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75571U - 一种抗震支座及其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震支座及其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075571U CN216075571U CN202122196601.2U CN202122196601U CN216075571U CN 216075571 U CN216075571 U CN 216075571U CN 202122196601 U CN202122196601 U CN 202122196601U CN 216075571 U CN216075571 U CN 2160755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ock insulation
- lower shell
- shell
- bottom plate
- side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抗震支座及其安装结构,属于建筑工程的技术领域,其包括下壳体,下壳体底端和下支墩固连;下壳体内设有底板,底板在下壳体内滑移,底板周向侧壁与下壳体内侧壁间固设有若干隔震弹簧;下壳体上表面开设有若干隔震孔,底板上表面固设有若干固定杆,固定杆贯穿隔震孔,固定杆的直径小于隔震孔的直径;下壳体上表面设有隔震柱,隔震柱顶端和上支墩固连;隔震柱下表面开设有若干滑移槽,固定杆远离底板的一端滑移连接在滑移槽内;滑移槽内固设有缓冲弹簧,缓冲弹簧位于固定杆上方。本申请具有减小抗震支座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毁坏的可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震支座及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地震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源于建筑物的倒塌。因此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做好工程抗震减灾工作,致力于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目前推广应用较多的隔震技术是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这间采用柔性连接,设置足够安全的隔震系统。
相关技术中,抗震支座包括叠层钢板橡胶,叠层钢板橡胶上表面固设有上连接钢板,叠层钢板橡胶下表面固设有下连接钢板;隔震支座位于连廊钢梁下方,隔震支座与连廊钢梁间设有上支墩,上支墩与连廊钢梁固连;隔震支座位于用来支撑连廊钢梁的独柱的上方,隔震支座与独柱间设有下支墩,下支墩与独柱固连;隔震支座通过上、下连接钢板用高强螺栓与上、下支墩的预埋钢板连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申请人认为存在有叠层钢板橡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使抗震支座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容易毁坏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减小抗震支座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毁坏的可能,本申请提供一种抗震支座及其安装结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抗震支座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震支座,包括下壳体,下壳体底端和下支墩固连;下壳体内设有底板,底板在下壳体内滑移,底板周向侧壁与下壳体内侧壁间固设有若干隔震弹簧;下壳体上表面开设有若干隔震孔,底板上表面固设有若干固定杆,固定杆贯穿隔震孔,固定杆的直径小于隔震孔的直径;下壳体上表面设有隔震柱,隔震柱顶端和上支墩固连;隔震柱下表面开设有若干滑移槽,固定杆远离底板的一端滑移连接在滑移槽内;滑移槽内固设有缓冲弹簧,缓冲弹簧位于固定杆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独柱先进行上下振动,独柱上下振动时,独柱带动下支墩上下移动,下支墩带动下壳体上下移动,下壳体通过带动底板移动进而带动固定杆移动;固定杆沿滑移槽向下移动,固定杆拉动缓冲弹簧并使缓冲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固定杆在缓冲弹簧回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减小了连廊钢梁振动的可能,达到了在竖直方向的隔震效果;地面左右振动时,地面带动独柱左右晃动,独柱带动下支墩左右晃动,下支墩带动下壳体左右晃动,下壳体沿底板下表面滑动,下壳体带动隔震弹簧伸缩,下壳体在隔震弹簧回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减小了连廊钢梁晃动的可能,达到了水平方向的隔震效果;固定杆的复位和下壳体的复位减小了支座在地震力的作用下损坏的可能。
可选的,所述隔震柱上方设有上壳体,上壳体呈下开口设置;隔震柱远离下壳体的一端位于上壳体内,隔震柱与上壳体滑移连接;上壳体内设有叠层钢板橡胶,叠层钢板橡胶位于隔震柱的上方,叠层钢板橡胶的直径小于上壳体周向内侧壁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发生竖向震动时,下壳体带动隔震柱竖直上移,隔震柱挤压叠层钢板橡胶,使叠层钢板橡胶发生形变进而达到了吸震的效果,上壳体的设置减小了叠层钢板橡胶由于形变量过大而损坏的可能。
可选的,所述上壳体内侧壁开设有滑槽,隔震柱外侧壁固设有滑块,滑块在滑槽内滑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了上壳体与隔震柱之间发生相对移动时上壳体与隔震柱分离的可能,进而减小了抗震支座损坏的可能。
可选的,所述下壳体内设有若干滚珠,滚珠位于下壳体的内底壁与底板的下表面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壳体发生左右晃动时,滚珠减小了下壳体移动时的阻力,进而减小了由于下壳体与底板间的摩擦力带动底板发生移动的可能,进而使抗震支座的抗震效果更好。
可选的,所述下壳体内顶壁与底板上表面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了底板在下壳体内发生上下移动的可能,进而减小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底板与下壳体间发生碰撞的可能,减小了抗震支座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毁坏的可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抗震支座的安装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震支座的安装结构,包括上述的抗震支座;上壳体上表面固设有上连接板,上连接板与上支墩内预埋的上钢板通过膨胀螺丝固连;下支墩内预埋的下钢板的上表面固设有辅助壳体,下壳体位于辅助壳体内,下壳体在辅助壳体内滑移;辅助壳体上表面开设有缓冲孔,缓冲孔的直径小于下壳体周向外侧壁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发生地震时,独柱带动下支墩移动时,下支墩带动下钢板移动,下钢板带动辅助壳体移动,辅助壳体沿下壳体上表面滑移,下钢板沿下壳体下表面滑移,减小了下壳体发生移动的可能,进而达到了隔震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下壳体周向外侧壁与辅助壳体周向内侧壁间固设若干辅助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壳体移动时使辅助弹簧发生伸缩,辅助壳体在辅助弹簧回弹力的作用下复位,进而使抗震支座的抗震效果更好。
可选的,所述下钢板上表面设有滑移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钢板发生移动时,滑移垫减小了下钢板与下壳体间的摩擦力,进而减小了地震时下钢板带动下壳体发生振动的可能,进而使抗震支座的抗震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地震发生时,下壳体和固定杆发生移动,下壳体在隔震弹簧回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固定杆在缓冲弹簧回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减小了抗震支座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毁坏的可能;
2.叠层钢板橡胶减小了地震的纵波作用时使抗震支座毁坏的可能;
3.通过设置辅助壳体,当地震发生时,减小了下壳体移动的可能,进而使抗震支座的抗震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显示叠层钢板橡胶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下壳体;11、隔震孔;12、滚珠;13、隔震弹簧;2、下支墩;21、下钢板;3、底板;31、固定杆;4、隔震柱;41、滑移槽;42、缓冲弹簧;5、上支墩;51、上钢板;6、上壳体;61、滑槽;62、滑块;63、上连接板;7、叠层钢板橡胶;8、膨胀螺丝;9、辅助壳体;91、缓冲孔;92、辅助弹簧;93、滑移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抗震支座。
参考图1和图2,一种抗震支座包括下壳体1,下壳体1内设有底板3,底板3上表面和下壳体1内顶壁贴合,底板3在下壳体1内底壁上滑移;底板3周向侧壁和下壳体1周向内侧壁间固设有若干隔震弹簧13,隔震弹簧13的一端和底板3固连,隔震弹簧13的另一端和下壳体1固连;底板3与上支墩5间设有减小上支墩5发生振动可能的纵向隔震组件。
发生地震时,地面先带动独柱发生上下振动,纵向隔震组件的设置减小了上支墩5发生振动的可能;地面左右振动时,地面带动独柱左右晃动,独柱通过带动下支墩2进而带动下壳体1左右移动,此时底板3在下壳体1内滑移,减小了底板3左右移动的可能,进而减小了上支墩5发生左右移动的可能,达到了抗震的效果;下壳体1在隔震弹簧13回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减小了抗震支座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毁坏的可能。
参考图1和图2,下壳体1内底壁设有若干滚珠12,滚珠12位于底板3下方;下壳体1内底壁设有润滑油;下壳体1发生移动时,滚珠12减小了下壳体1左右晃动时底板3移动的可能;润滑油的设置减小了滚珠12滚动时的摩擦力,进而减小了滚珠12对下壳体1和底板3的磨损,减小了抗震支座破损的可能。
参考图1和图2,纵向隔震组件包括固定杆31、缓冲弹簧42、隔震柱4、叠层钢板橡胶7,固定杆31和缓冲弹簧42均设有若干个;固定杆31固设在底板3的上表面,固定杆31与底板3上表面垂直;下壳体1上表面开设有若干隔震孔11,隔震孔11直径大于固定杆31直径,固定杆31贯穿隔震孔11;隔震柱4设置在下壳体1的上表面上,隔震柱4下表面开设有若干滑移槽41,固定杆31远离底板3的一端在滑移槽41内滑移;缓冲弹簧42位于滑移槽41内,缓冲弹簧42的一端和滑移槽41内顶壁固连,缓冲弹簧42的另一端和固定杆31的上表面固连。
参考图1和图2,上支墩5底端固连有呈下开口的上壳体6,隔震柱4的顶端滑移连接在上壳体6内;上壳体6内侧壁开设有滑槽61,隔震柱4周向侧壁上固设有滑块62,滑块62在滑槽61内滑移;叠层钢板橡胶7设置在上壳体6内,叠层钢板橡胶7上表面和下壳体1内顶壁固连,叠层钢板橡胶7下表面和隔震柱4上表面固连;叠层钢板橡胶7的直径小于上壳体6周向内侧壁的直径。
独柱带动下壳体1上下移动时,下壳体1向上移动时,下壳体1推动隔震柱4上移,隔震柱4挤压叠层钢板橡胶7并使叠层钢板橡胶7发形变,减小了上壳体6移动的可能,进而减小了上支墩5移动的可能,达到了抗震的效果;当下壳体1下移时,下壳体1通过带动底板3移动进而带动固定杆31移动,固定杆31在滑移槽41内向下滑移,固定杆31拉动缓冲弹簧42并使缓冲弹簧42处于伸长状态,固定杆31在缓冲弹簧42回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减小了隔震柱4移动的可能,进而达到了减震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抗震支座的实施原理为:发生地震时,地面先带动独柱上下移动,独柱通过带动下支墩2进而带动下壳体1向上移动时,下壳体1推动隔震柱4上移,隔震柱4挤压叠层钢板橡胶7并使叠层钢板橡胶7发生形变,减小了隔震柱4通过叠层钢板橡胶7带动上壳体6移动的可能,进而达到了抗震的效果;上壳体6内侧壁减小了叠层钢板橡胶7由于形变量过大而损坏的可能,进而减小抗震支座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毁坏的可能。
独柱通过带动下支墩2进而带动下壳体1向下移动时,下壳体1通带动底板3移动进而带动固定杆31移动,固定杆31沿滑移槽41向下滑移,固定杆31拉动缓冲弹簧42的一端移动并使缓冲弹簧42处于拉伸状态;固定杆31在缓冲弹簧42回弹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减小了固定杆31通过带动隔震柱4移动进而带动上壳体6移动的可能,进而达到了抗震的效果,减小了固定杆31移动量过大而使抗震支座损坏的可能。
地面带动独柱左右移动时,独柱通过带动下支墩2移动进而带动下壳体1移动,下壳体1移动时滚珠12在底板3与下壳体1间发生滚动,进而减小了底板3发生左右移动的可能,进而达到了抗震的效果。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抗震支座的安装结构。
参考图1和图2,一种抗震支座的安装结构包括如上述内容中所述的任意一种抗震支座和辅助壳体9,辅助壳体9呈下开口设置,辅助壳体9下表面固设在下支墩2预埋的下钢板21的上表面;下壳体1位于辅助壳体9内,下壳体1在辅助壳体9内滑移;下壳体1周向外侧壁与辅助壳体9周向内侧壁间设有辅助弹簧92,辅助弹簧92的一端和辅助壳体9固连,辅助弹簧92的另一端和下壳体1固连;下钢板21上表面设有滑移垫93,滑移垫93的材质为石墨。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抗震支座的安装结构实施原理为:地震发生时,地面带动独柱左右晃动,独柱通过带动下支墩2移动进而带动下钢板21移动,下钢板21带动辅助壳体9移动,辅助壳体9相对与下壳体1发生滑移,滑移垫93减小了下壳体1发生移动的可能,进而达到了隔震的效果,辅助弹簧92减小了由于辅助壳体9移动量过大使抗震支座损坏的可能。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1),下壳体(1)底端和下支墩(2)固连;下壳体(1)内设有底板(3),底板(3)在下壳体(1)内滑移,底板(3)周向侧壁与下壳体(1)内侧壁间固设有若干隔震弹簧(13);下壳体(1)上表面开设有若干隔震孔(11),底板(3)上表面固设有若干固定杆(31),固定杆(31)贯穿隔震孔(11),固定杆(31)的直径小于隔震孔(11)的直径;下壳体(1)上表面设有隔震柱(4),隔震柱(4)顶端和上支墩(5)固连;隔震柱(4)下表面开设有若干滑移槽(41),固定杆(31)远离底板(3)的一端滑移连接在滑移槽(41)内;滑移槽(41)内固设有缓冲弹簧(42),缓冲弹簧(42)位于固定杆(31)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柱(4)上方设有上壳体(6),上壳体(6)呈下开口设置;隔震柱(4)远离下壳体(1)的一端位于上壳体(6)内,隔震柱(4)与上壳体(6)滑移连接;上壳体(6)内设有叠层钢板橡胶(7),叠层钢板橡胶(7)位于隔震柱(4)的上方,叠层钢板橡胶(7)的直径小于上壳体(6)周向内侧壁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6)内侧壁开设有滑槽(61),隔震柱(4)外侧壁固设有滑块(62),滑块(62)在滑槽(61)内滑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内设有若干滚珠(12),滚珠(12)位于下壳体(1)的内底壁与底板(3)的下表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内顶壁与底板(3)上表面贴合。
6.一种抗震支座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抗震支座;上壳体(6)上表面固设有上连接板(63),上连接板(63)与上支墩(5)内预埋的上钢板(51)通过膨胀螺丝(8)固连;下支墩(2)内预埋的下钢板(21)的上表面固设有辅助壳体(9),下壳体(1)位于辅助壳体(9)内,下壳体(1)在辅助壳体(9)内滑移;辅助壳体(9)上表面开设有缓冲孔(91),缓冲孔(91)的直径小于下壳体(1)周向外侧壁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抗震支座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周向外侧壁与辅助壳体(9)周向内侧壁间固设若干辅助弹簧(9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抗震支座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钢板(21)上表面设有滑移垫(9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96601.2U CN216075571U (zh) | 2021-09-10 | 2021-09-10 | 一种抗震支座及其安装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96601.2U CN216075571U (zh) | 2021-09-10 | 2021-09-10 | 一种抗震支座及其安装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075571U true CN216075571U (zh) | 2022-03-18 |
Family
ID=80675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196601.2U Active CN216075571U (zh) | 2021-09-10 | 2021-09-10 | 一种抗震支座及其安装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07557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61010A (zh) * | 2022-05-25 | 2022-08-30 | 西安工程大学 | 惯容自复位隔震减震系统 |
-
2021
- 2021-09-10 CN CN202122196601.2U patent/CN21607557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61010A (zh) * | 2022-05-25 | 2022-08-30 | 西安工程大学 | 惯容自复位隔震减震系统 |
CN114961010B (zh) * | 2022-05-25 | 2023-03-10 | 西安工程大学 | 惯容自复位隔震减震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075571U (zh) | 一种抗震支座及其安装结构 | |
CN213508932U (zh) | 一种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 |
CN201268894Y (zh) | 滚动兼滑动式建筑防震装置 | |
CN210636471U (zh) | 适用于土木工程的抗震装置 | |
CN110080589A (zh) | 一种竖向隔震装置及其隔震、安装方法 | |
CN212984260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抗震基座 | |
CN109024259B (zh) | 一种桥梁抗震支座 | |
CN212358395U (zh) | 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 | |
CN212294716U (zh) | 一种建筑基础抗震承重结构 | |
CN107152099B (zh) | 一种不同标高层间隔震结构的设置方法 | |
CN216532128U (zh) | 一种海洋平台移动式电气设备安装装置 | |
CN114033052B (zh) | 房屋上部叠层橡胶隔震结构及施工工艺 | |
CN110924551B (zh) | 一种介于地面与建筑物之间的摩擦滑动承重座减振结构 | |
CN215441960U (zh) | 一种预埋式露天矿边坡支护装置 | |
CN211256848U (zh) | 一种高桩码头支座 | |
CN211228987U (zh) | 一种房屋建筑防震缝防碰撞装置 | |
CN219060444U (zh) | 一种稳定性高的建筑抗震结构 | |
CN210369995U (zh) | 一种建筑防震校正构造 | |
CN221255743U (zh) | 一种弹簧约束可提离橡胶隔震支座 | |
CN219492309U (zh) | 一种拱顶兼沟槽一体化作业车 | |
CN219604392U (zh) | 一种抗震房建基础结构 | |
CN212026304U (zh) | 一种抗震地基结构 | |
CN201671388U (zh) | 可移动隔震建筑物 | |
CN106836929B (zh) | 一种摩擦摆支座隔震层抗拉限位装置 | |
CN201292579Y (zh) | 变刚度复合铅芯橡胶支座隔震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