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01859U - 一种管道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道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01859U
CN214701859U CN202120384143.2U CN202120384143U CN214701859U CN 214701859 U CN214701859 U CN 214701859U CN 202120384143 U CN202120384143 U CN 202120384143U CN 214701859 U CN214701859 U CN 2147018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eating
hot air
supply mechanism
ai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8414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斌海
林建宝
庄瑞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Kaimeite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Kaimeite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Kaimeite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Kaimeite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8414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018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018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018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p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加热装置,包括热气流供给机构和加热套管,所述热气流供给机构用于向所述加热套管传输热气流;所述加热套管包括内管和套设在所述内管外部的外管,所述外管的两端与所述内管的外壁密封连接,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围合形成热气流通道;所述外管上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热气流供给机构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热气流通道相通。该管道加热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过程热量损失小,且环保高效,能够对管道进行快速加热。

Description

一种管道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凝液罐在排液时,由于凝液中含有烯烃,使得凝液在排液过程中容易在排液口及延伸管道内发生结霜现象,甚至导致排液管道堵死。
目前,化工行业中主要通过锅炉蒸汽、热导液等方式对输送管道进行加热,将其内部温度提升至目标值。其中,锅炉蒸汽是将水在锅炉中进行加热,使其相态由液态转为气态,放热后再由气态转为液态;热导液是通过加热设备将液体(例如水、油、水溶液等)预先加热至一定温度,再由其对待加热设备进行加热。利用上述加热方式对待加热设备进行加热时,由于热源本身的特殊性,往往需要安装相应的收集装置和输送装置,这样不仅安装繁琐,还会增加工程负担;例如,锅炉蒸汽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水,当水量储集至一定量时,换热器需定期排水;而热导液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管道泄漏,造成周边环境污染。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环保高效,能够对管道进行快速加热的管道加热装置,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加热装置,该管道加热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过程热量损失小,且环保高效,能够对管道进行快速加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管道加热装置,包括热气流供给机构和加热套管,所述热气流供给机构用于向所述加热套管传输热气流;所述加热套管包括内管和套设在所述内管外部的外管,所述外管的两端与所述内管的外壁密封连接,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围合形成热气流通道;所述外管上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热气流供给机构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热气流通道相通。
优选的,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外管的上端和下端。
优选的,所述加热套管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加热套管的温度。
优选的,所述加热套管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热气流通道内的压力。
优选的,所述外管的两端与所述内管的外壁之间通过密封圈实现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为氢化丁腈橡胶材质的O型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加热套管的工作温度为50-70℃。
优选的,所述热气流供给机构包括压缩空气供给机构和涡旋管,所述压缩空气供给机构用于向所述涡旋管传输压缩空气,所述涡旋管用于将所述压缩空气分离成冷气流和所述热气流,所述热气流由所述涡旋管流入所述进气口。
优选的,所述压缩空气供给机构与所述涡旋管之间设有调压阀。
优选的,所述压缩空气供给机构传输的所述压缩空气的压力为0.2-0.4MPa。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加热装置,包括热气流供给机构和加热套管,其中,加热套管包括内管和套设在内管外部的外管,且外管的两端与内管的外壁密封连接,如此,外管与内管共同围合形成一个热气流通道;同时,外管上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热气流供给机构通过进气口与热气流通道相通,工作时,热气流供给机构用于向加热套管传输热气流。该管道加热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当需要对排液管道进行加热时,将加热套管套设在排液管道外部即可,且由于本装置以热气流作为热源,能源干净,泄漏气体也不会污染环境,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维护成本。同时,由于加热过程中,加热套管环绕在排液管道外部,与排液管道紧密接触,因此过程热量损失小,能够对排液管道进行快速加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管道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说明:1-热气流供给机构,11-压缩空气供给机构,12-涡旋管,13-调压阀,2-加热套管,21-内管,22-外管,221-进气口,222-排气口,23-热气流通道,24-温度传感器,25-压力传感器,26-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加热装置,包括热气流供给机构1和加热套管2,热气流供给机构1用于向加热套管2传输热气流;加热套管2包括内管21和套设在内管21外部的外管22,外管22的两端与内管21的外壁密封连接,内管21与外管22围合形成热气流通道23;外管22上设有进气口221和排气口222,热气流供给机构1通过进气口221与热气流通道23相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加热装置,包括热气流供给机构1和加热套管2,其中,加热套管2包括内管21和套设在内管21外部的外管22,且外管22的两端与内管21的外壁密封连接,如此,外管22与内管21共同围合形成一个热气流通道23;同时,外管22上设有进气口221和排气口222,热气流供给机构1通过进气口221与热气流通道23相通,工作时,热气流供给机构1用于向加热套管2传输热气流。该管道加热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当需要对排液管道进行加热时,将加热套管2套设在排液管道外部即可,且由于本装置以热气流作为热源,能源干净,泄漏气体也不会污染环境,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维护成本。同时,由于加热过程中,加热套管2环绕在排液管道外部,与排液管道紧密接触,因此过程热量损失小,能够对排液管道进行快速加热。
优选的,进气口221和排气口222分别设置在外管22的上端和下端。如此,热气流由进气口221进入热气流通道23后,从排气口222排出,其路径贯穿整个加热套管2,能够有效增大热气流的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优选的,加热套管2上设有温度传感器24,温度传感器24用于检测加热套管2的温度。温度传感器24的设置,便于实时监测加热套管2内的温度,保证加热套管2的温度始终维持在所需温度范围内。
优选的,加热套管2的工作温度为50-70℃。
在凝液罐未进行排液工作时,将加热套管2的温度维持在30-50℃即可;在凝液罐进行排液工作时,将加热套管2的温度维持在50-70℃,该温度可以较大程度将凝液液化,防止凝液中的烯烃在排液过程中产生结霜现象,利于管道排液。
优选的,加热套管2上设有压力传感器25,压力传感器25用于检测热气流通道23内的压力。压力传感器25的设置,便于实时监测热气流通道23内的压力,保证热气流通道23内的压力始终维持在所需压力范围内。
优选的,压缩空气供给机构11传输的压缩空气的压力为0.2-0.4MPa。
使用时,将压缩空气的压力控制在0.2-0.4MPa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一般情况下,压力越大,本装置的制热功率越高,但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会越大,同时压力过高也会导致密封件无法起到密封作用而发生漏气。0.2-0.4MPa这一压力值既能满足使用需要,又不会产生太大的噪音。
优选的,外管22的两端与内管21的外壁之间通过密封圈26实现密封连接。
优选的,密封圈26为氢化丁腈橡胶材质的O型密封圈。
其中,密封圈26的分类可以是O型、U型、Y型、V型、或矩型等,材质可以是丁腈橡胶、氢化丁腈橡胶、硅橡胶、氟素橡胶、氟硅橡胶、三元异丙橡胶、丙烯酸酯橡胶等。
优选的,热气流供给机构1包括压缩空气供给机构11和涡旋管12,压缩空气供给机构11用于向涡旋管12传输压缩空气,涡旋管12用于将压缩空气分离成冷气流和热气流,热气流由涡旋管12流入进气口221。
涡旋管12是一种结构非常简单的能量分离装置,由喷嘴、涡流室、分离孔板和冷热两端管所组成。工作时压缩气体在喷嘴内膨胀,然后以很高的速度沿切线方向进入涡流室。气流在涡流室内高速旋转时,经过涡流变换后分离成温度不相等的两部分气流,处于中心部位的气流温度低(又称冷风端),而处于外层部位的气流温度高(又称热风端),根据应用实例的需要,可以调节进气口221气流流速来调整冷热流比例,从而得到最佳制冷效应或制热效应。本装置需要制热效应,就是将热风端气流引入加热套管2,而冷风端气流排放到大气。使用时,通过压缩空气供给机构11向涡旋管12传输压缩空气,根据现场温度需要来调节空气流速,流速慢制冷或制热效果差,反之效果好,可通过手短暂接触涡旋管12两端来判断冷热(或通过温度传感器24检测)。
优选的,压缩空气供给机构11与涡旋管12之间设有调压阀13。
加热过程中,通过调压阀13调节压缩空气的流量以调节本装置的加热温度,过程热量损失小,且能源干净,泄漏气体不会污染环境,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采用递进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管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气流供给机构和加热套管,
所述热气流供给机构用于向所述加热套管传输热气流;
所述加热套管包括内管和套设在所述内管外部的外管,所述外管的两端与所述内管的外壁密封连接,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围合形成热气流通道;
所述外管上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热气流供给机构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热气流通道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外管的上端和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套管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加热套管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套管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热气流通道内的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两端与所述内管的外壁之间通过密封圈实现密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为氢化丁腈橡胶材质的O型密封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套管的工作温度为50-7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管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气流供给机构包括压缩空气供给机构和涡旋管,
所述压缩空气供给机构用于向所述涡旋管传输压缩空气,
所述涡旋管用于将所述压缩空气分离成冷气流和所述热气流,所述热气流由所述涡旋管流入所述进气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空气供给机构与所述涡旋管之间设有调压阀。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空气供给机构传输的所述压缩空气的压力为0.2-0.4MPa。
CN202120384143.2U 2021-02-20 2021-02-20 一种管道加热装置 Active CN2147018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84143.2U CN214701859U (zh) 2021-02-20 2021-02-20 一种管道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84143.2U CN214701859U (zh) 2021-02-20 2021-02-20 一种管道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01859U true CN214701859U (zh) 2021-11-12

Family

ID=78567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84143.2U Active CN214701859U (zh) 2021-02-20 2021-02-20 一种管道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018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03225C1 (ru) Нагреватель контактн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ый и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контактный струйный сетевой
CN105781629A (zh) 一种发电厂汽轮机蒸汽管路疏水阀控制方法
CN110793200A (zh) 一种空气能热水器
CN211317023U (zh) 一种碳化硅双管板换热器
CN103016349A (zh)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节能装置
CN214701859U (zh) 一种管道加热装置
CN106765288B (zh) 一种电站锅炉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分级换热系统
CN208832433U (zh) 组合式蒸汽发生过热器
CN110886665A (zh) 一种基于斯特林机的高温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及斯特林机
CN106769814B (zh) 一种低温腐蚀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CN211549855U (zh) 一种基于斯特林机的高温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及斯特林机
CN203549975U (zh) 一种隔离换热装置
CN213542626U (zh) 可监控供暖系统水循环的壁挂炉
CN110157482A (zh) 一种翅片冷却式气化烧嘴
CN206958585U (zh) 一种高炉鼓风机润滑油加热装置
CN210979896U (zh) 锅炉烟气余热转换系统
CN210485661U (zh) 一种立式燃烧炉用热量回收装置
CN211425149U (zh) 一种导热效果好的换热器
CN108444147A (zh) 热水倒串联直燃双效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CN216558407U (zh) 微型小气流换热器
CN209101863U (zh) 一种列管式冷却器
CN113730930A (zh) 一种液氨加热装置
CN207701210U (zh) 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
CN206583108U (zh) 高效冷凝预混锅炉监测系统
CN206803810U (zh) 一种油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