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42374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42374U
CN215042374U CN202121499026.7U CN202121499026U CN215042374U CN 215042374 U CN215042374 U CN 215042374U CN 202121499026 U CN202121499026 U CN 202121499026U CN 215042374 U CN215042374 U CN 2150423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vehicle
vehicle body
carrying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990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员险锋
邓云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Province Ground Unmanned Equip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9902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423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423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423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搭载平台,设置于车体上,并可用于为无人机提供停靠位置,搭载平台包括:第一平台,与车体相连接;第二平台,可翻转地连接于第一平台;驱动装置,设置于车体上,并与第二平台相连接,驱动装置可用于驱动第二平台翻转。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搭载平台的可展收功能,并提高了搭载平台足够大的使用面积,在非工作状态下可以将部分平台收回,减小外形尺寸,降低对车辆外形尺寸的影响。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平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无人机在测绘监测领域应用广泛,车辆搭载的无人机平台,用于无人机的回落及运输,一般对平台大小有最小要求,保证无人机能安全回收及停放。
相关技术中所搭载的无人机平台一般没有展收结构,要保证无人机平台的最小尺寸要求,车辆的外形尺寸相应要设计的很大,从而对车辆的行驶性能,装载运输都有较大影响。并且结构较为简单,大多是简单的垫子或者一块板,功能较为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搭载平台,设置于车体上,并可用于为无人机提供停靠位置,搭载平台包括:第一平台,与车体相连接;第二平台,可翻转地连接于第一平台;驱动装置,设置于车体上,并与第二平台相连接,驱动装置可用于驱动第二平台翻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包括车体、搭载平台。其中,搭载平台设置在车辆的车体上,搭载平台用于无人机的停靠及起飞,实现无人机任意地点的停靠、起飞。此外,搭载平台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和驱动装置。第一平台与车体相连接,作为搭载平台与车体主要的连接部位,第二平台与第一平台可翻转地连接;第二平台展开后可以与第一平台形成一个平面,扩大搭载平台的整体面积,可实现不同型号大小无人机的停靠需求,满足市场需要;第二平台缩回后可以减小整个搭载平台的面积。此外,驱动装置设置在车体上,驱动装置位于第一平台的下方,并与第二平台连接;在第二平台需要翻转时,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平台进行翻转,以达到翻转第二平台增大搭载平台面积的作用。
此外,搭载平台的结构较简单,直接设置在车体上,方便工作人员直接观察无人机的状态,使无人机在起飞或停靠时更加安全。并且,在搭载平台处于展开状态后,搭载平台的搭载面积较大,对操作无人机的容错率较高,避免在操作无人机起飞或停靠时意外情况的发生。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车辆,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平台包括第一搭载面,第二平台包括第二搭载面;在第二平台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二搭载面支撑在第一搭载面的顶部,在第二平台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二搭载面衔接于第一搭载面的侧方。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平台包括第一搭载面,第二平台包括第二搭载面。当第二平台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二平台处于缩回状态;当第二平台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二平台处于展开状态。这样,可自由切换搭载平台的工作状态,使搭载平台更加灵活,提高了实用性。
具体地,当第二平台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二搭载面支撑在第一搭载面的顶部位置,实现了对第二平台的收纳功能,以降低整个搭载平台的尺寸。并且,此时第二搭载面支撑在第一搭载面的顶部位置,使得第一平台可为第二平台提供一定的支撑,以保证第二平台的稳定位置,并保证了第二平台以及整个搭载平台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当第二平台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二平台位于第一平台的侧方,第二搭载面与第一搭载面的高度一致,并保证第二搭载面与第一搭载面衔接。此时,第一平台与第二平台配合使用,使得第一搭载面和第二搭载面配合使用,以提升整个搭载平台的搭载面积,为无人机提供停靠、起飞等操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搭载平台还包括:铰链,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通过铰链相连接;其中,铰链的数量为一个或至少两个。
在该技术方案中,车辆还包括铰链。其中,铰链设置在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的边缘位置,以使得第一平台与第二平台通过铰链连接,保证了第二平台可相较于第一平台翻转,进而实现了搭载平台的尺寸变化。此外,铰链的结构简单,易于更换,方便日常的维护保养,节约成本。
此外,铰链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是至少两个。当设置有一个铰链时,可减小铰链的使用数量,以简化结构并降低搭载平台的成本。当铰链设置有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铰链分布在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的边缘位置,并且至少两个铰链的旋转轴分布一致。这样,通过至少两个铰链的设计可为第二平台提供至少两个铰接位置,进一步提高了平台的安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设置于车体上;连杆机构,连杆机构的两端部分别转动连接于车体和第二平台,连杆机构的中部与驱动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与连杆机构。其中,驱动件设置在车体上,并且连接在靠近搭载平台的位置,驱动件为驱动装置的动力来源,用于驱动第二平台的翻转;连杆机构的一端与车体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平台转动连接,连杆机构的中部与驱动件连接。这样,驱动件可以带动连杆机构运动,以使得连杆机构带动第二平台翻转,使得第二平台在展开状态与缩回状态之间切换。
此外,连杆机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第二平台提供支撑力,在第二平台翻转处在第二工位时,连杆机构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第二平台,使得第二平台的第二搭载面与第一平台的第一搭载面形成一个连续的平面,以增大无人机降落位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连杆机构包括:摆杆,摆杆的一端与车体相铰接,驱动件与摆杆相连接;连杆,连杆的一端与摆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平台相铰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杆机构包括摆杆与连杆。摆杆的一端与车体相铰接,摆杆的杆身与驱动件相连接,摆杆与车体铰接可以使摆杆相对于车体转动。摆杆的另一端与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平台。在驱动装置工作过程中,驱动件顶出,驱动件可驱动摆杆发生摆动,摆杆带动连杆运动,连杆带动第二平台翻转,从而实现第二平台的翻转动作。
此外,摆杆与车体之间、摆杆与连杆之间、连杆与第二平台之间、以及驱动件与摆杆之间均为可转动连接,使得整个驱动过程的灵活度更高,保证了驱动件对第二平台的灵活驱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连杆至少存在一处弯折。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杆至少有一处弯折,并且连杆是朝向第二平台一侧弯折。这样,由于连杆自身就存在一定的弯折,可保证连杆机构在驱动件的作用下可驱动第二平台翻转更高的角度,并且第二平台的翻转角度大于或等于180°。这样,当第二平台处于第一工位时,可保证第二搭载面支撑在第一搭载面的顶部;当第二平台处于第二工位时,保证第二搭载面衔接于第一搭载面的侧方,并且保证了第一搭载面与第二搭载面相平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一销轴,摆杆的一端通过第一销轴与车体相铰接;第二销轴,摆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销轴与连杆的一端相铰接;铰链座,设置于第二平台的背面,连杆的另一端与铰链座相铰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一销轴、第二销轴和铰链座。摆杆的一端通过第一销轴与车体铰接,实现摆杆与车体的连接;摆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销轴与连杆连接,实现摆杆与连杆的连接。铰链座设置第二平台的背面位置,连杆的另一端与铰链座铰接。上述铰接位置均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转动,且都可以相互独立的转动,以适应第二平台的翻转运动。同时,铰接结构简单、紧凑,传动效率高,使第二平台的翻转效果更好。
具体地,第二平台的正面即为第二搭载面,第二平台的背面即为与第二搭载面相背的壁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搭载平台还包括:第一限位座,设置于第二搭载面上,在第二平台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一限位座与第一搭载面相抵接;第二限位座,设置于第二平台的背面,在第二平台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二限位座与车体相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搭载平台还包括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其中,在第二搭载面上设置了第一限位座,当第二平台翻转处在第一工位时,第一限位座与第一搭载面抵接,防止第二搭载面直接与第一接触面接触碰撞,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此外,在第二平台的背面设置有第二限位座,当第二平台翻转处在第二工位时,第一限位座与车体抵接,一方面防止第二平台翻转过度,限制第二平台的最大翻转角度,另一方面保证第一搭载面与第二搭载面的衔接平面度,实现了第二平台处在何种工位时都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坏,进一步提高了搭载平台的稳定性。
特别地,第一限位座与第二限位座数量至少为一个,当数量为一个时,设置位于第二搭载面与第二平台背面中间的位置上;当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沿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的连接位置均匀布。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限位座为橡胶座;和/或第二限位座为橡胶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限位件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为橡胶座。橡胶座在抵接时属于软接触,且自身拥有弹性,可以缓冲第二平台翻转时对第一平台的冲击,且第二平台对第一搭载面或车辆本体造成的损伤较小。并且由于橡胶本身的特性,可以适应多种恶劣环境,提高搭载平台的使用环境,有效提高了搭载平台的性能。
当第一限位座为橡胶座时,第二平台在翻转进入第一工位时,第一限位座与第一接触面软接触抵接,橡胶座可以减缓第二平台翻转时给第一平台带来的冲击,保护第一搭载面,使第一搭载面受到的损伤较低。当第二限位座为橡胶座时,第二平台翻转展开时,橡胶座可以保护第二平台展开后对车辆本体的碰撞,缓冲冲击,实现第二平台与车辆本体的软接触,提高第二平台与车辆本体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平台的数量为一个;或第二平台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平台沿第一平台的周向分布;驱动装置的数量与第二平台的数量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中,搭载平台中的第二平台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搭载平台中的第二平台的数量也可以为至少为两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此外,保证驱动装置的数量也与第二平台的数量保持一致,以使得每一个第二平台均可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翻转运动。
当第二平台数量为至少两个时,第二平台沿第一平台的周向分布,均匀布置,进一步扩展第一平台的使用面积,同时,驱动装置的数量与第二平台数量保持一致,使每一个第二平台可以在驱动装置下翻转运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平台为固定平台,第二平台为翻转平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图1所示车辆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车辆的右视图;
图4是图1所示车辆的主视图;
图5是图1所示车辆的左视图;
图6是图1所示车辆的俯视图;
图7是图2所示车辆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4所示车辆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是图9所示车辆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车辆的右视图;
图12是图9所示车辆的主视图;
图13是图9所示车辆的左视图;
图14是图9所示车辆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6是图15所示车辆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5所示车辆的右视图;
图18是图15所示车辆的主视图;
图19是图15所示车辆的左视图;
图20是图15所示车辆的俯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22是图21所示车辆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1所示车辆的右视图;
图24是图21所示车辆的主视图;
图25是图21所示车辆的左视图;
图26是图21所示车辆的俯视图;
图27是图22所示车辆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28是图24所示车辆的D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2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车体,102搭载平台,104第一平台,106第二平台,108驱动装置,110第一搭载面,112第二搭载面,114铰链,116驱动件,118连杆机构,120摆杆,122连杆,124第一销轴,126第二销轴,128铰链座,130第一限位座,132第二限位座,134弯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8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100、搭载平台102。
其中,搭载平台102设置在车辆的车体100上,搭载平台102用于无人机的停靠及起飞,实现无人机任意地点的停靠、起飞。此外,搭载平台102包括第一平台104、第二平台106和驱动装置108。第一平台104与车体100相连接,作为搭载平台102与车体100主要的连接部位,第二平台106与第一平台104可翻转地连接;第二平台106展开后可以与第一平台104形成一个平面,扩大搭载平台102的整体面积,可实现不同型号大小无人机的停靠需求,满足市场需要;第二平台106缩回后可以减小整个搭载平台102的面积。此外,驱动装置108设置在车体100上,驱动装置108位于第一平台104的下方,并与第二平台106连接;在第二平台106需要翻转时,通过驱动装置108驱动第二平台106进行翻转,以达到翻转第二平台106增大搭载平台102面积的作用。
此外,搭载平台102的结构较简单,直接设置在车体100上,方便工作人员直接观察无人机的状态,使无人机在起飞或停靠时更加安全。并且,在搭载平台102处于展开状态后,搭载平台102的搭载面积较大,对操作无人机的容错率较高,避免在操作无人机起飞或停靠时意外情况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平台104包括第一搭载面110,第二平台106包括第二搭载面112;在第二平台106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二搭载面112支撑在第一搭载面110的顶部,在第二平台106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二搭载面112衔接于第一搭载面110的侧方。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平台104包括第一搭载面110,第二平台106包括第二搭载面112。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当第二平台106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二平台106处于缩回状态;如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和图26所示,当第二平台106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二平台106处于展开状态。这样,可自由切换搭载平台102的工作状态,使搭载平台102更加灵活,提高了实用性。
具体地,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当第二平台106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二搭载面112支撑在第一搭载面110的顶部位置,实现了对第二平台106的收纳功能,以降低整个搭载平台102的尺寸。并且,此时第二搭载面112支撑在第一搭载面110的顶部位置,使得第一平台104可为第二平台106提供一定的支撑,以保证第二平台106的稳定位置,并保证了第二平台106以及整个搭载平台102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如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和图26所示,当第二平台106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二平台106位于第一平台104的侧方,第二搭载面112与第一搭载面110的高度一致,并保证第二搭载面112与第一搭载面110衔接。此时,第一平台104与第二平台106配合使用,使得第一搭载面110和第二搭载面112配合使用,以提升整个搭载平台102的搭载面积,为无人机提供停靠、起飞等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搭载平台102还包括:铰链114,第一平台104和第二平台106通过铰链114相连接;其中,铰链114的数量为一个或至少两个。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9、图13、图14、图19、图21、图23、图24和图26所示,车辆还包括铰链114。其中,铰链114设置在第一平台104和第二平台106的边缘位置,以使得第一平台104与第二平台106通过铰链114连接,保证了第二平台106可相较于第一平台104翻转,进而实现了搭载平台102的尺寸变化。此外,铰链114的结构简单,易于更换,方便日常的维护保养,节约成本。
此外,铰链1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是至少两个。当设置有一个铰链114时,可减小铰链114的使用数量,以简化结构并降低搭载平台102的成本。当铰链114设置有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铰链114分布在第一平台104和第二平台106的边缘位置,并且至少两个铰链114的旋转轴分布一致。这样,通过至少两个铰链114的设计可为第二平台106提供至少两个铰接位置,进一步提高了平台的安全性。
在该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一平台104和第二平台106的边缘位置设置子母合页,将子母合页中的一片固定在第一平台104上,将子母合页中的另一片固定在第二平台106上,可以实现第二平台106的正常翻转,并且子母合页缝隙较小,不破坏搭载平台102的整体效果,安装方便,适应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图27和图28所示,驱动装置108包括:驱动件116,设置于车体100上;连杆机构118,连杆机构118的两端部分别转动连接于车体100和第二平台106,连杆机构118的中部与驱动件116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7、图27和图28所示,驱动装置108包括驱动件116与连杆机构118。其中,驱动件116设置在车体100上,并且连接在靠近搭载平台102的位置,驱动件116为驱动装置108的动力来源,用于驱动第二平台106的翻转;连杆机构118的一端与车体10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平台106转动连接,连杆机构118的中部与驱动件116连接。这样,驱动件116可以带动连杆机构118运动,以使得连杆机构118带动第二平台106翻转,使得第二平台106在展开状态与缩回状态之间切换。
此外,连杆机构118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第二平台106提供支撑力,在第二平台106翻转处在第二工位时,连杆机构118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第二平台106,使得第二平台106的第二搭载面112与第一平台104的第一搭载面110形成一个连续的平面,以增大无人机降落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驱动装置108包括至少两个驱动件116与至少两个连杆机构118。其中,至少两个驱动件116设置在车体100相对的两侧,至少两个连杆机构118分别于至少两个驱动件116相连接,并可在驱动件116的驱动下驱动第二平台106翻转。这样,在驱动第二平台106翻转的过程中,可使得第二平台106至少具有两个受力位置,并且使得第二平台106的受力平衡,可提升第二平台106翻转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件116包括驱动杆、本体。驱动杆的杆身插设在驱动件116本体中,驱动杆的杆身可以随着本体做直线往复运动,驱动杆的杆身远离本体的一端与连杆机构118的中部连接。在工作过程中,驱动杆的杆身在驱动件116本体中做往复运动,来带动连杆机构118的运动,从而实现了第二平台106的翻转。
特别地,驱动件116可以为电机装置也可以为液压油缸装置等,满足带动连杆机构118运动即可,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图27和图28所示,连杆机构118包括:摆杆120,摆杆120的一端与车体100相铰接,驱动件116与摆杆120相连接;连杆122,连杆122的一端与摆杆12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连杆122的另一端与第二平台106相铰接。
在该实施例中,连杆机构118包括摆杆120与连杆122。摆杆120的一端与车体100相铰接,摆杆120的杆身与驱动件116相连接,摆杆120与车体100铰接可以使摆杆120相对于车体100转动。摆杆120的另一端与连杆122的一端转动连接,连杆122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平台106。在驱动装置108工作过程中,驱动件116顶出,驱动件116可驱动摆杆120发生摆动,摆杆120带动连杆122运动,连杆122带动第二平台106翻转,从而实现第二平台106的翻转动作。
此外,摆杆120与车体100之间、摆杆120与连杆122之间、连杆122与第二平台106之间、以及驱动件116与摆杆120之间均为可转动连接,使得整个驱动过程的灵活度更高,保证了驱动件116对第二平台106的灵活驱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杆122至少存在一处弯折134。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7、图27和图28所示,连杆122至少有一处弯折134,并且连杆122是朝向第二平台106一侧弯折134。这样,由于连杆122自身就存在一定的弯折134,可保证连杆机构118在驱动件116的作用下可驱动第二平台106翻转更大的角度,并且第二平台106的翻转角度大于或等于180°。这样,当第二平台106处于第一工位时,可保证第二搭载面112支撑在第一搭载面110的顶部;当第二平台106处于第二工位时,保证第二搭载面112衔接于第一搭载面110的侧方,并且保证了第一搭载面110与第二搭载面112相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图27和图28所示,驱动装置108还包括:第一销轴124,摆杆120的一端通过第一销轴124与车体100相铰接;第二销轴126,摆杆12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销轴126与连杆122的一端相铰接;铰链座128,设置于第二平台106的背面,连杆122的另一端与铰链座128相铰接。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8还包括第一销轴124、第二销轴126和铰链座128。摆杆120的一端通过第一销轴124与车体100铰接,实现摆杆120与车体100的连接;摆杆12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销轴126与连杆122连接,实现摆杆120与连杆122的连接。铰链座128设置第二平台106的背面位置,连杆122的另一端与铰链座128铰接。上述铰接位置均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转动,且都可以相互独立的转动,以适应第二平台106的翻转运动。同时,铰接结构简单、紧凑,传动效率高,使第二平台106的翻转效果更好。
具体地,第二平台106的正面即为第二搭载面112,第二平台106的背面即为与第二搭载面112相背的壁面。
此外,驱动件116的端部与摆杆120之间通过第三销轴相铰接,在此不再具体论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图27和图28所示,搭载平台102还包括:第一限位座130,设置于第二搭载面112上,在第二平台106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一限位座130与第一搭载面110相抵接;第二限位座132,设置于第二平台106的背面,在第二平台106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二限位座132与车体100相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搭载平台102还包括第一限位座130和第二限位座132。其中,在第二搭载面112上设置了第一限位座130,当第二平台106翻转处在第一工位时,第一限位座130与第一搭载面110抵接,防止第二搭载面112直接与第一接触面接触碰撞,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此外,在第二平台106的背面设置有第二限位座132,当第二平台106翻转处在第二工位时,第二限位座132与车体100抵接,一方面防止第二平台106翻转过度,限制第二平台106的最大翻转角度,另一方面保证第一搭载面110与第二搭载面112的衔接平面度,实现了第二平台106处在何种工位时都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坏,进一步提高了搭载平台102的稳定性。
特别地,第一限位座130与第二限位座132数量至少为一个,当数量为一个时,设置位于第二搭载面112与第二平台106背面中间的位置上;当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沿第一平台104和第二平台106的连接位置均匀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座130为橡胶座;和/或第二限位座132为橡胶座。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132为橡胶座。橡胶座在抵接时属于软接触,且自身拥有弹性,可以缓冲第二平台106翻转时对第一平台104的冲击,且第二平台106对第一搭载面110或车辆本体造成的损伤较小。并且由于橡胶本身的特性,可以适应多种恶劣环境,提高搭载平台102的使用环境,有效提高了搭载平台102的性能。
具体地,如图7所示,当第一限位座130为橡胶座时,第二平台106在翻转进入第一工位时,第一限位座130与第一接触面软接触抵接,橡胶座可以减缓第二平台106翻转时给第一平台104带来的冲击,保护第一搭载面110,使第一搭载面110受到的损伤较低。
具体地,如图27和图28所示,当第二限位座132为橡胶座时,第二平台106翻转展开时,橡胶座可以保护第二平台106展开后对车辆本体的碰撞,缓冲冲击,实现第二平台106与车辆本体的软接触,提高第二平台106与车辆本体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平台106的数量为一个;或第二平台106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平台106沿第一平台104的周向分布;驱动装置108的数量与第二平台106的数量一致。
在该实施例中,搭载平台102中的第二平台10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搭载平台102中的第二平台106的数量也可以为至少为两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此外,保证驱动装置108的数量也与第二平台106的数量保持一致,以使得每一个第二平台106均可在驱动装置108的驱动下翻转运动。
当第二平台106数量为至少两个时(图中未示出这一实施例),第二平台106沿第一平台104的周向分布,均匀布置,进一步扩展第一平台104的使用面积,同时,驱动装置108的数量与第二平台106数量保持一致,使每一个第二平台106可以在驱动装置108下翻转运动。
具体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二平台106和两个驱动装置108,两个第二平台106设置在第一平台104相对的两侧,并且分别通过驱动装置108进行驱动,以使得两个第二平台106均可相较于第一平台104翻转。
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100、搭载平台102等。将搭载平台102设置在车体100上,为无人机提供停靠位置,搭载平台102包括第一平台104、第二平台106和驱动装置108。
如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所示,驱动装置108可以驱动第二平台106的翻转,实现扩大搭载平台102的使用面积。第一平台104包括第一搭载面110,第二平台106包括第二搭载面112;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当第二平台106处在第一工位时,第二搭载面112支撑在第一搭载面110的顶部,实现了搭载平台102在非工作状态时可以将第二平台106收回;如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所示,当第二平台106处在第二工位时,第二搭载面112衔接于第一搭载面110并在第一搭载面110侧方位置,实现了搭载平台102的收展自由。
此外,第一平台104与第二平台106使用铰链114连接,铰链114数量为一个或至少两个。如图7、图27和图28所示,驱动装置108包括驱动件116和连杆机构118,驱动件116设置在车体100上,并与连杆机构118中部连接,连杆机构118与第二平台106连接,驱动件116驱动连杆机构118带动第二平台106翻转。此外,连杆机构118包括摆杆120和连杆122,摆杆120连接于车体100与驱动件116,连杆122与摆杆120和第二平台106连接,且连杆122至少存在一处弯折134,实现了第二平台106的正常收展动作。同时,连杆122与摆杆120利用第二销轴126连接,适应一定程度的转动,保证第二平台106正常的翻转运动。在第一平台104设置有第一限位座130,第二平台106设置有第二限位座132,实现当第二平台106收展时,限制第二平台106最大展开角度。第一限位座130和第二限位座132可采用为橡胶座,可以实现缓冲第二平台106对第一平台104及车体100的冲击。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平台106的数量至少为两个,驱动装置108数量与第二平台106数量保持一致,实现扩展第一平台104的使用面积。
具体实施例中,无人机在测绘监测领域应用广泛,车辆搭载的无人机平台,用于无人机的回落及运输,一般对平台大小有最小要求,保证无人机能安全回收及停放。
现在车辆配置的搭载平台一般没有展收结构,要保证搭载平台的最小尺寸要求,车辆的外形尺寸相应要设计的很大,从而对车辆的行驶性能,装载运输都有较大影响。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搭载平台102,如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所示,当无人机需要回落及运输时,第二平台106展开,保证足够大的平台面积;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非工作时第二平台106收回,减小车辆的外形尺寸。应用本搭载平台102,可有效减小搭载平台102对车辆外形尺寸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含第一平台104、第二平台106、铰链114、连杆122、摆杆120、销轴等。其中:第一平台104固定安装在车辆上,第二平台106通过若干铰链114和第一平台104相连,第二平台106上有和连杆122相连的铰链座128,第二平台106上还有展开到位后用于限位的第一限位座130,收回时用于限位及消除振动噪声的第二限位座132。摆杆120的一端通过第一销轴124和车体100连接,摆杆120的另一端和连杆122通过第二销轴126连接。连杆122的另一端与第二平台106的铰链座128连接。在工作过程中,驱动件116通过推动摆杆120来回摆动,摆杆120通过连杆122带动第二平台106展开、收回。推动摆杆120的动力,可为油缸、气缸、直线电机等任意执行机构,本实用新型采用油缸驱动。油缸的两端分别与车辆的油缸座和摆杆120的油缸座连接,并能绕油缸座和销轴转动。
具体地,如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图27和图28所示,第二平台106需要展开时,驱动杆伸出推动摆杆120,推动带动连杆122,拉动第二平台106绕铰链114旋转展开。第二平台106完全展开后,通过第一限位座130机械限位。第二平台106需要收回时,驱动杆收缩拉动摆杆120,摆杆120带动连杆122,推动第二平台106绕铰链114旋转收回。第二平台106完全收回后,通过第二限位座132限位。通过合理布置驱动件116与摆杆120的铰接位置、驱动件116与连杆122的铰接位置、以及连杆122与第二平台106的铰接位置,可实现第二平台106的180°展开收回,无死点翻转。第二平台106的完全展开收回两个极限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座130和第二限位座132,保证平台稳定可靠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搭载平台102在非工作状态时第二平台106可收回,大幅减小车辆设计外形尺寸。本搭载平台102通过驱动件116驱动连杆机构118运动,实现第二平台106的180°旋转展开收回。动作简单,性价比高。第二平台106完全展开收回两个极限位置设置第一限位座130和第二限位座132,实现搭载平台102稳定可靠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搭载平台,设置于所述车体上,并可用于为无人机提供停靠位置,所述搭载平台包括:
第一平台,与所述车体相连接;
第二平台,可翻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平台;
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车体上,并与所述第二平台相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可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平台翻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平台包括第一搭载面,所述第二平台包括第二搭载面;
在所述第二平台处于第一工位时,所述第二搭载面支撑在所述第一搭载面的顶部,在所述第二平台处于第二工位时,所述第二搭载面衔接于所述第一搭载面的侧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搭载平台还包括:
铰链,所述第一平台和所述第二平台通过所述铰链相连接;
其中,所述铰链数量为一个或至少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件,设置于所述车体上;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两端部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和所述第二平台,所述连杆机构的中部与所述驱动件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摆杆,所述摆杆的一端与所述车体相铰接,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摆杆相连接;
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摆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平台相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至少存在一处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第一销轴,所述摆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销轴与所述车体相铰接;
第二销轴,所述摆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销轴与所述连杆的一端相铰接;
铰链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台的背面,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铰链座相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搭载平台还包括:
第一限位座,设置于所述第二搭载面上,在所述第二平台处于所述第一工位时,所述第一限位座与所述第一搭载面相抵接;
第二限位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台的背面,在所述第二平台处于所述第二工位时,所述第二限位座与所述车体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座为橡胶座;和/或
所述第二限位座为橡胶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平台的数量为一个;或
所述第二平台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平台沿所述第一平台的周向分布;
所述驱动装置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平台的数量一致。
CN202121499026.7U 2021-07-02 2021-07-02 车辆 Active CN2150423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99026.7U CN215042374U (zh) 2021-07-02 2021-07-02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99026.7U CN215042374U (zh) 2021-07-02 2021-07-02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42374U true CN215042374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227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99026.7U Active CN215042374U (zh) 2021-07-02 2021-07-02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423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51153B2 (en) Delivery vehicle
US20110127790A1 (en) Device capable of modulation by expansion or compaction for forming a protection and transport structure at the back and at the height of the roof of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n automotive vehicle
US4930969A (en) Rail lift gate apparatus and storage scheme
CN108832258A (zh) 一种车载高机动大型天线阵面雷达的折叠装置
CN215042374U (zh) 车辆
JPH05246253A (ja)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固定構造
BR112020023151A2 (pt) contêiner de carga para transporte marinho de carga
CN112002982B (zh) 一种多杆式雷达边块天线翻转锁紧机构
CN111661014B (zh) 万向夹轮胎搬运车
CN215976688U (zh) 可折叠跳板
CN201619485U (zh) 平推式自卸车的自卸装置
CN115892212A (zh) 一种厢式物流车
CN216040476U (zh) 一种可折叠跳板
CN216268884U (zh) 升降机构及车辆
CN219406304U (zh) 一种整体式中心距可调半挂车渡板机构
CN101844587B (zh) 一种挂车车身
CN213442240U (zh) 一种自卸车的举升控制装置
CN211731849U (zh) 无人机回收装置
CN112810525A (zh) 自卸车及其辅助卸货装置
CN110936775A (zh) 水陆两栖车同步收放轮装置
CN217804938U (zh) 一种翻转结构及车辆
CN217435687U (zh) 一种折叠支腿
CN218880560U (zh) 车载可伸缩桥跨结构
CN213325743U (zh) 一种可正向上车卸车平台的挡车结构
CN112124346B (zh) 限位机构及具有该限位机构的轨道车辆的车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7

Address after: 413062 Floor 3, No. 1 Factory Building, Sany Zhongyang Industrial Park, East New District, Yuxiangshan Street, Yi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101, Shiba Village, Henglongqiao Town)

Patentee after: Hunan Province Ground Unmanned Equip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Ltd.

Address before: 410100 31 industrial city, Changsh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nan

Patentee before: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