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23461U - 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 Google Patents

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23461U
CN217323461U CN202123430817.7U CN202123430817U CN217323461U CN 217323461 U CN217323461 U CN 217323461U CN 202123430817 U CN202123430817 U CN 202123430817U CN 217323461 U CN217323461 U CN 2173234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everse osmosis
osmosis filter
filter element
wast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3081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宾倩韵
谈菲
刘梦薇
孙天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3081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234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234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234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Y02A20/131Reverse-osmosi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包括第一TDS探头、增压泵、第一反渗透滤芯、第二TDS探头、出水组件和电控单元,第一反渗透滤芯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废水口,增压泵具有泵入口和泵出口;第一废水口与第一废水直排管路的一端连通;第一废水直排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限流阀和第一开关阀,第一开关阀和第一限流阀之间的流路通过第一支路与泵入口连通;第一支路上设置有流向朝向泵入口的第一单向阀;电控单元分别与所述出水组件、增压泵、第一限流阀、第一开关阀、第一TDS探头和第二TDS探头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检测到纯水出水脱盐率不及格时,可直接排放废水。

Description

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背景技术
通过反渗透过程,可以将水从浓度高的溶液流向浓度低的溶液。由于无机离子、胶体物质和大分子溶质无法通过反渗透滤芯,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留在了浓度高的溶液一端,而浓度低的一端得到的净化的纯水。水路系统的核心部件反渗透滤芯工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液体浓缩的过程,水中的含盐量随着水流过反渗透滤芯表面不断的增加,水的渗透压也不断的增加。当渗透压增加到增压泵的压力时,水就不能通过反渗透滤芯流入净水一端。这部分未能通过的水就是制水时所产生的废水。
废水量越低,回收率(产水量/总进水量*100%)越高,胶体、有机污染物及成垢离子越容易在反渗透滤芯表面沉积,造成反渗透滤芯堵塞,使产水量和脱盐率下降。因此,为了保证反渗透滤芯的性能,延长反渗透滤芯的使用寿命,目前市场上的反渗透系统回收率一般为50%-60%。但由于回收率不高,造成的废水过多,不利于资源的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旨在解决现有净水器中水路系统产生的废水过多不利于资源利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包括:
第一反渗透滤芯,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废水口;
增压泵,具有泵入口和泵出口,所述泵入口用于与水源连通,所述泵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废水口与第一废水直排管路的一端连通;
出水组件,具有排水口、饮用水入水口和生活水入水口,所述饮用水入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生活水入水口与所述第一废水口连通;
第一TDS探头和第二TDS探头,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增压泵的上游和所述第一反渗透滤芯与所述饮用水入水口之间;
第一限流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废水直排管路上,所述第一限流阀具有限流状态和全开状态;
第一开关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废水直排管路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限流阀的下游,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一限流阀之间的流路通过第一支路与所述泵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支路上设置有流向朝向所述泵入口的第一单向阀;
电控单元,分别与所述出水组件、增压泵、第一限流阀、第一开关阀、第一TDS探头和第二TDS探头电性连接。
所述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废水直排管路上的第二反渗透滤芯,所述第二反渗透滤芯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反渗透滤芯的废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滤芯的废水口与所述生活水入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滤芯的废水口和所述生活水入水口之间的管路连通与所述第一限流阀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滤芯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反渗透滤芯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TDS探头之间的流路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还包括第二反渗透滤芯,所述第二反渗透滤芯的进水口与所述增压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滤芯的废水口与第二废水直排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废水直排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限流阀和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位于所述第二限流阀的下游,所述第二开关阀与所述第二限流阀之间的流路通过第二支路与所述泵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支路上设置有流向朝向所述增压泵入水口的第二单向阀;
所述电控单元与所述第二限流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还包括前置滤芯,所述前置滤芯设置于所述增压泵与所述第一TDS探头之间,所述前置滤芯的出水流量小于8L/min。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滤芯的上游或所述泵入口所在流路和所述第一支路交汇处与所述前置滤芯之间设置有进水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还包括后置滤芯,所述后置滤芯设置在所述第一反渗透滤芯与所述饮用水入水口之间的流路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滤芯为PP滤芯、活性炭滤芯、超滤滤芯或纳滤滤芯;所述后置滤芯为活性炭滤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还包括后置滤芯,所述后置滤芯设置在所述第一反渗透滤芯与所述第二TDS探头之间的流路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脱盐率为70%至95%。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第一实施例流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第二实施例流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第三实施例流路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第四实施例流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第五实施例流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第六实施例流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第七实施例流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第八实施例流路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第九实施例流路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第十实施例流路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第十一实施例流路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第十二实施例流路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1a 第一反渗透滤芯 111 第一进水口
112 第一出水口 113 第一废水口
11b 第二反渗透滤芯 114 第二进水口
115 第二出水口 116 第二废水口
12 增压泵 121 泵入口
122 泵出口 P<sub>1</sub> 第一支路
P<sub>2</sub> 第二支路 Q<sub>1</sub> 第一废水直排管路
Q<sub>2</sub> 第二废水直排管路 14a 第一限流阀
14b 第二限流阀 15a 第一单向阀
15b 第二单向阀 13 出水组件
131 饮用水入水口 132 生活水入水口
133 排水口 17a 前置滤芯
17b 后置滤芯 18a 第一开关阀
18b 第二开关阀 19a 第一TDS探头
19b 第二TDS探头 S1 第一纯水管路
S2 第二纯水管路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搭配智能水龙头的反渗透高节水智能系统。将反渗透滤芯在净化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管路回流至反渗透滤芯前,与自来水混合后再次进入反渗透滤芯进行二次过滤。
反渗透滤芯产生的废水除通过回流管路回流至反渗透滤芯前外,该系统还将反渗透滤芯废水与生活水龙头相连,通过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完成对反渗透滤芯和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废水排出供用户生活使用,完成对废水的二次利用,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另外,还加入了TDS探头和一路废水直排管路,当检测到出水脱盐率不达标时可用于直接排放废水。
实施例一:见图1。在该废水回流系统中加入智能式双水龙头,智能水龙头能通过其开启/闭合状态的改变,完成对系统中其他部件进行电控控制。
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纯水出水端与双水龙头的饮用水端相连,废水出水端分两路,一路直接与双水龙头的生活水端相连,另一路为废水回流管路,废水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增压泵12前,在废水回流管路上有一支路为为第一废水直排管路Q1,必要时用于废水直排。在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废水回流管路前端有一个第一TDS探头19a,用于检测自来水进水TDS;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端有第二TDS探头19b,用于检测纯水出水TDS;废水回流管路上的第一限流阀14a为具有限流作用的阀体(在限流状态下,流量较小,流量可以是全开状态下的5%-80%,较优选的,流量可以是全开状态下的10%-30%);第一废水直排管路Q1上的第一开关阀18a为具备全开或全关功能的阀体。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流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分一路纯水和一路废水,纯水由饮用水龙头排出供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重新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第一限流阀14a打开;此时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不产生纯水,自来水通过增压泵12(泵不启动)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随即从第一废水口113分两路流出,一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通过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由于第一限流阀14a为全开状态,流量较大,能够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堵塞的风险,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的寿命;另一路直接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水使用,部分系统中残留的原废水也随之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即当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的同时,启动了系统的冲洗程序,离子浓度较低的自来水可置换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废水侧积累的离子浓度高的废水,有效解决首杯水的问题;且由于生活水流量较大,经过第一反渗透滤芯11a时,能冲刷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废水侧表面沉积的水垢、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结垢风险,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使用寿命;同时该过程能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而堵塞的风险,进一步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的寿命。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制水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废水可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用水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废水利用。
废水直排程序1:当用户取饮用水时,由于废水回流,出水TDS会随着取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计当第一TDS探头19a和第二TDS探头19b检测到系统脱盐率低于设定值时(优选70-95%),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保持启动,即保持正常制水状态,第一开关阀18a打开,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产生的废水随废水直排管道排出,出水TDS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起始水平,且对饮用水流量影响微弱。
废水直排程序2:当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优选10min-10h)没使用净水器时,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不启动,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一开关阀18a打开,依靠自来水压力,自来水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从废水端流出,直接排入废水直排管道,完成对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废水管道内水的置换,防止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第一限流阀14a结垢,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第一限流阀14a寿命。正常情况下,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即可完成对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该程序主要用于避免当用户取完饮用水后再无使用生活水需要,使回流废水长时间滞留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回流管路中,造成水垢沉积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实施例二:见图2。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增压泵12前端增加一个前置滤芯17a,前置滤芯17a的种类可以是不同形态的PP、不同形态的活性炭、超滤、纳滤以及以上材料的复合滤芯等,前置出水流量<8L/min。第一TDS探头19a在废水回流管路前,前置滤芯17a前或前置滤芯17a后。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经前置滤芯17a粗过滤后流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分一路纯水和一路废水,纯水由饮用水龙头排出供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前置出水混合重新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第一限流阀14a打开;此时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不产生纯水,自来水通过增压泵12(泵不启动)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随即从第一废水口113分两路流出,一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通过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由于第一限流阀14a为全开状态,流量较大,能够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堵塞的风险,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的寿命;另一路直接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水使用,部分系统中残留的原废水也随之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即当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的同时,启动了系统的冲洗程序,离子浓度较低的自来水可置换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废水侧积累的离子浓度高的废水,有效解决首杯水的问题;且由于生活水流量较大,经过第一反渗透滤芯11a时,能冲刷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废水侧表面沉积的水垢、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结垢风险,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使用寿命;同时该过程能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而堵塞的风险,进一步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的寿命。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制水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废水可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用水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废水利用。
废水直排程序1:当用户取饮用水时,由于废水回流,出水TDS会随着取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计当第一TDS探头19a和第二TDS探头19b检测到系统脱盐率低于设定值时(优选70-95%),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保持启动,即保持正常制水状态,第一开关阀18a打开,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产生的废水随废水直排管道排出,出水TDS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起始水平,且对饮用水流量影响微弱。
废水直排程序2:当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优选10min-10h)没使用净水器时,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不启动,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一开关阀18a打开,依靠自来水压力,自来水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从废水端流出,直接排入废水直排管道,完成对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废水管道内水的置换,防止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第一限流阀14a结垢,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第一限流阀14a寿命。正常情况下,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即可完成对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该程序主要用于避免当用户取完饮用水后再无使用生活水需要,使回流废水长时间滞留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回流管路中,造成水垢沉积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实施例三:见图3。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纯水出水管道上加入一个后置滤芯17b,后置滤芯17b的种类可以是不同形态的活性炭。第二TDS探头19b设置在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与饮用水入水口131之间的流路上。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流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分一路纯水和一路废水,纯水经后置滤芯17b后由饮用水龙头排出供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自来出水混合重新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第一限流阀14a打开;此时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不产生纯水,自来水通过增压泵12(泵不启动)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随即从第一废水口113分两路流出,一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通过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由于第一限流阀14a为全开状态,流量较大,能够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堵塞的风险,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的寿命;另一路直接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水使用,部分系统中残留的原废水也随之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即当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的同时,启动了系统的冲洗程序,离子浓度较低的自来水可置换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废水侧积累的离子浓度高的废水,有效解决首杯水的问题;且由于生活水流量较大,经过第一反渗透滤芯11a时,能冲刷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废水侧表面沉积的水垢、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结垢风险,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使用寿命;同时该过程能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而堵塞的风险,进一步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的寿命。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制水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废水可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用水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废水利用。
废水直排程序1:当用户取饮用水时,由于废水回流,出水TDS会随着取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计当第一TDS探头19a和第二TDS探头19b检测到系统脱盐率低于设定值时(优选70-95%),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保持启动,即保持正常制水状态,第一开关阀18a打开,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产生的废水随废水直排管道排出,出水TDS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起始水平,且对饮用水流量影响微弱。
废水直排程序2:当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优选10min-10h)没使用净水器时,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不启动,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一开关阀18a打开,依靠自来水压力,自来水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从废水端流出,直接排入废水直排管道,完成对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废水管道内水的置换,防止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第一限流阀14a结垢,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第一限流阀14a寿命。正常情况下,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即可完成对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该程序主要用于避免当用户取完饮用水后再无使用生活水需要,使回流废水长时间滞留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回流管路中,造成水垢沉积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实施例四:见图4。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增压泵12前端增加一个前置滤芯17a,在反渗透滤芯纯水出水管道上增加一个后置滤芯17b;前置滤芯17a的种类可以是不同形态的PP、不同形态的活性炭、超滤、纳滤以及以上材料的复合滤芯等,前置出水流量<8L/min;后置滤芯17b的种类可以是不同形态的活性炭。第一TDS探头19a在废水回流管路前,前置滤芯17a前或前置滤芯17a后;第二TDS探头19b设置在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与饮用水入水口131之间的流路上。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经前置滤芯17a粗过滤后流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分一路纯水和一路废水,纯水经过后置滤芯17b后由饮用水龙头排出供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前置出水混合重新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第一限流阀14a打开;此时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不产生纯水,自来水通过增压泵12(泵不启动)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随即从第一废水口113分两路流出,一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通过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由于第一限流阀14a为全开状态,流量较大,能够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堵塞的风险,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的寿命;另一路直接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水使用,部分系统中残留的原废水也随之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即当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的同时,启动了系统的冲洗程序,离子浓度较低的自来水可置换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废水侧积累的离子浓度高的废水,有效解决首杯水的问题;且由于生活水流量较大,经过第一反渗透滤芯11a时,能冲刷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废水侧表面沉积的水垢、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结垢风险,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使用寿命;同时该过程能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而堵塞的风险,进一步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的寿命。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制水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废水可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用水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废水利用。
废水直排程序1:当用户取饮用水时,由于废水回流,出水TDS会随着取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计当第一TDS探头19a和第二TDS探头19b检测到系统脱盐率低于设定值时(优选70-95%),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保持启动,即保持正常制水状态,第一开关阀18a打开,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产生的废水随废水直排管道排出,出水TDS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起始水平,且对饮用水流量影响微弱。
废水直排程序2:当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优选10min-10h)没使用净水器时,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不启动,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一开关阀18a打开,依靠自来水压力,自来水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从废水端流出,直接排入废水直排管道,完成对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废水管道内水的置换,防止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第一限流阀14a结垢,延长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第一限流阀14a寿命。正常情况下,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即可完成对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该程序主要用于避免当用户取完饮用水后再无使用生活水需要,使回流废水长时间滞留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及回流管路中,造成水垢沉积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实施例五:见图5。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的第一废水出水口113与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的第二进水口114相连,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对第一反渗透滤芯11a的废水进行二次过滤,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到增压泵12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进行二次过滤。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流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分一路纯水和一路废水,纯水流入第一纯水管路S1,废水流入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经二次过滤后分一路纯水和一路废水,纯水流入第二纯水管路S2与第一纯水管路S1汇合,经由饮用水龙头排出供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重新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第一开关阀18a打开;此时两个反渗透滤芯不产生纯水,自来水通过增压泵12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废水端流出,进入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后从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废水端分两路流出,一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由于第一限流阀14a为全开状态,流量较大,能够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堵塞的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另一路直接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水使用,部分系统中残留的原废水也随之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即当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启动了系统的冲洗程序,离子浓度较低的自来水可置换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积累的离子浓度高的废水,有效解决首杯水的问题;且由于生活水流量较大,经过两个反渗透滤芯时,能冲刷反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表面沉积的水垢、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两个反渗透滤芯结垢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使用寿命;同时该过程能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而堵塞的风险,进一步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制水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废水可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用水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废水利用。
废水直排程序1:当用户取饮用水时,由于废水回流,出水TDS会随着取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计当第一TDS探头19a和第二TDS探头19b检测到系统脱盐率低于设定值时(优选70-95%),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保持启动,即保持正常制水状态,第一开关阀18a打开,两个反渗透滤芯产生的废水随废水直排管道排出,出水TDS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起始水平,且对饮用水流量影响微弱。
废水直排程序2:当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优选10min-10h)没使用净水器时,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不启动,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一开关阀18a打开,依靠自来水压力,自来水进入两个反渗透滤芯后从废水端流出,直接排入废水直排管道,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管道内水的置换,防止两个反渗透滤芯及第一限流阀14a结垢,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及第一限流阀14a寿命。正常情况下,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即可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该程序主要用于避免当用户取完饮用水后再无使用生活水需要,使回流废水长时间滞留于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回流管路中,造成水垢沉积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实施例六:见图6。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在增压泵12前端增加一个前置滤芯17a,前置滤芯17a的种类可以是不同形态的PP、不同形态的活性炭、超滤、纳滤以及以上材料的复合滤芯等,前置出水流量<8L/min。第一TDS探头19a在废水回流管路前,前置滤芯17a前或前置滤芯17a后。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经过前置滤芯17a粗过滤后流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分一路纯水和一路废水,纯水流入第一纯水管路S1,废水流入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经二次过滤后分一路纯水和一路废水,纯水流入第二纯水管路S2与第一纯水管路S1汇合,经由饮用水龙头排出供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前置出水混合重新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第一开关阀18a打开;此时两个反渗透滤芯不产生纯水,自来水通过增压泵12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废水端流出,进入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后从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废水端分两路流出,一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由于第一限流阀14a为全开状态,流量较大,能够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堵塞的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另一路直接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水使用,部分系统中残留的原废水也随之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即当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启动了系统的冲洗程序,离子浓度较低的自来水可置换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积累的离子浓度高的废水,有效解决首杯水的问题;且由于生活水流量较大,经过两个反渗透滤芯时,能冲刷反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表面沉积的水垢、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两个反渗透滤芯结垢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使用寿命;同时该过程能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而堵塞的风险,进一步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制水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废水可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用水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废水利用。
废水直排程序1:当用户取饮用水时,由于废水回流,出水TDS会随着取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计当第一TDS探头19a和第二TDS探头19b检测到系统脱盐率低于设定值时(优选70-95%),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保持启动,即保持正常制水状态,第一开关阀18a打开,两个反渗透滤芯产生的废水随废水直排管道排出,出水TDS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起始水平,且对饮用水流量影响微弱。
废水直排程序2:当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优选10min-10h)没使用净水器时,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不启动,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一开关阀18a打开,依靠自来水压力,自来水进入两个反渗透滤芯后从废水端流出,直接排入废水直排管道,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管道内水的置换,防止两个反渗透滤芯及第一限流阀14a结垢,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及第一限流阀14a寿命。正常情况下,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即可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该程序主要用于避免当用户取完饮用水后再无使用生活水需要,使回流废水长时间滞留于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回流管路中,造成水垢沉积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实施例七:见图7。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在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的纯水出水管道上加入一个后置滤芯17b,后置滤芯17b的种类可以是不同形态的活性炭。第二TDS探头19b设置在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与饮用水入水口131之间的流路上。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流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分一路纯水和一路废水,纯水流入第一纯水管路S1,废水流入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经二次过滤后分一路纯水和一路废水,纯水流入第二纯水管路S2与第一纯水管路S1汇合,经后置滤芯17b后由饮用水龙头排出供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重新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第一开关阀18a打开;此时两个反渗透滤芯不产生纯水,自来水通过增压泵12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废水端流出,进入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后从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废水端分两路流出,一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由于第一限流阀14a为全开状态,流量较大,能够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堵塞的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另一路直接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水使用,部分系统中残留的原废水也随之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即当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启动了系统的冲洗程序,离子浓度较低的自来水可置换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积累的离子浓度高的废水,有效解决首杯水的问题;且由于生活水流量较大,经过两个反渗透滤芯时,能冲刷反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表面沉积的水垢、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两个反渗透滤芯结垢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使用寿命;同时该过程能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而堵塞的风险,进一步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制水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废水可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用水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废水利用。
废水直排程序1:当用户取饮用水时,由于废水回流,出水TDS会随着取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计当第一TDS探头19a和第二TDS探头19b检测到系统脱盐率低于设定值时(优选70-95%),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保持启动,即保持正常制水状态,第一开关阀18a打开,两个反渗透滤芯产生的废水随废水直排管道排出,出水TDS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起始水平,且对饮用水流量影响微弱。
废水直排程序2:当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优选10min-10h)没使用净水器时,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不启动,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一开关阀18a打开,依靠自来水压力,自来水进入两个反渗透滤芯后从废水端流出,直接排入废水直排管道,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管道内水的置换,防止两个反渗透滤芯及第一限流阀14a结垢,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及第一限流阀14a寿命。正常情况下,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即可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该程序主要用于避免当用户取完饮用水后再无使用生活水需要,使回流废水长时间滞留于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回流管路中,造成水垢沉积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实施例八:见图8。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在增压泵12前端增加一个前置滤芯17a,在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的纯水出水管道上加入一个后置滤芯17b;前置滤芯17a的种类可以是不同形态的PP、不同形态的活性炭、超滤、纳滤以及以上材料的复合滤芯等,前置出水流量<8L/mi n;后置滤芯17b的种类可以是不同形态的活性炭。第一TDS探头19a在废水回流管路前,前置滤芯17a前或前置滤芯17a后;第二TDS探头19b设置在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与饮用水入水口131之间的流路上。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经前置滤芯17a粗过滤后流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分一路纯水和一路废水,纯水流入第一纯水管路S1,废水流入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经二次过滤后分一路纯水和一路废水,纯水流入第二纯水管路S2与第一纯水管路S1汇合,经后置滤芯17b后由饮用水龙头排出供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前置出水混合重新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第一开关阀18a打开;此时两个反渗透滤芯不产生纯水,自来水通过增压泵12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后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废水端流出,进入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后从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废水端分两路流出,一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由于第一限流阀14a为全开状态,流量较大,能够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堵塞的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另一路直接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水使用,部分系统中残留的原废水也随之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即当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启动了系统的冲洗程序,离子浓度较低的自来水可置换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积累的离子浓度高的废水,有效解决首杯水的问题;且由于生活水流量较大,经过两个反渗透滤芯时,能冲刷反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表面沉积的水垢、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两个反渗透滤芯结垢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使用寿命;同时该过程能对废水回流水路及第一限流阀14a进行冲洗,降低第一限流阀14a因结垢而堵塞的风险,进一步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制水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废水可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用水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废水利用。
废水直排程序1:当用户取饮用水时,由于废水回流,出水TDS会随着取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计当第一TDS探头19a和第二TDS探头19b检测到系统脱盐率低于设定值时(优选70-95%),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保持启动,即保持正常制水状态,第一开关阀18a打开,两个反渗透滤芯产生的废水随废水直排管道排出,出水TDS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起始水平,且对饮用水流量影响微弱。
废水直排程序2:当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优选10min-10h)没使用净水器时,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不启动,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一开关阀18a打开,依靠自来水压力,自来水进入两个反渗透滤芯后从废水端流出,直接排入废水直排管道,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管道内水的置换,防止两个反渗透滤芯及第一限流阀14a结垢,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及第一限流阀14a寿命。正常情况下,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即可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该程序主要用于避免当用户取完饮用水后再无使用生活水需要,使回流废水长时间滞留于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回流管路中,造成水垢沉积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实施例九:见图9。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第二反渗透滤芯11b,与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并联。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具有第二进水口114、第二出水口115和第二废水口116,第二进水口114与泵出口122连通,第二废水口116与第二废水直排管路Q2的一端连通,第二废水直排管路Q2上设置有第二限流阀14b和第二开关阀18b,第二限流阀14b具有限流作用,第二限流阀14b的流向由第二废水口116流向第二废水直排管路Q2的另一端;第二开关阀18b位于第二限流阀14b的下游,第二开关阀18b与第二限流阀14b之间的流路通过第二支路P2与泵入口121连通,第二支路P2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5b,第二单向阀15b的流向由第二废水口116流向泵入口121。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分别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经过滤后两反渗透滤芯纯水管路汇合,经由饮用水龙头排出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回流至增压泵12前与自来水混合后再次进入两反渗透滤芯进行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打开,此时两个反渗透滤芯不产生纯水;自来水通过增压泵12(泵不启动)后分别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后从两滤芯废水端各分两路流出,一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由于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为全开状态,流量较大,能够对废水回流水路及两个限流阀进行冲洗,降低两个限流阀因结垢堵塞的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另一路直接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水使用,部分系统中残留的原废水也随之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即当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启动了系统的冲洗程序,离子浓度较低的自来水可置换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积累的离子浓度高的废水,有效解决首杯水的问题;且由于生活水流量较大,经过两个反渗透滤芯时,能冲刷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表面沉积的水垢、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两个反渗透滤芯结垢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使用寿命;同时该过程能对废水回流水路及两个限流阀进行冲洗,降低两个限流阀因结垢而堵塞的风险,进一步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制水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废水可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用水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废水利用。
废水直排程序1:当用户取饮用水时,由于废水回流,出水TDS会随着取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计当第一TDS探头19a和第二TDS探头19b检测到系统脱盐率低于设定值时(优选70-95%),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保持启动,即保持正常制水状态,第一开关阀18a和第二开关阀18b打开,两个反渗透滤芯产生的废水随废水直排管道排出,出水TDS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起始水平,且对饮用水流量影响微弱。
废水直排程序2:当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优选10min-10h)没使用净水器时,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不启动,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第一开关阀18a和第二开关阀18b打开,依靠自来水压力,自来水进入两个反渗透滤芯后从废水端流出,直接排入废水直排管道,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管道内水的置换,防止两个反渗透滤芯及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结垢,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及两个限流阀寿命。正常情况下,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即可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该程序主要用于避免当用户取完饮用水后再无使用生活水需要,使回流废水长时间滞留于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回流管路中,造成水垢沉积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对于该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第一支路P1和第二支路P2上都设置了限流阀和单向阀,起到了调节作用,使得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废水回收率大幅提高,综合作用下两个反渗透滤芯的通量会大于2倍的单个反渗透滤芯的通量。
实施例十:见图10。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九的基础上,在增压泵12前端增加一个前置滤芯17a;前置滤芯17a的种类可以是不同形态的PP、不同形态的活性炭、超滤、纳滤以及以上材料的复合滤芯等,前置出水流量<8L/min。第一TDS探头19a在废水回流管路前,前置滤芯17a前或前置滤芯17a后。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经过前置滤芯17a粗过滤后分别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经过滤后两反渗透滤芯纯水管路汇合,经由饮用水龙头排出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回流至增压泵12前与前置出水混合后再次进入两反渗透滤芯进行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分别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经过滤后两反渗透滤芯纯水管路汇合,经由饮用水龙头排出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回流至增压泵12前与自来水混合后再次进入两反渗透滤芯进行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打开,此时两个反渗透滤芯不产生纯水;自来水通过增压泵12(泵不启动)后分别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后从两滤芯废水端各分两路流出,一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由于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为全开状态,流量较大,能够对废水回流水路及两个限流阀进行冲洗,降低两个限流阀因结垢堵塞的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另一路直接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水使用,部分系统中残留的原废水也随之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即当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启动了系统的冲洗程序,离子浓度较低的自来水可置换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积累的离子浓度高的废水,有效解决首杯水的问题;且由于生活水流量较大,经过两个反渗透滤芯时,能冲刷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表面沉积的水垢、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两个反渗透滤芯结垢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使用寿命;同时该过程能对废水回流水路及两个限流阀进行冲洗,降低两个限流阀因结垢而堵塞的风险,进一步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制水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废水可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用水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废水利用。
废水直排程序1:当用户取饮用水时,由于废水回流,出水TDS会随着取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计当第一TDS探头19a和第二TDS探头19b检测到系统脱盐率低于设定值时(优选70-95%),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保持启动,即保持正常制水状态,第一开关阀18a和第二开关阀18b打开,两个反渗透滤芯产生的废水随废水直排管道排出,出水TDS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起始水平,且对饮用水流量影响微弱。
废水直排程序2:当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优选10min-10h)没使用净水器时,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不启动,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第一开关阀18a和第二开关阀18b打开,依靠自来水压力,自来水进入两个反渗透滤芯后从废水端流出,直接排入废水直排管道,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管道内水的置换,防止两个反渗透滤芯及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结垢,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及两个限流阀寿命。正常情况下,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即可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该程序主要用于避免当用户取完饮用水后再无使用生活水需要,使回流废水长时间滞留于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回流管路中,造成水垢沉积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实施例十一:见图11。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九的基础上,在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的纯水出水汇合管道上加入一个后置滤芯17b;后置滤芯17b的种类可以是不同形态的活性炭。第二TDS探头19b设置在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与饮用水入水口131之间的流路上。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分别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经过滤后两反渗滤芯纯水管路汇合,经后置滤芯17b后由饮用水龙头排出供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回流至增压泵12前与自来水混合后再次进入两反渗透滤芯进行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打开,此时两个反渗透滤芯不产生纯水;自来水通过增压泵12(泵不启动)后分别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后从两滤芯废水端各分两路流出,一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由于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为全开状态,流量较大,能够对废水回流水路及两个限流阀进行冲洗,降低两个限流阀因结垢堵塞的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另一路直接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水使用,部分系统中残留的原废水也随之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即当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启动了系统的冲洗程序,离子浓度较低的自来水可置换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积累的离子浓度高的废水,有效解决首杯水的问题;且由于生活水流量较大,经过两个反渗透滤芯时,能冲刷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表面沉积的水垢、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两个反渗透滤芯结垢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使用寿命;同时该过程能对废水回流水路及两个限流阀进行冲洗,降低两个限流阀因结垢而堵塞的风险,进一步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制水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废水可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用水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废水利用。
废水直排程序1:当用户取饮用水时,由于废水回流,出水TDS会随着取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计当第一TDS探头19a和第二TDS探头19b检测到系统脱盐率低于设定值时(优选70-95%),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保持启动,即保持正常制水状态,第一开关阀18a和第二开关阀18b打开,两个反渗透滤芯产生的废水随废水直排管道排出,出水TDS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起始水平,且对饮用水流量影响微弱。
废水直排程序2:当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优选10min-10h)没使用净水器时,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不启动,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第一开关阀18a和第二开关阀18b打开,依靠自来水压力,自来水进入两个反渗透滤芯后从废水端流出,直接排入废水直排管道,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管道内水的置换,防止两个反渗透滤芯及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结垢,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及两个限流阀寿命。正常情况下,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即可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该程序主要用于避免当用户取完饮用水后再无使用生活水需要,使回流废水长时间滞留于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回流管路中,造成水垢沉积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实施例十二:见图12。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九的基础上,在增压泵12前端增加一个前置滤芯17a,在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的纯水出水汇合管道上增加一个后置滤芯17b;前置滤芯17a的种类可以是不同形态的PP、不同形态的活性炭、超滤、纳滤以及以上材料的复合滤芯等,前置出水流量<8L/min;后置滤芯17b的种类可以是不同形态的活性炭。第一TDS探头19a在废水回流管路前,前置滤芯17a前或前置滤芯17a后;第二TDS探头19b设置在第一反渗透滤芯11a与饮用水入水口131之间的流路上。
用户打开饮用水龙头:增压泵12启动,开始制水;自来水经前置滤芯17a粗过滤后分别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经过滤后两反渗透滤芯纯水管路汇合,经后置滤芯17b后由饮用水龙头排出供饮用;废水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回流至增压泵12前与前置出水混合后再次进入两反渗透滤芯进行再次过滤,实现废水零排放。
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打开,此时两个反渗透滤芯不产生纯水;自来水通过增压泵12(泵不启动)后分别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后从两滤芯废水端各分两路流出,一路通过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回流至泵前与自来水混合再次进入第一反渗透滤芯11a和第二反渗透滤芯11b,由于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为全开状态,流量较大,能够对废水回流水路及两个限流阀进行冲洗,降低两个限流阀因结垢堵塞的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另一路直接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水使用,部分系统中残留的原废水也随之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即当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启动了系统的冲洗程序,离子浓度较低的自来水可置换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积累的离子浓度高的废水,有效解决首杯水的问题;且由于生活水流量较大,经过两个反渗透滤芯时,能冲刷两个反渗透滤芯废水侧表面沉积的水垢、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两个反渗透滤芯结垢风险,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使用寿命;同时该过程能对废水回流水路及两个限流阀进行冲洗,降低两个限流阀因结垢而堵塞的风险,进一步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的寿命。打开生活水龙头时,制水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废水可通过生活水龙头排出供生活用水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废水利用。
废水直排程序1:当用户取饮用水时,由于废水回流,出水TDS会随着取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计当第一TDS探头19a和第二TDS探头19b检测到系统脱盐率低于设定值时(优选70-95%),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保持启动,即保持正常制水状态,第一开关阀18a和第二开关阀18b打开,两个反渗透滤芯产生的废水随废水直排管道排出,出水TDS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起始水平,且对饮用水流量影响微弱。
废水直排程序2:当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优选10min-10h)没使用净水器时,启动废水直排程序(时间优选5-300s);增压泵12不启动,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第一开关阀18a和第二开关阀18b打开,依靠自来水压力,自来水进入两个反渗透滤芯后从废水端流出,直接排入废水直排管道,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管道内水的置换,防止两个反渗透滤芯及第一限流阀14a和第二限流阀14b结垢,延长两个反渗透滤芯及两个限流阀寿命。正常情况下,用户打开生活水龙头即可完成对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废水回流管路的冲洗,该程序主要用于避免当用户取完饮用水后再无使用生活水需要,使回流废水长时间滞留于两个反渗透滤芯及回流管路中,造成水垢沉积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了便于对废水的管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在第一废水口113的下游和/或第二废水口116的下游设置有废水阀,用于将第一废水口113和/或第二废水口116打开和封堵。
为了便于对进水水流的控制,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在前置滤芯17a的上游或所述泵入口121所在流路和所述第一支路P1交汇处与所述前置滤芯17a之间设置有进水阀,所述进水阀为具备全开或全关功能的阀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包括:
第一反渗透滤芯,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废水口;
增压泵,具有泵入口和泵出口,所述泵入口用于与水源连通,所述泵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废水口与第一废水直排管路的一端连通;
出水组件,具有排水口、饮用水入水口和生活水入水口,所述饮用水入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生活水入水口与所述第一废水口连通;
第一TDS探头和第二TDS探头,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增压泵的上游和所述第一反渗透滤芯与所述饮用水入水口之间;
第一限流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废水直排管路上,所述第一限流阀具有限流状态和全开状态;
第一开关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废水直排管路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限流阀的下游,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一限流阀之间的流路通过第一支路与所述泵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支路上设置有流向朝向所述泵入口的第一单向阀;
电控单元,分别与所述出水组件、增压泵、第一限流阀、第一开关阀、第一TDS探头和第二TDS探头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废水直排管路上的第二反渗透滤芯,所述第二反渗透滤芯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反渗透滤芯的废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滤芯的废水口与所述生活水入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滤芯的废水口和所述生活水入水口之间的管路连通与所述第一限流阀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滤芯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反渗透滤芯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TDS探头之间的流路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反渗透滤芯,所述第二反渗透滤芯的进水口与所述增压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滤芯的废水口与第二废水直排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废水直排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限流阀和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位于所述第二限流阀的下游,所述第二开关阀与所述第二限流阀之间的流路通过第二支路与所述泵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支路上设置有流向朝向所述增压泵入水口的第二单向阀;
所述电控单元与所述第二限流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电性连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还包括前置滤芯,所述前置滤芯设置于所述增压泵与所述第一TDS探头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滤芯的上游或所述泵入口所在流路和所述第一支路交汇处与所述前置滤芯之间设置有进水阀。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还包括后置滤芯,所述后置滤芯设置在所述第一反渗透滤芯与所述饮用水入水口之间的流路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滤芯的出水量小于8L/min。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滤芯为PP滤芯、活性炭滤芯、超滤滤芯或纳滤滤芯;所述后置滤芯为活性炭滤芯。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还包括后置滤芯,所述后置滤芯设置在所述第一反渗透滤芯与所述第二TDS探头之间的流路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的预设脱盐率为70%至95%。
CN202123430817.7U 2021-12-29 2021-12-29 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Active CN2173234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30817.7U CN217323461U (zh) 2021-12-29 2021-12-29 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30817.7U CN217323461U (zh) 2021-12-29 2021-12-29 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23461U true CN217323461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91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30817.7U Active CN217323461U (zh) 2021-12-29 2021-12-29 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234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75846B (zh) 带有废水直排和纯水回流的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CN218089046U (zh) 反渗透净水系统及净水设备
CN114262024A (zh) 带有流量计和智能出水组件的净水器
CN216711674U (zh) 带有流量计和智能出水组件的净水器
CN216711670U (zh) 带有双回路的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CN217323461U (zh) 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CN216808223U (zh) 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CN216808234U (zh) 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CN216808229U (zh) 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CN216808226U (zh) 带有流量计和智能出水组件的净水器
CN216711672U (zh) 带有智能出水组件的水路系统
CN216808227U (zh) 带有废水直排管路的水路系统
CN216711673U (zh) 带有智能出水组件的水路系统
CN216808231U (zh) 带有双回路的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CN216808225U (zh) 带有双回流管路的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CN217323460U (zh) 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CN216711671U (zh) 带有双高压开关的水路系统
CN216808233U (zh) 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CN217323459U (zh) 带有废水直排管路的水路系统
CN217323458U (zh) 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CN218371875U (zh) 带有流量计的净水器
CN217323462U (zh) 带有双tds探头的水路系统
CN218371874U (zh) 带有流量计和高压开关的净水器
CN114262021A (zh) 带有双tds探头的净水器
CN216808230U (zh) 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