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20398U -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20398U
CN216120398U CN202122107207.7U CN202122107207U CN216120398U CN 216120398 U CN216120398 U CN 216120398U CN 202122107207 U CN202122107207 U CN 202122107207U CN 216120398 U CN216120398 U CN 2161203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monia
storage tank
hydrogen
inlet
nitrog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0720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文刚
李凯伦
张磊
杨浦
韩伟
李红智
姚明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uaneng Group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uaneng Group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uaneng Group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0720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203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203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203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 Y02P20/133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e.g. sunlight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该系统包括包括储能子系统和释能子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基于氨燃料储能、氨分解制氢和氨‑空气燃料电池等进行有效地耦合,具有储能密度高、储能周期长、便于长距离运输、可实现氧气、氢气和电力多联产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先进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大气污染和气候变暖形势的日趋严峻,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电系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电力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未来,世界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然而,可再生能源由于自身的间歇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严重阻碍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未来要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必须依赖大规模和长周期储能技术的发展和支撑。
目前,储能技术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各种储能技术迅猛发展,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锂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飞轮储能、储氢等。然而,现有的储能技术难以同时满足储能密度大、可移动性、自耗损失小和全球能源贸易的要求。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的储能技术,从而使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全世界范围内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该系统将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基于氨燃料储能、氨分解制氢和氨-空气燃料电池等进行有效地耦合,具有储能密度高、储能周期长、便于长距离运输、可实现氧气、氢气和电力多联产等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包括储能子系统和释能子系统;
所述储能子系统包括可再生能源电网1、电解水装置2、空气分离装置3、氢气储罐4、氧气储罐5、氮气储罐6、氨合成装置7、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液氨储罐9和液氨运输罐车10;电解水装置2的物料进口与外部水供应系统相连接,在电解水装置2中,水经电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电解所需的电力由可再生能源电网1供应,电解水装置2的氢气出口与氢气储罐4的进口相连接,电解水装置2的氧气出口与氧气储罐5的进口相连接,氢气储罐4的出口与氨合成装置7的氢气进口相连接,空气分离装置3的物料进口与外部空气供应系统相连接,在空气分离装置3中,空气经分离产生氮气和氧气,空气分离所需的电力由可再生能源电网1供应,空气分离装置3的氧气出口与氧气储罐5的进口相连接,空气分离装置3的氮气出口与氮气储罐6的进口相连接,氮气储罐6的出口与氨合成装置7的氮气进口相连接,在氨合成装置7中,氢气和氮气发生氨合成反应生成氨气,氨合成装置7的出口与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的进口相连接,在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中,氨气与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分离并液化后通过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的氨出口与液氨储罐9的进口相连接,经分离得到的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混合物经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的混合气出口与氨合成装置7的返料气进口相连接,储存在液氨储罐9的氨通过液氨运输罐车10运输到氨气用户所在地;
所述释能子系统包括用户侧氨储罐11、氨分解制氢装置12和氨-空气燃料电池13;用户侧氨储罐11的进口与液氨运输罐车10相连接,用户侧氨储罐11具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与氨分解制氢装置12的进口相连接,在氨分解制氢装置12中,氨气发生分解反应形成氮气和氢气,氮气经收集用作他用,氢气是一种重要的能量载体,具有多种用途,如氢燃烧发电和氢燃料电池等,用户侧氨储罐11的另一个出口与氨-空气燃料电池13的氨气进口相连接,在氨-空气燃料电池13中,氨气与空气发生电化学反应形成氮气和水,并产生电能,产生的电能对外进行电力供应。
所述的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的工作方法,当可再生能源电网1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时,将电网中富余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通过电解水装置2进行制氢,制得的氢气与空气分离装置3得到的氮气在氨合成装置7中通过氨合成反应产生氨气,氨合成装置7中氨合成反应所需的热量可由可再生能源供应,从而实现将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氨燃料的化学能予以储能,基于氨燃料储能,由于氨气常温下液化压力低于氢气,易于大规模储存和运输,便于开展可再生能源的全球输运;当世界上某一地区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电力不足时,储存的液氨通过液氨运输罐车10运输到用户需求所在地,氨气能量的释放利用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氨分解制氢装置12制成氢气向外供应氢能,另一种是通过氨-空气燃料电池13直接向外供应电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氨燃料的能量密度高;(2)氨燃料中不含碳,且系统整个工作过程不产生污染物,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储能技术;(3)基于氨燃料储能,便于大规模储存和长距离运输;(4)整个过程可实现氧气、氢气和电力多联产;(5)通过氨燃料储能,便于开展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贸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可再生能源电网、2为电解水装置、3为空气分离装置、4为氢气储罐、5为氧气储罐、6为氮气储罐、7为氨合成装置、8为氨气分离液化装置、9为液氨储罐、10为液氨运输罐车、11为用户侧氨储罐、12为氨分解制氢装置、13为氨-空气燃料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包括储能子系统和释能子系统;
所述储能子系统包括可再生能源电网1、电解水装置2、空气分离装置3、氢气储罐4、氧气储罐5、氮气储罐6、氨合成装置7、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液氨储罐9和液氨运输罐车10;电解水装置2的物料进口与外部水供应系统相连接,在电解水装置2中,水经电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电解所需的电力由可再生能源电网1供应,电解水装置2的氢气出口与氢气储罐4的进口相连接,电解水装置2的氧气出口与氧气储罐5的进口相连接,氢气储罐4的出口与氨合成装置7的氢气进口相连接,空气分离装置3的物料进口与外部空气供应系统相连接,在空气分离装置3中,空气经分离产生氮气和氧气,空气分离所需的电力由可再生能源电网1供应,空气分离装置3的氧气出口与氧气储罐5的进口相连接,空气分离装置3的氮气出口与氮气储罐6的进口相连接,氮气储罐6的出口与氨合成装置7的氮气进口相连接,在氨合成装置7中,氢气和氮气发生氨合成反应生成氨气,氨合成装置7的出口与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的进口相连接,在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中,氨气与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分离并液化后通过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的氨出口与液氨储罐9的进口相连接,经分离得到的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混合物经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的混合气出口与氨合成装置7的返料气进口相连接,储存在液氨储罐9的氨通过液氨运输罐车10运输到氨气用户所在地;
所述释能子系统包括用户侧氨储罐11、氨分解制氢装置12和氨-空气燃料电池13;用户侧氨储罐11的进口与液氨运输罐车10相连接,用户侧氨储罐11具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与氨分解制氢装置12的进口相连接,在氨分解制氢装置12中,氨气发生分解反应形成氮气和氢气,氮气经收集用作他用,氢气是一种重要的能量载体,具有多种用途,如氢气燃烧发电和氢燃料电池等,用户侧氨储罐11的另一个出口与氨-空气燃料电池13的氨气进口相连接,在氨-空气燃料电池13中,氨气与空气发生电化学反应形成氮气和水,并产生电能,产生的电能对外进行电力供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可再生能源电网1中的电力来自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光热发电、水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氨分解制氢装置12中氨气发生分解反应形成的氢气用作氢气燃烧发电和/或氢燃料电池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的工作方法,当可再生能源电网1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时,将电网中富余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通过电解水装置2进行制氢,制得的氢气与空气分离装置3得到的氮气在氨合成装置7中通过氨合成反应产生氨气,氨合成装置7中氨合成反应所需的热量可由可再生能源供应,从而实现将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氨燃料的化学能予以储能,基于氨燃料储能,由于氨气常温下液化压力低于氢气,易于大规模储存和运输,便于开展可再生能源的全球输运;当世界上某一地区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电力不足时,储存的液氨通过液氨运输罐车10运输到用户需求所在地,氨气能量的释放利用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氨分解制氢装置12制成氢气向外供应氢能,另一种是通过氨-空气燃料电池13直接向外供应电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包括储能子系统和释能子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子系统包括可再生能源电网(1)、电解水装置(2)、空气分离装置(3)、氢气储罐(4)、氧气储罐(5)、氮气储罐(6)、氨合成装置(7)、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液氨储罐(9)和液氨运输罐车(10);电解水装置(2)的物料进口与外部水供应系统相连接,在电解水装置(2)中,水经电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电解所需的电力由可再生能源电网(1)供应,电解水装置(2)的氢气出口与氢气储罐(4)的进口相连接,电解水装置(2)的氧气出口与氧气储罐(5)的进口相连接,氢气储罐(4)的出口与氨合成装置(7)的氢气进口相连接,空气分离装置(3)的物料进口与外部空气供应系统相连接,在空气分离装置(3)中,空气经分离产生氮气和氧气,空气分离所需的电力由可再生能源电网(1)供应,空气分离装置(3)的氧气出口与氧气储罐(5)的进口相连接,空气分离装置(3)的氮气出口与氮气储罐(6)的进口相连接,氮气储罐(6)的出口与氨合成装置(7)的氮气进口相连接,在氨合成装置(7)中,氢气和氮气发生氨合成反应生成氨气,氨合成装置(7)的出口与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的进口相连接,在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中,氨气与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分离并液化后通过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的氨出口与液氨储罐(9)的进口相连接,经分离得到的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混合物经氨气分离液化装置(8)的混合气出口与氨合成装置(7)的返料气进口相连接,储存在液氨储罐(9)的氨通过液氨运输罐车(10)运输到氨气用户所在地;
所述释能子系统包括用户侧氨储罐(11)、氨分解制氢装置(12)和氨-空气燃料电池(13);用户侧氨储罐(11)的进口与液氨运输罐车(10)相连接,用户侧氨储罐(11)具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与氨分解制氢装置(12)的进口相连接,在氨分解制氢装置(12)中,氨气发生分解反应形成氮气和氢气,用户侧氨储罐(11)的另一个出口与氨-空气燃料电池(13)的氨气进口相连接,在氨-空气燃料电池(13)中,氨气与空气发生电化学反应形成氮气和水,并产生电能,产生的电能对外进行电力供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再生能源电网(1)中的电力来自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光热发电、水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分解制氢装置(12)中氨气发生分解反应形成的氢气用作氢气燃烧发电和/或氢燃料电池。
CN202122107207.7U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 Active CN2161203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07207.7U CN216120398U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07207.7U CN216120398U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20398U true CN216120398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30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07207.7U Active CN216120398U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2039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94526A (zh) * 2021-09-02 2021-11-02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4719250A (zh) * 2022-04-18 2022-07-08 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 利用绿氨为载体的新能源与燃煤电站耦合的低碳发电系统
CN115849304A (zh) * 2022-12-13 2023-03-28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天然气制氢的制备方法及其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94526A (zh) * 2021-09-02 2021-11-02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4719250A (zh) * 2022-04-18 2022-07-08 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 利用绿氨为载体的新能源与燃煤电站耦合的低碳发电系统
CN115849304A (zh) * 2022-12-13 2023-03-28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天然气制氢的制备方法及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94526A (zh)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16120398U (zh) 一种基于氨储能的多联产系统
CN207010249U (zh) 一种风电制氢储能的氢燃料复合电池
Hou et al. Thermodynamic performance study of the integrated MR-SOFC-CCHP system
CN109707992B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加氢站
CN106977369A (zh) 一种综合利用电能联合制甲醇及氨的装置及方法
CN107359363A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光伏制氢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发电方法
CN101841277A (zh) 可再生能源储能储氢综合发电系统
CN113944544A (zh) 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与氢能甲醇化的能源系统及能源利用方法
CN208835760U (zh) 一种氨燃料电池发电调峰调频系统
CN112814746B (zh) 一种燃用铝的发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1810269B (zh) 一种基于金属燃料铝储能的多联产发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3584530B (zh) 一种背压式铝-蒸汽燃烧多联产储能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15084580B (zh) 基于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可再生能源就地储能系统及方法
CN207009561U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光伏制氢的氢燃料电池系统
CN115173444A (zh) 一种风光可再生能源耦合氢储综合能源系统
CN108539226A (zh) 一种用于水下长时间发电的燃料电池系统
CN103062619B (zh) 一种机动车加氢站系统
CN111173580A (zh) 一种基于金属燃料锂储能、燃烧、电解再生的发电系统
CN215403079U (zh) 一种耦合铝燃烧和氢燃料电池的发电系统
CN2893940Y (zh) 可再生能源与燃料电池耦合发电装置
CN214464425U (zh) 一种燃用铝的发电系统
CN208062172U (zh) 一种移动式甲醇sofc发电系统
CN113023671A (zh) 一种耦合铝燃烧和氢燃料电池的发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20107661U (zh) 一种绿氨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