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7418U - 集成灶 - Google Patents
集成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637418U CN215637418U CN202121646235.XU CN202121646235U CN215637418U CN 215637418 U CN215637418 U CN 215637418U CN 202121646235 U CN202121646235 U CN 202121646235U CN 215637418 U CN215637418 U CN 21563741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conductive grid
- integrated cooker
- grease
- od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35943 smell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9
- 150000001450 an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356 contamin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250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512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877 deodori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96 flavor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634 flavo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74 adsorpt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33 lamp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6 particula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灶,集成灶包括:风机,包括进风口;风道,与风机相连接,包括连通进风口的出风口;除味装置,与风道相连接,用于产生电场并吸附流向或流经出风口的气流中的烟气粒子。相较于相关技术中使用过滤棉、过滤网等过滤件完成出口过滤的技术方案来说,本申请所提出的除味装置的除味性能不会随过滤时长的积累以及清洗次数的增多而衰减。在需要清洗除味装置时,用户在完成拆卸和清洗后晾干即可再次使用,在生成高强度电场的结构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除味装置对污染物颗粒的吸附能力不会衰减。从而解决了滤网需要频繁换新、单个滤网的过滤能力会随使用时长衰减以至于室内环境遭受污染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成灶。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内排放的油烟机的排风口处需设置滤网结构,该滤网用于过滤掉排出气体中的含气味粒子,以避免排入室内的气体污染室内环境。目前滤网为过滤棉或过滤网等,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以及清洗滤网的过程中,因其材质的性质,滤网的过滤性能会逐步衰减,导致用户需要频繁的购买和更换滤网,导致油烟机的使用成本升高,且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集成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了一种集成灶。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集成灶,集成灶包括:风机,包括进风口;风道,与风机相连接,包括连通进风口的出风口;除味装置,与风道相连接,用于产生电场并吸附流向或流经出风口的气流中的烟气粒子。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集成灶中,集成灶包括风机、风道和除味装置。该集成灶为内循环式集成灶,在将烹调所产生的油烟吸入集成灶后,经过油脂过滤和除味后再次排入至室内环境中,以实现集成灶的内循环。具体地,风机设置在集成灶中,用于在集成灶中生成定向流动的气流。在风机的作用下,外部的油烟被吸入至集成灶内部,其后经由风机上的进风口流入风道,并最终由风道上的出风口排出,从而形成完整的气流循环。
在此基础上,集成灶上还设置有除味装置,除味装置设置在风道上,具体可以设置在风道内部或设置在风道的出口处。工作过程中,除味装置通电并产生高强度电场,在气流初步流入除味装置内部时,气流中会散发气味的污染物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被电离,以形成带电污染物颗粒。其后,带电污染物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被迫迁移,并最终被除味装置所捕获,从而完成气流中气体和污染物颗粒的分离以及污染物颗粒的吸附收集,阻止气流中污染物颗粒随同气流排出至室内环境中。通过设置该除味装置,可以阻止油烟中会散发刺激性气味的污染物颗粒再次排放至室内环境中,使集成灶在满足内循环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油烟的全面净化,从而提升用户使用该集成灶的满意度。
具体地,相较于相关技术中使用过滤棉、过滤网等过滤件完成出口过滤的技术方案来说,本申请所提出的除味装置的除味性能不会随过滤时长的积累以及清洗次数的增多而衰减。在需要清洗除味装置时,用户在完成拆卸和清洗后晾干即可再次使用,在生成高强度电场的结构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除味装置对污染物颗粒的吸附能力不会衰减。从而解决了滤网需要频繁换新、单个滤网的过滤能力会随使用时长衰减以至于室内环境遭受污染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优化集成灶结构,提升集成灶对污染物颗粒的过滤过滤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集成灶使用成本,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集成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除味装置包括:本体,与风道相连接,包括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第一流道;电极组件,设于第一流道中;第一电接口,设于本体上,与电极组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除味装置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除味装置包括本体、电极组件和第一电接口。本体为除味装置的主体框架结构,用于定位和承载电极组件和第一电接口。其中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流道,第一流道贯穿本体,在完成除味装置的装配后,第一流道的进口端与进风口相连通,第一流道的出口端与出风口相连通,以确保由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可以在流经第一流道后再流入出风口。电极组件设置在第一流道内,第一电接口设置在本体上,二者通过线路连接,完成除味装置的装配后,第一电接口与供电装置相连接,以向电极组件提供电能。工作过程中,电极组件通电,以在第一流道中产生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气流中的污染物颗粒先被电离,后在电场的迁移作用下接触电极组件并被电极组件捕获,从而使流入第一流道的气流中的污染物颗粒可以被电极组件分离并收集,减少流出第一流道的气流中的污染物颗粒的含量。进而解决污染物颗粒污染室内环境的技术问题。实现优化集成灶结构,提升集成灶对污染物的过滤性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电极组件包括:第一导电格栅,设于第一流道中,且与第一电接口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电极组件的结构做出了说明。具体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导电格栅,第一导电格栅中包括多组电解质栅板,经由进风口流入的气体需穿过第一导电格栅才可流入出风口。当第一导电格栅通电时,第一导电格栅在其附近空间产生高压电场,此时流入高压电场的污染物颗粒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被电离,在后续的流动过程中,不带电的气体可正常穿过第一导电格栅,而带电的污染物颗粒便会在高压电场的牵引作用下偏离原传递方向,并最终被第一导电格栅上的电解质栅板捕获,以实现污染物的分离和收集。其中,通过将电极组件设置为格栅形状,可以在不影响气体流通的基础上提升污染物颗粒的电离效率和捕获效率,有助于缩减电极组件的总体积以及强化电极组件的污染物分离能力。进而实现优化电极组件结构,提升集成灶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导电格栅,设于第一流道中,位于第一导电格栅和第一流道的出口之间,且与第一电接口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承接前述技术方案,电极组件中还设置有配合第一导电格栅使用的第二导电格栅。第二导电格栅设置在第一流道内,且位于第一导电格栅和第一流道的出口之间,以使气流可以先流经第一导电格栅,后流经第二导电格栅。具体地,当同时设置第一导电格栅和第二导电格栅时,第一导电格栅所形成的电场区域为荷电区,荷电区主要用于电离气流中的污染物颗粒,使污染物颗粒带电。第二导电格栅所形成的电场区域为吸附区,吸附区主要用于迫使带电的污染物颗粒的传递方向偏离气流的传递方向以实现污染物颗粒的分离,并最终通过将污染物颗粒吸附在电解质栅板上来完成污染物颗粒的捕获。通过在第一流道中分别设置第一导电格栅和第二导电格栅,可以通过控制工作电参数来为两个导电格栅分配不同的功能,从而提升电极组件针对污染物颗粒的分离效果和吸附效果。进而实现提升集成灶污染物过滤可靠性,优化室内环境,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导电格栅和第二导电格栅间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承接前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流道内同时设置有第一导电格栅和第二导电格栅时,在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将第一导电格栅和第二导电格栅间隔设置。通过将第一导电格栅和第二导电格栅间隔设置,可以避免第二导电格栅所吸附的污染物颗粒迁移至第一导电格栅上,从而降低第一导电格栅的拆卸清理频率,使其可以作为常驻在第一流道中的电离结构,免去在清理或维护电极组件时频繁拆装第一导电格栅的步骤。进而实现优化电极组件结构,降低电极组件维护难度,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导电格栅的长度大于第一导电格栅的长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导电格栅的长度大于第一导电格栅的长度。对于第一导电格栅和第二导电格栅来说,在第一流道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对应于气流在其内部的传递长度。其中,第一导电格栅所产生的是高压电场,通过设置长度相对较短的第一导电格栅可以在满足污染物颗粒电离需求的基础上避免带电的污染物颗粒被第一导电格栅捕获,从而降低第一导电格栅被污染的可能性。对应的,通过设置长度相对较大的第二导电格栅,可以延长污染物颗粒在第二导电格栅中的流动距离,以确保第二导电格栅具备足够的污染物颗粒吸附距离,避免高速流动的污染物颗粒穿过第二导电格栅,从而实现提升电极组件污染物过滤性能,避免室内环境中存在油烟异味,降低集成灶维护难度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电格栅包括:多个极板,与本体相连接,在与第一流道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导电格栅和第二导电格栅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第一导电格栅和第二导电格栅均由多个极板组成。在同一个导电格栅中,多个极板在与第一流道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极板的板面的延伸方向趋近于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从而降低第一导电格栅和第二导电格栅对气流的阻力,保证气流可以较为顺畅地流入出风口。其中,多个极板分为多组相对设置的电极组,每个电极组包括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极板,以在两个极板间形成高强度电场,从而通过电场完成油脂颗粒的电离和电吸附。进而实现优化导电格栅结构,提升污染物过滤效率和过滤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集成灶还包括:负离子发生装置,与风道相连接,在风道的延伸方向上,负离子发生装置位于风机和除味装置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成灶上还设置有负离子发生装置,负离子发生装置设置在风道上,具体位于风机和除味装置之间。负离子发生装置可以在通电时向风道内部发出大量负离子,负离子在接触气流中的污染物颗粒后即可使污染物颗粒带电,带电的污染物颗粒在进入除味装置后,在除味装置所产生的高强度电场的作用下偏离气流的传递方向并被除味装置所捕获,从而完成油气的分离以及油脂的收集。通过在除味装置前设置负离子发生装置,可以提升气流中带电污染物颗粒的占比,从而提升除味装置的污染物分离效果,降低污染物颗粒穿出除味装置的概率。进而实现优化集成灶结构,提升集成灶除味性能,提升集成灶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集成灶还包括:供电装置,设于风道上,连接第一电接口和负离子发生装置,用于向除味装置和负离子发生装置供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成灶上还设置有供电装置,供电装置设置在风道上,且在工作过程中与电源相连接。其中,供电装置具备两个连接端,其中一端与除味装置上的第一电接口相连接,另一端与负离子发生装置相连接,从而同时为除味装置和负离子发生装置供电。通过设置同时为除味装置和负离子发生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可以简化集成灶结构,提升集成灶的结构紧凑度,从而减少集成灶所占用的空间,为用户布置集成灶提供便利条件。
具体地,供电装置与负离子发生装置和除味装置可拆卸相连接,用户在需要维护或更换除味装置以及负离子发生装置时,可直接将除味装置和负离子发生装置从供电装置上拆除,其后通过安装新的除味装置和负离子发生装置完成维护。同时,除味装置需要定期清洗,该可拆卸结构还可以在清洗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除味装置盖合在出风口外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除味装置的设置位置做出了限定。具体地,除味装置盖合在风道的出风口外侧,与风道上设有出风口的端面相贴合,从而全面覆盖出风口,避免夹杂有污染物颗粒的气流从出风口和除味装置之间的间隙泄漏。另一方面,相较于将除味装置设置在风道内部的技术方案来说,将除味装置盖合在出风口外侧可以降低除味装置的拆装难度,从而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同时,盖合在外侧的除味装置可以被用户所观察到,有利于用户了解该除味装置是否需要清洗。进而实现了优化集成灶结构布局,降低用户清洗和更换除味装置难度,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供电装置设于风道的外表面上,负离子发生装置包括:主体,设于风道的外表面上;负离子释放器,与主体相连接,且部分穿入至风道内;第二电接口,设于主体上,连接供电装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供电装置设置在风道的外表面上。在此基础上,对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负离子发生装置包括主体、负离子释放器和第二电接口。主体设置在风道上,与风道的外表面相贴合。负离子释放器设置在主体上,用于在工作时向附近空间释放负离子。其中,风道上设置有通孔,在装配时需将部分负离子释放器经由通孔穿入至风道内,以保证负离子可以作用在风道内部流动的污染物颗粒上。第二电接口设置在主体上,且与供电装置相连接,工作过程中供电装置通过第二电接口向负离子发生装置供电。该结构中,将负离子发生装置和供电装置同时设置在风道外部,可以使用户直接在风道外侧完成负离子发生装置和供电装置拆装,从而降低供电装置和负离子发生装置的装配难度和维护难度。进而实现优化集成灶结构布局,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集成灶还包括:面板,包括连通进风口的开口;加热组件,连接面板和风机,在面板上形成加热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成灶包括面板和加热组件。面板为集成灶的外露结构,完成集成灶的安装后,面板的表面即为集成灶的操作台面。面板上设置有开口,吸风组件与面板相连接,其上的进风口与开口相连通。吸风组件可以抽取开口以及进风口处的气流,以在该区域产生负压,在负压作用下,面板外侧的油烟被压入吸风组件,以完成油烟的收集,从而避免油烟扩散到室内中。相较于将吸取油烟的开口与面板相对设置的技术方案来说,本申请通过将吸取油烟的开口布局在面板上,一方面优化了集成灶的布局,缩减了集成灶所占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布置在面板上的开口与产生油烟的区域更近,可以确保油烟在第一时间被吸取,降低油烟向外扩散的可能性,从而提升集成灶的排烟效果。
加热组件与面板相连接,以在面板上形成加热区域。具体地,加热组件可以直接加热面板,以通过升温的面板加热面板上所放置的烹饪器具,或加热组件透过面板直接加热放置在面板对应区域上的烹饪器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集成灶还包括:油脂分离装置,设于开口和进风口之间,用于分离并吸附流向进风口的气流中的油脂。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成灶上还设置有油脂分离装置,油脂分离装置设置在面板和吸风组件之间,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油脂分离装置位于面板上的开口和吸风组件上的进风口之间,用于分离并吸附流向进风口的气流中的油脂。
具体地,油脂分离装置可以通过生成高压电场来完成油气的分离和吸附。工作过程中,油脂分离装置通电并产生电场,在气流初步流入油脂分离装置内部时,气流中油脂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被电离,以形成带电油脂颗粒。其后,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被迫迁移,并最终被油脂分离装置所捕获,从而完成气流中气体和油脂的分离以及油脂的吸附收集,阻止气流中的油脂随同气体经由进风口进入吸风组件中。通过设置该油脂分离装置,可以避免油烟中的油脂附着在吸风组件中,从而一方面防止油脂堵塞吸风组件、避免附着在吸风组件上的油脂造成短路等故障,另一方面免去频繁清洗吸风组件内部油脂的需求。进而实现优化集成灶结构,提升集成灶安全性,降低集成灶故障率,延长集成灶使用寿命,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同时,相较于在进风口处设置过滤件过滤油脂的技术方案来说,可以产生电场并通过电离原理分离并吸附油脂的油脂分离装置具备更加优秀的油气分离效果和油气分离效率,从而实现强化油脂分离效率,提升集成灶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集成灶还包括:储存装置,与油脂分离装置相连接,用于收集油脂分离装置上的油脂。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成灶上还设置有存储装置,存储装置与油脂分离装置相连接,用于收集油脂分离装置所分离出的油脂。工作过程中,气流中的油脂颗粒接触油脂分离装置后,与气体分离并附着在油脂分离装置上,附着在油脂分离装置上的油脂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存储装置中,以被存储装置收集。通过设置存储装置,一方面,可以收集油脂分离装置上所分离出的油脂,避免分离出的油脂流入吸风组件中。另一方面,使用户可以通过清洗或更换存储装置完成油脂的清除,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进而实现优化集成灶结构,提升油脂分离和收集的可靠性,降低集成灶清洁难度,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集成灶还包括:进气格栅,嵌设在开口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成灶上还设置有进气格栅,完成进气格栅的装配后,至少部分进气格栅嵌入至开口中。通过在开口上设置进气格栅,一方面,可以避免烹饪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颗粒物质掉落至油脂分离装置中,从而防止颗粒物质堵塞油脂分离装置。另一方面,进气格栅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外部的灰尘等杂质落入油脂分离装置中,以避免大量灰尘和油脂凝结成难以清理的结块。进而实现提升油脂分离装置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油脂分离装置清洁难度,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成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成灶的爆炸图之一;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成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除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除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除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除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除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除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除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成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成灶的爆炸图之二;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成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成灶的爆炸图之三。
其中,图1至图1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集成灶,110风机,120风道,130除味装置,132本体,134电极组件,1342第一导电格栅,1344第二导电格栅,136第一电接口,140负离子发生装置,142主体,144负离子释放器,146第二电接口,150供电装置,160面板,162进气格栅,170加热组件,180油脂分离装置,190存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集成灶。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集成灶100,集成灶100包括:风机110,包括进风口;风道120,与风机110相连接,包括连通进风口的出风口;除味装置130,与风道120相连接,用于产生电场并吸附流向或流经出风口的气流中的烟气粒子。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集成灶100中,集成灶100包括风机110、风道120和除味装置130。该集成灶100为内循环式集成灶100,在将烹调所产生的油烟吸入集成灶100后,经过油脂过滤和除味后再次排入至室内环境中,以实现集成灶100的内循环。具体地,风机110设置在集成灶100中,用于在集成灶100中生成定向流动的气流。在风机110的作用下,外部的油烟被吸入至集成灶100内部,其后经由风机110上的进风口流入风道120,并最终由风道120上的出风口排出,从而形成完整的气流循环。
在此基础上,集成灶100上还设置有除味装置130,除味装置130设置在风道120上,具体可以设置在风道120内部或设置在风道120的出口处。工作过程中,除味装置130通电并产生高强度电场,在气流初步流入除味装置130内部时,气流中会散发气味的污染物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被电离,以形成带电污染物颗粒。其后,带电污染物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被迫迁移,并最终被除味装置130所捕获,从而完成气流中气体和污染物颗粒的分离以及污染物颗粒的吸附收集,阻止气流中污染物颗粒随同气流排出至室内环境中。通过设置该除味装置130,可以阻止油烟中会散发刺激性气味的污染物颗粒再次排放至室内环境中,使集成灶100在满足内循环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油烟的全面净化,从而提升用户使用该集成灶100的满意度。
具体地,相较于相关技术中使用过滤棉、过滤网等过滤件完成出口过滤的实施例来说,本申请所提出的除味装置130的除味性能不会随过滤时长的积累以及清洗次数的增多而衰减。在需要清洗除味装置130时,用户在完成拆卸和清洗后晾干即可再次使用,在生成高强度电场的结构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除味装置130对污染物颗粒的吸附能力不会衰减。从而解决了滤网需要频繁换新、单个滤网的过滤能力会随使用时长衰减以至于室内环境遭受污染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优化集成灶100结构,提升集成灶100对污染物颗粒的过滤过滤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集成灶100使用成本,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二
如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中,除味装置130包括:本体132,与风道120相连接,包括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第一流道;电极组件134,设于第一流道中;第一电接口136,设于本体132上,与电极组件134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对除味装置130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除味装置130包括本体132、电极组件134和第一电接口136。本体132为除味装置130的主体142框架结构,用于定位和承载电极组件134和第一电接口136。其中本体132上设置有第一流道,第一流道贯穿本体132,在完成除味装置130的装配后,第一流道的进口端与进风口相连通,第一流道的出口端与出风口相连通,以确保由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可以在流经第一流道后再流入出风口。电极组件134设置在第一流道内,第一电接口136设置在本体132上,二者通过线路连接,完成除味装置130的装配后,第一电接口136与供电装置150相连接,以向电极组件134提供电能。工作过程中,电极组件134通电,以在第一流道中产生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气流中的污染物颗粒先被电离,后在电场的迁移作用下接触电极组件134并被电极组件134捕获,从而使流入第一流道的气流中的污染物颗粒可以被电极组件134分离并收集,减少流出第一流道的气流中的污染物颗粒的含量。进而解决污染物颗粒污染室内环境的技术问题。实现优化集成灶100结构,提升集成灶100对污染物的过滤性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34包括:第一导电格栅1342,设于第一流道中,且与第一电接口136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对电极组件134的结构做出了说明。具体地,电极组件134包括第一导电格栅1342,第一导电格栅1342中包括多组电解质栅板,经由进风口流入的气体需穿过第一导电格栅1342才可流入出风口。当第一导电格栅1342通电时,第一导电格栅1342在其附近空间产生高压电场,此时流入高压电场的污染物颗粒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被电离,在后续的流动过程中,不带电的气体可正常穿过第一导电格栅1342,而带电的污染物颗粒便会在高压电场的牵引作用下偏离原传递方向,并最终被第一导电格栅1342上的电解质栅板捕获,以实现污染物的分离和收集。其中,通过将电极组件134设置为格栅形状,可以在不影响气体流通的基础上提升污染物颗粒的电离效率和捕获效率,有助于缩减电极组件134的总体积以及强化电极组件134的污染物分离能力。进而实现优化电极组件134结构,提升集成灶100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四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34还包括:第二导电格栅1344,设于第一流道中,位于第一导电格栅1342和第一流道的出口之间,且与第一电接口136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承接前述实施例,电极组件134中还设置有配合第一导电格栅1342使用的第二导电格栅1344。第二导电格栅1344设置在第一流道内,且位于第一导电格栅1342和第一流道的出口之间,以使气流可以先流经第一导电格栅1342,后流经第二导电格栅1344。具体地,当同时设置第一导电格栅1342和第二导电格栅1344时,第一导电格栅1342所形成的电场区域为荷电区,荷电区主要用于电离气流中的污染物颗粒,使污染物颗粒带电。第二导电格栅1344所形成的电场区域为吸附区,吸附区主要用于迫使带电的污染物颗粒的传递方向偏离气流的传递方向以实现污染物颗粒的分离,并最终通过将污染物颗粒吸附在电解质栅板上来完成污染物颗粒的捕获。通过在第一流道中分别设置第一导电格栅1342和第二导电格栅1344,可以通过控制工作电参数来为两个导电格栅分配不同的功能,从而提升电极组件134针对污染物颗粒的分离效果和吸附效果。进而实现提升集成灶100污染物过滤可靠性,优化室内环境,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五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实施例中,在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导电格栅1342和第二导电格栅1344间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承接前述实施例,当第一流道内同时设置有第一导电格栅1342和第二导电格栅1344时,在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将第一导电格栅1342和第二导电格栅1344间隔设置。通过将第一导电格栅1342和第二导电格栅1344间隔设置,可以避免第二导电格栅1344所吸附的污染物颗粒迁移至第一导电格栅1342上,从而降低第一导电格栅1342的拆卸清理频率,使其可以作为常驻在第一流道中的电离结构,免去在清理或维护电极组件134时频繁拆装第一导电格栅1342的步骤。进而实现优化电极组件134结构,降低电极组件134维护难度,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六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实施例中,在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导电格栅1344的长度大于第一导电格栅1342的长度。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导电格栅1344的长度大于第一导电格栅1342的长度。对于第一导电格栅1342和第二导电格栅1344来说,在第一流道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对应于气流在其内部的传递长度。其中,第一导电格栅1342所产生的是高压电场,通过设置长度相对较短的第一导电格栅1342可以在满足污染物颗粒电离需求的基础上避免带电的污染物颗粒被第一导电格栅1342捕获,从而降低第一导电格栅1342被污染的可能性。对应的,通过设置长度相对较大的第二导电格栅1344,可以延长污染物颗粒在第二导电格栅1344中的流动距离,以确保第二导电格栅1344具备足够的污染物颗粒吸附距离,避免高速流动的污染物颗粒穿过第二导电格栅1344,从而实现提升电极组件134污染物过滤性能,避免室内环境中存在油烟异味,降低集成灶100维护难度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七
如图6、图7、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实施例中,导电格栅包括:多个极板,与本体132相连接,在与第一流道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导电格栅1342和第二导电格栅1344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第一导电格栅1342和第二导电格栅1344均由多个极板组成。在同一个导电格栅中,多个极板在与第一流道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极板的板面的延伸方向趋近于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从而降低第一导电格栅1342和第二导电格栅1344对气流的阻力,保证气流可以较为顺畅地流入出风口。其中,多个极板分为多组相对设置的电极组,每个电极组包括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极板,以在两个极板间形成高强度电场,从而通过电场完成油脂颗粒的电离和电吸附。进而实现优化导电格栅结构,提升污染物过滤效率和过滤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八
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实施例中,集成灶100还包括:负离子发生装置140,与风道120相连接,在风道120的延伸方向上,负离子发生装置140位于风机110和除味装置13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集成灶100上还设置有负离子发生装置140,负离子发生装置140设置在风道120上,具体位于风机110和除味装置130之间。负离子发生装置140可以在通电时向风道120内部发出大量负离子,负离子在接触气流中的污染物颗粒后即可使污染物颗粒带电,带电的污染物颗粒在进入除味装置130后,在除味装置130所产生的高强度电场的作用下偏离气流的传递方向并被除味装置130所捕获,从而完成油气的分离以及油脂的收集。通过在除味装置130前设置负离子发生装置140,可以提升气流中带电污染物颗粒的占比,从而提升除味装置130的污染物分离效果,降低污染物颗粒穿出除味装置130的概率。进而实现优化集成灶100结构,提升集成灶100除味性能,提升集成灶100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九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实施例中,集成灶100还包括:供电装置150,设于风道120上,连接第一电接口136和负离子发生装置140,用于向除味装置130和负离子发生装置140供电。
在该实施例中,集成灶100上还设置有供电装置150,供电装置150设置在风道120上,且在工作过程中与电源相连接。其中,供电装置150具备两个连接端,其中一端与除味装置130上的第一电接口136相连接,另一端与负离子发生装置140相连接,从而同时为除味装置130和负离子发生装置140供电。通过设置同时为除味装置130和负离子发生装置140供电的供电装置150可以简化集成灶100结构,提升集成灶100的结构紧凑度,从而减少集成灶100所占用的空间,为用户布置集成灶100提供便利条件。
具体地,供电装置150与负离子发生装置140和除味装置130可拆卸相连接,用户在需要维护或更换除味装置130以及负离子发生装置140时,可直接将除味装置130和负离子发生装置140从供电装置150上拆除,其后通过安装新的除味装置130和负离子发生装置140完成维护。同时,除味装置130需要定期清洗,该可拆卸结构还可以在清洗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十
如图1和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实施例中,除味装置130盖合在出风口外侧。
在该实施例中,对除味装置130的设置位置做出了限定。具体地,除味装置130盖合在风道120的出风口外侧,与风道120上设有出风口的端面相贴合,从而全面覆盖出风口,避免夹杂有污染物颗粒的气流从出风口和除味装置130之间的间隙泄漏。另一方面,相较于将除味装置130设置在风道120内部的实施例来说,将除味装置130盖合在出风口外侧可以降低除味装置130的拆装难度,从而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同时,盖合在外侧的除味装置130可以被用户所观察到,有利于用户了解该除味装置130是否需要清洗。进而实现了优化集成灶100结构布局,降低用户清洗和更换除味装置130难度,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一
如图12、图13和图1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实施例中,供电装置150设于风道120的外表面上,负离子发生装置140包括:主体142,设于风道120的外表面上;负离子释放器144,与主体142相连接,且部分穿入至风道120内;第二电接口146,设于主体142上,连接供电装置150。
在该实施例中,供电装置150设置在风道120的外表面上。在此基础上,对负离子发生装置140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负离子发生装置140包括主体142、负离子释放器144和第二电接口146。主体142设置在风道120上,与风道120的外表面相贴合。负离子释放器144设置在主体142上,用于在工作时向附近空间释放负离子。其中,风道120上设置有通孔,在装配时需将部分负离子释放器144经由通孔穿入至风道120内,以保证负离子可以作用在风道120内部流动的污染物颗粒上。第二电接口146设置在主体142上,且与供电装置150相连接,工作过程中供电装置150通过第二电接口146向负离子发生装置140供电。该结构中,将负离子发生装置140和供电装置150同时设置在风道120外部,可以使用户直接在风道120外侧完成负离子发生装置140和供电装置150拆装,从而降低供电装置150和负离子发生装置140的装配难度和维护难度。进而实现优化集成灶100结构布局,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二
如图1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二方面实施例中,集成灶100还包括:面板160,包括连通进风口的开口;加热组件170,连接面板160和风机110,在面板160上形成加热区域。
在该实施例中,集成灶100包括面板160和加热组件170。面板160为集成灶100的外露结构,完成集成灶100的安装后,面板160的表面即为集成灶100的操作台面。面板160上设置有开口,吸风组件与面板160相连接,其上的进风口与开口相连通。吸风组件可以抽取开口以及进风口处的气流,以在该区域产生负压,在负压作用下,面板160外侧的油烟被压入吸风组件,以完成油烟的收集,从而避免油烟扩散到室内中。相较于将吸取油烟的开口与面板160相对设置的实施例来说,本申请通过将吸取油烟的开口布局在面板160上,一方面优化了集成灶100的布局,缩减了集成灶100所占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布置在面板160上的开口与产生油烟的区域更近,可以确保油烟在第一时间被吸取,降低油烟向外扩散的可能性,从而提升集成灶100的排烟效果。
加热组件170与面板160相连接,以在面板160上形成加热区域。具体地,加热组件170可以直接加热面板160,以通过升温的面板160加热面板160上所放置的烹饪器具,或加热组件170透过面板160直接加热放置在面板160对应区域上的烹饪器具。
实施例十三
如图1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三方面实施例中,集成灶100还包括:油脂分离装置180,设于开口和进风口之间,用于分离并吸附流向进风口的气流中的油脂。
在该实施例中,集成灶100上还设置有油脂分离装置180,油脂分离装置180设置在面板160和吸风组件之间,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油脂分离装置180位于面板160上的开口和吸风组件上的进风口之间,用于分离并吸附流向进风口的气流中的油脂。
具体地,油脂分离装置180可以通过生成高压电场来完成油气的分离和吸附。工作过程中,油脂分离装置180通电并产生电场,在气流初步流入油脂分离装置180内部时,气流中油脂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被电离,以形成带电油脂颗粒。其后,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被迫迁移,并最终被油脂分离装置180所捕获,从而完成气流中气体和油脂的分离以及油脂的吸附收集,阻止气流中的油脂随同气体经由进风口进入吸风组件中。通过设置该油脂分离装置180,可以避免油烟中的油脂附着在吸风组件中,从而一方面防止油脂堵塞吸风组件、避免附着在吸风组件上的油脂造成短路等故障,另一方面免去频繁清洗吸风组件内部油脂的需求。进而实现优化集成灶100结构,提升集成灶100安全性,降低集成灶100故障率,延长集成灶100使用寿命,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同时,相较于在进风口处设置过滤件过滤油脂的实施例来说,可以产生电场并通过电离原理分离并吸附油脂的油脂分离装置180具备更加优秀的油气分离效果和油气分离效率,从而实现强化油脂分离效率,提升集成灶100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四
如图1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十四方面实施例中,集成灶100还包括:储存装置,与油脂分离装置180相连接,用于收集油脂分离装置180上的油脂。
在该实施例中,集成灶100上还设置有存储装置190,存储装置190与油脂分离装置180相连接,用于收集油脂分离装置180所分离出的油脂。工作过程中,气流中的油脂颗粒接触油脂分离装置180后,与气体分离并附着在油脂分离装置180上,附着在油脂分离装置180上的油脂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存储装置190中,以被存储装置190收集。通过设置存储装置190,一方面,可以收集油脂分离装置180上所分离出的油脂,避免分离出的油脂流入吸风组件中。另一方面,使用户可以通过清洗或更换存储装置190完成油脂的清除,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进而实现优化集成灶100结构,提升油脂分离和收集的可靠性,降低集成灶100清洁难度,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五
如图1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五方面实施例中,集成灶100还包括:进气格栅162,嵌设在开口上。
在该实施例中,集成灶100上还设置有进气格栅162,完成进气格栅162的装配后,至少部分进气格栅162嵌入至开口中。通过在开口上设置进气格栅162,一方面,可以避免烹饪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颗粒物质掉落至油脂分离装置180中,从而防止颗粒物质堵塞油脂分离装置180。另一方面,进气格栅162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外部的灰尘等杂质落入油脂分离装置180中,以避免大量灰尘和油脂凝结成难以清理的结块。进而实现提升油脂分离装置180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油脂分离装置180清洁难度,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包括进风口;
风道,与所述风机相连接,包括连通所述进风口的出风口;
除味装置,与所述风道相连接,用于产生电场并吸附流向或流经所述出风口的气流中的烟气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味装置包括:
本体,与所述风道相连接,包括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第一流道;
电极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流道中;
第一电接口,设于所述本体上,与所述电极组件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
第一导电格栅,设于所述第一流道中,且与所述第一电接口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
第二导电格栅,设于所述第一流道中,位于所述第一导电格栅和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之间,且与所述第一电接口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导电格栅和所述第二导电格栅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导电格栅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电格栅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格栅包括:
多个极板,与所述本体相连接,在与所述第一流道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负离子发生装置,与所述风道相连接,在所述风道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位于所述风机和所述除味装置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供电装置,设于所述风道上,连接所述第一电接口和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用于向所述除味装置和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味装置盖合在所述出风口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设于所述风道的外表面上,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包括:
主体,设于所述风道的外表面上;
负离子释放器,与所述主体相连接,且部分穿入至所述风道内;
第二电接口,设于所述主体上,连接所述供电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面板,包括连通所述进风口的开口;
加热组件,连接所述面板和所述风机,在所述面板上形成加热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油脂分离装置,设于所述开口和所述进风口之间,用于分离并吸附流向所述进风口的气流中的油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储存装置,与所述油脂分离装置相连接,用于收集所述油脂分离装置上的所述油脂。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气格栅,嵌设在所述开口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646235.XU CN215637418U (zh) | 2021-07-20 | 2021-07-20 | 集成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646235.XU CN215637418U (zh) | 2021-07-20 | 2021-07-20 | 集成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637418U true CN215637418U (zh) | 2022-01-25 |
Family
ID=79891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646235.XU Active CN215637418U (zh) | 2021-07-20 | 2021-07-20 | 集成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637418U (zh) |
-
2021
- 2021-07-20 CN CN202121646235.XU patent/CN21563741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9990045575A (ko) | 전자식 집진기의 집진전극의 자가청소방법 및 그 기능을 가진전자식집진기 및 전자식집진기가 부착된 공기조화기 | |
CN100478624C (zh) | 一种微尘处理器 | |
CN215637418U (zh) | 集成灶 | |
CN207667830U (zh) | 收集装置及应用有该收集装置的空气净化装置 | |
CN206577536U (zh) | 一种新型油雾废气收集处理净化设备 | |
CN207445874U (zh) | 一种除尘系统用空调机组 | |
CN206609013U (zh) | 油烟净化机 | |
CN211977164U (zh) | 一种新型全热交换器 | |
CN215637417U (zh) | 集成灶 | |
CN109351139B (zh) | 一种抽油烟机油气水分离装置 | |
JP2000024545A (ja) | 除煙装置 | |
CN101099943B (zh) | 一种电子微尘处理装置 | |
CN216716320U (zh) | 吸油烟机 | |
JP2000116530A (ja) | フィルター浄化式ノンダクトロースター | |
CN215863866U (zh) | 一种新风机 | |
CN208727748U (zh) | 静电油烟净化器 | |
CN106885283A (zh) | 油烟分离装置、油烟机及油烟分离方法 | |
CN212746628U (zh) | 空气净化装置和吸油烟机 | |
CN211914176U (zh) | 一种油烟净化器电场结构和油烟净化器 | |
CN212457321U (zh) | 一种空气净化器 | |
CN109621601B (zh) | 一种可预先过滤颗粒物的静电式油烟净化器 | |
CN213314136U (zh) | 一种管道式油烟净化器 | |
CN210485836U (zh) | 一种低空排放多级静电复合式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 | |
CN212299074U (zh) | 内循环集成灶 | |
CN216522257U (zh) | 一种应用于热转印机的环保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