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7306U - 一种旋转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转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17306U CN217417306U CN202220570901.4U CN202220570901U CN217417306U CN 217417306 U CN217417306 U CN 217417306U CN 202220570901 U CN202220570901 U CN 202220570901U CN 217417306 U CN217417306 U CN 2174173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fixed
- connecting plate
- plate
- suppor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机构,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顶部外壁固定有轴承固定座,轴承固定座外壁设置有夹持机构,轴承固定座外壁固定有齿轮,连接板顶部外壁固定有第二支撑块,第二支撑块一侧外壁固定有气缸,气缸顶部外壁插接有气阀,气缸的输出轴连接有推杆,推杆一侧外壁固定有移动板,移动板顶部外壁固定有齿条,齿轮与齿条啮合连接;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块、托钩和卡板,固定块通过螺栓固定于转轴的外壁上。本实用新型能够将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可以在很小的空间下做旋转运动,同时机构简单易维护,结构可靠,配合与之连接的夹持机构可以减轻人工劳动力,节省人工劳动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转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市场和行情的火爆,动力电池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动力电池生产线的水平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生产线产能的提高迫在眉睫;动力电池系统指用来给电动汽车的驱动提供能量的一种能量储存装置,由一个或多个电池包以及电池管理(控制)系统组成,在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进行生产加工时,需要将电池包整体抓起后再通过电动导轨等传输机构将电池包移动到下一个产线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加工,现有技术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设备,大多采用人工对电池包进行转运;而人工转运的方法存在工作效率慢、危险性高以及精度差等问题,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将电池包稳定抓起的机构来对电池包进行转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旋转机构,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顶部外壁固定有轴承固定座,轴承固定座外壁设置有夹持机构,轴承固定座外壁固定有齿轮,连接板顶部外壁固定有第二支撑块,第二支撑块一侧外壁固定有气缸,气缸顶部外壁插接有气阀,气缸的输出轴连接有推杆,推杆一侧外壁固定有移动板,移动板顶部外壁固定有齿条,齿轮与齿条啮合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块、托钩和卡板,固定块通过螺栓固定于转轴的外壁上,托钩焊接于固定块的一侧外壁上,卡板固定于托钩的外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板顶部外壁固定有第一支撑块,第一支撑块一侧外壁固定有直线导轨,移动板滑动连接于直线导轨的顶部外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支撑块一侧外壁固定有第一缓冲器,第一缓冲器一侧外壁固定于移动板的一侧外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板顶部外壁固定有第二立杆,第二立杆一侧外壁固定有第二缓冲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板顶部外壁固定有第一立杆,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一侧外壁分别固定有第一限位顶杆和第二限位顶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板一侧外壁开有限位槽,限位槽内壁粘接有弹性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工作人员首先控制气缸推动推杆向外移动,位于移动板顶部外壁的齿条会随着推杆一起向外移动,从而带动与之啮合的齿轮向上转动,齿轮转动时也会带动转轴一起转动,让转轴外壁的夹持机构向上扬起,随后工作人员控制机械臂或者电动导轨将连接板移动到电池包顶部,随后控制气缸复位,让转轴向下转动带动夹持机构将电池包夹在连接板底部,完成对电池包的夹持固定,该旋转机构将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可以在很小的空间下做旋转运动,同时机构简单易维护,结构可靠,配合与之连接的夹持机构可以减轻人工劳动力,节省人工劳动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转轴在转动时会带动托钩进行上下转动,从而带动托钩将电池包夹持固定在连接板和托钩之间,此时卡板可以提高托钩对电池包底部的夹持固定效果,同时提高托钩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3.当转轴带动托钩向上转动时,第二缓冲器可对托钩转动的位置进行限位,当托钩向上转动并与第二缓冲器接触时,第二缓冲器会对托钩进行缓冲,第一限位顶杆和第二限位顶杆可对托钩向上转动的位置进行限位,同时限位槽可对托钩向下转动的位置进行限位,避免托钩与旋转机构上的设备发生硬碰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构主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构顶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构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构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板、2-轴承固定座、3-托钩、4-限位槽、5-气缸、6-推杆、7-齿条、8-齿轮、9-移动板、10-转轴、11-固定块、12-第一限位顶杆、13-第一立杆、14-气阀、15-第一缓冲器、16-第一支撑块、17-直线导轨、18-第二缓冲器、19-第二限位顶杆、20-第二立杆、21-第二支撑块、22-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一种旋转机构,如图1-4所示,包括连接板1,所述连接板1顶部外壁通过螺丝固定有轴承固定座2,轴承固定座2外壁设置有夹持机构,轴承固定座2外壁固定有齿轮8,连接板1顶部外壁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二支撑块21,第二支撑块21一侧外壁通过螺丝固定有气缸5,气缸5顶部外壁插接有气阀14,气缸5的输出轴连接有推杆6,推杆6一侧外壁通过螺丝固定有移动板9,工作人员可通过连接板1将旋转机构固定在机械臂或者电动导轨上,随后通过机械臂或者电动导轨将旋转机构移动到待转运的电池包一侧,工作人员首先控制气缸5推动推杆6向外移动,位于移动板9顶部外壁的齿条7会随着推杆6一起向外移动,从而带动与之啮合的齿轮8向上转动,齿轮8转动时也会带动转轴10一起转动,从而让转轴10外壁的夹持机构向上扬起,随后工作人员控制机械臂或者电动导轨将连接板1移动到电池包顶部,随后控制气缸5复位,从而让转轴10向下转动带动夹持机构将电池包夹在连接板1底部,从而完成对电池包的夹持固定,该旋转机构将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可以在很小的空间下做旋转运动,同时机构简单易维护,结构可靠,配合与之连接的夹持机构可以减轻人工劳动力,节省人工劳动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移动板9顶部外壁通过螺丝固定有齿条7,齿轮8与齿条7啮合连接。
为了能够对电池包进行有效的夹持固定;如图1、图3、图4所示,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块11、托钩3和卡板22,固定块11通过螺栓固定于转轴10的外壁上,托钩3焊接于固定块11的一侧外壁上,卡板22通过螺丝固定于托钩3的外壁上;转轴10在转动时会带动托钩3进行上下转动,从而带动托钩3将电池包夹持固定在连接板1和托钩3之间,此时卡板22可以提高托钩3对电池包底部的夹持固定效果,同时提高托钩3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为了能够对移动板9的移动进行导向;如图1、图4所示,所述连接板1顶部外壁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一支撑块16,第一支撑块16一侧外壁通过螺丝固定有直线导轨17,移动板9滑动连接于直线导轨17的顶部外壁上;直线导轨17可对移动板9的移动进行导向,从而提高旋转机构运行时的稳定性。
为了能够对移动板9的移动进行限位;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支撑块16一侧外壁固定有第一缓冲器15,第一缓冲器15一侧外壁固定于移动板9的一侧外壁上;第一缓冲器15可对移动板9的移动进行缓冲和限位。
为了能够对夹持机构的上下转动进行缓冲;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板1顶部外壁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二立杆20,第二立杆20一侧外壁固定有第二缓冲器18;当转轴10带动托钩3向上转动时,第二缓冲器18可对托钩3转动的位置进行限位,当托钩3向上转动并与第二缓冲器18接触时,第二缓冲器18会对托钩3进行缓冲,避免托钩3与旋转机构上的设备发生硬碰撞。
工作原理:工作人员可通过连接板1将旋转机构固定在机械臂或者电动导轨上,随后通过机械臂或者电动导轨将旋转机构移动到待转运的电池包一侧,工作人员首先控制气缸5推动推杆6向外移动,位于移动板9顶部外壁的齿条7会随着推杆6一起向外移动,从而带动与之啮合的齿轮8向上转动,齿轮8转动时也会带动转轴10一起转动,从而让转轴10外壁的夹持机构向上扬起,随后工作人员控制机械臂或者电动导轨将连接板1移动到电池包顶部,随后控制气缸5复位,从而让转轴10向下转动带动夹持机构将电池包夹在连接板1底部,从而完成对电池包的夹持固定。
转轴10在转动时会带动托钩3进行上下转动,从而带动托钩3将电池包夹持固定在连接板1和托钩3之间,当转轴10带动托钩3向上转动时,第二缓冲器18可对托钩3转动的位置进行限位,当托钩3向上转动并与第二缓冲器18接触时,第二缓冲器18会对托钩3进行缓冲。
实施例2
一种旋转机构,为了对托钩3进行限位;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以下改进:所述连接板1顶部外壁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一立杆13,第一立杆13和第二立杆20一侧外壁分别固定有第一限位顶杆12和第二限位顶杆19;连接板1一侧外壁开有限位槽4,限位槽4内壁粘接有弹性垫;第一限位顶杆12和第二限位顶杆19可对托钩3向上转动的位置进行限位,同时限位槽4可对托钩3向下转动的位置进行限位,避免托钩3过渡转动与连接板1上的设备发生碰撞。
工作原理:第一限位顶杆12和第二限位顶杆19可对托钩3向上转动的位置进行限位,同时限位槽4可对托钩3向下转动的位置进行限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旋转机构,包括连接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顶部外壁固定有轴承固定座(2),轴承固定座(2)外壁设置有夹持机构,轴承固定座(2)外壁固定有齿轮(8),连接板(1)顶部外壁固定有第二支撑块(21),第二支撑块(21)一侧外壁固定有气缸(5),气缸(5)顶部外壁插接有气阀(14),气缸(5)的输出轴连接有推杆(6),推杆(6)一侧外壁固定有移动板(9),移动板(9)顶部外壁固定有齿条(7),齿轮(8)与齿条(7)啮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块(11)、托钩(3)和卡板(22),固定块(11)通过螺栓固定于转轴(10)的外壁上,托钩(3)焊接于固定块(11)的一侧外壁上,卡板(22)固定于托钩(3)的外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顶部外壁固定有第一支撑块(16),第一支撑块(16)一侧外壁固定有直线导轨(17),移动板(9)滑动连接于直线导轨(17)的顶部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6)一侧外壁固定有第一缓冲器(15),第一缓冲器(15)一侧外壁固定于移动板(9)的一侧外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顶部外壁固定有第二立杆(20),第二立杆(20)一侧外壁固定有第二缓冲器(1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顶部外壁固定有第一立杆(13),第一立杆(13)和第二立杆(20)一侧外壁分别固定有第一限位顶杆(12)和第二限位顶杆(1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一侧外壁开有限位槽(4),限位槽(4)内壁粘接有弹性垫。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570901.4U CN217417306U (zh) | 2022-03-16 | 2022-03-16 | 一种旋转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570901.4U CN217417306U (zh) | 2022-03-16 | 2022-03-16 | 一种旋转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17306U true CN217417306U (zh) | 2022-09-13 |
Family
ID=83178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570901.4U Active CN217417306U (zh) | 2022-03-16 | 2022-03-16 | 一种旋转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1730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654527A (zh) * | 2023-05-22 | 2023-08-29 | 上海君屹工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的模组托盘自动解锁工装 |
-
2022
- 2022-03-16 CN CN202220570901.4U patent/CN21741730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654527A (zh) * | 2023-05-22 | 2023-08-29 | 上海君屹工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的模组托盘自动解锁工装 |
CN116654527B (zh) * | 2023-05-22 | 2024-03-29 | 上海君屹工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的模组托盘自动解锁工装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77154A (zh) | 管式pecvd石墨舟装卸片系统及其工艺 | |
CN215158750U (zh) | 一种基于太阳能电池片翻转机构 | |
CN217417306U (zh) | 一种旋转机构 | |
CN216583049U (zh) | 一种适用于堆垛机的锂电池搬运结构 | |
CN218908947U (zh) | 一种端板上料设备 | |
CN217946911U (zh) | 一种电池叠片机构用磁悬浮输送线及电池叠片机构 | |
CN216761522U (zh) | 电动卡车侧向换电系统 | |
CN212601818U (zh) | 一种龙门式移动搬运机器人 | |
CN213895037U (zh) | 电池周转装置以及换电站 | |
CN210065051U (zh) | 一种汽车举升机装置 | |
CN213562588U (zh) | 片舟转运机械手 | |
CN116788817A (zh) | 一种旋转机构 | |
CN114044371A (zh) | 一种适用于堆垛机的锂电池搬运结构 | |
CN113492711B (zh) | 一种用于更换电池的暂存组件、暂存支架及换电系统 | |
CN220856656U (zh) | 一种长条电芯极耳折弯预焊传输线 | |
CN221564820U (zh) | 一种连接梁夹持下料装置 | |
CN218975501U (zh) | 刀片电芯的工位转运装置及加工设备 | |
CN218986584U (zh) | 一种新型换电站缓存机构 | |
CN218363573U (zh) | 一种上下料机械手 | |
CN212044783U (zh) | 适应双工位加工的原料取料机械手 | |
CN221894150U (zh) | 一种瓶装饮料码垛机器人 | |
CN214732075U (zh) | 一种电芯摆盘装置 | |
CN216037215U (zh) | 一种电池模组翻转装置 | |
CN213649371U (zh) | 旋转支撑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池周转装置和换电站 | |
CN221791475U (zh) | 抓取装置及阵列焊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