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28499U - 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28499U
CN216428499U CN202122943561.3U CN202122943561U CN216428499U CN 216428499 U CN216428499 U CN 216428499U CN 202122943561 U CN202122943561 U CN 202122943561U CN 216428499 U CN216428499 U CN 2164284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sewage
pipe
chamber
elev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4356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程
逯佩宁
潘子豪
潘二虎
高升
陈涛
宁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4356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284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28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284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所述的多功能检查井包括检查井井体(1)、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合流管道(5)、溢流管道(6)、污水进水管(7)、污水出水管(8)、限流孔(9)。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沉泥井、交汇井、拍门井、支管限流井的功能特点集成在一座检查井内,可以实现限流收集旱流污水,协调污水管与合流管高程冲突从而减少下游污水管埋深,雨季防止溢流管道回灌雨水进入污水管道,在沉泥槽位置集中清淤。具有改善水流水力条件、节省占用地下空间、方便施工、节省投资、方便后期运行维护等多种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查井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城市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工程时,需要处理好新建管道同原有合流管道交叉接驳问题,其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1、新旧管道高程冲突时的躲避碰撞措施;
2、原有合流管道雨季大水量汇入新建管道导致新建管道满流情况下,限流收集污水措施;
3、合流管道下游为河道时,防止雨季高水位倒灌污水系统措施;
4、运行维护时期的清淤措施;
5、综合管线复杂地下空间不足时,检查井施工可操作性问题。
污水管道施工在遇到与现状合流管道交叉时,早期工程上的做法是,在交叉处直接断开原有合流管道,使得新建管网同原有合流管道形成四通关系,如此无论新建管网同原有合流管道高程是否冲突都可形成槽式或槽堰结合式的接驳检查井。但是,存在一个问题是当雨季大流量的合流污水排入污水系统时会导致污水管道满管,从而下游污水管道没有收水能力。于是对交叉接驳井提出了限流的要求,目前工程常见做法是采用支管限流接驳,既:新建污水管道时在交叉处下游几米增加一段小管径的支管,支管同合流管道四通接驳,通过小管径支管的限流能力可解决雨季污水主管满流问题。但是,支管限流接驳措施建设的检查井较多且增加了支管,当地下管线复杂时可能无法施工或需要迁改综合管线,同时地面施工作业面增加对居民出行影响较大,地下空间占用也较大;当新建污水主管与原有合流管道存在高程冲突时还要增加倒虹措施进行避让。综上,从施工可行性、水力学效果、社会影响、投资控制、后期管理等方面都不是最优方案。因此,提出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检查井包括检查井井体1、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合流管道5、溢流管道6、污水进水管7、污水出水管8、限流孔9;
所述的检查井井体1包括检查井盖板101、井筒102、井盖103、检查井底板104、垫层105、井室隔墙106;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的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分别设置单独的井筒102、井盖103;
所述雨水井室2上游连接合流管道5,下游连接溢流管道6;
所述沉泥井室3与雨水井室2连通;
所述污水井室4采用井室隔墙106与雨水井室2及沉泥井室3分隔;
所述污水进水管7穿过雨水井室2接入污水井室4;
所述沉泥井室3通过限流孔9连通污水井室4,污水井室4下游连通污水出水管8;
所述的雨水井室2底部由合流管道5方向至溢流管道6方向依次设置有排泥坡12、挡水坝10、导水坡11;
所述挡水坝10横向中轴线与污水进水管7纵轴投影重合;
所述污水进水管7被挡水坝10360°包封。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的井底标高相同,井底标高较污水进水管7及污水出水管8管底标高低50cm。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泥坡12坡向沉泥井室3,坡高设置为50cm,坡顶高程与污水进水管7管底高程相同,坡底至沉泥井室3边缘结束,坡宽同沉泥井室3设置为1m。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挡水坝10长度较污水进水管7管径两侧各加宽20cm;所述挡水坝10坝顶标高取值范围在污水进水管7管顶标高以上10cm至合流管道5管顶标高之间;所述挡水坝10宽度同雨水井室2。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合流管道5与溢流管道6管径相同均表示为D1,D1在500mm以上;溢流管道6管底标高不高于合流管道5管底标高。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污水进水管7和污水出水管8管径分别表示为D2和D3,且D3不小于D2;污水出水管8管底标高和污水进水管7管底标高相同。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限流孔9孔径表示为D4,D4取值范围在300mm~400mm,限流孔9孔底标高与污水出水管8管底标高相同。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导水坡11起端标高和挡水坝10坝顶标高相同,末端标高和溢流管道6管底标高相同,导水坡11采用C30混凝土二次浇注而成,排泥坡12采用C30混凝土二次浇注而成。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沉泥井室3底部设置有第一沉泥槽13,沉泥槽深度50cm。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井室4底部设置有第二沉泥槽14,沉泥槽深度50cm。
本实用新型结构非常适用于新建污水管道同原有大管径合流管道且高程冲突时的交叉接驳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沉泥井、交汇井、拍门井、支管限流井的功能特点集成在一座检查井内,可以实现限流收集旱流污水,协调污水管与合流管高程冲突从而减少下游污水管埋深,雨季防止溢流管道回灌雨水进入污水管道,在沉泥槽位置集中清淤。具有改善水流水力条件、节省占用地下空间、方便施工、节省投资、方便后期运行维护等多种优势。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切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
图4是图2的B-B剖面图;
图5是图2的C-C剖面图;
图6是图2的D-D剖面图。
图中:1-检查井井体、101-检查井盖板、102-井筒、103-井盖、104-检查井底板、105-垫层、106-井室隔墙、2-雨水井室、3-沉泥井室、4-污水井室、5-合流管道、6-溢流管道、7-污水进水管、8-污水出水管、9-限流孔、10-挡水坝、11-导水坡、12-排泥坡、13-第一沉泥槽、14-第二沉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检查井包括检查井井体1、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合流管道5、溢流管道6、污水进水管7、污水出水管8、限流孔9;
所述的检查井井体1包括检查井盖板101、井筒102、井盖103、检查井底板104、垫层105、井室隔墙106;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的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分别设置单独的井筒102、井盖103;
所述雨水井室2上游连接合流管道5,下游连接溢流管道6;
所述沉泥井室3与雨水井室2连通;
所述污水井室4采用井室隔墙106与雨水井室2及沉泥井室3分隔;
所述污水进水管7穿过雨水井室2接入污水井室4;
所述沉泥井室3通过限流孔9连通污水井室4,污水井室4下游连通污水出水管8;
所述的雨水井室2底部由合流管道5方向至溢流管道6方向依次设置有排泥坡12、挡水坝10、导水坡11;
所述挡水坝10横向中轴线与污水进水管7纵轴投影重合;
所述污水进水管7被挡水坝10360°包封。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的井底标高相同,井底标高较污水进水管7及污水出水管8管底标高低50cm。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泥坡12坡向沉泥井室3,坡高设置为50cm,坡顶高程与污水进水管7管底高程相同,坡底至沉泥井室3边缘结束,坡宽同沉泥井室3设置为1m。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挡水坝10长度较污水进水管7管径两侧各加宽20cm;所述挡水坝10坝顶标高取值范围在污水进水管7管顶标高以上10cm至合流管道5管顶标高之间;所述挡水坝10宽度同雨水井室2。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合流管道5与溢流管道6管径相同均表示为D1,D1在500mm以上;溢流管道6管底标高不高于合流管道5管底标高。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污水进水管7和污水出水管8管径分别表示为D2和D3,且D3不小于D2;污水出水管8管底标高和污水进水管7管底标高相同。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限流孔9孔径表示为D4,D4取值范围在300mm~400mm,限流孔9孔底标高与污水出水管8管底标高相同。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导水坡11起端标高和挡水坝10坝顶标高相同,末端标高和溢流管道6管底标高相同,导水坡11采用C30混凝土二次浇注而成,排泥坡12采用C30混凝土二次浇注而成。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沉泥井室3底部设置有第一沉泥槽13,沉泥槽深度50cm。
进一步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井室4底部设置有第二沉泥槽14,沉泥槽深度50cm。
见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附图中包含部分合适的尺寸参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包括检查井井体1、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雨水井室2上游连接合流管道5,下游连接溢流管道6,沉泥井室3与雨水井室2连通,污水井室4采用井室隔墙106与雨水井室2及沉泥井室3分隔,污水进水管7穿过雨水井室2接入污水井室4,沉泥井室3通过限流孔9连通污水井室4,污水井室4下游连通污水出水管8。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检查井井体1还包括检查井盖板101、井筒102、井盖103、检查井底板104、垫层105、井室隔墙106,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方便现场支模浇筑,其中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分别设置单独的井筒102、井盖103,以方便不同井室单独进行检修维护。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合流管道5与溢流管道6管径相同均表示为D1,D1取值600mm,溢流管道6管底标高与合流管道5管底标高相同,雨季溢流雨水不受顶托,污水进水管7和污水出水管8管径分别表示为D2和D3,取值D3等于D2,污水出水管8管底标高和污水进水管7管底标高相同,限流孔9孔径表示为D4,D4根据合流管道5旱流流量确定,以过流能力稍大于旱流流量为宜,D4取值300mm,确保旱季可满足截流污水,雨季不至于让过多的雨水进入污水系统,限流孔9孔底标高与污水出水管8管底标高相同,可保持良好的水流流态减少局部水头损失。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的井底标高相同,以方便检查井底板104及垫层105施工,井底标高较污水进水管7及污水出水管8管底标高低50cm,为沉泥槽提供空间方便定期集中的清淤维护。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雨水井室2底部自合流管道5至溢流管道6方向依次设置有排泥坡12、挡水坝10、导水坡11。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排泥坡12坡向沉泥井室3,坡高为50cm,坡顶高程与污水进水管7管底高程相同,坡底至沉泥井室3边缘结束,以利于合流管道中来水所带杂质集中排入沉泥井室3的沉泥槽中,坡宽同沉泥井室3为1m,方便机械设备从检查井口直接清理淤泥,排泥坡12采用C30混凝土二次浇注而成。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挡水坝10横向中轴线与污水进水管7纵轴投影重合,所述挡水坝10长度较污水进水管7管径D2两侧各加宽20cm,所述挡水坝10坝顶标高取值范围在污水进水管7管顶标高以上10cm至合流管道5管顶标高之间,所述挡水坝10宽度同雨水井室2,可以弥补设置挡水坝产生的过流断面损失,所述污水进水管7被挡水坝10形成360°包封。挡水坝设置目的之一是拦截合流管道旱季污水进入污水系统,不至于形成旱季溢流;目的之二是当污水进水管7与合流管道5高程冲突时无需强行降低污水进水管高程,从而减少埋深节约投资。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导水坡11起端标高和挡水坝10坝顶标高相同,末端标高和溢流管道6管底标高相同,导水坡11采用C30混凝土二次浇注而成,其设置目的是避免雨水携带砂石沉积。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沉泥井室3底部设置有第一沉泥槽13,沉泥槽深度50cm,降低限流孔9堵塞频率,同时方便集中清淤。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污水井室4底部设置有第二沉泥槽14,沉泥槽深度50cm,降低污水出水管8堵塞频率,同时方便集中清淤。
工作原理:旱季污水通过合流管道5流入雨水井室2经挡水坝10拦截污水进入沉泥井室3,污泥利用排泥坡12滑入第一沉泥槽13中,污水继续经限流孔9流入污水井室4,汇同污水进水管7来水将污水一并排入污水出水管8;雨季合流管道5汇入超量雨水,限流孔9满流后超量雨水漫过挡水坝10坝顶,经导水坡11导流进入溢流管道6排放;当溢流管道6下游连通河道时,雨季高水位洪水倒灌进入雨水井室2,此时限流孔9早已淹没起到防止污水系统倒灌雨水的作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具体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内容或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是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功能检查井包括检查井井体(1)、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合流管道(5)、溢流管道(6)、污水进水管(7)、污水出水管(8)、限流孔(9);
所述的检查井井体(1)包括检查井盖板(101)、井筒(102)、井盖(103)、检查井底板(104)、垫层(105)、井室隔墙(106);
所述的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分别设置单独的井筒(102)、井盖(103);
所述雨水井室(2)上游连接合流管道(5),下游连接溢流管道(6);
所述沉泥井室(3)与雨水井室(2)连通;
所述污水井室(4)采用井室隔墙(106)与雨水井室(2)及沉泥井室(3)分隔;
所述污水进水管(7)穿过雨水井室(2)接入污水井室(4);
所述沉泥井室(3)通过限流孔(9)连通污水井室(4),污水井室(4)下游连通污水出水管(8);
所述的雨水井室(2)底部由合流管道(5)方向至溢流管道(6)方向依次设置有排泥坡(12)、挡水坝(10)、导水坡(11);
所述挡水坝(10)横向中轴线与污水进水管(7)纵轴投影重合;
所述污水进水管(7)被挡水坝(10)360°包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井室(2)、沉泥井室(3)、污水井室(4)的井底标高相同,井底标高较污水进水管(7)及污水出水管(8)管底标高低5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坡(12)坡向沉泥井室(3),坡高设置为50cm,坡顶高程与污水进水管(7)管底高程相同,坡底至沉泥井室(3)边缘结束,坡宽同沉泥井室(3)设置为1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坝(10)长度较污水进水管(7)管径两侧各加宽20cm;所述挡水坝(10)坝顶标高取值范围在污水进水管(7)管顶标高以上10cm至合流管道(5)管顶标高之间;所述挡水坝(10)宽度同雨水井室(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流管道(5)与溢流管道(6)管径相同均表示为D1,D1在500mm以上;溢流管道(6)管底标高不高于合流管道(5)管底标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污水进水管(7)和污水出水管(8)管径分别表示为D2和D3,且D3不小于D2;污水出水管(8)管底标高和污水进水管(7)管底标高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其特征在于,限流孔(9)孔径表示为D4,D4取值范围在300mm~400mm,限流孔(9)孔底标高与污水出水管(8)管底标高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坡(11)起端标高和挡水坝(10)坝顶标高相同,末端标高和溢流管道(6)管底标高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泥井室(3)底部设置有第一沉泥槽(13),沉泥槽深度50c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水井室(4)底部设置有第二沉泥槽(14),沉泥槽深度50cm。
CN202122943561.3U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 Active CN2164284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43561.3U CN216428499U (zh)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43561.3U CN216428499U (zh)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28499U true CN216428499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40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43561.3U Active CN216428499U (zh)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284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4761B (zh) 雨水竖向分区排水系统
CN105220612A (zh) 一种桥梁雨水收集系统
CN216428499U (zh) 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
CN215630124U (zh) 一种城市雨水管廊
CN104018569A (zh) 防止水流对冲的排水四通检查井
CN114033017A (zh) 一种用于市政排水新旧管接驳处的多功能检查井
CN212957299U (zh) 一种建筑落水管的分流结构
CN109914568A (zh) 一种截洪沟与检查井衔接的结构
CN109537520A (zh) 一种建设项目防排洪设小水库留空库容削峰调洪系统及方法
CN210238720U (zh) 一种雨污合用下水井
CN205421523U (zh) 回流式雨水调蓄池
WO2021179465A1 (zh) 一种城市路网均衡排水方法及修建道路方法
CN114592563A (zh) 低洼地区屋面雨水无动力排放系统及方法
CN209339282U (zh) 一种分流井
KR100918668B1 (ko) 하수암거 교차부에서의 하수암거 부착식 오우수분리관 연결구조
CN102268896B (zh) 网状雨水管道排水系统
CN210976017U (zh) 一种雨污合流排水管截污器
CN212453011U (zh) 一种管道式跌水消能排水结构
CN211499096U (zh) 一种沿河污染自控制的生态水岸
CN216457087U (zh) 一种沉砂池结构
CN205188808U (zh) 一种桥梁雨水收集系统
CN214116456U (zh) 过丘陵地区河涌的原水管道敷设系统
CN220486659U (zh) 基于智能分流井的合流制排水改造系统
CN217268001U (zh) 城市雨水排水前池出口一体化管道泵
CN211596265U (zh) 用于缓解道路积水深度的路缘石及路面排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