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外围护结构,所述建筑外围护结构包括:
外围护框架层,所述外围护框架层包括Z型支撑件和U型支撑件,所述U型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外围护框架层的边缘,所述Z型支撑件设置在所述U型支撑件之间;
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保温板,所述保温板设置在所述U型支撑件之间,并且由所述Z型支撑件间隔开;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保温板之间的接缝处、所述保温板与所述Z型支撑件的接缝处以及所述保温板与所述U型支撑件的接缝处,且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胶和/或自粘胶带;以及
铝膜层,所述铝膜层设置在所述外围护框架层的内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外围护结构,外围护框架层包括设置在其边缘的U型支撑件和设置在U型支撑件之间的Z型支撑件,能够使得外围护框架层具有足够高的强度,以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在U型支撑件和Z型支撑件之间设置保温板以形成保温层,能够实现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在保温板之间的接缝处、保温板与Z型支撑件的接缝处以及保温板与U型支撑件的接缝处填充密封胶和/或自粘胶带等的密封件,能够实现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防水防火性能。外围护框架层的内侧设置铝膜层,能够对保温层起到一定的支撑与固定作用,以确保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最重要的是,通过将外围护框架层、保温层、密封件和铝膜层组装形成预制的建筑外围护结构,能够将工作量最大程度地从施工现场转移到车间,将手工作业转变为流水线作业,从而有效减小模块化建筑现场安装的工作量,简化模块化建筑的组装工序,缩短组装工期,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还有减少环境污染,减小施工作业空间的优点。
可选地,所述保温板的厚度T1满足:80mm≤T1≤150mm,并且/或者,所述铝膜层的厚度T2满足:0.2mm≤T2≤0.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墙体模块,所述建筑墙体模块包括:
桁架式钢结构层;以及
上述建筑外围护结构,所述建筑外围护结构设置在所述桁架式钢结构层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墙体模块,外围护框架层包括设置在其边缘的U型支撑件和设置在U型支撑件之间的Z型支撑件,能够使得外围护框架层具有足够高的强度,以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在U型支撑件和Z型支撑件之间设置保温板以形成保温层,能够实现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在保温板之间的接缝处、保温板与Z型支撑件的接缝处以及保温板与U型支撑件的接缝处填充密封胶和/或自粘胶带等的密封件,能够实现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防水防火性能。外围护框架层的内侧设置铝膜层,能够对保温层起到一定的支撑与固定作用,以确保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通过设置桁架式钢结构层,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墙体模块的结构强度与承载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将外围护框架层、保温层、密封件和铝膜层组装形成预制的建筑外围护结构,以及将建筑外围护结构与桁架式钢结构层组装形成预制的建筑墙体模块,能够将工作量最大程度地从施工现场转移到车间,将手工作业转变为流水线作业,从而有效减小模块化建筑现场安装的工作量,简化模块化建筑的组装工序,缩短组装工期,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还有减少环境污染,减小施工作业空间的优点。
可选地,所述桁架式钢结构层包括覆面龙骨,所述Z型支撑件连接至所述覆面龙骨。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墙体模块还包括调平层,所述调平层设置在所述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外侧,且所述调平层内设置有装饰材料预埋件。
可选地,所述建筑墙体模块还包括外墙装饰层,所述外墙装饰层设置在所述调平层的外侧,且连接至所述装饰材料预埋件。
可选地,所述外墙装饰层包括金属披挂、水泥板、瓷砖和花岗岩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墙体模块还包括内层,所述内层设置在所述桁架式钢结构层的内侧,且所述内层包括内墙龙骨架层和/或内墙装饰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建筑,所述模块化建筑包括上述建筑墙体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建筑,外围护框架层包括设置在其边缘的U型支撑件和设置在U型支撑件之间的Z型支撑件,能够使得外围护框架层具有足够高的强度,以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在U型支撑件和Z型支撑件之间设置保温板以形成保温层,能够实现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在保温板之间的接缝处、保温板与Z型支撑件的接缝处以及保温板与U型支撑件的接缝处填充密封胶和/或自粘胶带等的密封件,能够实现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防水防火性能。外围护框架层的内侧设置铝膜层,能够对保温层起到一定的支撑与固定作用,以确保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通过设置桁架式钢结构层,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墙体模块的结构强度与承载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将外围护框架层、保温层、密封件和铝膜层组装形成预制的建筑外围护结构,以及将建筑外围护结构与桁架式钢结构层组装形成预制的建筑墙体模块,能够将工作量最大程度地从施工现场转移到车间,将手工作业转变为流水线作业,从而有效减小模块化建筑现场安装的工作量,简化模块化建筑的组装工序,缩短组装工期,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还有减少环境污染,减小施工作业空间的优点。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墙体模块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墙体模块的另一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墙体模块的再一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墙体模块的再一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的建筑墙体模块的拼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的转角位置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外围护结构的Z型支撑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外围护结构的U型支撑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的L型支撑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建筑墙体模块 2:模块化建筑
10:建筑外围护结构 111:Z型支撑件
112:U型支撑件 121:保温板
13:密封件 131:密封胶
132:自粘胶带 14:铝膜层
20:桁架式钢结构层 21:覆面龙骨
22:L型支撑件 23:木方
30:调平层 31:装饰材料预埋件
40:外墙装饰层 50:内层
51:内墙龙骨架层 52:内墙装饰层
60:紧固件 61:垫圈
7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描述,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外围护结构10、建筑墙体模块1和模块化建筑2。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于建筑外围护结构10、建筑墙体模块1和模块化建筑2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清楚,并非限制。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外围护结构10包括外围护框架层、保温层、密封件13和铝膜层14。
外围护框架层包括Z型支撑件111和U型支撑件112,为外围护框架层提供了可靠的结构强度,使得外围护框架层能够有效地承载并传递作用力,以有效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10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同时Z型支撑件111和U型支撑件112也是保温层与下文中即将提到的建筑墙体模块1的内层50和外墙装饰层40叠加设置的基础。Z型支撑件111和U型支撑件112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如将Z型支撑件111的厚度设置为2.0mm,将U型支撑件112的厚度设置为1.5mm。
U型支撑件112设置在外围护框架层的边缘处,如设置在外围护框架层的为门窗等结构预留的安装口的边缘处,具体的参考图2,以有效简化外围护框架层边缘处的结构,进而简化建筑墙体模块1的安装门窗等结构的安装口处边缘的结构。U型支撑件112可以通过诸如4×40的十字槽沉头木螺钉等的紧固件60连接至门窗结构,如连接至门窗结构的木方23。
Z型支撑件111间隔地设置在U型支撑件112之间,可以通过诸如4.2×25的大扁头钻尾螺钉等的紧固件60连接至下文中即将提到的建筑墙体模块1的桁架式钢结构层20,例如连接至桁架式钢结构层20的覆面龙骨21上。
保温层包括保温板121,保温板121设置在U型支撑件112之间,并且由Z型支撑件111间隔开。
具体的参考图2和图3,沿外围护框架层的高度方向,在外围护框架层的下边缘和上边缘处,也就是在安装门窗等结构的安装口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开口相对的U型支撑件11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实施方式中,门窗等结构安装在外围护框架层的下方,也就是图中箭头A所指的方向。在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门窗等结构安装在外围护框架层的上方,也就是图中箭头B所指的方向。U型支撑件112具有水平部分及设置在水平部分的两端的竖直部分,且两端的竖直部分的长度优选地设置为不同,具体的参考图8。较长的竖直部分设置在保温板121的靠近桁架式钢结构层20的一侧,以便于将U型支撑件112固定至木方23等结构上。保温板121设置在开口相对的U型支撑件112之间,由U型支撑件112的水平部分限制保温板121沿外围护框架层的高度方向的移动,并由竖直部分限制保温板121沿垂直于外围护框架层的高度方向的移动。
继续参考图1,保温层通常设置有多个保温板121。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多个呈长条形的保温板121均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多个保温板121由Z型支撑间隔开。Z型支撑件111具有水平段及在水平段的两端非对称地设置的延伸段,具体的可以参考图7。在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水平段上方的延伸段固定至桁架式钢结构层20的覆面龙骨21,水平段下方的延伸段与桁架式钢结构层20间隔开并形成自由端。延伸段与桁架式钢结构层20的表面大致平行。一个保温板121自Z型支撑件111的水平段的上方或下方沿竖直方向嵌入,下方的延伸段限制一个保温板121沿垂直于桁架式钢结构层20表面的方向的移动。可以理解,沿竖直方向,也就是沿外围护框架层的高度方向,可以设置有多个Z型支撑件111及多个保温板121,每个保温板121在其顶部处由Z型支撑件111的下方的延伸段限制移动。
图4示出了沿垂直于外围护框架层的高度方向,在外围护框架层的右边缘,也就是在安装门窗等结构的安装口的左侧设置U型支撑件112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门窗等结构安装在外围护框架层的右侧,也就是图中箭头C所指的方向。U型支撑件112的具体方式与图2和图3所示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在保证外围护框架层的保温隔热效果的同时节省材料,保温板121的厚度T1优选地满足80mm≤T1≤150mm,例如可以将保温板121的厚度设置为90mm、100mm、110mm、120mm、130mm或者140mm等。保温板121优选地采用酚醛板,以在起到保温作用的同时具有防火作用。当然,保温板121也可以是常用的其他保温材料。
优选地,在多个保温板121中两两之间的接缝处设置有密封件13,密封件13可以包括密封胶131和/或自粘胶带132。在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保温板121与Z型支撑件111的接缝处以及保温板121与U型支撑件112的接缝处涂有防火胶(或其他形式的密封胶)。进一步地,在防火胶(或其他形式的密封胶)的外侧贴有铝箔自粘胶带132。这样可以形成至少两道密封,以提高密封性,防止内部发生腐蚀等而失效,增强保温效果。
铝箔自粘胶带132的宽度根据其所贴位置处的缝隙或者结构的宽度确定。申请人发现,铝箔自粘胶带132超出缝隙或者缝隙处相关结构的边沿50mm时,密封效果更佳。
在外围护框架层的内侧优选地设置有铝膜层14,以便能够对保温层起到一定的支撑与固定作用,以确保建筑外围护结构10的保温隔热性能。铝膜层14的厚度T2优选地满足0.2mm≤T2≤0.5mm,以在保证铝膜层14对保温层的支撑与固定作用同时节省材料。例如可以将铝膜层14的厚度设置为0.3mm或者0.4mm等。
继续参考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墙体模块1除了包括建筑外围护结构10外,还包括设置在建筑外围护结构10的内侧的桁架式钢结构层20,以有效提升建筑墙体模块1的结构强度与承载能力。桁架式钢结构层20具体的设置在铝膜层14的与保温层的相反的一侧。桁架式钢结构层20内设置有覆面龙骨21,覆面龙骨21的截面形状大致为U字形,即覆面龙骨21可以构造为U型钢或槽钢。特别地,其具有较短的翼缘板和较长的腹板,以增大沿竖直方向的表面积,从而提高桁架式钢结构层20在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承载能力。较长的腹板也有利于固定Z型支撑件111。
为了进一步加强度对保温层的固定作用,优选地在每一块保温板121的大致中间的位置用诸如4.8×125的六角头法兰面自攻自钻螺钉等的紧固件60将保温板121固定至桁架式钢结构层20。在紧固件60与保温板121之间优选地设置有诸如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的垫圈61,以对保温板121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垫圈61的厚度和外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如将垫圈61的厚度设置为1.5mm,外径设置为60mm。
参考图2至图4,建筑墙体模块1优选地还包括调平层30,调平层30设置在建筑外围护结构10的外侧,优选地构造为安装框架或者安装平面,以便设置其它部件。
建筑墙体模块1优选地还包括外墙装饰层40,外墙装饰层40设置在调平层30的外侧,以有效提升建筑墙体模块1的美观性。在调平层30内优选地设置有装饰材料预埋件31,具体的参考图6,以便于安装外墙装饰层40。装饰材料预埋件31的设置能够实现根据客户的需求安装外墙装饰层40,例如安装金属披挂、水泥板、瓷砖和花岗岩中的至少一种的外墙装饰层40,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继续参考图1至图4,建筑墙体模块1优选地还包括内层50,内层50设置在桁架式钢结构层20的内侧,且包括内墙龙骨架层51和/或内墙装饰层52。
内墙龙骨架层51连接桁架式钢结构层20,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墙体模块1的强度。内墙龙骨架层51优选地构造为轻钢龙骨架,以使得建筑墙体模块1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佳的平整度,且有利于建筑墙体模块1的轻量化。内墙龙骨架层51中可以设置水电线管预埋、开关暗盒预埋、家具预埋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在生产制造阶段完成上述预埋,以避免后期施工中的返工,并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墙体模块1的功能性,且减少现场施工的工作量。
优选地,在内墙龙骨架层51制造完成后,可以在其中合适的位置填充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包括岩棉、发泡材料等。同样,桁架式钢结构中也可以填充保温材料,从而实现建筑的保温隔热功能。并且,岩棉等保温材料也能起到一定的防火阻燃作用,提升建筑墙体模块1的安全性。
内墙装饰板层固定至内墙龙骨架层51,并且其中可以设置有用于供水电线管通过的开孔。内墙装饰板层优选地包括石膏板,以使得建筑墙体模块1具有一定的隔音、防火、防水及装饰效果。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墙体模块1的拼装结构示意图。在具有内层50、桁架式钢结构层20以及外墙装饰层40的建筑墙体模块1在车间中预制完成之后,可以将建筑墙体模块1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进一步的组装。例如,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上下层的建筑墙体模块1之间通过连接件70连接。连接件70的顶端卡接在上层的建筑墙体模块1的外围护框架层的Z型支撑件111的水平段与延伸段之间,连接件70的底端可以通过螺接或者铆接等的连接方式连接至下层的建筑墙体模块1。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2的转角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在相邻的建筑墙体模块1的连接处优选地设置有L型支撑件22,以便于连接建筑墙体模块1,并简化模块化建筑2墙体转角处的结构。L型支撑件22的结构形式具体的可以参考图9。L型支撑件22的设置,也有利于在模块化建筑2的墙体转角处布置装饰材料预埋件31,以便于在模块化建筑2的墙体转角处布置外墙装饰层40,并保证此处外墙装饰层40设置的稳固性,有利于提升模块化建筑2的墙体转角位置的美观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