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14668U - 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14668U
CN216814668U CN202123186429.9U CN202123186429U CN216814668U CN 216814668 U CN216814668 U CN 216814668U CN 202123186429 U CN202123186429 U CN 202123186429U CN 216814668 U CN216814668 U CN 2168146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evaporato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8642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德强
苏少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8642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146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146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146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其中,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单元和冷凝部,换热单元的蒸发器的出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连接,第一冷凝器的出口通过换热器与泵体的入口连接,泵体的出口与蒸发器的入口连接;冷凝部与换热器连接。本公开通过换热器和冷凝部的配合使用,可以实现对第一冷凝器降温后的冷却介质进行二次换热降温,从而保证输送回蒸发器的冷却介质能够充分地被降温,保证蒸发器对外部环境中空气的降温效果。同时,还可减轻泵体的工作负担,在外部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不提高泵体功率,利用换热器和冷凝部配合,仍能保证冷却介质被充分降温,从而进一步保证蒸发器对环境升温后的空气有效降温。

Description

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数据中心包括但不限制地用于对云计算、云服务、云存储、大数据、深度学习等应用场景下的数据处理。数据中心在工作时发热量较大,通常需要利用换热系统对其进行散热降温。换热系统中的冷凝器在工作时需要泵体为其提供工作动力,然而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冷凝器通过泵体驱动所产生的换热效率无法满足数据中心对换热系统的散热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
换热单元,包括蒸发器、第一冷凝器、换热器、泵体,蒸发器的出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连接,第一冷凝器的出口通过换热器与泵体的入口连接,泵体的出口与蒸发器的入口连接;
冷凝部,与换热器连接,用于对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蒸发器的出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之间连接有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支路上设置有第一压缩机,第一阀门配置为在第一压缩机启动的情况下阀门关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换热器的出口与蒸发器的入口之间连接有并联设置的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第三支路上设置有泵体,第四支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第二阀门配置为在第一压缩机启动的情况下阀门开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冷凝部包括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的入口与换热器的出口连接,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与换热器的入口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冷凝部还包括第一风机,第二冷凝器设置在第一风机的排风侧,第一风机用于对第二冷凝器散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冷凝部还包括壳体和喷淋装置,第二冷凝器、喷淋装置和第一风机均设置在壳体中,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排风口,第二冷凝器靠近进风口设置,第一风机靠近排风口设置,喷淋装置设置在第二冷凝器上方,用于通过喷淋方式对第二冷凝器散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二风机,第一冷凝器设置在第二风机的排风侧,第二风机用于对第一冷凝器散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泵体为氟泵;
和/或,换热器的出口与泵体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一储液部,蒸发器和换热器的入口均设置有膨胀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凝器的入口与换热器的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与换热器的入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储液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单元,冷凝部与各换热单元的换热器一一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通过换热器和冷凝部的配合使用,可以实现对第一冷凝器降温后的冷却介质进行二次换热降温,从而保证输送回蒸发器的冷却介质能够充分地被降温,保证蒸发器对外部环境中空气的降温效果。同时,还可减轻泵体的工作负担,在外部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不提高泵体功率,利用换热器和冷凝部配合,仍能保证冷却介质被充分降温,从而进一步保证蒸发器对环境升温后的空气有效降温。
应当理解,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换热单元100,蒸发器11,第一冷凝器12,换热器13,泵体14,第一支路15,第二支路16,第三支路17,第四支路18,第二风机19;
蒸发器的出口111,蒸发器的入口112;
第一冷凝器的入口121,第一冷凝器的出口122;
换热器的第一入口131,换热器的第一出口132,换热器的第二出口 133,换热器的第二入口134;
冷凝部200,第二冷凝器21,第一风机22,壳体23,喷淋装置24,第二压缩机25,第二储液部26;
进风口231,排风口232;
第一阀门151,第一压缩机161,第二阀门181,第一储液部31,膨胀阀3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系统。
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单元100 和冷凝部200。
换热单元100包括蒸发器11、第一冷凝器12、换热器13、泵体14。蒸发器11用于对外界环境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其变为冷空气。蒸发器11的出口111与第一冷凝器12的入口121连接。蒸发器11的出口111用于将蒸发器11内完成蒸发吸热后的冷却介质经由第一冷凝器12的入口121输送到第一冷凝器12内进行换热,通过第一冷凝器12实现对蒸发器11内流出的冷却介质进行降温。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122与换热器13的第一入口131连接。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122用于将进行了一次冷凝降温的冷却介质经由换热器 13的第一入口131输送到换热器13中,以使换热器13利用自身内部的换热介质对冷却介质进行二次降温。换热器13的第一出口132与泵体14的入口连接,泵体14的出口与蒸发器11的入口112连接。泵体14用于将经由换热器13的第一出口132输出的进行了二次降温的冷却介质输送回蒸发器11内,以使蒸发器11能够循环利用冷却介质对外界环境的空气进行换热降温。
换热器13的第二出口133与冷凝部200的入口连接,换热器13的第二入口134与冷凝部200的出口连接。换热器13的第二出口133用于将参与了冷却介质降温换热的换热介质输送到冷凝部200中,冷凝部200用于对换热介质进行冷凝降温,并将降温后的换热介质经由换热器13的第二入口134输送回换热器13内,以使换热器13能够循环利用换热介质对冷却介质进行换热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13的第一出口132和第一入口131连通,用于实现输送蒸发器11的冷却介质。换热器13的第二出口133和第二入口134连通,用于实现输送换热器13自身内部的换热介质。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换热单元100与冷凝部200形成双循环换热结构,换热单元100利用第一冷凝器12、换热器13和泵体14对蒸发器11的冷却介质进行循环降温,换热器13利用冷凝部200与其之间的连接实现对换热器 13的换热介质进行循环降温。本公开实施例通过换热器13和冷凝部200的配合使用,可以实现对第一冷凝器12换热降温后的冷却介质进行二次换热降温,从而保证输送回蒸发器11内的冷却介质能够充分地被降温冷却,保证蒸发器11对外部环境中空气的降温效果。同时,换热器13和冷凝部200配合,不仅可以实现二次降温冷却介质的功能,还可以减轻泵体14的工作负担,在外部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不提高泵体14的功率,利用换热器13和冷凝部200配合使用,仍能够充分对蒸发器11的冷却介质进行降温,从而进一步保证蒸发器11对环境升温后的空气有效降温。
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可以应用于数据中心(例如,互联网数据中心),作为云计算的底层物理支撑,数据中心的可靠、稳定运行是重中之重,也是数据中心日常运维工作的核心。因此,为了保障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需要利用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对待吹入数据中心内的空气进行降温,以保证吹入数据中心内的是冷气,从而实现利用冷气对数据中心内的设备进行降温。数据中心包括但不限制地用于云计算、云服务、云存储、大数据、深度学习等应用场景下的数据处理。
在应用于数据中心场景时,本公开换热系统的蒸发器11可以设置在数据中心的冷气进口处,从而充分地对待吹入数据中心内的空气进行降温。第一冷凝器12和冷凝部200可以设置在数据中心的外部,即室外环境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凝器12可拆卸地设置在换热器13和蒸发器 11之间。由于第一冷凝器12可拆卸设置,因此可以实现第一冷凝器12的模块化管理,便于对第一冷凝器12的安装和维护。例如,当第一冷凝器12设置在室外时,若出现故障情况,可以直接在室外单独对其进行维修或更换,不会对换热系统中的其他设备造成影响,显著提高了运维效率和质量,保障换热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蒸发器11的出口111与第一冷凝器 12的入口121之间连接有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15和第二支路16。第一支路 15为管路结构,第一支路15的一端与蒸发器11的出口111连接,第一支路 15的另一端与第一冷凝器12的入口121连接,第一支路15用于将蒸发器11 内完成蒸发吸热后的冷却介质经由第一冷凝器12的入口121输送到第一冷凝器12内进行换热降温。第二支路16为管路结构,第二支路16的一端与蒸发器11的出口111连接,第二支路16的另一端与第一冷凝器12的入口121连接,第二支路16也用于将蒸发器11内完成蒸发吸热后的冷却介质经由第一冷凝器12的入口121输送到第一冷凝器12内进行换热降温。第一支路15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51,第一阀门151用于控制第一支路15的通断。第一阀门 151开启时,冷却介质可以经由第一支路15流入第一冷凝器12。第一阀门151关闭时,冷却介质无法经由第一支路15流入第一冷凝器12。第二支路16上设置有第一压缩机161,第一压缩机161用于为冷却介质在换热单元100 中的循环流动提供动力,当第一压缩机161启动后,冷却介质被冷却的效率会提高,进而在回流至蒸发器11时可以提升蒸发器11的换热效率。第一阀门151配置为在第一压缩机161启动的情况下阀门关闭,即在第一压缩机161 启动时,蒸发器11流出的冷却介质无法经由第一支路15流入到第一冷凝器12中,只能通过第二支路16经由第一压缩机161流入到第一冷凝器12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阀门15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阀门结构,只要能够实现控制第一支路15的通断即可。例如,第一阀门151可以采用单向导通阀。第一压缩机16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压缩机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加速冷却介质在换热单元100内的循环流动速率即可。例如,第一压缩机161采用变频压缩机。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二支路16上设置有第一压缩机161,因此可以加快冷却介质在换热单元100中的循环速率,从而使得冷却介质可以通过第一冷凝器12进行更多次的换热降温,保证输送回蒸发器11内的冷却介质能够充分地被降温冷却。这样可以实现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或泵体14 工作效率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仍能够保证蒸发器11对外部环境中空气的降温效果。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阀门151与第一压缩机161电连接。第一阀门151 接收到第一压缩机161启动的信号时,第一阀门151关闭。第一阀门151接收到第一压缩机161停机的信号时,第一阀门151开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换热器13的第一出口132与蒸发器 11的入口112之间连接有并联设置的第三支路17和第四支路18。第三支路 17为管路结构,第三支路17的一端与换热器13的第一出口132连接,第三支路17的另一端与蒸发器11的入口112连接。泵体14设置在第三支路17 上,第三支路17用于将换热器13换热降温后的冷却介质经由泵体14输送回蒸发器11。第四支路18为管路结构,第四支路18的一端与换热器13的第一出口132连接,第四支路18的另一端与蒸发器11的入口112连接。第四支路18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81,第二阀门181用于控制第四支路18的通断。第二阀门181开启时,换热器13的第一出口132输出的冷却介质会经由第四支路18流入蒸发器11。第二阀门181关闭时,换热器13的第一出口132输出的冷却介质无法经由第四支路18流入蒸发器11,只能经由第三支路17流入蒸发器11。第二阀门181配置为在第一压缩机161启动的情况下阀门开启,即在第一压缩机161启动时,蒸发器11的出口111输出的冷却介质会经由第二支路16流入第一冷凝器12,并且第一冷凝器12冷却后的冷却介质会通过换热器13二次冷却后经由第四支路18流入蒸发器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阀门18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阀门结构,只要能够实现控制第四支路18的通断即可。例如,第二阀门181可以采用单向导通阀。在第二阀门181开启的情况下,若泵体14与换热器13和蒸发器11 之间仍然保持连通状态,则换热器13的第一出口132输出的冷却介质一部分会经由第三支路17输送回蒸发器11,一部分会经由第四支路18输送回蒸发器11。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第四支路18,且第四支路18上的第二阀门181能够与第一压缩机161联动,因此当第一压缩机161启动时,冷却介质可以经由第四支路18快速顺畅的回流至蒸发器11,进一步地加快冷却介质在换热单元100中的循环速率,从而使得冷却介质可以通过第一冷凝器 12进行更多次的换热降温,保证输送回蒸发器11内的冷却介质能够充分地被降温冷却。这样可以实现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或泵体14工作效率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仍能够保证蒸发器11对外部环境中空气的降温效果。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阀门181与第一压缩机161电连接。第二阀门181 接收到第一压缩机161启动的信号时,第二阀门181开启。第二阀门181接收到第一压缩机161停机的信号时,第二阀门181关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包括第一节能制冷模式,该工作模式可以适用室外温度小于5℃时对外界环境空气进行制冷的要求。在该工作模式下,可以仅运行蒸发器11、第一冷凝器12和泵体14,以实现对蒸发器11的冷却介质的降温能够满足换热系统的制冷要求。该工作模式因没有运行第一压缩机161,所以整个换热系统的能耗较低。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包括第二节能制冷模式,该工作模式可以适用室外温度大于5℃时对外界环境空气进行制冷的要求,在该工作模式下,可以使蒸发器11、第一冷凝器12、换热器13、泵体14(例如,氟泵)以及冷凝部200运行,以实现对蒸发器11的冷却介质的降温能够满足换热系统的制冷要求。该工作模式因没有运行第一压缩机161,所以整个换热系统的能耗较低。同时,由于启动了换热器13和冷凝部200,可以提升冷却介质的换热降温效率,弥补了仅启动泵体14对冷却介质的换热降温效率不足的问题。通过换热器13和冷凝部200的辅助,使得换热系统可以仅运行泵体14就能够实现冷却介质在换热单元100内的循环降温,由于无需启动第一压缩机161,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整个换热系统的能耗,并且延长了换热系统在节省模式下的运行时间。进一步,由于换热器13和冷凝部200的辅助,提升了泵体14稳定运行的时间,降低了第一压缩机161的使用频次,因此可以降低第一压缩机161的故障率,提高了第一压缩机161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制冷模式,该工作模式可以适用室外温度较高时对外界环境空气进行制冷的要求,在该工作模式下,可以使蒸发器11、第一冷凝器12、泵体14以及第一压缩机161 运行,以实现对蒸发器11的冷却介质的降温能够满足换热系统的制冷要求。若第一压缩机161的启动已经可以达到蒸发器11对外界环境空气的制冷效果,则可以不运行换热器13和冷凝部200,保证换热系统对冷却介质的换热效率和蒸发器11对外界环境空气的制冷效果的同时,还起到降低换热系统功耗的节能目的。若第一压缩机161的启动仍无法满足蒸发器11对外界环境空气的制冷效果,则运行换热器13和冷凝部200,提升换热系统对冷却介质的换热效率,进而保证蒸发器11对外界环境空气的制冷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冷凝部200包括第二冷凝器21,第二冷凝器21的入口与换热器13的第二出口133连接,第二冷凝器21的出口与换热器13的第二入口134连接。换热器13的第二出口133用于将参与了冷却介质降温换热的换热介质输送到第二冷凝器21中,第二冷凝器21用于对换热介质进行冷凝降温,并将降温后的换热介质经由换热器13的第二入口134输送回换热器13内,以使换热器13能够循环利用换热介质对冷却介质进行换热降温。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冷凝器21的设置可以有效实现对换热器13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进而保证换热器13的换热效率,使换热器13能够充分的对第一冷凝器12换热后的冷却介质进行二次换热降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冷凝部200还包括第一风机22,第二冷凝器21设置在第一风机22的排风侧。第二冷凝器21在对换热器13 的换热介质进行降温时,自身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第一风机22利用风力将第二冷凝器21散发出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对第二冷凝器21的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机2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风机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一风机22的数量、安装位置以及风扇转速等,均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使用环境进行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为第二冷凝器21设置第一风机22,可以有效地对第二冷凝器21进行降温,进而保障第二冷凝器21对换热器13的换热介质的降温效率,从而保证换热器13的换热效率,使换热器13能够充分的对第一冷凝器12换热后的冷却介质进行二次换热降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冷凝部200还包括壳体23和喷淋装置24。第二冷凝器21、喷淋装置24和第一风机22均设置在壳体23中,壳体23上设置有进风口231和排风口232,第二冷凝器21靠近进风口231 设置,第一风机22靠近排风口232设置,喷淋装置24设置在第二冷凝器21 上方,用于通过喷淋方式使水滴落到第二冷凝器21表面,水滴在第二冷凝器 21表面蒸发和流动的过程中,将第二冷凝器21产生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对第二冷凝器21的降温。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为第二冷凝器21设置喷淋装置24,可以有效地对第二冷凝器21进行降温,进而保障第二冷凝器21对换热器13的换热介质的降温效率,从而保证换热器13的换热效率,使换热器13能够充分的对第一冷凝器12换热后的冷却介质进行二次换热降温。
在一个示例中,壳体23的内部底面设置有集水槽,用于收集喷淋装置 24喷淋到第二冷凝器21上并滴落的液体。集水槽可以与喷淋装置24连接,实现将集水槽能收集的液体输送回喷淋装置24进行循环利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换热单元100还包括第二风机19,第一冷凝器12 设置在第二风机19的排风侧,第二风机19用于对第一冷凝器12散热。第一冷凝器12在对蒸发器11的冷却介质进行降温时,自身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第二风机19利用风力将第一冷凝器12散发出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对第一冷凝器12的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风机19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风机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二风机19的数量、安装位置以及风扇转速等,均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使用环境进行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为第一冷凝器12设置第二风机19,可以有效地对第一冷凝器12进行降温,进而保障第一冷凝器12对蒸发器11的冷却介质的降温效率,从而保证第一冷凝器12的换热效率,使第一冷凝器12能够充分的对冷却介质进行换热降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换热器13的第一出口132与泵体14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一储液部31。第一储液部31可以用于存储冷却介质。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第一储液部31,因此可以实现对蒸发器 11内多余的冷却介质进行存储的功能,以及当蒸发器11内冷却介质不足的情况下,补充冷却介质的功能,以保证蒸发器11能够稳定的运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蒸发器11的入口112设置有膨胀阀32。膨胀阀32用于调节进入蒸发器11的冷却介质的流量,进而实现对蒸发器11的制冷效率的调解。膨胀阀3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膨胀阀结构,例如电子膨胀阀。具体采用的膨胀阀可以根据使用环境和工作需要进行选择和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换热器13的第二入口134设置有膨胀阀32。膨胀阀32用于调节进入换热器13的换热介质的流量,进而实现对蒸发器11的制冷效率的调节。膨胀阀3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膨胀阀结构,例如电子膨胀阀。具体采用的膨胀阀可以根据使用环境和工作需要进行选择和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冷凝器21的入口与换热器 13的第二出口133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缩机25。第二压缩机25用于为换热介质在换热器13和第二冷凝器21之间的循环流动提供动力,当第二压缩机25 启动后,换热介质被冷却的效率会提高,进而在回流至换热器13时可以提升换热器13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压缩机25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压缩机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加速换热介质在换热器13和第二冷凝器21之间的循环流动速率即可。例如,第二压缩机25采用变频压缩机。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第二压缩机25,因此可以加快换热介质的循环速率,从而使得换热介质可以通过第二冷凝器21进行更多次的换热降温,保证输送回换热器13内的换热介质能够充分地被降温冷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冷凝器21的出口与换热器 13的第二入口134之间设置有第二储液部26。第二储液部26可以用于存储换热介质。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第二储液部26,因此可以实现对换热器 13内多余的换热介质进行存储的功能,以及当换热器13内的换热介质不足的情况下,补充换热介质的功能,以保证换热器13能够稳定的运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单元100,冷凝部 200与各换热单元100的换热器13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一个冷凝部200可以实现同时对多个换热单元 100的换热器13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利用一个冷凝部200提升多个换热单元100的换热效率。当多个换热单元100布置在多个不同的数据中心时,可以实现利用一个冷凝部200为多个数据中心提供冷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本公开实施例的蒸发器1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蒸发器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对环境中的空气进行降温即可,在此不对蒸发器11的结构、形状、安装方式以及具体工作原理做具体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冷凝器1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冷凝器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对蒸发器11内流出的冷却介质进行换热即可,在此不对第一冷凝器12的结构、形状、安装方式以及具体工作原理做具体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器13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换热器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对蒸发器11内流出的冷却介质进行换热即可,在此不对换热器13 的结构、形状、安装方式以及具体工作原理做具体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的泵体14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泵体结构(例如,氟泵),只要能够实现驱动蒸发器11内流出的冷却介质在换热单元100的管路中循环流动即可,在此不对泵体14的结构、形状、安装方式以及具体工作原理做具体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的冷凝部20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冷凝装置,只要能够实现对换热器13内部自身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即可。例如,冷凝部200 可以采用冷却塔或者单独的冷凝器(仅举例说明)。对于本公开实施例的冷凝部200在此不对其结构、形状、安装方式以及具体工作原理做具体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公开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公开。此外,本公开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单元,包括蒸发器、第一冷凝器、换热器、泵体,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通过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泵体的入口连接,所述泵体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接;
冷凝部,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用于对所述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之间连接有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支路上设置有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阀门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启动的情况下阀门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之间连接有并联设置的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所述第三支路上设置有所述泵体,所述第四支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启动的情况下阀门开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部包括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换热器的入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部还包括第一风机,所述第二冷凝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机的排风侧,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对所述第二冷凝器散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部还包括壳体和喷淋装置,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喷淋装置和所述第一风机均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第二冷凝器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一风机靠近所述排风口设置,所述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凝器上方,用于通过喷淋方式对所述第二冷凝器散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二风机,所述第一冷凝器设置在所述第二风机的排风侧,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对所述第一冷凝器散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为氟泵;
和/或,所述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泵体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一储液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换热器的入口均设置有膨胀阀。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换热器的入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储液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单元,所述冷凝部与各所述换热单元的所述换热器一一连接。
CN202123186429.9U 2021-12-17 2021-12-17 换热系统 Active CN2168146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86429.9U CN216814668U (zh) 2021-12-17 2021-12-17 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86429.9U CN216814668U (zh) 2021-12-17 2021-12-17 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14668U true CN216814668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53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86429.9U Active CN216814668U (zh) 2021-12-17 2021-12-17 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146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4978A (zh) * 2022-07-06 2022-11-0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制冷联合氟泵循环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4978A (zh) * 2022-07-06 2022-11-0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制冷联合氟泵循环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02332U (zh) 一种节能冷却机组
CN113093890A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刀片式服务器两相浸没式液冷系统
CN216814668U (zh) 换热系统
CN112236022A (zh) 一种数据中心用节能散热系统及实现方法
WO2023082912A1 (zh) 一种储能装置
CN213636112U (zh) 冷水机组与储能系统
CN206439954U (zh) 一种机房制冷用双回路水冷热管风冷空调一体机
CN216522502U (zh) 空调冷凝器的降温系统和空调
KR102513802B1 (ko) 냉각 시스템
CN213586803U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
CN212649987U (zh) 用于室外大屏幕一体化散热的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4764124A (zh) 一种数据中心的复合式冷却系统
CN213179526U (zh) 循环水智慧冷却系统
CN112739165A (zh) 冷却设备、冷却系统和数据中心
CN114899529A (zh) 一种节能空调冷却系统
CN115988824A (zh) 机柜应急散热系统、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16321916A (zh) 冷却系统、机柜及数据中心
CN113692207A (zh) 冷却装置和具有其的数据中心
CN219288004U (zh) 一种带新风模块的空气调节系统及基站
CN213636151U (zh) 冷水机组与储能系统
CN218820756U (zh) 一种带热水模块的空气调节系统及基站
CN219961208U (zh) 冷却系统及数据中心
CN212648333U (zh) 一种水冷储能电池的冷却装置
CN113163689B (zh) 一种低功耗自然蒸发冷却服务器机柜
CN219346680U (zh) 一种带采暖模块的空气调节系统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