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09330U - 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09330U
CN217009330U CN202123410368.XU CN202123410368U CN217009330U CN 217009330 U CN217009330 U CN 217009330U CN 202123410368 U CN202123410368 U CN 202123410368U CN 217009330 U CN217009330 U CN 2170093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module
box body
strength
battery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1036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帅
信召峰
田立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1036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093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093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093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包括中空的箱体主体;箱体主体的顶部四周边缘,环绕地设置有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的左右两侧,分别等间距设置有三个吊耳;其中,箱体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纵向分布的电池模组;每个电池模组,包括多个横向平行并列设置的电芯;其中,每个电池模组的整体外部横向四周,环绕套有两个矩形的钢带4;每个电池模组的前后两侧中部,粘接有加热膜6。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科学,采用大模组钢带结构,整体安装方便,快捷。同时,整体结构采用高强度钣金结构,重量轻,采用环绕式高强度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有利于提高电池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系统,其作用是将内部电能输出,转换为外部设备做功的一种新能源动力输出系统,主要应用在交通动力电源、电力储能电源、移动通信电源、新能源储能动力电源等领域。
目前,传统的电池系统,外形笨重,内部结构定位安装复杂,且在外力冲击的作用下,整体的安全性能得不到保证。
此外,传统的电池系统,其低温充放电性能较低,无法充分保证动力电池的能量输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其包括中空的箱体主体;
箱体主体的顶部四周边缘,环绕地设置有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
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的左右两侧,分别等间距设置有三个吊耳;
箱体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纵向分布的电池模组;
每个电池模组,包括多个横向平行并列设置的电芯;
每个电池模组的整体外部横向四周,环绕套有两个矩形的钢带;
每个电池模组的前后两侧中部,粘接有加热膜;
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的左右两侧的前后两端以及中部,分别等间距设置有三个吊耳;
箱体主体内部的纵向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横向分布且纵向间隔的两个定位板;
每个定位板,与相邻的电池模组中的端板相顶紧接触。
优选地,吊耳,用于通过螺钉,与位于外部的新能源汽车的车架上预留的安装孔固定连接。
优选地,电池模组的前后两侧,分别具有一个垂直分布的端板。
优选地,每个电池模组中的每个端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具有一个预留的、垂直分布的螺钉通孔;
每个端板,分别通过两个定位螺钉,与箱体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地,加热膜,为呈“凵”字形分布的加热膜。
优选地,加热膜,包括两个横向分布的发热体、中间连接片和线束及连接器;
前后间隔分布的两个发热体的右端部,通过中间连接片相连接;
每个发热体的端部,分别与线束及连接器相连接;
两个发热体,分别粘接在电池模组的前后两侧中部。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其结构设计科学,采用大模组钢带结构,整体安装方便,快捷。同时,整体结构采用高强度钣金结构,重量轻,采用环绕式高强度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有利于提高电池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此外,对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系统,整体电池采用加热膜系统加热,充分提升电池系统在低温环境的充放电效率,充分实现其内电池模组的最佳输出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的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中,任意一个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中,一种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包括中空的箱体主体1;
箱体主体1的顶部四周边缘,环绕地设置有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5;
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5的左右两侧,分别等间距设置有三个吊耳3;
箱体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纵向分布的电池模组2;
每个电池模组2,包括多个横向平行并列设置的电芯9;
每个电池模组2的整体外部横向四周,环绕套有两个矩形的钢带4,从而可以保证、限制电池模组2的外部尺寸;
每个电池模组2的前后两侧中部,粘接有加热膜6。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5的左右两侧的前后两端以及中部,分别等间距设置有三个吊耳3。
具体实现上,吊耳3,用于通过螺钉,与电池系统需要安装的、位于外部的新能源汽车的车架上预留的安装孔固定连接(即螺纹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电池模组2的前后两侧,分别具有一个垂直分布的端板8。
具体实现上,每个电池模组2中的每个端板8的前后两端,分别具有一个预留的、垂直分布的螺钉通孔;
每个端板8,分别通过两个定位螺钉,与箱体主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箱体主体1内部的纵向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横向分布且纵向间隔的两个定位板10;
每个定位板10,与相邻的电池模组2中的端板8相顶紧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箱体主体1的内侧前端,设置有一个现有的高压组件7。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加热膜6,为呈“凵”字形分布的加热膜。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膜6是表面使用PI(聚酰亚胺)作为发热体的绝缘膜,配合使用导线、连接器及其他防护部分的发热装置,用于在低温环境中对电池模组加热。加热膜6,为现有成熟的公知技术,其加热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参见图3所示,加热膜6包括两个横向分布的发热体61、中间连接片62和线束及连接器63;
前后间隔分布的两个发热体61的右端部,通过中间连接片62相连接;
每个发热体61的端部,分别与线束及连接器63相连接;
两个发热体61,分别粘接在电池模组2的前后两侧中部。
具体实现上,线束及连接器63,与高压组件7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体61具有一定的阻值,在两端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可通过电流产生热量。
中间连接片62,其作用是将贴于电池组1前后两侧的加热膜连接起来。
通过线束及连接器63,可将同一电池系统内不同的加热膜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对于本实用新型,加热膜6通过线束及连接器63,与外部供电系统(例如电池系统)的正负极进行连接。供电系统(例如电池系统)通过线束及连接器63,来对发热体61两端施加电压,以实现加热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加热膜6粘贴在电池模组2上,电池管理系统通过预定的加热控制策略,来实现高压组件7中的加热继电器71 的通断,以实现加热膜6的加热功能,充分提升电池系统在低温环境的充放电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2中的多个电芯9叠加后,通过钢带4将两侧的端板8和电芯9整体紧固连接,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整体重量轻。
对于本实用新型,整个箱体主体1采用高强度钣金结构,箱体主体1的四周采用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5,实现外力能量的释放,避免电池模组因外力冲击而引发安全隐患,保证系统的整体安全可靠性能。
整个箱体主体1总体采用纵向布置结构,总体高度低,充分利用需要安装的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底部长度长,高度低的容积优势。
对于本实用新型,将电池模组使用定位螺钉10与箱体主体1紧固连接。整个电池系统使用吊耳3与整车端紧固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整体加热系统粘贴在电池模组侧边,串联而成,电池模组通过定位螺钉与箱体主体连接紧固。加热膜与电池模组粘接处理,简单方便,充分提升电池系统在低温环境的充放电效率,充分实现电池模组的最佳输出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2通过不锈钢的钢带固定,结构简单方便,安全可靠,电池模组整体重量轻,大大减轻了整体电池系统的重量,提高整体能量密度。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其结构设计科学,采用大模组钢带结构,整体安装方便,快捷。同时,整体结构采用高强度钣金结构,重量轻,采用环绕式高强度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有利于提高电池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此外,对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系统,整体电池采用加热膜系统加热,充分提升电池系统在低温环境的充放电效率,充分实现其内电池模组的最佳输出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箱体主体(1);
箱体主体(1)的顶部四周边缘,环绕地设置有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5);
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5)的左右两侧,分别等间距设置有三个吊耳(3);
箱体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纵向分布的电池模组(2);
每个电池模组(2),包括多个横向平行并列设置的电芯(9);
每个电池模组(2)的整体外部横向四周,环绕套有两个矩形的钢带(4);
每个电池模组(2)的前后两侧中部,粘接有加热膜(6);
四周防护钣金结构板(5)的左右两侧的前后两端以及中部,分别等间距设置有三个吊耳(3);
箱体主体(1)内部的纵向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横向分布且纵向间隔的两个定位板(10);
每个定位板(10),与相邻的电池模组(2)中的端板(8)相顶紧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吊耳(3),用于通过螺钉,与位于外部的新能源汽车的车架上预留的安装孔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池模组(2)的前后两侧,分别具有一个垂直分布的端板(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电池模组(2)中的每个端板(8)的前后两端,分别具有一个预留的、垂直分布的螺钉通孔;
每个端板(8),分别通过两个定位螺钉,与箱体主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加热膜(6),为呈“凵”字形分布的加热膜。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加热膜(6),包括两个横向分布的发热体(61)、中间连接片(62)和线束及连接器(63);
前后间隔分布的两个发热体(61)的右端部,通过中间连接片(62)相连接;
每个发热体(61)的端部,分别与线束及连接器(63)相连接;
两个发热体(61),分别粘接在电池模组(2)的前后两侧中部。
CN202123410368.XU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 Active CN2170093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10368.XU CN217009330U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10368.XU CN217009330U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09330U true CN217009330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86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10368.XU Active CN217009330U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093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26196B1 (ko) 콤팩트한 구조의 전지팩
JP6219519B2 (ja) サブモジュールが内部に装着されている電池モジュールアセンブリ
CN102881846B (zh) 电池模块
WO2022011513A1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车辆
CN111933882A (zh) 一种电池系统
KR20190106060A (ko) 배터리 모듈, 이러한 배터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CN212542554U (zh) 电池模组、用于电池模组成组的工装及电动汽车
CN106058106A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111599959B (zh) 电池模组及轻型物流车
CN212113791U (zh) 一种软包电芯的成组结构电池包
CN209947905U (zh) 一种加长款方形铝壳电池模组
CN215731862U (zh) 一种集成bms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及其电池包
CN214505696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
CN211980716U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
CN217009330U (zh) 一种新型大模组高强度电池系统
CN210092284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大模组结构
CN209804783U (zh) 一种动力电池系统
CN214542389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储能电池组插箱
CN113363623A (zh) 一种电池集成式车身底盘及电动汽车
CN114079107A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9163447U (zh) 一种电芯、储能单元结构及动力设备
CN205944186U (zh) 一种结构一体化的软包快充电池组
CN217691402U (zh) 一种高压、低压集成电池包
CN218769820U (zh) 一种圆柱锂电池包
JP2015185414A (ja)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