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59032U - 智能餐盘 - Google Patents
智能餐盘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59032U CN217059032U CN202122352930.1U CN202122352930U CN217059032U CN 217059032 U CN217059032 U CN 217059032U CN 202122352930 U CN202122352930 U CN 202122352930U CN 217059032 U CN217059032 U CN 2170590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od
- groove
- grooves
- plate
- us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5000003166 Opuntia robusta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44000218514 Opuntia robusta Speci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303 weig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5000005911 diet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7213 die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5000004280 healthy diet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06010012601 diabetes mellit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13311 vegetab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794 food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1389 fruit/vegetable ju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2054 m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3372 mea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20772 Hyperten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378 dieta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NOESYZHRGYRDHS-UHFFFAOYSA-N insulin Chemical compound N1C(=O)C(NC(=O)C(CCC(N)=O)NC(=O)C(CCC(O)=O)NC(=O)C(C(C)C)NC(=O)C(NC(=O)CN)C(C)CC)CSSCC(C(NC(CO)C(=O)NC(CC(C)C)C(=O)NC(CC=2C=CC(O)=CC=2)C(=O)NC(CCC(N)=O)C(=O)NC(CC(C)C)C(=O)NC(CCC(O)=O)C(=O)NC(CC(N)=O)C(=O)NC(CC=2C=CC(O)=CC=2)C(=O)NC(CSSCC(NC(=O)C(C(C)C)NC(=O)C(CC(C)C)NC(=O)C(CC=2C=CC(O)=CC=2)NC(=O)C(CC(C)C)NC(=O)C(C)NC(=O)C(CCC(O)=O)NC(=O)C(C(C)C)NC(=O)C(CC(C)C)NC(=O)C(CC=2NC=NC=2)NC(=O)C(CO)NC(=O)CNC2=O)C(=O)NCC(=O)NC(CCC(O)=O)C(=O)NC(CCCNC(N)=N)C(=O)NCC(=O)NC(CC=3C=CC=CC=3)C(=O)NC(CC=3C=CC=CC=3)C(=O)NC(CC=3C=CC(O)=CC=3)C(=O)NC(C(C)O)C(=O)N3C(CCC3)C(=O)NC(CCCCN)C(=O)NC(C)C(O)=O)C(=O)NC(CC(N)=O)C(O)=O)=O)NC(=O)C(C(C)CC)NC(=O)C(CO)NC(=O)C(C(C)O)NC(=O)C1CSSCC2NC(=O)C(CC(C)C)NC(=O)C(NC(=O)C(CCC(N)=O)NC(=O)C(CC(N)=O)NC(=O)C(NC(=O)C(N)CC=1C=CC=CC=1)C(C)C)CC1=CN=CN1 NOESYZHRGYRDH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3016 Hypoglycem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04877 Insuli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0001061 Insul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67584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472 antidiabe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4 chro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5850 clinical syndrom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01 comb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8823 dietary intak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68 ge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1497 healthy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1421 hyperglycem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18 hypoglycaem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25396 insul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0159 metabolic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4102 sea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640 tas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560 therapeutic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1072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580 weight lo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餐盘,包括盘体,盘体的第一侧面设有多个敞开的凹槽;输入器,输入器设于盘体,输入器用于输入用户的身份信息;处理器,处理器设于盘体且与输入器连接,处理器接收身份信息,并对身份信息进行处理,得到食物配比信息,食物配比信息包括食物名称和食物重量;显示器,显示器设于盘体且与处理器连接,显示器能够显示食物配比信息。本申请的智能餐盘不仅能够根据用户具体的身体状况来为用户提供合理的食物参考比例,保证用户的饮食健康,而且具有设置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便于对用户的饮食状况进行管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盘,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餐盘。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的基础措施。对于Ⅰ型糖尿病患者,在合适的总热量、食物成分、规则的餐次安排等措施基础上,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控制高血压和防止低血糖。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者,饮食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糖、脂肪代谢紊乱和高血压以及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然而,目前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没有精确的控制装置,不仅需要自己计算饮食量,繁琐的计算过程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不便,而且还会出现因计算失误给患者带来健康隐患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餐盘,该智能餐盘具有设置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对用户的饮食状况进行管理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餐盘,包括:盘体,所述盘体的第一侧面设有多个敞开的凹槽;输入器,所述输入器设于所述盘体,所述输入器用于输入用户的身份信息;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设于所述盘体且与所述输入器连接,所述处理器接收所述身份信息,并对所述身份信息进行处理,得到食物配比信息,所述食物配比信息包括食物名称和食物重量;显示器,所述显示器设于所述盘体且与所述处理器连接,所述显示器能够显示所述食物配比信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餐盘,通过在盘体设有输入器、处理器和显示器,用户能够通过输入器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然后处理器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身体状况得到该用户的食物配比信息,食物配比信息能够显示在显示器上,便于用户查看。本申请的智能餐盘不仅能够根据用户具体的身体状况来为用户配置合理的食物比例,保证用户的饮食健康,而且设置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对用户的饮食状况进行管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智能餐盘还包括:多个托盘,多个所述托盘分别与多个所述凹槽一一对应,每个所述托盘可拆卸地设于一个所述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智能餐盘还包括:第一重量传感器,所述第一重量传感器设于所述凹槽的底壁,所述第一重量传感器位于所述托盘和所述凹槽的底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托盘的内壁面设有沿竖直方向间隔开分布的刻度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一凹槽和一个第二凹槽,每个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所述第一凹槽为食物容纳区,所述第二凹槽为残羹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二凹槽的周向间隔开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智能餐盘还包括:第二重量传感器,所述第二重量传感器与所述盘体连接,且与所述凹槽错开设置;称重盘,所述称重盘设于所述第二重量传感器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智能餐盘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盘体,所述支撑板上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二重量传感器和所述称重盘,所述支撑板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在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盘体相对设置,以隐藏所述称重盘;在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支撑板的一部分与所述盘体错开设置,以使所述称重盘暴露。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盘体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餐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餐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餐盘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智能餐盘100;
盘体10;凹槽11;第一凹槽111;第二凹槽112;托盘12;
输入器20;显示器30;
支撑板40;称重盘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餐盘100。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餐盘100包括:盘体10、输入器20、处理器和显示器30。
具体而言,盘体10的第一侧面设有多个敞开的凹槽11。输入器20设于盘体10,输入器20用于输入用户的身份信息。处理器设于盘体10且与输入器20连接,处理器接收身份信息,并对身份信息进行处理,得到食物配比信息,食物配比信息包括食物名称和食物重量。显示器30设于盘体10且与处理器连接,显示器30能够显示食物配比信息。
换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餐盘100,如图1所示,主要由盘体10、输入器20、处理器和显示器30组成。在盘体10上设有多个敞开的凹槽11,凹槽11内可以用于放置食物。多个凹槽11可以放置不同的食物,形成多个食品区。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例如,区域可以分为主食区、蔬菜区、肉类区、海鲜区、坚果区和水果区,或者是主食区、蔬菜区、肉类区和水果区。
输入器20、处理器和显示器30可以都设于盘体10,从输入器20上能够输入用户的身份信息。例如,用户的身高、体重、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处理器与输入器20连接,能够接收从输入器20输入的身份信息。处理器可以对身份信息进行处理,根据用户的具体身体状况,得到食物配比信息。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餐盘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计算出健康的食物配比。食物配比信息包括食物名称和食物重量,每种食物都对应相应重量,总的食物量要符合健康饮食标准。例如,用户为糖尿病患者,本申请的餐盘可以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具体身体情况来提供食物配比,糖尿病患者不能食用的食物避免出现在食物配比信息中,针对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每种食物的食物重量,从而在饮食方面准确、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
食物配比信息可以包含多种食物配比模型,可以使用户根据口味进行自行选择。每个食物配比模型都符合健康饮食标准,可以是每种食物配比模型的具体食物种类不同或者是食物重量不同。
显示器30与处理器连接,显示器30能够显示食物配比信息,显示器30具有显示屏,显示屏上显示有具体食物配比信息,便于用户进行观看,提高选择食物的效率。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餐盘100,通过在盘体10设有输入器20、处理器和显示器30,用户能够通过输入器20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然后处理器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身体状况得到该用户的食物配比信息,食物配比信息能够显示在显示器30上,便于用户查看。本申请的智能餐盘100不仅能够根据用户具体的身体状况来为用户配置合理的食物比例,保证用户的饮食健康,而且设置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对用户的饮食状况进行管理。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智能餐盘100还包括多个托盘12,多个托盘12分别与多个凹槽11一一对应,每个托盘12可拆卸地设于一个凹槽11。
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智能餐盘100还具有多个托盘12,托盘12内可以用于盛装食物。托盘12的数量与凹槽11的数量相同,每个凹槽11上都对应一个托盘12。托盘12可拆卸地设于凹槽11上,便于对托盘12的拿取。用户在打菜时,每个托盘12上可以放置相应种类,以及对应重量的食物,然后将托盘12直接放置在凹槽11上,不仅设置简单,而且便于在凹槽11内放置食物,提高打菜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智能餐盘100还包括第一重量传感器,第一重量传感器设于凹槽11的底壁,第一重量传感器位于托盘12和凹槽11的底壁之间。
也就是说,在凹槽11上设有第一重量传感器,并且第一重量传感器位于托盘12和凹槽11的底壁之间。第一重量传感器能够得到托盘12内食物的重量信息,用户可以根据食物配比信息中的每个食物对应的重量与第一重量传感器测量的出的食物重量进行比对,已达到食物配比信息中的每个食物对应的重量。
可选地,托盘12的内壁面设有沿竖直方向间隔开分布的刻度线。
具体地,可以在托盘12的内壁面上设置刻度线,刻度线可以沿托盘12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每个刻度上可以对应有食物的重量,当用户打饭时,可以根据食物配比信息中的每个食物对应的重量,将食物盛到相应的刻度线的位置。通过在托盘12上设置刻度线,可以对食物重量起到预估作用,无需再对食物进行称量,设置简单,便于对食物量进行控制,还能够提高打饭速度。
可选地,多个凹槽11包括多个第一凹槽111和一个第二凹槽112,每个第一凹槽111与第二凹槽112连通,第一凹槽111为食物容纳区,第二凹槽112为残羹区。
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多个凹槽11分为多个第一凹槽111和一个第二凹槽112,在每个第一凹槽111内可以用于放置食物形成食物容纳区。每个第一凹槽111都与第二凹槽112相连通,第二凹槽112可被设置为残羹区,可以将食物残渣放置在第二凹槽112内。由此,第一凹槽111内的食物的汤汁、油汁可以流入至第二凹槽112内,或者是吃的食物残渣,也可以放入第二凹槽112内,不仅能够减少用户食用多余的油脂,而且还能够避免将食物残渣放置在桌面上,由此,服务人员不需要再清理桌面上的残渣,减少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凹槽111沿第二凹槽112的周向间隔开分布。也就是说,多个第一凹槽111均匀地分布在第二凹槽112的四周,且每个第一凹槽111之间间隔分布,不仅便于将每个第一凹槽111内的食物残渣放置在第二凹槽112内,而且便于每个第一凹槽111与第二凹槽112连通。具体地,第一凹槽111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四个第一凹槽111可以为:主食区、蔬菜区、肉类区和水果区。
优选地,第一凹槽111的深度小于第二凹槽112的深度。
也就是说,第二凹槽112的深度大于第一凹槽111的深度,由于每个第一凹槽111都与第二凹槽112连通,当第一凹槽111内有油汁时,油汁能够自动流入第二凹槽112内。通过将第一凹槽111的深度设置为小于第二凹槽112的深度,可以起到自动控油的作用,减少用户对油脂的食入量,进一步保证用户的健康饮食。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智能餐盘100还包括第二重量传感器和称重盘41,第二重量传感器与盘体10连接,且与凹槽11错开设置。称重盘41设于第二重量传感器远离第一侧面的一侧。
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智能餐盘100还设有第二重量传感器和称重盘41,称重盘41内可以放置食物,第二重量传感器可以对称重盘41内的食物进行称量。第二重量传感器与设置在盘体10上,并且与多个凹槽11错开设置。称重盘41设置在第二重量传感器上,用户可以根据食物配比信息中的每个食物对应的重量,使用第二重量传感器对食物进行称重。具体地,可以将盘体10分成食用区和称重区,食用区设有多个凹槽11,称重区设有第二重量传感器和称重盘41,称重盘41内的食物可以直接导入第一凹槽111内。其不仅设置简单,而且分区设置可以避免用户使用过程中将第二重量传感器污染,影响称重结果。
可选地,智能餐盘100还包括支撑板40,支撑板40可活动地设于盘体10,支撑板40上依次设置有第二重量传感器和称重盘41,支撑板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在支撑板40位于第一状态时,支撑板40与盘体10相对设置,以隐藏称重盘41;在支撑板40位于第二状态时,支撑板40的一部分与盘体10错开设置,以使称重盘41暴露。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盘体10上设有支撑板40,支撑板40在盘体10上可活动,支撑板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第二重量传感器和称重盘41设置在支撑板40上。在不需要对食物进行称重时,可以将支撑板40进行收纳。支撑板40位于第一状态时,支撑板40与盘体10相对设置,可以将支撑板40折叠至盘体10下方或一侧,以隐藏称重盘41,可以使得餐盘的整体体积减少。在支撑板40位于第二状态时,支撑板40的一部分与盘体10错开设置,支撑板40展开,以使称重盘41暴露,用户可以将食物放置在称重盘41来对食物进行称重。通过在盘体10上设置支撑板40,不仅便于对食物进行称重,而且便于对餐盘进行收纳。
进一步地,支撑板40与盘体10铰接。支撑板40与盘体10之间通过铰接连接,不仅设置简单,而且便于支撑板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活动,以隐藏或者露出称重盘41。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餐盘100,用户可以通过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得到符合自己身体状况的食物配比,并根据每种食物的重量将食物进行分配,不仅保证用户的饮食健康,而且设置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对用户的饮食状况进行管理。此外,本申请的智能餐盘100还设有可以收集油脂的残羹区,进一步保证了用户的饮食健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餐盘的其他结构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智能餐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盘体,所述盘体的第一侧面设有多个敞开的凹槽;
输入器,所述输入器设于所述盘体,所述输入器用于输入用户的身份信息;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设于所述盘体且与所述输入器连接,所述处理器接收所述身份信息,并对所述身份信息进行处理,得到食物配比信息,所述食物配比信息包括食物名称和食物重量;
显示器,所述显示器设于所述盘体且与所述处理器连接,所述显示器能够显示所述食物配比信息;
多个托盘,多个所述托盘分别与多个所述凹槽一一对应,每个所述托盘可拆卸地设于一个所述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餐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重量传感器,所述第一重量传感器设于所述凹槽的底壁,所述第一重量传感器位于所述托盘和所述凹槽的底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的内壁面设有沿竖直方向间隔开分布的刻度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一凹槽和一个第二凹槽,每个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所述第一凹槽为食物容纳区,所述第二凹槽为残羹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餐盘,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二凹槽的周向间隔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餐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重量传感器,所述第二重量传感器与所述盘体连接,且与所述凹槽错开设置;
称重盘,所述称重盘设于所述第二重量传感器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52930.1U CN217059032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智能餐盘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52930.1U CN217059032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智能餐盘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59032U true CN217059032U (zh) | 2022-07-26 |
Family
ID=82464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52930.1U Active CN217059032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智能餐盘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59032U (zh) |
-
2021
- 2021-09-27 CN CN202122352930.1U patent/CN21705903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622059A1 (en) |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nd controlling food intake of an individual | |
US20100038149A1 (en) | Device and System for Calculating and displaying the Calories in a Meal by a Built In Weigh-Scale and Computer Program in a Kitchen Plate or a Spoon | |
US20070050058A1 (en) | Placemat for calculating and monitoring calorie intake | |
KR100866641B1 (ko) | 개인 맞춤형 식단 제공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 |
US20160299000A1 (en) | Dynamic System to Capture and Assess Calories and Nutrients Inputs to Provide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 |
CN217059032U (zh) | 智能餐盘 | |
CN108648798A (zh) | 一种糖尿病患者用的智能饮食管理系统 | |
CN203349917U (zh) | 可显示营养搭配的餐盘 | |
CN211673573U (zh) | 一种糖尿病患者智能配餐盘 | |
CN210741592U (zh) | 一种主食定量称量杯 | |
CN210119274U (zh) | 一种小儿糖尿病专用饮食计量装置 | |
KR20070084743A (ko) | 당뇨환자 맞춤형 식단 제공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 |
CN209047515U (zh) | 一种全日营养减肥餐盒组合套装 | |
JP2019022545A (ja) | 食事管理用食器 | |
CN222774095U (zh) | 一种称重餐盘装置 | |
CN211317481U (zh) | 一种定量称量杯 | |
CN215777051U (zh) | 一种带有饮食分类功能的糖尿病患者用餐盘 | |
CN220800689U (zh) | 糖尿病饮食定量餐格 | |
CN214964282U (zh) | 糖尿病饮食智能称重分餐盘 | |
CN208590802U (zh) | 糖尿病人用营养餐盘和餐盘组件 | |
CN109580415A (zh) | 一种卡路里检测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健康检测集成系统 | |
CN110864757A (zh) | 一种主食定量称量杯 | |
CN213550995U (zh) | 一种具有膳食管理模块的餐盘 | |
de Lemos | Carbohydrate Counting | |
CN109077419B (zh) | 一种滤汤式可调节营养套餐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