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09990U - 电缆终端杆塔和输变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缆终端杆塔和输变电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09990U CN216109990U CN202122035337.4U CN202122035337U CN216109990U CN 216109990 U CN216109990 U CN 216109990U CN 202122035337 U CN202122035337 U CN 202122035337U CN 216109990 U CN216109990 U CN 2161099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cross
- arm
- jumper
- horizontal direction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42255 Struck by lightn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缆终端杆塔和输变电系统。电缆终端杆塔包括:塔体;第一导线横担,第一导线横担设在塔体上,第一导线横担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导线横担和第三导线横担,第二导线横担和第三导线横担中的每一者设在塔体上且位于第一导线横担的下方;以及第四导线横担和第五导线横担,第四导线横担和第五导线横担中的每一者设在塔体上,第四导线横担和第五导线横担位于第二导线横担和第三导线横担的下方。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具有便于架接两个双回路架空线路、减少占地面积和降低总体运行维护难度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变电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终端杆塔和输变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用电量与日俱增,在电网不断扩大之时,土地资源却日益紧张,尤其在大中城市征地费用越来越高,同时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与以往的架空线路相比电缆具有供电可靠性强,布线不受地面空间建筑物的影响,有利于美化城市和优化厂矿布局以及对环境的电磁干扰小,对人身比较安全,维护费用比较小等诸多优点,因此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架空线与电缆之间连接主要通过电缆终端塔来实现。由于传统的电缆终端塔根开较大,占地较多,在用地日趋紧张的城市中难以实施。传统的终端塔架空线引下线固定使用了较多支柱绝缘子,不仅增加了工程造价,给运行维护带来了一些困难,同时也降低了安全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电缆终端杆塔和输变电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包括:
塔体;
第一导线横担,所述第一导线横担设在所述塔体上,所述第一导线横担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
第二导线横担和第三导线横担,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三导线横担中的每一者设在所述塔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导线横担的下方,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三导线横担中的每一者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三导线横担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第一导线横担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三导线横担之间,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以及
第四导线横担和第五导线横担,所述第四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五导线横担中的每一者设在所述塔体上,所述第四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五导线横担位于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三导线横担的下方,所述第四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五导线横担中的每一者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五导线横担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线横担、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三导线横担中的每一者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位于第四导线横担和第五导线横担之间。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具有便于架接两个双回路架空线路、减少占地面积和降低总体运行维护难度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塔体包括:
主杆,所述第一导线横担设在所述主杆上;
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所述第一侧杆和所述第二侧杆在第二水平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主杆的两侧,所述第四导线横担设在所述第一侧杆上,所述第五导线横担设在所述第二侧杆上;
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杆连接,所述第二导线横担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以及
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杆连接,所述第三导线横担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杆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线横担位于所述第一导线横担和第四导线横担之间,所述第三导线横担位于所述第一导线横担和第五导线横担之间,所述第一导线横担、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四导线横担中相邻两者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所述第一导线横担、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四导线横担中相邻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一导线横担、所述第三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五导线横担中相邻两者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所述第一导线横担、所述第三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五导线横担中相邻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延伸地第一跳线支架、第二跳线支架、第三跳线支架、第四跳线支架、第五跳线支架和第六跳线支架,所述第一跳线支架、所述第二跳线支架、所述第三跳线支架、所述第四跳线支架、所述第五跳线支架和所述第六跳线支架中每一者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跳线支架、所述第二跳线支架、所述第三跳线支架、所述第四跳线支架、所述第五跳线支架和所述第六跳线支架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一跳线支架、所述第二跳线支架、所述第三跳线支架、所述第四跳线支架、所述第五跳线支架和所述第六跳线支架中相邻两者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还包括:
多个第一固定杆,每个所述第一固定杆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杆沿上下方向间隔地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杆连接,所述第二跳线支架和所述第三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上,所述第一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一侧杆上;和
多个第二固定杆,每个所述第二固定杆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固定杆沿上下方向间隔地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每个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杆连接,所述第四跳线支架和所述第五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杆上,所述第六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二侧杆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跳线支架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多个所述第一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一侧杆上,所述第一跳线支架和所述第二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上,多个所述第六跳线支架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多个所述第六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二侧杆上,所述第四跳线支架和所述第五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杆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延伸地第一终端头支架、第二终端头支架、第三终端头支架、第四终端头支架、第五终端头支架和第六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一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二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三终端头支架、所述第四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五终端头支架和所述第六终端头支架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一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二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三终端头支架、所述第四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五终端头支架和所述第六终端头支架中相邻两者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一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二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三终端头支架、所述第四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五终端头支架和所述第六终端头支架上均设有终端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还包括:
第一安装杆,所述第一安装杆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安装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杆连接,所述第一终端头支架设在所述第一侧杆上,所述第二终端头支架和所述第三终端头支架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杆上;和
第二安装杆,所述第二安装杆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杆连接,所述第六终端头支架设在所述第二侧杆上,所述第四终端头支架和所述第五终端头支架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杆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还包括地线横担,所述地线横担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地线横担位设在所述主杆上,所述地线横担位于所述第一导线横担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还提成了一种输变电系统,包括:
第一变电站、第二变电站和第三变电站;
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和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
第一跳线组和第二跳线组,所述第一变电站、所述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所述第一跳线组和所述第三变电站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变电站、所述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所述第二跳线组和第三变电站依次连接;以及
电缆终端杆塔,所述电缆终端杆塔为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缆终端杆塔,所述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所述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所述第一跳线组和第二跳线组架接在所述电缆终端杆塔。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包括塔体1001、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第三导线横担130、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
第一导线横担110设在塔体1001上,第一导线横担110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每一者设在塔体1001上且位于第一导线横担110的下方。即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每一者与第一导线横担11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地设置。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每一者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第一导线横担110在第二水平方向上位于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之间,第二水平方向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也就是说,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第二导线横担120、第一导线横担11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依次间隔地设置。
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的每一者设在塔体1001上。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位于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的下方。因此,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的每一者与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地设置。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的每一者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其中,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每一者在第二水平方向上位于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之间。也就是说,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的每一者与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每一者间隔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通过设置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每一者位于第一导线横担110的下方,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位于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的下方。因此,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任一者与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的任一者这三者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地设置。第一导线横担110在第二水平方向上位于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之间,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每一者在第二水平方向上位于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之间。因此,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任一者与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的任一者这三者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地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一者与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的一者可架接一个双回路架空线路,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另一者与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的另一者可架接另一个双回路架空线路。即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可架接两个双回路架空线路,无需设置两个终端杆塔分别架接一个双回路架空线路。与设置两个终端杆塔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减少了占地面积和降低了总体运行维护的难度。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具有便于架接两个双回路架空线路、减少占地面积和降低总体运行维护难度的优点。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以第一水平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二水平方向为前后方向为例来具体说明,左右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前后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B所示,上下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C所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输变电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变电系统包括第一变电站、第二变电站、第三变电站、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第一跳线组、第二跳线组和电缆终端杆塔1000,电缆终端杆塔10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
第一变电站、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第一跳线组和第三变电站依次连接以便第一变电站与第三变电站相连。第二变电站、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第二跳线组和第三变电站依次连接以便第二变电站与第三变电站相连。
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第一跳线组和第二跳线组架接在电缆终端杆塔1000上。
例如,第一变电站与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的第二端连接在电缆终端杆塔1000上,电缆终端杆塔1000上连接有第一跳线组和终端头403,第一跳线组的第一端与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跳线组的第二端连接在终端头403上,第三变电站通过电缆与该终端头403连接,以便第一变电站与第三变电站相连。第二变电站与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的第二端连接在电缆终端杆塔1000上,电缆终端杆塔1000上连接有第二跳线组和终端头403,第二跳线组的第一端与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跳线组的第二端连接在终端头403上,第三变电站通过电缆与该终端头403连接,以便第二变电站与第三变电站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变电系统通过设置电缆终端杆塔1000可架接两个双回路架空线路,无需设置两个终端杆塔分别架接一个双回路架空线路,从而减少了占地面积和降低了总体运行维护的难度。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变电系统具有便于架接两个双回路架空线路、减少占地面积和降低总体运行维护难度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变电系统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尤其适用于用地限制地区的电缆开断双回架空线路架空处,与相关技术对比:在开断双回架空线路时,大多数采用两个电缆终端塔。开断点位于城市拥挤地段、绿化带(长窄地带)时,由于拥挤地段、绿化带(长窄地带)宽度有限,如采用两个双回电缆终端塔,势必增加占地,增加民事问题,增加运行维护难度。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可尽最大可能减少占地,减少民事问题,减少运行维护难度。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包括塔体1001、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第三导线横担130、第四导线横担140、第五导线横担150和地线横担160。
塔体1001包括主杆200、第一侧杆210、第二侧杆220、第一连接杆230和第二连接杆240。
第一侧杆210和第二侧杆220在第二水平方向上分别位于主杆200的两侧。即第一侧杆210和第二侧杆220在前后方向上分别位于主杆200的两侧,例如,第一侧杆210位于主杆200的前侧,第二侧杆220位于主杆200的后侧。
第一连接杆230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杆230的一端与主杆200连接,第一连接杆230的另一端与第一侧杆210连接。即第一连接杆230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杆230与主杆200和第一侧杆210连接以便塔体1001保持稳定。第二连接杆240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杆240的一端与主杆200连接,第二连接杆240的另一端与第二侧杆220连接。即第二连接杆240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杆240与主杆200和第二侧杆220连接以便塔体1001保持稳定。
如图1所示,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第三导线横担130、第四导线横担140、第五导线横担150和地线横担160中的每一者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即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第三导线横担130、第四导线横担140、第五导线横担150和地线横担160中的每一者沿左右方向延伸。
第一导线横担110设在塔体1001上,具体地,第一导线横担110设在主杆200上。地线横担160设在主杆200上,地线横担160位于第一导线横担110的上方,地线横担160用于安装为避免输电线路遭受直接雷击而铺设的架空地线。
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每一者设在塔体1001上且位于第一导线横担110的下方。即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每一者与第一导线横担11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具体地,第二导线横担120设在第一连接杆230上,第二导线横担120位于第一导线横担110的下方。第三导线横担130设在第二连接杆240上,第三导线横担130位于第一导线横担110的下方。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第一导线横担110在第二水平方向上位于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之间,第二水平方向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也就是说,在前后平方向上,第二导线横担120、第一导线横担11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依次间隔地设置。
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的每一者设在塔体1001上。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位于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的下方。因此,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的每一者与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具体地,第四导线横担140设在第一侧杆210上,第四导线横担140位于第二导线横担120的下方。第五导线横担150设在第二侧杆220上,第五导线横担150位于第三导线横担130的下方。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其中,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的每一者在第二水平方向上位于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之间。也就是说,在前后方向上,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的每一者与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三导线横担130中每一者间隔地设置。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线横担120位于第一导线横担110和第四导线横担140之间。第三导线横担130位于第一导线横担11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之间。因此,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四导线横担140可架接一个双回路架空线路。
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三导线横担13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可架接另一个双回路架空线路。
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四导线横担140中相邻两者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即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四导线横担140中相邻两者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从而使得双回路架空线路中的架空线安装在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四导线横担140上时中相邻两者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四导线横担140中相邻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即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四导线横担140中相邻两者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从而使得双回路架空线路中的架空线与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四导线横担140的连接点中的相邻两者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跳线作为连接架空线和变电站的连接线,跳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双回路架空线路中的架空线与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四导线横担140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可使得多个与架空线连接的跳线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三导线横担13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相邻两者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即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三导线横担13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相邻两者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从而使得双回路架空线路中的架空线安装在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四导线横担140上时中相邻两者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三导线横担13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相邻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即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三导线横担13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相邻两者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从而使得双回路架空线路中的架空线与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三导线横担13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的连接点中的相邻两者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双回路架空线路中的架空线与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和第四导线横担140的连接点中的相邻两者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可使得多个与架空线连接的跳线中的相邻两者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还包括多个第一固定杆301和多个第二固定杆302以及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地第一跳线支架310、第二跳线支架320、第三跳线支架330、第四跳线支架340、第五跳线支架350和第六跳线支架360。
每个第一固定杆301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即每个第一固定杆301沿前后方向延伸。多个第一固定杆301沿上下方向间隔地设置,每个第一固定杆301的一端与主杆200连接,每个第一固定杆301的另一端与第一侧杆210连接。
每个第一固定杆301上均设有第一跳线支架310、第二跳线支架320和第三跳线支架330中的至少两个。具体地,第二跳线支架320和第三跳线支架330设在第一固定杆301上,多个第一跳线支架310设在第一侧杆210上。
每个第二固定杆302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即每个第二固定杆302沿前后方向延伸。多个第二固定杆302沿上下方向间隔地设置,每个第二固定杆302的一端与主杆200连接,每个第二固定杆302的另一端与第二侧杆220连接。每个第二固定杆302上均设有第四跳线支架340、第五跳线支架350和第六跳线支架360中的至少两个。具体地,第四跳线支架340和第五跳线支架350设在第二固定杆302上,多个第六跳线支架360设在第二侧杆220上。
第一跳线支架310、第二跳线支架320、第三跳线支架330、第四跳线支架340、第五跳线支架350和第六跳线支架360中的每一者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跳线支架31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从而使得多个第一跳线支架310可将大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跳线固定在其上。多个第二跳线支架32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从而使得多个第二跳线支架320可将大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跳线固定在其上。多个第三跳线支架33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从而使得多个第三跳线支架330可将大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跳线固定在其上。多个第四跳线支架34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从而使得多个第四跳线支架340可将大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跳线固定在其上。多个第五跳线支架35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从而使得多个第五跳线支架350可将大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跳线固定在其上。多个第六跳线支架36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从而使得多个第六跳线支架360可将大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跳线固定在其上。
第一跳线支架310、第二跳线支架320、第三跳线支架330、第四跳线支架340、第五跳线支架350和第六跳线支架360在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地设置。第一跳线支架310、第二跳线支架320、第三跳线支架330、第四跳线支架340、第五跳线支架350和第六跳线支架360中相邻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也就是说,第一跳线支架310、第二跳线支架320、第三跳线支架330、第四跳线支架340、第五跳线支架350和第六跳线支架360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地设置且相邻两者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因此,固定在第一跳线支架310、第二跳线支架320、第三跳线支架330、第四跳线支架340、第五跳线支架350和第六跳线支架360上的跳线的相邻两者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可选地,第一跳线支架310、第二跳线支架320、第三跳线支架330、第四跳线支架340、第五跳线支架350和第六跳线支架360在前后方向上依次设置。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还包括第一安装杆401和第二安装杆402以及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地第一终端头支架410、第二终端头支架420、第三终端头支架430、第四终端头支架440、第五终端头支架450和第六终端头支架460。
第一安装杆401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即第一安装杆401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安装杆401的一端与主杆200连接,第一安装杆401的另一端与第一侧杆210连接。第一安装杆401上均设有第一终端头支架410、第二终端头支架420和第三终端头支架430中的至少两个。具体地,第二终端头支架420和第三终端头支架430设在第一安装杆401上,第一终端头支架410设在第一侧杆210上。
第二安装杆402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即第二安装杆402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安装杆402的一端与主杆200连接,第二安装杆402的另一端与第二侧杆220连接。第二安装杆402上均设有第四终端头支架440、第五终端头支架450和第六终端头支架460中的至少两个。具体地,第四终端头支架440和第五终端头支架450设在第二安装杆402上,第六终端头支架460设在第二侧杆220上。
第一终端头支架410、第二终端头支架420、第三终端头支架430、第四终端头支架440、第五终端头支架450和第六终端头支架460在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地设置,第一终端头支架410、第二终端头支架420、第三终端头支架430、第四终端头支架440、第五终端头支架450和第六终端头支架460中相邻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也就是说,第一终端头支架410、第二终端头支架420、第三终端头支架430、第四终端头支架440、第五终端头支架450和第六终端头支架460在前后方向上间隔的设置且相邻两者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且第一终端头支架410、第二终端头支架420、第三终端头支架430、第四终端头支架440、第五终端头支架450和第六终端头支架460上均设有终端头403。因此,第一终端头支架410、第二终端头支架420、第三终端头支架430、第四终端头支架440、第五终端头支架450和第六终端头支架460上的终端头403中的相邻两者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即多个跳线的端部安装在终端头403上时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可选地,第一终端头支架410、第二终端头支架420、第三终端头支架430、第四终端头支架440、第五终端头支架450和第六终端头支架460在前后方向上依次设置。
第一导线横担110、第二导线横担120、第三导线横担130、第四导线横担140和第五导线横担150中的每一者均包括左横担和右横担。第一导线横担110的左横担114、第二导线横担120的左横担123和第四导线横担140的左横担143中可架接一个回路的架空线路;第一导线横担110的右横担113、第二导线横担120的右横担122和第四导线横担140的右横担142可架接一个回路的架空线路。第一导线横担110的左横担114、第三导线横担130的左横担131和第五导线横担150的左横担151中可架接一个回路的架空线路;第一导线横担110的右横担113、第三导线横担130的右横担132和第五导线横担150的右横担152可架接一个回路的架空线路。也就是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终端杆塔1000可架接两个双回路架空线路。
如图2所示,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中的一个回路包括第一架空线501、第二架空线502和第三架空线503,第一跳线组包括第一跳线511、第二跳线512、第三跳线513。第一架空线501与第一跳线511连接,第二架空线502与第二跳线512连接,第三架空线503与第三跳线513连接。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中的一个回路包括第四架空线601、第五架空线602和第六架空线603,第二跳线组包括第四跳线611、第五跳线612和第六跳线613。第四架空线601与第四跳线611连接,第五架空线602与第五跳线612连接,第五架空线602与第六跳线613连接。
具体地,第一导线横担110的右横担113上设有第一前耐张串111和第二后耐张串112,第二导线横担120的右横担122上设有第二耐张串121,第四导线横担140的右横担142上设有第三耐张串141。
第一架空线501的端部固定在第一前耐张串111上,第一跳线511的第一端与第一架空线501连接,第一跳线511的第二端与第三终端头支架430上的终端头403连接,第一跳线511通过支撑绝缘子514固定在多个第三跳线支架330上。
第二架空线502的端部固定在第二耐张串121上,第二跳线512的第一端与第二架空线502连接,第二跳线512的第二端与第二终端头支架420上的终端头403连接,第二跳线512通过支撑绝缘子514固定在多个第二跳线支架320上。
第三架空线503的端部固定在第三耐张串141上,第三跳线513的第一端与第三架空线503连接,第三跳线513的第二端与第一终端头支架410上的终端头403连接,第三跳线513过支撑绝缘子514固定在多个第一跳线支架31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电缆终端杆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塔体;
第一导线横担,所述第一导线横担设在所述塔体上,所述第一导线横担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
第二导线横担和第三导线横担,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三导线横担中的每一者设在所述塔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导线横担的下方,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三导线横担中的每一者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三导线横担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第一导线横担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三导线横担之间,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以及
第四导线横担和第五导线横担,所述第四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五导线横担中的每一者设在所述塔体上,所述第四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五导线横担位于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三导线横担的下方,所述第四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五导线横担中的每一者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五导线横担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线横担、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三导线横担中的每一者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位于第四导线横担和第五导线横担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终端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包括:
主杆,所述第一导线横担设在所述主杆上;
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所述第一侧杆和所述第二侧杆在第二水平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主杆的两侧,所述第四导线横担设在所述第一侧杆上,所述第五导线横担设在所述第二侧杆上;
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杆连接,所述第二导线横担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以及
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杆连接,所述第三导线横担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终端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线横担位于所述第一导线横担和第四导线横担之间,所述第三导线横担位于所述第一导线横担和第五导线横担之间,所述第一导线横担、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四导线横担中相邻两者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所述第一导线横担、所述第二导线横担和所述第四导线横担中相邻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一导线横担、所述第三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五导线横担中相邻两者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所述第一导线横担、所述第三导线横担和所述第五导线横担中相邻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缆终端杆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延伸地第一跳线支架、第二跳线支架、第三跳线支架、第四跳线支架、第五跳线支架和第六跳线支架,所述第一跳线支架、所述第二跳线支架、所述第三跳线支架、所述第四跳线支架、所述第五跳线支架和所述第六跳线支架中每一者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跳线支架、所述第二跳线支架、所述第三跳线支架、所述第四跳线支架、所述第五跳线支架和所述第六跳线支架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一跳线支架、所述第二跳线支架、所述第三跳线支架、所述第四跳线支架、所述第五跳线支架和所述第六跳线支架中相邻两者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终端杆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第一固定杆,每个所述第一固定杆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杆沿上下方向间隔地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杆连接,所述第二跳线支架和所述第三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上,所述第一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一侧杆上;和
多个第二固定杆,每个所述第二固定杆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固定杆沿上下方向间隔地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每个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杆连接,所述第四跳线支架和所述第五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杆上,所述第六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二侧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终端杆塔,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跳线支架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多个所述第一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一侧杆上,所述第一跳线支架和所述第二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上,多个所述第六跳线支架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多个所述第六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二侧杆上,所述第四跳线支架和所述第五跳线支架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杆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终端杆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延伸地第一终端头支架、第二终端头支架、第三终端头支架、第四终端头支架、第五终端头支架和第六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一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二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三终端头支架、所述第四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五终端头支架和所述第六终端头支架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一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二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三终端头支架、所述第四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五终端头支架和所述第六终端头支架中相邻两者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一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二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三终端头支架、所述第四终端头支架、所述第五终端头支架和所述第六终端头支架上均设有终端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终端杆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安装杆,所述第一安装杆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安装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杆连接,所述第一终端头支架设在所述第一侧杆上,所述第二终端头支架和所述第三终端头支架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杆上;和
第二安装杆,所述第二安装杆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杆连接,所述第六终端头支架设在所述第二侧杆上,所述第四终端头支架和所述第五终端头支架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杆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终端杆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地线横担,所述地线横担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地线横担位设在所述主杆上,所述地线横担位于所述第一导线横担的上方。
10.一种输变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变电站、第二变电站和第三变电站;
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和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
第一跳线组和第二跳线组,所述第一变电站、所述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所述第一跳线组和所述第三变电站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变电站、所述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所述第二跳线组和第三变电站依次连接;以及
电缆终端杆塔,所述电缆终端杆塔为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缆终端杆塔,所述第一双回路架空线路、所述第二双回路架空线路、所述第一跳线组和第二跳线组架接在所述电缆终端杆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035337.4U CN216109990U (zh) | 2021-08-26 | 2021-08-26 | 电缆终端杆塔和输变电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035337.4U CN216109990U (zh) | 2021-08-26 | 2021-08-26 | 电缆终端杆塔和输变电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09990U true CN216109990U (zh) | 2022-03-22 |
Family
ID=80728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035337.4U Active CN216109990U (zh) | 2021-08-26 | 2021-08-26 | 电缆终端杆塔和输变电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09990U (zh) |
-
2021
- 2021-08-26 CN CN202122035337.4U patent/CN21610999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98201A (zh) | 输电线路电缆终端立体引下装置 | |
CN104242208B (zh) | 一种架空输电线路双回电缆终端钢管杆 | |
CN205116866U (zh) | 输电线路电缆终端立体引下装置 | |
CN202026064U (zh) | 带辅助臂的单双混合输电线路换位塔 | |
CN216109990U (zh) | 电缆终端杆塔和输变电系统 | |
CN202906314U (zh) | 一种适用于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分段点的接续装置 | |
CN105155907A (zh) | 耐张塔 | |
CN204754412U (zh) | 一种单侧横担同时下两回电缆的终端杆 | |
KR100620781B1 (ko) | 배전용 전주 상부 지지대 | |
CN204089116U (zh) | 一种架空输电线路双回电缆终端钢管杆 | |
CN211313561U (zh) | 一种双回路电缆线路与架空线路连接装置 | |
CN216355887U (zh) | 一种变电站三相竖直架空出线构架结构 | |
CN216157294U (zh) | 电缆终端杆塔和输变电系统 | |
CN213015677U (zh) | 同塔双回架空输电线路大转角铁塔 | |
CN210468687U (zh) | 一种低压t接箱 | |
KR100818556B1 (ko) | 배전용 전주 상부 지지대 | |
CN205212992U (zh) | 一种野外免维护拼装式无线网络中继装置 | |
CN203113867U (zh) | 直线电缆t接钢管杆塔 | |
CN113090096B (zh) | 双回输电线路开断杆塔、开断系统及方法 | |
CN217282133U (zh) | 一种高压电缆上塔布置结构 | |
CN211448011U (zh) | 一种双回路双三角排列的电缆终端塔 | |
CN205046913U (zh) | 一种采用v字型组合串的单回路开断钢管杆塔 | |
KR100558202B1 (ko) | 연합 케이블을 이용한 가공 송배전 선로장치 | |
CN215870688U (zh) | 双回路输电塔 | |
CN218623611U (zh) | 输电杆塔及输电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