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41269U -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41269U
CN214841269U CN202120911824.XU CN202120911824U CN214841269U CN 214841269 U CN214841269 U CN 214841269U CN 202120911824 U CN202120911824 U CN 202120911824U CN 214841269 U CN214841269 U CN 2148412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flow path
outdoor unit
exchange flow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1182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乐
尹晓金
韦华明
赵智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091182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412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412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412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其中空调室外机包括外机壳体、隔板,隔板将外机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出换热室,换热室内设有换热器,在水平面上投影,换热器具有水平长度为L1的第一换热芯部,外机壳体的两个平行设置的侧板的内侧水平间距为L2隔板具有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的一端与第一换热芯部的第一侧连接,第一板体的另一端与第二板体连接于第一点且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分别与第一换热芯部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一点至与第二侧板的内侧壁体之间的水平间距为L3,L1≥(L2+L3)/2。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换热器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的同时保证第一换热芯部处具有较高的通风效率,进而保证换热器具有更佳的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四大零部件,四大零部件的高工作效率将提高空调系统性能,室外机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直接关系到空调器的整机换热能效。为了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各种基于其中换热管路排布优化的技术方案,其能够在不改变换热管管路长度的前提下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换热器在室外机内的具体安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具体的,室外机中通过中隔板将换热器与压缩机分隔处于两个相对独立的腔室中,此时的中隔板对室外机内腔的分隔,将对换热器的迎风面积构成不利影响,例如换热器过小的换热芯部长度将严重减少进风量,而换热器过大的换热芯部长度换热器的端部位置不能有效进风换热导致换热器材料、尺寸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空调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换热器换热芯部的水平长度、换热室最小水平间距、外机壳体水平长度三者之间匹配不合理带来的进风量小、换热效果不佳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外机壳体,所述外机壳体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侧水平间距为L2,所述外机壳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外机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压缩机室与换热室,所述换热室内设有换热器;将所述空调室外机在水平面上投影,所述换热器具有水平长度为L1的第一换热芯部,所述隔板具有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芯部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板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于第一点且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换热芯部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换热芯部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点至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侧壁体之间的水平间距为L3,水平间距L3所在方向与水平长度L1所在方向平行,L1≥(L2+L3)/2。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为A,75°≤A≤90°;和/或,所述第二夹角为B,6°≤B≤90°。
优选地,当6°≤B≤22°时,(L2+L3)/2+(L1-L3)/7≤L1≤(L2+L3)/2+(L1-L3)/3。
优选地,L1-L3≤L1/4。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至少包括第一换热流路、第二换热流路,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沿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由低向高依次并联布置,还包括过冷管流路,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中分别流出的冷媒汇总于所述过冷管流路中。
优选地,所述过冷管流路处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上方且处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具有迎风侧与背风侧,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第二换热流路、过冷管流路中任一流路的冷媒进口处于所述背风侧,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第二换热流路、过冷管流路中任一流路的冷媒出口处于所述迎风侧。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处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之间的第三换热流路、第四换热流路,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第二换热流路背风侧具有的换热管的数量大于迎风侧具有的换热管的数量,第三换热流路、第四换热流路背风侧具有的换热管的数量小于迎风侧具有的换热管的数量。
优选地,在所述水平面上投影,所述换热器还具有第二换热芯部,所述第二换热芯部与所述第一换热芯部垂直,所述第二侧板具有与所述第二换热芯部相匹配的通风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外机、空调器,折弯的所述隔板能够使所述压缩机室、换热室的空间利用更加合理,同时设计换热器的水平长度L1不低于L2与L3之和的一半,能够保证所述换热器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的同时保证第一换热芯部处具有较高的通风效率,进而保证换热器具有更佳的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外机壳体;11、压缩机室;12、换热室;13、第一侧板;14、第二侧板;2、隔板;21、第一板体;22、第二板体;3、换热器;31、第一换热流路;311、第一进口;312、第一出口;32、第二换热流路;321、第二进口;322、第二出口;33、过冷管流路;331、过冷进口;332、过冷出口;34、第三换热流路;341、第三进口;342、第三出口;35、第四换热流路;351、第四进口;352、第四出口;36、第一换热芯部;37、第二换热芯部;4、风机;5、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体参见图1所示出,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外机壳体1,所述外机壳体1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所述第一侧板13与所述第二侧板14的内侧水平间距为L2(在忽略侧板板厚的情况下,所述内侧水平间距L2即为空调室外机的水平宽度),所述外机壳体1内设有隔板2,所述隔板2将所述外机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压缩机室11与换热室12,所述压缩机室11内设有压缩机5,所述换热室12内设有换热器3以及风机4,所述换热室12内设有换热器3,在水平面上投影,所述换热器3具有水平长度为L1的第一换热芯部36,所述隔板2具有第一板体21、第二板体22,所述第一板体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芯部36靠近所述第一侧板13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板体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22连接于第一点且所述第二板体22与所述第一换热芯部36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板体21与所述第一换热芯部36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两者不相等从而使所述第一板体21与所述第二板体22之间形成折弯结构,所述第一点至与所述第二侧板14的内侧壁体之间的水平间距为L3,水平间距L3所在方向与水平长度L1所在方向平行,L1≥(L2+L3)/2。该技术方案中,折弯的所述隔板2能够使所述压缩机室11、换热室12的空间利用更加合理,同时设计换热器3的水平长度L1不低于L2与L3之和的一半,能够保证所述换热器3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的同时保证第一换热芯部36处具有较高的通风效率,进而保证换热器3具有更佳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所述L2与所述L1两者越接近,所述第一换热芯部36的散热面积将相应越大,但由于所述隔板2的设置,所述第一换热芯部36的避风空间(所述第二夹角所导致)区域越大,这将导致相应部位材料的浪费、降低空调器的能效等级,因此,有必要对其上限进行调整,经过研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为A,75°≤A≤90°;和/或,所述第二夹角为B,6°≤B≤90°,进一步的,当6°≤B≤22°时,(L2+L3)/2+(L1-L3)/7≤L1≤(L2+L3)/2+(L1-L3)/3,其中L1、L2、L3的单位具体可以皆为mm,该技术方案中保证压缩机室11的空间需求的同时保证换热室12的风道足够顺畅,进而保证换热器3通风率提高的同时提高换热系数(强制对流得到加强),有效减少第一板体21与换热器3之间区域内的涡旋气流对对流换热的不利影响。
优选地,L1-L3≤L1/4,使第一板体21的阻挡面积不至于过大,保证通风面积尽可能的大,而通过仿真,申请人发现,但L1-L3大于L1/4时,气流在第一板体21与换热器3之间形成小区域内形成涡旋,而不能形成有效对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3至少包括第一换热流路31、第二换热流路32,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2沿所述换热器3的高度方向由低向高依次并联布置,具体的,所述换热器包括相应的冷媒进流分流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以及第二换热流路32,还包括过冷管流路33,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2中分别流出的冷媒汇总于所述过冷管流路33中,能够进而步提高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以及第二换热流路32中流出的冷媒的冷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冷管流路33处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的上方且处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2的下方,也即所述过冷管流路33处于所述换热器3的中间区域而非顶端或者底端区域,此时对应所述过冷管流路33设有相应的感温包,这样能够提高温度获取的真实性,同时提高换热器两侧的温差,根据换热量Q=KAΔt,其中K为换热系数,A为换热面积,Δt为空气侧与制冷剂侧的温差,温差变大,其他参数不变,换热量将得到提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3具有迎风侧与背风侧,所述换热器3还包括处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2之间的第三换热流路34、第四换热流路35,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第二换热流路32、过冷管流路33、第三换热流路34、第四换热流路35中任一流路的冷媒进口(例如第一进口311、第二进口321、过冷进口331、第三进口341、第四进口351)处于所述背风侧,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第二换热流路32、过冷管流路33、第三换热流路34、第四换热流路35中任一流路的冷媒出口(例如第一出口312、第二出口322、过冷出口332、第三出口342、第四出口352)处于所述迎风侧。具体以图2中所示出的同时具有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第二换热流路32、过冷管流路33、第三换热流路34、第四换热流路35四个流路的换热器3为例,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具体为:管g53进
-g54-g55-····-g59-g60-g30-····-g26-管g25出;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2具体为:管g40进-g39-····-g32-g31-g1-····-g5-管g6出;所述第三换热流路34具体为:管g50进-g49-g48-g47-g15-····-g21-管g22出;所述第四换热流路35具体为:管g41进-g42-····-g46-g14-g13-····-g8-管g7出;所述过冷管流路33具体为:管g51进-管g52-管g24-管g23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此时对应内环27℃外环35℃),压缩机5排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四通阀(图中未示出),通过四通阀换向进入分气管(图中未示出),通过所述分气管分四路进入所述换热器3中,管g6、g7、g22、g25为每段管路冷凝后的液体,出风温度分别为35.24℃、36.41℃、38.92℃、35.71℃,出管后经过集液器汇合后流经过冷管流路33,即管g51(进风温度36.78℃)进-g52-g24-管g23(出风温度36.49℃)出,管g51、g52、g24、g23对应的换热量为40W、12W、35W、25W,总换热量112W,未改变管路前的过冷管g59、g60、g30、g29对应的换热量为15W、20W、20W、15W,总换热量70W,有效提高换热量,为42W,出管后流经节流装置(毛细管/电子膨胀阀)后进入室内侧换热器进行制冷,制冷后的制冷剂通过吸气管回到压缩机,如此反复循环。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第二换热流路32背风侧具有的换热管的数量大于迎风侧具有的换热管的数量,第三换热流路34、第四换热流路35背风侧具有的换热管的数量小于迎风侧具有的换热管的数量。
优选地,在所述水平面上投影,所述换热器3还具有第二换热芯部37,所述第二换热芯部37与所述第一换热芯部36垂直,所述第二侧板14具有与所述第二换热芯部37相匹配的通风口,能够充分利用所述外机壳体1的外表空间,提高进风面积进而提升空调器的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外机。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机壳体(1),所述外机壳体(1)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所述第一侧板(13)与所述第二侧板(14)的内侧水平间距为L2,所述外机壳体(1)内设有隔板(2),所述隔板(2)将所述外机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压缩机室(11)与换热室(12),所述换热室(12)内设有换热器(3);将所述空调室外机在水平面上投影,所述换热器(3)具有水平长度为L1的第一换热芯部(36),所述隔板(2)具有第一板体(21)、第二板体(22),所述第一板体(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芯部(36)靠近所述第一侧板(13)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板体(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22)连接于第一点且所述第二板体(22)与所述第一换热芯部(36)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板体(21)与所述第一换热芯部(36)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点至与所述第二侧板(14)的内侧壁体之间的水平间距为L3,水平间距L3所在方向与水平长度L1所在方向平行,L1≥(L2+L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A,75°≤A≤90°;和/或,所述第二夹角为B,6°≤B≤9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当6°≤B≤22°时,(L2+L3)/2+(L1-L3)/7≤L1≤(L2+L3)/2+(L1-L3)/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L1-L3≤L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至少包括第一换热流路(31)、第二换热流路(32),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2)沿所述换热器(3)的高度方向由低向高依次并联布置,还包括过冷管流路(33),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2)中分别流出的冷媒汇总于所述过冷管流路(33)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管流路(33)处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的上方且处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2)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具有迎风侧与背风侧,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第二换热流路(32)、过冷管流路(33)中任一流路的冷媒进口处于所述背风侧,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第二换热流路(32)、过冷管流路(33)中任一流路的冷媒出口处于所述迎风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还包括处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2)之间的第三换热流路(34)、第四换热流路(35),所述第一换热流路(31)、第二换热流路(32)背风侧具有的换热管的数量大于迎风侧具有的换热管的数量,第三换热流路(34)、第四换热流路(35)背风侧具有的换热管的数量小于迎风侧具有的换热管的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平面上投影,所述换热器(3)还具有第二换热芯部(37),所述第二换热芯部(37)与所述第一换热芯部(36)垂直,所述第二侧板(14)具有与所述第二换热芯部(37)相匹配的通风口。
10.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外机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
CN202120911824.XU 2021-04-29 2021-04-29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Active CN2148412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11824.XU CN214841269U (zh) 2021-04-29 2021-04-29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11824.XU CN214841269U (zh) 2021-04-29 2021-04-29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41269U true CN214841269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770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11824.XU Active CN214841269U (zh) 2021-04-29 2021-04-29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412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66886A (zh) * 2021-04-29 2021-08-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66886A (zh) * 2021-04-29 2021-08-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76026A (zh) 热交换器单元
CN105229382A (zh) 用于空冷式冷却器的模块化盘管
CN112204333B (zh) 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11306833A (zh) 一种双温空调系统
CN214841269U (zh)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JP4845987B2 (ja) 冷暖房空調システム
CN109269071B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30199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1488141U (zh) 热泵型节能一体空调器
CN112178795A (zh) 室外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CN208936504U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07865747U (zh) 冷库用冷凝机组及空调器
CN113266886A (zh)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CN209042727U (zh)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09042729U (zh)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JP2012067971A (ja) 熱交換器及び機器
KR101423137B1 (ko) 실외기 없는 난방장치
JP7357137B1 (ja) 空気調和機
CN214250106U (zh) 空气换热装置及空调机组
JP2015017722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暖房空調システム
WO2023233572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12252913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CN114508797B (zh) 热交换装置
CN209042728U (zh)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21005313U (zh) 空调器及其压缩式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