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13687U - 声屏障背板及声屏障 - Google Patents

声屏障背板及声屏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13687U
CN214613687U CN202120593236.6U CN202120593236U CN214613687U CN 214613687 U CN214613687 U CN 214613687U CN 202120593236 U CN202120593236 U CN 202120593236U CN 214613687 U CN214613687 U CN 2146136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face reinforcing
sound barrier
sound
back plate
reinforcing rib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9323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辉
王博
田福龙
郑靖宇
杨凯凯
毛雅赛
张为军
程祥
陈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 Boyuan Tengzhou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Zhejiang Tianti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rth Boyuan Tengzhou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Zhejiang Tianti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 Boyuan Tengzhou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Zhejiang Tianti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rth Boyuan Tengzhou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9323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136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136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136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Affording Protection Of Roads Or Walls For Sou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声屏障背板及声屏障。该声屏障背板为复合材料声屏障背板,包括背板本体、N+1根下表面加强筋和N+1根上表面加强筋;所述背板本体具有下表面、上表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相对设置;N+1根下表面加强筋将背板本体分隔,且与背板本体形成N个吸音材料容纳腔,吸音材料容纳腔为半开放结构;位于第一端面的上表面加强筋和/或下表面加强筋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凹槽,位于第二端面的上表面加强筋和/或下表面加强筋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定位凹槽相匹配的定位凸筋。该声屏障背板的吸音材料容纳腔内填充吸音材料层后,形成声屏障。该声屏障安装和维护方便。

Description

声屏障背板及声屏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声屏障背板及声屏障,特别涉及一种铁路用声屏障背板及声屏障。
背景技术
声屏障是位于声源和受声点之间的具有足够面密度的声遮挡结构。利用声源两侧局部地区建设有限长度的声屏障,可使声源的运行噪声在传播过程中有显著衰减,从而减弱接收者所在区域内的噪声影响,以改善声环境质量。
国内铁路用声屏障主要采用金属声屏障和混凝土声屏障。在实际应用中,产品性能方面的问题逐步凸显,市场上对新型的升级产品需求愈发强烈。复合材料声屏障可替代现有金属声屏障,克服金属声屏障耐候性差、耐腐蚀性差、耐疲劳性差、噪声泄露或二次噪声等问题。复合材料声屏障可替代现有混凝土上屏障,克服混凝土声屏障耐久性差,重量大且安装不方便,长期使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复合材料声屏障具有更好的隔音吸声效果和全寿命综合性价比。
CN106638347A公开了一种玻璃钢声屏障,包括声屏障单元,该声屏障单元包括挡板和背板,挡板和背板均为弧形且向同一侧凹陷,挡板上设有透声孔,透声孔上设有消音罩,挡板表面设有防眩光保护膜,挡板和背板之间设置有吸声层。CN206337512U公开了一种玻璃钢声屏障,包括声屏障面板和声屏障背板,声屏障面板和声屏障背板组装在一起内部构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消音层,声屏障面板上设置有消音孔,每个消音孔上均设有导流盖。CN106592455A公开了一种用于高速公路的玻璃钢隔音声屏,其包括玻璃钢声屏障面板和玻璃钢声屏障背板。玻璃钢声屏障面板和玻璃钢声屏障背板底部通过塑料支撑件密封,玻璃钢声屏障面板、玻璃钢声屏障背板和塑料支撑件密封,玻璃钢声屏障面板和塑料支撑件之间构成腔体,腔体中填充有吸声玻璃纤维棉和憎水玻璃纤维布,玻璃钢声屏障面板表面上设有吸声控。CN206052580U公开了一种玻璃钢声屏障,该玻璃钢声屏障包括下表面护板、上表面护板,下表面护板为玻璃钢拉挤型材穿孔板,上表面护板为玻璃钢拉挤型材板,上表面护板的两端具有折弯段,折弯段包括第一折弯段、第二折弯段,下表面护板的上表面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L形固定件,L形固定件与下表面板之间形成一供第二弯折段插入的凹槽,第一弯折段的外端面具有榫头,另一个第一弯折段的外端面具有榫槽,下表面板和上表面板之间具有填充物。
现有的玻璃钢声屏障均需要面板和背板,使面板和背板形成腔体以容纳吸音材料,这样需要在面板上开设透声孔才能使声音传入吸音材料的表面达到吸音效果,但是这样的吸音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声屏障背板,该声屏障背板方便安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声屏障,该声屏障吸音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为复合材料声屏障背板,包括背板本体、N+1根下表面加强筋和N+1根上表面加强筋;
所述上表面加强筋和所述下表面加强筋分别垂直于所述背板本体,所述上表面加强筋与所述下表面加强筋相对应地设置,且所述下表面加强筋的高度大于所述上表面加强筋的高度;
所述背板本体具有下表面、上表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相对设置;
N+1根所述下表面加强筋设置在所述背板本体的下面表,且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端面方向设置;N+1根所述下表面加强筋将所述背板本体分隔,且与所述背板本体形成N个吸音材料容纳腔;其中,所述吸音材料容纳腔为半开放结构;
N+1根所述上表面加强筋设置在所述背板本体的上表面,且沿平行于第一端面方向设置;
位于第一端面的上表面加强筋和/或下表面加强筋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凹槽,位于第二端面的上表面加强筋和/或下表面加强筋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定位凹槽相匹配的定位凸筋;
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为复合材料声屏障背板,可以由常用的玻璃钢材料形成。声屏障背板具有吸音材料容纳腔,该吸音材料容纳腔为半开放结构(也可以称为半封闭结构,表明至少具有一个开口),无需加盖盖板,这与现有技术中的吸音材料容纳腔的结构不同。这样既可以节约材料,又能够达到更好的吸音效果。声屏障背板设置有定位凹槽和定位凸筋,这样能够使多个声屏障背板连接组装起来,以满足不同高度的需求。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吸音材料容纳腔为半开放结构,如果吸音材料出现破损等需要更换的情况,直接将吸音材料从吸音材料容纳腔中取出,更换新的吸音材料即可,操作方便简洁。吸音材料可以采用胶黏剂固定于吸音材料容纳腔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优选地,所述定位凹槽呈凹弧面;所述定位凸筋呈凸弧面。优选地,所述定位凹槽呈内凹的半圆面,所述定位凸筋呈外凸的半圆面。这样能够提高安装效率及避免吸音材料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可以为单腔结构(即N=1),也可以为多腔结构(即N为大于1的正整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声屏障背板为三腔结构(即N=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优选地,所述上表面加强筋的自由端具有凸弧面,所述下表面加强筋的自由端具有凸弧面。更优选地,所述凸弧面为半圆面。这样能够提高安装舒适度及避免损坏吸音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优选地,所述下表面加强筋与所述背板本体的交界处平滑过渡,所述上表面加强筋与所述背板本体的交界处平滑过渡。更优选地,所述交界处呈凹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优选地,所述下表面加强筋的高度为上表面加强筋的高度的3倍以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优选地,N+1根下表面加强筋包括第一下表面加强筋和第N+1下表面加强筋;N+1根上表面加强筋包括第一上表面加强筋和第N+1上表面加强筋;
所述第一下表面加强筋和所述第一上表面加强筋均垂直设置在所述背板本体的第一端面上,第一下表面加强筋和第一上表面加强筋相对应地设置,第一下表面加强筋和第一上表面加强筋构成第一侧壁部;
所述第N+1下表面加强筋和所述第N+1上表面加强筋垂直设置在背板本体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N+1下表面加强筋和所述第N+1上表面加强筋相对应地设置,所述第N+1下表面加强筋和所述第N+1上表面加强筋构成第二侧壁部;
所述第一侧壁部的高度为130~150mm,所述第二侧壁部的高度为130~15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壁部的高度为135~145mm,所述第二侧壁部的高度为135~14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优选地,所述定位凹槽包括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定位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下表面加强筋和所述第一上表面加强筋交界处,所述第二定位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下表面加强筋上;所述第一定位凹槽的中心与所述第一上表面加强筋的自由端顶部之间的距离A与所述第二定位凹槽的中心与所述第一下表面加强筋的自由端顶部之间的距离B相等;
所述定位凸筋包括第一定位凸筋和第二定位凸筋,所述第一定位凸筋设置在所述第N+1下表面加强筋和所述第N+1上表面加强筋交界处,所述第二定位凸筋设置在所述第N+1下表面加强筋上;所述第一定位凸筋的中心与所述第N+1上表面加强筋的自由端顶部之间的距离C与所述第二定位凸筋的中心与所述第N+1下表面加强筋的自由端顶部之间的距离D相等。
这样既能使多个声屏障背板稳固连接,又方便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优选地,所述声屏障背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声屏障背板可以采用拉挤成型、模压成型、灌注成型等加工方式制成。这样加工方便,便于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优选地,所述声屏障背板还包括耐候性涂层,所述耐候性涂层设置在所述背板本体的表面、所述下表面加强筋的表面和所述上表面加强筋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声屏障,该声屏障包括多个声屏障本体和多根支撑限位立柱;所述声屏障本体包括上述声屏障背板和吸音材料层,所述吸音材料层填充在所述声屏障背板的吸音材料容纳腔中;
所述声屏障本体固定在相邻的两根支撑限位立柱之间,且所述声屏障背板的第一端面垂直于所述支撑限位立柱。
将声屏障本体沿着与声屏障背板的第一端面垂直的方向插入相邻的两根支撑限位立柱中,从而将声屏障本体固定在支撑限位立柱中。
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可以包括多个声屏障本体。多个声屏障本体依次插入支撑限位立柱,通过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一定位凸筋的配合以及第二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凸筋的配合,从而将多个声屏障本体固定在支撑限位立柱中。具体地,一个声屏障本体插入作为支撑限位立柱的H型钢中,安装在所需位置,将其固定在支撑限位立柱中。然后,将另一个声屏障本体插入作为支撑限位立柱的H型钢中,通过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一定位凸筋以及第二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凸筋的配合,将其固定在支撑限位立柱中。依次类推,形成声屏障。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吸音材料容纳腔为半开放结构,如果吸音材料出现破损等需要更换的情况,直接将吸音材料从吸音材料容纳腔中取出,更换新的吸音材料即可,操作方便简洁。
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强度高,单独使用即可满足强度要求。吸音材料容纳腔为半开放结构能够增强吸音效果。声屏障背板设置有相对应的定位凹槽和定位凸筋,这样能够满足不同高度的需求,适用性强,且方便安装。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采用双重定位并合理分布定位凸筋和定位凹槽的位置,能够使多个声屏障背板拼装后更加稳固,且便于拼装,减少工作量。本实用新型的吸音材料容纳腔为半开放结构,方便吸音材料的更换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声屏障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声屏障背板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和吸音材料层的组合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声屏障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声屏障背板;11-背板本体;12-下表面加强筋;121-第一下表面加强筋;122-第二下表面加强筋;123-第三下表面加强筋;124-第四下表面加强筋;13-上表面加强筋;131-第一上表面加强筋;132-第二上表面加强筋;133-第三上表面加强筋;134-第四上表面加强筋;14-吸音材料容纳腔;15-第一侧壁部;151-第一定位凹槽;152-第二定位凹槽;16-第二侧壁部;161-第一定位凸筋;162-第二定位凸筋;2-吸音材料层;3-声屏障本体;4-支撑限位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中的吸音材料层由吸音棉形成。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声屏障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声屏障背板1为复合材料声屏障背板,包括背板本体11、多根下表面加强筋12和多根上表面加强筋13。本实施例的声屏障背板1为一体成型结构。
如图1所示,下表面加强筋12和上表面加强筋13分别垂直于背板本体11。上表面加强筋13与下表面加强筋12相对应地设置,且下表面加强筋12的高度大于上表面加强筋13的高度。上表面加强筋13与下表面加强筋12的自由端具有凸弧面,优选为半圆面,从而提高安装舒适度及避免损坏吸音材料。下表面加强筋12与背板本体11的交界处平滑过渡,交界部优选为凹弧面。上表面加强筋13与背板本体11的交界处平滑过渡,交界部优选为凹弧面。
背板本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下表面和上表面,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位于图1的背板本体的左侧)和第二端面(位于图1的背板本体的右侧)。
多根下表面加强筋12设置在背板本体11的下表面且沿平行于第一端面方向设置,它们均匀分布,彼此之间距离相等。下表面加强筋12将背板本体11分隔,且与背板本体11形成至少一个吸音材料容纳腔14。
多根上表面加强筋13均匀设置在主板本体11的上表面,且沿平行于第一端面方向设置,它们均匀分布,彼此之间距离相等。
图2为图1所示的声屏障背板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从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从左至右),本实施例的声屏障背板1依次包括第一下表面加强筋121、第二下表面加强筋122、第三下表面加强筋123和第四下表面加强筋124。它们将背板本体11分隔,且与背板本体11形成三个吸音材料容纳腔14。
如图2所示,从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方向(从左至右),本实施例的声屏障背板1依次包括第一上表面加强筋131、第二上表面加强筋132、第三上表面加强筋133和第四上表面加强筋134。
第一下表面加强筋121和第一上表面加强筋131均垂直设置在背板本体11的第一端面上。第一下表面加强筋121和第一上表面加强筋131相对应地设置。第一下表面加强筋121和第一上表面加强筋131构成第一侧壁部15。
第二下表面加强筋122和第二上表面加强筋132分别垂直设置在背板本体11的下表面和上表面。第二下表面加强筋122和第二上表面加强筋132相对应地设置,二者之间由背板本体11间隔开。
第三下表面加强筋123和第三上表面加强筋133分别垂直设置在背板本体11的下表面和上表面。第三下表面加强筋123和第三上表面加强筋133相对应地设置,二者之间由背板本体11间隔开。
第四下表面加强筋124和第四上表面加强筋134垂直设置在背板本体11的第二端面上。第四下表面加强筋124和第四上表面加强筋134相对应地设置。第四下表面加强筋134和第四上表面加强筋134构成第二侧壁部1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部和第二侧壁部的高度(图2,从上至下)均为140mm。下表面加强筋12的高度为上表面加强筋13的高度的3倍以上。
第一侧壁部15的外表面(远离第一端面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151和第二定位凹槽152。第一定位凹槽151和第二定位凹槽152均呈凹弧面,优选为内凹的半圆面,从而提高安装效率及避免损坏吸音材料。
第一定位凹槽151设置在第一下表面加强筋121和第一上表面加强筋131交界处(第一端面附近)。第二定位凹槽152设置在第一下表面加强筋121上。第一定位凹槽151的中心与第一上表面加强筋131的自由端顶部之间的距离A与第二定位凹槽152的中心与第一下表面加强筋121的自由端顶部之间的距离B相等。
第二侧壁部16的外表面(远离第二端面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定位凸筋161和第二定位凸筋162。第一定位凸筋161和第二定位凸筋162的形状分别与第一定位凹槽151和第二定位凹槽152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凸筋161和第二定位凸筋162均呈凸弧面,优选为外凸的半圆面,从而提高安装效率及避免损坏吸音材料。
第一定位凸筋161设置在第四下表面加强筋124和第四上表面加强筋134交界处(第二端面附近)。第二定位凸筋162设置在第四下表面加强筋124上。第一定位凸筋161的中心与第四上表面加强筋134的自由端顶部之间的距离C与第二定位凸筋162的中心与第四下表面加强筋124的自由端顶部之间的距离D相等。
第一定位凸筋161和第二定位凸筋162分别插入第一定位凹槽151和第二定位凹槽152中,从而使相邻的两个声屏障背板1结合在一起。
实施例2
除以下结构外,其余同实施例1:
声屏障背板1还包括耐候性涂层,耐候性涂层设置在背板本体11的表面、下表面加强筋12的表面和上表面加强筋13的表面。
实施例3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声屏障背板和吸音材料层的组合状态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声屏障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声屏障本体3包括实施例2的声屏障背板1和吸音材料层2;吸音材料层2填充在声屏障背板1的吸音材料容纳腔14中。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声屏障包括多个声屏障本体3和支撑限位立柱4,声屏障本体3固定在相邻的两根支撑限位立柱4之间,且声屏障背板1的第一端面垂直于支撑限位立柱4。
多个声屏障本体3依次沿着与声屏障背板1的第一端面垂直的方向插入相邻的两根支撑限位立柱4之间,通过第一定位凹槽151和第一定位凸筋161的配合以及第二定位凹槽152和第二定位凸筋162的配合,从而将声屏障本体3固定在支撑限位立柱4中。具体地,将一个声屏障本体3沿着与声屏障背板1第一端面垂直的方向插入相邻的两根作为支撑限位立柱4的H型钢中,安装在所需位置,将其固定在支撑限位立柱4中。然后,将另一个声屏障本体3沿着与声屏障背板1的第一端面垂直的方向插入相邻的两根作为支撑限位立柱4的H型钢钢中,通过第一定位凹槽151和第一定位凸筋161以及第二定位凹槽152和第二定位凸筋162的配合,将其固定在支撑限位立柱4中。依次类推,形成声屏障。
采用GB/T19889.3-2005测试实施例3的声屏障的隔声性能,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989766750000111
采用GB/T20247-2006测试实施例3的声屏障的吸声性能(混响室法,刚性壁),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989766750000112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声屏障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声屏障背板为复合材料声屏障背板,包括背板本体、N+1根下表面加强筋和N+1根上表面加强筋;
所述上表面加强筋和所述下表面加强筋分别垂直于所述背板本体,所述上表面加强筋与所述下表面加强筋相对应地设置,且所述下表面加强筋的高度大于所述上表面加强筋的高度;
所述背板本体具有下表面、上表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相对设置;
N+1根下表面加强筋设置在所述背板本体的下面表,且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端面方向设置;N+1根下表面加强筋将所述背板本体分隔,且与所述背板本体形成N个吸音材料容纳腔;其中,所述吸音材料容纳腔为半开放结构;
N+1根上表面加强筋设置在所述背板本体的上表面,且沿平行于第一端面方向设置;
位于第一端面的上表面加强筋和/或下表面加强筋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凹槽,位于第二端面的上表面加强筋和/或下表面加强筋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定位凹槽相匹配的定位凸筋;
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屏障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加强筋的自由端具有凸弧面,所述下表面加强筋的自由端具有凸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屏障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表面加强筋与所述背板本体的交界处平滑过渡,所述上表面加强筋与所述背板本体的交界处平滑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屏障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槽呈凹弧面;所述定位凸筋呈凸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屏障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表面加强筋的高度为上表面加强筋的高度的3倍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屏障背板,其特征在于,N+1根下表面加强筋包括第一下表面加强筋和第N+1下表面加强筋;N+1根上表面加强筋包括第一上表面加强筋和第N+1上表面加强筋;
所述第一下表面加强筋和所述第一上表面加强筋均垂直设置在所述背板本体的第一端面上,第一下表面加强筋和第一上表面加强筋相对应地设置,第一下表面加强筋和第一上表面加强筋构成第一侧壁部;
所述第N+1下表面加强筋和所述第N+1上表面加强筋垂直设置在背板本体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N+1下表面加强筋和所述第N+1上表面加强筋相对应地设置,所述第N+1下表面加强筋和所述第N+1上表面加强筋构成第二侧壁部;
所述第一侧壁部的高度为130~150mm,所述第二侧壁部的高度为130~15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声屏障背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凹槽包括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定位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下表面加强筋和所述第一上表面加强筋交界处,所述第二定位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下表面加强筋上;所述第一定位凹槽的中心与所述第一上表面加强筋的自由端顶部之间的距离A与所述第二定位凹槽的中心与所述第一下表面加强筋的自由端顶部之间的距离B相等;
所述定位凸筋包括第一定位凸筋和第二定位凸筋,所述第一定位凸筋设置在所述第N+1下表面加强筋和所述第N+1上表面加强筋交界处,所述第二定位凸筋设置在所述第N+1下表面加强筋上;所述第一定位凸筋的中心与所述第N+1上表面加强筋的自由端顶部之间的距离C与所述第二定位凸筋的中心与所述第N+1下表面加强筋的自由端顶部之间的距离D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屏障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声屏障背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声屏障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声屏障背板还包括耐候性涂层,所述耐候性涂层设置在所述背板本体的表面、所述下表面加强筋的表面和所述上表面加强筋的表面。
10.一种声屏障,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声屏障本体和多根支撑限位立柱;所述声屏障本体包括声屏障背板和吸音材料层,所述吸音材料层填充在所述声屏障背板的吸音材料容纳腔中;
所述声屏障本体固定在相邻的两根支撑限位立柱之间,且所述声屏障背板的第一端面垂直于所述支撑限位立柱。
CN202120593236.6U 2021-03-24 2021-03-24 声屏障背板及声屏障 Active CN2146136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93236.6U CN214613687U (zh) 2021-03-24 2021-03-24 声屏障背板及声屏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93236.6U CN214613687U (zh) 2021-03-24 2021-03-24 声屏障背板及声屏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13687U true CN214613687U (zh) 2021-11-05

Family

ID=78396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93236.6U Active CN214613687U (zh) 2021-03-24 2021-03-24 声屏障背板及声屏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136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66971B1 (ko) 선택적 방향으로의 단면강성이 우수한 투명 방음판의프레임 구조
CN111350298A (zh) 一种大跨度幕墙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CN214613687U (zh) 声屏障背板及声屏障
CN209244139U (zh) 多功能装配式集成墙面
KR102142192B1 (ko) 방음판용 프레임 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방음패널
CN213062474U (zh)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现场的隔音板
KR102283235B1 (ko) 투명패널의 교체가 용이한 유지보수형 투명방음패널
KR101042911B1 (ko) 투명방음판용 프레임
CN211499340U (zh) 一种空间双曲面点式玻璃幕墙的结构形式
CN208280355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隔音防护板
CN215889028U (zh) 一种具有装饰线条的装配式墙面系统
CN214220026U (zh) 一种具有grg饰面板的吸音墙结构
CN214656516U (zh) 复合材料双侧声屏障背板及声屏障
KR20120020193A (ko) 수직지지력과 수평지지력이 뛰어난 스텝바
CN211114527U (zh) 建筑用外饰面板及其安装结构
CN209057161U (zh) 一种光伏组件的边框结构
CN113417419A (zh) 一种具有装饰线条的装配式墙面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CN209799469U (zh) 箱式房检修地面及箱式房
CN214105798U (zh) 应用在麻将机上的底板及其麻将机
CN217948848U (zh) 声屏障单元板
CN219060704U (zh) 一种装饰连接结构及外围护系统
KR101332622B1 (ko) 조립식 확산형 방음판
CN212695641U (zh) 一种高强节能电缆桥架
CN215253886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设计用组合式吊顶模组
CN214220470U (zh) 一种装配式架空地面的组合框架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