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80418U - 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80418U
CN213780418U CN202022639111.0U CN202022639111U CN213780418U CN 213780418 U CN213780418 U CN 213780418U CN 202022639111 U CN202022639111 U CN 202022639111U CN 213780418 U CN213780418 U CN 2137804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microns
layer
less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3911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ahongy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ahongy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ahongy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ahongy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3911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804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804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804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其中,显示增效膜包括基材结构层、第一导光层和第二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形成于所述基材结构层上并具有多个呈条状延伸并间隔排布的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为弧形面。所述第二导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光层上并填平所述第一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相异。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可使得显示装置的屏幕在全角度范围内的光强、对比度、色度等都得到增强,扩大可视角度,并且结构简单,易于生产。

Description

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对屏幕显示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需要屏幕显示产品具有超高的分辨率等,而广视角光学膜因其可以显著扩大可视角度而成为高分辨率屏幕的标配。但是现有的广视角光学膜生产要求很高,生产难度较大,国内目前的技术或者一般厂商无法生产出质量较高的广视角光学膜。因此,实用新型一种生产难度较低并且视角扩展效果较好的光学膜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显示增效膜,旨在解决现有的一些光学膜视角扩展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显示增效膜包括基材结构层、第一导光层和第二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形成于所述基材结构层上并具有多个呈条状延伸并间隔排布的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为弧形面。所述第二导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光层上并填平所述第一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相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光结构包括第一导光结构,所述第一导光结构的侧面为凹弧面,顶面为平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光结构还包括第二导光结构,所述第二导光结构的侧面为凹弧面,顶面为弧形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光结构的顶面为凸弧面,所述凸弧面的弧度不小于4微米且不大于10微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顶部的间距小于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底部的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结构的高度不小于8微米且不大于20微米;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顶部的间距不小于5微米且不大于19微米,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底部的间距不小于10微米且不大于35微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光结构还包括第三导光结构,所述第三导光结构为多台阶梯形结构并包括自下而上堆叠设置的第一梯形段、第二梯形段和第三梯形段,所述第二梯形段的侧面为弧形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梯形段的高度不小于2微米且不大于10微米,所述第二梯形段和所述第三梯形段的总高度不小于10微米且不大于20微米;且在所述导光结构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15微米且不大于22微米,所述第二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10微米且不大于21微米,所述第三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5微米且不大于19微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梯形段的高度不小于4微米且不大于7微米,所述第二梯形段和所述第三梯形段的总高度不小于12微米且不大于17微米;且在所述导光结构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17微米且不大于20微米,所述第二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13微米且不大于18微米,所述第三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8微米且不大于13微米。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导光结构的排布方向上,相邻两个导光结构的中心间距不小于22微米且不大于28微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且所述第一导光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的差值不小于0.05且不大于0.4。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导光结构的排布方向上,相邻两个导光结构的中心间距不小于12微米且不大于50微米。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导光结构排布成圆形导光区域,所述第一导光层上设有多个所述圆形导光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层上设有多排所述圆形导光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圆形导光区域呈阵列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显示增效膜的膜边倾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层和所述第二导光层均由紫外固化树脂形成,所述紫外固化树脂的折射率不小于1.35且不大于1.90。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增效膜,所述显示增效膜包括:
基材结构层;
第一导光层,形成于所述基材结构层上并具有多个呈条状延伸并间隔排布的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为弧形面;以及,
第二导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光层上并填平所述第一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相异。
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通过将导光结构的侧面设置为弧形面,当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导光层上的导光结构时,入射到弧形面上的光线可以向各个角度折射,使得显示装置的屏幕在全角度范围内的光强、对比度、色度等都得到了增强,不仅扩大了可视角度,并且还消除了色偏以及增大了显示的频域。并且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结构较为简单,易于生产,成本也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的第一导光层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的第一导光层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的第一导光层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的导光结构一实施例的排布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的导光结构另一实施例的排布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中圆形导光区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中圆形导光区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的仿真数据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仿真数据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显示增效膜 32 第一导光结构 342 第二梯形段
20 基材结构层 33 第二导光结构 343 第三梯形段
30 第一导光层 34 第三导光结构 40 第二导光层
31 导光结构 341 第一梯形段 50 圆形导光区域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显示增效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显示增效膜10包括基材结构层 20、第一导光层30和第二导光层40。其中,基材结构层20用于支撑及保护第一导光层30,基材结构层20本身可导光,其材料可以由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 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two formic acid glycol ester,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COP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能效比光学材料)、COC(copolymers ofcycloolefin,环烯烃类共聚物)、TAC(Triacetyl Cellulose,三醋酸纤维薄膜)、 LR-TAC(Low reflective Triacetyl Cellulose,三醋酸纤维薄膜)、AR-TAC(Anti reflectiveTriacetyl Cellulose,三醋酸纤维薄膜)等材料制成,或者直接将含有低反或防反射层的玻璃、光学器件等作为基材结构层20。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生产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10时,可以配备有单独的基材结构层20进行生产,也可以以显示装置中所存在的一些光学器件为基材结构层20,比如以显示装置中一般都会装有的偏光片、增光膜、扩散膜等直接作为基材,进而与显示装置一起配套生产。
所述第一导光层30形成于所述基材结构层20上,第一导光层30可由折射率不小于1.35且不大于1.90的紫外固化树脂制成,比如折射率为1.35、1.40、 1.45、1.50、1.55、1.60、1.65、1.70、1.80、1.85、1.90等等。第一导光层30 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10的关健结构层,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以显示增效膜10处于水平状态为例(下同),第一导光层30具有多个呈条状延伸并间隔排布的导光结构31,导光结构31自基材结构层20的上表面向上凸出,导光结构31的延伸长度、间隔大小等可以根据所需要的显示增效膜10的尺寸大小、厚度等来确定。所述导光结构31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为弧形面,该弧形面可以为凹弧面,也可以为凸弧面,弧形面的弧度大小可根据导光结构31的整体大小适当取值,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具体的可以根据生产技术、成本等综合因素自行确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导光层30上的导光结构31 时,由于导光结构31的侧面为弧形面,入射到弧形面上的光线可以向各个角度折射,使得显示装置的屏幕在全角度范围内的光强、对比度、色度等都得到了增强,不仅扩大了可视角度,并且还消除了色偏以及增大了显示的频域。
而弧形面对光的折射会导致显示屏幕的正视角的光强、色度、对比度等有所减弱,因此为了避免显示屏幕的正视角的光强、色度、对比度等大幅减弱,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多个导光结构31包括第一导光结构32,所述第一导光结构32的侧面为凹弧面,顶面为平面。可以理解的是,光线穿过第一导光结构32的过程中,部分光线可通过第一导光结构32的侧面向各个角度折射出去,进而对光线进行全角度范围内的扩散。而另外的部分光线可以通过第一导光结构32的顶面直射出去,而不发生折射,有效的避免了正视角的光强、色度、对比度等大幅减弱的情况。
当然,还可以通过调整导光结构31之间的间隙大小,使得光线可以从导光结构31之间的间隙直射出去,进而保证显示屏幕在正视角的显示效果。
在另外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光结构31还包括第二导光结构33,所述第二导光结构33的侧面为凹弧面,顶面为弧形面,可以为凸弧面也可以为凹弧面。需要说明的是,顶面为弧形面时的弧度不宜过大,具有一点弧度的顶面不仅不会对导光结构31的功能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还会带来一些性能上的提升。
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导光结构33的顶面为凸弧面,所述凸弧面的弧度R不小于4微米且不大于10微米,具体的,R可以为 4微米、5微米、6微米、8微米、10微米等等。其中,该凸弧面的圆心位于第二导光结构33的底面中线上。如以下表1所示,具有该第二导光结构33 的显示增效膜10,在应用于显示屏幕上时,显示屏幕在正视角下的光强衰减小于15%。在±30°和±35°角度下的光强度与正视光强相比,光强比大于 80%。在±60°和±65°角度下的光强度与正视光强相比,光强比大于40%。并且在±30°和±35°角度下的对比度光强与正视角对比度光强相比,对比度光强比大于85%。即在增强显示屏幕其它视角的显示效果的同时,保证了正视角的显示效果不会大幅衰减。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094331070000071
表1: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的性能检测数据。
而所述第二导光层40则形成于所述第一导光层30上并填平所述第一导光层30,并且第二导光层40对第一导光层30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第二导光层40同样也可以由折射率不小于1.35且不大于1.90的紫外固化树脂制成,比如折射率为1.35、1.40、1.45、1.50、1.55、1.60、1.65、1.70、1.80、 1.85、1.90等等。但所述第一导光层30与所述第二导光层40的折射率需要相异设置,避免第一导光层和第二导光层融为一体,进而影响到显示增效膜10 的性能。
另外,第二导光层40在填平第一导光层30的同时,还可以经过相应的化学工艺而形成防眩光结构层,进而使得显示增效膜10还具有防眩光功能。也可以直接做成镜面光亮结构,或者根据需要实现的其它功能对第二导光层 40进行相应的处理,仅需不影响到第一导光层30的光扩散即可。
同时基于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10的结构较为简单,使得其生产难度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也较低。在具体生产时,仅需要根据所需要的导光结构31 的形状,制作相应的纹理辊,并通过UV卷对卷压印即可。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10可按照以下工艺步骤进行生产:
S1:根据所述导光结构31的具体形状,提供相应的纹理辊;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好所需要生产的导光结构形状(比如确定为多台阶梯形结构),并根据确定好的导光结构形状制作相应的模具、纹理辊等等,为后续步骤做好生产准备。
S2:采用TrichloroSilane材料并通过CVD技术对所述纹理辊进行防粘及表面钝化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为使得生产出的导光结构31的表面平整度达到光学级水平,可以在压印之前对纹理辊进行特殊的防粘及表面钝化处理。即采用 TrichloroSilane(三氯氢硅)材料并通过CVD(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对纹理辊的表面进行处理。
S3:通过所述纹理辊辊压膜材,得到母膜;
S4:以所述母膜为模具,通过UV卷对卷纳米压印,得一代母膜;
S5:再以所述一代母膜为模具,通过UV卷对卷纳米压印,得到所述第一导光层;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生产的结构纵深比高,在纳米压印之前,需要对一代母膜(软模具)进行预先涂布,即用涂布网纹辊上胶后将一代母膜中的微纳结构填充满UV树脂,得到第一导光层30,然后再和基材压印到一起。
S6:通过UV压印在所述第一导光层30上形成所述第二导光层40;
本步骤中,可以根据需要对第二导光层40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通过处理使得第二导光层形成AG(Anti-GlareGlass)防眩光结构,镜面光亮结构,异形特殊光学功能结构等等。
S7:覆保护膜、模切成品。
因此,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10不仅使得显示装置的屏幕在全角度范围内的光强、对比度、色度等都得到了增强,进而扩大了可视角度,消除了色偏以及增大了显示的频域。并且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且成本较低。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或图3所示,为使得光线能够从导光结构31上的弧形面折射出去,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31的顶部的间距小于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31的底部的间距。即该导光结构31近似梯形结构,使得导光结构31的两个侧面相对倾斜,进而可以折射更多的光线,增强显示屏幕在全角度范围内的显示效果。
其中,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31的顶部的间距L1不小于5微米且不大于19微米,可以为5微米、9微米、15微米、19微米等等。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31的底部的间距L2不小于10微米且不大于35微米,比如 L2为10微米、15微米、20微米、30微米、35微米等等。所述导光结构31 的高度H不小于8微米且不大于20微米,可以为8微米、12微米、16微米、20微米等。
如表1所示的测试统计表,具有该尺寸范围的导光结构31可使得显示屏幕在正视角下的光强衰减小于15%。在±30°和±35°角度下的光强度与正视光强相比,光强比大于80%。在±60°和±65°角度下的光强度与正视光强相比,光强比大于40%。并且在±30°和±35°角度下的对比度光强与正视角对比度光强相比,对比度光强比大于85%。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导光结构31的顶面为平面时,“所述导光结构 31的顶部的间距”指的是该平面的宽度;而当导光结构31的顶面为弧面时,“所述导光结构31的顶部的间距”指的是该弧面与两个侧面的交线的间距(下同)。
同理,当导光结构31的顶面为平面时,“所述导光结构31的高度”指的该平面到底面的平均间距。当导光结构31的顶面为平面且该平面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时,“所述导光结构31的高度”指的该平面到底面的最大间距。当导光结构31的顶面为弧面时,所述导光结构31的高度”指的是该弧面在两个侧面上的交线与底面之间的间距(下同)。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多个导光结构31还包括第三导光结构 34,所述第三导光结构34为多台阶梯形结构并包括自下而上堆叠设置的第一梯形段341、第二梯形段342和第三梯形段343,所述第二梯形段342的侧面为弧形面,该弧形面为凹弧面。
其中,所述第一梯形段341的高度H1不小于2微米且不大于10微米,比如可以为2微米,4微米、6微米、8微米、10微米等。所述第二梯形段342 和所述第三梯形段343的总高度H2不小于10微米且不大于20微米,即H2可以为10微米、12微米、14微米、16微米、18微米、20微米等等。
且在所述导光结构31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梯形段341的底边宽度L3不小于15微米且不大于22微米,例如可以为15微米、17微米、20微米、 22微米等等。所述第二梯形段342的底边宽度L4不小于10微米且不大于21 微米,即L4可以为10微米、12微米、15微米、18微米、21微米等。所述第三梯形段343的底边宽度L5不小于5微米且不大于19微米,可以为5微米、7微米、10微米、14微米、19微米等。
如表1所示的测试统计表,具有以上尺寸范围的导光结构31可使得显示屏幕在正视角下的光强衰减小于15%。在±30°和±35°角度下的光强度与正视光强相比,光强比大于80%。在±60°和±65°角度下的光强度与正视光强相比,光强比大于40%。并且在±30°和±35°角度下的对比度光强与正视角对比度光强相比,对比度光强比大于85%。进而能够观看者在显示屏幕的全角度范围内获得更加生动、明亮的观感体验。
在另外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梯形段341的高度H1不小于4微米且不大于7微米,即H1可以是4微米、5.5微米、6微米、7微米等。所述第二梯形段342和所述第三梯形段343的总高度H2不小于12微米且不大于17微米,比如H2为12微米、13.5微米、15微米、17微米等。且在所述导光结构31 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梯形段341的底边宽度L3不小于17微米且不大于20 微米,所述第二梯形段342的底边宽度L4不小于13微米且不大于18微米,所述第三梯形段343的底边宽度L5不小于8微米且不大于13微米。并且在具有以上尺寸范围的导光结构31的基础上,在所述导光结构31的排布方向上,相邻两个导光结构31的中心间距P1不小于22微米且不大于28微米时,增效效果可以达到较优效果。其中,P1可以为22微米、24微米、26微米、28微米等,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经过模拟仿真,当所述第一导光层30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导光层40的折射率,且所述第一导光层30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导光层40的折射率的差值δn不小于0.05且不大于0.4时,显示增效膜10的增效效果较佳。具体的,差值δn可以为0.05、0.1、0.13、0.135、0.14、 0.145、0.15、0.2、0.25、0.3、0.35、0.4等等。
并且如图10所示,该图为有显示增效膜10和没有显示增效膜10的理论仿真数据以及真实试验的试验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试验数据和仿真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即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10在实际应用时达到了预期的增效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在所述导光结构31的排布方向上,相邻两个导光结构31的中心间距P2不小于12微米且不大于50微米,比如可以为12微米、25微米、35微米、50微米等等,具体的可以根据所需要的显示增效膜10的尺寸大小自行设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及图8所示,多个所述导光结构31排布成圆形导光区域50,所述第一导光层30上设有多个所述圆形导光区域50,该多个圆形导光区域50可以设置成多排,多排圆形导光区域50可以交错分布,比如在列向方向上交错分布。当然,多个圆形导光区域50还可以呈阵列排布,使得显示增效膜10更加容易生产。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导光结构31排布成圆形导光区域50时,不仅使得光线可以从圆形导光区域50向全角度范围内扩散,还使得其它的光线可以从圆形导光区域50之间的间隙直射而出,在提高显示屏幕在其它角度上的显示效果的同时,保证正视角的显示效果,避免正视角的光强、对比度、色度等大幅衰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导光结构31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显示增效膜10的膜边倾斜。比如以显示增效膜10为规则的方向膜片为例,可以根据所应用的显示屏幕或显示装置的大小,使导光结构31的延伸方向相对显示增效膜10的膜边倾斜,倾斜角度在此不做限定,可以为4°、8°、15°、 17°等等,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增效膜10,该显示增效膜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显示装置可以为TFT-LCD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LED(Light Emitting Diode)显示器、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器、CRT(Cathode Ray Tube)显示器、 3D显示器、量子点显示器、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显示器、触摸屏等等,显示装置的分辨率也不限定,本实用新型显示增效膜10可以应用于分辨率从4K至8K等全部分辨率的显示器。
显示增效膜10在显示装置中的组装位置也不限定,一般需要组装在光线的出射的方向上。比如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前盖板和显示模组,显示增效膜10可以直接贴在前盖板上(即直接贴在屏幕上),也可以组装在显示模组和前盖板之间,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材结构层;
第一导光层,形成于所述基材结构层上并具有多个呈条状延伸并间隔排布的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为弧形面;以及,
第二导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光层上并填平所述第一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相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光结构包括第一导光结构,所述第一导光结构的侧面为凹弧面,顶面为平面;和/或,
所述多个导光结构还包括第二导光结构,所述第二导光结构的侧面为凹弧面,顶面为弧形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顶部的间距小于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底部的间距。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结构的高度不小于8微米且不大于20微米;
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顶部的间距不小于5微米且不大于19微米,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底部的间距不小于10微米且不大于35微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光结构还包括第三导光结构,所述第三导光结构为多台阶梯形结构并包括自下而上堆叠设置的第一梯形段、第二梯形段和第三梯形段,所述第二梯形段的侧面为弧形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梯形段的高度不小于4微米且不大于7微米,所述第二梯形段和所述第三梯形段的总高度不小于12微米且不大于17微米;
且在所述导光结构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17微米且不大于20微米,所述第二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13微米且不大于18微米,所述第三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8微米且不大于13微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结构的排布方向上,相邻两个导光结构的中心间距不小于22微米且不大于28微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层和所述第二导光层均由紫外固化树脂形成,所述紫外固化树脂的折射率不小于1.35且不大于1.90;和/或,
所述第一导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且所述第一导光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的差值不小于0.05且不大于0.4。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光结构排布成圆形导光区域,所述第一导光层上设有多个所述圆形导光区域;
所述第一导光层上设有多排所述圆形导光区域,和/或,所述多个圆形导光区域呈阵列排布。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增效膜。
CN202022639111.0U 2020-11-13 2020-11-13 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137804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39111.0U CN213780418U (zh) 2020-11-13 2020-11-13 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39111.0U CN213780418U (zh) 2020-11-13 2020-11-13 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80418U true CN213780418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916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39111.0U Active CN213780418U (zh) 2020-11-13 2020-11-13 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804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47574A (zh) * 2021-11-24 2022-02-15 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工艺制作的显示增效膜开视角膜及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47574A (zh) * 2021-11-24 2022-02-15 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工艺制作的显示增效膜开视角膜及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79475A (zh) 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US7320535B2 (en) Light control film
US20110242686A1 (en) Display device
TWI576625B (zh) 照明裝置及顯示裝置
CN104181633A (zh) 在一基板上形成一凹凸结构的方法与模具制作的方法
CN109270610B (zh) 在基板上形成凹凸结构的方法与模具制作的方法
KR20220004262A (ko) 시야각 광 제어 필름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CN213780418U (zh) 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US20190324282A1 (en) Light deflection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13003272A (ja) 光拡散シート、透過型表示装置
CN112752995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13011667A (ja)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2099622A1 (zh) 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KR20120076816A (ko) 광학 시트, 광학 장치 및 광학 시트의 제조방법
US8598772B2 (en) Flat displ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11747667B2 (en) Light redirecting film, a polarizer and a display comprising the same
US11953738B2 (en) Display
WO2023037651A1 (ja) 光学シート積層体、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14035378B (zh) 显示装置
KR20140145105A (ko)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장치
JP2012242636A (ja) 光拡散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1161973A1 (ja) プリズム層及び表示装置
CN219574539U (zh) 一种显示器件
US20220317359A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CN111221069B (zh) 背光模块及其导光板与应用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