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78808U - 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及at变速箱 - Google Patents
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及at变速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478808U CN216478808U CN202122075420.4U CN202122075420U CN216478808U CN 216478808 U CN216478808 U CN 216478808U CN 202122075420 U CN202122075420 U CN 202122075420U CN 216478808 U CN216478808 U CN 2164788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output shaft
- bearing
- output
- gearbo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及AT变速箱,本实用新型的输出轴结构包括输出轴本体,所述输出轴本体的一端形成有供输入轴的端部伸入的凹槽,并于所述输出轴本体上设有压力油输出油道和润滑油输出油道;所述压力油输出油道和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均与所述凹槽连通,且所述压力油输出油道用于向活塞腔内供油,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用于向转动承装所述输出轴本体的轴承处供油;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内设有堵塞,所述堵塞上设有过油孔。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输出轴轴承润滑需求,也能够满足活塞腔压力油的压力要求,而可提高油液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AT变速箱。
背景技术
AT变箱器是目前常用的一类变速箱,其有着平顺性好、适用面广、技术成熟等优点,因而被众多的车企采用。AT变速箱由轴及多组行星排通过内部多个离合器的不同连接方式来达到改变速比的目的,其中,输出轴是AT变速箱变速后的动力输出端。
现有技术中,在AT变速箱的输出轴中设置有油道,该油道接收自输入轴油道过来的油液,并且输出轴油道中的油液一部分进入活塞腔,一部分进入用于安装输出轴的轴承位置。不过,由于进入活塞腔与轴承位置的油液均来自同一油道,虽然可保证轴承位置的润滑,但却使得进入活塞腔的油液压力难以满足要求,从而会降低油液利用率,影响变速箱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以能够提高油液利用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包括输出轴本体,其中:
所述输出轴本体的一端形成有供输入轴的端部伸入的凹槽,并于所述输出轴本体上设有压力油输出油道和润滑油输出油道;
所述压力油输出油道和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均与所述凹槽连通,且所述压力油输出油道用于向活塞腔内供油,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用于向转动承装所述输出轴本体的轴承处供油;
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内设有堵塞,所述堵塞上设有过油孔。
进一步的,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包括主油道,以及并联于所述主油道上的若干支油道;所述主油道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堵塞位于所述主油道内,各所述支油道分别用于连通与之对应设置的所述轴承。
进一步的,所述堵塞过盈压装于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内。
进一步的,所述堵塞的部分外周面为沿所述堵塞轴向延展的波纹状。
进一步的,所述堵塞的两端分别设有凹孔,所述过油孔连通在两端的所述凹孔之间。
进一步的,其中一端的所述凹孔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侧孔与内侧孔,所述外侧孔的内径小于所述内侧孔。
进一步的,所述过油孔的内径在0.4-0.6mm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通过压力油输出油道向活塞腔供油,通过润滑油输出油道向轴承处供油,并且在润滑油输出油道内设置带过油孔的堵塞,可对流经润滑油输出油道的油液起到设定的节流作用,由此能够在保证输出轴轴承润滑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满足活塞腔压力油的压力要求,而可提高油液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AT变速箱,所述AT变速箱设有如上所述的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其中,
所述AT变速箱中的输入轴的一端伸入所述凹槽中,且所述输入轴中设有与所述凹槽连通的供油道;
所述AT变速箱中的活塞腔与所述压力油输出油道连通,所述输出轴本体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所述AT变速箱中,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连通至所述轴承处。
进一步的,所述轴承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轴承处和所述第二轴承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轴承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一轴承所处位置的隔板,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的一端设有延伸至所述输出轴本体处的分隔部。
本实用新型的AT变速箱通过采用上述的输出轴结构,可实现输出轴轴承的润滑需求,也能够满足活塞腔压力油的压力要求,而可提高油液利用率。
此外,通过第一轴承两侧的隔板的设置,以及在第二轴承外圈的一端设置分隔部,也能够使得轴承浸润在润滑油中,进而也有利于保证对轴承的润滑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堵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AT变速箱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轴承上的分隔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输出轴本体;101、凹槽;102、压力油输出油道;103、主油道;104、第一支油道;105、第二支油道;
2、堵塞;201、过油孔;202、内侧孔;203、第二凹孔;204、外侧孔;
3、活塞腔;
4、第一轴承;
5、第二轴承;51、外圈;511、分隔部;
6、第一隔板;
7、第二隔板;
8、变速箱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如图1中所示的,整体结构上,该输出轴结构包括输出轴本体1,在该输出轴本体1的一端形成有用于接合离合器的凸缘,并在输出轴本体1的同一端也设置有供输入轴的端部伸入的凹槽101,且在输出轴本体1上也设置有压力油输出油道102和润滑油输出油道。
其中,压力油输出油道102和润滑油输出油道均与凹槽101连通,同时,压力油输出油道102具体用于向活塞腔3内供油,润滑油输出油道则用于向转动承装输出轴本体1的轴承处供油。
具体来说,压力油输出油道102位于输出轴本体1的形成有凹槽101的位置,且在本实施例中压力油输出油道102也为相对于输出轴本体1的轴向倾斜布置,以能够与AT变速箱中的活塞腔3连通。
本实施例中,润滑油输出油道相对于输出轴本体1的径向中心向一侧偏置,此外,在润滑油输出油道内也设置有堵塞2,堵塞2布置在润滑油输出油道的与凹槽101相连的一端,且在堵塞2上设置有过油孔201。
而仍如图1所示,作为其中一种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的润滑油输出油道具体包括主油道103,以及并联于主油道103上的两个支油道。主油道103沿输出轴本体1的轴向布置,且为一端与凹槽101连通的盲孔结构,同时,堵塞2即位于主油道103内,而各支油道则分别用于连通与之对应设置的轴承。
堵塞2的结构如图2中所示,作为其中一种实施形式,堵塞2可过盈压装于润滑油输出油道、也即主油道103内。而且为了便于堵塞2的压装,以图2所示方位为基准,正如图2中示出的堵塞2上靠近自身左端的外周面,堵塞2的部分外周面也被设置为沿堵塞2轴向延展的波纹状。通过呈波纹状设置的部分外周面,能够减少堵塞2与主油道103内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降低压装时所需的压装力。
本实施例中,堵塞2上的过油孔201的内径在0.4-0.6mm之间,且其例如可为0.4mm、0.5mm或0.6mm中的一个。而由于过油孔201的孔径较小,为了便于在堵塞2上成型该过油孔201,本实施例也在堵塞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凹孔,过油孔201即连通在两端的凹孔之间。
此时,为便于描述,仍如图2所示,将两端的凹孔分别称为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203,同时,对于第一凹孔来说,其具体位于堵塞2的朝外、也即朝向凹槽101的一端,且该第一凹孔在结构上即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侧孔204与内侧孔202。外侧孔204的内径小于内侧孔202,以由此在第一凹孔的端口处形成一圈凸台结构,该凸台结构可用于拆卸堵塞2时,将堵塞2拔出。由此,本实施例也可通过更换具有不同内径的过油孔201的堵塞2,可实现对油道过油能力的调整。
本实施例的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通过压力油输出油道101向活塞腔3供油,通过润滑油输出油道向轴承处供油,并且在润滑油输出油道内设置带过油孔201的堵塞2,可对流经润滑油输出油道的油液起到设定的节流作用,由此能够在保证输出轴轴承润滑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满足活塞腔压力油的压力要求,而可提高油液利用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AT变速箱,该AT变速箱上即设置有实施例一中的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将主要对输出轴结构上的各油道的设置进行说明,而对于AT变速箱其它部分的结构,则可参见现有的AT变速器。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4中所示的,该AT变速箱中的输入轴的一端便伸入输出轴本体1端部的凹槽101中,且在输入轴中设有与凹槽101连通的供油道。与此同时,AT变速箱中的活塞腔3即与输出轴本体1上的压力油输出油道102连通,而输出轴本体1也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AT变速箱中,输出轴本体1上的润滑油输出油道即连通至所述轴承处。
具体来说,作为其中一种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的轴承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轴承4和第二轴承5,而该第一轴承4和润滑油输出油道中的第二支油道105对应设置,第二轴承5则与润滑油输出油道中的第一支油道104对应设置,以能够由各支油道实现对相应的轴承处的供油润滑。
本实施例中,为提高对第一轴承4和第二轴承5的润滑效果,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在第一轴承4的两侧也分别设有用于分隔第一轴承4所处位置的隔板,此外,第二轴承5的外圈51的一端则设置有延伸至输出轴本体1处的分隔部511。
此时,位于第一轴承4两侧的隔板分别称为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该两个隔板均固定定在AT变速箱的变速箱箱体8中,并与套装在输出轴本体1外周壁上的密封圈滑动抵接。而位于第二轴承5的外圈51一端的分隔部511则一体成型在外圈51上,且其也与套装在输出轴本体1外周壁上的密封圈滑动抵接。
通过第一轴承5两侧的隔板的设置,以及在第二轴承5的外圈51的一端设置分隔部511,本实施例也便能够使得两个轴承均浸润在润滑油中,而有利于保证对轴承的润滑效果。此外,进入第一轴承4处的油液可经油道a流出,进入第二轴承5处的油液则可经油道b流出,以实现润滑油的循环流动。
本实施例的AT变速箱通过采用实施例一的输出轴结构,不仅可实现输出轴轴承的润滑需求,且也能够满足活塞腔压力油的压力要求,由此其可提高油液利用率,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包括输出轴本体(1),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本体(1)的一端形成有供输入轴的端部伸入的凹槽(101),并于所述输出轴本体(1)上设有压力油输出油道(102)和润滑油输出油道;
所述压力油输出油道(102)和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均与所述凹槽(101)连通,且所述压力油输出油道(102)用于向活塞腔(3)内供油,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用于向转动承装所述输出轴本体(1)的轴承处供油;
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内设有堵塞(2),所述堵塞(2)上设有过油孔(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包括主油道(103),以及并联于所述主油道(103)上的若干支油道;
所述主油道(103)与所述凹槽(101)连通,所述堵塞(2)位于所述主油道(103)内,各所述支油道分别用于连通与之对应设置的所述轴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堵塞(2)过盈压装于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堵塞(2)的部分外周面为沿所述堵塞(2)轴向延展的波纹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堵塞(2)的两端分别设有凹孔,所述过油孔(201)连通在两端的所述凹孔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其中一端的所述凹孔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侧孔(204)与内侧孔(202),所述外侧孔(204)的内径小于所述内侧孔(20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油孔(201)的内径在0.4-0.6mm之间。
8.一种AT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AT变速箱设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其中,
所述AT变速箱中的输入轴的一端伸入所述凹槽(101)中,且所述输入轴中设有与所述凹槽(101)连通的供油道;
所述AT变速箱中的活塞腔(3)与所述压力油输出油道(102)连通,所述输出轴本体(1)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所述AT变速箱中,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连通至所述轴承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T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轴承(4)和第二轴承(5),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轴承(4)处和所述第二轴承(5)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AT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4)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一轴承(4)所处位置的隔板,所述第二轴承(5)的外圈(51)的一端设有延伸至所述输出轴本体(1)处的分隔部(51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075420.4U CN216478808U (zh) | 2021-08-31 | 2021-08-31 | 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及at变速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075420.4U CN216478808U (zh) | 2021-08-31 | 2021-08-31 | 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及at变速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478808U true CN216478808U (zh) | 2022-05-10 |
Family
ID=81432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075420.4U Active CN216478808U (zh) | 2021-08-31 | 2021-08-31 | 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及at变速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47880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63699A (zh) * | 2022-06-02 | 2022-10-11 | 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液力缓速器润滑结构 |
-
2021
- 2021-08-31 CN CN202122075420.4U patent/CN21647880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63699A (zh) * | 2022-06-02 | 2022-10-11 | 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液力缓速器润滑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69023B (zh) | 一种取力器的自润滑系统 | |
CN107100991B (zh) | 一种变速箱 | |
CN216478808U (zh) | At变速箱输出轴结构及at变速箱 | |
CN109681619B (zh) | 一种变速箱的配油系统及配油盘总成 | |
CN202746562U (zh) | 齿轮箱轴向进油结构 | |
CN114673780B (zh) | 一种含差速锁的差速器的主动润滑结构 | |
CN107143644B (zh) | 一种变速箱润滑油路 | |
CN213017618U (zh) | 混动变速器的中联板和具有其的混动变速器 | |
CN202746443U (zh) | 一种离合器内毂 | |
CN210800005U (zh) | 变速器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2584231U (zh) | 车辆电动总成 | |
CN107339409B (zh) | 一种变速箱变矩器壳体 | |
CN222351415U (zh) | 行星架、行星排以及变速器 | |
CN106704565B (zh) | 一种变速箱主壳体 | |
CN218971806U (zh) | 变速器输入轴结构和车辆 | |
CN213478916U (zh) | 变速器的输入轴以及车辆 | |
CN222363401U (zh) | 一种变速器润滑结构 | |
CN220185781U (zh) | 一种发动机用一体轴 | |
CN219139784U (zh) | 变速器润滑油导油装置、变速器和车辆 | |
CN219796042U (zh) | 一种直交轴齿轮箱用轴承座及直交轴齿轮箱 | |
CN222526852U (zh) | 一种湿式离合器冷却油路 | |
CN208651591U (zh) | 一种双离合变速器润滑结构 | |
CN205401464U (zh) | 双轴连体轴承座 | |
CN216866888U (zh) | 一种端面配流摆线液压马达 | |
CN219345415U (zh) | 差速器总成、变速箱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