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00987U - 用于车辆的轮眉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轮眉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00987U CN216300987U CN202123078352.3U CN202123078352U CN216300987U CN 216300987 U CN216300987 U CN 216300987U CN 202123078352 U CN202123078352 U CN 202123078352U CN 216300987 U CN216300987 U CN 2163009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arch
- bolt
- vehicle
- component
- clam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111 cardboar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709 Eyebrow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轮眉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车辆的轮眉与侧围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不足导致轮眉易发生松动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轮眉构造成两件式的,轮眉包括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第一构件上设置有第一螺栓,第一构件通过第一螺栓与车辆的侧围板固定连接,第二构件与车辆的车门固定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轮眉划分为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两个部分后,轮眉的第一构件与侧围板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增加了轮眉的第一构件与侧围板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出现轮眉松动的情况,提高了侧围板与轮眉连接的牢固度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轮眉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整体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车辆的精致化外观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车辆的整体美观的造型设计需求,现有轮眉设计造型直接覆盖了车门及侧围板的区域,由于轮眉跨越车门位置,轮眉需要拆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来进行安装,轮眉的前部分安装在车门上,轮眉的后部分安装在侧围板上,轮眉的后部分一般通过卡扣结构与侧围板固定连接,这样就导致轮眉与侧围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强度下降,当轮眉受到外力或按压时极易出现松动,进而导致车辆在行车过程中轮眉脱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用户体验不佳。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车辆的轮眉与侧围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不足导致轮眉易发生松动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轮眉,所述轮眉构造成两件式的,所述轮眉包括:第一构件,其上设置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构件通过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车辆的侧围板固定连接;以及第二构件,其与所述车辆的车门固定连接。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构件卡接固定。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螺栓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构件上设置有卡板,所述卡板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以将所述第一螺栓卡固至所述第一构件上。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卡槽为环形卡槽,所述卡板上形成有卡孔,在安装完成的情形下,所述第一螺栓位于所述卡孔内。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卡孔的一侧设置有开口以便于所述第一螺栓进入所述卡孔内,所述开口的尺寸可变且在正常状态下,所述开口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螺栓在所述环形卡槽处的直径以防止所述第一螺栓自动从所述开口处脱出。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螺栓包括螺柱以及位于所述螺柱端部的螺帽,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螺帽。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螺栓还包括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柱螺接配合。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构件设置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构件通过所述第二螺栓与所述车门固定连接。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轮眉为后轮轮眉。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轮眉构造成两件式的,轮眉包括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第一构件上设置有第一螺栓,第一构件通过第一螺栓与车辆的侧围板固定连接,第二构件与车辆的车门固定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轮眉划分为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两个部分后,轮眉的第一构件与侧围板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增加了轮眉的第一构件与侧围板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出现轮眉松动的情况,提高了侧围板与轮眉连接的牢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螺栓与第一构件卡接固定。通过这样的设置,简化第一螺栓与第一构件之间的复杂连接设计,便于轮眉的第一构件快速地安装和拆卸,提高了使用轮眉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第一螺栓上设置有卡槽,第一构件上设置有卡板,卡板与卡槽卡接配合以将第一螺栓卡固至第一构件上。通过这样的设置,设计简单,成本低,便于第一构件与第一螺栓之间的拆装。
进一步地,卡槽为环形卡槽,卡板上形成有卡孔,在安装完成的情形下,第一螺栓位于卡孔内。通过这样的设置,在需要对轮眉的第一构件进行安装或者拆卸时,仅需要将第一螺栓移入或移出第一构件的卡孔,实现了轮眉的第一构件与第一螺栓之间快速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卡孔的一侧设置有开口以便于第一螺栓进入卡孔内,开口的尺寸可变且在正常状态下,开口的尺寸小于第一螺栓在环形卡槽处的直径以防止第一螺栓自动从开口处脱出。通过这样的设置,在需要对轮眉的第一构件进行安装时,仅需要将第一螺栓挤压小于开口的尺寸小于第一螺栓在环形卡槽处的直径,第一螺栓就能够相应地从开口进入卡孔内或者从卡孔移出,无需借助外部工具,简单方便,提高了轮眉的第一构件与侧围板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第一螺栓包括螺柱以及位于螺柱端部的螺帽,卡槽设置于螺帽。通过这样的设置,设计简单,成本低。
进一步地,第一螺栓还包括螺母,螺母与螺柱螺接配合。通过这样的设置,螺母与螺柱螺接配合将螺柱固定在侧围板上,提高了螺柱与侧围板连接的牢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构件设置有第二螺栓,第二构件通过第二螺栓与车门固定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轮眉的第二构件通过第二螺栓固定在车门上,提高了轮眉的第二构件与车门连接的牢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轮眉为后轮轮眉。通过这样的设置,后轮轮眉位于车门和侧围板之间,后轮轮眉拆分为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两个部分,分别通过对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分别固定在车门和侧围板上,提高了安装后轮轮眉的牢固度和稳定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因而具备上述轮眉所具备的技术效果,相比于现有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轮眉的第一构件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在侧围板上,增加了轮眉的第一构件与侧围板连接的牢固度和稳定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轮眉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轮眉与侧围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轮眉与螺栓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轮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1、第一构件;111、卡板;112、卡孔;113、开口;12、第二构件;13、第一螺栓;131、螺柱;132、螺帽;133、螺母;2、侧围板;3、车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左”、“右”、“内”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基于背景技术中的现有车辆的轮眉与侧围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不足导致轮眉易出现松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轮眉通过螺栓与车门和侧围板紧固连接后,提高了轮眉与车身和侧围板之间连接强度。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车门3、侧围板2和轮眉,其中,轮眉构造成两件式的,轮眉包括第一构件11以及第二构件12,第一构件11上设置有第一螺栓13,第一构件11通过第一螺栓13与车辆的侧围板2固定连接;第二构件12与车辆的车门3固定连接。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轮眉为后轮轮眉,由于车辆的后轮靠近车门3,考虑后轮与车门3之间的实际位置距离,将车辆的轮眉造型进行拆分设计,将轮眉拆分后分别固定在侧围板2和车门3上。拆分设计后的轮眉包括第一构件11以及第二构件12,第一构件11通过第一螺栓13固定在右边侧围板2上,第二构件12直接固定在左边车门3的侧边上。
轮眉的第一构件11通过第一螺栓13固定在右侧侧围板2上,增加了轮眉与侧围板2连接的牢固度和稳定性。同时,由于轮眉的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外形的造型设计,在车门3关闭状态下,轮眉的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能够保持完整的外观造型,保证了轮眉的装饰效果,提高了车辆的整体美观度。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螺栓13与第一构件11卡接固定。
示例性地,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中第一螺栓13通过卡接方式与第一构件11固定。
也就是说,在第一螺栓13上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在第一构件11设置有第二卡接结构,通过第一卡接结构与第二卡接结构卡接配合将第一螺栓13固定连接在第一构件11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接结构可以设计为卡槽结构,第二卡接结构设计为卡板结构,通过卡槽结构与卡板结构配合固定连接,或者,第一卡接结构可以设计为卡销结构,第二卡接结构设计为卡孔结构,通过卡销结构与卡孔结构配合固定连接,再或者,第一卡接结构可以设计为卡环结构,第二卡接结构设计为狗窝式固定结构,通过卡环结构与狗窝式固定结构配合固定连接,等等,这种对第一卡接结构与第二卡接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螺栓13上设置有卡槽,第一构件11上设置有卡板111,卡板111与卡槽卡接配合以将第一螺栓13卡固至第一构件11上。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螺栓13的一端设置有卡槽,在第一构件11上设置有卡板111,通过卡板111与第一螺栓13上的卡槽处的凹槽卡接配合将第一螺栓13与第一构件11卡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螺栓13的卡槽可以设计为环形卡槽,或者,直接在第一螺栓13两侧设置两个平行结构的凹槽,再或者,卡槽沿第一螺栓13的长度方向设置,等等,相应地,卡板111的方向与上述卡槽的设置保持适配,这种对第一螺栓13的卡槽的具体结构形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卡槽为环形卡槽,卡板111上形成有卡孔112,在安装完成的情形下,第一螺栓13位于卡孔112内。
示例性地,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一螺栓13上设置的卡槽为环形卡槽,环形卡槽所在平面与第一螺栓13的长度方向成垂直关系,相应地,在卡板111上形成有卡孔112,其中,卡孔112的直径大于第一螺栓13上环形卡槽处的直径,并且卡孔112的直径小于第一螺栓13的直径。
这样一来,卡板111进入环形卡槽的凹槽空间内,可以使第一螺栓13位于卡板111的卡孔112内,通过卡孔112与第一螺栓13的卡槽配合,在第一螺栓13的长度方向上实现第一螺栓13与卡板111的卡孔112卡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第一螺栓13在沿平行卡槽方向从卡板111的卡孔112脱出,可以设置阻挡结构靠近卡板111的卡孔112的位置,以便将第一螺栓13限制在卡孔112内,阻挡结构可以设置在卡板111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构件11上,这种对阻挡结构的设置位置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4所示,卡孔112的一侧设置有开口113以便于第一螺栓13进入卡孔112内,开口113的尺寸可变且在正常状态下,开口113的尺寸小于第一螺栓13在环形卡槽处的直径以防止第一螺栓13自动从开口113处脱出。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卡板111上设置有两个凸起结构,两个凸起结构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开口113,当第一螺栓13的环形卡槽与卡板111的卡孔112卡接时,先使第一螺栓13抵靠在开口113处,然后向两侧挤压凸起结构,以将开口113挤开,从而使第一螺栓13进入卡孔112内,在正常状态下,开口113的尺寸是小于第一螺栓13环形卡槽处的直径,以防止第一螺栓13自动从卡孔112内脱出。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使开口113的尺寸可变,例如,在开口113处设置弹性件等,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螺栓13包括螺柱131以及位于螺柱131端部的螺帽132,卡槽设置于螺帽132。
示例性地,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螺栓13包括螺柱131,螺柱131的一端设置有螺帽132,卡槽设置于螺帽132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螺帽132的厚度方向上,可以设置多个卡槽,多个卡槽平行设置,这样,当第一螺栓13固定在侧围板2上时,不同设计风格的第一构件11,可以选择合适的卡槽位置进行卡接固定,使第一构件11与侧围板2之间的距离达到适配距离,提高轮眉装配位置选择的自由度,这种对卡槽的具体设置位置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螺栓13还包括螺母133,螺母133与螺柱131螺接配合。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第一螺栓13的螺柱131设置有螺纹段,螺纹段穿过形成在侧围板2上的通孔与螺母133螺纹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螺母133与螺柱131之间还可以设置辅助件(例如,环形垫片)以增加紧固度,这种对螺母133与螺柱131的之间辅助件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第二构件12设置有第二螺栓,第二构件12通过第二螺栓与车门3固定连接。
示例性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构件12设置有第二螺栓,车门3上设置有固定孔,第二螺栓的一端与第二构件12固定连接,第二螺栓的另一端与第二构件12固定孔螺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构件12与第二螺栓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与第一构件11与第一螺栓13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连接方式。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轮眉,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眉构造成两件式的,所述轮眉包括:
第一构件,其上设置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构件通过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车辆的侧围板固定连接;以及
第二构件,其与所述车辆的车门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构件卡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构件上设置有卡板,所述卡板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以将所述第一螺栓卡固至所述第一构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为环形卡槽,所述卡板上形成有卡孔,在安装完成的情形下,所述第一螺栓位于所述卡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孔的一侧设置有开口以便于所述第一螺栓进入所述卡孔内,所述开口的尺寸可变且在正常状态下,所述开口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螺栓在所述环形卡槽处的直径以防止所述第一螺栓自动从所述开口处脱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包括螺柱以及位于所述螺柱端部的螺帽,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螺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还包括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柱螺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构件设置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构件通过所述第二螺栓与所述车门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眉为后轮轮眉。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78352.3U CN216300987U (zh) | 2021-12-09 | 2021-12-09 | 用于车辆的轮眉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78352.3U CN216300987U (zh) | 2021-12-09 | 2021-12-09 | 用于车辆的轮眉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00987U true CN216300987U (zh) | 2022-04-15 |
Family
ID=81084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078352.3U Active CN216300987U (zh) | 2021-12-09 | 2021-12-09 | 用于车辆的轮眉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00987U (zh) |
-
2021
- 2021-12-09 CN CN202123078352.3U patent/CN2163009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813865B2 (en) | Fastener assembly for use with a trim panel | |
CA2539425C (en) | Vehicle body panel with integral clip | |
US20150086265A1 (en) | Serviceable aligning and self-retaining elastic arrangement for mated components and method | |
US8172285B2 (en) | Mounting system for attachment of a bumper covering | |
JP2009002466A (ja) | 部材の取付構造 | |
EP2399784B1 (en) | Component part mounting structure | |
CN103921734A (zh) | 车辆的内饰构件的安装结构 | |
CN216300987U (zh) | 用于车辆的轮眉及车辆 | |
US10625690B2 (en) | Vehicle ceiling connecting arrangement | |
US8167343B2 (en) | Device for attachment of a bumper covering | |
US20040025440A1 (en) | Clip for mounting weatherstrip | |
JP4336956B2 (ja) | 部品取付クリップ | |
US7984535B2 (en) | Mounting strip for mounting a formed part on a chassis body of a motor vehicle | |
CN102795168A (zh) | 安装转换支座组件及车辆 | |
KR20170023720A (ko) | 차량용 가시화 시스템 | |
US20010030445A1 (en) | Structure for holding visor for door mirror device | |
CN213167729U (zh) | 汽车的开关面板组件及汽车的仪表板总成 | |
JP5559552B2 (ja) | 車両用灯具の取付構造 | |
CN217540516U (zh) | 一种汽车车灯 | |
CN213862100U (zh) | 环保型轻量化汽车门饰板 | |
CN213384104U (zh) | 车载摄像模组用安装支架及摄像模组 | |
CN210526437U (zh) | 一种卡车用导风罩及卡车 | |
CN210852012U (zh) | 用于车辆角窗的内水切及车辆 | |
CN210116370U (zh) | 用于车辆的后尾门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8082038B (zh) | 高位制动灯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