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63549U - 冲压模具 - Google Patents
冲压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263549U CN214263549U CN202022758066.0U CN202022758066U CN214263549U CN 214263549 U CN214263549 U CN 214263549U CN 202022758066 U CN202022758066 U CN 202022758066U CN 214263549 U CN214263549 U CN 2142635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e
- forming block
- plate
- stamping
- blank hol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下模板;位于下模板上的成型部,成型部包括凸模成型块、位于凸模成型块上部且对应设置的凹模成型块以及围设在凸模成型块周围的压边圈,压边圈开设有凹槽,凹槽向凹模成型块所在的方向开口;对顶块,对顶块能置于压边圈的凹槽中,对顶块的顶部与凹槽的顶部具有预设距离;上模单元,上模单元位于下模板上方,并能相对于上模单元移动。本申请可以解决模具在冲压过程中出现的压边圈因受力不均匀容易产生变形的问题。提升了冲压模具的使用寿命,能够减少维护设备产生的人力物力,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此外,保证产品的合格和稳定。从而不需要更换设备便可调整产品规格,增加了冲压模具的使用范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模具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冲压模具尤其是在级进模具中,许多以前需要覆盖件拉延的制件,改进成连续模具已达到更大的生产量。但是级进模具拉延的结构无法像覆盖件拉延结构做得那么完美。级进模具压边圈的平衡块只能布在两头而无法布置一圈,压边圈长时间两头受力容易变形甚至断裂,这样就导致了拉延出来的制件不稳定。而且平衡块规格固定,无法利用平衡块来调试模具,当需要调整制件的厚度或其他参数时,只能更换模具,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冲压模具,其用于解决上述压边圈容易断裂和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下模板;位于下模板上的成型部,成型部包括凸模成型块、位于凸模成型块上部且对应设置的凹模成型块以及围设在凸模成型块周围的压边圈,压边圈开设有凹槽,凹槽向凹模成型块所在的方向开口;对顶块,对顶块能置于压边圈的凹槽中,对顶块的顶部与凹槽的顶部具有预设距离;上模单元,上模单元位于下模板上方,并能相对于上模单元移动。
进一步地,上模单元包括与凹模成型块固定连接的连接板和与连接板固定连接的上模板。
进一步地,多个凹槽设置在压边圈上。
进一步地,包括下模弹性元件,至少部分的下模弹性元件穿过下模板,并与凸模成型块的下部固定连接;至少部分的下模弹性元件穿过下模板,并位于成型部的外侧。
进一步地,包括下模抬料板,下模抬料板位于下模弹性元件的上端,下模抬料板与下模弹性元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包括压料板,压料板抵接于下模抬料板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包括脱料板,脱料板与压料板远离下模抬料板的一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包括上模弹性元件,上模弹性元件的一端与上模单元固定连接,上模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脱料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上模弹性单元和下模弹性单元通过导柱和导套限位。
进一步地,上模弹性元件的弹力系数大于下模弹性元件的弹力系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通过在压边圈中开设凹槽,并设置与之对应的对顶块,可以解决模具在冲压过程中出现的压边圈因受力不均匀容易产生变形的问题。提升了冲压模具的使用寿命,能够减少维护设备产生的人力物力,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此外,可以在不同的机床和压力下,通过在对顶块下放置垫片来改变冲压产品的厚度,保证产品的合格和稳定。从而不需要更换设备便可调整产品规格,增加了冲压模具的使用范围。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冲压模具没有放置对顶块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冲压模具放置了对顶块时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上模板;2、上模弹性元件;3、脱料板;4、凹模成型块;5、压料板;6、料片;7、对顶块;8、压边圈;9、下模抬料板;10、下模弹性元件;11、凸模成型块;12、下模板;13、凹槽;14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冲压模具,包括:
下模板12,下模板12可以为长方形板状结构,从而能够使得其余结构可以稳定放置在下模板12上。当然的,下模板12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下模板12的内部可以开设有容纳腔,容纳腔可以自下模板12的上表面向着下模板12内部凹陷。
成型部,成型部可以位于下模板12的上表面。成型部包括凸模成型块11、凹模成型块4以及压边圈8。凸模成型块11的凸模部分可以朝着远离下模板12的方向设置。当下模板12平放时,凸模成型块11的凸模部分便在竖直方向上朝上设置。凹模成型块4可以位于凸模成型块11的上部。凹模成型块4的凹模部分与凸模成型块11的凸模部分可以对应设置,即凹模部分和凸模部分可以配合加工产品。压边圈8可以围设在凸模成型块11的周围。凹模成型块4位于凹模部分外部的区域在模具使用过程中能够压到压边圈8的上。压边圈8下部的形状和尺寸可以和容纳腔的形状和尺寸对应设置,从而使得压边圈8可以放置于下模板12的容纳腔内。当然的,容纳腔和压边圈8各自的尺寸和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压边圈8上可以开设有凹槽13,凹槽13可以向着压边圈8的内部凹陷。凹槽13可以朝着凸模成型块11所在的方向开口。即当凹模与凸模上下设置时,凹槽13开口向上。当然的,凹槽13的具体形状和开口方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凹槽1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当增加凹槽13的数量时,可以有效分散作用力,达到保护压边圈8的效果。
对顶块7,对顶块7能置于压边圈8的凹槽13中。优选的,对顶块7与压边圈8上凹槽13的形状相互对应。即当凹槽13的截面为圆形且凹槽13内部截面半径均匀时,对顶块7可以为截面半径略小于凹槽13截面半径的圆柱体。当凹槽13的截面为矩形且凹槽13内部半径均匀时,对顶块7可以为截面长度或宽度略小于凹槽13截面长度或宽度的长方体。当然的,对顶块7也可以为其他可以放置于凹槽13中且可以自由取出的形状。对顶块7的顶部与凹槽13的顶部具有预设距离,预设距离即对顶块7高度多出凹槽13深度的数值,可以通过设置高度差来实现控制。预设距离可以使得凹模成型块4和凸模成型块11之间形成一个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差值,从而在成型过程中控制制件的厚度。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需要使得预设距离为2mm时,对顶块7的高度相较于凹槽13的深度多出2mm,使得当对顶块7放入凹槽13后,凹模距离由凸模和压边圈8组成的表面距离便为2mm。
上模单元,上模单元位于下模板12的上方。上模单元能相对于下模板12移动,移动的方向可以垂直于下模板12所在的平面,从而使得上模单元相对于下模板12移动时可以实现模具的开模和闭模。
在本实施例中,当进行冲压操作前,下模板12水平放置,将压边圈8位于下模板12的容纳腔中压边圈8和下模板12有一定距离。此时,凸模成型块11位于压边圈8的内部,且凸模部分位于压边圈8的下方。凹模成型块4位于凸模成型块11的对应位置,上模单元位于凸模成型块11的上方。将待冲压的料片6放置于凸模成型块11和压边圈8的上部。将对顶块7放置于压边圈8的凹槽13中,使得预设距离为5mm。接着,进行冲压操作,机床作用于上模板1,使得上模板1朝着下模板12所在的方向移动。当凹模成型块4接触到压边圈8后,凹模成型块4压着压边圈8向下移动,凸模成型块11逐渐伸入凹模成型块4中,直至压边圈8与凹模成型块4接触。此时,料片6冲压成型,其厚度与预设距离相同,可以均为5mm。最后,机床返回上死点,带动凹模成型块4一起向上移动。在本结构中,如果想要得到厚度为7mm的料片6,则在压边圈8中放入2mm厚的垫片,然后将对顶块7放到垫片上即可。垫片的尺寸与凹槽13对应,垫片的材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当然的,垫片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借由上述结构,本申请通过在压边圈8中开设凹槽13,并设置与之对应的对顶块7,可以解决模具在冲压过程中出现的压边圈8因受力不均匀容易产生变形的问题。提升了冲压模具的使用寿命,能够减少维护设备产生的人力物力,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此外,可以在不同的机床和压力下,通过在对顶块7下放置垫片来改变冲压产品的厚度,保证产品的合格和稳定。从而不需要更换设备便可调整产品规格,增加了冲压模具的使用范围。
具体的,如图1所示,上模单元包括与凹模成型块4固定连接的连接板14和与连接板14固定连接的上模板1。连接板14可以与凹模成型块4远离凸模成型块11的一端固定连接。上模板1可以与连接板14远离凹模成型块4的一端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当对上模单元施加朝向下模板12方向上的作用力时,上模单元和凹模成型块4可以朝着下模板12同步移动。
具体的,如图1所示,多个凹槽13设置在压边圈8上。从而使得在进行冲压的过程中,在压边圈8上有多个支撑点支撑凹模成型块4,有助于冲压力的分散。防止出现某一点压力过大而伤害设备的情况,提升了设备的耐用性。
具体的,如图1所示,包括下模弹性元件10,下模弹性元件10可以为弹簧或其他具有弹性的部件。至少部分的下模弹性元件10穿过下模板12,并与凸模成型块11的下部固定连接。可以使得在冲压过程中,下模弹性元件10可以支撑凸模成型块11,并在凸模成型块11运动的过程中提供缓冲作用。至少部分的下模弹性元件10可以穿过下模板12,并位于凸模成型部的外侧。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包括下模抬料板9,下模抬料板9可以水平放置于下模弹性元件10的上端,下模抬料板9可以与下模弹性元件10固定连接。从而当下模抬料板9向下运动时,能够挤压下模弹性元件10。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包括压料板5,压料板5抵接于下模抬料板9的上表面,压料板5可以竖直放置,用于对下模抬料板9施加作用力。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包括脱料板3,脱料板3与压料板5远离下模抬料板9的一端固定连接,从而当脱料板3运动时可以带动压料板5一起运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包括上模弹性元件2,上模弹性元件2的一端与上模单元固定连接,上模弹性元件2的另一端与脱料板3固定连接。
结构上述结构,在进行一次冲压过程中,可以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初始时,上模单元在机床的上死点,下模部分在冲床的工作台面上,下模板12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静止。料片6中心放置于压边圈8上且两端放置在下模抬料板9上。机床工作时,上模单元及与上模单元连接的全部元件包括脱料板3开始向下运动,上模单元与脱料板3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直到压料板5与放置于下模抬料板9上的料片6部分接触。
第二阶段,压料板5与料片6接触,这时与上模弹性元件2连接的脱料板3开始对料片6施加力,这时料片6开始接触下模抬料板9,下模抬料板9在压料板5的作用下向下运动,直到料片6接触到凸模成型块11,拉延成型开始。上模单元继续往下走,上模弹性元件2的行程走完,凹模成型块4压着对顶块7和压边圈8往下走,凸模在此过程中逐渐与凹模进行对应,冲床到达下死点。此时,料片6达到冲压形状,拉延成型过程完成。
第三阶段,冲床开始往上运动,上模单元跟冲床往回走,凹模成型块4往上走,压边圈8往回顶,料片6达到最后高度。当上模弹性元件2行程走完,料片6、脱料板3开始向上走。接着下模弹性元件10行程走完,料片6与压边圈8脱开,料片6与凹模成型块4脱开后,上模板1继续往上走,当脱料板3与料片6脱开之后,当上模板1回到上死点后,一个工作循环即结束。
本实施例中的冲压模具可以用于级进模具中,从而在级进模具中实现对于压边圈8的保护。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上模弹性单元和下模弹性单元通过导柱和导套限位,从而可以使得上模弹性单元和下模弹性单元能够在导柱和导套所限定的方向上运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模弹性元件2的弹力系数大于所述下模弹性元件10的弹力系数。使得在进行闭模的过程中,下模弹性元件10首先发生形变。而在进行开模的过程中,上模弹性元件2首先发生形变。从而保证上模单元可以始终相对下模板12进行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模板;
位于所述下模板上的成型部,所述成型部包括凸模成型块、位于所述凸模成型块上部且对应设置的凹模成型块以及围设在所述凸模成型块周围的压边圈,所述压边圈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向所述凹模成型块所在的方向开口;
对顶块,所述对顶块能置于所述压边圈的凹槽中,所述对顶块的顶部与所述凹槽的顶部具有预设距离;
上模单元,所述上模单元位于所述下模板上方,并能相对于所述上模单元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单元包括与所述凹模成型块固定连接的连接板和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的上模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压边圈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弹性元件,至少部分的下模弹性元件穿过所述下模板,并与所述凸模成型块的下部固定连接;至少部分的下模弹性元件穿过所述下模板,并位于所述成型部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抬料板,所述下模抬料板位于所述下模弹性元件的上端,所述下模抬料板与所述下模弹性元件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料板,所述压料板抵接于所述下模抬料板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脱料板,所述脱料板与所述压料板远离所述下模抬料板的一端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弹性元件,所述上模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模单元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脱料板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弹性单元和所述下模弹性单元通过导柱和导套限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弹性元件的弹力系数大于所述下模弹性元件的弹力系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58066.0U CN214263549U (zh) | 2020-11-25 | 2020-11-25 | 冲压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58066.0U CN214263549U (zh) | 2020-11-25 | 2020-11-25 | 冲压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263549U true CN214263549U (zh) | 2021-09-24 |
Family
ID=77776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758066.0U Active CN214263549U (zh) | 2020-11-25 | 2020-11-25 | 冲压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263549U (zh) |
-
2020
- 2020-11-25 CN CN202022758066.0U patent/CN21426354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20110037164A (ko) | 드로잉 금형장치 | |
KR20130003443A (ko) | 예각 밴딩용 프레스 금형 | |
JP2013000780A (ja) | プレス成形装置 | |
CN214263549U (zh) | 冲压模具 | |
CN206567395U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加强件一次侧冲孔模具 | |
CN210435190U (zh) | 锁片生产用模具 | |
CN211360323U (zh) | 一种修边冲孔成型模具 | |
CN210702008U (zh) | 一种散热器主片冲孔模具 | |
KR200363973Y1 (ko) | 드로오잉 금형장치 | |
CN111633108A (zh) | 一种便于双侧冲压的冲压翻孔设备 | |
CN212093896U (zh) | 一种用于起重机零件冲压成型装置 | |
JPH06269869A (ja) | ワークのプレス装置 | |
KR100626210B1 (ko) | 드로오잉 금형장치 | |
CN209811039U (zh) | 一种钣金冲压模具 | |
CN212634045U (zh) | 双面翻边成型模具 | |
CN210847937U (zh) | 端盖翻孔翻边复合模具 | |
CN211464510U (zh) | 高强度板制件修边冲孔、翻边整形、冲孔侧冲孔修边三工位合模 | |
CN210702006U (zh) | 一种纺机配件加工用冲孔装置 | |
CN214023175U (zh) | 一种汽车零部件用自动脱模冲压模具 | |
CN211464509U (zh) | 高精密连续模 | |
CN212121615U (zh) | 一种机器人底盘冲切模具 | |
CN213591516U (zh) | 一种电子产品的模具冲头装置 | |
CN214601414U (zh) | 一种滑废料机构 | |
CN213826700U (zh) | 剪式举升机剪臂弓形连接杆压弯模具 | |
CN217451819U (zh) | 自动开模冲压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