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37090U - 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37090U
CN214737090U CN202120744093.4U CN202120744093U CN214737090U CN 214737090 U CN214737090 U CN 214737090U CN 202120744093 U CN202120744093 U CN 202120744093U CN 214737090 U CN214737090 U CN 2147370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eable
permeable layer
water
pavemen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4409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昕
李茂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4409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370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370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370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专利涉及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包括由上向下铺设的第一透水层、第二透水层、第三透水层和第四透水层,第四透水层铺设于原状基础上,且内部敷设有穿孔管,用于将第四透水层内储集的水引出供用水点使用;所述全透水铺装路面结构的中部沿路面走向设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两侧的第一侧路面和第二侧路面形成双向道路。本实用新型的渗能力强,对雨水的净化效果好,能够承担日常降雨的下渗目标,且面源污染削减作用强,能够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削减面源污染目标。

Description

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
技术领域
本专利属于透水路面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自《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发布以来,国内掀起了海绵城市建设热潮。海绵城市建设终极目标为雨洪管理,其综合控制目标包括雨水总量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雨水污染控制和峰值削减,而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的落实。
目前,透水铺装是一种新兴的城市铺装形式,通过采用空隙率较高的材料应用于面层、基层,并保证路面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使雨水能够顺利进入铺面结构内部,通过具有临时贮水能力的基层,直接下渗入土基或进入铺面内部排水管排出,从而达到涵养水分、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交通安全舒适性等功能。
由于屋面雨水被认为是一种水质较好的雨水资源,屋面雨水若直接排入市政管网会导则雨水资源的浪费,也会增加雨水管网的峰值负担;若直接散排至地面则会被地面污染物污染,需要重新进行净化,是不合理的。
现有透水铺装的路面,未进行精细化设计,要么造成透水能力不足以承担日常降雨均能下渗的目标,当遇到雨量较大不能及时下渗时,仍存在道路积水问题,要么造成渗透日常降雨能力富余导致浪费,要么透水铺装的过滤功能低下,对雨水的净化效果差,面源污染削减作用弱,较难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削减面源污染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用以解决现有透水铺装路面粗放式实施且功能单一,过滤效果差,面源污染削减作用有限以及屋面雨水直接排放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问题中的一者或多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包括由上向下铺设的第一透水层、第二透水层、第三透水层和第四透水层,第四透水层铺设于原状基础上,且内部敷设有穿孔管,用于将第四透水层内储集的水引出供用水点使用;全透水铺装路面结构的中部沿路面走向设有排水沟,排水沟两侧的第一侧路面和第二侧路面形成双向道路。
进一步地,第二透水层、第三透水层、第四透水层外均包裹有渗透型土工布。
进一步地,排水沟的深度等于第一透水层的顶面至第四透水层的顶面距离;排水沟内铺设有进水管。
进一步地,穿孔管外包裹有渗透型土工布。
进一步地,第一侧路面和/或第二侧路面的第四透水层内铺设至少一根穿孔管。
进一步地,穿孔管沿路面走向铺设,穿孔管上分散设有出水口,出水口连接有排水管。
进一步地,第一透水层由透水砖铺设,相邻两块透水砖之间具有间隙,间隙面积占路面面积的10%-30%;间隙内充填粒径10mm的砾石。
进一步地,第二透水层由第一粒径的砾石堆砌,第三透水层由第二粒径的砾石堆砌,第四透水层由第三粒径的砾石堆砌。
进一步地,第一粒径为10mm,第二透水层的厚度不小于50mm;第二粒径为15-40mm,第三透水层的厚度不小于100mm;第三粒径为40-80mm,第四透水层的厚度为300-600mm。
进一步地,第一侧路面和第二侧路的外侧设置混凝土分隔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a)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通过铺设多级透水层,第二透水层至第四透水层由特定粒径的砾石堆砌成不同厚度,能够承担日常降雨的下渗目标,渗能力强,对雨水的净化效果好,达到生活杂用水回用标准,面源污染削减作用强,能够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削减面源污染目标;而且第四透水层具有较大的储水空间,不仅能够有效防止雨水溢出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的顶面,避免路面积水,经多级透水层过滤的雨水集中储存在第四透水层内,便于统一排出供用水点使用。
b)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通过设置排水沟以及在排水沟内铺设有进水管能够收集屋面雨水到此处进行净化下渗,不仅能接收路面雨水,减少路面积水,还能接收从屋面下来的雨水;同时,位于排水沟内的第四透水层的顶面设有泄水孔,增加了雨水下渗速度。
c)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利用渗透型土工布将第二透水层、第三透水层和第四透水层包裹成方形结构,方便施工,同时还能防止泥土渗透进入砾石层,影响砾石层的孔隙度和渗透性,同时还能保证路面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穿孔管与排水管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原状基础;2-第一透水层;3-第二透水层;4-第三透水层;5-第四透水层;6-砾石充填;7-排水沟;8-进水管;9-泄水孔;10-混凝土分隔带;11-临近路面;12-渗透型土工布;13-穿孔管;14-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便于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公开了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包括由上向下铺设的第一透水层2、第二透水层3、第三透水层4和第四透水层5,第四透水层5铺设于原状基础1上,第一透水层2、第二透水层3、第三透水层4、第四透水层5的透水性依次增强;第四透水层5内部敷设有穿孔管13,用于将第四透水层5内储集的水引出供用水点使用;所述全透水铺装路面结构的中部沿路面走向设有排水沟7,所述排水沟7两侧的第一侧路面和第二侧路面形成双向道路,第一侧路面的第三透水层2与第二侧路面的第三透水层2连通。
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第一侧路面和第二侧路面的路面宽度相同,纵向结构也相同,也就是说,第一侧路面的第二透水层(3)、第三透水层(4)、第四透水层(5)的厚度与第二侧路面的第二透水层(3)、第三透水层(4)、第四透水层(5)的厚度对应相同,便于施工。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路面和/或第二侧路面的第四透水层(5)内铺设至少一根穿孔管(13)。也就是说,由于第一侧路面的第四透水层(5)与第二侧路面的第四透水层(5)是连通的,只在第一侧路面或第二侧路面的第四透水层(5)内铺设穿孔管(13),或者,在第一侧路面和第二侧路面的第四透水层(5)内均铺设穿孔管(13),所述穿孔管(13)沿路面走向铺设,穿孔管(13)上分散设有出水口,出水口连接有排水管14,排水管14通过抽水设备与地面用水点连接,从而将第四透水层5内储集的过滤后的雨水引出供用水点使用,实现雨水资源回用。
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穿孔管13外包裹有渗透型土工布,用于防止穿孔管13的孔眼堵塞。
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排水沟7的深度等于第一透水层2的顶面至第四透水层5的顶面距离,由于雨水的下渗速度较慢,排水沟7内铺设有进水管8,用于收集屋面雨水到此处进行净化下渗,位于排水沟7内的第四透水层5的顶面设有泄水孔9。当雨较大时,部分屋面雨水可以通过进水管8和排水沟进入透水铺装组合路面的结构层,泄水孔作为下渗通道,增加了下渗速度。
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水层2采用透水铺装,优选采用透水砖,所述第一透水层2由多块透水砖铺设,相邻两块透水砖之间具有间隙,间隙面积占路面面积的10%-30%,此参数设置在保证路面结构稳定性的条件下,增大渗透性。
虽然透水砖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相对于传统的砖来说可以加快水的渗透,从而减少积水的存积,但由于透水砖之间存在间隙,长时间使用,会使得间隙之间存留杂质,影响透水能力。因此,透水砖之间的间隙内具有砾石充填6,具体在间隙内充填粒径10mm的砾石,以防止间隙内被杂物充填,从而保证其透水性能。
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透水层3由第一粒径的砾石堆砌,所述第三透水层4由第二粒径的砾石堆砌,所述第四透水层5由第三粒径的砾石堆砌,第二粒径大于第一粒径且小于第三粒径。透水层不掺杂其它过滤材料,避免影响过滤速度,另外砂砾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不增加建造负担,材料来源广,成本低。
进一步地,第一粒径为10mm,第二粒径为15-40mm,第三粒径为40-80mm,此参数设置不仅保证过滤效果,而且过滤效果好。
考虑到不同透水层的厚度及粒径影响地面的稳固性与过滤性,第二透水层3的厚度不小于50mm、第三透水层4的厚度不小于100mm、第四透水层5的厚度为300-600mm,此厚度参数结合砾石的粒径参数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地面稳固性和过滤性能,还能够使第四透水层具有足够大的雨水储存空间,保证路面排水性能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第二透水层3、第三透水层4、第四透水层5外均包裹有渗透型土工布12,渗透型土工布12一方面能够防止原土中的土质进入砾石层堵塞系统,导致过滤和渗透效果变差,同时保证水能渗透到原土中,涵养水源;另一方面,利用渗透型土工布将第二透水层、第三透水层和第四透水层包裹成方形结构,方便施工,同时还能保证路面结构的稳定性。
为了提升第四透水层的储水供水力,第四透水层的下表面还可以铺设隔水层,可选的,隔水层为隔水土工布,隔水土工布铺设于原状基础(1)上,以减少过滤后的雨水下渗,从而提升第四透水层的储水供水力。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路面和第二侧路的外侧设置混凝土分隔带10。示例性的,示例性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的接边地方是建筑物一侧的情况,则混凝土分隔带10的厚度大于第一透水层2、第二透水层3、第三透水层4和第四透水层5的厚度之和,混凝土分隔带10贴着四层隔层透水层的边缘铺设,混凝土分隔带10直接铺设在原状基础1上,混凝土分隔带10的顶面与第一透水层2的表面持平,此厚度的混凝土分隔带10能够有效阻隔雨水通过透水层侧渗,避免对建筑物造成影响。
若全透水铺装路面的接边地方是接其它道路或者绿地的情况,则混凝土分隔带10的厚度至少大于第一层透水层2的厚度且小于等于第一透水层2至第四透水层5的厚度之和。也就是说,混凝土分隔带10可以不必将第一透水层1至第四透水层5的侧边全部堵住,雨水可以由第二透水层3、第三透水层4或第四透水层5的侧方渗透流出;混凝土分隔带10也可以完全将第一透水层2至第三透水层3的侧边全部堵住,即混凝土分隔带10的厚度大于第一透水层2至第四透水层5的厚度之和,混凝土分隔带10铺设在原状基础1上,混凝土分隔带10的顶面与第一透水层2的表面持平,雨水只能下渗而不能侧渗。
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混凝土分隔带10的外围为临近路面11,临近路面11的坡度为2%,便于路面上的雨水及时排走,防止降雨量大时路面积水。
当发生降雨时,落在全透水铺装路面上的雨水,经第一透水层2、第二透水层3和第三透水层4下渗过滤后进入第四透水层5内,第二透水层至第四透水层,空隙度依次大,透水能力依次增强,第一透水层至第四透水层的多级过滤净化效果好,而且第四透水层具有较大的储水空间,不仅能够有效防止雨水溢出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的顶面,避免路面积水;而且经多级透水层过滤的雨水集中储存在第四透水层5内,便于统一排出供用水点使用。另外,通过在路面结构中间设置排水沟7,结合透水铺装路面的渗透功能,可以将较干净的屋面雨水通过引入管引入面积较大的路面透水铺装结构,经进一步处理后通过穿孔管(13)引出供用水点使用,实现收集回用。
本实施例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的铺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路面设计以及地基情况确定第一侧路面和第二侧路面的宽度以及第一透水层2、第二透水层3、第三透水层4、第四透水层5的厚度;
步骤二:按照第一粒径、第二粒径、第三粒径范围进行砾石筛分,利用渗透型土工布12将第一粒径的砾石包裹为第二透水层3、将第二粒径的砾石包裹为第三透水层4、将第三粒径的砾石包裹为第四透水层5;
步骤三:开挖第一铺装空间和第二铺装空间,在第一铺装空间和第二铺装空间内由下向上依次铺设第四透水层5、第三透水层4、第二透水层3和第一透水层2,铺设时留设排水沟7,排水沟7与第四透水层5连通,并在排水沟7内铺设用于收集屋面雨水的进水管8,完成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的铺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铺设多级透水层,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能够承担日常降雨的下渗目标,渗能力强,对雨水的净化效果好,面源污染削减作用强,能够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削减面源污染目标。
2、通过设置透水层的厚度并结合砾石的粒径参数设计,在保证地面稳固性的前提,提升了对雨水的过滤效果。
3、经过滤的雨水集中储存在第四透水层内,第四透水层具有足够大的雨水储存空间,不仅能够满足大降雨量的排水需求,而且过滤后的雨水达到生活杂用水回用标准,通过在第四透水层内敷设穿孔管便于统一排出供用水点使用,实现了雨水资源再利用。
4、通过设置排水沟以及在排水沟内铺设有进水管能够收集屋面雨水到此处进行净化下渗,不仅能接收路面雨水,减少路面积水,还能接收从屋面下来的雨水。
5、利用渗透型土工布将第二透水层、第三透水层和第四透水层包裹成方形结构,方便施工,同时还能防止泥土渗透进入砾石层,影响砾石层的孔隙度和渗透性,同时还能保证路面结构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向下铺设的第一透水层(2)、第二透水层(3)、第三透水层(4)和第四透水层(5),第四透水层(5)铺设于原状基础(1)上,且内部敷设有穿孔管(13),用于将第四透水层(5)内储集的水引出供用水点使用;
所述全透水铺装路面结构的中部沿路面走向设有排水沟(7),所述排水沟(7)两侧的第一侧路面和第二侧路面形成双向道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水层(3)、第三透水层(4)、第四透水层(5)外均包裹有渗透型土工布(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7)的深度等于第一透水层(2)的顶面至第四透水层(5)的顶面距离;
所述排水沟(7)内铺设有进水管(8)。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管(13)外包裹有渗透型土工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路面和/或第二侧路面的第四透水层(5)内铺设至少一根穿孔管(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管(13)沿路面走向铺设,所述穿孔管(13)上分散设有出水口,出水口连接有排水管(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水层(2)由透水砖铺设,相邻两块透水砖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面积占路面面积的10%-30%;
间隙内充填粒径10mm的砾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水层(3)由第一粒径的砾石堆砌,所述第三透水层(4)由第二粒径的砾石堆砌,所述第四透水层(5)由第三粒径的砾石堆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粒径为10mm,第二透水层(3)的厚度不小于50mm;
所述第二粒径为15-40mm,第三透水层(4)的厚度不小于100mm;
所述第三粒径为40-80mm,第四透水层(5)的厚度为300-6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路面和第二侧路的外侧设置混凝土分隔带(10)。
CN202120744093.4U 2021-04-13 2021-04-13 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 Active CN2147370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44093.4U CN214737090U (zh) 2021-04-13 2021-04-13 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44093.4U CN214737090U (zh) 2021-04-13 2021-04-13 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37090U true CN214737090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02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44093.4U Active CN214737090U (zh) 2021-04-13 2021-04-13 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370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38918B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施工方法
CN207793788U (zh) 一种透水路面雨水入渗结构
CN101775839B (zh) 雨水渗透-排放一体生态系统
CN205012441U (zh) 一种雨水渗透-排放一体装置
CN211256552U (zh) 海绵型高渗透路面铺装结构
CN205276088U (zh)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结构
CN109629369B (zh) 一种基于建筑垃圾粉碎料的透水路面结构及其铺装方法
CN102086658B (zh) 一种雨水综合利用渗排水管渠
CN214737090U (zh) 一种全透水回用铺装路面结构
CN215252059U (zh) 一种全透水铺装路面结构
CN209338948U (zh) 一种透水性路面结构
CN214737091U (zh) 一种透水铺装组合路面结构
CN113106803B (zh) 一种透水铺装组合路面结构及铺装方法
CN215252058U (zh) 一种半透水铺装路面结构
CN217104534U (zh) 一种适用于高地下水位区域的透水砖铺装结构
CN213358855U (zh) 一种可收集透水材料基层雨水的截水沟
CN212153003U (zh)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铺装结构
CN214574059U (zh) 户外变电站电缆沟
CN210065466U (zh) 一种径流污染控制生态滤沟
CN210315113U (zh) 一种透水铺装路面
CN202989722U (zh) 一种透水路缘石
CN206941335U (zh) 一种可储存雨水的道路
CN112252114A (zh) 一种透水沥青路面排水系统
CN214737110U (zh) 一种路面快速排水结构
CN215106945U (zh) 一种带滤水层的地下室底板地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