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75972U - 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75972U
CN217375972U CN202220060209.7U CN202220060209U CN217375972U CN 217375972 U CN217375972 U CN 217375972U CN 202220060209 U CN202220060209 U CN 202220060209U CN 217375972 U CN217375972 U CN 2173759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groove
shaped
bucket
grinding medi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6020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Lingtouyan Min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Lingtouyan Min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Lingtouyan Min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Lingtouyan Min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6020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759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759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759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nball Game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回转提升装置。其中回转提升装置包括上链轮、下链轮、回转链条、凹槽型提升斗。研磨介质从该提升装置的介质入口顺流至凹槽型提升斗,随着回转提升装置的上升,再从凹槽型提升斗顺流至介质出口,研磨介质的整体流动为顺向自流式设计(即介质入口至介质出口的方向与研磨介质的整体流动方向相一致,同时凹槽型提升斗的进料端所在位置的高度高于其出料端所在位置的高度),研磨介质进料后不会发生回料的情况。同时内部凹槽型提升斗呈倾斜式设置,方便其将研磨介质提升至高处的介质出口时及时地进行自流式卸料。

Description

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研磨系统辅助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研磨介质的添加装置,属于研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冶金行业或建材行业,例如选矿厂、水泥厂、建材领域、电厂等,为了达到将矿石或石料磨细的目的,一般都需要设置磨矿工序。对于大多数的选矿厂或加工厂来说,研磨是必不可少的工序。磨矿工序是选矿厂的一个主要工序,其能源消耗和材料消耗通常占据整个选矿厂的大部分,因此实现磨矿作业的精细化,降低能源与材料的消耗,意义非常重大。
在磨矿过程中,通常需要添加钢球或钢锻作为磨矿介质,以达到高效磨矿的效果。而添加钢球目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一次性倾倒式。钢球到厂时,先卸球到地面,在地面上堆存。需要添加时,将吨袋钢球通过车间内起重机吊运至研磨设备进料端上部平台,一次性倒进卸球斗,卸球斗内的钢球自流进研磨设备。第二种为一对一布置勾球式加球机加球。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在研磨设备进料端上部平台设置自动加球机替代卸球斗,提升了自动控制水平。但每台研磨设备要配置一台加球机,且需要定期给加球机补加钢球。这两种方式均还存在诸多的弊端:(1)地面堆存大量的钢球吨包袋,占用了原本用作检修的检修场地。且钢球需要二次转运,劳动负荷大,转运过程还存在钢球跌落的安全风险;(2)一次性倾倒式的加球方式原始粗放,属于淘汰落后的方式。对人力的依赖性大,需要操作工人时刻盯梢。该方式易受制于人,容易出现少加、多加、随意加、想加就加等随机因素,存在人员轮换、病假、退休等技术方面的交接工作。(3)一次性倾倒式加球理念不合理,研磨设备的给矿和加水是连续性的,但是加球是不连续的,故研磨设备内的磨矿状态是不稳定的和波动的;(4) 一对一布置勾球式加球机加球解决了一次性倾倒式的不合理问题,提高了加球机到研磨设备之间的自动化水平,但是依然需要二次转运,且受限于该类型加球机的原理该类型加球机无法做大,需要频繁的将钢球从地面转运至加球机储球仓,劳动负荷大,需要人员盯梢;(5) 一对一布置勾球式加球机一般从球仓的底侧部出球,故球仓无法做大,存球量小。且因为采用底侧部出球、勾爪式抓球的原理,容易出现卡球、链条断裂等故障,影响生产。(6)一对一布置勾球式加球机需要一对一布置,设备数量多、管理难度大,根本上无法适应未来的智能化、无人化趋势。
为了应对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矿山建设的需要,急迫需要研发一款总体调度、无人值守、智能化的研磨装置介质添加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介质添加存在的人员依赖度高、劳动负荷大、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作为研磨装置介质添加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若利用现有技术中的提升设备,存在着转速高、能耗高、用材多等问题,且其进料和出料的设计都不适合研磨介质的输送,因此急需开发一种专门适用于研磨系统的介质提升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回转提升装置。其中:回转提升装置包括上链轮、下链轮、回转链条、凹槽型提升斗。该提升装置的介质入口与介质出口为顺向自流式设计(即介质入口至介质出口的方向与研磨介质的整体流动方向相一致,同时凹槽型提升斗的进料端所在位置的高度高于其出料端所在位置的高度),进料后不会发生物料进去后又跑出来的情况。同时内部凹槽型提升斗呈倾斜式设置,方便其将研磨介质提升至高处的介质出口时及时地进行自流式卸料。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该提升装置为管腔结构,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回转提升装置。所述回转提升装置包括上链轮、下链轮、回转链条、凹槽型提升斗。上链轮设置在壳体内部上端,下链轮设置在壳体内部下端,回转链条连接上链轮与下链轮。凹槽型提升斗与回转链条的外侧连接。上链轮和/或下链轮的转动带动回转链条在上链轮和下链轮之间做回转运动。回转链条带动凹槽型提升斗上升、下降和翻转。
作为优选,凹槽型提升斗为“U”型结构或“V”型结构。凹槽型提升斗的其中一个侧壁与回转链条的外侧连接。凹槽型提升斗的两个开口侧与壳体的侧壁(指的是位于凹槽型提升斗的两个开口连线方向上的两个壳体侧壁)间有间隙,且间隙的宽度小于研磨介质的直径。凹槽型提升斗的底部为倾斜结构。倾斜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的底部水平位置相对高的一侧为凹槽型提升斗的进料端,倾斜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的底部水平位置相对低的一侧为凹槽型提升斗的出料端。
作为优选,壳体的侧壁上设有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介质入口设置在靠近凹槽型提升斗的进料端的壳体的侧壁(指的是位于凹槽型提升斗进料端开口方向所垂直对应的壳体壁以及与该壳体壁相接的另外两个壳体侧壁)上,介质出口设置在凹槽型提升斗的出料端对应的壳体的侧壁(指的是位于凹槽型提升斗出料端开口方向所垂直对应的壳体壁)上。
作为优选,凹槽型提升斗为“U”型结构,凹槽型提升斗的底部为倾斜式弧板结构。靠近倾斜式弧板上端(指的是倾斜式弧板底面水平位置相对较高的一端,即进料端)的壳体的侧壁(指的是位于倾斜式弧板进料端开口方向所垂直对应的壳体壁以及与该壳体壁相接的另外两个壳体侧壁)上设有介质入口,倾斜式弧板下端(指的是倾斜式弧板底面水平位置相对较低的一端,即出料端)对应的壳体的侧壁(指的是位于倾斜式弧板出料端开口方向所垂直对应的壳体壁以及与该壳体壁相接的另外两个壳体侧壁)上设有介质出口。
作为优选,所述研磨介质为球体或柱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研磨介质具有在倾斜面上可基于自身重力的作用进行自由滚动或滑动的外形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由任意材质以任意工艺所制备而成的球型研磨介质、椭圆型研磨介质、圆柱形研磨介质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研磨介质为钢球、陶瓷球、钢棒、钢锻或陶瓷棒等。
作为优选,所述回转提升装置包括有n个凹槽型提升斗,n个所述凹槽型提升斗均匀分布设置在回转链条上。每一个所述凹槽型提升斗均为其出料端低于其进料端的倾斜式结构。凹槽型提升斗的出料端均朝向介质出口所在的方向。其中,n为1-200,优选为5-100,更优选为10-50。
作为优选,倾斜式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的底部倾斜度(底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60°,优选为3~45°,更优选为5~30°。
作为优选,回转提升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上链轮和/或下链轮连接。驱动装置驱动上链轮和/或下链轮转动。
作为优选,该提升装置还包括有进料斗,所述进料斗与介质入口连接并连通。所述进料斗的底部为倾斜式结构,进料斗与介质入口连接位置处为进料斗底部的最低点。
作为优选,进料斗底部的倾斜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底部的倾斜方向平行(顺流式)或者交错(错位式)。即进球斗的出球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的出球方向相同或者不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料斗底部的倾斜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底部的倾斜方向平行(顺流式),即即进球斗的出球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的出球方向相同。进料斗底部的倾斜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底部的倾斜方向交错(错位式)。即进球斗的出球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的出球方向不相同。
作为优选,该提升装置还包括有出料弯管,所述出料弯管与介质出口连接并连通。作为优选,出料弯管为管身向下弯曲的出料溜管。
作为优选,该提升装置还包括瑕疵介质出口,瑕疵介质出口设置在提升装置的底部,并位于回转提升装置的下方。
作为优选,该提升装置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部提升段、中部提升段以及下部提升段,并且上部提升段、中部提升段、下部提升段的内腔相连通。上链轮设置在上部提升段内,下链轮设置在下部提升段内。介质入口位于中部提升段或下部提升段的侧壁上。介质出口位于上部提升段的侧壁上。
作为优选,该提升装置包括m个中部提升段。m个中部提升段均设置在上部提升段和下部提升段之间。其中:m为1-100,优选为2-50,更优选为3-30。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由C型板和扣板组成。所述C型板为具有三个侧壁的凹槽型结构,所述扣板为板状结构。
作为优选,介质出口设置在上部提升段所在位置的扣板上。介质入口设置在中部提升段或下部提升段所在位置的C型板的中间板(指的是与扣板相平行的C型板侧壁)或侧壁(指的是与扣板相接的C型板侧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C型板和扣板通过可拆卸的卡扣和/或螺栓进行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回转链条由若干个链节依次串联构成的闭合式链条。任意相邻两个链节之间通过可拆卸的销、链节扣和/或连接螺栓进行连接。回转链条可拆卸的结构可以方便在增加或减少中部提升段时同步增加或减少相应的回转链条的长度及凹槽型提升斗的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研磨介质提升装置专为提升研磨介质设计,采用轻量化设计的思路,凹槽型提升斗设置数量少,节省了用材,节省了耗电。同时设备的运转速度低,链条和驱动装置使用寿命长。本实用新型的提升装置可匹配任意型号的研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湿式球磨机、干式球磨机、半自磨机、立磨机、塔磨机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料斗所连通的介质入口与凹槽型提升斗的介质出口进行顺向自流式或错位式设计,即凹槽型提升斗的进料方向和出料方向相同或不相同,可避免研磨介质进料后再从机身跑出来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中,内部凹槽型提升斗呈倾斜式设计,其将研磨介质提升到高处的介质出口时,可在研磨介质自身重力作用下及时地进行自流式卸料。同时,凹槽型提升斗的内部空间大于研磨介质的体积,使得研磨介质在凹槽型提升斗内部仍有活动的空间,而不被卡死固定而导致出料失败。
在本实用新型中,凹槽型提升斗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可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节,一般为1~60°,优选为3~45°,更优选为5~30°。采用具有一定倾斜度的凹槽型提升斗进行自流式卸料,当出现瑕疵介质时(一般指的是研磨介质有较大缺损的物料,例如球体缺损的坏球),由于瑕疵介质滚动性差,不能及时的从介质出口自流卸料,将跟随小斗继续移动,绕过提升装置最高点后,凹槽型提升斗成翻转倒过来的状态,瑕疵介质从提升机底部的瑕疵介质出口流出,此举可防止瑕疵介质进入后续输送管道造成管路堵塞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中,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可分为上部提升段、中部提升段以及下部提升段;位于机身底部的下部提升段和位于机身上部的上部提升段的固定不变的;而位于机身中间的中部提升段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工况需求进行增减,即可任意改变中部提升段的数量达到灵活调整提升装置机身高度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壳体(包括上部提升段的外壳、中部提升段的外壳以及下部提升段的外壳)采用C型板加扣板的设计思路,提升了机身的强度。也可以是,上部提升段的外壳和下部提升段的外壳采用一体成型的管腔结构,中部提升段的外壳采用采用C型板+扣板的结构。扣板与研磨介质直接接触,如果局部被磨坏,仅需跟换扣板即可;该设计容易修补或零件更换,可在线更换,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采用C型板+扣板的结构,如果内部的回转提升装置需要维修或更换,仅需取下扣板即可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介质出口处设计有出料弯管,使得研磨介质出料后先经过一个下凹的曲线,研磨介质将获得一个初始速度,进而提高输料效率,同时也可为后续管路节省高度差。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管腔结构可以是方管或圆管。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链轮、下链轮、回转链条、凹槽型提升斗构成了回转提升装置。上链轮、下链轮中至少有一个为主动轮(有动力驱动的链轮);可以是一个为主动轮,另一个为从动轮;也可以两个均为主动轮。回转链条套接在上链轮、下链轮的外周,形成上链轮、下链轮转动驱动回转链条做回转运动。凹槽型提升斗与回转链条外侧连接。整个回转提升装置呈竖直状态或倾斜状态设置,上链轮在竖直方向的上部,下链轮在竖直方向的下部。同一个凹槽型提升斗在回转链条上从下链轮到上链轮方向运动时,凹槽型提升斗呈提升状态(凹槽型提升斗的开口朝上,底部在下),此时实现研磨介质的提升功能;在靠近下链轮位置时,壳体上介质入口,研磨介质进入到凹槽型提升斗内;在靠近上链轮位置时,壳体上设有介质出口,研磨介质从凹槽型提升斗排出。同一个凹槽型提升斗在回转链条上从上链轮到下链轮方向运动时,凹槽型提升斗呈翻转(倒过来)的状态(凹槽型提升斗的开口朝下,底部在上);如果存在瑕疵介质,此时瑕疵介质落在上游一个凹槽型提升斗的底部上方,当该凹槽型提升斗运转到壳体底部时,由于壳体底部设有瑕疵介质出口,瑕疵介质从瑕疵介质出口及时排出。凹槽型提升斗继续做回转运动,又循环至下链轮的位置,重新开始提升研磨介质,如此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中,凹槽型提升斗为上部开口、其中两侧开口的“U”型结构或“V”型结构;或者凹槽型提升斗为上部开口、其中一侧开口(开口侧位于壳体上介质出口的一侧)的“U”型结构或“V”型结构。凹槽型提升斗上部的开口用于研磨介质的进入和瑕疵介质的排出(从瑕疵介质出口哦排出),凹槽型提升斗的其中一侧开口(位于壳体上介质出口的一侧的开口)用于研磨介质的排出(从壳体的介质出口排出)。凹槽型提升斗的开口侧与壳体的侧壁间有间隙,是便于回转链条和凹槽型提升斗的运动。间隙的宽度小于研磨介质的直径,是防止研磨介质的掉落。凹槽型提升斗的底部为倾斜结构,使得研磨介质在凹槽型提升斗内,基于研磨介质的自身重力,即可从凹槽型提升斗的进料端(凹槽型提升斗靠近壳体介质入口一侧)自动向出料端(凹槽型提升斗靠近壳体介质出口一侧)移动,实现研磨介质的自动顺流。凹槽型提升斗的底部为倾斜结构是基于水平方向设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凹槽型提升斗的底部可以是平板结构,也可以是弧板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研磨介质从壳体上的介质入口进入提升装置,通过凹槽型提升斗在回转提升装置的作用下往上提升,同时研磨介质在凹槽型提升斗内基于自身重量从凹槽型提升斗的进料端滚动到出料端;当凹槽型提升斗上升到介质出口位置时,由于研磨介质自身的重力作用,研磨介质自动从壳体上的介质出口排出。但有瑕疵介质存在时,由于瑕疵介质在凹槽型提升斗内不能顺利的滚动,因此不能从介质出口排出;只有当凹槽型提升斗运转到回转提升装置最高点后,继续向下游方向移动,凹槽型提升斗呈翻转状态,然后继续运行到回转提升装置的底部时,瑕疵介质从回转提升装置上掉落,再从壳体上的瑕疵介质出口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该提升装置还可以包括有进料斗。进料斗为倾斜式结构,与介质入口相通,便于研磨介质进入该提升装置。研磨介质被放置在进料斗内,然后基于研磨介质自身的重量,从进料斗顺流至介质入口,然后进入该提升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的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进行顺向自流式或错位式设计,可避免进料后研磨介质回流的现象发生,同时凹槽型提升斗采用倾斜式设计,可实现自流式卸料,研磨介质被运输到高处介质出口时自然滚动或滑动地从介质出口出来,是一种低速卸料方式,安全性高。同时由于瑕疵介质滚动性差,不能及时的从介质出口进行自流卸料,可防止瑕疵介质进入管道造成管路堵塞的情况发生。
2:在本实用新型中,壳体采用C型板加扣板的设计思路,提升了机身的强度。扣板与研磨介质直接接触,如果局部被磨坏,很容易修补或整板更换,而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在线更换等;同时介质出口处设计有一个下凹型弧段弯管,方便研磨介质及时获得一个初始速度,有利于降低研磨介质运输的高度差,提高研磨介质输送效率和节省后续输送管路的高度差。
3:本实用新型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还采用分段式设计,可根据实际工况需求自由调节提升高度,一机多用,适应性强,灵活性设计,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采用轻量化设计的思路,凹槽型提升斗设置数量少,节省了用材,节省了耗电,设备运转速度低,链条和驱动装置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简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结构简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简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结构简式图。
图5为回转链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101:介质入口;102:介质出口;103:上部提升段;104:中部提升段;105:下部提升段;106:C型板;107:扣板;2:回转提升装置;201:上链轮;202:下链轮;203:回转链条;2031:链节;204:凹槽型提升斗;205:驱动装置;3:进料斗;4:出料弯管;5:瑕疵介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该提升装置为管腔结构,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回转提升装置2。所述回转提升装置2包括上链轮201、下链轮202、回转链条203、凹槽型提升斗204。上链轮201设置在壳体1内部上端,下链轮202设置在壳体1内部下端,回转链条203 连接上链轮201与下链轮202。凹槽型提升斗204与回转链条203的外侧连接。上链轮201 和/或下链轮202的转动带动回转链条203在上链轮201和下链轮202之间做回转运动。回转链条203带动凹槽型提升斗204上升、下降和翻转。
作为优选,凹槽型提升斗204为“U”型结构或“V”型结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其中一个侧壁与回转链条203的外侧连接。凹槽型提升斗204的两个开口侧与壳体1的侧壁间有间隙,且间隙的宽度小于研磨介质的直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为倾斜结构。倾斜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水平位置相对高的一侧为凹槽型提升斗204的进料端,倾斜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水平位置相对低的一侧为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出料端。
作为优选,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介质入口101和介质出口102。介质入口101设置在靠近凹槽型提升斗204的进料端的壳体1的侧壁上,介质出口102设置在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出料端对应的壳体1的侧壁上。
作为优选,凹槽型提升斗204为“U”型结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为倾斜式弧板结构。靠近倾斜式弧板上端的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介质入口101,倾斜式弧板下端对应的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介质出口102。
作为优选,所述研磨介质为球体或柱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回转提升装置2包括有n个凹槽型提升斗204,n个所述凹槽型提升斗204均匀分布设置在回转链条203上。每一个所述凹槽型提升斗204均为其出料端低于其进料端的倾斜式结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出料端均朝向介质出口102所在的方向。其中,n为1-200,优选为5-100,更优选为10-50。
作为优选,倾斜式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倾斜度(底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1~60°,优选为3~45°,更优选为5~30°。
作为优选,回转提升装置2还包括驱动装置205。驱动装置205与上链轮201和/或下链轮202连接。驱动装置205驱动上链轮201和/或下链轮202转动。
作为优选,该提升装置还包括有进料斗3,所述进料斗3与介质入口101连接并连通。所述进料斗3的底部为倾斜式结构,进料斗3与介质入口101连接位置处为进料斗3底部的最低点。
作为优选,进料斗3底部的倾斜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204底部的倾斜方向平行(顺流式) 或者交错(错位式)。即进球斗3的出球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出球方向相同或者不相同。
作为优选,该提升装置还包括有出料弯管4,所述出料弯管4与介质出口102连接并连通。作为优选,出料弯管4为管身向下弯曲的出料溜管。
作为优选,该提升装置还包括瑕疵介质出口5,瑕疵介质出口5设置在提升装置的底部,并位于回转提升装置2的下方。
作为优选,该提升装置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部提升段103、中部提升段104以及下部提升段105,并且上部提升段103、中部提升段104、下部提升段105的内腔相连通。上链轮201 设置在上部提升段103内,下链轮202设置在下部提升段105内。介质入口101位于中部提升段104或下部提升段105的侧壁上。介质出口102位于上部提升段103的侧壁上。
作为优选,该提升装置包括m个中部提升段104。m个中部提升段104均设置在上部提升段103和下部提升段105之间。其中:m为1-100,优选为2-50,更优选为3-30。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1由C型板106和扣板107组成。所述C型板106为具有三个侧壁的凹槽型结构,所述扣板107为板状结构。
作为优选,介质出口102设置在上部提升段103所在位置的扣板107上。介质入口101 设置在中部提升段104或下部提升段105所在位置的C型板106的中间板或侧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C型板106和扣板107通过可拆卸的卡扣和/或螺栓进行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回转链条203由若干个链节2031依次串联构成的闭合式链条。任意相邻两个链节2031之间通过可拆卸的销、链节扣和/或连接螺栓进行连接。
实施例1
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如图1-3所示,该提升装置为管腔结构,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回转提升装置2。所述回转提升装置2包括上链轮201、下链轮202、回转链条203、凹槽型提升斗204。上链轮201设置在壳体1内部上端,下链轮202设置在壳体1内部下端,回转链条203连接上链轮201与下链轮202。凹槽型提升斗204与回转链条203的外侧连接。上链轮201和下链轮202的转动带动回转链条203在上链轮201和下链轮202之间做回转运动。回转链条203带动凹槽型提升斗204上升、下降和翻转。
实施例2
重复实施例1,只是凹槽型提升斗204为“V”型结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其中一个侧壁与回转链条203的外侧连接。凹槽型提升斗204的两个开口侧与壳体1的侧壁间有间隙,且间隙的宽度小于研磨介质的直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为倾斜结构。倾斜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水平位置相对高的一侧为凹槽型提升斗204的进料端,倾斜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水平位置相对低的一侧为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出料端。
实施例3
重复实施例2,只是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介质入口101和介质出口102。介质入口101设置在靠近凹槽型提升斗204的进料端的壳体1的侧壁上,介质出口102设置在凹槽型提升斗 204的出料端对应的壳体1的侧壁上。
实施例4
重复实施例3,只是凹槽型提升斗204为“U”型结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为倾斜式弧板结构。靠近倾斜式弧板上端的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介质入口101,倾斜式弧板下端对应的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介质出口102。
实施例5
重复实施例4,只是所述研磨介质为球体结构。
实施例6
重复实施例5,只是所述回转提升装置2包括有n个凹槽型提升斗204,n个所述凹槽型提升斗204均匀分布设置在回转链条203上。每一个所述凹槽型提升斗204均为其出料端低于其进料端的倾斜式结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出料端均朝向介质出口102所在的方向。其中,n为20。
实施例7
重复实施例6,只是倾斜式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倾斜度(底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
实施例8
重复实施例7,只是回转提升装置2还包括驱动装置205。驱动装置205与上链轮201和下链轮202连接。驱动装置205驱动上链轮201和下链轮202转动。
实施例9
重复实施例8,只是该提升装置还包括有进料斗3,所述进料斗3与介质入口101连接并连通。所述进料斗3的底部为倾斜式结构,进料斗3与介质入口101连接位置处为进料斗3 底部的最低点。
实施例10
重复实施例9,只是进料斗3底部的倾斜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204底部的倾斜方向平行 (顺流式)。即进球斗3的出球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出球方向相同。
实施例11
重复实施例9,只是进料斗3底部的倾斜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204底部的倾斜方向交错 (错位式)。即进球斗3的出球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出球方向不相同。
实施例12
重复实施例10,只是该提升装置还包括有出料弯管4,所述出料弯管4与介质出口102 连接并连通。出料弯管4为管身向下弯曲的出料溜管。
实施例13
重复实施例12,只是该提升装置还包括瑕疵介质出口5,瑕疵介质出口5设置在提升装置的底部,并位于回转提升装置2的下方。
实施例14
重复实施例13,只是该提升装置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部提升段103、中部提升段104以及下部提升段105,并且上部提升段103、中部提升段104、下部提升段105的内腔相连通。上链轮201设置在上部提升段103内,下链轮202设置在下部提升段105内。介质入口101位于下部提升段105的侧壁上。介质出口102位于上部提升段103的侧壁上。
实施例15
重复实施例14,只是该提升装置包括m个中部提升段104。m个中部提升段104均设置在上部提升段103和下部提升段105之间。其中:m为3。
实施例16
重复实施例15,如图4所示,只是所述壳体1由C型板106和扣板107组成。所述C型板106为具有三个侧壁的凹槽型结构,所述扣板107为板状结构。
实施例17
重复实施例16,只是介质出口102设置在上部提升段103所在位置的扣板107上。介质入口101设置在下部提升段105所在位置的C型板106的侧壁上。
实施例18
重复实施例17,只是所述C型板106和扣板107通过可拆卸的螺栓进行连接。
实施例19
重复实施例18,如图5所示,只是所述回转链条203由若干个链节2031依次串联构成的闭合式链条。任意相邻两个链节2031之间通过可拆卸的链节扣进行连接。

Claims (20)

1.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提升装置为管腔结构,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回转提升装置(2);所述回转提升装置(2)包括上链轮(201)、下链轮(202)、回转链条(203)、凹槽型提升斗(204);上链轮(201)设置在壳体(1)内部上端,下链轮(202)设置在壳体(1)内部下端,回转链条(203)连接上链轮(201)与下链轮(202);凹槽型提升斗(204)与回转链条(203)的外侧连接;上链轮(201)和/或下链轮(202)的转动带动回转链条(203)在上链轮(201)和下链轮(202)之间做回转运动;回转链条(203)带动凹槽型提升斗(204)上升、下降和翻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凹槽型提升斗(204)为“U”型结构或“V”型结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其中一个侧壁与回转链条(203)的外侧连接;凹槽型提升斗(204)的两个开口侧与壳体(1)的侧壁间有间隙,且间隙的宽度小于研磨介质的直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为倾斜结构;倾斜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水平位置相对高的一侧为凹槽型提升斗(204)的进料端,倾斜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水平位置相对低的一侧为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出料端;
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介质入口(101)和介质出口(102);介质入口(101)设置在靠近凹槽型提升斗(204)的进料端的壳体(1)的侧壁上,介质出口(102)设置在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出料端对应的壳体(1)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凹槽型提升斗(204)为“U”型结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为倾斜式弧板结构;靠近倾斜式弧板上端的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介质入口(101),倾斜式弧板下端对应的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介质出口(102);和/或
所述研磨介质为球体或柱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提升装置(2)包括有n个凹槽型提升斗(204),n个所述凹槽型提升斗(204)均匀分布设置在回转链条(203)上;每一个所述凹槽型提升斗(204)均为其出料端低于其进料端的倾斜式结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出料端均朝向介质出口(102)所在的方向;其中,n为1-200;和/或
倾斜式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倾斜度为1~6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n为5-100;和/或
倾斜式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倾斜度为3~4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n为10-50;和/或
倾斜式结构的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底部倾斜度为5~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回转提升装置(2)还包括驱动装置(205);驱动装置(205)与上链轮(201)和/或下链轮(202)连接;驱动装置(205)驱动上链轮(201)和/或下链轮(202)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提升装置还包括有进料斗(3),所述进料斗(3)与介质入口(101)连接并连通;所述进料斗(3)的底部为倾斜式结构,进料斗(3)与介质入口(101)连接位置处为进料斗(3)底部的最低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料斗(3)底部的倾斜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204)底部的倾斜方向平行或者交错;即进料斗(3)的出球方向与凹槽型提升斗(204)的出球方向相同或者不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提升装置还包括有出料弯管(4),所述出料弯管(4)与介质出口(102)连接并连通;和/或
该提升装置还包括瑕疵介质出口(5),瑕疵介质出口(5)设置在提升装置的底部,并位于回转提升装置(2)的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出料弯管(4)为管身向下弯曲的出料溜管。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提升装置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部提升段(103)、中部提升段(104)以及下部提升段(105),并且上部提升段(103)、中部提升段(104)、下部提升段(105)的内腔相连通;上链轮(201)设置在上部提升段(103)内,下链轮(202)设置在下部提升段(105)内;介质入口(101)位于中部提升段(104)或下部提升段(105)的侧壁上;介质出口(102)位于上部提升段(103)的侧壁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提升装置包括m个中部提升段(104);m个中部提升段(104)均设置在上部提升段(103)和下部提升段(105)之间;其中:m为1-100。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m为2-50。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m为3-30。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由C型板(106)和扣板(107)组成;所述C型板(106)为具有三个侧壁的凹槽型结构,所述扣板(107)为板状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介质出口(102)设置在上部提升段(103)所在位置的扣板(107)上;介质入口(101)设置在中部提升段(104)或下部提升段(105)所在位置的C型板(106)的中间板或侧壁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板(106)和扣板(107)通过可拆卸的卡扣和/或螺栓进行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3、5-18中任一项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链条(203)由若干个链节(2031)依次串联构成的闭合式链条;任意相邻两个链节(2031)之间通过可拆卸的销、链节扣和/或连接螺栓进行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研磨介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链条(203)由若干个链节(2031)依次串联构成的闭合式链条;任意相邻两个链节(2031)之间通过可拆卸的销、链节扣和/或连接螺栓进行连接。
CN202220060209.7U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 Active CN2173759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0209.7U CN217375972U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0209.7U CN217375972U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75972U true CN217375972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95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60209.7U Active CN217375972U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759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1675A (zh) 一种链斗提升机
CN214991724U (zh) 自动化退火炉倒料循环工装
CN217375972U (zh) 一种研磨介质提升装置
CN203975748U (zh) 一种链斗提升机
CN210320776U (zh) 一种黄磷炉渣干法冷却系统
CN203903429U (zh) 一种尾车接料皮带机
CN217577055U (zh) 一种用于铁水包的破碎料废钢运输装置
CN202529503U (zh) 重力卸料型斗式提升机
CN202490670U (zh) 一种半固定式破碎站
CN204223656U (zh) 链式提升机
CN105501789B (zh) 一种圆形料场
CN209798137U (zh) 一种用于电解铝生产的双仓天车加料系统
CN104153778B (zh) 一种板式快速定量装载系统和方法
CN219506984U (zh) 一种提升机
CN210595049U (zh) 一种基于plc的提升机速度用监控装置
CN220722386U (zh) 一种用于提升机的侧立板结构
CN206307610U (zh) 一种链条刮板提升机
CN217368633U (zh) 一种研磨介质输送分配系统及研磨系统
CN113217086B (zh) 用于混合井的粉矿回收装置
CN220039106U (zh) 普煅炉上料、排料系统
CN204874694U (zh) 镍冶炼排渣装置
CN217375946U (zh) 一种磁吸式研磨介质取料系统
CN219278561U (zh) 一种连续取球装置
CN218596441U (zh) 一种铁合金炉渣处理装置
CN220519249U (zh) 一种提升机料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