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2110U - 一种冲孔模具及冲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冲孔模具及冲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12110U
CN217412110U CN202220754961.1U CN202220754961U CN217412110U CN 217412110 U CN217412110 U CN 217412110U CN 202220754961 U CN202220754961 U CN 202220754961U CN 217412110 U CN217412110 U CN 217412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wedge
working
punching
d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5496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宝军
窦铁勇
杨丁丁
赵晓柏
黄晓东
张应生
赵建朋
邓海富
申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g Lia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5496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121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12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121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nching Or Pierc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冲孔模具及冲压装置。冲孔模具中第二驱动斜楔、第三驱动斜楔和工作斜楔为侧工作组,第一驱动斜楔的两侧均设有侧工作组,第二驱动斜楔上设有冲孔凹模,工作斜楔上设有冲孔凸模;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向移动时,第一模座推动第一驱动斜楔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驱动斜楔移动推动第二驱动斜楔向远离第一驱动斜楔的方向移动,第一模座推动第三驱动斜楔朝向第二驱动斜楔移动,第二驱动斜楔移动推动工作斜楔沿第三方向移动至冲孔凹模和冲孔凸模合模,冲孔凹模和冲孔凸模合模用于斜向冲孔。冲孔模具能够对制件两侧同时进行冲孔,节约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冲孔模具及冲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冲孔模具及冲压装置。
背景技术
冲压装置主要是针对板材,通过模具,能做出落料,冲孔,成型,拉深,修整,精冲,整形,铆接及挤压件等等,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具有节约材料和能源,效率高的优点。在车辆领域中,对于例如车辆顶盖外板的生产也使用冲压装置进行冲压生产。车辆顶盖外板的面积较大,顶盖外板两侧与上边梁搭接的位置通过拉延、修边、整形工序形成一定的造型,且顶盖外板两侧的造型会根据使用需求进行冲孔,以用于后续的安装。现有技术中,对顶盖外板两侧的造型冲孔具有生产成本高的缺陷,导致顶盖外板的生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冲孔模具,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的顶盖外板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冲孔模具,包括第一驱动斜楔、第二驱动斜楔、第三驱动斜楔和工作斜楔,所述第一驱动斜楔、所述第二驱动斜楔、所述第三驱动斜楔和所述工作斜楔均设在第二模座内,所述第二驱动斜楔、所述第三驱动斜楔和所述工作斜楔为侧工作组,所述第一驱动斜楔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侧工作组,所述第二驱动斜楔上设有冲孔凹模,所述工作斜楔上设有冲孔凸模;第一模座和所述第二模座相向移动时,所述第一模座推动所述第一驱动斜楔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驱动斜楔移动推动所述第二驱动斜楔向远离所述第一驱动斜楔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模座推动所述第三驱动斜楔朝向所述第二驱动斜楔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斜楔移动推动所述工作斜楔沿第三方向移动至所述冲孔凹模和所述冲孔凸模合模,所述冲孔凹模和所述冲孔凸模合模用于斜向冲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驱动斜楔移动方向形成的平面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对倾斜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斜楔和所述第二驱动斜楔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所述第三驱动斜楔和所述工作斜楔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所述工作斜楔与所述第二驱动斜楔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且所述工作斜楔设于所述第二驱动斜楔上。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斜楔设有长条孔,所述长条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所述冲孔模具还包括连接柱和防挠曲导板,所述连接柱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斜楔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挠曲导板连接,所述连接柱贯穿所述长条孔,所述工作斜楔位于所述防挠曲导板和所述第二驱动斜楔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斜楔设有端板,所述第二驱动斜楔和所述端板围成限位槽,所述工作斜楔的两端一一对应的插入所述限位槽内,并能够沿所述限位槽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驱动斜楔移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驱动斜楔移动方向形成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斜楔形成有排料通道,所述排料通道位于所述冲孔凹模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冲孔模具还包括第一驱动插刀和第二驱动插刀,所述第一驱动插刀和所述第二驱动插刀均用于与所述第一模座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插刀和所述第一驱动斜楔相接触的工作面均包括斜面和直线面,所述第二驱动插刀和所述第三驱动斜楔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所述第一模座和所述第二模座相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一模座和所述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一设定范围内时,所述第一驱动插刀和所述第一驱动斜楔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所述第一驱动插刀推动所述第一驱动斜楔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模座和所述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二设定范围内时,所述第一驱动插刀和所述第一驱动斜楔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直线面,所述第一驱动插刀和所述第一驱动斜楔相对静止,所述第二驱动插刀和所述第三驱动斜楔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所述第二驱动插刀推动所述第三驱动斜楔朝向所述第二驱动斜楔移动;其中,所述第一设定范围大于所述第二设定范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插刀远离所述第一驱动斜楔的一侧设置第一防侧平导板,所述第二驱动插刀远离所述第三驱动斜楔的一侧设置第二防侧平导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斜楔对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插刀,所述第三驱动斜楔对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驱动插刀。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冲孔模具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冲孔模具,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向移动时,第一驱动斜楔沿第一方向移动并推动第二驱动斜楔向远离第一驱动斜楔的方向移动,第三驱动斜楔朝向第二驱动斜楔移动并推动工作斜楔沿第三方向移动使得冲孔凹模和冲孔凸模合模以斜向冲孔,冲孔模具能够对制件两侧同时进行冲孔,节约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同时提高生产节奏;而且,同时进行冲孔还能够保证制件两侧孔的位置度,进而保证装车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冲压装置,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的车辆顶盖外板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冲压装置,包括第一模座、第二模座和上述冲孔模具,所述第一驱动斜楔、所述第二驱动斜楔、所述第三驱动斜楔和所述工作斜楔均设于第二模座内。
所述冲压装置与上述冲孔模具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冲孔模具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所示冲孔模具第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第一部分左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冲孔模具第三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冲孔模具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图5中C-C的断面图;
图7为图5中D-D的断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B的断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驱动斜楔;2-第二驱动斜楔;3-第三驱动斜楔;4-工作斜楔;41-长条孔;5-冲孔凹模;6-冲孔凸模;7-防挠曲导板;8-端板;9-第一驱动插刀;10- 第二驱动插刀;11-第一防侧平导板;12-第二防侧平导板;13-行程背板;14- 导滑平导板;161-第一方向;162-第二方向;163-第三方向;164-第四方向;17- 排料通道;18-制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冲孔模具,包括第一驱动斜楔1、第二驱动斜楔2、第三驱动斜楔3和工作斜楔4,第一驱动斜楔1、第二驱动斜楔2、第三驱动斜楔3和工作斜楔4均设在第二模座内,第二驱动斜楔2、第三驱动斜楔3和工作斜楔4为侧工作组,第一驱动斜楔1的两侧均设有侧工作组,第二驱动斜楔2上设有冲孔凹模5,工作斜楔4上设有冲孔凸模6;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向移动时,第一模座推动第一驱动斜楔1沿第一方向161 移动,第一驱动斜楔1移动推动第二驱动斜楔2向远离第一驱动斜楔1的方向移动,第一模座推动第三驱动斜楔3朝向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第二驱动斜楔 2移动推动工作斜楔4沿第三方向163移动至冲孔凹模5和冲孔凸模6合模,冲孔凹模5和冲孔凸模6合模用于斜向冲孔;其中,第一方向161和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方向形成的平面与第三方向163相对倾斜设置。
具体而言,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向移动时,第一模座驱动第一驱动斜楔 1、第二驱动斜楔2、第三驱动斜楔3和工作斜楔4在第二模座内移动。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模座可以为上模,第二模座可以为下模,且当第一模座为上模,第二模座为下模时,第一模座位于第二模座的上方,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能够相向移动至合模状态。
其中,第一驱动斜楔1沿第一方向161正方向或负方向移动;第二驱动斜楔2沿朝向或远离第一驱动斜楔1的方向移动,也即第二方向162正方向或负方向移动;第三驱动斜楔3沿朝向和远离第二驱动斜楔2的方向移动,也即第二方向162正方向或负方向移动;工作斜楔4沿第三方向163正方向或负方向移动,且第一方向161和第二方向162形成的平面与第三方向163相对倾斜设置,则工作斜楔4为斜向冲孔,工作斜楔4斜向冲孔的角度根据使用需求设置。第三方向163为与第一方向161和第二方向162形成的平面具有一定角度且斜向上朝向第一驱动斜楔1倾斜设置的方向,第一驱动斜楔1两侧的第三方向163 呈对称设置。
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向移动时,第一驱动斜楔沿第一方向161移动并推动第二驱动斜楔2向远离第一驱动斜楔1的方向移动,第三驱动斜楔3朝向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并推动工作斜楔4沿第三方向163移动使得冲孔凹模5和冲孔凸模6合模以斜向冲孔,冲孔模具能够对制件18两侧同时进行冲孔,节约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同时提高生产节奏;而且,同时进行冲孔还能够保证制件 18两侧孔的位置度,进而保证装车精度。
参照图2、图4至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第三驱动斜楔3和工作斜楔4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工作斜楔4与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且工作斜楔4设于第二驱动斜楔2上。
参照图5所示,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从左下到右上倾斜的斜面。参照图6所示,第三驱动斜楔3和工作斜楔4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从左上到右下倾斜的斜面。工作斜楔4与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从左下到右上倾斜的斜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第三驱动斜楔3和工作斜楔4相接触的工作面、以及工作斜楔4与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的具体倾斜角度根据使用需求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限定。
参照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工作斜楔4设有长条孔41,长条孔4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三方向163;冲孔模具还包括连接柱和防挠曲导板7,连接柱一端与第二驱动斜楔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防挠曲导板7连接,连接柱贯穿长条孔41,工作斜楔4位于防挠曲导板7和第二驱动斜楔2之间。
工作斜楔4沿第三方向163正方向或负方向移动时,工作斜楔4在防挠曲导板7和第二驱动斜楔2之间移动并受到连接柱和长条孔41的限制,使得工作斜楔4的移动轨迹更加的精准。
参照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斜楔2设有端板8,第二驱动斜楔2和端板8围成限位槽,工作斜楔4的两端一一对应的插入限位槽内,并能够沿限位槽移动。
一对限位槽的槽口相向设置,第二驱动斜楔2和端板8围成限位槽用于限制工作斜楔4的移动轨迹,并能够保护工作斜楔4,避免工作斜楔4的两端受到外界的影响。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161和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方向垂直,第一方向 161和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方向形成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可以理解的是,考虑到制件18的重量,以及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的相对位置,第一方向161和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方向形成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时,制件18为水平放置,相对于倾斜放置,制件18水平放置不容易移动,以方便制件18的加工以及确保加工精度。
参照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斜楔2形成有排料通道17,排料通道17位于冲孔凹模5的下方,以便于废料的滑落。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加大背空量的方式,以更便于废料下滑。
参照图1至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冲孔模具还包括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二驱动插刀10,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二驱动插刀10均用于与第一模座连接,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一驱动斜楔1相接触的工作面均包括斜面和直线面,第二驱动插刀10和第三驱动斜楔3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向移动过程中,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一设定范围内时,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一驱动斜楔1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第一驱动插刀9推动第一驱动斜楔1沿第一方向161移动;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二设定范围内时,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一驱动斜楔1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直线面,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一驱动斜楔1相对静止,第二驱动插刀10和第三驱动斜楔3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第二驱动插刀10推动第三驱动斜楔3朝向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其中,第一设定范围大于第二设定范围。
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向移动过程中,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一驱动斜楔1 相接触的工作面先均为斜面,然后再均为直线面,当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一驱动斜楔1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直线面时,第一驱动插刀9不驱动第一驱动斜楔 1移动。
其中,第一设定范围的两个端值例如为a和b,第二设定范围的两个端值例如为b和c,其中a>b>c,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为L。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一设定范围内时为,a>L>b;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二设定范围内时为,b>L>c。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向移动过程中,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依次经过a、b、c。第一设定范围大于第二设定范围为第一设定范围内的数值均大于第二设定范围内的数值。
参照图5和图6所示,以第一驱动斜楔1左侧部件的运动方向来说明,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和直线面,直线面为平行于第一方向161。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一设定范围内时,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一驱动斜楔1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第一驱动插刀9推动第一驱动斜楔1沿第一方向161移动,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先均为斜面,再均为直线面。参照图6所示,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时,第一驱动斜楔1推动第二驱动斜楔2沿第二方向162移动,移动到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直线面时,第一驱动斜楔1继续沿着第一方向161 移动,第一驱动斜楔1不推动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二设定范围内时,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直线面,第二驱动斜楔2受到工作斜楔4的推力时,该推力不会改变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二驱动斜楔2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即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二驱动斜楔2之间能够保持稳定状态。
参照图2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插刀9远离第一驱动斜楔 1的一侧设置第一防侧平导板11,第二驱动插刀10远离第三驱动斜楔3的一侧设置第二防侧平导板12,第一防侧平导板11和第二防侧平导板12用于增加对应驱动插刀的结构强度,防止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二驱动插刀10受侧向力变形甚至断裂。第一防侧平导板11和第二防侧平导板12可以通过螺钉、螺栓等连接件进行安装,安装方式简单、方便。
参照图1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斜楔1对应设置有两个第一驱动插刀9,第三驱动斜楔3对应设置有两个第二驱动插刀10,也即,第一驱动插刀9共设置有两个,第二驱动插刀10共设置有四个。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二驱动插刀10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设置,其满足对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三驱动斜楔3的驱动需求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二驱动插刀10均通过螺钉、销钉等连接件固定在第一模座上,连接简单方便。
参照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插刀9与第一驱动斜楔1相接触的工作面处均设置有行程背板13,也即,第一驱动插刀9上的行程背板13和第一驱动斜楔1上的行程背板13相接触。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二驱动斜楔2 相接触的工作面处也均设置有行程背板13,也即,第一驱动斜楔1上的行程背板13和第二驱动斜楔2上的行程背板13相接触。行程背板13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第一驱动插刀9、第一驱动斜楔1、第二驱动斜楔2上。因行程背板 13为磨损件,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在需要更换行程背板13时,拆装更换方便,且成本相对于第一驱动插刀9、第一驱动斜楔1和第二驱动斜楔2较低。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驱动插刀10与第三驱动斜楔3相接触的工作面、第三驱动斜楔3与工作斜楔4相接触的工作面、工作斜楔4与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面均可以设置行程背板13,以满足使用需求。
参照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斜楔1的上端还设置有导滑平导板14,导滑平导板14主要作用是第一驱动斜楔1在运动过程中导滑。
参照图1所示,冲孔模具可以分为三部分,包括第一部分A、第二部分B 和第三部分C,第二部分B和第三部分C相对于第一部分A左右对称,且工作原理相同。下述以对第一部分A和第三部分C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第一部分 A包括第一驱动插刀9与第一驱动斜楔1,第三部分C包括侧工作组,并具体包括第二驱动插刀10、第二驱动斜楔2、第三驱动斜楔3和工作斜楔4。
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孔模具,制件18为两侧均需要冲孔的构件,例如,车辆的顶盖。以车辆的顶盖为例,顶盖两侧与上边梁搭接的位置通过拉延、修边、整形工序即可达到类似于图8和图9所示的“Z”字型结构,该两侧增加斜向上冲孔,冲孔角度以斜向上50°为例,顶盖位于第一驱动斜楔1的上方进行描述。
其中,以第一驱动斜楔1左侧部件的运动方向来说明,参照图7所示,第一方向161为从右到左的方向为正方向,第四方向164为从上到下的方向为正方向;参照图6所示,第二方向162为从右到左的方向为正方向,第三方向为从左下到右上的方向为正方向。在图6中,第一方向161为从外到内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在图6中未示出第一方向161。
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向移动直至第一设定范围结束过程中,第一部分A 中的动作为:参阅图3和图7所示,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开始相向移动,第一驱动插刀9随着第一模座沿着第四方向164正方向运动。当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一设定范围的上限时,第一驱动插刀9的工作面和第一驱动斜楔1的工作面开始接触;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继续相向移动,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一驱动斜楔1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第一驱动插刀9在第一模座提供的力作用下推动第一驱动斜楔1沿第一方向161正方向移动;参照图6所示,第一驱动斜楔1推动第二驱动斜楔2沿第二方向162正方向移动,同时第二驱动斜楔2携带着工作斜楔4沿第二方向162正方向移动。第三部分C中的动作为,第二驱动插刀10随着第一模座沿着第四方向164正方向运动,第二驱动插刀10的工作面和第三驱动斜楔3的工作面不接触。
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继续相向移动即进入到第二设定范围内,第一部分A 中的动作为:参照图3和图7所示,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一驱动斜楔1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直线面,此时第一驱动插刀9不推动第一驱动斜楔1移动。第三部分C中的动作为,参照图6所示,第二驱动插刀10和第三驱动斜楔3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第二驱动插刀10在第一模座提供的力作用下推动第三驱动斜楔3沿第二方向162负方向移动;第三驱动斜楔3推动工作斜楔4沿第三方向163正方向移动。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向移动到第二设定范围结束时,冲孔凹模5和冲孔凸模6斜向冲孔。
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互分离过程为相向移动的逆过程:
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互分离,且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二设定范围内,第一部分A中的动作为:参照图3和图7所示,第一驱动插刀 9随着第一模座沿着第四方向164负方向运动,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一驱动斜楔1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直线面,此时第一驱动斜楔1不移动。第三部分C中的动作为,参照图6所示,第二驱动插刀10随着第一模座沿着第四方向164 负方向运动,第二驱动插刀10和第三驱动斜楔3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第一驱动构件驱动第三驱动斜楔3向第二方向162正方向移动,第二驱动构件驱动工作斜楔4沿第三方向163负方向移动。
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相互分离移动至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一设定范围内时,第一部分A中的动作为:参阅图3和图7所示,第一驱动插刀9随着第一模座继续沿着第四方向164负方向运动。第一驱动插刀9的工作面和第一驱动斜楔1的工作面均为斜面,第三驱动构件驱动第一驱动斜楔1 沿第一方向161负方向移动,第四驱动构件推动第二驱动斜楔2沿第二方向162 负方向移动,同时第二驱动斜楔2携带着工作斜楔4沿第二方向162负方向移动。第三部分C中的动作为,第二驱动插刀10随着第一模座沿着第四方向164负方向运动,第二驱动插刀10的工作面和第三驱动斜楔3的工作面不接触。
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继续分离移动至完全分离时,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一驱动斜楔1不接触,第二驱动插刀10和第三驱动斜楔3不接触。
上述中的第一驱动构件、第二驱动构件、第三驱动构件和第四驱动构件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构件,例如回程气缸,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冲孔模具,可以整合到修边模具中,顶盖的两侧同时完成逆向冲孔,还可以用于局部修边整形等工艺中,以及整形或者翻边等工序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冲压装置,包括第一模座、第二模座和上述的冲孔模具,第一驱动斜楔1、第二驱动斜楔2、第三驱动斜楔3和工作斜楔 4均设于第二模座内。
由于冲孔模具能够对制件18两侧同时进行冲孔,节约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同时提高生产节奏,而且保证装车精度,使得车辆的质量更好,用户满意度更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冲孔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斜楔(1)、第二驱动斜楔(2)、第三驱动斜楔(3)和工作斜楔(4),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所述第三驱动斜楔(3)和所述工作斜楔(4)均设在第二模座内,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所述第三驱动斜楔(3)和所述工作斜楔(4)为侧工作组,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侧工作组,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上设有冲孔凹模(5),所述工作斜楔(4)上设有冲孔凸模(6);
第一模座和所述第二模座相向移动时,所述第一模座推动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沿第一方向(161)移动,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移动推动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向远离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模座推动所述第三驱动斜楔(3)朝向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推动所述工作斜楔(4)沿第三方向(163)移动至所述冲孔凹模(5)和所述冲孔凸模(6)合模,所述冲孔凹模(5)和所述冲孔凸模(6)合模用于斜向冲孔;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161)和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方向形成的平面与所述第三方向(163)相对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和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所述第三驱动斜楔(3)和所述工作斜楔(4)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所述工作斜楔(4)与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且所述工作斜楔(4)设于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孔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斜楔(4)设有长条孔(41),所述长条孔(4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163);
所述冲孔模具还包括连接柱和防挠曲导板(7),所述连接柱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挠曲导板(7)连接,所述连接柱贯穿所述长条孔(41),所述工作斜楔(4)位于所述防挠曲导板(7)和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冲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设有端板(8),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和所述端板(8)围成限位槽,所述工作斜楔(4)的两端一一对应的插入所述限位槽内,并能够沿所述限位槽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161)和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161)和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方向形成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形成有排料通道(17),所述排料通道(17)位于所述冲孔凹模(5)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孔模具还包括第一驱动插刀(9)和第二驱动插刀(10),所述第一驱动插刀(9)和所述第二驱动插刀(10)均用于与所述第一模座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插刀(9)和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相接触的工作面均包括斜面和直线面;
所述第一模座和所述第二模座相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一模座和所述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一设定范围内时,所述第一驱动插刀(9)和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所述第一驱动插刀(9)推动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沿所述第一方向(161)移动;
所述第一模座和所述第二模座之间的距离位于第二设定范围内时,所述第一驱动插刀(9)和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直线面,所述第一驱动插刀(9)和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相对静止,所述第二驱动插刀(10) 和所述第三驱动斜楔(3)相接触的工作面均为斜面,所述第二驱动插刀(10)推动所述第三驱动斜楔(3)朝向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设定范围大于所述第二设定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插刀(9)远离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的一侧设置第一防侧平导板(11),所述第二驱动插刀(10)远离所述第三驱动斜楔(3)的一侧设置第二防侧平导板(1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对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插刀(9),所述第三驱动斜楔(3)对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驱动插刀(10)。
10.一种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座、第二模座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冲孔模具,所述第一驱动斜楔(1)、所述第二驱动斜楔(2)、所述第三驱动斜楔(3)和所述工作斜楔(4)均设于第二模座内。
CN202220754961.1U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冲孔模具及冲压装置 Active CN2174121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54961.1U CN217412110U (zh)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冲孔模具及冲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54961.1U CN217412110U (zh)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冲孔模具及冲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12110U true CN217412110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1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54961.1U Active CN217412110U (zh)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冲孔模具及冲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121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70457B (zh) 易回弹s形截面钣金件的制作方法及多工位级进模
CN217412110U (zh) 一种冲孔模具及冲压装置
CN209902035U (zh) 一种汽车钣金件的冲孔落料装置
CN214866660U (zh) 一种钣金件双腔双动式孔位翻边模具
CN210999091U (zh) 一种切边修整治具
CN211101103U (zh) 一种电机外壳连续拉深可变形搭边连续模结构
CN109158484B (zh) 轿车车身横梁加工设备
CN109909372B (zh) 一种汽车用高性能微电机外壳无废料侧面冲切模具
CN209986064U (zh) 一种金属加工件的冲压装置
CN210936728U (zh) 一种隔热罩双向侧切模具
CN210231192U (zh) 一种侧面边壁孔的冲孔模具结构
CN214022761U (zh) 一种应用于轨道交通车体局部弯折件的成型模具
CN215392046U (zh) 一种用于侧翻边的冲压模具
CN212525613U (zh) 一种玻璃压条切角模具
CN214977125U (zh) 一种成型冲孔复合模具
CN220005581U (zh) 冲裁结构及冲裁设备
CN220837330U (zh) 一种双料折弯模具
CN216828220U (zh) 一种侧剪带打凸模具
CN211888647U (zh) 一种航空发动机通气管道密封垫冲压模具
CN109454162B (zh) 自锁压板连续冲模
CN212703980U (zh) 一种切料精准的汽车横隔板右连续模
CN217726759U (zh) 一种汽车覆盖件侧围翻边斜楔机构
CN112317618B (zh) 带有双级变向复合翻边整形机构的侧围外板模具
CN221508746U (zh) 一种高精度接插件冲压模具
CN213079736U (zh) 一种电源盒钣金件自动成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10

Address after: No. 888 Rainbow Road, Yangshe Town, Zhangjiagang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637

Patentee after: Liang Liang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before: GREAT WALL MOTO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