、第二废水中转罐(2)和厢式压滤机(3);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的顶部设有废水输入管(5),且第一废水中转罐(1)和第二废水中转罐(2)底部均通过管道连通厢式压滤机(3);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和第二废水中转罐(2)的上部均设有溢流口,且第一废水中转罐(1)的溢流口通过连接管(6)与第二废水中转罐(2)的进水口(21)连通;所述第二废水中转罐(2)的溢流口、厢式压滤机(3)的出水口均通过管道连接外排池;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内,位于溢流口下方设有过滤板(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废渣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中位于溢流口处设有过滤网(13);所述第一废水中转罐(1)内还设有与废水输入管(5)连通的导排管(12),且导排管(12)伸入过滤板(11)下方;所述导排管(12)内还设有叶轮(17),叶轮(17)的转轴(18)可旋转地插设于固定在导排管(12)内壁的十字支架(19)中,且叶轮(17)随废水流入带动转轴(18)旋转;所述过滤网(13)上设有刷子(15),且刷子(15)端部固定在第一中转罐(1)的内壁上;所述过滤网(13)中部还固定有连接轴(16),连接轴(16)尾端穿入导排管(12)且通过齿轮组(20)与叶轮(17)的转轴连接实现过滤网(13)的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废水废渣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废水中转罐(2)的进水口(21)低于第一废水中转罐(1)的溢流口(2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水废渣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板(11)的过滤孔径大于过滤网(13)的过滤孔径。
CN202221814014.3U 2022-07-15 2022-07-15 废水废渣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75492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4014.3U CN217549253U (zh) 2022-07-15 2022-07-15 废水废渣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4014.3U CN217549253U (zh) 2022-07-15 2022-07-15 废水废渣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9253U true CN217549253U (zh) 2022-10-11

Family

ID=83504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14014.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7549253U (zh) 2022-07-15 2022-07-15 废水废渣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92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9619B (zh) 一种斜板滤布过滤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8675528A (zh) 一种废水处理设备
CN203741157U (zh) 湿法烟气脱硫洗涤废水处理装置
CN205699790U (zh) 一种斜板滤布过滤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7628718A (zh) 一种高效水处理设备
CN208603894U (zh) 一种新型工业污水处理加药装置
CN207986877U (zh) 一种处理家庭污水的沉淀装置
CN217549253U (zh) 废水废渣处理装置
CN104876364A (zh) 一种高效污水深度处理成套化装置
JP3243522U (ja) 汚泥混焼排ガス処理装置
CN210023074U (zh) 清洗液回收装置
CN207645963U (zh) 一种改进后的高效沉淀池与砂滤池的集成装置
CN116835695A (zh) 一种多重过滤的污水处理设备
CN216630011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装置
CN214457183U (zh) 一体化组合式气浮过滤装置
CN209721815U (zh) 污水生物降解处理后的固体杂质清除装置
CN115057554A (zh) 一种轧钢浊环水的净化系统
CN209974483U (zh) 水处理系统
CN204824436U (zh) 一种高效污水深度处理成套化装置
CN209853875U (zh) 一体化净水装置
CN208852539U (zh) 一种污水过滤装置
CN207958010U (zh) 一种高效水处理设备
CN214060140U (zh) 一种高效气浮过滤一体化装置
CN104355434B (zh)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CN220003058U (zh) 一种悬浮澄清池清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