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24187U - 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24187U
CN215224187U CN202121900232.4U CN202121900232U CN215224187U CN 215224187 U CN215224187 U CN 215224187U CN 202121900232 U CN202121900232 U CN 202121900232U CN 215224187 U CN215224187 U CN 2152241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ylon net
nylon
annular
connecting rods
support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0023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宇
赵一瑾
裴天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2190023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241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24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2418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包括支撑框架、第一尼龙网和第二尼龙网,第一尼龙网罩于支撑框架外部,第二尼龙网设置在支撑框架内部,支撑框架外部形状与第一尼龙网的形状相匹配,第一尼龙网的顶部与底部设置有开口,第二尼龙网呈漏斗状,第一尼龙网与第二尼龙网的孔径均为300~500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便于大豆田环境安装、观测、采集信息,可用于在小面积内调查指定田块,常年监测斑鞘豆肖叶甲发生情况,对其他农业害虫也有广泛的适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害虫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
背景技术
斑鞘豆肖叶甲(Colposcelis signata)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大豆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该害虫在吉林省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越冬地点大多在大豆田及周围地块。越冬代成虫于翌年5月中旬岀蜇,取食大豆叶片、地下茎部、子叶及嫩芽。受害叶片呈缺刻或孔洞状,严重时仅留下叶脉及少部分叶肉组织,导致幼苗干枯死亡。幼虫为害大豆根部表皮和须根,影响幼苗的生长。另外,成虫在夜间活动比日间频繁,在风力较大时在大豆节位叶柄交接处避风,喜欢在夜间温度较低的环境下进行交尾产卵。该害虫的发生期较长,发生严重时达20多头/株,可使苗期受害株率达100%,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现有的监测手段主要是直接观察法、网捕法等,但是由于该害虫夜间活跃以及活动场所较为隐蔽,不利于日间虫情监测和捕集活体。因此,需要一种适于斑鞘豆肖叶甲监测捕集装置,从而解决上述问题,为生产者或研究人员精确判断虫情和及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
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包括支撑框架、第一尼龙网和第二尼龙网,第一尼龙网罩于支撑框架外部,第二尼龙网设置在支撑框架内部,支撑框架外部形状与第一尼龙网的形状相匹配,第一尼龙网的顶部与底部设置有开口,第二尼龙网呈漏斗状,第一尼龙网与第二尼龙网的孔径均为300~500 目;
具体的,第一尼龙网与第二尼龙网在支撑框架围成了一个半封闭空间,此半封闭空间只有底部存在开口,用于被观察的斑鞘豆肖叶甲成虫被封闭于此空间内,第二尼龙网将支撑框架内部的豆苗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隔开;
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两个第一环形框架、数个第一连杆、两个第二环形框架、数个第二连杆、数个第三连接杆、数个第四连接杆和数个支腿,两个第一环形框架上下分布,两个第一环形框架通过数个第一连杆固定连接,两个第二环形框架上下分布设置在两个第一环形框架与数个第一连杆围成的框架内,两个第二环形框架通过数个第二连杆固定连接,两个第二环形框架上设置有开口,两个第二环形框架位于两个第一环形框架的中轴线上且上下开口位置对应,位于上端的第二环形框架通过数个第四连接杆与第一连杆固定连接,第二连杆通过第三连接杆与第一连杆固定连接,位于下端的第二环形框架与位于下端的第一环形框架处于同一水平面,第二环形框架的直径小于第一环形框架的直径,位于下端的第一环形框架上均匀的设置有数个数个支腿,支腿底部设置有尖头;
所述第一尼龙网包括第一尼龙网本体、第一弹性带和第二弹性带,第一弹性带设置在第一尼龙网本体下端,第二弹性带设置在第一尼龙网本体上端;
所述第二尼龙网包括第二尼龙网本体,第三弹性带和第四弹性带,第三弹性带设置在第二尼龙网本体上端,第四弹性带设置在第二尼龙网本体下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便于大豆田环境安装、观测、采集信息,可用于在小面积内调查指定田块,常年监测斑鞘豆肖叶甲发生情况,对其他农业害虫也有广泛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A向的剖面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尼龙网与支撑框架的配合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框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参见图1至图5所示,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第一尼龙网2和第二尼龙网3,第一尼龙网2罩于支撑框架1外部,第二尼龙网3设置在支撑框架1内部,支撑框架1外部形状与第一尼龙网2的形状相匹配,第一尼龙网2的顶部与底部设置有开口,第二尼龙网3呈漏斗状,第一尼龙网2与第二尼龙网3的孔径均为300~500目;
具体的,第一尼龙网2与第二尼龙网3在支撑框架1围成了一个半封闭空间,此半封闭空间只有底部存在开口,用于被观察的斑鞘豆肖叶甲成虫被封闭于此空间内,第二尼龙网3将支撑框架1内部的豆苗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隔开;
所述支撑框架1包括两个第一环形框架11、数个第一连杆12、两个第二环形框架13、数个第二连杆14、数个第三连接杆15、数个第四连接杆16和数个支腿17,两个第一环形框架11上下分布,两个第一环形框架11通过数个第一连杆12固定连接,两个第二环形框架13上下分布设置在两个第一环形框架 11与数个第一连杆12围成的框架内,两个第二环形框架13通过数个第二连杆 14固定连接,两个第二环形框架13上设置有开口,两个第二环形框架13位于两个第一环形框架11的中轴线上且上下开口位置对应,位于上端的第二环形框架13通过数个第四连接杆16与第一连杆12固定连接,第二连杆14通过第三连接杆15与第一连杆12固定连接,位于下端的第二环形框架13与位于下端的第一环形框架11处于同一水平面,第二环形框架13的直径小于第一环形框架11的直径,位于下端的第一环形框架11上均匀的设置有数个数个支腿17,支腿17底部设置有尖头;
所述第一尼龙网2包括第一尼龙网本体21、第一弹性带22和第二弹性带 23,第一弹性带22设置在第一尼龙网本体21下端,第二弹性带23设置在第一尼龙网本体21上端;
所述第二尼龙网3包括第二尼龙网本体31,第三弹性带32和第四弹性带 33,第三弹性带32设置在第二尼龙网本体31上端,第四弹性带33设置在第二尼龙网本体31下端。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使用时,本装置以斑鞘豆肖叶甲的世代发育进程研究基础为依据,配合大豆出苗、展叶等生育时期,每年5月上中旬,在大豆田内或周边地块放置,每亩放置2~4个或更多,用以监测斑鞘豆肖叶甲越冬代成虫的春季发生情况。放置时,通过支腿17将整个装置固定,将第二尼龙网3套置在豆苗上,将土添埋紧密,底边压牢,这样第一尼龙网2、第二尼龙网3与地面形成一个封闭空间,检查装置有无缝隙和漏洞,确保装置内的成虫飞不出去以及装置外的其他生物钻不进来即可,斑鞘豆肖叶甲成虫从地里钻出来就可以由底部的开口钻到第一尼龙网里面,达到捕集的目的;同时,采用第二尼龙网将豆苗罩住,避免虫子食用苗叶,虫子捕集在第一尼龙网和第二尼龙网之间。此外,采用网状结构,便于观测,适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监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便于大豆田环境安装、观测、采集信息,对农业害虫防治领域有广泛的适用性。

Claims (3)

1.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1)、第一尼龙网(2)和第二尼龙网(3),第一尼龙网(2)罩于支撑框架(1)外部,第二尼龙网(3)设置在支撑框架(1)内部,支撑框架(1)外部形状与第一尼龙网(2)的形状相匹配,第一尼龙网(2)的顶部与底部设置有开口,第二尼龙网(3)呈漏斗状,第一尼龙网(2)与第二尼龙网(3)的孔径均为300~500目;
所述支撑框架(1)包括两个第一环形框架(11)、数个第一连杆(12)、两个第二环形框架(13)、数个第二连杆(14)、数个第三连接杆(15)、数个第四连接杆(16)和数个支腿(17),两个第一环形框架(11)上下分布,两个第一环形框架(11)通过数个第一连杆(12)固定连接,两个第二环形框架(13)上下分布设置在两个第一环形框架(11)与数个第一连杆(12)围成的框架内,两个第二环形框架(13)通过数个第二连杆(14)固定连接,两个第二环形框架(13)上设置有开口,两个第二环形框架(13)位于两个第一环形框架(11)的中轴线上且上下开口位置对应,位于上端的第二环形框架(13)通过数个第四连接杆(16)与第一连杆(12)固定连接,第二连杆(14)通过第三连接杆(15)与第一连杆(12)固定连接,位于下端的第二环形框架(13)与位于下端的第一环形框架(11)处于同一水平面,第二环形框架(13)的直径小于第一环形框架(11)的直径,位于下端的第一环形框架(11)上均匀的设置有数个数个支腿(17),支腿(17)底部设置有尖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尼龙网(2)包括第一尼龙网本体(21)、第一弹性带(22) 和第二弹性带(23),第一弹性带(22)设置在第一尼龙网本体(21)下端,第二弹性带(23)设置在第一尼龙网本体(21)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尼龙网(3)包括第二尼龙网本体(31),第三弹性带(32)和第四弹性带(33),第三弹性带(32)设置在第二尼龙网本体(31)上端,第四弹性带(33)设置在第二尼龙网本体(31)下端。
CN202121900232.4U 2021-08-14 2021-08-14 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2241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00232.4U CN215224187U (zh) 2021-08-14 2021-08-14 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00232.4U CN215224187U (zh) 2021-08-14 2021-08-14 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24187U true CN215224187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97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00232.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224187U (zh) 2021-08-14 2021-08-14 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241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allett et al. First Nearctic record of the swede midge (Diptera: Cecidomyiidae), a pest of cruciferous crops from Europe
Roder et al. Chromolaena odorata in slash-and-burn rice systems of Northern Laos
CN104396881A (zh) 一种龟纹瓢虫人工饲养、保种和繁殖生产方法
Leafe et al. Physiology of growth of a grazed sward
CN103392674A (zh) 利用烤烟育苗棚繁育蚜茧蜂的方法
CN215224187U (zh) 一种用于斑鞘豆肖叶甲成虫捕捉观测装置
Kinoshita et al. BIOLOGY OF THE CRUCIFER FLEA BEETLE, PHYLLOTRETA CRUCIFERAE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IN SOUTHWESTERN ONTARIO12
CN112772573B (zh) 一种杧小果普瘿蚊的室内人工饲养方法
Siebert Survival and growth of rattan intercropped with coffee and cacao in the agroforests of Indonesia
CN112154831A (zh) 一种果树爬行类害虫捕捉计数装置
CN112913522A (zh) 一种作物遗传育种栽培架
CN105993923A (zh) 一种适合东北地区加快花生品种选育的方法
CN111264280A (zh) 一种新会柑的种植方法
Feldhake et al. Forage production under and adjacent to Robinia pseudoacacia in central Appalachia, West Virginia
Jankauskienė et al. Investigation of stinging nettle (Urtica dioica L.) in Lithuania
CN213847676U (zh) 一种油茶收集可转臂固定树杆装置
CN210695607U (zh) 一种新型湿式大豆食心虫诱捕器
CN218417671U (zh) 一种果树用的高透气护根防草布
Wright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Heterodera schachtii and sugar beet.
SU1523110A1 (ru) Способ выращивани огурцов в открытом грунте
CN115700078A (zh) 一种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5226576A (zh) 一种瓜蒌魔芋套作种植方法
Labrada Major weeds of Ecuador IV. Coffee plantations in Jipijapa
RU2610709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ведения гусениц моли пастернаковой Depressaria radiella
Cîrlig et al.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and sainfoin, Onobrychis arenaria (kit.) Dc., forage qualit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