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44762U - 一种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244762U CN214244762U CN202021747422.2U CN202021747422U CN214244762U CN 214244762 U CN214244762 U CN 214244762U CN 202021747422 U CN202021747422 U CN 202021747422U CN 214244762 U CN214244762 U CN 2142447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yarn layer
- yarns
- layer
- component fi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Undergarments, Swaddling Clothes, Handkerchiefs Or Underwea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包括面纱层和底纱层,面纱层包括并排排列的第一面纱层和第二面纱层,第一面纱层、第二面纱层与底纱层的亲疏水能力不同,第一面纱层、第二面纱层与底纱纱以添纱结构构成无缝内衣;第一面纱层通过Y1纱线编织而成,第二面纱层通过Y2纱线编织而成,Y1纱线与Y2纱线均为包括至少二个组份的天然纤维混纺纱;底纱层通过Y3纱线编织而成,Y3纱线为具有机械弹性的合成纤维。本实用新型具有手感滑爽、棉感的丰富手感以及保暖和湿度缓冲的功能,并且在穿着时在显性出汗过程中实现液态水的单向传递,使贴肤面始终保持干爽舒适,始终保持皮肤处于一种舒适清爽的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面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无缝内衣,尤其涉及一种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且是一种具有丰富手感并且液态水单向传导的功能性无缝针织内衣。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服装面料的需求也逐渐延伸到各种不同的特殊功能。对于运动爱好者而言,穿着普通内衣运动,因皮肤与面料表面汗液粘贴在一起而不能够及时将汗液排到衣服外表面,从而引起皮肤不适,且随着汗液的逐渐蒸发也会带走身体上的很多热量,使人容易受凉感冒。且目前市面上多数单向传导面料,所采用的纤维原材料特性多呈单一,手感的丰富性及多样性在面料表现中欠缺,其单向传导功能效果也是利用防水助剂后整理的方法,以及印花方式、涂层技术、或改变纱线防水和亲水性能的技术来实现,其制作工艺较长、色牢度受影响、手感表现差、单向传导性能不耐水洗等诸多缺陷。因此,一种具有快速导湿且保持织物贴肤面干爽舒适,单向传导功能耐水洗的优异性能,以及展现织物保暖、湿度缓冲、手感滑爽及棉感等诸多性能中的一种或几种特性的纺织品,将会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专利申请CN201620481134.4,“一种单向导湿功能性无缝内衣“公开了内衣的贴肤面采用罗纹组织与集圈组织复合,形成蜂巢状网眼凹凸状结构,具有凹陷的单向导湿通道和凸起,所述内衣的外侧面为平纹面。该内衣具有单向导湿、吸湿速干、轻质、环保、合体舒适等功能特性,能快速吸汗,迅速将汗水虹吸到外侧,并且汗水不会回渗,保证人体始终处于干爽状态。
专利申请CN101962885A,“一种制备具有单向导湿功能的制品的方法”公开了一种通过后处理制备具有单向导湿功能的制品的方法,其先对织物进行亲水化预处理,然后使用含有拒水整理剂的工作液对织物的一面进行喷淋加工,实现是对织物内层纤维进行改性处理的方法。
专利申请201510329263.1,“一种功能性单向吸湿排汗超干爽面料”,公开了由吸湿排汗涤纶长丝和普通涤纶长丝编织成双面组织结构形成,该发明的功能性单向吸湿排汗超干爽面料采用双面组织结构,内层具优良的拒水性能且能将汗液快速导向外层,外层能快速吸湿并扩散,实现由内向外单向吸湿排汗快干功能,具有良好的单向导湿、速干、抗紫外线及重现性好,单向导湿均匀、稳定,穿着干爽舒适不黏身,综合性能好。可满足人们对穿着舒适性、功能性、实用性的需求。
综合上述先有的专利通过后整理、涂层等技术来实现单向传导
功能,但先有单向传导专利所采用的纤维材料主要以长丝为主,纤维特性多呈单一,对实现面料手感的丰富性及多样性有诸多局限,且先有专利在无缝领域需通过较复杂的特定的织物组织结构才可实现单向传导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包括面纱层和底纱层,面纱层包括并排排列的第一面纱层和第二面纱层,第一面纱层、第二面纱层与底纱层的亲疏水能力不同,第一面纱层、第二面纱层与底纱纱以添纱结构构成无缝内衣;
第一面纱层通过Y1纱线编织而成,第二面纱层通过Y2纱线编织而成,Y1纱线与Y2纱线均为包括至少二个组份的天然纤维混纺纱;底纱层通过Y3纱线编织而成,Y3纱线为具有机械弹性的合成纤维。
所述Y1纱线为植物纤维(C1Y1)与蛋白纤维(C2Y1)的混纺线,其中植物纤维(C1Y1)与蛋白纤维(C2Y1)的混纺比为:0%~90%:0%~90%;
Y2纱线为纤维素纤维(C1Y2)与腺分泌纤维(C2Y2)的混纺线,其中纤维素纤维(C1Y2)与腺分泌纤维(C2Y2的混纺比为:10%~90%:0%~90%。
所述Y1纱线由棉与羊毛混纺而成,棉与羊毛的混纺比为50:50,纺纱方式为紧密纺。
所述Y2纱线为纤维素纤维与天然蛋白长丝混纺材料,由莫代尔与蚕丝混纺而成,莫代尔与蚕丝的混纺比为80:20,纺纱方式为紧密纺。
所述Y3纱线为具有机械弹性能的涤纶纱,并且DPF大于1.2。
所述面纱和底纱均采用8路编织,其中面纱层在排纱中1、3、5、7路为Y1纱线,2、4、6、8路为Y2纱线,面纱层呈现1间1效果,底纱排纱中1-8路均为具有机械弹性能的涤纶纱。
所述Y1纱线、Y2纱线所采用的天然纤维混纺材料回潮率大于7%。
所述Y1纱线采用棉与羊毛的混纺线时,羊毛含量为15%~80%。
所述Y1纱线采用棉与羊毛的混纺线时,棉含量为15%~80%。
所述Y2纱线采用莫代尔与蚕丝的混纺线时,莫代尔含量为15%~80%。
所述Y2纱线采用莫代尔与蚕丝的混纺线时,蚕丝含量为15%~80%。
所述多组份纤维无缝内衣中棉含量为15%~80%65%。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对无缝织物面纱组份的设计及对织物组织结构的设计,使所述多组份无缝针织内衣具有手感滑爽、棉感的丰富手感以及保暖和湿度缓冲的功能,并且在穿着时在显性出汗过程中实现液态水的单向传递,使贴肤面始终保持干爽舒适,始终保持皮肤处于一种舒适清爽的状态。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织物组织结构模型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面与表面水含量差异测量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附图1和2所示,一种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包括面纱层和底纱层,面纱层包括并排排列的第一面纱层和第二面纱层,第一面纱层、第二面纱层与底纱层的亲疏水能力不同,第一面纱层、第二面纱层与底纱纱以添纱结构构成无缝内衣。由此通过底面和表面不同的纱线亲疏水性的差别实现了织物二面的差别化导湿能力,进而使该内衣具备单向传导功能并具有丰富、多样的手感表现。
第一面纱层通过Y1纱线编织而成,第二面纱层通过Y2纱线编织而成,Y1纱线与Y2纱线均为包括至少二个组份的天然纤维混纺纱;底纱层通过Y3纱线编织而成,Y3纱线为具有机械弹性的合成纤维。
所述Y1纱线为植物纤维(C1Y1)与蛋白纤维(C2Y1)的混纺线,其中植物纤维(C1Y1)与蛋白纤维(C2Y1)的混纺比为:0%~90%:0%~90%;
Y2纱线为纤维素纤维(C1Y2)与腺分泌纤维(C2Y2)的混纺线,其中纤维素纤维(C1Y2)与腺分泌纤维(C2Y2的混纺比为:10%~90%:0%~90%。
所述Y1纱线由棉与羊毛混纺而成,棉与羊毛的混纺比为50:50,纺纱方式为紧密纺。并且羊毛含量为15%~80%,优选为50%;棉含量为15%~80%,优选为65%。
所述Y2纱线为纤维素纤维与天然蛋白长丝混纺材料,由莫代尔与蚕丝混纺而成,莫代尔与蚕丝的混纺比为80:20,纺纱方式为紧密纺,莫代尔含量为15%~80%,优选为50%;蚕丝含量为15%~80%,优选为30%。
所述Y3纱线为具有机械弹性能的涤纶纱,并且DPF大于1.2,通过将Y3纱线确定为机械弹性能的涤纶纱,保证底纱层的弹性性能,提高整体的舒适性。
所述面纱和底纱均采用8路编织,其中面纱层在排纱中1、3、5、7路为Y1纱线,2、4、6、8路为Y2纱线,织物正面呈现1间1效果,底纱排纱中1-8路均为具有机械弹性能的涤纶纱。
所述Y1纱线、Y2纱线所采用的天然纤维混纺材料回潮率大于7%。
如附图1所示,底纱层作为贴肤层,与肌肤直接接触,汗水进入到底纱层中,然后分别向第一面纱层、第二面纱层传递,形成差别化导水,使贴肤面始终保持干爽舒适。
另外,对于各种现有纤维的手感特性和回潮率,如下表所示。
表一手感及回潮率
纤维种类 | 手感 | 回潮率(%) |
棉纤维 | 手感柔软,穿着舒适 | 8.5 |
羊毛 | 保暖性好,手感丰盈 | 15 |
莫代尔纤维 | 吸湿性好,悬垂性好,手感滑爽 | 13 |
真丝 | 光泽华丽,手感柔软 | 11 |
聚酯纤维 | 透气性好,机械弹 | 0.4 |
根据不同纱线的回潮率,可以进行相应的组合,从而达到整体的舒适性提升。
在具体编织时,Y1纱线、Y2纱线所采用的天然纤维混纺材料具有相容性且回潮率大于7%,具有良好的吸湿性。
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羊毛含量为19%,天然羊毛在纱线Y1中使用使各织物表面表现出羊毛的蓬松、丰盈的手感,并使得该内衣具有保暖性能。随着羊毛在纱线Y1中的混纺比的增加,羊毛的蓬松、丰盈手感越发明显。
所述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中莫代尔含量为22%,使得该内衣具有悬垂性、柔软的手感及湿度缓冲的功能。
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中蚕丝含量为15%,使得该织物具有光泽感及滑爽、柔软的手感体验,
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中棉含量为19%,多种纤维的综合使用,使得该织物不但具有了某种特定纤维的特有手感,通过了织物的组织结构与混纺比的调节,扬长避短利用各纤维之优点实现丰富的手感与功能,从而使得该内衣安全、环保、绿色、健康。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其特征在于,包括面纱层和底纱层,面纱层包括并排排列的第一面纱层和第二面纱层,第一面纱层、第二面纱层与底纱层的亲疏水能力不同,第一面纱层、第二面纱层与底纱纱以添纱结构构成无缝内衣;
第一面纱层通过Y1纱线编织而成,第二面纱层通过Y2纱线编织而成,Y1纱线与Y2纱线均为包括至少二个组份的天然纤维混纺纱;底纱层通过Y3纱线编织而成,Y3纱线为具有机械弹性的合成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Y1纱线为植物纤维(C1Y1)与蛋白纤维(C2Y1)的混纺线;
Y2纱线为纤维素纤维(C1Y2)与腺分泌纤维(C2Y2)的混纺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Y1纱线由棉与羊毛混纺而成,纺纱方式为紧密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Y2纱线为纤维素纤维与天然蛋白长丝混纺材料,由莫代尔与蚕丝混纺而成,纺纱方式为紧密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Y3纱线为具有机械弹性能的涤纶纱,并且DPF大于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纱和底纱均采用8路编织,其中面纱层在排纱中1、3、5、7路为Y1纱线,2、4、6、8路为Y2纱线,面纱层呈现1间1效果,底纱排纱中1-8路均为具有机械弹性能的涤纶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Y1纱线、Y2纱线所采用的天然纤维混纺材料回潮率大于7%。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Y1纱线采用棉与羊毛的混纺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Y1纱线采用棉与羊毛的混纺线。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Y2纱线采用莫代尔与蚕丝的混纺线。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Y2纱线采用莫代尔与蚕丝的混纺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47422.2U CN214244762U (zh) | 2020-08-19 | 2020-08-19 | 一种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47422.2U CN214244762U (zh) | 2020-08-19 | 2020-08-19 | 一种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244762U true CN214244762U (zh) | 2021-09-21 |
Family
ID=77715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747422.2U Active CN214244762U (zh) | 2020-08-19 | 2020-08-19 | 一种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24476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87813A (zh) * | 2022-07-08 | 2022-11-04 | 浙江棒杰数码针织品有限公司 | 一次织造成型的女性功能型生理内裤针织工艺 |
-
2020
- 2020-08-19 CN CN202021747422.2U patent/CN21424476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87813A (zh) * | 2022-07-08 | 2022-11-04 | 浙江棒杰数码针织品有限公司 | 一次织造成型的女性功能型生理内裤针织工艺 |
CN115287813B (zh) * | 2022-07-08 | 2023-10-27 | 浙江棒杰数码针织品有限公司 | 一次织造成型的女性功能型生理内裤针织工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98211B (zh) | 一种三层保暖面料的设计方法与织造工艺 | |
CN205688117U (zh) | 单导向吸湿排汗面料 | |
CN111172651B (zh) | 一种吸湿快干双层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676562A (zh) | 一种涤纶、氨纶混纺吸湿排汗高弹透气鱼鳞面料的制备 | |
CN214244762U (zh) | 一种多组份纤维无缝针织内衣 | |
CN2064776U (zh) | 吸水快干针织物 | |
CN208558490U (zh) | 一种吸汗仿麻褶皱面料 | |
CN204722268U (zh) | 一种强力吸湿排汗内衣 | |
CN213167210U (zh) | 一种保暖梭织面料 | |
CN113026182A (zh) | 一种轻薄柔软具有差别化导湿的单面纬编针织面料 | |
CN202727469U (zh) | 超强延展柔软吸水透气的功能面料 | |
CN210881145U (zh) | 一种人造丝加捻双面布 | |
CN209135548U (zh) | 一种聚乳酸运动面料 | |
CN208930864U (zh) | 吸湿快干抗菌双层织物 | |
CN214992190U (zh) | 一种液态水在厚度方向传递受约束的单向导湿针织面料 | |
CN214927729U (zh) | 一种高密度多层结构浴巾 | |
CN216796528U (zh) | 一种吸湿保暖羊毛衫 | |
CN113071161A (zh) | 一种基于大豆蛋白的抑菌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213061180U (zh) | 一种具有透气功能的锦纶丝 | |
CN216100850U (zh) | 一种持久抑菌排汗柔软针织面料 | |
CN216338218U (zh) | 一种高导湿麻锦混纺纱机织面料 | |
CN220936828U (zh) | 一种抗菌保暖内衣 | |
CN218453257U (zh) | 一种兼具抗菌和冰感的功能面料及服饰 | |
CN220987739U (zh) | 一种具有快干功能的风衣面料 | |
CN217628823U (zh) | 一种莫代尔抗菌面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