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01817U - 自动门 - Google Patents

自动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01817U
CN214901817U CN202120740363.4U CN202120740363U CN214901817U CN 214901817 U CN214901817 U CN 214901817U CN 202120740363 U CN202120740363 U CN 202120740363U CN 214901817 U CN214901817 U CN 2149018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heat dissipation
dissipation mechanism
power supply
ridge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4036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世春
汪文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Manufacturing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Manufacturing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Manufacturing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Manufacturing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4036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018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018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018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门,能够使得自动门的电源与门脊梁贴合安装,增加散热效果的同时可靠地解决电源与门脊梁中安装不便的问题。该自动门包括:具有门脊梁顶板和门脊梁侧板的门脊梁,门脊梁顶板与门脊梁侧板垂直相连;具有电源外壳侧壁的电源外壳,特别地,该电源外壳具有凸出于该电源外壳侧壁设置的散热机构,相对地,门脊梁侧板具有与散热机构匹配抵接的支撑件。

Description

自动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门。
背景技术
门既能作为居所的外檐装饰,又可作为独立的建筑,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天然岩洞洞穴口的树枝盖。随着文明的发展,门的旧产品逐步被淘汰,门的新产品迅速被应用,尤其是二十世纪以后,科学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门的发展随之历经数次变革。现代门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目前市面上的门根据材质可分木门、塑钢门、铝合金门、玻璃门、塑料门等,根据门的开户方式可分推拉门、伸缩门、折叠门等。
从工业革命到电力革命,再到信息革命,技术革命推动下的每一次变革都可以在门上得到体现,门经历从传统木门到现代塑钢门、铝合金门,从单门到多门,从平移门到转动门、垂直伸缩门、自动门、磁悬浮门等革新,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推动着门在材质、结构、开合方式等方面不断变化。
以磁悬浮门为例,作为新兴的自动门结构,磁悬浮门通常是以电力作为动力的来源,利用磁悬浮原理,通过直线电机与动轨的强磁磁片的相互作用来驱动门体的运行。现有技术中磁悬浮门的电源往往安装在磁悬浮门的门脊梁内,仅与门脊梁的顶板配合固定,安装时需要技术人员在电源下方进行承托,又由于门脊梁顶板上限位筋等部件的存在使得电源很难与门脊梁的顶板贴合散热,散热效果难以满足要求。
因此,如何使得电源与门脊梁能够贴合散热并且简单可靠的在门脊梁中固定电源,是现有技术存在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门,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兼顾解决电源与门脊梁之间散热效果以及安装不便的问题。
该自动门包括:具有门脊梁顶板和门脊梁侧板的门脊梁,门脊梁顶板与门脊梁侧板垂直相连;具有电源外壳侧壁的电源外壳,该电源外壳具有凸出于电源外壳的散热机构,门脊梁具有与该散热机构匹配接触的支撑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电源外壳和门脊梁上设置相匹配抵接的散热机构和支撑件,通过散热机构与门脊梁抵接贴合,电源内部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电源外壳直接传递给门脊梁进行散热,从而增加了电源的散热效果,使得电源在门脊梁内的安装更加简单便捷。
上述技术方案中,较优地,散热机构设置在电源外壳的侧壁上,门脊梁侧板上具有与散热机构匹配抵接的支撑件。在电源外壳侧壁和门脊梁侧板上分别设置能够配合抵接的散热机构和支撑件,当电源外壳与门脊梁配合安装时,该配合结构能够起到一定的支承作用,并且抵接的方式能够扩大两者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加强散热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较优地,散热机构和支撑件均具有多个。采用多个支撑件和散热机构进行配合,能够进一步加强该配合结构的支撑效果和散热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较优地,多个散热机构沿电源外壳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平行排列。采用沿电源外壳长度方向延伸且平行排列的散热机构与门脊梁侧板上的支撑件进行配合,能够使得电源外壳侧壁能够依靠该散热机构沿长度方向进行滑动,从而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该配合结构将电源滑动到安装位置进行安装,进一步简化安装过程。
上述技术方案中,较优地,电源外壳侧壁上的散热机构为金属翅片。金属翅片形成为较薄的金属片,金属导热性能佳,且翅片的结构能够形成面接触,增大该散热机构的散热面积,从而进一步强化该散热机构的散热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较优地,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机构和第二散热机构,第一散热机构和第二散热机构分别设置于电源外壳的相对的两个电源外壳侧壁。根据该优选技术方案,通过在电源外壳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第一、第二散热机构,与门脊梁侧板相对的电源外壳侧壁上的第一散热机构能够与门脊梁侧板贴合,对一侧的电源元件进行散热,另一侧的电源外壳侧壁上的第二散热机构也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两侧的电源元件的散热的均匀度,避免了单侧散热而导致另一侧散热效果较差而热量积聚的情况。
上述技术方案中,较优地,自动门还包括以隔着电源外壳的方式,与门脊梁侧板相对设置的门脊梁盖,该门脊梁盖与第二散热机构抵接。
根据该优选技术方案,与第二散热机构所在的电源外壳侧壁相配合的门脊梁盖与第二散热机构抵接,进一步加强了第二散热机构的散热效果,即平衡了电源两侧壁的散热效果,使得电源在两个侧壁上均能得到很好的散热,从而提高了电源的使用寿命。
上述技术方案中,较优地,该自动门还包括设置于电源外壳顶部的第三散热机构,门脊梁顶板上具有与第三散热机构匹配的顶部支撑件。根据该优选技术方案,通过在电源外壳顶部设置第三散热机构,第三散热机构例如可以与门脊梁顶板上的顶部支撑件配合接触,从而增加电源外壳顶部的散热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较优地,第三散热机构包括台阶部,顶部支撑件包括与台阶部匹配的固定部,第三散热机构能够通过台阶部与顶部支撑件的固定部卡合固定。从而优选地,将电源外壳顶部与门脊梁顶板通过散热机构和顶部支撑件卡合固定,从而电源能够通过该卡合结构与门脊梁的顶板滑动固定,技术人员能够直接将电源外壳的第三散热机构由门脊梁的一端与门脊梁顶板上的顶部支撑件卡合后滑入门脊梁内部进行固定安装,不需技术人员在电源下部承托安装。上述技术方案中,较优地,电源外壳的端部,在靠近门脊梁侧板的一侧,设置有电源接口。通过将发热量较大的电源接口设置在贴合门脊梁侧板的一侧(即散热效果较好的一侧)的电源外壳端部,进一步平衡电源整体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率。另外,电源外壳内部电器元件中的至少一半发热元件被设置在靠近门脊梁侧板的一侧,该设置方式可以提高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动门的门脊梁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动门的电源外壳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动门的门脊梁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动门的门脊梁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的a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门脊梁顶板;
11,顶部支撑件;
110,固定部;
2,门脊梁侧板;
3,电源外壳;
31,电源外壳侧壁;
32,电源外壳顶部;
4,散热机构;
41,第一散热机构;
42,第二散热机构;
43,第三散热机构;
430,台阶部;
5,支撑件;
6,螺纹连接件;
7,电源接口;
8,门脊梁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做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另外,术语“垂直相连”并不要求几何意义上的严格垂直,基本垂直亦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术语“发热元件”是需要在电源工作中承受高电压或者大电流的电路元件,以及在转换电路中高频工作状态下的功率型器件,例如开关管、电阻、功率三极管或集成芯片等。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动门的门脊梁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自动门,该自动门是包括门脊梁和电源的磁悬浮门,其中,电源收纳在电源外壳3内部,电源外壳3安装固定于门脊梁。门脊梁具有门脊梁顶板1和门脊梁侧板2,电源外壳3具有电源外壳侧壁31。
门脊梁顶板1与门脊梁侧板2垂直相连,电源外壳3设置有凸出于电源外壳3的散热机构4,门脊梁具有与散热机构4匹配接触的支撑件5。
图1中举例说明了该散热机构4在电源外壳3侧壁上形成并与门脊梁侧壁31上的支撑件5进行配合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散热结构4在电源外壳3的顶部或下端形成并与门脊梁对应位置的支撑件5配合接触进行散热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电源外壳3与门脊梁进行配合安装时,可以首先将电源外壳3凸出于该电源外壳侧壁31设置的散热机构4搭在门脊梁侧板2上的支撑件5的上表面,支撑件5能够对电源外壳3起到一定的支承作用,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撤走安装时需要对电源施加的承托力,并且该散热机构4与门脊梁侧板2抵接贴合,电源内部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电源外壳3直接传递给门脊梁进行散热,从而增加了电源的散热效果。
其中,较优地,散热机构4设置在电源外壳3的侧壁上,门脊梁侧板2上具有与散热机构4匹配抵接的支撑件5。
图1中举例说明了该散热机构4和支撑件5的配合结构形成为两块板,并以面与面相对的形式上下接触卡合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其它能够配合抵接的散热机构4和支撑件5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本实用新型,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配合结构形成为齿状卡合结构,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该配合机构也可以形成为滑槽组合结构,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电源外壳侧壁和门脊梁侧板上分别设置能够配合抵接的散热机构和支撑件,当电源外壳与门脊梁配合安装时,该配合结构能够起到一定的支承作用,并且抵接的方式能够扩大两者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加强散热效果。
其中,较优地,该电源外壳顶部32与门脊梁顶板1之间利用螺纹连接件6螺纹连接。由于限位筋(未示出)的存在,电源外壳顶部32与门脊梁之间存在间隙,将电源外壳3部与门脊梁顶板1通过对称设置的螺母连接固定,从而增加了电源外壳3与自动门的门脊梁顶板1固定的稳定性。
其中,较优地,电源外壳3的端部,在靠近门脊梁侧板2的一侧,设置有电源接口7。通过将发热量较大的电源接口7设置在电源外壳3端部,具体地,设置在靠近与散热机构4贴合的门脊梁侧板2的一侧电源外壳端部。,进一步优化电源整体的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具体而言,电源外壳3内部电器元件中的至少一半发热元件(未示出)被设置在靠近门脊梁侧板2的一侧,该设置方式可以提高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其中,较优地,门脊梁顶板1与门脊梁侧板2一体弯折形成。采用一体弯折成型的加工方式,能够提高门脊梁的结构稳定性。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具有多个平行排列的散热机构4的电源外壳3的自动门,第二实施方式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更具体的举例说明,未做特别说明的部分包括附图标记及文字描述,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动门的电源外壳3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散热机构4具有多个,并且,多个散热机构4沿电源外壳3的长度方向延伸,平行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多个支撑件5和散热机构4进行配合,进一步加强该配合结构的支撑效果和散热效果,此外,还将各散热机构4和支撑件5形成为沿电源外壳3长度方向延伸且平行排列的片状结构,多个散热机构4与多个支撑件5相互齿状咬合,扩大了接触面积的同时也使得电源能够依靠电源外壳侧壁31与门脊梁的配合结构沿门脊梁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该配合结构将电源滑动到安装位置进行安装,进一步简化安装过程。
其中,较优地,散热机构4进一步地形成为金属翅片。金属翅片为较薄的金属片,首先,采用了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其次,多个翅片的结构也能够增大该散热机构4与空气或者支撑件5接触的散热面积,从而进一步强化该散热机构4的散热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具体地说明了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动门的电源外壳侧壁2上的散热机构4形成为两个散热机构的情况,未做特别说明的部分包括附图标记及文字描述,均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动门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散热机构4包括第一散热机构41和第二散热机构42,第一散热机构41和第二散热机构42分别设置于电源外壳3的相对的两个电源外壳侧壁31。
其中,较优地,自动门还包括以隔着电源外壳3的方式,与门脊梁侧板2相对设置的门脊梁盖8,同支撑件5、第一散热机构41之间的匹配抵接方式类似地,该门脊梁盖8与第二散热机构42匹配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源外壳3的两个相对的电源外壳侧壁31上分别设置第一散热机构41和第二散热机构42,与门脊梁侧板2相对的电源外壳侧壁31上的第一散热机构41能够与门脊梁侧板2贴合,对靠近左侧的电源元件进行很好散热,另一侧(图中右侧)的电源外壳侧壁31上的第二散热机构42与门脊梁盖8与抵接。
门脊梁盖8上端与门脊梁顶板1固定,进一步加强了第二散热机构42的散热能力,平衡了电源在两个电源外壳侧壁31的散热效果,使得电源在两个电源外壳侧壁31上均能得到有效散热,从而提高了电源的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举例说明了门脊梁盖8与第二散热机构42抵接散热的情况,这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优的实施方式,第二散热机构42不与门脊梁盖8抵接的情况,也同样能够增加电源外壳3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散热效果。
另外,该第一散热机构41和第二散热机构42在图3中较优的示例为多个金属翅片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一散热机构41、第二散热机构42能够形成为任意突出的散热结构,同理,第一散热机构41、第二散热机构42也可以形成为相同或不相同的散热结构,均未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是对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未做特别说明的部分包括附图标记及文字描述,均与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动门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第三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由还具有第三散热机构43的电源外壳3构成的自动门,第三散热机构43设置于电源外壳顶部32,并与门脊梁顶板1上的顶部支撑件11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源外壳顶部32设置第三散热机构43,第三散热机构43与门脊梁顶板1上的顶部支撑件11接触,进一步增加电源外壳3与门脊梁的接触面,加强电源外壳顶部32的散热效果。
其中,较优地,结合图4和图5来看,第三散热机构43包括台阶部430,顶部支撑件11包括与台阶部430匹配的固定部110,第三散热机构43能够通过台阶部430与顶部支撑件11的固定部110卡合固定。需要注意的是,在图4和图5中举例说明了第三散热机构43和顶部支撑件11配合的结构,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散热机构43和顶部支撑件11形成为其它能够进行配合安装的结构的情况,例如,第三散热机构形成在顶部支撑件两边并且与顶部支撑件进行配合安装,均未超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三散热机构43与顶部支撑件11进行卡合安装代替螺纹固定安装,从而电源能够通过该卡合结构与门脊梁的顶板1滑动固定,技术人员能够直接将电源外壳3的第三散热机构43由门脊梁的一端与门脊梁顶板1上的顶部支撑件11卡合后滑入门脊梁内部进行固定安装,不需技术人员在电源下部承托安装,进一步提高电源外壳3与门脊梁安装的便捷性。另外,通过第三散热机构43与门脊梁顶板1上的顶部支撑件11进行配合安装,可以增加第三散热机构43与门脊梁顶板1的接触面积,即增加台阶部430和固定部110在接触面上的尺寸,进一步地,也可以通过增加第三散热机构43和顶部支撑件11沿电源外壳3长度方向上的总长度,即在电源外壳3和门脊梁顶板1上对应设置多段第三散热机构43与顶部支撑件11和/或延长一个或多个第三散热机构43与顶部支撑件11的长度,增加第三散热机构43与顶部支撑件1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门,包括
门脊梁,所述门脊梁具有门脊梁顶板和门脊梁侧板,所述门脊梁顶板与所述门脊梁侧板垂直相连;
电源外壳,所述电源外壳具有电源外壳侧壁,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外壳具有凸出于所述电源外壳的散热机构,所述门脊梁具有与所述散热机构匹配接触的支撑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设置在所述电源外壳的侧壁上,所述门脊梁侧板上具有与所述散热机构匹配抵接的支撑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和所述支撑件均具有多个。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机构沿所述电源外壳侧壁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平行排列。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为金属翅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机构和第二散热机构,所述第一散热机构和所述第二散热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电源外壳的相对的两个电源外壳侧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门还包括门脊梁盖,所述门脊梁盖以隔着所述电源外壳的方式,与所述门脊梁侧板相对设置,所述门脊梁盖与所述第二散热机构抵接。
8.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自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第三散热机构,所述第三散热机构设置于所述电源外壳的顶部,所述门脊梁顶板上具有与所述第三散热机构匹配的顶部支撑件。
9.如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自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机构包括台阶部,所述顶部支撑件包括与台阶部匹配的固定部,所述第三散热机构能够通过所述台阶部与顶部支撑件的固定部卡合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外壳内部电器元件中的至少一半发热元件被设置在靠近所述门脊梁侧板的一侧。
CN202120740363.4U 2021-04-12 2021-04-12 自动门 Active CN2149018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40363.4U CN214901817U (zh) 2021-04-12 2021-04-12 自动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40363.4U CN214901817U (zh) 2021-04-12 2021-04-12 自动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01817U true CN214901817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949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40363.4U Active CN214901817U (zh) 2021-04-12 2021-04-12 自动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018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30825B2 (en) Springy clip type apparatus for fastening power semiconductor
CN214901817U (zh) 自动门
US2020005390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 particular a variable speed drive or alternator regulator, comprising a heat sink and a power card
US8313349B2 (en) Multi-slot connector
JP6633433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1588689A (zh) 电动车控制器
CN113251391A (zh) 一种轨道灯驱动电源盒以及隐藏式轨道灯电源结构
CN219068051U (zh) 变频器机芯及变频器
CN210444231U (zh) 一种散热好的功率放大器
CN205454350U (zh) 大功率电动车控制器mos管固定结构
US20160295725A1 (en) Power module
CN102141826A (zh) 电源安装组合
CN106160430B (zh) 电动车辆的电源转换单元及其电源母线
CN213514173U (zh) 主板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5674132A (zh) Led软条灯
CN209824272U (zh) 一种散热壳及电动车
JP4586758B2 (ja) 電源装置及び照明器具
CN209963561U (zh) 一种便于安装布局的配电箱
CN207316833U (zh) 一种led驱动板的安装结构
CN102313197A (zh) 一种模块化智能路灯的灯头及其模块固定机构
CN201435892Y (zh) 电动车控制器
CN205542751U (zh) 基于导热基板的大功率电动车控制器mos管固定结构
CN201260286Y (zh) 散热器和电路板
JP2010277719A (ja) 電気機器および照明器具
CN209963592U (zh) 一种可快速安装的配电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