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17454U - 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17454U CN214417454U CN202022473769.9U CN202022473769U CN214417454U CN 214417454 U CN214417454 U CN 214417454U CN 202022473769 U CN202022473769 U CN 202022473769U CN 214417454 U CN214417454 U CN 2144174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wer die
- sliding block
- die
- block
- flan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上模驱动块,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固定块和第一下模滑块,所述第一下模滑块内设置有第二下模滑块,所述上模驱动块、所述第一下模滑块和所述第二下模滑块均具有楔面,所述固定块和所述第一下模滑块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和第一限位螺钉,所述第二下模滑块的右侧和所述第一下模滑块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和第二限位螺钉,所述第二下模滑块的右上角镶嵌有第一下模翻边镶块,对应的第一下模滑块处设置有第二下模翻边镶块。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级进模,能降低人力和模具成本,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翻边机构,特别是涉及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
背景技术
翻边指的是在坯料的平面部分或曲面部分上,利用模具的作用,使之沿封闭或不封闭的曲线边缘形成有一定角度的直壁或凸缘的成型方法。翻边是冲压工艺的一种。
级进模(也叫连续模)由多个工位组成,各工位按顺序关联完成不同的加工,在冲床的一次行程中完成一系列的不同的冲压加工。一次行程完成以后,由冲床送料机按照一个固定的步距将材料向前移动,这样在一副模具上就可以完成多个工序。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外观匹配性及安全性能意识的提高,为达成冲压件之间良好的的匹配性和提高车身强度的目的,很多汽车外覆盖件的侧向翻边角度大多都设计成负角。一般都通过增加模具数量以及工序,更改冲压方向的方式来实现加工。现有方法是,产品经过级进模处理后,再由单工序进行负角翻边,该方案下,冲床占用增加、人力占用增加,同时增加一台开模费用,整个产品的生产效率受到限制,影响产能。
综上所述,需要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以克服上述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上模驱动块,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固定块和第一下模滑块,所述第一下模滑块内设置有第二下模滑块,所述上模驱动块、所述第一下模滑块和所述第二下模滑块均具有楔面,所述固定块和所述第一下模滑块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和第一限位螺钉,所述第二下模滑块右侧和所述第一下模滑块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和第二限位螺钉,所述第二下模滑块的右上角镶嵌有第一下模翻边镶块,对应的第一下模滑块处设置有第二下模翻边镶块。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驱动块的下端具有左右两个楔面,冲压时,所述左楔面驱动所述第一下模滑块,所述右楔面驱动所述第二下模滑块。
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第一导板,供所述第一下模滑块移动,所述第一下模滑块上设置有第二导板,供所述第二下模滑块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螺钉贯穿设置在所述固定块内,所述第一限位螺钉的右端嵌入所述第一下模滑块,所述第一弹簧套装在所述第一限位螺钉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螺钉贯穿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模滑块的右侧,所述第二限位螺钉的左端嵌入所述第二下模滑块,所述第二弹簧套装在所述第二限位螺钉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下模滑块的左侧设置有到底缓冲块,冲压到底时起到缓冲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上压板,冲压到底时,所述上压板的下端嵌入所述第一下模翻边镶块和所述第二下模翻边镶块之间,协助产品稳定翻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侧翻边双动机构适用于级进模,能降低人力和模具成本,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上模驱动块,2、固定块,3、第一下模滑块,4、第二下模滑块,5、第一弹簧,6、第一限位螺钉,7、第二弹簧,8、第二限位螺钉,9、第一下模翻边镶块,10、第二下模翻边镶块,11、第一导板,12、第二导板,13、第一楔面导板,14、第二楔面导板,15、到底缓冲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上模座(未图示)和下模座(未图示),上模座上设置有上模驱动块1和上压板(未图示),下模座上设置有固定块2和第一下模滑块3,第一下模滑块3内设置有第二下模滑块4,下模座上设置有第一导板11,供所述第一下模滑块3移动,第一下模滑块3上设置有第二导板12,供第二下模滑块4移动,上模驱动块1、第一下模滑块3和第二下模滑块4均具有楔面,上模驱动块1的下端具有左右两个楔面,向下冲压时,左楔面驱动第一下模滑块3向左移动,右楔面驱动第二下模滑块4向右移动。
具体的,在上模驱动块1的左楔面设置有第一楔面导板13,在第二下模滑块4的楔面上设置有第二楔面导板14,对冲压过程中楔面的相对移动起导向作用。
固定块1和第一下模滑块3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5和第一限位螺钉6,第一限位螺钉6贯穿设置在固定块1内,其右端嵌入第一下模滑块3,第一弹簧5套装在第一限位螺钉6上,冲压时,第一下模滑块3受到向左的推力,驱动第一限位螺钉6向左移动并压缩第一弹簧5。第二下模滑块4右侧和第一下模滑块3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7和第二限位螺钉8,第二限位螺钉8贯穿设置在第一下模滑块3的右侧,其左端嵌入第二下模滑块4,第二弹簧7套装在第二限位螺钉8上,冲压时,第二下模滑块4受到向右的推力,驱动第二限位螺钉8向右运动并压缩第二弹簧6。第二下模滑块4的右上角镶嵌有第一下模翻边镶块9,对应的第一下模滑块3处设置有第二下模翻边镶块10,冲压前,产品运动到第二下模翻边镶块10上,冲压时,第一、二下模翻边镶块相向运动,对产品完成负角翻边,冲压到底时,上压板的下端嵌入第一下模翻边镶块9和第二下模翻边镶块10之间,协助产品稳定翻边。
具体的,在第二下模滑块4的左侧设置有到底缓冲块15,冲压到底时起到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与级进模的位置关系:本机构的冲压方向与级进模行程方向呈一定角度,该角度根据级进模料带的角度而定,以适应产品需要负角翻边的位置,当料带为对称结构时,在级进模行程方向的左右两侧交错设置两个侧翻边双动机构,完成两侧的负角翻边。
具体的,第一下模滑块与下模座之间的角度在0-45度之间,以适应产品的不同形态。
本实用新型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产品随级进模运动到第二下模翻边镶块上;冲压过程中,上模座带动上模驱动块向下运动,第一、二下模滑块受到楔面的作用力分别向左右两侧运动,驱动第一、二下模翻边镶块相向运动,对产品进行冲压;上模驱动块接触到底缓冲块,冲压到底,两侧第一、二弹簧被压缩,上压板嵌入第一、二下模翻边镶块间,产品负角翻边完成;回退过程,上模座带动上模驱动块向上运动,推动第一、二下模滑块的力慢慢减小,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第一下模滑块向右运动,带动第一限位螺钉向右运动,直至第一限位螺钉较宽处卡在固定块内,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第二下模滑块向左运动,带动第二限位螺钉向左运动,直至第二限位螺钉卡在第一下模滑块内。
本实用新型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该侧翻边双动机构适用于级进模,能降低人力和模具成本,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上模驱动块,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固定块和第一下模滑块,所述第一下模滑块内设置有第二下模滑块,所述上模驱动块、所述第一下模滑块和所述第二下模滑块均具有楔面,所述固定块和所述第一下模滑块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和第一限位螺钉,所述第二下模滑块的右侧和所述第一下模滑块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和第二限位螺钉,所述第二下模滑块的右上角镶嵌有第一下模翻边镶块,对应的第一下模滑块处设置有第二下模翻边镶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驱动块的下端具有左楔面和右楔面,冲压时,所述左楔面驱动所述第一下模滑块,所述右楔面驱动所述第二下模滑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第一导板,供所述第一下模滑块移动,所述第一下模滑块上设置有第二导板,供所述第二下模滑块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螺钉贯穿设置在所述固定块内,所述第一限位螺钉的右端嵌入所述第一下模滑块,所述第一弹簧套装在所述第一限位螺钉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螺钉贯穿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模滑块的右侧,所述第二限位螺钉的左端嵌入所述第二下模滑块,所述第二弹簧套装在所述第二限位螺钉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模滑块的左侧设置有到底缓冲块,冲压到底时起到缓冲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上压板,冲压到底时,所述上压板的下端嵌入所述第一下模翻边镶块和所述第二下模翻边镶块之间,协助产品稳定翻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73769.9U CN214417454U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73769.9U CN214417454U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17454U true CN214417454U (zh) | 2021-10-19 |
Family
ID=78059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473769.9U Active CN214417454U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1745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64523A (zh) * | 2020-10-30 | 2021-01-26 | 苏州威博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 |
CN115007706A (zh) * | 2022-06-11 | 2022-09-06 | 浙江道和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四轮翻边一次成型装置 |
-
2020
- 2020-10-30 CN CN202022473769.9U patent/CN21441745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64523A (zh) * | 2020-10-30 | 2021-01-26 | 苏州威博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 |
CN115007706A (zh) * | 2022-06-11 | 2022-09-06 | 浙江道和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四轮翻边一次成型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346595Y (zh) | 一种复合冷冲模 | |
CN103817239A (zh) | 一种斜楔侧整形模具 | |
JP3415358B2 (ja) | 複合成形型および複合成形方法 | |
CN214417454U (zh) | 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 | |
CN208976601U (zh) | 一种具有双滑块反向切断结构的冲压模具 | |
CN107470467A (zh) | 一种分步式胀形冲孔复合模具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9918706U (zh) | 一种侧整形冲压模具 | |
CN206794528U (zh) | 一种汽车后保杠侧整形冲压模具 | |
CN103521606A (zh) | 多工位汽车铝合金型材弯曲冲孔系统 | |
CN104084493A (zh) | 一种斜向冲压机构 | |
CN202779462U (zh) | 连接件的加工模具 | |
CN102847804A (zh) | 连接件的加工模具 | |
CN202411233U (zh) | 一种钣金成型折弯机模具 | |
CN105033059A (zh) | 冷冲压负角一次折弯成型装置及其冲压方法 | |
CN112264523A (zh) | 汽车白车身级进模的侧翻边双动机构 | |
CN218361628U (zh) | 一种落料拉伸复合模具 | |
CN216262891U (zh) | 一种双工位钣金件包边模具 | |
CN104707912B (zh) | 一种双滑联动成型钣金内卷边的冲压模具 | |
CN210208322U (zh) | 汽车后背门外板冲压模具 | |
CN208895000U (zh) | 一种回型件空压折弯成型类级进模 | |
CN210023472U (zh) | 一种新型侧推圆角冲压模具 | |
CN220717577U (zh) | 一种新型的压料脱料结构 | |
CN206951960U (zh) | 汽车后门上铰链加强板连续模 | |
CN220515141U (zh) | 一种双向侧整形模具结构 | |
CN220739072U (zh) | 一种模具横向整形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