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8722U -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8722U
CN217408722U CN202220712114.9U CN202220712114U CN217408722U CN 217408722 U CN217408722 U CN 217408722U CN 202220712114 U CN202220712114 U CN 202220712114U CN 217408722 U CN217408722 U CN 2174087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solution
cleaning
containing tank
solution containing
surface clea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121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永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ete Wisdo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ete Wisd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ete Wisdo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ete Wisd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121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87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87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87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By Liquid Or Stea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表面清洁装置,该表面清洁装置包括:上壳体;清洁液容置箱,所述清洁液容置箱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上壳体的内部并与所述上壳体的内表面连接;泵模组,所述泵模组与所述上壳体连接;喷头,所述喷头位于所述表面清洁装置的侧面并通过所述泵模组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连通,所述泵模组用于驱使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内的清洁液运动至所述喷头,所述喷头设置为朝所述表面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的前方喷洒清洁液。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清洁液容置箱的部分区域设置在表面清洁装置的内部,使得清洁液容置箱的固定更加牢固。另外,通过喷头执行清洁液的喷洒操作,喷头的固定位置以及喷洒角度更加灵活。

Description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清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表面清洁装置是一种可以提供清洁功能的家用电器,例如擦窗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自移动表面清洁装置。为了提高对待清洁表面的清洁效果,还可以在表面清洁装置上设置清洁液容置箱,清洁液容置箱上设置超声波喷片。通过超声波喷片将清洁液容置箱内的清洁液雾化,进而喷洒在待清洁表面。
但是,现有技术中通常将清洁液容置箱固定在表面清洁装置的壳体的外部。当表面清洁装置发生跌落时,清洁液容置箱具有脱落的风险。另外,清洁液容置箱内的清洁液需要漫过超声波喷片,超声波喷片才能工作(将清洁液雾化,喷洒至表面清洁装置外部),导致清洁液容置箱和超声波喷片的设置位置容易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表面清洁装置,以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当表面清洁装置发生跌落时,清洁液容置箱具有脱落的风险,且清洁液容置箱和超声波喷片的设置位置容易受到限制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表面清洁装置,包括:
上壳体;
清洁液容置箱,所述清洁液容置箱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上壳体的内部并与所述上壳体的内表面连接;
泵模组,所述泵模组与所述上壳体连接;
喷头,所述喷头位于所述表面清洁装置的侧面并通过所述泵模组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连通,所述泵模组用于驱使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内的清洁液运动至所述喷头,所述喷头设置为朝所述表面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的前方喷洒清洁液。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清洁液容置箱靠近待清洁表面的一侧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朝向所述上壳体的中心方向延伸,在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凸出部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抵在所述凸出部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包括密封连接的清洁液容置箱上壳和清洁液容置箱下壳,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上壳远离待清洁表面,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下壳靠近所述待清洁表面,且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下壳与所述上壳体的内表面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凸出至所述上壳体外部的区域设有注液口,所述注液口处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用于打开或密封所述注液口,所述第一密封件上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用于连通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内部和外部的空气,且阻止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内的清洁液在所述进气孔溢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与所述上壳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用于阻止清洁液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凸出至所述上壳体外部的区域与所述上壳体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上壳体内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表面清洁装置还包括:
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内或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与所述喷头的连接管路内是否存在清洁液。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凸出至所述上壳体外部的区域为透明材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凸出至所述上壳体外部的区域为弧形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上设置有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所述表面清洁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位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的最低液位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喷头与所述上壳体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喷头支架,所述喷头支架与所述上壳体之间设有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用于阻止清洁液从所述喷头支架与所述上壳体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上壳体内部,所述喷头支架内设有清洁液通道,所述清洁液通道的一端通过输液管与所述泵模组出液孔相连通,所述清洁液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喷头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上设置有两个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所述表面清洁装置包括两个泵模组和两个喷头,两个所述喷头分别通过一个所述泵模组与一个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相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上设置有两个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所述表面清洁装置包括一个泵模组、两个喷头和开关单元,两个所述喷头通过一个所述泵模组分别与一个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相连通,所述开关单元用于选择性地控制两个所述喷头中的任一者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表面清洁装置还包括:
下壳体,所述下壳体用于扣合在所述上壳体上,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所述表面清洁装置的内部空间,在所述下壳体上定义上下方向,所述下壳体的下侧靠近待清洁表面,所述下壳体的上侧远离所述待清洁表面,所述下壳体上设有下壳体进风口;
真空单元,所述真空单元连接在所述下壳体的上侧;
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所述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连接在所述下壳体的上侧,所述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包括驱动单元和行走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行走单元运动,进而带动所述表面清洁装置移动;
导风罩,所述导风罩连接在所述下壳体上并与所述下壳体形成与所述下壳体进风口连通的气流通道,所述真空单元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导风罩上设置有导风罩内部出风口,所述导风罩内部出风口朝向所述驱动单元,且所述导风罩内部出风口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真空单元之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清洁液容置箱的部分区域设置在表面清洁装置的内部,使得清洁液容置箱的固定更加牢固。另外,通过喷头执行清洁液的喷洒操作,喷头的固定位置以及喷洒角度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面清洁装置沿中轴线L方向的截面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爆炸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俯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沿图9中A-A方向的截面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沿图9中A-A方向的截面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真空单元、导风罩以及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流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风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风罩的俯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风罩的仰视图;
图中的符号表示为:100-上壳体,101-上壳体出风口,1011-第一上壳体出风口,1012-第二上壳体出风口,102-加强筋,200-下壳体,201-凹腔,202-下壳体进风口,203-下壳体出风口,300-真空单元,400-导风罩,401-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2-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500-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1-驱动单元,502-行走单元,503-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1-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进风口,5032-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出风口,601-清洁单元支架,602-清洁单元,700-清洁液容置箱,701-清洁液容置箱上壳,702-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3-凸出部,704-注液口,705-第一密封件,7051-进气孔,706-第二密封件,707-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708-清洁液容置箱固定件,800-泵模组,801-泵模组进液孔,802-泵模组出液孔,901-喷头,902-喷头支架,904-输液管,9041-输液管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表面清洁装置是一种可以提供清洁功能的家用电器,例如擦窗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自移动表面清洁装置。为了提高对待清洁表面的清洁效果,还可以在表面清洁装置上设置清洁液容置箱,清洁液容置箱上设置超声波喷片。清洁液容置箱用于容纳清洁液(例如,水或添加清洁剂、消毒剂的水溶液等),超声波喷片又可以称为超声波雾化器,其可以通过高频谐振,将液态水分子打散而产生自然飘逸的水雾。因此,通过设置在清洁液容置箱上的超声波喷片可以将清洁液容置箱内的清洁液雾化,进而喷洒在待清洁表面。该待清洁表面可以为地面、窗户、墙面、天花板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但是,现有技术中通常将清洁液容置箱固定在表面清洁装置的壳体的外部。当表面清洁装置发生跌落时(例如,擦窗机器人在窗户上跌落),清洁液容置箱具有脱落的风险。另外,清洁液容置箱内的清洁液需要漫过超声波喷片,超声波喷片才能工作(将清洁液雾化,喷洒至表面清洁装置外部),导致清洁液容置箱和超声波喷片的设置位置容易受到限制。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表面清洁装置,将清洁液容置箱的部分区域设置在表面清洁装置的内部,使得清洁液容置箱的固定更加牢固。另外,通过喷头执行清洁液的喷洒操作,喷头的固定位置以及喷洒角度更加灵活。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1和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在表面清洁装置上定义相互垂直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方”也可能称为“顶部”,“下方”也可能称为“底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如图1并结合图2所示,该表面清洁装置包括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上壳体100扣合在下壳体200上,形成表面清洁装置的内部空间。在下壳体200的底部设有凹腔201,当表面清洁装置放置在待清洁表面上时,该凹腔201用于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界定出一密封空间。上壳体100的内部还设有真空单元300(例如真空泵或风机,如图8所示),真空单元300可以在密封空间内产生负压,进而将表面清洁装内置吸附在待清洁表面。表面清洁装置的底部还设有行走单元502和清洁单元602,行走单元502用于驱动表面清洁装置在待清洁表面移动,进而带动清洁单元602擦拭待清洁表面。该清洁单元602可以为设置在下壳体200底部的抹布或擦拭纸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表面清洁装置可能不需要吸附在待清洁表面,则无需在表面清洁装置上设置凹腔201和真空单元,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便于清洁单元602的连接,清洁单元602可以通过清洁单元支架601连接在下壳体200的底部。具体地,清洁单元支架601连接在下壳体200的底部,清洁单元602连接在清洁单元支架601的底部。具体地,清洁单元602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清洁单元支架601的底部。例如,清洁单元602通过魔术贴或磁铁等连接件连接在清洁单元支架601的底部,以便于清洁单元602的拆卸和更换。
另外,为了提高表面清洁装置的越障能力,以及提高凹腔201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的密封性,清洁单元支架601与下壳体200活动连接。具体地,该活动连接是指清洁单元支架601相对下壳体200具有一定的行程空间,可以使得清洁单元支架601相对下壳体200在其行程空间内运动,尤其是清洁单元支架601可以相对下壳体200在上下方向运动。另外,在清洁单元支架601与下壳体200之间设置弹性件,通过弹性件的弹力,可以将清洁单元支架601抵顶在待清洁表面。具体地,该弹性件可以为弹簧或其它具有弹性的功能单元,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表面清洁装置的上壳体100上设有清洁液容置箱700,该清洁液容置箱700用于容纳清洁液(例如,水或添加清洁剂、消毒剂的水溶液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清洁液容置箱700的一部分设置在上壳体100的内部并与上壳体100的内表面连接,另一部分凸出至上壳体100的外部。采用该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清洁液容置箱700与上壳体100连接更加牢固,避免存在外部撞击时,清洁液容置箱700在上壳体100上脱离。另外,清洁液容置箱700凸出至上壳体100外部的区域可以设置为透明材质,便于用户观察清洁液容置箱700内的清洁液余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清洁液容置箱700凸出至上壳体100外部的区域为弧形结构(例如,胶囊形状),该形状可以避免清洁液容置箱700凸出至上壳体100外部的区域存在锐利的边角,进而避免划伤用户。
为了便于在清洁液容置箱700内添加清洁液,在清洁液容置箱700凸出至所述上壳体100外部的区域设有注液口704,用户可以通过该注液口704将清洁液添加至清洁液容置箱700内。需要指出的是,将注液口704设置在清洁液容置箱700凸出至所述上壳体100外部的区域,使得用户无需在上壳体100上取下清洁液容置箱700,即可将清洁液添加至清洁液容置箱700内。
为了避免表面清洁装置工作时,清洁液容置箱700内的清洁液在注液口704洒出,在注液口704位置还设有第一密封件705,该第一密封件705用于打开或密封注液口704。具体地,当用户需要添加清洁液时,将第一密封件705设置为打开状态(打开注液口704),进而通过注液口704添加清洁液;当用户添加完清洁液后,将第一密封件705设置为密封状态(密封注液口704),避免表面清洁装置工作时清洁液在注液口704洒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密封件705为柔性材质,例如硅胶或橡胶等。柔性材质的第一密封件705可以提高注液口704的密封效果。
可理解,在表面清洁装置工作过程中,随着清洁液容置箱700内清洁液的消耗(清洁液喷洒至待清洁表面,导致清洁液容置箱700内的清洁液逐渐减少),会导致清洁液容置箱700内的气压降低,进而可能造成清洁液容置箱700内的清洁液无法喷出。为了保证清洁液容置箱700内的气压平衡,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一密封件705上还设有进气孔7051,该进气孔7051用于连通清洁液容置箱700内部和外部的空气,随着清洁液容置箱700内清洁液的消耗,清洁液容置箱700外部的空气通过进气孔7051进入清洁液容置箱700内部,以保证清洁液容置箱700内的气压平衡。需要指出的是,进气孔7051不能过大。若进气孔7051过大,则可能导致清洁液容置箱700内的清洁液在进气孔7051处溢出。因此,进气孔7051的大小应当配置为可以通过空气,但是无法通过清洁液。
本申请实施例在表面清洁装置上还设有喷头901,具体地,喷头901设置在表面清洁装置的侧面并通过泵模组800(如图6和图7所示,下文进行详细说明)与清洁液容置箱700连通,泵模组800用于驱使清洁液容置箱700内的清洁液运动至喷头901,进而通过喷头901将清洁液喷洒至待清洁表面。
在实际应用中,喷头901将清洁液喷洒在待清洁表面后,表面清洁装置需要及时将喷洒在待清洁表面的清洁液擦除,以免清洁液在待清洁表面流淌,或者由于长时间未擦除清洁液,导致清洁液蒸发,在待清洁表面形成污渍。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将喷头901设置为朝表面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的前方喷洒清洁液,以便表面清洁装置可以及时将喷洒在待清洁表面的清洁液擦除,提高清洁效果。
参见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俯视图。工作过程中,行走单元502通常驱动表面清洁装置沿前后方向行走。本申请实施例在上壳体100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一个喷头901。当表面清洁装置向前方行走时,可以通过上壳体100前侧的喷头901向前方喷洒清洁液;当表面清洁装置向后方行走时,可以通过上壳体100后侧的喷头901向后方喷洒清洁液。也就是说,始终朝表面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的前方喷洒清洁液。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将喷头901设置在上壳体100的中轴线L上(中轴线L与前后方向平行)。当设置在上壳体100前侧的喷头901向前喷洒清洁液,或者设置在上壳体100后侧的喷头901向后喷洒清洁液时,可以将清洁液喷洒在表面清洁装置移动路线的中间位置,以便均匀浸湿抹布,提高清洁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喷头901偏离上壳体100的中轴线L设置。如图4所示,设置在上壳体100前侧和后侧的喷头901均偏离中轴线L设置(位于中轴线L右侧)。当喷头901偏离上壳体100的中轴线L设置时,为了保证将清洁液喷洒在表面清洁装置移动路线的中间位置,可以通过调整喷头901的喷射方向来实现。具体地,可以将喷头901的喷射方向朝向中轴线L的方向倾斜。例如,上壳体100前侧喷头901的喷射方向为左前方,上壳体100后侧喷头901的喷射方向为左后方,以保证将清洁液可以始终喷洒在表面清洁装置移动路线的中间位置。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喷头901设置在中轴线L的左侧。当喷头901设置在中轴线L的左侧时,上壳体100前侧喷头901的喷射方向为右前方,上壳体100后侧喷头901的喷射方向为右后方。相对超声波喷片,喷头901的固定位置以及喷洒角度更加灵活。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仅设置一个喷头901,例如,仅在上壳体100的前侧设置一个喷头901或仅在上壳体100的后侧设置一个喷头901,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参见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面清洁装置沿中轴线L方向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清洁液容置箱700包括清洁液容置箱上壳701和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清洁液容置箱上壳701和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扣合在一起,在清洁液容置箱上壳701和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之间形成清洁液容置箱700的内部空间。其中,清洁液容置箱上壳701位于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的上方,且清洁液容置箱上壳701凸出至上壳体100的外部。具体地,清洁液容置箱上壳701和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可以通过卡扣扣合在一起,且通过胶水对卡扣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以免清洁液在卡扣之间的缝隙流出。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清洁液容置箱上壳701和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还可以一体成型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参见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6并结合图7所示,清洁液容置箱上壳701和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密封连接后,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通过清洁液容置箱固定件708与上壳体100的内表面固定连接,进而将清洁液容置箱700固定在上壳体100上。具体地,该清洁液容置箱固定件708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该多个清洁液容置箱固定件708环绕清洁液容置箱700设置,以提高清洁液容置箱700固定的牢固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与上壳体100的内表面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例如,清洁液容置箱固定件708可以为与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固定连接的固定块,该固定块上设有通孔。另外,在上壳体100的内表面设有与该固定块相匹配的固定柱,当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装配在上壳体100的内表面时,固定块上的通孔与固定柱内的螺孔对齐,进而可以通过螺钉将固定块和固定柱固定在一起,即将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固定在上壳体100的内表面702上壳体。当然,清洁液容置箱固定件708还可以为其它形式的可拆卸连接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其中,清洁液容置箱下壳702与上壳体100的内表面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可以便于清洁液容置箱700的维修或更换。
请继续参阅图5,本申请实施例在清洁液容置箱700的下部设有凸出部703(图5中虚线圈所示的位置),该凸出部703朝向上壳体100的中心方向延伸(在图5所示的方位中,清洁液容置箱700设置在上壳体100的前侧,凸出部703朝向后方延伸)。换句话讲,清洁液容置箱700沿上下方向并非平齐,而是存在错位,使得清洁液容置箱700的上下方向上存在一台阶,且该台阶位于清洁液容置箱700的下方。该台阶即上文所述的凸出部703。
另外,为了增加上壳体100的强度,在上壳体100的内表面与台阶之间设有加强筋102。具体来说,由于清洁液容置箱700一部分设置在上壳体100内部,一部分设置在上壳体100外部,因此,上壳体100上需要配合清洁液容置箱700进行开孔。该开孔将导致上壳体100的强度降低。为了保证上壳体100的强度,一种较佳的实现方式为在上壳体100上增加加强筋102。具体地,可以靠近开孔的位置设置加强筋102,即在上壳体100内部靠近清洁液容置箱700的位置设置加强筋102。假如清洁液容置箱700上不设置凸出部703,即清洁液容置箱700整体位于加强筋102的前方,则导致清洁液容置箱700的容量降低。为了保证清洁液容置箱700具有足够大的容量,且不影响加强筋102的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在清洁液容置箱700的下部设置凸出部703,加强筋102的一端抵顶在上壳体100的内表面,另一端抵顶在凸出部703的上表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壳体100与加强筋102一体成型设置。当然,加强筋102也可以通过连接件与上壳体100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当用户通过注液口704向清洁液容置箱700内添加清洁时,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将清洁液洒在注液口704的外部,洒在注液口704外部的清洁液可能沿着清洁液容置箱700与上壳体100之间的缝隙进入上壳体100内部,进而浸湿上壳体100内部的电子器件,导致表面清洁装置故障。针对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在清洁液容置箱700与上壳体100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706,该第二密封件706可以阻止清洁液在清洁液容置箱700凸出至上壳体100外部的区域与上壳体100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上壳体100内部。具体地,该第二密封件706设置在清洁液容置箱上壳701与上壳体100的内表面之间。其中,在清洁液容置箱700上的凸出部703位置,第二密封件706通过加强筋102抵顶在清洁液容置箱上壳701的上表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密封件706可以为密封泡棉,当然还可以为其它材质的密封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下面对清洁液容置箱700、泵模组800和喷头901的连接关系进行介绍。
请继续参阅图6和图7,清洁液容置箱700上设有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707,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707通过输液管904与泵模组800的泵模组进液孔801相连通,泵模组出液孔802通过输液管904与喷头901相连通。泵模组800可以提供动力,驱使清洁液容置箱700内的清洁液运动至喷头901,进而将清洁液喷洒至上壳体100外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输液管904可以为柔性的输液软管,柔性的输液软管可以便于在上壳体内的排布和走线。另外,为了便于输液管904的固定,在上壳体100的内表面还设有输液管固定件9041,该输液管固定件9041可以为与上壳体100固定连接的卡扣,通过该卡扣将输液管904固定在上壳体100的内表面,以免输液管904在上壳体100内部晃动或摆动。
可理解,只有当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707浸没在清洁液内时,泵模组800才可以将清洁液容置箱700内的清洁液输送至喷头901。为了保证清洁液容置箱700内存在清洁液时,泵模组800可以持续不断地将清洁液输送至喷头901(即避免断流),本申请实施例将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707设置在清洁液容置箱700的最低液位处。具体来说,在表面清洁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707位于清洁液容置箱700的最低液位处。例如,在图6中,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707设置在清洁液容置箱700的前侧面和左侧面的夹角位置。当表面清洁装置在待清洁表面沿竖直方向移动时,清洁液容置箱700的前侧面位于最低液位位置;当表面清洁装置在待清洁表面沿水平方向移动时,清洁液容置箱700的左侧面位于最低液位位置。由于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707设置在清洁液容置箱700的前侧面和左侧面的夹角位置,因此无论表面清洁装置沿水平方向移动还是沿竖直方向移动,均可以保证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707位于清洁液容置箱700的最低液位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喷头901通过喷头支架902安装在上壳体100上。具体地,上壳体100上还设有喷头支架902,该喷头支架902内设有清洁液通道,清洁液通道的一端通过输液管904与泵模组出液孔802相连通,清洁液通道的另一端与喷头901相连。泵模组出液孔802输出的清洁液可以经过喷头支架902内部的清洁液通道传输至喷头901,进而喷头901可以将清洁液喷洒至待清洁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喷头901与喷头支架902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具体实现中,喷头901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喷头支架902相连。当喷头901堵住,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更换喷头901时,用户可以在上壳体100外部使用钳子等工具将喷头901拔下,然后将新的喷头901安装到喷头支架902上。或者,喷头901可以通过螺纹固定在喷头支架902上(喷头901上设置外螺纹,喷头支架902上设置内螺纹;或者,喷头901上设置内螺纹,喷头支架902上设置外螺纹)。当喷头901堵住,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更换喷头901时,用户可以在上壳体100外部将喷头901拧下,然后将新的喷头901拧到上壳体100上。使得用户在不拆机的情况下完成喷头901的更换。
另外,为了避免清洁液在喷头支架902与上壳体100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上壳体100内部,在喷头支架902与上壳体100之间设有第三密封件(图中未示出),该第三密封件用于对喷头支架902与上壳体100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以阻止清洁液在喷头支架902与上壳体100之间的缝隙进入上壳体100内部。具体实现中,该第三密封件可以为密封泡棉,当然还可以为其它材质的密封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表面清洁装置上还设有液位传感器(图中未示出),通过液位传感器检测清洁液容置箱700内或清洁液容置箱700与喷头901的连接管路内是否存在清洁液。当检测不存在清洁液时,液位传感器可以检测到“缺少清洁液”信号,进而表面清洁装置可以输出提醒信息,以提醒用户在清洁液容置箱700内添加清洁液,提高用户体验。具体地,该提醒信息可以为语音提醒信息或者灯光提醒信息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另外,该液位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清洁液容置箱700内、泵模组800内或者清洁液容置箱700到喷头901的连接管路内的任意其它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表面清洁装置上设置两个喷头901时,可以在表面清洁装置上设置两个对应的泵模组800,每个泵模组800控制一个喷头901。具体地,两个喷头901分别通过一个泵模组800与一个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707相连通。采用该设置方式可以便于喷头901的控制。例如,当表面清洁装置向前移动时,通过与上壳体100前侧喷头901连接的泵模组800控制上壳体100前侧喷头901喷洒清洁液;当表面清洁装置向后移动时,通过与上壳体100后侧喷头901连接的泵模组800控制上壳体100后侧喷头901喷洒清洁液。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表面清洁装置上设置两个喷头901时,可以在表面清洁装置上设置一个泵模组800和一个开关单元。两个喷头901通过一个泵模组800分别与一个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707相连通,通过开关单元选择性地控制两个喷头901中的任一者与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707连通。例如,当表面清洁装置向前移动时,通过开关单元选择连通上壳体100前侧喷头901;当表面清洁装置向后移动时,通过开关单元选择连通上壳体100后侧喷头901。采用该设置方式可以节省泵模组800的数量,进而节省表面清洁装置成本。
可理解,表面清洁装置内部还设有内还设有与凹腔201连通的气流通道,真空单元300设置在该气流通道内。当真空单元300工作时,可以在气流通道内产生负压,进而在密封空间内产生负压,将表面清洁装置吸附在待清洁表面。另外,气流通道上还设有朝向驱动单元501的出风口,通过该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可以对驱动单元501(例如,电机、齿轮箱等)进行散热。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气流通道通常由多个零部件组合形成,该多个零部件连接处的缝隙可能会漏气导致气流分散,造成气流通道内失压,且分散到表面清洁装置内部的气流可能会携带灰尘,灰尘在表面清洁装置内部长时间堆积可能会导致表面清洁装置出现故障。另外,现有技术中气流通道上朝向驱动单元501的出风口通常位于驱动单元501的上部,该排布方式将导致表面清洁装置较高。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面清洁装置还包括一体成型设置的导风罩400,由于导风罩400一体成型设置,因此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可以避免气流分散至表面清洁装置内部。另外,将导风罩朝向驱动单元501的出风口设置在驱动单元501与真空单元300之间,可以降低表面清洁装置的高度,使得表面清洁装置更薄。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爆炸图。如图8所示,该表面清洁装置内设有真空单元300,真空单元300可以在上述密封空间内产生负压,进而将表面清洁装内置吸附在待清洁表面。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真空单元300为风机,但是并不应当将其作为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除了风机以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真空单元300设置为真空泵等其它类型的真空模组。
具体地,下壳体200上设有下壳体进风口202,该下壳体进风口202与下壳体200底部的凹腔201相连通。另外,表面清洁装置内还设有导风罩400,该导风罩400与下壳体进风口202密封连接,在导风罩400与下壳体进风口202之间形成气流通道。真空单元300设置在该气流通道内,当真空单元300工作时,可以在气流通道内产生负压,进而在上述密封空间内产生负压。
现有技术中,导风罩400通常由多个零部件组合形成,该多个零部件连接处的缝隙可能会漏气导致气流分散,造成气流通道以及密封空间内失压。另外,在零部件连接处分散的气流会直接进入表面清洁装置内,气流内通常会携带灰尘,导致灰尘在表面清洁装置内部堆积,堆积的灰尘可能会导致表面清洁装置出现故障。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罩400一体成型设置。可理解,一体成型设置的导风罩400上不会存在缝隙,因此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在下文中对导风罩4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下壳体200上还设有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该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包括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在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内设有驱动单元501和行走单元502。当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安装在下壳体200上时,行走单元502穿过下壳体200,延伸至下壳体200的底部,以便带动表面清洁装置移动。具体地,驱动单元501用于驱动行走单元502运动,进而行走单元502带动表面清洁装置移动。具体实现中,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可以通过螺钉或卡扣等固定在下壳体200的上侧,驱动单元501可以包括电机和齿轮箱,行走单元502可以包括履带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当表面清洁装置长时间工作后,驱动单元501的温度会升高。如果驱动单元501的温度过高,则可能会导致驱动单元501故障(例如,电机烧毁,或齿轮箱变形等),因此需要对驱动单元501进行散热。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实现方案为,通过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对驱动单元501进行散热。具体地,在导风罩400上设置朝向驱动单元501的出风口,气流通道内的气流由出风口吹向驱动单元501,进而对驱动单元501进行散热。但是,现有技术中气流通道上朝向驱动单元501的出风口通常位于驱动单元501的上部,该排布方式导致表面清洁装置的高度较高(表面清洁装置上下方向的尺寸较大)。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将导风罩400上朝向驱动单元501的出风口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在驱动单元501与真空单元300之间,以降低表面清洁装置的高度,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俯视图;参见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沿图9中A-A方向的截面图;参见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沿图9中A-A方向的截面图。如图8并结合图9-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罩400上设有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的开口方向朝向驱动单元501,用于将气流引导至驱动单元501位置,进而对驱动单元501进行散热。为了便于与下文中的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进行区分,将该出风口称为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
请继续参阅图10和图1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位于驱动单元501和行走单元502之间。具体地,在左右方向上,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位于驱动单元501和行走单元502之间,且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驱动单元501和行走单元502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存在重叠。因此,该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的设置方式可以降低表面清洁装置的高度。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方案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说明,应当理解,“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驱动单元501与真空单元300之间”即可实现降低表面清洁装置的高度的效果,其均应当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地,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上设有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进风口5031,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进风口5031与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密封连接,进而可以将气流引导至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内部。真空单元300、导风罩400以及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的连接方式如图12所示。具体实现中,在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进风口5031和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之间还可以设置密封件(例如密封泡棉或密封胶等),以保证该两个部件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另外,在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上还设有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出风口5032,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内的气流可以由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出风口5032流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出风口5032与下壳体200上的下壳体出风口203相连通。可理解,下壳体200的下方为表面清洁装置的外部,采用该设置方式可以直接将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内部的气流引导至表面清洁装置的外部。由于驱动单元501位于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内,因此,流经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的气流可以对驱动单元501进行散热。当真空单元300工作时,气流在真空单元300、导风罩400以及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内的流动路线如图13所示。
可理解,若驱动单元501暴露在表面清洁装置内部(不设置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同样可以将气流引导至驱动单元501位置,对驱动单元501进行散热。但是,该设置方式将导致气流在表面清洁装置内部流窜。由于气流内通常会携带灰尘,因此会造成灰尘在表面清洁装置内部堆积,进而可能会引起表面清洁装置的故障。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将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流出的气流经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后,直接引导至表面清洁装置的外部,可以避免气流在表面清洁装置内部流窜,进而造成灰尘在表面清洁装置内部堆积。另外,采用该设置方式(相对不设置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同样可以提高流经驱动单元501的气流的流量,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8,除了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以外,导风罩400上还设有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用于将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引导至表面清洁装置的外部。具体地,上壳体100上设有上壳体出风口101,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与上壳体出风口101密封连接,进而可以将气流引导至表面清洁装置外部。具体实现中,在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与上壳体出风口101之间还可以设置密封件(例如密封泡棉或密封胶等),以保证该两个部件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论是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还是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均可以将气流引导至表面清洁装置外部,以避免气流在表面清洁装置内部流窜,造成灰尘在表面清洁装置内部堆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位于驱动单元501与所述真空单元300之间。具体地,在左右方向上,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位于驱动单元501和行走单元502之间,且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驱动单元501和行走单元502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存在重叠。因此,该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的设置方式可以降低表面清洁装置的高度。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方案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说明,应当理解,“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驱动单元501与真空单元300之间”即可实现降低表面清洁装置的高度的效果,其均应当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实现中,表面清洁装置包括两个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该两个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在下壳体200上沿前后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且该两个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分别位于真空单元300的两侧,即两个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在下壳体200上沿左右方向(第一方向)排布。其中,每一个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分别包括一个驱动单元501和一个行走单元502,驱动单元501用于驱动对应的行走单元502运动。例如,在图13所示的方位中,位于左侧的驱动单元501用于驱动左侧的行走单元502运动;位于右侧的驱动单元501用于驱动右侧的行走单元502运动。
另外,每个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还包括一个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驱动单元501和行走单元502用于设置在对应的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内。例如,在图13所示的方位中,位于左侧的驱动单元501和行走单元502设置在左侧的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内;位于右侧的驱动单元501和行走单元502设置在右侧的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内。
进一步地,每个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503上还设有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出风口5032,下壳体200上还设有两个与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出风口5032相对应的下壳体出风口203,该两个下壳体出风口203在下壳体200上相对前后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每个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出风口5032与一个对应的下壳体出风口203相连通。例如,在图13所示的方位中,位于左侧的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出风口5032与左侧的下壳体出风口203相连通;位于右侧的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出风口5032与右侧的下壳体出风口203相连通。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为了表述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与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500相对应,导风罩400上设有两个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该两个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与上述两个驱动单元501一一对应。具体地,如图14-图16所示,导风罩400上的两个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相对前后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每个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与一个对应的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进风口5031相连通。具体地,位于左侧的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与左侧的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进风口5031相连通,且左侧的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位于左侧的驱动单元501和真空单元300之间;位于右侧的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与右侧的驱动和行走单元外壳进风口5031相连通,且右侧的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位于右侧的驱动单元501和真空单元300之间。导风罩内部出风口401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为了表述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罩400上设有多个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该多个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在导风罩400上相对前后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为了便于说明,将位于导风罩400左侧的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称为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将位于导风罩400右侧的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称为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其中,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左侧的驱动单元501与真空单元300之间;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右侧的驱动单元501与真空单元300之间。
与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相对应,在上壳体100上同样设有多个上壳体出风口101(上壳体出风口101与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一一对应),该多个上壳体出风口101在上壳体100上相对前后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为了便于说明,将位于上壳体100左侧的上壳体出风口101称为第一上壳体出风口1011;将位于上壳体100右侧的上壳体出风口101称为第二上壳体出风口1012。其中,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与第一上壳体出风口1011相连通,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与第二上壳体出风口1012相连通。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为了表述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14-图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罩400上设有两个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和两个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其中,两个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在导风罩400上沿左右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即两个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沿前后方向(第二方向)排布;两个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在导风罩400上相对左右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即两个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沿前后方向(第二方向)排布。
与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相对应,上壳体100上还设有两个第一上壳体出风口1011和两个第二上壳体出风口1012。其中,两个第一上壳体出风口1011在上壳体100上相对左右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即两个第一上壳体出风口1011沿前后方向(第二方向)排布;两个第二上壳体出风口1012在上壳体100上相对左右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即两个第二上壳体出风口1012沿前后方向(第二方向)排布。
另外,每个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分别与一个对应的第一上壳体出风口1011相连通;每个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分别与一个对应的第二上壳体出风口1012相连通。例如,在图9和图15所示的方位中,位于前侧的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与前侧的第一上壳体出风口1011相连通;位于后侧的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与后侧的第一上壳体出风口1011相连通;位于前侧的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与前侧的第二上壳体出风口1012相连通;位于后侧的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与后侧的第二上壳体出风口1012相连通。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方案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说明,并不应当将其作为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仅设置两个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或者仅设置两个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或者仅将两个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在导风罩400上相对左右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或者仅将两个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在导风罩400上相对左右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或者将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的数量设置为多于或少于上壳体出风口101的数量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真空单元300为风机时,在风机的旋转作用下,导风罩400内会产生旋转气流。如图15所示,导风罩400内的气流沿逆时针方向T旋转。当然,导风罩400内的气流也可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其取决于风机的设置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逆时针为例进行说明。
由于多个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的延伸方向不同,在每个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大小相同的条件下,流经每个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的气流的流量不同。具体地,在旋转气流的切线上,存在旋转气流的流动方向和旋转气流流动方向的反方向。为了便于说明,在旋转气流的切线上,将旋转气流的流动方向称为“正向”,将将旋转气流的流动方向的反方向称为“负向”。
以图15为例,两个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沿前后方向(即第一方向)排布,沿着前后方向,在旋转气流上靠近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的一侧做切线L1。可理解,切线L1的正向为“后方”,切线L1的负向为“前方”(在切线L1上,旋转气流向后方流动)。因此,在两个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大小相同的条件下,位于后侧的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的压强会大于前侧的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的压强,进而使得位于后侧的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的流量大于前侧的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的流量。为了均衡两个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之间的压强,使得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整体具有更高的出风效率,可以将位于后侧的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设置为大于位于前侧的第一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1,即位于旋转气流的切线方向的正向的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大于位于旋转气流的切线方向的负向的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
基于同样的原理,沿着前后方向,在旋转气流上靠近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的一侧做切线L2。可理解,切线L2的正向为“前方”,切线L2的负向为“后方”(在切线L2上,旋转气流向前方流动)。因此,将位于前侧的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设置为大于位于后侧的第二导风罩外部出风口4022。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尤其,对于终端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14)

1.一种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壳体;
清洁液容置箱,所述清洁液容置箱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上壳体的内部并与所述上壳体的内表面连接;
泵模组,所述泵模组与所述上壳体连接;
喷头,所述喷头位于所述表面清洁装置的侧面并通过所述泵模组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连通,所述泵模组用于驱使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内的清洁液运动至所述喷头,所述喷头设置为朝所述表面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的前方喷洒清洁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靠近待清洁表面的一侧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朝向所述上壳体的中心方向延伸,在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凸出部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抵在所述凸出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包括密封连接的清洁液容置箱上壳和清洁液容置箱下壳,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上壳远离待清洁表面,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下壳靠近所述待清洁表面,且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下壳与所述上壳体的内表面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凸出至所述上壳体外部的区域设有注液口,所述注液口处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用于打开或密封所述注液口,所述第一密封件上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用于连通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内部和外部的空气,且阻止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内的清洁液在所述进气孔溢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与所述上壳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用于阻止清洁液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凸出至所述上壳体外部的区域与所述上壳体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上壳体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清洁装置还包括:
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内或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与所述喷头的连接管路内是否存在清洁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凸出至所述上壳体外部的区域为透明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凸出至所述上壳体外部的区域为弧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上设置有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所述表面清洁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位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的最低液位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与所述上壳体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喷头支架,所述喷头支架与所述上壳体之间设有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用于阻止清洁液从所述喷头支架与所述上壳体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上壳体内部,所述喷头支架内设有清洁液通道,所述清洁液通道的一端通过输液管与所述泵模组出液孔相连通,所述清洁液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喷头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上设置有两个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所述表面清洁装置包括两个泵模组和两个喷头,两个所述喷头分别通过一个所述泵模组与一个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上设置有两个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所述表面清洁装置包括一个泵模组、两个喷头和开关单元,两个所述喷头通过一个所述泵模组分别与一个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相连通,所述开关单元用于选择性地控制两个所述喷头中的任一者与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出液孔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清洁装置还包括:
下壳体,所述下壳体用于扣合在所述上壳体上,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所述表面清洁装置的内部空间,在所述下壳体上定义上下方向,所述下壳体的下侧靠近待清洁表面,所述下壳体的上侧远离所述待清洁表面,所述下壳体上设有下壳体进风口;
真空单元,所述真空单元连接在所述下壳体的上侧;
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所述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连接在所述下壳体的上侧,所述驱动和行走单元组件包括驱动单元和行走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行走单元运动,进而带动所述表面清洁装置移动;
导风罩,所述导风罩连接在所述下壳体上并与所述下壳体形成与所述下壳体进风口连通的气流通道,所述真空单元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导风罩上设置有导风罩内部出风口,所述导风罩内部出风口朝向所述驱动单元,且所述导风罩内部出风口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真空单元之间。
CN202220712114.9U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Active CN2174087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12114.9U CN217408722U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12114.9U CN217408722U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8722U true CN217408722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0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12114.9U Active CN217408722U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87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61972B2 (en) Air duct for an extractor cleaning machine
JP3906449B2 (ja) レンジフード
CN113208503B (zh) 地面清扫装置
CN211408902U (zh) 用于湿式表面清洁装置的地面吸嘴及湿式表面清洁装置
KR101457162B1 (ko) 진공청소기
KR20180042594A (ko) 에어 송풍기능을 갖는 잔수 흡입 장치
CN217408722U (zh)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CN217408723U (zh)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CN110735275B (zh) 雾化装置和洗衣机
CN110735276B (zh) 雾化装置和洗衣机
JP2008253892A (ja) ノズル装置
CN216797558U (zh) 一种清洁效果好的表面清洁装置
CN110732447B (zh) 雾化装置和洗衣机
CN215502808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基站及清洁机系统
KR100640728B1 (ko) 습식 공기청정기용 정화장치
CN208379252U (zh) 衣物清洗装置
JPH10127560A (ja) 食器洗い機
WO2024032667A1 (zh) 基站及清洁系统
JPH11159824A (ja) レンジフードのフィルター洗浄液供給装置
CN216679240U (zh) 一种用于户外电子信息牌的除尘喷淋装置
CN218186674U (zh) 一种吸污效率高的表面清洁装置
JP316379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洗浄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TWI671050B (zh) 烘手裝置
CN218356037U (zh) 一种履带模组及表面清洁装置
JP7454309B2 (ja) 清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