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75198U - 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75198U
CN217175198U CN202123428555.0U CN202123428555U CN217175198U CN 217175198 U CN217175198 U CN 217175198U CN 202123428555 U CN202123428555 U CN 202123428555U CN 217175198 U CN217175198 U CN 217175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bar
reinforced concrete
bar truss
mesh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2855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卜祥英
张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CC Tiangong Group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MCC Tiangong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CC Tiangong Group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MCC Tiangong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2855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75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75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751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包括钢筋桁架楼承板、钢筋混凝土墙或钢筋混凝土梁;在剪力墙钢筋网或混凝土梁钢筋的两个外侧面都设有模板层;钢筋桁架楼承板与剪力墙钢筋网或混凝土梁钢筋交叉设置的连接处设有固定梁,以使钢筋桁架网与剪力墙钢筋网或混凝土梁钢筋一体连接形成整体式的钢筋架体组合,朝钢筋桁架网与剪力墙钢筋网内或钢筋桁架网与混凝土梁钢筋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直接形成无缝隙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节点或无缝隙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或与钢筋混凝土梁之间的交界处容易开裂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钢筋桁架楼承板是将楼板中的钢筋在工厂加工成钢筋桁架,并将钢筋桁架与底膜连接成一体的组合楼层板。其常用在钢结构中,底板兼当混凝土模板使用,这种楼板免去支模、拆模的工作和费用,大大提高楼板施工效率。其次钢筋桁架楼承板符合装配式概念,将现场钢筋绑扎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装配式结构中用钢筋桁架楼承板代替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其制作方法简便,运输费用更低,吊装作业轻便,因此钢筋桁架楼承板现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混凝土结构中。
然而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的连接及共同受力是一大难题,对于剪力墙与钢筋桁架楼承板连接,常规做法是先浇筑剪力墙,于剪力墙内预埋钢板、预留楼板钢筋,后通过角钢或槽钢将剪力墙与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固定连接,此方法容易造成混凝土墙板交界处开裂。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剪力墙与钢筋桁架楼承板整体浇筑,保证墙、板有效连接,有效控制墙板交界处开裂,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将剪力墙与钢筋桁架楼承板整体现浇形成一个有效整体,成功解决支座处混凝土墙板界面开裂问题。
为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包括:
水平设置的钢筋桁架楼承板;
竖直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墙或钢筋混凝土梁;
其中,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和置于所述底板上方的钢筋桁架网;
所述钢筋混凝土墙包括若干钢筋横梁和钢筋竖梁形成的剪力墙钢筋网;
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由预制一体式的长方形结构的混凝土梁钢筋制成;
在所述剪力墙钢筋网或所述混凝土梁钢筋的两个外侧面都设有模板层;
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沿所述剪力墙钢筋网或所述混凝土梁钢筋的厚度或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所述剪力墙钢筋网或所述混凝土梁钢筋交叉设置的连接处设有固定梁,所述固定梁沿所述剪力墙钢筋网或所述混凝土梁钢筋的厚度或长度方向无间断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模板层直接固定接触,以使所述钢筋桁架网与所述剪力墙钢筋网或所述混凝土梁钢筋一体连接形成整体式的钢筋架体组合,朝所述钢筋桁架网与所述剪力墙钢筋网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或所述钢筋桁架网与所述混凝土梁钢筋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直接形成无缝隙的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节点或无缝隙的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
进一步的,当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分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墙两侧时,所述钢筋桁架网横跨所述剪力墙钢筋网的厚度设置;
或者,当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分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两侧时,所述钢筋桁架网横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厚度设置。
进一步的,当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墙的一侧时,部分所述钢筋桁架网内置于所述剪力墙钢筋网的厚度设置;
或者,当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一侧时,部分所述钢筋桁架网内置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厚度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梁为方木,通过若干钢钉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模板层固定连接设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模板层远离所述剪力墙钢筋网的一侧均设有若干垂直设置的支撑梁,所有所述支撑梁的上端面与所述固定梁的下端面连接以使所述固定梁抵顶所述底板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梁为所述方木,且所有所述固定梁和所有所述支撑梁的横截面尺寸均相同。
进一步的,在所述剪力墙钢筋网两侧的所述模板层上还设有若干对拉螺栓,所述对拉螺栓均垂直于所述模板层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对拉螺栓依次贯穿置于所述模板层外侧的竖直设置的所述支撑梁、所述模板层和所述剪力墙钢筋网设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下方还需要设置支撑架,并在所述支撑架上端面的所述支撑梁的下端面设有所述固定梁,所述支撑梁上端面的所述固定梁与其下端面的所述固定梁为同向设置。
采用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应用于装配式的钢筋桁架的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剪力墙)或钢筋混凝土梁(连梁)的连接结构,减少现场支模、钢筋绑扎、拆模等工序;还可使钢筋桁架楼承板与剪力墙或连梁进行整体浇筑,受力合理,避免混凝土墙与楼承板或连梁与楼承板之间的交界处容易开裂的风险;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适用于住宅建筑进行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沿其长度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沿其宽度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在钢筋桁架楼承板的长度方向上与钢筋混凝土墙两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在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宽度方向上与钢筋混凝土墙两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钢筋桁架楼承板位于钢筋混凝土墙的单侧端面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钢筋桁架楼承板的长度方向上与钢筋混凝土梁两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宽度方向上与钢筋混凝土梁两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钢筋桁架楼承板位于钢筋混凝土梁的单侧端面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钢筋桁架楼承板 11、底板 12、钢筋桁架网
20、钢筋混凝土墙 21、剪力墙钢筋网 30、钢筋混凝土梁
31、混凝土梁钢筋 40、模板层 50、固定梁
60、支撑梁 70、钢钉 80、对拉螺栓
90、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出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钢筋桁架楼承板10和竖直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墙20或钢筋混凝土梁30。其中,如图1-2所示,钢筋桁架楼承板10为预制式结构,包括钢筋桁架楼承板10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11和置于底板上方的钢筋桁架网12。钢筋桁架网12中包括上弦连接钢筋、下弦连接钢筋、上弦垂直桁架钢筋、下弦垂直桁架钢筋、以及支座负筋,此为本领域中的常识,在附图1-2中不再详细标注。
钢筋桁架楼承板10可以与钢筋混凝土墙20连接也可以与钢筋混凝土梁30连接,其中,钢筋混凝土墙20即为本领域中熟知的剪力墙,钢筋混凝土梁30为本领域中熟知的连梁;钢筋混凝土墙20包括若干钢筋横梁和钢筋竖梁绑扎制成的剪力墙钢筋网21;钢筋混凝土梁30由钢筋材料预制成的一体式的长方形结构的混凝土梁钢筋31。
在剪力墙钢筋网21或混凝土梁钢筋31的两个外侧面都设有模板层40;钢筋桁架楼承板10可沿剪力墙钢筋网21或混凝土梁钢筋31的厚度或长度方向设置,也就是,钢筋混凝土墙20和钢筋混凝土梁30可设置在钢筋桁架楼承板10的长度方向上或设置在钢筋桁架楼承板10的宽度方向上。还有,在实际施工时,钢筋桁架楼承板10可能分设于钢筋混凝土墙20或钢筋混凝土梁30的两侧,分别如图3-4和图6-7。或者,钢筋桁架楼承板10可能设于钢筋混凝土墙20或钢筋混凝土梁30的一侧,即钢筋混凝土墙20或钢筋混凝土梁30设置在钢筋桁架楼承板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或宽度方向的端部,分别如图5和图8所示。
在钢筋桁架楼承板10与剪力墙钢筋网21或混凝土梁钢筋31交叉设置的连接处设有固定梁50,固定梁50沿剪力墙钢筋网21或混凝土梁钢筋31的厚度或长度方向无间断设置,并分别与底板11和模板层40通过钢钉70固定直接接触,以使钢筋桁架网12与剪力墙钢筋网21或混凝土梁钢筋31一体连接形成整体式的钢筋架体组合,再朝钢筋桁架网12与剪力墙钢筋网21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或朝钢筋桁架网12与混凝土梁钢筋31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直接形成无缝隙的钢筋桁架楼承板10与钢筋混凝土墙20的连接节点或无缝隙的钢筋桁架楼承板10与钢筋混凝土梁30的连接节点。本申请可获得一体式结构的剪力墙、连梁和钢筋桁架楼承板10的混凝土结构体,不仅增强了剪力墙与楼承板、连梁与楼承板之间的连接,完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钢筋桁架楼承板10与钢筋混凝土墙20或钢筋桁架楼承板10与钢筋混凝土梁30之间的交界处容易开裂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中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3-4所示,为钢筋桁架楼承板10分设于钢筋混凝土墙20两侧时,也就是钢筋桁架网12横跨剪力墙钢筋网21的厚度设置,其中包括钢筋混凝土墙20沿钢筋桁架楼承板10的长度方向设置或者沿钢筋桁架楼承板10的宽度方向设置。在这一实施例中,固定梁50为方木,通过若干钢钉70分别与底板11和模板层40固定连接起来。同时,在模板层40远离剪力墙钢筋网21的一侧均设有若干垂直设置的支撑梁60,所有支撑梁60的上端面与固定梁50的下端面连接以使固定梁50抵顶底板11固定设置。
其中,支撑梁60也为方木,且所有固定梁50和所有支撑梁60的横截面尺寸均相同,当然也可以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进一步的,在两组模板层40的厚度方向上还设有若干对拉螺栓80,对拉螺栓80均垂直于模板层40的侧面设置,且所有对拉螺栓80依次贯穿置于模板层40外侧的竖直设置的支撑梁60、模板层40和剪力墙钢筋网21设置,从而将模板层40完全与剪力墙钢筋网21固定形成用于灌注混凝土的剪力墙的孔腔。
本申请中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与图3中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中中的最大区别在于,钢筋桁架楼承板10设于钢筋混凝土墙20的一侧,也就是钢筋混凝土墙20可设置在钢筋桁架楼承板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或其宽度方向的端部,此时,部分钢筋桁架网12内置于剪力墙钢筋网21的厚度中设置,也就是钢筋桁架网12中的下弦连接钢筋122和支座负筋126的靠近剪力墙钢筋网21的端部中的部分长度折弯后内嵌在剪力墙钢筋网21中,并与剪力墙钢筋网21中的钢筋绑扎在一起,钢筋桁架网12与剪力墙钢筋网21形成一体连接的整体式的钢筋架体组合,且使模板层40完全与剪力墙钢筋网21固定形成用于灌注混凝土的剪力墙的孔腔,再朝钢筋桁架网12与剪力墙钢筋网21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直接形成无缝隙的钢筋桁架楼承板10与钢筋混凝土墙20的连接节点。
本申请中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6-7所示,与图3-4中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最大区别就是,钢筋桁架楼承板10分设于钢筋混凝土梁30的两侧。也就是钢筋桁架网12横跨混凝土梁钢筋31的厚度设置,其中包括钢筋混凝土梁30沿钢筋桁架楼承板10的长度方向设置或者沿钢筋桁架楼承板10的宽度方向设置。在这一实施例中,固定梁50通过若干钢钉70分别与底板11和模板层40固定连接起来。在模板层40远离剪力墙钢筋网21的一侧均设有若干垂直设置的支撑梁60,所有支撑梁60的上端面与固定梁50的下端面连接以使固定梁50抵顶底板11固定设置。同时,在钢筋混凝土梁30的下方还需要设置支撑架90,因混凝土梁钢筋31的高度有限,故需要在混凝土梁钢筋31和其两侧的模板层40的下方设置支撑架90;并在支撑架90的上端面中的支撑梁60的下端面设有固定梁50,支撑梁60上端面的固定梁50与其下端面的固定梁50为同向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梁50沿混凝土梁钢筋31的厚度或长度方向无间断设置,并通过钢钉70分别与底板11和模板层40直接固定连接,以使钢筋桁架网12与混凝土梁钢筋31一体连接形成整体式的钢筋架体组合,再朝钢筋桁架网12与混凝土梁钢筋31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直接形成无缝隙的钢筋桁架楼承板10与钢筋混凝土梁30的连接节点。
本申请中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与图6中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中中的最大区别在于,钢筋桁架楼承板10设于钢筋混凝土梁30的一侧,也就是钢筋混凝土梁30可设置在钢筋桁架楼承板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或其宽度方向的端部,此时,部分钢筋桁架网12内置于混凝土梁钢筋31的厚度中设置,也就是钢筋桁架网12中的下弦连接钢筋122和支座负筋126的靠近混凝土梁钢筋31的端部中的部分长度折弯后内嵌在混凝土梁钢筋31中,并与混凝土梁钢筋31中的钢筋绑扎在一起,使钢筋桁架网12与混凝土梁钢筋31一体连接形成整体式的钢筋架体组合,再朝钢筋桁架网12与混凝土梁钢筋31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直接形成无缝隙的钢筋桁架楼承板10与钢筋混凝土梁30的连接节点。
采用如上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S1、在加工厂内组装钢筋桁架楼承板10,将钢筋桁架网12焊接在底板11的上端面上,并使钢筋桁架网12的长度沿底板11的长度设置。
S2、基于钢筋混凝土墙20或钢筋混凝土梁30的承建位置,现场绑扎剪力墙钢筋网21或钢筋混凝土梁31。
S3、固定安装钢筋混凝土墙20中剪力墙钢筋网21两侧的模板层40或安装钢筋混凝土梁30中钢筋混凝土梁31两侧的模板层40,并通过对拉螺栓80将两侧的模板层40连接固定。其中,在钢筋混凝土梁30的下方设置支撑架90,并在支撑架90上的支撑梁60的下端设有固定梁50,且使支撑梁60上端面的固定梁50与其下端面的固定梁50为同向设置,并绑扎钢筋混凝土梁31。
S4、吊装钢筋桁架楼承板10并将其定位固定,其端部通过钢钉70使固定梁50与模板层40进行连接,以使钢筋桁架网12与剪力墙钢筋网21或混凝土梁钢筋31一体连接形成整体式的钢筋架体组合。对于跨度较大的钢筋桁架楼承板10的底部应做好支撑,保证底板11在施工期间不变形;当钢筋桁架楼承板10在现场进行切割时,应加焊支座竖向筋和支座水平钢筋。
S5、现场绑扎所述钢筋桁架网12中的下弦垂直桁架钢筋、上弦连接钢筋、下弦连接钢筋、以及支座负筋;其中,上弦连接钢筋的长度满足绑扎搭接要求,支座负筋按照板块计算要求设置,位于端跨时满足锚固长度。
S6、朝钢筋桁架网12与剪力墙钢筋网21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桁架网12与混凝土梁钢筋31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直接形成无缝隙的钢筋桁架楼承板10与钢筋混凝土墙20的连接节点或无缝隙的钢筋桁架楼承板10与钢筋混凝土梁30的连接节点。
采用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应用于装配式的钢筋桁架的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剪力墙)或钢筋混凝土梁(连梁)的连接结构,减少现场支模、钢筋绑扎、拆模等工序;还可使钢筋桁架楼承板与剪力墙或连梁进行整体浇筑,受力合理,避免混凝土墙与楼承板或连梁与楼承板之间的交界处容易开裂的风险;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适用于住宅建筑进行推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9)

1.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平设置的钢筋桁架楼承板;
竖直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墙或钢筋混凝土梁;
其中,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和置于所述底板上方的钢筋桁架网;
所述钢筋混凝土墙包括若干钢筋横梁和钢筋竖梁形成的剪力墙钢筋网;
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由预制一体式的长方形结构的混凝土梁钢筋制成;
在所述剪力墙钢筋网或所述混凝土梁钢筋的两个外侧面都设有模板层;
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沿所述剪力墙钢筋网或所述混凝土梁钢筋的厚度或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所述剪力墙钢筋网或所述混凝土梁钢筋交叉设置的连接处设有固定梁,所述固定梁沿所述剪力墙钢筋网或所述混凝土梁钢筋的厚度或长度方向无间断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模板层直接固定接触,以使所述钢筋桁架网与所述剪力墙钢筋网或所述混凝土梁钢筋一体连接形成整体式的钢筋架体组合,朝所述钢筋桁架网与所述剪力墙钢筋网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或所述钢筋桁架网与所述混凝土梁钢筋内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直接形成无缝隙的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节点或无缝隙的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分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墙两侧时,所述钢筋桁架网横跨所述剪力墙钢筋网的厚度设置;
或者,当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分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两侧时,所述钢筋桁架网横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厚度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墙的一侧时,部分所述钢筋桁架网内置于所述剪力墙钢筋网的厚度设置;
或者,当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一侧时,部分所述钢筋桁架网内置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厚度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梁为方木,通过若干钢钉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模板层固定连接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模板层远离所述剪力墙钢筋网的一侧均设有若干垂直设置的支撑梁,所有所述支撑梁的上端面与所述固定梁的下端面连接以使所述固定梁抵顶所述底板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为所述方木,且所有所述固定梁和所有所述支撑梁的横截面尺寸均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剪力墙钢筋网两侧的所述模板层上还设有若干对拉螺栓,所述对拉螺栓均垂直于所述模板层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螺栓依次贯穿置于所述模板层外侧的竖直设置的所述支撑梁、所述模板层和所述剪力墙钢筋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6、8任一项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下方还需要设置支撑架,并在所述支撑架上端面的所述支撑梁的下端面设有所述固定梁,所述支撑梁上端面的所述固定梁与其下端面的所述固定梁为同向设置。
CN202123428555.0U 2021-12-31 2021-12-31 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 Active CN217175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8555.0U CN217175198U (zh) 2021-12-31 2021-12-31 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8555.0U CN217175198U (zh) 2021-12-31 2021-12-31 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75198U true CN217175198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32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28555.0U Active CN217175198U (zh) 2021-12-31 2021-12-31 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751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8465A (zh)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拼装连接结构及拼装连接方法
CN110792164B (zh) 一种装配式剪力墙横向拼装装置和拼装方法
CN111576619B (zh) 高强混凝土后浇的装配式框架体系生产方法
CN105064200A (zh) 预制拼装的鱼腹桁架预应力钢混组合简支梁桥及其施工方法
CN111411724A (zh) 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
CN110644662A (zh) 一种基于受力的预制无梁楼盖叠合板及其拆分方法
CN105064196A (zh) 预制拼装的鱼腹工字型预应力钢混组合简支梁桥及其施工方法
CN106032705A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楼盖的一体式浇筑成型施工方法
CN217175198U (zh) 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
CN214696113U (zh) 一种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
CN108301545A (zh) 一种带立体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叠合梁板结构
US2015029220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iaxial semi-prefabricated lightweight concrete slab
CN212656384U (zh) 高强混凝土连接件、高强混凝土后浇的装配式框架体系及支撑架
CN211548061U (zh) 一种叠合拱壳结构
CN210369316U (zh) 一种钢结构加腋板组合梁模块
CN114232789A (zh) 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0005110A (zh) 一种免支撑的预应力叠合楼板施工方法
CN211645917U (zh) 预制钢管-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
CN217517907U (zh) 倒t型钢板加强连接预制板板缝楼盖
CN210288825U (zh) 一种装配式、现浇组合梁板结构
CN218345930U (zh) 一种桥梁结构
CN113529569B (zh) 一种双层桥面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5888962U (zh) 一种薄底槽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
CN215670408U (zh) 出筋叠合楼板与现浇梁的节点连接构造
CN213390584U (zh) 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墙与预制板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