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59470U - 钢板弹簧压板 - Google Patents
钢板弹簧压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259470U CN217259470U CN202220421835.4U CN202220421835U CN217259470U CN 217259470 U CN217259470 U CN 217259470U CN 202220421835 U CN202220421835 U CN 202220421835U CN 217259470 U CN217259470 U CN 2172594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base station
- weight
- counter bore
- side e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载重汽车的钢板弹簧压板;具体技术方案为:钢板弹簧压板,包括底座和固定在底座上的顶座,底座延伸至顶座外的一侧形成第一侧边,第一侧边与底座之间通过第一弧形段连接,第一侧边上开有多个沉头孔,底座延伸至顶座外的另一侧形成第二侧边,第二侧边与底座之间通过第二弧形段连接,第二侧边上开有多个沉头孔,底座的底面为弧形结构,底座中部设有加强筋板,顶座上开有第一减重凹槽、第二减重凹槽,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布局合理,通过增设合理的减重凹槽和加强筋板,大大减轻了整个支架的重量,通过拓扑结构和底座形状优化,增加了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满足了车辆轻量化和通用化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载重汽车的钢板弹簧压板。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是汽车上的重要总成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切力和力矩,并且缓和路面传给车架的冲击载荷,衰减由此引起的振动,保证汽车的行驶平稳性和操作稳定性。目前的卡车钢板弹簧压板性能单一,重量大,机械强度低,减震效果差,工作性能差,容易引起空间干涉,影响汽车的驾驶体验感,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钢板弹簧压板,结构设计合理,质量轻,安装方便,减震性能好,稳定性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钢板弹簧压板,包括底座和固定在底座上的顶座,底座延伸至顶座外的一侧形成第一侧边,第一侧边与底座之间通过第一弧形段连接,以增加第一侧边与底座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出现应力集中。
底座延伸至顶座外的另一侧形成第二侧边,第二侧边与底座之间通过第二弧形段连接,以增加第二侧边与底座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出现应力集中。
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对称布置,保证底座的受力平衡。
底座的底部设有加强筋板,加强筋板顺着底座的长度方向布置,底座底部为平滑的内凹型弧形结构,底座的结构能够增强减震效果,加强筋板底部为平滑的外凸型弧形结构,底座底部的弯曲方向与加强筋板的弯曲方向相反,加强筋板能够增强底座的结构强度,整个底座结构质量轻,结构强度高。
第一侧边上设有第一基台,第一基台上开有第一沉头孔和第二沉头孔,由于第一侧边倾斜,第一沉头孔和第二沉头孔均垂直于第一侧边布置,第一沉头孔和第二沉头孔也倾斜了一定角度。
第一侧边上设有第二基台,第二基台上开有第三沉头孔和第四沉头孔,由于第一侧边倾斜,第三沉头孔和第四沉头孔均垂直于第一侧边布置,第三沉头孔和第四沉头孔也倾斜了一定角度。
第二侧边上设有第三基台,第三基台上开有第五沉头孔和第六沉头孔,由于第二侧边倾斜,第五沉头孔和第六沉头孔均垂直于第二侧边布置,第五沉头孔和第六沉头孔也倾斜了一定角度。
第二侧边上设有第四基台,第四基台上开有第七沉头孔和第八沉头孔,由于第二侧边倾斜,第七沉头孔和第八沉头孔均垂直于第二侧边布置,第七沉头孔和第八沉头孔也倾斜了一定角度。
第一基台与第三基台对称布置,第二基台与第四基台对称布置,保证受力的稳定性。
在保证顶座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顶座上开有第一减重凹槽、第二减重凹槽和第九沉头孔,第一减重凹槽与第二减重凹槽对称布置,第九沉头孔置于第一减重凹槽与第二减重凹槽之间,第一减重凹槽和第二减重凹槽能够能够进一步减轻顶座的重量。
其中,第一减重凹槽的内侧边为弧形边,第一减重凹槽的弧形边顺应第九沉头孔的弧度布置,第二减重凹槽的内侧边为弧形边,第二减重凹槽的弧形边弧形边顺应第九沉头孔的弧度布置,弧形边能够避免第一减重凹槽与第二减重凹槽出现应力集中。
第一侧边的外角为圆角,第二侧边的外角为圆角,方便脱模,外形美观大方,避免应力集中。
在保证顶座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减轻顶座的重量,在顶座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顶座的另一侧设有第二斜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结构布局合理,去除了原有的侧面筋板和冗余结构,通过增设合理的减重凹槽和加强筋板,大大减轻了整个支架的重量,通过拓扑结构和底座形状优化,合理布置结构形状和角度,保证了整个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加了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满足了车辆轻量化和通用化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为底座,2为顶座,3为第一侧边,4为第一弧形段,5为第二侧边,6为第二弧形段,7为加强筋板,8为第一基台,9为第一沉头孔,10为第二沉头孔,11为第二基台,12为第三沉头孔,13为第四沉头孔,14为第三基台,15为第五沉头孔,16为第六沉头孔,17为第四基台,18为第七沉头孔,19为第八沉头孔,20为第一减重凹槽,21为第二减重凹槽,22为第九沉头孔,23为第一斜面,24为第二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5所示,钢板弹簧压板,包括底座1和固定在底座1上的顶座2,底座1延伸至顶座2外的一侧形成第一侧边3,第一侧边3与底座1之间通过第一弧形段4连接,以增加第一侧边3与底座1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出现应力集中。
底座1延伸至顶座2外的另一侧形成第二侧边5,第二侧边5与底座1之间通过第二弧形段6连接,以增加第二侧边5与底座1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出现应力集中。
第一侧边3与第二侧边5对称布置,保证底座1的受力平衡。
底座1的底部设有加强筋板7,加强筋板7顺着底座1的长度方向布置,底座1底部为平滑的内凹型弧形结构,底座1的弧形结构能够增强减震效果,加强筋板7底部为平滑的外凸型弧形结构,底座1底部的弯曲方向与加强筋板7的弯曲方向相反,加强筋板7能够增强底座1的结构强度,整个底座1结构质量轻,结构强度高。
第一侧边3上设有第一基台8,第一基台8上开有第一沉头孔9和第二沉头孔10,由于第一侧边3倾斜,第一沉头孔9和第二沉头孔10均垂直于第一侧边3布置,第一沉头孔9和第二沉头孔10也倾斜了一定角度。
第一侧边3上设有第二基台11,第二基台11上开有第三沉头孔12和第四沉头孔13,由于第一侧边3倾斜,第三沉头孔12和第四沉头孔13均垂直于第一侧边3布置,第三沉头孔12和第四沉头孔13也倾斜了一定角度。
第二侧边5上设有第三基台14,第三基台14上开有第五沉头孔15和第六沉头孔16,由于第二侧边5倾斜,第五沉头孔15和第六沉头孔16均垂直于第二侧边5布置,第五沉头孔15和第六沉头孔16也倾斜了一定角度。
第二侧边5上设有第四基台17,第四基台17上开有第七沉头孔18和第八沉头孔19,由于第二侧边5倾斜,第七沉头孔18和第八沉头孔19均垂直于第二侧边5布置,第七沉头孔18和第八沉头孔19也倾斜了一定角度。
第一基台8与第三基台14对称布置,第二基台11与第四基台17对称布置,保证受力的稳定性。
在保证顶座2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顶座2上开有第一减重凹槽20、第二减重凹槽21和第九沉头孔22,第一减重凹槽20与第二减重凹槽21对称布置,第九沉头孔22置于第一减重凹槽20与第二减重凹槽21之间,第一减重凹槽20和第二减重凹槽21能够能够进一步减轻顶座2的重量。
其中,第一减重凹槽20的内侧边为弧形边,第一减重凹槽20的弧形边顺应第九沉头孔22的弧度布置,第二减重凹槽21的内侧边为弧形边,第二减重凹槽21的弧形边顺应第九沉头孔22的弧度布置,弧形边能够避免第一减重凹槽20与第二减重凹槽21出现应力集中。
第一侧边3的外角为圆角,第二侧边5的外角为圆角,方便脱模,外形美观大方,避免应力集中。
在保证顶座2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减轻顶座2的重量,在顶座2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23,顶座2的另一侧设有第二斜面24。
在安装时,U型骑马螺栓穿过底座1上对应的沉头孔后固定,将钢板弹簧固定在顶座2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布局合理,去除了原有的侧面筋板和冗余结构,通过增设合理的减重凹槽和加强筋板7,大大减轻了整个支架的重量,通过拓扑结构和底座1形状优化,合理布置结构形状和角度,保证了整个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加了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满足了车辆轻量化和通用化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Claims (5)
1.钢板弹簧压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固定在底座(1)上的顶座(2),所述底座(1)延伸至顶座(2)外的一侧形成第一侧边(3),所述第一侧边(3)与底座(1)之间通过第一弧形段(4)连接,所述底座(1)延伸至顶座(2)外的另一侧形成第二侧边(5),所述第二侧边(5)与底座(1)之间通过第二弧形段(6)连接;
所述底座(1)的底部设有加强筋板(7);
所述第一侧边(3)上设有第一基台(8),所述第一基台(8)上开有第一沉头孔(9)和第二沉头孔(10);
所述第一侧边(3)上设有第二基台(11),所述第二基台(11)上开有第三沉头孔(12)和第四沉头孔(13);
所述第二侧边(5)上设有第三基台(14),所述第三基台(14)上开有第五沉头孔(15)和第六沉头孔(16);
所述第二侧边(5)上设有第四基台(17),所述第四基台(17)上开有第七沉头孔(18)和第八沉头孔(19);
所述第一基台(8)与第三基台(14)对称布置,所述第二基台(11)与第四基台(17)对称布置;
所述顶座(2)上开有第一减重凹槽(20)、第二减重凹槽(21)和第九沉头孔(22),第一减重凹槽(20)与第二减重凹槽(21)对称布置,所述第九沉头孔(22)置于第一减重凹槽(20)与第二减重凹槽(2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弹簧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底部为平滑的内凹型弧形结构,所述加强筋板(7)顺着底座(1)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加强筋板(7)底部为平滑的外凸型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板弹簧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重凹槽(20)的内侧边为弧形边,所述第二减重凹槽(21)的内侧边为弧形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板弹簧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3)的外角为圆角,所述第二侧边(5)的外角为圆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板弹簧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座(2)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23),所述顶座(2)的另一侧设有第二斜面(2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21835.4U CN217259470U (zh) | 2022-03-01 | 2022-03-01 | 钢板弹簧压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21835.4U CN217259470U (zh) | 2022-03-01 | 2022-03-01 | 钢板弹簧压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259470U true CN217259470U (zh) | 2022-08-23 |
Family
ID=82859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421835.4U Active CN217259470U (zh) | 2022-03-01 | 2022-03-01 | 钢板弹簧压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259470U (zh) |
-
2022
- 2022-03-01 CN CN202220421835.4U patent/CN21725947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259470U (zh) | 钢板弹簧压板 | |
CN213565411U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右后支架 | |
CN208021562U (zh) |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系统 | |
CN115107426A (zh) | 抱罐车的组合式牵引机构 | |
CN205311262U (zh) | 一种扭力梁式后桥 | |
CN210309809U (zh) | 一种载重车用板簧固定装置 | |
CN210149102U (zh) | 一种载重车用板簧安装装置 | |
CN210882311U (zh) | 轻量化副车架 | |
CN218805042U (zh) | 一种牵引车x型臂 | |
CN209833294U (zh) | 一种重型卡车用推力杆支架 | |
CN220053394U (zh) | 一种高稳定性叉车转向桥 | |
CN212667055U (zh) | 轻型卡车后板簧左后吊耳 | |
CN211764762U (zh) | 一种汽车下摆臂 | |
CN212098405U (zh) | 一种重卡轻量化发动机悬置支架 | |
CN216424004U (zh) | 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下支架 | |
CN215475420U (zh) |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前悬置翻转支座 | |
CN210062802U (zh) | 一种汽车尾灯加强板 | |
CN215752844U (zh) | 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架 | |
CN214930157U (zh) | 一种轻型驾驶室前悬置 | |
CN220281064U (zh) | 前板簧后支架总成 | |
CN214984686U (zh) | 一种汽车悬架摆臂 | |
CN213705092U (zh) | 一种汽车侧边支架 | |
CN218172383U (zh) | 转向器支架 | |
CN218892405U (zh) | 一种重型汽车单后桥板簧支架结构 | |
CN205292825U (zh) | 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托架及重型卡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