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98005U - 角膜塑形镜 - Google Patents

角膜塑形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98005U
CN214098005U CN202021976022.9U CN202021976022U CN214098005U CN 214098005 U CN214098005 U CN 214098005U CN 202021976022 U CN202021976022 U CN 202021976022U CN 214098005 U CN214098005 U CN 2140980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nea
zone
eye
mirror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7602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97602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980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980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9800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角膜塑形镜,是用于通过改变眼睛角膜的中心区域的形状以矫正视力的角膜塑形镜,包括:外表面,其呈凸状;以及内表面,其呈凹状,并且具有矫正视力的基弧区、设置在基弧区外周且呈圆形的反转区、设置在反转区的外周且呈圆形的着陆区,着陆区具有用于与眼睛角膜接触的接触部,其中,内表面基于矢高设计成具有预定形状的连续曲面,矢高基于眼睛角膜的矢深得到,内表面的矢高从基弧区的中央到接触部逐渐减小,基弧区、反转区与眼睛角膜之间存在空隙,着陆区包括不接触眼睛角膜的交换部和通过接触部接触眼睛角膜的角膜着陆部,在角膜塑形镜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接触部被形成为直线状,且反转区呈弧形。

Description

角膜塑形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角膜塑形镜。
背景技术
硬性透氧性角膜塑形镜(RGP)是一种安全有效用于屈光矫正,特别是散光较大患者的接触镜,并且采用虹吸式原理佩戴于眼表,不直接磨损角膜,对角膜损伤更小,能够长时间佩戴。近年来,由于高Dk值、高弹性模量、亲水、抗沉淀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硬性角膜塑形镜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普及。
然而,目前大部分RGP只进行球形设计或者针对最陡及最平的部位设计,也即弧度涉及理念,此类RGP由不同的弧段组成,而无法达到全角膜的匹配,使配戴者的舒适体验感低,另外,目前的RGP虽然也有基于矢高理念设计,但整体的设计较为僵化,不容易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因此,如何更好的匹配角膜,满足各类型的设计需求是目前RGP领域的热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灵活更改各部分结构尺寸,根据要求提供适应各类角膜的角膜塑形镜。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角膜塑形镜,是用于通过改变眼睛角膜的中心区域的形状以矫正视力的角膜塑形镜,其包括:外表面,其呈凸状;以及内表面,其呈凹状,并且具有矫正视力的基弧区、设置在所述基弧区外周且呈圆形的反转区、设置在所述反转区的外周且呈圆形的着陆区,所述着陆区具有用于与所述眼睛角膜接触的接触部,其中,所述内表面基于矢高设计成具有预定形状的连续曲面,所述矢高基于所述眼睛角膜的矢深得到,所述内表面的矢高从所述基弧区的中央到所述接触部逐渐减小,所述基弧区、所述反转区与所述眼睛角膜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着陆区包括不接触所述眼睛角膜的交换部和通过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眼睛角膜的角膜着陆部,在所述角膜塑形镜的沿着经过所述角膜塑形镜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所述接触部被形成为直线状,且所述反转区呈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中,角膜塑形镜具有外表面和内表面,内表面与外表面的形状相互匹配,并具有矫正视力的基弧区、提供内侧方向拉力的反转区以及与角膜接触的着陆区,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基弧区、所述反转区与角膜存在空隙,由此,角膜塑形镜能够与角膜间存在泪液空间,从而能够保护角膜。另外,所述角膜塑形镜的沿着经过所述角膜塑形镜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所述接触部被形成为直线状,由此,角膜塑形镜能够更好地与角膜进行接触,从而能够有助于均匀地分散角膜所承受的压力,进而能够提高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在所述角膜塑形镜的沿着经过所述角膜塑形镜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所述反转区沿着所述基弧区的切线方向与所述基弧区连接,所述反转区沿着所述着陆区的切线方向与所述着陆区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反转区分别与基弧区和着陆区平滑连接,由此,能够降低反转区对基弧区与着陆区的结构尺寸的影响,提高了各区尺寸的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基弧区的矢高与所述眼睛角膜的中心区域的矢深匹配,所述着陆区的矢高与所述眼睛角膜的边缘区域的矢深匹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针对眼睛角膜的中心区域而设计基弧区,并针对眼睛角膜的边缘区域而设计着陆区,由此,能够使角膜塑形镜更好地与角膜匹配。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基弧区的所述内表面的矢高大于所述眼睛角膜的中心区域的矢深;所述反转区的所述内表面的矢高大于所述眼睛角膜的周边区域的矢深。由此,基弧区与反转区能够与角膜之间存在空隙,从而有助于形成泪液空间。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基弧区呈扁平状的圆盘,所述圆盘的直径根据所述眼睛角膜的预定形状进行设置。由此,能够更有利于所述眼睛角膜的中央区域的平坦化。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反转区的矢高沿靠近所述基弧区的一侧至靠近所述着陆区的另一侧的方向逐渐减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逐步减小泪液空间,从而能够使泪液空间储存的泪液减少,进而既能够减少角膜塑形镜的镜片偏位,也能够减少镜片下气泡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外表面的表面形状与所述内表面的表面形状相同。由此,能够使得角膜塑形镜的塑形效果精准可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在所述角膜塑形镜的沿着经过所述角膜塑形镜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眼睛角膜的位置的切线与所述接触部平行。由此,角膜塑形镜能够更符合眼睛的生理结构,从而能够更好地与角膜匹配,并且有利于平均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压力。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基弧区与所述着陆区通过所述反转区圆弧连接。由此,能够使得角膜塑形镜整体更加平滑,减小对角膜及眼睑的伤害。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反转区的深度为0.100mm至1.00mm,所述反转区的宽度为0.75mm至2.20mm。由此,能够降低反转区的深度和宽度,更有利于高度近视的纠正和理论上更佳的近视控制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灵活更改各部分结构尺寸,根据要求提供适应各类角膜的角膜塑形镜。
附图说明
现在将仅通过参考附图的例子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的俯视投影图。
图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贴附在角膜上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图5中S区域的角膜塑形镜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示出了图6中交换部的另一实施方式
附图标号说明:
1…角膜塑形镜,2…角膜,10…外表面,20…内表面,21…基弧区,22…反转区,23…着陆区,231…角膜着陆部,231a…接触部,232…交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符号标记,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有时也称“OK镜”),是用于通过改变眼睛角膜2(有时也称“角膜2”)的中心区域的形状以矫正视力的角膜塑形镜1,可以包括外表面10和内表面20。其中,外表面10可以呈凸状。内表面20可以呈凹状,并且可以具有矫正视力的基弧区21、设置在基弧区21外周且呈圆形的反转区22、设置在反转区22的外周且呈圆形的着陆区23,着陆区23可以具有用于与眼睛角膜2接触的接触部231a,其中,内表面20可以基于矢高设计成具有预定形状的连续曲面,矢高可以基于眼睛角膜2的矢深得到,内表面20的矢高可以从基弧区21的中央到接触部231a逐渐减小,基弧区21、反转区22与眼睛角膜2可以存在空隙,着陆区23可以包括不接触眼睛角膜2的交换部和通过接触部231a接触眼睛角膜2的角膜着陆部231,在角膜塑形镜1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接触部231a可以被形成为直线状,且反转区22可以呈弧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角膜塑形镜1具有外表面10和内表面20,内表面20与外表面10的形状相互匹配,并具有矫正视力的基弧区21、提供内侧方向拉力的反转区22以及与角膜2接触的着陆区23,在这种情况下,基弧区21、反转区22与角膜2存在空隙,由此,角膜塑形镜1能够与角膜2间存在泪液空间,从而能够保护角膜2。另外,角膜塑形镜1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接触部231a被形成为直线状,由此,角膜塑形镜1能够更好地与角膜2进行接触,从而能够有助于均匀地分散角膜2所承受的压力,进而能够提高角膜塑形镜1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佩戴于眼睛时,内表面20与角膜2之间可以形成有泪液空间。由此,能够减少角膜塑形镜1对角膜2的磨损,进而能够提高配戴的舒适度。
在一些示例中,泪液空间可以充满泪液。在另一些示例中,泪液空间可以充满治疗药水。另外,在一些示例中,泪液空间内的泪液层可以形成为泪液镜。由此,能够有助于散光矫正。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基于角膜2的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值验配。由此,能够有利于多焦点角膜塑形镜1与角膜2配合,有助于提高佩戴的舒适度和视力矫正的清晰度。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由硬性高透氧材料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既能够使角膜塑形镜1具有良好的透氧性,也能够提高角膜塑形镜1的抗磨损能力并且有利于角膜塑形镜1的生产。
在一些示例中,硬性高透氧材料的透氧系数(DK值)可以为100至200。由此,能够具有较好的透氧性,使得泪液能够提供给角膜2提供氧气,进而有利于保持角膜2的健康。例如,硬性高透氧材料的DK值可以为100、125、141。
在一些示例中,硬性高透氧材料可以为选自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氟硅甲基丙烯酸酯,全氟醚,氟化硅氧烷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角膜塑形镜1可以由氟硅甲基丙烯酸酯制成。
此外,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的厚度可以为0.16–0.30mm。由此,既能够缓解角膜塑形镜1镜片发生变形,也能够避免角膜塑形镜1过重。例如,角膜塑形镜1的厚度可以为0.20mm。
在本实施方式中,眼睛角膜2的周边区域位于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与眼睛角膜2的边缘区域之间,且呈环状。其中,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呈弧面形,其包括眼睛角膜2中心线位置附近的区域。另外,眼睛角膜2的边缘区域呈环状,其包括眼睛角膜2与巩膜交界处附近的区域。
图2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的俯视投影图。
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角膜塑形镜1的外表面10可以呈凸状。由此,能够有利于匹配眼睛的形状。在一些示例中,外表面10的表面形状与内表面20(稍后描述)的表面形状相同。由此,能够使得角膜塑形镜1的塑形效果精准可控。在另一些示例中,外表面10的尺寸可以略大于内表面20的尺寸。由此,能够包覆内表面20,从而更好地与内表面20进行配合。
如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由外表面10与内表面20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外表面10与内表面20能够形成为一个整体,进而组成整个角膜塑形镜1,由此,能够提高角膜塑形镜1的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具有贯穿内表面20和外表面10的通孔。由此,能够增加角膜塑形镜1的通透性,提高透氧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表面20可以呈凹状。由此,能够有利于匹配眼睛的形状。在一些示例中,内表面20可以基于矢高设计成具有预定形状的连续曲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助于角膜塑形镜1与眼睛匹配,而利用矢高设计内表面20能够有利于角膜塑形镜1的验配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角膜2损伤导致的曲率不准确等问题。另外,基于矢高设计的角膜塑形镜1能够通过采集设备采集眼睛的数据并准确计算出角膜塑形镜1生产所需参数。由此,可以避免采用试戴法试戴镜片,从而提高了角膜塑形镜1的个性化程度。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生产所需参数可以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获得。在一些示例中,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单个方向的眼前节横截面的图像,也即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对眼睛进行单条水平子午线方向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另一些示例中,可以对眼睛进行多条水平子午线方向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例如,可以对眼睛分别进行水平子午线方向和垂直子午线方向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由此,能够有助于角膜塑形镜1的非旋转对称性设计(稍后描述)。
在一些示例中,对眼睛进行多条水平子午线方向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获得不同象限的角膜2的参数。例如,对眼睛进行水平子午线方向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获得鼻侧和颞侧的角膜2的参数;对眼睛分别垂直子午线方向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获得上侧和下侧的角膜2的参数。
在一些示例中,对眼球进行某一子午线方向上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获得该子午线方向上的眼睛角膜2前表面上各点的矢深。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对眼睛进行某一子午线方向上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获得该子午线方向上的角膜矢深。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矢深可以为角膜2上各点的矢深。另外,在一些示例中,角膜矢深可以包括角膜顶到角膜直径的总矢深。换言之,总矢深为角膜2到角膜直径的最大矢深。如图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的最大直径D2可以大于角膜直径。由此,角膜塑形镜1能够完整地包覆角膜2。在另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的最大直径D2可以小于角膜直径。具体而言,角膜塑形镜1的最大直径D2可以是在角膜塑形镜1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内表面20与外表面10的一侧交界处的一点到内表面20与外表面10的另一侧交界处的一点的直线距离。另外,在角膜塑形镜1是非旋转对称结构的情况下,最大直径D2可以是指某个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的最大直径,也即,该截面的最大直径,而并非是指角膜塑形镜1的最大直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矢高可以基于眼睛角膜2的矢深得到,也即内表面20的矢高可以在相应的眼睛的矢深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获得。在一些示例中,内表面20的矢高可以从基弧区21的中央到接触部231a逐渐减小。由此,角膜塑形镜1能够具有与眼睛角膜2相匹配的形状。
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21、反转区22和着陆区23可以呈非旋转对称性。也即,角膜塑形镜1可以具有非旋转对称性。换言之,基弧区21、反转区22和着陆区23均具有不对称性。由此,能够形成具有区域特异性的角膜塑形镜1。
在一些示例中,非旋转对称性可以基于眼睛角膜2的形态来设计。由此,能够更符合眼睛的生理结构,从而能够更好地与眼睛角膜2匹配,并且有利于平均角膜塑形镜1对角膜2的压力。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非旋转对称性可以是指象限特异性。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进行象限特异性设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角膜2越接近周边,角膜2的象限不对称性越明显,因此,角膜塑形镜1的象限特异性设计能够提高角膜塑形镜1在各个象限上与眼睛角膜2的匹配性。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划分为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也即,基弧区21、反转区22和着陆区23可以划分为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的第一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远鼻侧匹配,第二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近鼻侧匹配。也即,第一象限的角膜塑形镜1可以基于角膜2的远鼻侧的形态来设计,第二象限的角膜塑形镜1可以基于角膜2的近鼻侧的形态来设计。其中,远鼻侧可以为角膜2中靠近太阳穴的一侧,近鼻侧可以为角膜2中靠近鼻子(远离太阳穴)的一侧。
具体而言,基弧区21的第一象限、反转区22的第一象限和着陆区23的第一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远鼻侧匹配,并且基弧区21的第二象限、反转区22的第二象限和着陆区23的第二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近鼻侧匹配。换言之,基弧区21的第一象限、反转区22的第一象限和着陆区23的第一象限可以基于远鼻侧的角膜2的形态来设计,并且基弧区21的第二象限、反转区22的第二象限和着陆区23的第二象限可以基于近鼻侧的角膜2的形态来设计。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划分为4个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也即,基弧区21、反转区22和着陆区23可以划分为4个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由此,能够更好地与角膜2形态匹配,因而能够有助于均匀地分散角膜塑形镜1对角膜2造成的压力,从而能够提高角膜塑形镜1的可靠性和舒适度。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划分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基弧区21、反转区22和着陆区23可以划分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的第一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上侧匹配,第二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鼻侧匹配,第三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下侧匹配,第四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颞侧匹配。其中,上侧可以为角膜2中接近上直肌的一侧,下侧可以为角膜2中接近下直肌(远离上直肌)的一侧,鼻侧可以为角膜2中接近内直肌的一侧,颞侧可以为角膜2中接近外直肌(远离内直肌)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21的第一象限、反转区22的第一象限和着陆区23的第一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上侧匹配,基弧区21的第二象限、反转区22的第二象限和着陆区23的第二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鼻侧匹配,基弧区21的第三象限、反转区22的第三象限和着陆区23的第三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下侧匹配,基弧区21的第四象限、反转区22的第四象限和着陆区23的第四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颞侧匹配。
具体而言,基弧区21的第一象限、反转区22的第一象限和着陆区23的第一象限可以基于上侧的角膜2的形态来设计,基弧区21的第二象限、反转区22的第二象限和着陆区23的第二象限可以基于鼻侧的角膜2的形态来设计,基弧区21的第三象限、反转区22的第三象限和着陆区23的第三象限可以基于下侧的角膜2的形态来设计,基弧区21的第四象限、反转区22的第四象限和着陆区23的第四象限可以基于颞侧的角膜2的形态来设计。
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21的第一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鼻上侧匹配,第二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鼻下侧匹配,第三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颞下侧匹配,第四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颞上侧匹配。其中,鼻上侧可以为眼睛角膜2中接近上直肌与内直肌的一侧,鼻下侧可以为眼睛角膜2中接近内直肌与下直肌的一侧,颞上侧可以为眼睛角膜2中接近外直肌与上直肌的一侧,颞下侧可以为眼睛角膜2中接近外直肌与下直肌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22的第一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鼻上侧匹配,第二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鼻下侧匹配,第三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颞下侧匹配,第四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颞上侧匹配。其中,鼻上侧可以为眼睛角膜2中接近上直肌与内直肌的一侧,鼻下侧可以为眼睛角膜2中接近内直肌与下直肌的一侧,颞上侧可以为眼睛角膜2中接近外直肌与上直肌的一侧,颞下侧可以为眼睛角膜2中接近外直肌与下直肌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着陆区23的第一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鼻上侧匹配,第二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鼻下侧匹配,第三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颞下侧匹配,第四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颞上侧匹配。其中,鼻上侧可以为眼睛角膜2中接近上直肌与内直肌的一侧,鼻下侧可以为眼睛角膜2中接近内直肌与下直肌的一侧,颞上侧可以为眼睛角膜2中接近外直肌与上直肌的一侧,颞下侧可以为眼睛角膜2中接近外直肌与下直肌的一侧。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还可以划分为3个、5个、6个或8个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在这种情况下,象限划分的越多,角膜塑形镜1对眼睛角膜2的塑形效果就越好,塑形对眼睛角膜2的各象限的针对性就越强,由此,能够提高角膜塑形镜1对眼睛角膜2的塑形效果。
图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贴附在角膜2上的状态示意图。图6是示出了图5中S区域的角膜塑形镜1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示出了图6中交换部232的另一实施方式。
(基弧区21)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具有矫正视力的基弧区21。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21可以呈扁平状的圆盘,圆盘的直径D1根据眼睛角膜2的预定形状进行设置。由此,能够更有利于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的平坦化。在一些示例中,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可以大于或等于瞳孔的直径,也即,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能够至少覆盖瞳孔所在的区域。换言之,角膜塑形镜1至少可以使得瞳孔附近区域的角膜2发生形状的改变。
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21通过向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施加压力,从而使得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的形状改变,并且使得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的形状趋向于基弧区21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的形状能够在取下角膜塑形镜1后保持一段时间不变,由此,改变形状后的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的形状能够提供矫正视力的光学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的形状改变是可逆的,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的形状会随着时间恢复至初始状态。具体而言,通过角膜塑形镜1改变的眼睛角膜2的中央区域的形状可以维持8至10个小时。
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21的矢高与眼睛角膜2的中心区域的矢深匹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针对眼睛角膜2的中心区域而设计基弧区21,由此,能够使角膜塑形镜1更好地与角膜2匹配。
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21的内表面20的矢高大于眼睛角膜2的中心区域的矢深。由此,基弧区21能够与角膜2之间存在空隙,从而有助于形成泪液空间。
(反转区22)
在本实施方式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具有设置在基弧区21外周且呈圆形的反转区22。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21与着陆区23可以通过反转区22形成圆弧连接。由此,能够使得角膜塑形镜1整体更加平滑,减小对角膜2及眼睑的伤害。
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22的内表面20的矢高大于眼睛角膜2的周边区域的矢深。由此,反转区22能够与角膜2之间存在空隙,从而有助于形成泪液空间。
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22的矢高可以部分大于基弧区21的矢高。由此,能够提高反转区22所提供的压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弧区21和反转区22与眼睛角膜2之间可以存在空隙。在这种情况下,基弧区21和反转区22与眼睛角膜2之间可以形成泪液空间,由此,能够保持角膜2的湿润并有助于利用泪液压迫角膜2使得角膜2发生形变。
在一些示例中,在角膜塑形镜1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反转区22沿着基弧区21的切线方向与基弧区21连接,反转区22沿着着陆区23的切线方向与着陆区23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反转区22分别与基弧区21和着陆区23平滑连接,由此,能够降低反转区22对基弧区21与着陆区23的结构尺寸的影响,提高了各区尺寸的自由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反转区22可以呈弧形。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22的矢高沿靠近基弧区21的一侧至靠近着陆区23的另一侧的方向逐渐减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逐步减小泪液空间,从而能够使泪液空间储存的泪液减少,进而既能够减少角膜塑形镜1的镜片偏位,也能够减少镜片下气泡的产生。
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22的深度L1可以为0.100mm至1.000mm,反转区22的宽度L2可以为0.75至2.20mm。由此,能够降低反转区22的深度和宽度,更有利于高度近视的纠正和理论上更佳的近视控制效果。在一些示例中,在角膜塑形镜1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反转区22的深度L1是指反转区22与基弧区21相连的一端到反转区22与着陆区23相连的另一端所在的平面的距离。在一些示例中,在角膜塑形镜1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反转区22的宽度L2是指反转区22与着陆区23相连的一端到反转区22与基弧区21相连的另一端在反转区22与着陆区23相连的一端所在平面的投影的距离。
(着陆区23)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具有设置在反转区22的外周且呈圆形的着陆区2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角膜塑形镜1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接触部231a可以被形成为直线状。在这种情况下,接触部231a能够以与接触部231a接触眼睛角膜2的位置的切线与接触部231a平行的方式与眼睛角膜2接触。在一些示例中,角膜着陆部231可以被形成为直线状。在另一些示例中,角膜着陆部231的一端与反转区22相连接,另一部分被形成为直线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着陆区23可以具有用于与眼睛角膜2接触的接触部231a。在一些示例中,接触部231a的矢高可以由内向外线性递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着陆区23可以包括不接触眼睛角膜2的交换部232和通过接触部231a接触眼睛角膜2的角膜着陆部231。在一些示例中,交换部232可以为设置于角膜塑形镜1外周。交换部232可以与其相应的外表面区域形成翘脚A(参见图6)。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在角膜塑形镜1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翘脚A可以与角膜着陆部231与其相应的外表面区域形成的镜片区域B形成有夹角θ。具体而言,夹角θ可以为160°至180°。在一些示例中,接触部231a可以与所接触的角膜所在的水平面形成20°至45°的夹角(未图示)。
如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交换部232可以为内表面与外表面连接处所产生的弧面。在这种情况下,交换部232与眼睛角膜2之间可以具有夹角α。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着陆部231的厚度可以沿着远离反转区22的方向逐渐增大。由此,能够有助于着陆区23支撑角膜塑形镜1配戴于角膜2。在一些示例中,翘脚A的厚度可以沿着远离反转区22的方向逐渐减小。由此,能够有助于泪液交换的进行。
在一些示例中,在角膜塑形镜1的沿着经过角膜塑形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接触部231a接触眼睛角膜2的位置的切线与接触部231a平行。由此,角膜塑形镜1能够更符合眼睛的生理结构,从而能够更好地与角膜2匹配,并且有利于平均角膜塑形镜1对角膜2的压力。
在一些示例中,着陆区23的矢高与眼睛角膜2的边缘区域的矢深匹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针对眼睛角膜2的边缘区域而设计着陆区23,由此,能够使角膜塑形镜1更好地与角膜2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灵活更改各部分结构尺寸,根据要求提供适应各类角膜的角膜塑形镜1。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角膜塑形镜,是用于通过改变眼睛角膜的中心区域的形状以矫正视力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包括:
外表面,其呈凸状;以及
内表面,其呈凹状,并且具有矫正视力的基弧区、设置在所述基弧区外周且呈圆形的反转区、设置在所述反转区的外周且呈圆形的着陆区,所述着陆区具有用于与所述眼睛角膜接触的接触部,
其中,所述内表面基于矢高设计成具有预定形状的连续曲面,所述矢高基于所述眼睛角膜的矢深得到,所述内表面的矢高从所述基弧区的中央到所述接触部逐渐减小,
所述基弧区、所述反转区与所述眼睛角膜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着陆区包括不接触所述眼睛角膜的交换部和通过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眼睛角膜的角膜着陆部,在所述角膜塑形镜的沿着经过所述角膜塑形镜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所述接触部被形成为直线状,且所述反转区呈弧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角膜塑形镜的沿着经过所述角膜塑形镜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所述反转区沿着所述基弧区的切线方向与所述基弧区连接,所述反转区沿着所述着陆区的切线方向与所述着陆区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弧区的矢高与所述眼睛角膜的中心区域的矢深匹配,所述着陆区的矢高与所述眼睛角膜的边缘区域的矢深匹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弧区的所述内表面的矢高大于所述眼睛角膜的中心区域的矢深;所述反转区的所述内表面的矢高大于所述眼睛角膜的周边区域的矢深。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弧区呈扁平状的圆盘,所述圆盘的直径根据所述眼睛角膜的预定形状进行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区的矢高沿靠近所述基弧区的一侧至靠近所述着陆区的另一侧的方向逐渐减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表面的表面形状与所述内表面的表面形状相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角膜塑形镜的沿着经过所述角膜塑形镜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上,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眼睛角膜的位置的切线与所述接触部平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弧区与所述着陆区通过所述反转区圆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区的深度为0.100mm至1.00mm,所述反转区的宽度为0.75mm至2.20mm。
CN202021976022.9U 2020-09-09 2020-09-09 角膜塑形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0980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76022.9U CN214098005U (zh) 2020-09-09 2020-09-09 角膜塑形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76022.9U CN214098005U (zh) 2020-09-09 2020-09-09 角膜塑形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98005U true CN214098005U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41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76022.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098005U (zh) 2020-09-09 2020-09-09 角膜塑形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980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38160B2 (en) Contact lens with shaped periphery
CN211293489U (zh) 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CN112394539B (zh) 巩膜镜及其配镜方法
CN216772131U (zh) 巩膜镜
KR102145171B1 (ko) 개선된 피팅 특성을 가진 콘택트 렌즈
JP2019530012A (ja) コンタクトレンズの上方部分にレンチキュラを備える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CN211293490U (zh) 角膜接触镜
CN215986770U (zh) 重塑角膜前表面形状的角膜塑形镜
CN212364749U (zh) 基于矢高设计的巩膜镜
CN214098005U (zh) 角膜塑形镜
CN214098004U (zh) 具有象限特异性的角膜塑形镜
CN214896075U (zh) 能够避开巩膜异物的巩膜镜
CN114545659A (zh) 角膜接触镜及其设计方法
TWM637960U (zh) 隱形眼鏡
CN114563880A (zh) 角膜接触镜及其设计方法
CN214896073U (zh) 角膜塑形接触透镜
CN112433390B (zh) 角膜塑形镜
CN114127620A (zh) 具有用于改善的角稳定性和舒适度的新稳定区的软性接触镜片
CN216792610U (zh) 近视防控型角膜接触镜
CN215986772U (zh) 近视控制型的角膜接触镜
CN219512483U (zh) 巩膜镜
CN117192806B (zh) 一种异型四象限非对称角膜塑形镜
TWI758731B (zh) 一種隱形眼鏡之定位結構
JP4882600B2 (ja) 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CN117055241A (zh) 巩膜接触镜及其配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