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46026U - 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 Google Patents

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46026U
CN216946026U CN202123040597.7U CN202123040597U CN216946026U CN 216946026 U CN216946026 U CN 216946026U CN 202123040597 U CN202123040597 U CN 202123040597U CN 216946026 U CN216946026 U CN 2169460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roller mechanism
wheel
bottom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4059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平
朱明厚
庄智敏
胡海龙
刘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4059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460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460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4602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车轮承载机构,包括安装架、辊筒机构,安装架具有底板,车轮承载机构还包括转动机构和角度调整组件,辊筒机构的下端与底板通过转动机构转动连接;角度调整组件设于辊筒机构靠近底板的一侧,角度调整组件用于改变辊筒机构与底板的夹角。本实用新型的车轮承载机构使得承载车辆车轮的辊筒机构可以在安装时进行角度调整以满足大多数车辆的车轮尺寸,车轮表面与辊筒机构的辊筒表面处于相切的状态,以使得辊筒机构可以更好地夹持车辆的车轮,使得车轮表面与辊筒机构的辊筒表面处于相切的状态,便于推动车轮。

Description

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背景技术
现在换电车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换电车辆使用的能源基本上为电能,换电车辆在电能使用完后需要充电,由于现在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的限制,换电车辆充满电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不如燃油汽车直接加油简单快速。因此,为了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在换电车辆的电能快耗尽时更换电池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为了便于给换电车辆更换电池,满足换电车辆的换电需求,需要建造换电站,以便于换电车辆的电池包在亏电时,可以通过驶入换电站进行换电。
换电车辆进行换电时需驶上换电室内的举升机,通过举升机将换电车辆抬高,以使换电车辆的底盘与换电平台具有一定高度,便于换电设备进行换电操作。举升机上用于承载车辆前轮的辊筒机构一般是V形结构,以避免车辆在换电时发生移动。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 110293943 A公开了一种抬升式引导定位车道,该抬升式引导定位车道固定设置的引导斜坡,固定设置的上升斜坡,其与引导斜坡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引导斜坡与上升斜坡之间的换电通道。该方案中的用于定位并承载车轮的支撑组件呈V型设置,但其支撑组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无法调整,因此,当遇到一些车轮尺寸过大或过小的车辆,车轮表面与辊支撑组件的表面无法处于相切的状态,这就导致对换电车辆进行轮距调节时不容易推动车轮,需要施加比预先计算的推力更大的作用力才行,导致换电能耗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现有技术中由于用于定位并承载车轮的支撑组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无法调整而无法适配尺寸过大或过小的车轮,车轮表面与支撑组件表面无法处于相切的状态,导致换电能耗较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轮承载机构,包括安装架、辊筒机构,所述安装架具有底板,所述车轮承载机构还包括:
转动机构,所述辊筒机构的下端与所述底板通过所述转动机构转动连接;
角度调整组件,所述角度调整组件设于所述辊筒机构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角度调整组件用于改变所述辊筒机构与所述底板的夹角。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承载车辆车轮的辊筒机构可以在安装时进行角度调整以满足大多数车辆的车轮尺寸,车轮表面与辊筒机构的辊筒表面处于相切的状态,使得辊筒机构可以更好地夹持车辆的车轮,当通过轮距调节机构对车辆位置进行调节时,不会由于车轮被辊筒机构卡住而导致轮距调节机构提供的推力无法推动车轮,只有在轮距调节机构提供更大的推力时才能推动车轮,并且通过角度调整组件可以在部分车轮尺寸与辊筒机构的夹持角度不匹配时对辊筒机构进行二次调整,以满足使用需求,提高车轮承载机构对车轮尺寸的适用范围。
较佳地,所述角度调整组件包括导向子组件与限位子组件;
所述导向子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移动部与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移动部与所述辊筒机构滑动连接或抵接;
所述移动部在所述固定部的引导下,沿着第一方向在所述底板上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为车辆长度方向;
所述限位子组件用于限定所述移动部在所述固定部上的相对位置。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导向子组件与限位子组件的配合对辊筒机构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同时避免角度调节完毕后辊筒机构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影响使用效果。
较佳地,所述固定部为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移动部包括与所述滑轨相适配的滑块以及与所述辊筒机构滑动连接的转动块,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部设有斜面,所述斜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辊筒机构的倾斜方向同向,所述斜面上开设有向下凹陷的凹槽或竖向设置的通孔,所述凹槽或通孔内铰接有所述转动块,部分所述转动块伸出所述凹槽或通孔并与所述辊筒机构滑动连接;或,所述固定部为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移动部包括与所述滑轨相适配的滑块以及与所述辊筒机构抵接的转动块,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部设有斜面,所述斜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辊筒机构的倾斜方向同向,所述斜面上开设有向下凹陷的凹槽或竖向设置的通孔,所述凹槽或通孔内铰接有所述转动块,部分所述转动块伸出所述凹槽或通孔并与所述辊筒机构抵接。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滑轨用于引导滑块的移动方向,防止滑块在移动过程中产生偏移,提高滑块的移动精度。滑块在沿车辆行驶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转动块沿车辆行驶方向同步移动,从而改变转动块和辊筒机构的相对位置,使辊筒机构和框架体之间的角度产生改变。转动块与滑块铰接,使得转动块能够根据辊筒机构的倾斜角度进行适应性的角度调整,转动块和辊筒机构之间始终保持面接触,提高对辊筒机构的支撑效果。在滑块上设置凹槽或者通孔,并将部分转动块铰接在凹槽或者通孔的内部,充分利用了滑块内部的空间,缩短移动部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较佳地,所述限位子组件包括侧板和调节杆,所述侧板设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辊筒机构远离所述转动机构的一侧,所述调节杆螺纹连接于所述侧板且用于驱动所述移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调节杆相对侧板的移动来驱动移动部移动,从而调节辊筒机构与底板之间的夹角,调节杆与侧板螺纹连接可以在不对辊筒机构调节时限制调节杆发生轴向移动从而避免移动部相对固定部继续移动。
较佳地,所述侧板上设有调节螺母,所述调节杆穿过所述调节螺母、所述侧板后与所述移动部连接,所述调节杆通过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侧板螺纹连接。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在侧板上设置调节螺母,避免在侧板上加工螺纹孔,降低了生产成本。
较佳地,所述导向子组件有两个,两个所述导向子组件沿着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方向为车辆宽度方向。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设置两个导向子组件确保对辊筒机构在角度调整完后具有稳定的支撑,避免辊筒机构在车辆车轮驶入时由于受力不均而发生偏移。
较佳地,所述辊筒机构包括辊筒安装板和多个辊筒,所述辊筒转动安装于所述辊筒安装板上,且多个所述辊筒的转动轴线之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一方面便于对车辆的车轮进行支撑,另一方面便于轮距调节机构对车辆在举升机上的左右位置进行调节。
较佳地,所述辊筒机构还包括调整板,所述辊筒安装板设置于所述调整板上,所述调整板通过所述转动机构转动连接于所述底板。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设置调整板避免辊筒安装板直接铰接在底板上,便于后期对辊筒进行拆卸维修。
较佳地,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两块第一耳板、两组第二耳板及转动轴,两块所述第一耳板设于所述调整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且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两块所述第一耳板分别位于所述调整板的两端,两组所述第二耳板设于所述底板上且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一耳板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耳板和对应的所述第二耳板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转动机构采用上述结构,结构简单,能够为辊筒机构提供稳定的支撑。
较佳地,所述车轮承载机构具有两个辊筒机构,两个所述辊筒机构相对设置。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将两个辊筒机构设置成自下而上依次远离的形式,当车轮位于该两个辊筒机构上时,可以更好地对车轮沿着车辆长度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车轮在进行轮距调节时发生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较佳地,两个所述辊筒机构的下端均分别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辊筒机构均对应设有所述角度调整组件。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两个辊筒机构相对于底板的角度均为可调节的,可以使得两个辊筒机构在满足合适倾斜角度的情况下倾斜相同的角度,避免一侧的辊筒机构倾斜角度过大导致车辆前倾或者后倾,影响换电小车对车辆换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举升机,所述举升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轮承载机构。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举升机采用上述结构的车轮承载机构,使得承载车辆车轮的辊筒机构可以在安装时进行角度调整以满足大多数车辆的车轮尺寸,通过角度调整组件可以在部分车轮尺寸与辊筒机构的夹持角度不匹配时对辊筒机构进行二次调整,以满足使用需求,提高举升机对车轮尺寸的适用范围,使得车轮表面与辊筒机构的辊筒表面处于相切的状态,从而辊筒机构可以更好地夹持车辆的车轮,当通过轮距调节机构对车辆位置进行调节时,不会由于车轮被辊筒机构卡住而导致轮距调节机构提供的推力无法推动车轮,只有在轮距调节机构提供更大的推力时才能推动车轮,同时可以避免车辆在进行换电时发生溜车现象。
较佳地,所述车轮承载机构有两个,两个所述车轮承载机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举升机的框架体上。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设置两个车轮承载机构使得换电车辆的同轴的两个车轮保持相同的高度,避免车辆左右倾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电站,所述换电站包括如上所述的举升机。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车轮承载机构使得承载车辆车轮的辊筒机构可以在安装时进行角度调整以满足大多数车辆的车轮尺寸,车轮表面与辊筒机构的辊筒表面处于相切的状态,使得辊筒机构可以更好地夹持车辆的车轮,当通过轮距调节机构对车辆位置进行调节时,不会由于车轮被辊筒机构卡住而导致轮距调节机构提供的推力无法推动车轮,只有在轮距调节机构提供更大的推力时才能推动车轮,并且通过角度调整组件可以在部分车轮尺寸与辊筒机构的夹持角度不匹配时对辊筒机构进行二次调整,以满足使用需求,提高车轮承载机构对车轮尺寸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举升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车轮承载机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沿着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2中车轮承载机构的安装架及第二耳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车轮承载机构中辊筒机构、第一耳板与角度调整组件的配合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角度调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框架体100
升降机构200
底座300
车轮承载机构400
安装架410
底板411
侧板412
第二耳板413
转动轴414
调节螺母415
辊筒机构420
辊筒421
辊筒安装板422
调整板423
第一耳板424
滑块430
滑槽431
斜面432
凹槽433
铰接孔434
滑轨440
调节杆450
转动块460
铰接轴4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以下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技术特征,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技术特征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也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电站,该换电站具有换电室、充电室及换电设备,换电室内具有对位于换电室内的换电车辆进行升降的举升机,举升机包括前举升机和后举升机,分别对换电车辆的前轮和后轮进行举升。换电车辆在换电室内更换电池包,充电室为电池包充电并储存电池包,换电设备可在换电室和充电室之间做往复运动。换电设备用于对换电车辆进行更换电池,当换电车辆具有换电需求并被定位在举升机上时,换电设备驶入换电车辆底部,拆卸电池,将拆卸下的电池送回充电室,安装电池时,换电设备从充电室获取满电电池,并从充电室驶入换电室中对换电车辆进行换电。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实施例1提供一种举升机的具体实施方式,该举升机设于换电站的换电室中并用于对位于换电室内的换电车辆进行升降。举升机包括框架体100、底座300和升降机构200,升降机构200位于框架体100与底座300之间,并带动框架体100在高度方向上升降。通过升降机构200使得位于框架体100上的换电车辆在高度方向上进行升降,以使得换电车辆的下方具有足够的空间供换电小车对换电车辆进行换电。
本实施例中的举升机的框架体100上设有车轮承载机构400,该车轮承载机构400用于承载换电车辆同轴的两个车轮。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举升机的框架体100对应换电车辆同轴的两个车轮的位置处分别具有一个车轮放置部,车轮承载机构400安装于前述的车轮放置部上,如图1所示,即两个车轮承载机构400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举升机的框架体100上。
如图2~图4所示,车轮承载机构400包括安装架410、两个辊筒机构420、转动机构和角度调整组件,其中,安装架410具有底板411,两个辊筒机构420的下端与安装架410的底板411均通过一转动机构转动连接且两个辊筒机构420均对应设有角度调整组件,两个辊筒机构相对设置,即沿着自下而上的方向,两个辊筒机构相互远离,从而两个辊筒机构420能够对车轮进行车辆行进方向的限位,避免车轮发生前后方向的移动。每个辊筒机构420均可通过角度调整组件实现角度可调。
具体的,角度调整组件设于辊筒机构420靠近底板411的一侧,即如图4所示,角度调整组件设于辊筒机构420的下侧,角度调整组件用于改变辊筒机构420与底板411的夹角。
如图4所示,辊筒机构420包括截面呈U型的辊筒安装板422和多个用于支撑车轮的辊筒421,辊筒421的两端转动安装于辊筒安装板422上,且多个辊筒421的转动轴线之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
更优的,如图6所示,为了便于后期对辊筒421进行拆卸维修,辊筒机构420还包括调整板423,辊筒安装板422通过螺栓可拆卸设置于调整板423上,调整板423通过转动机构转动连接于底板411,避免辊筒安装板422直接铰接在底板411上。
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辊筒安装板422也可以通过卡扣等其他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安装在调整板423上,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图4~图6所示,转动机构包括两块第一耳板424、两组第二耳板413及转动轴414,每组第二耳板413里有两块第二耳板413,其中,两块第一耳板424设于调整板423靠近底板411的一端(即图4的调整板423的下端),且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两块第一耳板424分别位于调整板423的两端(即图3中的调整板423的左右两端),两组第二耳板413设于底板411上且分别与两块第一耳板424对应设置,第一耳板424和对应的同一组的两块第二耳板413通过转动轴414转动连接,上述结构能为辊筒机构420提供稳定的支撑。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每组第二耳板413也可只有一块第二耳板413,只要将第一耳板424与对应位置处的第二耳板413通过转动轴414转动连接即可;若本实施例中未设置调整板423,第一耳板424设于辊筒安装板422上靠近底板411的一端,也可以实现辊筒机构420相对底板411转动的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角度调整组件包括两个导向子组件与限位子组件,两个导向子组件沿着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第二方向为车辆宽度方向。每个导向子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移动部与固定部,固定部设置于底板411上,移动部与辊筒机构420滑动连接。移动部在固定部的引导下,沿着第一方向在底板411上移动,第一方向为车辆长度方向。即每个辊筒机构420的移动部和固定部均设置有两个,两个移动部和固定部分别位于辊筒机构420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通过设置两个导向子组件确保对辊筒机构420在角度调整完后具有稳定的支撑,避免辊筒机构420在车辆车轮驶入时由于受力不均而发生偏移。限位子组件用于限定移动部在固定部上的相对位置。
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导向子组件也可只有一个,该导向子组件设置在底板411上且用于支撑辊筒机构420的中部位置;或导向子组件也可设置两个以上,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依次排布,具体设置数量可以根据辊筒机构42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如图4、图6~图8所示,固定部为滑轨440,滑轨440沿第一方向延伸,移动部包括与滑轨440相适配的滑块430以及与辊筒机构420滑动连接的转动块460,滑块430的底部具有滑槽431,滑块430通过滑槽431与滑轨440配合滑动,转动块460的上端面具有导滑平面,滑块430远离底板411的端部设有斜面432,斜面432的倾斜方向与辊筒机构420的倾斜方向同向,斜面432上开设有向下凹陷的凹槽433,凹槽433内铰接有转动块460,具体的,滑块430的位于凹槽433的两个侧壁上具有铰接孔434,凹槽433内通过铰接轴470铰接有该转动块460,部分转动块460(图7中的转动块460的上端部分)伸出凹槽433并与辊筒机构420滑动连接,即转动块460通过其导滑平面与辊筒机构420始终保持面接触,使得转动块460可以更加稳定地支撑辊筒机构420,且在对辊筒机构420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时,转动块460的导滑平面相对于辊筒机构420滑动。
更优的,为了避免转动块460的导滑平面与辊筒机构420在相对滑动时脱离,导滑平面可以设置导向槽,辊筒机构420的底部设置导向块,导向块位于该导向槽内并在辊筒机构420进行角度调整时,导向块在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上移动。
角度调整组件的导向子组件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滑轨440用于引导滑块430的移动方向,防止滑块430在移动过程中产生偏移,提高滑块430的移动精度。滑块430在沿车辆行驶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转动块460沿车辆行驶方向同步移动,同时转动块460与滑块430相对转动,转动块460根据辊筒机构420的倾斜角度进行适应性的角度调整,保证转动块460和辊筒机构420的始终处于面接触的状态,从而改变转动块460和辊筒机构420的相对位置,使辊筒机构420和框架体100之间的角度产生改变。另一方面,通过在在滑块430上设置凹槽433,可以将部分转动块460铰接并容设在凹槽433内部,充分利用滑块430内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缩小导向子组件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当然,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滑块430也可以不设置该凹槽433,而是直接将转动块460与滑块430直接铰接,而转动块460还是通过其导滑平面与辊筒机构420滑动连接;转动块460的上端面也可以不设置导滑平面,而设计成导滑弧面或者不规则的表面,只要能够对辊筒机构420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即可;斜面432的向下凹陷的凹槽433也可以采用竖向设置的通孔代替,且滑块430的位于通孔的两个侧壁上也可同样开设铰接孔434,通孔内通过铰接轴470铰接有转动块460,部分转动块460伸出通孔并与辊筒机构420抵接,同样可以起到减小导向子组件在高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的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4、图6~图7所示,限位子组件包括侧板412和调节杆450,侧板412设于底板411上且位于辊筒机构420远离转动机构的一侧,调节杆450螺纹连接于侧板412且用于驱动移动部在第一方向移动。
具体的,侧板412上开设有具有内螺纹的连接孔,调节杆450上设有与连接孔的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调节杆450与该连接孔螺纹连接,通过调节杆450伸入侧板412的距离来驱动滑块430在滑轨440上移动,从而调节辊筒机构420与底板411之间的夹角,且调节杆450与侧板412的螺纹连接可以在不对辊筒机构420调节时限制调节杆450发生轴向移动从而避免移动部相对固定部继续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侧板412与底板411均为安装架410的一部分,即侧板412与底板411为一体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侧板412与底板411也可为分体结构,通过螺栓等方式可拆卸安装固定。
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虽然车轮承载机构400也具有两个辊筒机构420,但只有一个辊筒机构420与底板411之间设有角度调整组件,即只有一个辊筒机构420的角度可以调整,同样可以扩大举升机对车轮尺寸的适用范围,以满足使用需求。
【实施例2】
实施例2提供了另一种举升机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车轮承载机构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为滑轨440,滑轨440设置在底板411上,该滑轨440沿第一方向延伸。移动部包括与滑轨440相适配的滑块430以及与辊筒机构420抵接的转动块460。滑块430的底部具有滑槽431,滑块430通过滑槽431与滑轨440配合滑动。转动块460的上端面具有导滑平面,滑块430远离底板411的端部设有斜面432,斜面432的倾斜方向与辊筒机构420的倾斜方向同向,斜面432上开设有向下凹陷的凹槽433。滑块430的位于凹槽433的两个侧壁上具有铰接孔434,凹槽433内通过铰接轴470铰接有转动块460,部分转动块460伸出凹槽433并与辊筒机构420抵接。
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斜面432的向下凹陷的凹槽433也可以采用竖向设置的通孔代替,且滑块430的位于通孔的两个侧壁上也可同样开设铰接孔434,通孔内通过铰接轴470铰接有转动块460,部分转动块460伸出通孔并与辊筒机构420抵接,同样可以起到减小导向子组件在高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的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实施例3提供了另一种举升机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3与实施例1~2的车轮承载机构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侧板412上具有通孔,调节螺母415焊接在侧板412的外壁上,调节螺母415的螺孔与侧板412上的通孔同轴设置。所述调节杆450上设有与调节螺母415的螺孔匹配的外螺纹。调节时,通过转动调节杆450,使调节杆450相对调节螺母415发生轴向移动,进而带动滑块430在滑轨440上移动。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在侧板412上设置调节螺母415,避免在侧板412上加工螺纹孔,降低了生产成本。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车轮承载机构,包括安装架、辊筒机构,所述安装架具有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承载机构还包括:
转动机构,所述辊筒机构的下端与所述底板通过所述转动机构转动连接;
角度调整组件,所述角度调整组件设于所述辊筒机构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角度调整组件用于改变所述辊筒机构与所述底板的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整组件包括导向子组件与限位子组件;
所述导向子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移动部与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移动部与所述辊筒机构滑动连接或抵接;
所述移动部在所述固定部的引导下,沿着第一方向在所述底板上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为车辆长度方向;
所述限位子组件用于限定所述移动部在所述固定部上的相对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移动部包括与所述滑轨相适配的滑块以及与所述辊筒机构滑动连接的转动块,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部设有斜面,所述斜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辊筒机构的倾斜方向同向,所述斜面上开设有向下凹陷的凹槽或竖向设置的通孔,所述凹槽或通孔内铰接有所述转动块,部分所述转动块伸出所述凹槽或通孔并与所述辊筒机构滑动连接;
或,所述固定部为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移动部包括与所述滑轨相适配的滑块以及与所述辊筒机构抵接的转动块,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部设有斜面,所述斜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辊筒机构的倾斜方向同向,所述斜面上开设有向下凹陷的凹槽或竖向设置的通孔,所述凹槽或通孔内铰接有所述转动块,部分所述转动块伸出所述凹槽或通孔并与所述辊筒机构抵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子组件包括侧板和调节杆,所述侧板设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辊筒机构远离所述转动机构的一侧,所述调节杆螺纹连接于所述侧板且用于驱动所述移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轮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上设有调节螺母,所述调节杆穿过所述调节螺母、所述侧板后与所述移动部连接,所述调节杆通过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侧板螺纹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子组件有两个,两个所述导向子组件沿着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方向为车辆宽度方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机构包括辊筒安装板和多个辊筒,所述辊筒转动安装于所述辊筒安装板上,且多个所述辊筒的转动轴线之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轮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机构还包括调整板,所述辊筒安装板设置于所述调整板上,所述调整板通过所述转动机构转动连接于所述底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轮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两块第一耳板、两组第二耳板及转动轴,两块所述第一耳板设于所述调整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且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两块所述第一耳板分别位于所述调整板的两端,两组所述第二耳板设于所述底板上且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一耳板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耳板和对应的所述第二耳板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轮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承载机构具有两个辊筒机构,两个所述辊筒机构相对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轮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辊筒机构的下端均分别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辊筒机构均对应设有所述角度调整组件。
12.一种举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轮承载机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举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承载机构有两个,两个所述车轮承载机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举升机的框架体上。
14.一种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站包括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举升机。
CN202123040597.7U 2021-12-02 2021-12-02 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69460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40597.7U CN216946026U (zh) 2021-12-02 2021-12-02 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40597.7U CN216946026U (zh) 2021-12-02 2021-12-02 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46026U true CN216946026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307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40597.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6946026U (zh) 2021-12-02 2021-12-02 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460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03977A (zh) * 2021-12-02 2022-11-08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03977A (zh) * 2021-12-02 2022-11-08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CN115303977B (zh) * 2021-12-02 2024-07-02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93349B (zh) 一种顶升联动式十六轮四向穿梭车
TW201912448A (zh) 電動汽車的換電平台及換電系統
CN112935697B (zh) 大直径筒体的直缝焊接和组队焊接设备
CN216946026U (zh) 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CN115284962A (zh) 换电机器人及换电站
CN115303977A (zh) 车轮承载机构、举升机及换电站
CN108116468A (zh) 一种面料卷筒水平移动旋转搬运车
CN111605430A (zh) 一种车辆电池转动机构、传输部件及侧向换电平台
CN109332965B (zh) 一种充电弓工件的焊缝系统
CN217623398U (zh) 一种工件转运装配车
CN216300846U (zh)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CN212709039U (zh) 一种车辆电池转动机构、传输部件及侧向换电平台
CN221639075U (zh) 一种换辊车
CN221664385U (zh) 一种停车库用搬运装置
CN220467107U (zh) 一种供电架线机构
CN220615786U (zh) 一种多功能换电小车
CN110165978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板车载装置
CN216153616U (zh) 载车平台及换电站
CN218975056U (zh) 一种转动装置移动沙盘
CN217477137U (zh) 换电机器人及换电站
CN219858927U (zh) 一种石墨负极材料物料输送装置
CN219857108U (zh) 一种侧向换电装置
CN219787103U (zh) 一种应用于变压器油箱储油柜纵缝和环缝的焊接装置
CN215793289U (zh) 一种用于轨道乘骑车设备进出库的轨道切换装置
CN221413623U (zh) 一种用于货车转向架维护保养的防护漆喷涂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7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70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7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