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69455U - 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69455U
CN216969455U CN202123159972.XU CN202123159972U CN216969455U CN 216969455 U CN216969455 U CN 216969455U CN 202123159972 U CN202123159972 U CN 202123159972U CN 216969455 U CN216969455 U CN 2169694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rest
rotating end
seat
connecting rod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5997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闵晓冬
张少雄
金贝利
严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5997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694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694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694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该座椅扶手包括扶手本体和驱动调节组件,扶手本体的后侧与座椅的靠背部转动连接;驱动调节组件具有第一转动端和第二转动端,第一转动端与扶手本体转动连接,第二转动端能够相对于座椅转动,驱动调节组件可沿第一转动端朝向第二转动端的方向伸缩,使第二转动端相对于坐垫部转动时,第一转动端带动扶手本体相对于靠背部转动。本公开提供的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通过驱动调节组件和扶手本体的连接为转动驱动提供主要支撑点,实现了在转动驱动过程中同时拉动扶手本体进行转动,使扶手本体能相对于靠背进行独立调节,能够更加适应乘客的使用角度,提升了使用舒适性。

Description

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车辆,为了方便乘客在乘坐时进行胳膊的搭置,基本都会在座椅两侧设置侧扶手结构。座椅的侧扶手结构一般集成在座椅的坐垫骨架上,而很多座椅具有靠背调节的功能,因此,座椅的侧扶手结构连接至坐垫骨架的话,则无法随着靠背的转动进行调节。
虽然现在已经设计出一些可以自调节的侧扶手,例如可以进行垂直升降,或进行单轴旋转进行开合等方式的结构,但是都不能与靠背同步转动,且不能与靠背的角度进行匹配,在乘客调节靠背角度之后,侧扶手结构则不能较好地匹配乘客的搭置需求,导致调整灵活度不高,舒适度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座椅扶手,其用于座椅,所述座椅包括转动连接的靠背部和坐垫部,所述座椅扶手包括扶手本体和驱动调节组件,所述扶手本体的后侧用于与座椅的靠背部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调节组件安装在所述坐垫部上,所述驱动调节组件上具有第一转动端和第二转动端,所述第一转动端与所述扶手本体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调节组件能够绕所述第二转动端相对于所述座椅旋转,所述驱动调节组件可沿所述第一转动端朝向所述第二转动端的方向上下和/或前后伸缩,以使所述第二转动端相对于所述坐垫部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端带动所述扶手本体相对于所述靠背部转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调节组件包括驱动件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置所述第一转动端,所述驱动件上设置所述第二转动端;
所述驱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且可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延伸方向滑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上设置有驱动轴套,所述第一连接杆为丝杆,所述驱动轴套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螺纹配合,以使所述驱动电机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延伸方向滑动。
可选地,所述扶手本体包括搭置杆和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连接至所述搭置杆,所述驱动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且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与所述第一转动端转动连接;
所述支撑杆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支撑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所述靠背部的侧面。
可选地,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搭置杆的靠近所述靠背部的一侧,其中另一个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搭置杆的远离所述靠背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杆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杆上;
其中另一个所述支撑杆的端部与所述坐垫部之间通过限位组件滑动连接,以使所述扶手本体相对于所述靠背部转动时,其中另一个所述支撑杆的端部相对于所述靠背部转动。
可选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板和限位滑块,所述限位板设置在其中另一个所述支撑杆的端部,所述限位板上具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块设置在所述坐垫部的侧面上且可在所述限位滑槽内滑动。
可选地,所述限位滑槽为弧形滑槽,且所述弧形滑槽的弧形圆心为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靠背部的转动连接点。
可选地,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坐垫部的侧面相贴合。
第二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座椅,其包括坐垫部、靠背部和上述的座椅扶手。
第三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座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提供的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通过将扶手本体和座椅的靠背部转动连接,使其能够具有相对于靠背部转动调节的结构条件,在此基础上,扶手本体的底部还设置有驱动调节组件,用于实现对扶手本体的驱动,具体地,驱动调节组件的第二转动端转动连接至座椅的坐垫部,为转动驱动提供主要支撑点,驱动调节组件的第一转动端转动连接至扶手本体,并结合驱动调节组件其自身可伸缩的结构设置,实现了使驱动调节组件在沿第二转动端进行转动驱动的过程中,同时拉动第一转动端移动,可伸缩的结构用于适应扶手本体转动过程中第一转动端的位置变化,从而在为扶手本体和靠背部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作用力的同时不影响旋转过程,最终使其不仅能够跟随靠背部的调节移动,还能相对于靠背进行独立调节,因此能够更加适应乘客的使用角度,提升了使用舒适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所述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所述的座椅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所述的另一方式的座椅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所述的另一方式的座椅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座椅扶手;11、扶手本体;111、搭置杆;112、第二连接杆;113、后支撑杆;114、前支撑杆;115、横支撑杆;12、驱动调节组件;121、驱动件;122、第一连接杆;1a、第一转动端;1b、第二转动端;13、限位组件;131、限位板;132、限位滑块;2、坐垫部;3、靠背部;4、连接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对于靠背部可转动调节的座椅来说,现有的侧扶手集成在座椅的坐垫骨架上的方式,无法使侧扶手随着靠背部的转动同时进行调整,虽然市面上出现了通过可升降或者可单轴旋转设置的侧扶手骨架来改善上述问题,但是还是不能够完全与靠背的转动同步,使靠背角度变化后侧扶手的角度无法适应乘客的正常使用,导致舒适性较差。
针对上述缺陷,本公开提供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其通过在扶手上设置独立的驱动调节组件,使座椅的靠背部无论处于什么位置,扶手都可以进行针对性地独立调节,方便乘客根据使用需求灵活调整扶手位置,大大提高了使用舒适性。该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的具体结构设置内容如下: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扶手1,该座椅扶手设置在座椅上。其中,座椅具有相互转动连接的坐垫部2和靠背部3,且靠背部3可沿与坐垫部2的连接边相对于坐垫部2改变旋转角度,座椅扶手1通常设置在座椅的左右方向的一侧或者同时设置在两侧,方便乘客搭置胳膊。
座椅扶手1具体包括扶手本体11和驱动调节组件12,扶手本体11的后侧用于与座椅的靠背部3转动连接;驱动调节组件12安装在坐垫部2上,并且驱动调节组件12上具有第一转动端1a和第二转动端1b,第一转动端1a与扶手本体11转动连接,驱动调节组件12能够绕第二转动端1b相对于座椅旋转,驱动调节组件12可沿第一转动端1a朝向第二转动端1b的方向伸缩,以使第二转动端1b相对于坐垫部2转动时,第一转动端1a带动扶手本体11相对于靠背部3转动。
座椅扶手1与靠背部3的靠背骨架相连接,驱动调节组件12相应地与坐垫部2的骨架相连接,避免结构外露,影响乘客使用以及座椅美观度。具体地,驱动调节组件通过固定支架安装在坐垫部2的骨架上。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扶手本体11的后侧设置连接支架4,通过在连接支架4和靠背部3侧边的对应位置上分别开连接孔,然后通过旋转台阶螺钉拧入连接孔中,实现两者之间的转动连接,同样地,第二转动端1b与坐垫部2的骨架之间、第一转动端1a与扶手本体11之间均可采用上述的转动连接方式。当然,本实施例提供的仅为一种可实现的旋转连接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其他设置方式来实现转动连接,例如轴和孔配合插接等。
具体实现时,直接对驱动调节组件12进行调整,即,对驱动调节组件12进行旋转,由于驱动调节组件12连接在坐垫部2上,其第二转动端1b与坐垫部2沿旋转轴的轴向相对固定,第一转动端1a连接至了扶手本体11,因此,在驱动调节组件12转动时,第一转动端1a的移动能够拉动扶手本体11随之进行移动,进一步地,由于扶手本体11的后侧与靠背部3转动连接,因此使扶手本体11的移动过程为绕与靠背部3的转动连接点旋转,从而实现了扶手本体11相对靠背部3的位置调节。在该过程中,由于扶手本体11的转动会造成第一转动端1a与第二转动端1b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为了不影响转动过程,第一转动端1a至第二转动端1b的方向上,该驱动调节组件12可伸缩,从而适应旋转过程中第二转动端1b的位置变化,并且为自由伸缩,不需要进行人为调整。
其中,在对驱动调节组件12进行调整使其旋转时,可在驱动调节组件12上设置外露的操纵机构,具体可为电动驱动,也可为手动驱动,并且驱动位置设置在驱动调节组件12上的任一位置处均可,只要使其实现能够绕第二转动端1b进行旋转的效果。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前、后、左、右”的方向描述,是以坐在座椅上的乘客为对象所指代的方向,即,前方或前侧,是指乘客的前方或前侧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扶手1通过将扶手本体11和座椅的靠背部3转动连接,使其能够具有相对于靠背部3转动调节的结构条件,在此基础上,扶手本体11的底部还设置有驱动调节组件12,用于实现对扶手本体11的驱动,具体地,驱动调节组件12的第二转动端1b转动连接至座椅的坐垫部2,为转动驱动提供主要支撑点,驱动调节组件12的第一转动端1a转动连接至扶手本体11,并结合驱动调节组件12其自身可伸缩的结构设置,实现了使驱动调节组件12在沿第二转动端1b进行转动驱动的过程中,同时拉动第一转动端1a移动,可伸缩的结构用于适应扶手本体11转动过程中第一转动端1a的位置变化,从而在为扶手本体11和靠背部3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作用力的同时不影响旋转过程,最终使其不仅能够跟随靠背部3的调节移动,还能相对于靠背进行独立调节,也保留了其底部固定在座椅骨架上的外观,因此能够更加适应乘客的使用角度,提升了使用舒适性。
对于驱动调节组件12的结构设置,其进一步包括驱动件121和第一连接杆122,第一连接杆122上设置第一转动端1a,驱动件121上设置第二转动端1b;驱动件121设置在第一连接杆122上,且可沿第一连接杆122的延伸方向滑动。
驱动件121和坐垫部2相互安装,并且能以第二转动端为转轴相对于坐垫部旋转,并且驱动件121进一步设置在第一连接杆122上,由于驱动件121作为第二转动端1b,第一连接杆122与扶手本体11的连接端作为第一转动端1a,因此,驱动件121在第一连接杆122上的滑动即为第一转动端1a与第一转动端1a之间的伸缩运动,该种结构设置较为简单,且运行灵活度更高。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121上具有通孔,第一连接杆122的一端作为第一转动端1a,用于与扶手本体11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过驱动件121上的通孔作为自由端,来实现在驱动件121旋转时,还能够沿第一连接杆122的轴向进行滑动移动。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连接杆122的长度设置需要满足靠背部3在旋转至两个极限位置处时,驱动件121也不会从第一连接杆122上脱离。
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中采用使驱动件121包括驱动电机,坐垫部2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转轴转动连接;驱动电机上设置有驱动轴套,第一连接杆122为丝杆,驱动轴套套设在第一连接杆122上并与第一连接杆122螺纹配合,以使驱动电机沿第一连接杆122的延伸方向滑动。
一方面,本实施例中采用电动驱动的方式实现对驱动调节组件12的旋转调节,方便乘客进行操作,实现了设备使用的轻便化、智能化,另一方面,还使驱动电机与第一连接杆122之间的滑动移动也可通过电机进行驱动,从而实现了使旋转过程和滑动过程的配合效果更平稳,降低了驱动件121与第一连接杆122这两者之间出现移动卡顿的可能。具体地,驱动电机的控制端部,通常为控制按钮,可以设置在座椅的扶手本体11的表面,用户在乘坐时,可以直接通过外露的控制按钮来调节驱动电机的运作,来实现对扶手的调节。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使驱动电机用来驱动自身的旋转运动,使旋转运动的过程中,滑动移动通过位置变化自然发生。甚至,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使用电动驱动的方式,例如,在驱动件121上设置一摇杆,手动对驱动件121进行旋转,也能实现该结构的正常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扶手本体11的底部设置有一个连接支架4,第一连接杆122的端部与连接之间也采用一个驱动台阶螺钉进行连接,实现两者之间的可相对旋转,同样地,此处并不限定转动连接仅可通过连接支架4来实现,也可通过其他设置,例如转轴和通孔配合插接的方式等。
另外,针对于扶手本体11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扶手本体11包括搭置杆111和至少一个支撑杆,支撑杆的顶部连接至搭置杆111,驱动调节组件12设置在支撑杆的底部,且支撑杆的底部与第一转动端1a转动连接;支撑杆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连接杆112,第二连接杆112的一端连接至支撑杆,第二连接杆11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靠背部3的侧面。
在上述结构设置的基础上,连接支架4具体设置在支撑杆的底端,第二连接件自支撑杆的中部朝向后侧延伸,直至其端部连接至靠背部3,作为扶手本体11与靠背部3的旋转连接点,即,通过支撑杆结构,不仅实现了对搭置杆111的支撑,还作为整个扶手本体11用于实现连接的结构基础。搭置杆111的表面可以进一步进行柔性包覆,以提升乘客使用的舒适性。
为了保证支撑效果,并且使结构更加稳定且完整,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支撑杆设置在搭置杆111的靠近靠背部3的一侧,其中另一个支撑杆设置在搭置杆111的远离靠背部3的一侧,第二连接杆112设置在其中一个支撑杆上;其中另一个支撑杆的端部与坐垫部2之间通过限位组件13滑动连接,以使扶手本体11相对于靠背部3转动时,其中另一个支撑杆的端部相对于靠背部3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将靠近靠背部3的支撑杆称为后支撑杆113,将远离靠背部3的支撑杆称为前支撑杆114,第二连接杆112设置在后支撑杆113上,方便与靠背部3连接,在此基础上,在前支撑杆114上还设置限位组件13,以使前支撑杆114和座椅之间具有连接点,避免出现扶手本体11与座椅之间的相对晃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支撑杆,具体可参照图3和图4所示,不设置限位组件,或者将限位组件13设置在后支撑杆113上并通过一个横向支撑杆进行延伸固定,总之只要能够保证座椅扶手1的稳定性即可。优选地,可在前支撑杆114和后支撑杆113之间进一步连接横支撑杆115,以对结构的强度进一步提升。
限位组件13具体可包括限位板131和限位滑块132,限位板131设置在其中另一个支撑杆的端部,限位板131上具有限位滑槽,限位滑块132设置在坐垫部2的侧面上且可在限位滑槽内滑动。通过限位滑块132和限位槽的设置实现两者之间的相对滑动,结构简单,且活动灵活。限位滑块132具体可以设置为固定在坐垫部2上的台阶螺钉,螺钉的顶部位于限位板131的背离坐垫部2的一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对限位板131的固定作用。
进一步地,限位滑槽为弧形滑槽,且弧形滑槽的弧形圆心为第二连接杆112与靠背部3的转动连接点,以配合扶手本体11相对于和靠背部3的转动连接点的旋转。另外,限位板131可设置为与坐垫部2的侧面相贴合,更加能够起到侧向紧固不晃动的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其包括坐垫部2、靠背部3和座椅扶手1,其中,座椅扶手1设置在座椅上。
该座椅的靠背部3可沿与坐垫部2的连接边相对于坐垫部2改变旋转角度,座椅扶手1通常设置在座椅的左右方向的一侧或者同时设置在两侧,方便乘客搭置胳膊。
本实施例中的座椅扶手1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与实施例一提供的座椅扶手1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车体,车体内设置有座椅,座椅包括坐垫部2、靠背部3和座椅扶手1,座椅扶手1通常设置在座椅的左右方向的一侧或者同时设置在两侧。
本实施例中的座椅扶手1及座椅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与实施例一提供的座椅扶手1及座椅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可以是乘用车,也可以是商用车等,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座椅扶手1及座椅的车辆均属于本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座椅扶手,其用于座椅,所述座椅包括转动连接的靠背部和坐垫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扶手包括扶手本体和驱动调节组件,所述扶手本体的后侧用于与座椅的靠背部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调节组件安装在所述坐垫部上,所述驱动调节组件上具有第一转动端和第二转动端,所述第一转动端与所述扶手本体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调节组件能够绕所述第二转动端相对于所述座椅旋转,所述驱动调节组件可沿所述第一转动端朝向所述第二转动端的方向上下和/或前后伸缩,以使所述第二转动端相对于所述坐垫部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端带动所述扶手本体相对于所述靠背部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调节组件包括驱动件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置所述第一转动端,所述驱动件上设置所述第二转动端;
所述驱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且可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延伸方向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上设置有驱动轴套,所述第一连接杆为丝杆,所述驱动轴套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螺纹配合,以使所述驱动电机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延伸方向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本体包括搭置杆和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连接至所述搭置杆,所述驱动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且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与所述第一转动端转动连接;
所述支撑杆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支撑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所述靠背部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搭置杆的靠近所述靠背部的一侧,其中另一个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搭置杆的远离所述靠背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杆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杆上;
其中另一个所述支撑杆的端部与所述坐垫部之间通过限位组件滑动连接,以使所述扶手本体相对于所述靠背部转动时,其中另一个所述支撑杆的端部相对于所述靠背部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板和限位滑块,所述限位板设置在其中另一个所述支撑杆的端部,所述限位板上具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块设置在所述坐垫部的侧面上且可在所述限位滑槽内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滑槽为弧形滑槽,且所述弧形滑槽的弧形圆心为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靠背部的转动连接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坐垫部的侧面相贴合。
9.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坐垫部、靠背部和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扶手。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
CN202123159972.XU 2021-12-15 2021-12-15 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 Active CN2169694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9972.XU CN216969455U (zh) 2021-12-15 2021-12-15 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9972.XU CN216969455U (zh) 2021-12-15 2021-12-15 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69455U true CN216969455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47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59972.XU Active CN216969455U (zh) 2021-12-15 2021-12-15 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694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22230C2 (ru) Антропоморфическая поворачиваемая опора верхней части спинки сиденья
US5131717A (en) Reclining chair having a movable seat back and a movable seat bottom
KR20180108955A (ko) 차량의 시트 위치 조절 장치
CN105730291B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机构
JP2004516189A (ja) 特に航空機の寝台に変換可能なシート
WO2023093199A1 (zh) 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
WO2019080171A1 (zh) 儿童安全座椅骨架及其拆装isofix的方法
CN216969455U (zh) 座椅扶手、座椅及车辆
JP2003504130A (ja)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KR100457396B1 (ko) 차량용 시트의 높이조절장치
CN218892464U (zh) 零重力车辆座椅及座椅骨架
CN208343998U (zh) 一种儿童汽车座
CN209750402U (zh) 一种多功能美容床
CN221671293U (zh) 一种转动沙发
CN108394320A (zh) 一种儿童汽车座
JPH0619397Y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18907002U (zh) 一种长度可调的汽车座椅扶手
CN219651058U (zh) 一种手动式汽车旋转座椅装置
CN220147192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三折汽车座椅
CN219544552U (zh) 一种零重力座椅调角器装置及汽车座椅
CN215043743U (zh) 一种飞机座椅靠背调节机构
CN221293132U (zh) 一种手动扶手机构及座椅
CN215076931U (zh) 一种靠背角度可调节的椅子
CN216021742U (zh) 一种轮椅
CN221067856U (zh) 一种儿童安全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