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72154U - 多功能置物袋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置物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072154U CN214072154U CN202023038500.4U CN202023038500U CN214072154U CN 214072154 U CN214072154 U CN 214072154U CN 202023038500 U CN202023038500 U CN 202023038500U CN 214072154 U CN214072154 U CN 2140721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 opening
- storage bag
- piece
- e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置物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置物袋无法放置超宽物品的技术问题。该多功能置物袋包括柔性的置物袋主体,置物袋主体包括第一片和第二片,第一片和第二片的左边沿、右边沿分别相连接,第一片和第二片的上、下边沿分别围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置物袋主体能沿其上下两端对折,形成第一片在内第二片在外的相互连通的第一储物空间和第二储物空间,第一开口与第一储物空间相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二储物空间相连通;对折后的第一片远离第二片的表面还能形成第一置物空间;第二片的上下边沿处分别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带本实用新型用于用置物袋水平放置宽度超过置物袋宽度的物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置物袋。
背景技术
人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使用环保袋等置物袋,但是现有置物袋只能装一些体积较为小巧的物品,而有时候人们会购买一些棍状物,这些物品的长度超过了置物袋的宽度,无法横向放置,竖向放置又很不方便,这种置物袋对于宽度超过购物袋宽度的超大超宽的物品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只能将这些宽度超过购物袋宽度的超大超宽的物品拎在手中,或者两个人前后抬起来,十分费力。
本申请人发现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置物袋无法放置宽度超过购物袋宽度的物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置物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置物袋无法放置宽度超过购物袋宽度的物品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置物袋,包括柔性材质的置物袋主体,所述置物袋主体包括第一片和第二片,所述第一片的左边沿和所述第二片的左边沿相连接,所述第一片的右边沿和所述第二片的右边沿相连接,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的上边沿围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的下边沿围成第二开口;所述置物袋主体能沿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被撑开形成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置物袋主体能沿其上下两端对折,形成所述第一片在内侧、所述第二片在外侧的、相互连通的第一储物空间和第二储物空间,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储物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储物空间相连通;对折后的所述第一片远离所述第二片的表面还能形成第一置物空间;所述第二片的上下边沿处分别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
进一步,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为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矩形。
进一步,所述第一片远离所述第二片的表面上还连接有第三片,所述置物袋主体沿其上下两端对折时所述第一片被折叠处为对折线,所述第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片的上边沿与所述对折线之间,和/或所述第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片的下边沿与所述对折线之间,所述第三片远离所述对折线的边沿与所述第一片围成第三开口,所述第三片的其它边沿与所述第一片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三片远离所述第一片的表面上还连接有第四片,所述第四片远离所述对折线的边沿与所述第三片之间围成第四开口,所述第四片的其它边沿与所述第三片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片远离所述第二片的表面上还连接有第三片,所述置物袋主体沿其上下两端对折时所述第一片被折叠处为对折线,所述第三片覆盖了所述对折线,所述第三片靠近所述第一片上边沿的边沿与所述第一片围成第五开口,所述第三片靠近所述第一片下边沿的边沿与所述第一片围成第六开口,所述第三片的其它边沿与所述第一片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片的上下边沿处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背带和所述第二背带对应设置的第三背带和第四背带。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处分别设置有魔术贴或者磁性贴、纽扣、按扣。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处分别设置有拉链。
进一步,所述第一片远离所述第二片的表面一侧上的上下边沿处设置有魔术贴或者磁性贴、纽扣、按扣。
进一步,置物袋主体的材质为布。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置物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的仅有一个开口的置物袋的设置方式,将置物袋主体设置成两头开口的形状,置物袋主体能够被撑开形成筒状结构,上下两端贯通没有底面,这样,在将置物袋主体沿其上下两端对折后,就形成了第一储物空间和第二储物空间,利用第二片上下边沿处的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就能将该多功能置物袋拎起,并通过第一开口和/或第二开口将小巧的物品放置在第一储物空间和/或第二储物空间内;而对于超宽超大的物品,则可以将其水平放置在对折后第一片远离第二片的表面形成的第一置物空间内,由于第一置物空间左右两端并没有封口,该物品水平放置时其两端可以伸出在置物袋主体之外,从而保证了多功能购物袋既能放置小巧的物品,也能放置超宽超大的物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置物袋实施例一撑开成筒状结构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置物袋实施例一撑开成筒状结构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置物袋实施例一展开平铺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置物袋实施例一沿其上下两端对折过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置物袋实施例一沿其上下两端对折后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置物袋实施例一使用状态一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置物袋实施例一使用状态二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置物袋实施例一使用状态三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置物袋实施例一使用状态四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置物袋实施例二展开平铺且第二片朝上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置物袋实施例二沿其上下两端对折后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片;2、第二片;3、第三片;4、第四片;51、第一背带;52、第二背带;61、第一开口;62、第二开口;63、第三开口;64、第四开口;7、调节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置物袋,包括柔性材质的置物袋主体,置物袋主体包括第一片1和第二片2,第一片1的左边沿和第二片2的左边沿相连接,第一片1的右边沿和第二片2的右边沿相连接,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上边沿围成第一开口61,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下边沿围成第二开口62;置物袋主体能沿第一开口61和第二开口62被撑开形成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置物袋主体能沿其上下两端对折,形成第一片1在内侧、第二片2在外侧的、相互连通的第一储物空间和第二储物空间,第一开口61与第一储物空间相连通,第二开口62与第二储物空间相连通;对折后的第一片1远离第二片2的表面还能形成第一置物空间;第二片2的上下边沿处分别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背带51和第二背带52。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的仅有一个开口的置物袋的设置方式,将置物袋主体设置成两头开口的形状,置物袋主体能够被撑开形成筒状结构,上下两端贯通没有底面,这样,在将置物袋主体沿其上下两端对折后,就形成了第一储物空间和第二储物空间,利用第二片2上下边沿处的第一背带51和第二背带52就能将该多功能置物袋拎起,并通过第一开口61和/或第二开口62将小巧的物品放置在第一储物空间和/或第二储物空间内;而对于超宽超大的物品,则可以将其水平放置在对折后第一片1远离第二片2的表面形成的第一置物空间内,由于第一置物空间左右两端并没有封口,该物品水平放置时其两端可以伸出在置物袋主体之外,从而保证了多功能购物袋既能放置小巧的物品,也能放置超宽超大的物品。
通过第一背带51和第二背带52将该多功能置物袋拎起时,该多功能置物袋可以被当做普通置物袋使用;第一背带51和第二背带52可以被跨在同一侧肩膀上,用来放置超长的棍状物,如图7所示;也可以被分别挎在两侧肩膀上,使第一置物空间位于人体前侧,用来放置桶装水等物,也可以被用来当做婴儿背带,或者两个人分别通过第一背带51和第二背带52合拎一桶水,如图6、8、9所示。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片1和第二片2为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矩形。
第一片1和第二片2可以是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矩形,这样制作成本最低,也容易生产,当然,为了增加时尚感,可以将第一片1和第二片2可以是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梯形或者其他形状,即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上边沿长度小于下边沿长度,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形状是由实际需求和实用效果来决定的,只要能同时满足既能放置小巧的物品,也能放置超宽超大的物品即可。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片1远离第二片2的表面上还连接有第三片3,置物袋主体沿其上下两端对折时第一片1被折叠处为对折线,第三片3设置在第一片1的上边沿与对折线之间,和/或第三片3设置在第一片1的下边沿与对折线之间,第三片3远离对折线的边沿与第一片1围成第三开口63,第三片3的其它边沿与第一片1相连接。
为了增加多功能置物袋的储物空间,放置更多的东西,也为了将储物空间划分清楚,避免物品乱放不容易被找到,在第一片1远离第二片2的表面上还连接有若干个第三片3,这样第三片3和第一片1远离第二片2的表面形成一个个置物口袋,从而可以放置不同的小巧物品,该实施例中,第三片3只有一个开口,开口的朝向与第一开口61或者第二开口62相同,当第三片3设置在第一片1的上边沿与对折线之间时,第三片3的开口与第一开口61相同,当第三片3设置在第一片1的下边沿与对折线之间时,第三片3的开口与第二开口62相同,这样可以避免放置在第三片3和第一片1之间的物品在多功能置物袋被拎起时,由于开口方向不同而掉落。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三片3远离第一片1的表面上还连接有第四片4,第四片4远离对折线的边沿与第三片3之间围成第四开口64,第四片4的其它边沿与第三片3相连接。
类似地,为了放置更多小巧物品,第三片3远离第一片1的表面上还连接有第四片4,从而形成更多小口袋,第四开口64的开口方向与第三开口63一致。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片1远离第二片2的表面上还连接有第三片3,置物袋主体沿其上下两端对折时第一片1被折叠处为对折线,第三片3覆盖了对折线,第三片3靠近第一片1上边沿的边沿与第一片1围成第五开口,第三片3靠近第一片1下边沿的边沿与第一片1围成第六开口,第三片3的其它边沿与第一片1相连接。
当然,第三片3也可以与第一片1远离第二片2的表面形成另一个筒状结构,具有两个开口——第五开口和第六开口,具体情况可按照实际需要设置。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片1的上下边沿处分别设有与第一背带51和第二背带52对应设置的第三背带和第四背带。
为了使多功能储物袋更好拎,在第一片1的上下边沿处增设两条背带,即第三背带和第四背带,这样在手拎或者肩背时,多功能储物袋的整体平衡性更好,手部或者肩部受到的局部压强更好。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开口61、第二开口62处分别设置有魔术贴、磁性贴或通过纽扣、按扣连接。
为了避免物品通过第一开口61、第二开口62掉落,在第一开口61、第二开口62处分别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魔术贴,这样第一开口61和第二开口62能够相对封闭,相对不容易丢东西。当然,第三开口63、第四开口64、第五开口、第六开口等处同样可以设置魔术贴,保证其密封性;
另外,使用磁性贴或者纽扣、按扣连接均可以达到密封的效果。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开口61、第二开口62处分别设置有拉链。
在第一开口61、第二开口62处还可以分别设置拉链,这样第一开口61和第二开口62的密封性更好。当然,第三开口63、第四开口64、第五开口、第六开口等处同样可以视实际情况设置拉链,保证其密封性。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片1远离第二片2的表面一侧上的上下边沿处设置有魔术贴,当然也可以是磁性贴、纽扣、按扣连接的其中一种。
毕竟超宽超大的物品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放置,因此,当第一置物空间不被使用时,第一片1远离第二片2的表面一侧上的上下边沿可以通过魔术贴被粘贴在一起,这样在将多功能储物袋背起时,使多功能储物袋结构更加紧凑,使用更方便,外观更美观。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置物袋主体的材质为布。
布料的置物袋主体耐用环保,还可以清洗,能够反复使用。
实施例二
如图10-11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背带51和第二背带52通过调节扣7相互连接,第一背带51和第二背带52的长度可以通过调节扣7来调节,从而适应不同的使用模式,比如单肩背,双肩背,或者手提手挎等场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多功能置物袋,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材质的置物袋主体,所述置物袋主体包括第一片和第二片,所述第一片的左边沿和所述第二片的左边沿相连接,所述第一片的右边沿和所述第二片的右边沿相连接,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的上边沿围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的下边沿围成第二开口;所述置物袋主体能沿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被撑开形成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置物袋主体能沿其上下两端对折,形成所述第一片在内侧、所述第二片在外侧的、相互连通的第一储物空间和第二储物空间,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储物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储物空间相连通;对折后的所述第一片远离所述第二片的表面还能形成第一置物空间;所述第二片的上下边沿处分别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置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为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矩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置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远离所述第二片的表面上还连接有第三片,所述置物袋主体沿其上下两端对折时所述第一片被折叠处为对折线,所述第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片的上边沿与所述对折线之间,和/或所述第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片的下边沿与所述对折线之间,所述第三片远离所述对折线的边沿与所述第一片围成第三开口,所述第三片的其它边沿与所述第一片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置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片远离所述第一片的表面上还连接有第四片,所述第四片远离所述对折线的边沿与所述第三片之间围成第四开口,所述第四片的其它边沿与所述第三片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置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远离所述第二片的表面上还连接有第三片,所述置物袋主体沿其上下两端对折时所述第一片被折叠处为对折线,所述第三片覆盖了所述对折线,所述第三片靠近所述第一片上边沿的边沿与所述第一片围成第五开口,所述第三片靠近所述第一片下边沿的边沿与所述第一片围成第六开口,所述第三片的其它边沿与所述第一片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置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的上下边沿处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背带和所述第二背带对应设置的第三背带和第四背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置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处分别设置有魔术贴或者磁性贴、纽扣、按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置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处分别设置有拉链。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多功能置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远离所述第二片的表面一侧上的上下边沿处设置有魔术贴或者磁性贴、纽扣、按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置物袋,其特征在于,置物袋主体的材质为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038500.4U CN214072154U (zh) | 2020-12-16 | 2020-12-16 | 多功能置物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038500.4U CN214072154U (zh) | 2020-12-16 | 2020-12-16 | 多功能置物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072154U true CN214072154U (zh) | 2021-08-31 |
Family
ID=77428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038500.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072154U (zh) | 2020-12-16 | 2020-12-16 | 多功能置物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07215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50565A (zh) * | 2020-12-16 | 2021-03-09 | 褚小双 | 多功能置物袋 |
-
2020
- 2020-12-16 CN CN202023038500.4U patent/CN21407215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50565A (zh) * | 2020-12-16 | 2021-03-09 | 褚小双 | 多功能置物袋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510974B2 (en) | Backpack for displaying objects stored within | |
US20170280793A1 (en) | Convertible garment bag | |
CN203555208U (zh) | 可折成随身衣袋的衣服结构 | |
US9295341B2 (en) | Convertible bag and child carrier | |
CN214072154U (zh) | 多功能置物袋 | |
CN206675147U (zh) | 一种多功能包 | |
CN112450565A (zh) | 多功能置物袋 | |
CN207100857U (zh) | 一种三用功能折叠容置包 | |
CN214759570U (zh) | 一种多功能沙滩包 | |
CN210901760U (zh) | 一种可展示民族特色的可变折叠包 | |
CN209915216U (zh) | 一种折叠包 | |
CN211882594U (zh) | 一种多功能帆布手提袋 | |
CN208192427U (zh) | 一种购物袋 | |
CN209883091U (zh) | 便携男士西服 | |
US20160095401A1 (en) | Convertible bag platform | |
CN222603938U (zh) | 一种多用途型包包 | |
TWM589481U (zh) | 箱式折疊多層收納組合 | |
CN206213460U (zh) | 一种可扩容挎包 | |
CN202160700U (zh) | 可变形衣服 | |
CN215531805U (zh) | 围裙 | |
CN217038934U (zh) | 一种便于携带的裤子 | |
CN218337877U (zh) | 可调节提带的多风格折叠包 | |
CN219020416U (zh) | 一种便于携带的旅行袋 | |
CN211354249U (zh) | 一种可折叠活动的包 | |
CN216983971U (zh) | 一种多功能腰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