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4832U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64832U CN217464832U CN202221262324.9U CN202221262324U CN217464832U CN 217464832 U CN217464832 U CN 217464832U CN 202221262324 U CN202221262324 U CN 202221262324U CN 217464832 U CN217464832 U CN 2174648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indoor unit
- deflector
- air deflector
- air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的空调室内机的冷风容易直接吹向用户的问题。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以及可拆卸连接于室内机本体上的面板组件。其中,面板组件包括面板本体和第一导风板。面板本体开设有出风口和回风口,第一导风板位于出风口处,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与面板本体转动连接,且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出风口的侧壁。第一导风板用于以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为轴转动,打开和关闭出风口。该空调室内机用于改善室内空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作为一种室内空气调节设备,可以快捷的给用户带来舒适的温度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逐渐成为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家用电器。
空调一般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设有出风口和回风口。为了控制出风口处的出风方向,出风口一般转动设置有导风板。
但是,现有室内机的导风板一般设置成两面出风的方式,即导风板打开出风口时,出风口处的风从导风板的两侧吹出。这样一来,从导风板一侧吹出的风可以被导向至其它方向,从导风板另一侧吹出的风则容易直接吹向用户,严重影响用户的舒适体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用于解决现有的空调室内机的冷风容易直接吹向用户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以及可拆卸连接于室内机本体上的面板组件。其中,面板组件包括面板本体和第一导风板。面板本体开设有出风口和回风口,第一导风板位于出风口处,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与面板本体转动连接,且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出风口的侧壁。第一导风板用于以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为轴转动,打开和关闭出风口。
由此,空调室内机运行时,室内机本体产生的新风可以通过出风口吹入室内,而室内的空气也可以通过回风口进入到室内机本体内部。第一导风板关闭出风口时,可以防止外界灰尘进入室内机本体的内部,起到一定的防尘效果。第一导风板以第一端为轴转动的过程中,出风口逐渐被打开,出风口处的风可以随着第一导风板打开角度的不同,导向室内的不同位置处。这样一来,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转动第一导风板,进而来满足多方向送风的需求。
另外,由于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出风口的侧壁,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与出风口的侧壁距离较近,因此,第一导风板打开出风口时,冷风不容易从第一导风板与出风口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内流出,进而降低了冷风直接从上述间隙吹向人体的概率,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本体形成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与出风口连通。面板组件还包括隔热件,隔热件安装于出风通道内,隔热件开设有避让口,且避让口与出风口连通,隔热件用于隔离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避让口具有侧面,侧面靠近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的部分朝远离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的方向凹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为中空结构。面板组件还包括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填充于第一导风板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组件还包括多个导风筋,多个导风筋间隔设置于第一导风板靠近室内机本体一侧的表面。相邻两个导风筋之间形成导向槽,导向槽用于使从出风口吹出的风沿导向槽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筋包括第一导向段和第二导向段。其中,第一导向段垂直于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线设置,第二导向段的一端与第一导向段远离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的一端连接,且第一导向段与第二导向段交叉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一导风板的中心线的导风筋的第一导向段的长度与第二导向段的长度的比值大于,远离第一导风板的中心线的导风筋的第一导向段的长度与第二导向段的长度的比值。其中,第一导风板的中心线与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线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筋的第二导向段朝远离第一导风板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组件还包括转动轴,转动轴与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连接,且转动轴的两端贯穿隔热件,与面板本体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组件还包括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位于出风口处,且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靠近室内机本体一侧,第二导风板与面板本体转动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轴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本体的轴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组件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风板打开至最小角度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风板打开至较大角度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出风仿真数据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风板的俯视图;
图9为图8中B-B处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送风距离的仿真数据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室内机;1-室内机本体;2-面板组件;21-面板本体;22- 第一导风板;23-进气格栅;24-隔热件;25-导风筋;26-转动轴;27- 第二导风板;211-出风口;212-回风口;213-出风通道;222-隔热材料;241-避让口;251-导向槽;252-第一导向段;253-第二导向段; 2411-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用于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有另外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申请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的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空调技术的革新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对空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空调的性能、噪声等指标,更加关注空调的舒适性。可知的,空调在制热时产生的暖气流比空气轻,吹入室内的暖气流易上升。空调在制冷时产生的冷气流比空气重,吹入室内的冷气流易下降。
行业内普遍认为,空调的送风距离远近、送风风向及送风覆盖面是影响用户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用户的舒适度,空调行业向着多角度、大范围、按需送风的方向发展,以不断提升室内气流分布场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内机100的轴测图,该空调室内机100 可以包括室内机本体1以及面板组件2,面板组件2可拆卸连接于室内机本体1。
该空调室内机100可以为嵌入式室内机,吊装于室内的顶部。一般的,空调室内机100的吊顶高度一般在2.5m~3.2m,吊顶高度即空调室内机100距离地面的高度。在安装时,空调室内机100可通过吊杆安装在室内的顶部。
其中,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本体21的轴测图,面板组件2可以包括面板本体21,面板本体21开设有出风口 211和回风口212。
由此,当空调室内机100运行时,室内机本体1产生的新风可以通过出风口211吹入室内,而室内的空气也可以通过回风口212进入到室内机本体1内部。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面板本体2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回风口212可以设置在面板本体21的中部,回风口212可以设置为大尺寸的矩形回风口,方便室内的空气从回风口212处排出。
出风口2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出风口211围绕回风口212 设置。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回风口212的四侧均设置有一个出风口211。
这样一来,当空调室内机100运行时,四个出风口211分别朝向室内的不同方向出风,使得室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较好。
为了调节出风口211的出风方向,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组件2的俯视图,面板组件2还可以包括第一导风板 22,第一导风板22位于出风口211(图2)处。参见图4,图4为图 3中A-A处的剖视图,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与面板本体21转动连接,且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靠近出风口211的侧壁。第一导风板 22用于以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为轴转动,打开和关闭出风口211。
由此,第一导风板22关闭出风口211时,可以防止外界灰尘进入室内机本体1的内部,起到一定的防尘效果。第一导风板22以第一端为轴转动的过程中,出风口211逐渐被打开,出风口211处的风可以随着第一导风板22打开角度的不同,导向室内的不同位置处。这样一来,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转动第一导风板22,进而来满足多方向送风的需求。
同时,由于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靠近出风口211的侧壁,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与出风口211的侧壁距离较近,因此,第一导风板22打开出风口211时,冷风不容易从第一导风板22与出风口 211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内流出,进而降低了冷风直接从上述间隙吹向人体的概率,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
由上述可知,第一导风板22能够以其第一端为轴进行转动。第一导风板22的转动角度不同,风的流向也不同。当出风口211吹出的气流为冷气流时,为了避免第一导风板22直接将冷风导向用户,用户可以将第一导风板22开启至最小角度,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风板22打开至最小角度状态下的示意图,此时,出风口211的开度较小,气流近似水平的吹出,然后冷空气自然下落,防止了冷风直接吹向用户而带来的不适感。
当出风口211吹出的气流为热气流时,为了让用户更快的感受到热气流,用户可以将第一导风板22开启至较大角度,参见图6,图6 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风板22打开至较大角度状态下的示意图,此时,出风口211打开的角度较大,气流在第一导风板22的作用下直接吹向用户,实现近似垂直送风,使得用户能够更快的感受到热气流。
由上述可知,室内的空气通过回风口212排出,为了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组件2还包括进气格栅 23,进气格栅23位于回风口212处,用于对经过回风口212的空气进行过滤。示例性的,进气格栅23可以为具有多个孔的板状结构,进气格栅23的形状与回风口212的形状相同。
继续参见图4,当第一导风板22关闭时,第一导风板22的外沿可以与面板本体21的外沿平齐。这样,面板组件2的侧边较为平整,在安装空调室内机100时,第一导风板22没有凸出部位,方便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为第一导风板22靠近回风口212(图2)的一端,即图4中第一导风板22的右端,同时,回风口212(图2)位于图4的出风口211的右端。
这样一来,参见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00 出风仿真数据示意图,出风口211处的风在第一导风板22的作用下朝向远离回风口212的方向流动,即图7中第一导风板22左侧的气流朝下流动,进而避免了出风口211处吹出的风直接进入回风口212处,形成回风短路的问题,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效率。
如图2所示,面板本体21形成有出风通道213,出风通道213 与出风口211连通。这样,室内机本体的风通过出风通道213流动至出风口211处,从出风口211排出。
如图4所示,面板组件2还包括隔热件24,隔热件24安装于出风通道213(图2)内。隔热件24开设有避让口241,且避让口241 与出风口211连通,隔热件24用于隔离热量。
示例性的,在面板本体21的出风通道213的周围均嵌入设置有隔热件24,且隔热件24可以隔离热量。由此,当冷风从出风通道213 吹出时,隔热件24可以避免冷量传递到面板本体21上,进而避免了在面板本体21上产生凝露。
可以理解的是,隔热件24由隔热的材料组成,其具体组成材料此处不作限定,只要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即可。
继续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避让口241具有侧面2411,侧面2411靠近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的部分朝远离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的方向凹陷。
由此,当气流从出风通道213吹出时,气流不会直吹第一导风板 22的第一端与隔热件24之间的间隙,这样就避免了在此间隙内形成强气流,保证了从出风通道213吹出的风不会从该间隙内直吹到用户。
示例性的,侧面2411的凹陷部分可以为圆弧形表面。由此,当第一导风板22转动时,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与此圆弧形表面之间的间隙始终保持不变,进而更容易避免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与隔热件24之间的间隙内形成强气流。
继续参见图5,为了实现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处尽可能不漏风,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2相对面板本体21转动过程中,使得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与隔热件24之间的间隙L2始终为1mm。由此,既可以避免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处形成强气流,还能保证第一导风板22的顺利转动。
当第一导风板22开启至最大角度时,第一导风板处于竖直状态,避让口241的侧面2411与第一导风板22靠近出风通道213的表面相互平齐。这样一来,当气流从出风通道213吹出时,侧面2411与第一导风板22靠近出风通道213的表面的风阻较小,从而使得送风距离更远。
继续参见图6,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风板22只有一侧表面被从出风口211吹出的气流覆盖,因此,在出风口211吹冷风时,该第一导风板22更容易产生凝露。
参见图8和图9,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风板22的俯视图,图9为图8中B-B处的剖视图,为了防止第一导风板22在引导冷风时产生凝露,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2为中空结构。面板组件2还包括隔热材料222,隔热材料222填充于第一导风板22 的内部。
由此,当冷气流从出风口211吹出,经过第一导风板22进行导向时,第一导风板22的受风面的温度较低。而由于第一导风板22的受风面与背风面之间具有隔热材料222,因此,冷气流在第一导风板 22的受风面产生的低温无法传递到背风面,进而在背风面就不会产生凝露。
同样的,第一导风板22内部填充的隔热材料222的具体组成材料此处不作限定,只要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即可。
继续参见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组件2还包括多个导风筋 25,多个导风筋25间隔设置于第一导风板22靠近室内机本体(见图 1)一侧的表面,相邻两个导风筋25之间形成导向槽251,导向槽251 用于使从出风口211(见图2)吹出的风沿导向槽251流动。
这样一来,从出风口211吹出的气流在第一导风板22的表面上,被多个导风筋25引导而沿导向槽251流动。
参见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00送风距离的仿真数据示意图,图10中黑色区域为距离出风口211(见图2) 不同距离处,风速大于0.5m/s的风量,出风口211位于黑色区域的右上部。由图10中可以看出,距离出风口211垂直距离4.5m,水平距离4.7m处,仍然具有一些气流的风速高于0.5m/s。
因此,通过导风筋25的引导作用,气流可以被引导到更远的地方,有效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距离。
进一步的,参见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筋25包括第一导向段252和第二导向段253。其中,第一导向段252垂直于第一导风板22的转动轴线设置,第二导向段253的一端与第一导向段252远离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的一端连接,且第一导向段252与第二导向段253交叉设置。
由于第一导向段252垂直于第一导风板22的转动轴线设置,因此,多个第一导向段252之间形成的导向槽251的延伸方向正对出风口211。这样一来,当气流从出风口211吹出时,很容易被多个第一导向段252之间形成的导向槽251引导。
而第二导向段253与第一导向段252交叉设置,可以使得气流在被引导至第二导向段253时分散开,进而可以增大出风范围,提高室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为了保证第二导向段253的气流分散效果较好,示例性的,第一导向段252与第二导向段253之间夹角的角度为钝角,例如,第一导向段252与第二导向段253之间的夹角为150°。
第一导向段252与第二导向段253之间夹角的度数可以根据空调室内机100的功率等参数设置,只要这个夹角能够使得第二导向段 253具有较好的气流分散效果即可,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由于在第一导风板22靠近出风口211一侧表面上,沿远离第一导风板22的中心线的方向,风量逐渐减小,送风距离也就逐渐减小。
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一导风板22的中心线的导风筋 25的第一导向段252的长度与第二导向段253的长度的比值大于,远离第一导风板22的中心线的导风筋25的第一导向段252的长度与第二导向段253的长度的比值。其中,第一导风板22的中心线与第一导风板22的转动轴线垂直。
也就是说,设置在第一导风板22的表面中间位置处的导风筋25 的第一导向段252的长度与第二导向段253的长度的比值较大,位于两侧位置处的导风筋25的第一导向段252的长度与第二导向段253 的长度的比值较小。由此,可以加强第一导风板22在远离其中心线位置处的气流引导效果,进而提高第一导风板22在远离其中心线位置处的送风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筋25的第二导向段253朝远离第一导风板22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设置。由此,可以使得空调吹出的风被引导至远离第一导风板22的中心线的方向,减小了空调的送风死角,增大了空调的出风覆盖范围,进而提升了室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组件2还包括转动轴26,转动轴26与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连接,且转动轴26的两端贯穿隔热件24(见图4),与面板本体21(见图4)转动连接。当第一导风板22与面板本体21需要连接时,可以通过与第一导风板22的第一端连接的转动轴26,很轻松的实现第一导风板22与面板本体21的连接。并且,通过设置转动轴26可以很容易的实现第一导风板22的转动,保证了第一导风板22与面板本体21转动连接的稳定性。
示例性的,为了保证转动轴26与第一导风板22的连接稳定性,转动轴26与第一导风板22可以为一体成型设计。
当然,转动轴26与第一导风板22也可以是两个单独的结构件,只要两者之间可固定连接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第一导风板22的转动,面板组件2还包括电机(图中未示出),电机位于转动轴26的一端,电机与转动轴26转动连接。通过控制电机转动,可以带动转动轴26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导风板22转动,由此来实现第一导风板22的转动。
继续参见图5,研究表明,吹风感会严重影响用户的舒适性。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组件2还包括第二导风板27,第二导风板27位于出风口211处,且第二导风板27位于第一导风板22靠近室内机本体(见图1)一侧,第二导风板27与面板本体21转动连接。这样一来,在出风口211出风时,可以保持第一导风板22不动,第二导风板27设置成每隔一段时间自由摆动一定时间,使得出风速度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由此可以模拟大自然送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现有的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为避免产生凝露,在宽度尺寸上均采用小尺寸的导风板结构设计,导风板宽度尺寸约在50mm左右。
而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定义与第一导风板22 的转动轴线垂直的方向为第一导风板22的宽度方向,第一导风板22 的宽度尺寸加大,第一导风板22的宽度L1为133.4mm,较现有的小导风板尺寸增大约两倍。
由此,宽度尺寸较大的第一导风板22对气流有更好的导向作用,其可以将气流送的更远,实现了超远距离送风。当空调室内机100出热风时,该第一导风板22可以有效地将热风送到房间更远的位置,提高室内的舒适度。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本体;以及,
面板组件,所述面板组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室内机本体;
其中,所述面板组件包括:
面板本体,所述面板本体开设有出风口和回风口;以及,
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与所述面板本体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侧壁;所述第一导风板用于以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为轴转动,打开和关闭所述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本体形成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
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安装于所述出风通道内;所述隔热件开设有避让口,且所述避让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隔热件用于隔离热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口具有侧面,所述侧面靠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的部分朝远离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的方向凹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为中空结构;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
隔热材料,所述隔热材料填充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
多个导风筋,所述多个导风筋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板靠近所述室内机本体一侧的表面;相邻两个所述导风筋之间形成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用于使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风沿所述导向槽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筋包括:
第一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垂直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线设置;
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二导向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段远离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导向段与所述第二导向段交叉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靠近第一导风板的中心线的所述导风筋的第一导向段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导向段的长度的比值大于,远离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中心线的所述导风筋的第一导向段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导向段的长度的比值;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线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筋的第二导向段朝远离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
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转动轴的两端贯穿所述隔热件,与所述面板本体转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
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口处;且所述第二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靠近所述室内机本体一侧;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面板本体转动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62324.9U CN217464832U (zh) | 2022-05-24 | 2022-05-24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62324.9U CN217464832U (zh) | 2022-05-24 | 2022-05-24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64832U true CN217464832U (zh) | 2022-09-20 |
Family
ID=83276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262324.9U Active CN217464832U (zh) | 2022-05-24 | 2022-05-24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6483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68220A (zh) * | 2022-09-28 | 2022-12-13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2022
- 2022-05-24 CN CN202221262324.9U patent/CN21746483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68220A (zh) * | 2022-09-28 | 2022-12-13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592366B (zh) |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6123120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控制方法 | |
CN108561960B (zh) |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8006822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5807644U (zh) |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7559949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7449038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4697057B (zh) | 空调室内机和挡风板 | |
CN210118869U (zh) | 壁挂式室内机 | |
CN217464832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CN214664817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 |
CN106322525A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9763306U (zh) | 空调器 | |
CN219036823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5218278A (zh) |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207555767U (zh) | 天花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20648419U (zh) |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4172398U (zh) | 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挂机 | |
CN219063593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9868145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0817900U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20355565U (zh) |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20061922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22578458U (zh) | 一种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9841591U (zh) | 一种导风罩及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