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28007U - 取电装置和插座 - Google Patents

取电装置和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28007U
CN215528007U CN202122264970.0U CN202122264970U CN215528007U CN 215528007 U CN215528007 U CN 215528007U CN 202122264970 U CN202122264970 U CN 202122264970U CN 215528007 U CN215528007 U CN 2155280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conductive
pole
bottom cov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649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剑波
王会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ngni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ngni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ngni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ngni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649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280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280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280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电装置和插座,涉及插座技术领域,该取电装置包括壳体和容置在壳体内的导电组件,壳体的一端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接口,另一端开设有供电源线伸入的开孔,导电组件设置在壳体内并伸入接口;壳体包括翻盖、压盖和底盖,压盖可拆卸地扣合在底盖的前端,并形成接口,翻盖可拆卸扣合在底盖的后端,且翻盖和底盖形成了与接口连通的容置腔,导电组件部分容置在容置腔内,并由容置腔伸入接口。在实际安装时,可直接将导电组件设置在底盖上,然后依次装上压盖和翻盖,无需对导电片进行校正装配,极大地提升了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取电装置和插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取电装置和插座。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由于房间内有多个插座,为了实现多个用电工位取电,通常需要在装修前进行专业布线。现有的多插座布线形式往往是通过专业布线布一条主线,再从主线上分接并联到取电端口。
这种方式导致提前的布线需要十分精确,当前期布线的线路不好时,难以在后期随意拓展,导致取电限制较大。进一步地,出现了利用接头提升布线灵活度的解决方案,然而,现有的接头通常采用两个分体壳拼接后形成,插口部分通常为整体结构,导电片装入到两个分体壳中,然而由于导电片需要伸入到插口中,这种安装方式需要额外对导电片和插口进行校正安装,十分麻烦,使得组装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电装置,其能够拓展线路,使得整个线路进行多段串接,取电自由度高,减少装修前的精确布线,同时采用多分体式结构,不需要导电片的校准,组装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在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电装置,包括壳体和容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导电组件,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接口,另一端开设有供电源线伸入的开孔,所述导电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伸入所述接口;
所述壳体包括翻盖、压盖和底盖,所述压盖可拆卸地扣合在所述底盖的前端,并形成所述接口,所述翻盖可拆卸扣合在所述底盖的后端,且所述翻盖和所述底盖形成了与所述接口连通的容置腔,所述导电组件部分容置在所述容置腔内,并由所述容置腔伸入所述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组件包括:
多个电连接端,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间隔设于所述底盖;
多个电接触端,分别连接相应的所述电连接端,间隔伸入所述底盖的所述前端;
其中,先将所述导电组件设于所述底盖,再将所述压盖扣合至所述底盖的所述前端。
进一步地,所述接口为公接口或母接口;
所述接口为公接口时,电接触端包括L极导电极片、N极导电极片和E极导电极片;
所述接口为母接口时,电接触端包括L极导电夹片、N极导电夹片和E极导电夹片;
其中,所述公接口与所述母接口插接时,所述L极导电极片、所述N极导电极片和所述E极导电极片,分别插入所述L极导电夹片、所述N极导电夹片和所述E极导电夹片。
进一步地,所述接口为公接口时,所述压盖的前端设有第一隔板,所述底盖的前端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相对且间隔设置,并形成了定位插槽;
所述接口为母接口时,所述底盖的前端设有定位插片;
其中,所述公接口与所述母接口插接时,所述定位插片插入所述定位插槽。
进一步地,所述接口为公接口时,所述第一壳体上靠近所述接口处设置有第一卡合结构;
所述接口为母接口时,所述第一壳体上靠近所述接口处设置有第二卡合结构;
其中,所述公接口与所述母接口插接时,所述第一卡合结构与所述第二卡合结构相互扣合。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开孔的一侧设置有弹性压线结构,所述弹性压线结构用于弹性压合在所述电源线上,以固定所述电源线。
进一步地,所述翻盖部分压合在所述压盖上,以对所述压盖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取电装置还包括转换器,所述转换器包括转接壳体和设置在所述转接壳体内的导电支架,所述转接壳体的两侧设置有若干个均与外部连通的转接插口,所述导电支架伸入到所述转接插口内,所述接口还用于与所述转接插口插合,以使所述导电组件与所述导电支架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壳体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可拆卸地扣合为一体,并形成了转接容置腔,所述导电支架设置在所述转接容置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壳体还包括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相对设置在所述转接容置腔的上下两侧,并相互扣合,所述导电支架压合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之间。
一种插座,包括插座本体、电源线和前述的取电装置,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所述插座本体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开孔中,并与所述导电组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电装置,将壳体分为翻盖、压盖和底盖,导电组件设置在翻盖和底盖形成的容置腔中,并伸入到压盖和底盖形成的接口中,在实际安装时,可直接将导电组件设置在底盖上,然后依次装上压盖和翻盖,无需对导电片进行校正装配,极大地提升了组装效率。
同时,翻盖压合在压盖上,使得翻盖同时能够起到对压盖的限位作用,使得压盖的固定效果更好。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电装置,通过公插头、母插头以及转换器插接电源线,能够实现电路的拓展,并且采用多分体式结构,不需要导电片的校准,组装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公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公插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公插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母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母插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母插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转换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转换器的第二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的第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的第二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标:10-取电装置;100-公插头;110-第一壳体;111-第一翻盖;113-第一压盖;115-第一底盖;117-第一隔板;118-第二隔板;119-定位插槽;130-第一导电组件;131-第一导电排座;133-L极导电极片;135-N极导电极片;137-E极导电极片;150-第一接口;151-第一开孔;170-第一卡合结构;190-第一弹性压线结构;191-第一弹片;193-第一抵持块;195-第一让位孔;200-母插头;210-第二壳体;211-第二翻盖;213-第二压盖;215-第二底盖;217-定位插片;230-第二导电组件;231-第二导电排座;233-L极导电夹片;235-N极导电夹片;237-E极导电夹片;250-第二接口;251-第二开孔;270-第二卡合结构;290-第二弹性压线结构;291-第二弹片;293-第二抵持块;295-第二让位孔;300-转换器;310-转接壳体;311-外壳;313-第二外壳;315-转接插口;317-第二转接插口;318-安装座;319-第二安装座;330-导电支架;350-第三卡合结构;370-第四卡合结构;390-第五卡合结构;400-插座;410-第一电源线;430-第二电源线;450-插座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针对普通家装中的多插座布线形式,往往是需要在房屋装修前进行精确布线,通过专业布线布置一条主线,再从主线上分接并联到取电端口。这种布线方式使得当前期布线的线路不好时,难以在后期随意拓展,取电限制较大。进一步地,出线了利用导线接头来进行接线,以提升布线灵活度,实现布线的拓展方案。然而,现有的接头通常采用分体壳结构,而插口部分为一体结构,在实际安装导电片时,需要额外将导电片插入到插口中进行校准,十分麻烦,降低了组装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电装置,其能够拓展线路,使得整个线路进行多段串接,取电自由度高,减少装修前的精确布线,同时稳定性高,不易脱落,同时不需要导电片的校准,组装效率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电装置10,其能够拓展线路,使得整个线路进行多段串接,取电自由度高,减少装修前的精确布线,同时稳定性高,不易脱落,不需要导电片的校准,组装效率高,并且线体稳定性好,导电性能稳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装置10,包括壳体和容置在壳体内的导电组件,壳体的一端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接口,另一端开设有供电源线伸入的开孔,导电组件设置在壳体内并伸入接口;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以公插头100和母插头200相互插合的情况进行介绍,可以理解的是,此处取电装置10可以是公插头100,也可以是母插头200,其中公插头100用于和母插头200相互插接,公插头100接有第一电源线,母插头200接有第二电源线,通过公插头100和母插头200的插接作用,将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电连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装置10也可以单独包括公插头100,也可以单独包括母插头200。
公插头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和容置在第一壳体110内的第一导电组件130,第一壳体110的一端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第一接口150,另一端开设有供电源线伸入的第一开孔151,第一导电组件130设置在第一壳体110内并伸入第一接口150。
母插头200包括第二壳体210和容置在第二壳体210内的第二导电组件230,第二壳体210的一端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第二接口250,另一端开设有供第二电源线伸入的第二开孔251,第二导电组件230设置在第二壳体210内并伸入第二接口250。
结合参见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翻盖、压盖和底盖,压盖可拆卸地扣合在底盖的前端,并形成接口,翻盖可拆卸扣合在底盖的后端,并部分压合在压盖上,且翻盖和底盖形成了与接口连通的容置腔,导电组件部分容置在容置腔内,并由容置腔伸入接口。具体地,当取电装置10为公插头时,第一壳体110包括第一翻盖111、第一压盖113和第一底盖115,第一压盖113可拆卸地扣合在第一底盖115的前端,并形成第一接口150,第一翻盖111可拆卸扣合在第一底盖115的后端,并部分压合在第一压盖113上,且第一翻盖111和第一底盖115形成了与第一接口150连通的第一容置腔,第一导电组件130部分容置在第一容置腔内,并由第一容置腔伸入第一接口150。
导电组件包括个电连接端和多个电接触端,多个电连接端位于容置腔内,并间隔设于底盖上,且多个电连接端通过一导电排座集成为一体,多个电接触端分别连接相应的电连接端,并间隔伸入到底盖的前端。当取电装置10为公插头100时,接口即为公接口,此时电接触端包括L极导电极片、N极导电极片和E极导电极片。
具体地,当取电装置10为公插头100时,导电组件设定为第一导电组件130,其中第一导电组件130包括第一导电排座131、L极导电极片133、N极导电极片135和E极导电极片137,第一导电排座131设置在第一容置腔内,L极导电极片133、E极导电极片137和N极导电极片135依次设置在第一导电排座131上,并伸入第一接口150。具体地,第一电源线由第一开孔151伸入到第一容置腔,并与第一导电排座131连接,从而实现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翻盖111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扣合在第一底盖115的后端,第一压盖113也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扣合在第一底盖115的后端。此处第一壳体110采用分体式设计,并利用卡扣将第一翻盖111、第一压盖113和第一底盖115固定为一体,方便制造,同时方便拆装,提升了组装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上靠近开孔的一侧设置有弹性压线结构,具体地,当取电装置10为公插头100时,第一壳体110上靠近第一开孔15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弹性压线结构190,第一弹性压线结构190用于弹性压合在电源线上,以固定电源线。具体地,第一开孔151与容置腔连通,第一弹性压线结构190设置在第一翻盖111的后端,且第一弹性压线结构190伸入到容置腔内,从而对由第一开孔151伸入到容置腔内的电源线进行弹性挤压,以实现固定,避免使用过程中电源线发生晃动、拉扯而影响其与第一导电排座131的电连接稳定性。
第一弹性压线结构190包括第一弹片191和第一抵持块193,第一壳体110上开设有第一让位孔195,第一弹片191容置在第一让位孔195内,且第一弹片19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让位孔195的一侧边缘,另一端朝向第一让位孔195的另一侧边缘延伸,第一抵持块193设置在第一弹片191的内侧,并用于在第一弹片191的弹力作用下压合在电源线上。具体地,第一让位孔195开设在第一翻盖111上,且第一让位孔195的形状与第一弹片191的形状相适配,使得第一弹片191能够在第一让位孔195中实现上下弹性形变,以向第一抵持块193提供弹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压线结构190同时设置在第一翻盖111和第一底盖115上,并相对设置,从而能够从上下两侧对电源线进行弹性压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盖113内侧设置有第一隔板117,第一底盖115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隔板118,第一隔板117和第二隔板118相对且间隔设置,并形成了一定位插槽119,定位插槽119用于与第二接口250配合。具体地,此处第一压盖113和第一底盖115之间形成了3个第一接口150,L极导电极片133、E极导电极片137以及N极导电极片135依次伸入3个第一接口150,且第一隔板117和第二隔板118均为两个,两个第一隔板117和两个第二隔板118分别对应设置,从而在相邻两个第一接口150之间形成了定位插槽119,此处第一隔板117的伸出高度小于第二隔板118的伸出高度,从而使得定位插槽119相对更加靠近第一压盖113,有助于区分第二接口250的正反面,从而防止第二接口250误插。
结合参见图5至图7,当取电装置10为母插头200时,第二壳体210包括第二翻盖211、第二压盖213和第二底盖215,第二压盖213可拆卸地扣合在第二底盖215的前端,并形成第二接口250,第二翻盖211可拆卸地扣合在第二底盖215的后端,并部分压合在第二压盖213上,且第二翻盖211和第二底盖215形成了与第二接口250连通的第二容置腔,第二导电组件230部分容置在第二容置腔内,并由第二容置腔伸入第二接口250。
在本实施例中,当取电装置10为母插头200时,接口即为母接口,此时电接触端包括L极导电夹片233、N极导电夹片235和E极导电夹片237。此时导电组件设定为第二导电组件230,其中第二导电组件230包括第二导电排座231、L极导电夹片233、N极导电夹片235和E极导电夹片237,第二导电排座231设置在第二容置腔内,L极导电夹片233、E极导电夹片237和N极导电夹片235依次设置在第二导电排座231上,并伸入第二接口250。具体地,第二电源线由第二开孔251伸入到第二容置腔,并与第二导电排座231连接,从而实现电连接。在实际插接时,第一接口150中的L极导电极片133、E极导电极片137和N极导电极片135依次插入到第二接口250中的L极导电夹片233、E极导电夹片237以及N极导电夹片235中,从而实现公插头100和母插头200的相互电连接,其具体插接结构可参考现有的插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翻盖211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扣合在第二底盖215的后端,第二压盖213也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扣合在第二底盖215的后端。此处第二壳体210采用分体式设计,并利用卡扣将第二翻盖211、第二压盖213和第二底盖215固定为一体,方便制造,同时方便拆装,提升了组装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0上靠近第二开孔25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弹性压线结构290,第二弹性压线结构290用于弹性压合在第二电源线上,以固定第二电源线。具体地,第二开孔251与第二容置腔连通,第二弹性压线结构290设置在第二翻盖211的后端,且第二弹性压线结构290伸入到第二容置腔内,从而对由第二开孔251伸入到第二容置腔内的第二电源线进行弹性挤压,以实现固定,避免使用过程中第二电源线发生晃动、拉扯而影响其与第二导电排座231的电连接稳定性。
第二弹性压线结构290包括第二弹片291和第二抵持块293,第二壳体210上开设有第二让位孔295,第二弹片291容置在第二让位孔295内,且第二弹片29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让位孔295的一侧边缘,另一端朝向第二让位孔295的另一侧边缘延伸,第二抵持块293设置在第二弹片291的内侧,并用于在第二弹片291的弹力作用下压合在第二电源线上。具体地,第二让位孔295开设在第二翻盖211上,且第二让位孔295的形状与第二弹片291的形状相适配,使得第二弹片291能够在第二让位孔295中实现上下弹性形变,以向第二抵持块293提供弹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压线结构290同时设置在第二翻盖211和第二底盖215上,并相对设置,从而能够从上下两侧对第二电源线进行弹性压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压盖213或第二底盖215上还设置有定位插片217,定位插片217用于插接在定位插槽119内,以防止第一接口150和第二接口250误插。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定位插片217设置在第二底盖215上,此处第二压盖213和第二底盖215之间形成了3个第二接口250,L极导电夹片233、E极导电夹片237以及N极导电夹片235依次伸入到3个第二接口250中,且定位插片217为两个,相邻两个第二接口250之间设置有定位槽,此处定位插片217用于插入定位插槽119中,有助于区分第二接口250的正反面,从而防止第一接口150和第二接口250误插。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第一、第二,仅仅是针对公插头100和母插头200的结构进行的区分,其并不表示任何先后、位置关系,例如第一导电组件130能够与导电组件表示同等的意思。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装置10,在第一壳体110上设置有第一接口150,第一导电组件130伸入到第一接口150内,在第二壳体210上设置有第二接口250,第二导电组件230伸入到第二接口250内,且第一壳体110上设置有第一卡合结构170,第二壳体210上设置有第二卡合结构270,第一卡合结构170能够与第二卡合结构270相互扣合,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210可拆卸地装配为一体,且第一导电组件130和第二导电组件230电连接。本实施例通过公插头100和母插头200的相互插接,能够实现电路的拓展,并且通过第一卡合结构170和第二卡合结构270相互扣合,使得公插头100和母插头200能够互锁,不易脱落,稳定性好。并且通过增设第一弹性压线结构190和第二弹性压线结构290,能够对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进行弹性固定,避免线体松动或脱落,保证电连接稳定性。并且通过设置定位插槽119和定位插片217,能够确认插接方向,防止公插头100和母插头200误差。
第二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8至图1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电装置10,其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装置10,包括公插头100、母插头200和转换器300,公插头100和母插头200均插接在转换器300上,且公插头100连接有电源线,母插头200连接有第二电源线,公插头100和母插头200通过转换器300连接,并使得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转换器300上可以插接至少一个公插头100和至少一个母插头200,本实施例中以插接一个母插头200和三个公插头100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公插头100和母插头200的个数,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公插头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和容置在第一壳体110内的第一导电组件130,第一壳体110的一端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第一接口150,另一端开设有供电源线伸入的第一开孔151,第一导电组件130设置在第一壳体110内并伸入第一接口150。母插头200包括第二壳体210和容置在第二壳体210内的第二导电组件230,第二壳体210的一端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第二接口250,另一端开设有供第二电源线伸入的第二开孔251,第二导电组件230设置在第二壳体210内并伸入第二接口250。具体可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转换器300包括转接壳体310和设置在转接壳体310内的导电支架330,转接壳体310的两侧设置有若干个均与外部连通的第一转接插口315和第二转接插口317,导电支架330分别伸入到第一转接插口315和第二转接插口内,第一接口150还用于与第一转接插口315插合,以使第一导电组件130与导电支架330电连接,第二接口250插合还用于与第二转接插口317,以使第二导电组件230与导电支架330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壳体310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一转接插口315,另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转接插口317和一个第一转接插口315,从而使得转换器300同时连接一个母接头和三个公接头。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壳体310包括外壳311和第二外壳313,外壳311和第二外壳313可拆卸地扣合为一体,并形成了转接容置腔,导电支架330设置在转接容置腔内。具体地,外壳31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转接插口315,从而能够同时插接两个公插头100,两个公插头100的第一接口150与外壳311上的两个第一转接插口315对应插接。同时第二外壳313上设置有一个第一转接插口315和一个第二转接插口317,一个公插头100的第一接口150和一个母插头200的第二接口250与第二外壳313上的第一转接插口315和第二转接插口317分别对应插接。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壳体310还包括安装座318和第二安装座319,安装座318和第二安装座319相对设置在转接容置腔的上下两侧,并相互扣合,导电支架330压合设置在安装座318和第二安装座319之间。具体地,安装座318和第二安装座319沿上下方向相互扣合,外壳311和第二外壳313沿左右方向相互扣合,从而使得扣合方向相互垂直,进而使得整个装配结构更加稳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插口315的具体形状与第二接口250相同,第二转接插口317的具体形状与第一接口150相同,且针对同一个公插头100的第一转接插口315为三个,与公插头100上的三个第一接口150一一对应插接,且外壳311和第二外壳313上还设置有防误插结构,其具体结构可参考实施例中的定位插槽119和定位插片217。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壳体310上设置有第三卡合结构350和第四卡合结构370,第一卡合结构170还用于与第三卡合结构350相互扣合,以使第一壳体110和转接壳体310可拆卸地装配为一体,第二壳体210上还设置有第五卡合结构390,第五卡合结构390用于与第四卡合结构370相互扣合,以使第二壳体210和转接壳体310可拆卸地装配为一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结构170包括卡扣,且第一壳体110的两侧均设置有卡扣,第二卡合结构270包括卡接凸块,且第二壳体210的两侧均设置有卡接凸块。
第三卡合结构350包括第二卡接凸块,第二卡接凸块与卡扣相扣合,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10和外壳311扣合为一体,第一接口150和第一转接插口315相互插合。第四卡合结构370包括第二卡扣,第五卡合结构390包括第三卡接凸块,第二卡扣设置在第二转接插口317的外侧,第三卡接凸块设置在第二压盖213的顶侧,第二卡扣与第三卡接凸块相扣合,从而使得第二壳体210与第二外壳313扣合为一体,第二接口250和第二转接插口317相互插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卡合结构,均是指的是卡扣或凸块,其中卡扣和凸块相互扣合即实现了相互锁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装置10,通过在转换器上设置第三卡合结构350、第四卡合结构370,在母插头200上额外设置第五卡合结构390,实现了公插头100和转换器之间、母插头200与转换器之间的相互扣合锁定,避免脱落。并且通过增设转换器,能够实现多个公插头100或母插头200的插接,进一步提升了取电自由度,减少装修前的布线需求,同时也方便检修,当其中一个取电工位的插座坏了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其他插座进行取电。
第三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1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座400,包括第一电源线410、第二电源线430、插座本体450和取电装置10,取电装置1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装置10,包括公插头100和/或母插头200,其中公插头100接有第一电源线410,第二母插头200接有第二电源线430,通过公插头100和母插头200,将第一电源线410和第二电源线430串接起来,同时第一电源线410或第二电源线430均可以连接插座本体450,以实现供电。
参见图12,当采用如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电装置10时,第一电源线410与公插头100连接,第二电源线430与母插头200连接,通过公插头100和母插头200的相互插接,实现了整个线路的多段串接。此处第一电源线410或第二电源线430均可以连接插座本体450。
参见图13,当采用如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电装置10时,可以设置若干个公插头100和若干个母插头200,每个公插头100连接有第一电源线410,每个母插头200连接有第二电源线430,且第一电源线410和第二电源线430连接在网路中,或者连接有插座本体450。通过设置转换器300,可以拓展出多个用电接口,例如本申请中拓展处2个用电接口,并通过公插头100进行插合,再通过第一电源线410连接到插座本体450或用户终端上去。同时,电网中也可以存在多处转接结构,即设置多个转换器300,以实现接口的和线路的拓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容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导电组件,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接口,另一端开设有供电源线伸入的开孔,所述导电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伸入所述接口;
所述壳体包括翻盖、压盖和底盖,所述压盖可拆卸地扣合在所述底盖的前端,并形成所述接口,所述翻盖可拆卸扣合在所述底盖的后端,且所述翻盖和所述底盖形成了与所述接口连通的容置腔,所述导电组件部分容置在所述容置腔内,并由所述容置腔伸入所述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包括:
多个电连接端,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间隔设于所述底盖;
多个电接触端,分别连接相应的所述电连接端,间隔伸入所述底盖的所述前端;
其中,先将所述导电组件设于所述底盖,再将所述压盖扣合至所述底盖的所述前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为公接口或母接口;
所述接口为公接口时,电接触端包括L极导电极片(133)、N极导电极片(135)和E极导电极片(137);
所述接口为母接口时,电接触端包括L极导电夹片(233)、N极导电夹片(235)和E极导电夹片(237);
其中,所述公接口与所述母接口插接时,所述L极导电极片(133)、所述N极导电极片(135)和所述E极导电极片(137),分别插入所述L极导电夹片(233)、所述N极导电夹片(235)和所述E极导电夹片(23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为公接口时,所述压盖的前端设有第一隔板(117),所述底盖的前端设有第二隔板(118),所述第一隔板(117)和所述第二隔板(118)相对且间隔设置,并形成了定位插槽(119);
所述接口为母接口时,所述底盖的前端设有定位插片(217);
其中,所述公接口与所述母接口插接时,所述定位插片(217)插入所述定位插槽(11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为公接口时,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接口处设置有第一卡合结构(170);
所述接口为母接口时,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接口处设置有第二卡合结构(270);
其中,所述公接口与所述母接口插接时,所述第一卡合结构(170)与所述第二卡合结构(270)相互扣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开孔的一侧设置有弹性压线结构,所述弹性压线结构用于弹性压合在所述电源线上,以固定所述电源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部分压合在所述压盖上,以对所述压盖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电装置还包括转换器,所述转换器包括转接壳体(310)和设置在所述转接壳体(310)内的导电支架(330),所述转接壳体(310)的两侧设置有若干个均与外部连通的转接插口,所述导电支架(330)伸入到所述转接插口内,所述接口还用于与所述转接插口插合,以使所述导电组件与所述导电支架(330)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壳体(310)包括第一外壳(311)和第二外壳(313),所述第一外壳(311)和所述第二外壳(313)可拆卸地扣合为一体,并形成了转接容置腔,所述导电支架(330)设置在所述转接容置腔内。
10.一种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本体(450)、电源线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取电装置,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所述插座本体(450)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开孔中,并与所述导电组件连接。
CN202122264970.0U 2021-09-17 2021-09-17 取电装置和插座 Active CN2155280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64970.0U CN215528007U (zh) 2021-09-17 2021-09-17 取电装置和插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64970.0U CN215528007U (zh) 2021-09-17 2021-09-17 取电装置和插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28007U true CN215528007U (zh) 2022-01-14

Family

ID=79797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64970.0U Active CN215528007U (zh) 2021-09-17 2021-09-17 取电装置和插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280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63777B2 (en) First connector, second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ing device
CN201413887Y (zh) 一种矩形电源连接器及插头、插座
CN115579696A (zh) 母线槽及配电系统
CN213425977U (zh) 一种电机与控制器一体化结构
CN109768411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对板连接器
CN215528007U (zh) 取电装置和插座
CN219477045U (zh) 高频二合一连接器组件
CN117154441B (zh) 高频二合一连接器组件
CN20924974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对板连接器
CN219018019U (zh) 螺纹端头插座连接器
CN216085593U (zh) 一种防水连接器组件
CN113783032B (zh) 一种防水连接器组件
CN218123778U (zh)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4797824U (zh) 一种圆端口卧式公头板端连接器
CN210957231U (zh) 转换插座
CN107425356B (zh) 一种车用电连接器组件
CN113036552A (zh) 一种改进型多芯数电连接器
CN212033294U (zh) 传输稳定型连接器
CN210607655U (zh) 插端子及排母
CN219371579U (zh) 双排错位板端连接器
CN217215223U (zh) 一种电连接器母座
CN214411583U (zh) 耳机插座连接器
CN216289355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8648242U (zh) 防脱落的双头母座连接器
CN217983806U (zh) 弹片倒扣式免铆压的双头母座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