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60178U - 公母接头、连接接头、外设设备、车载连接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公母接头、连接接头、外设设备、车载连接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460178U CN213460178U CN202022509777.4U CN202022509777U CN213460178U CN 213460178 U CN213460178 U CN 213460178U CN 202022509777 U CN202022509777 U CN 202022509777U CN 213460178 U CN213460178 U CN 2134601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vehicle
- connecting cylinder
- female
- ma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公母接头、连接接头、外设设备、车载连接器及车辆,该连接接头包括母接头及公接头,该母接头包括第一连接筒及第一连接针脚,所述第一连接针脚环绕所述第一连接筒的轴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内侧壁上;该公接头包括第二连接筒及第二连接针脚,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针脚环绕所述第二连接筒的轴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外侧壁上,所述公接头的第二连接筒外径的尺寸与所述母接头的第一连接筒内径的尺寸相适应,当所述公接头插接入所述母接头内时,所述第二连接筒伸入所述第一连接筒内,所述第二连接针脚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针脚接触,该连接接头能够在晃动时较好地保证连接的稳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公母接头、连接接头、外设设备、车载连接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与汽车连接的外设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现有的外设设备一般会通过各种含有针脚的公接头,如USB接口、IEEE1394接口、VGA接口及DVI接口等,与汽车上的母接头相连。然而在汽车行进过程中,汽车难免会产生晃动,长时间的晃动会造成外设设备与汽车连接处的接口造成损坏,继而使得外设设备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工作,降低驾驶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公接头、母接头、连接接头、外设设备、车载连接器及具有车载连接器的车辆,该连接接头能够在晃动时较好地保证连接的稳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母接头,包括第一连接筒及第一连接针脚,所述第一连接针脚环绕所述第一连接筒的轴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第一连接针脚形成于所述凹陷部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公接头,包括第二连接筒及第二连接针脚,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针脚环绕所述第二连接筒的轴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外侧壁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连接针脚上形成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由所述第二连接针脚弯折后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针脚的末端形成有自由端,当所述第二连接针脚受到挤压时,所述凸起部发生形变。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一辅助针脚,所述第一辅助针脚不与电器件电性相连,在所述第二连接筒的每个外侧面上,所述第一辅助针脚及所述第二连接针脚的个数的和均相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接头,包括上述的公接头及母接头,所述公接头的第二连接筒外径的尺寸与所述母接头的第一连接筒内径的尺寸相适应,当所述公接头插接入所述母接头内时,所述第二连接筒伸入所述第一连接筒内,所述第二连接针脚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针脚接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连接器,包括上述的母接头,所述车载连接器还包括基座、电路板、及连接接口,所述母接头用于与外设设备相连,所述连接接口用于与车载网络相连,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基座内,所述母接头及所述连接接口均与所述电路板电性相连。
进一步地,在所述基座上还形成有供外设设备伸入的容置凹槽,所述母接头形成于所述容置凹槽内,当所述外设设备与所述车载连接器连接时,所述外设设备的端部伸入所述容置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连接器的基座内形成有空腔,在所述空腔内设置有支撑台,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支撑台上,以使所述电路板的上下表面与基座的内壁之间均形成有间隙。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载连接器,包括上述的公接头,所述车载连接器还包括基座、电路板、及连接接口,所述公接头用于与外设设备相连,所述连接接口用于与车载网络相连,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公接头及所述连接接口均与所述电路板电性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载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外设设备,该外设设备用于与车载连接器相连,其包括上述的公接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外设设备,该外设设备用于与车载连接器相连,其包括上述的母接头。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公接头与母接头连接时,将第二连接筒及第一连接筒设置为插接的形式,同时将第二连接针脚布设于第二连接筒的外侧壁上,第一连接针脚布设于第一连接筒的内侧壁上。在公接头与母接头连接后,当连接接头受到震动时,第一连接筒的内侧壁会对第二连接筒的外侧壁提供支撑力,同时,第二连接针脚与第一连接针脚依靠第二连接筒与第一连接筒之间的压力进行连接,因此,外界的振动不会对第二连接针脚与第一连接针脚造成损伤,保证公接头与母接头之间连接的稳定。通过在外设设备与车载连接器分别设置上述的公接头及母接头,能够在车辆行驶时,有效地保证外设设备与车载连接器连接的稳固。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车载连接器防护盖与基座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基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V-V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基座去除上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去除电路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公接头、母接头、连接接头、外设设备、车载连接器及具有车载连接器的车辆,该连接接头该连接接头能够在晃动时较好地保证连接的稳固。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接头包括母接头10及公接头20,该母接头10包括第一连接筒11及第一连接针脚12,第一连接针脚12环绕第一连接筒11的轴向间隔设置于第一连接筒11的内侧壁上。该公接头20包括第二连接筒21及多个第二连接针脚22,多个第二连接针脚22环绕第二连接筒21的轴向间隔设置于第二连接筒21的外侧壁上,第二连接筒21外径的尺寸与第一连接筒11内径的尺寸相适应,当公接头20插接入母接头10时,第二连接筒21伸入第一连接筒11内,第二连接针脚22与对应的第一连接针脚12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在公接头20与母接头10连接时,将第二连接筒21及第一连接筒11设置为插接的形式,同时将第二连接针脚22布设于第二连接筒21的外侧壁上,第一连接针脚12布设于第一连接筒11的内侧壁上。在公接头20与母接头10连接后,当连接接头受到震动时,第一连接筒11的内侧壁会对第二连接筒21的外侧壁提供支撑力,同时,第二连接针脚22与第一连接针脚12依靠第二连接筒21与第一连接筒11之间的压力进行连接,因此,外界的振动不会对第二连接针脚22与第一连接针脚12造成损伤,保证公接头20与母接头10之间连接的稳定。
进一步地,在第二连接针脚22上形成有凸起部221,该凸起部221由第二连接针脚22弯折后形成,在第二连接针脚22的末端,即朝向第一连接针脚12的一端形成有自由端。从侧面看,该凸起大致呈V型,由于该凸起的存在,当连接接头受到震动而挤压第二连接针脚22时,第二连接针脚22的自由端延伸,第二连接针脚22上的凸起部221发生形变,这能够缓冲震动对连接接头的冲击。
进一步地,在第一连接筒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凹陷部111,上述的第一连接针脚12形成于该凹陷部111内,当第二连接筒21与第一连接筒11结合时,第二连接针脚22伸入凹陷部111内,与第一连接针脚12接触。
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筒21及第一连接筒11的截面可以为矩形,在其它实施例中,该截面也可以为其它形状,如三角形,圆形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针脚22可以为8个针脚,在其它实施例中,其也可以根据需要对针脚的数量进行调整。
更为具体地,在第二连接筒21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一辅助针脚23,第一连接筒11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与第一辅助针脚23相适应的第二辅助针脚13,第一辅助针脚23及第二辅助针脚13均不与电器件电性相连,仅起到辅助作用。
在第二连接筒21的每个外侧面上,第一辅助针脚23及第二连接针脚22的个数的和均相等,这能够保证第二连接筒21的每个外侧面上受力的平衡。以图1所示为例,第二连接筒21的其中两个相对的外侧面上各设置有三个第二连接针脚22,而另外两个相对的外侧面上各设置有一个第二连接针脚22,此时,在这两个仅设置有一个第二连接针脚22的外侧面上,还均设置有两个第一辅助针脚23,以平衡受到的作用力。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车载连接器防护盖与基座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基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V-V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基座去除上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去除电路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连接器30,该车载连接器30可以与外设设备进行连接,该车载连接器30包括基座31、电路板32、用于与外设设备相连的母接头10及用于与车辆相连的连接接口33,电路板32设置于基座31内,母接头10与连接接口33均与电路板32电性相连,该母接头10包括第一连接筒11及多个第一连接针脚12,第一连接针脚12环绕第一连接筒11的轴向间隔设置于第一连接筒11的内侧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接口33可以与车辆的车载网络,如以太网或CAN网络相连,以从车载网络内获取外设设备所需的信息,或将外设设备的信息传递至车载网络内。当外设设备插入母接头10后,母接头10的第一连接筒11能够在外设设备的公接头20外的各个方向对公接头20提供支撑力,以保证连接的稳定。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筒11的截面可以为矩形,在其它实施例中,其截面也可以为三角形,圆形等其它形状,只要与第二连接筒21的形状相适应即可。
进一步地,在第一连接筒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凹陷部111,上述的第一连接针脚12形成于该凹陷部111内,当第二连接筒21与第一连接筒11结合时,第二连接针脚22伸入凹陷部111内,与第一连接针脚12接触。
进一步地,在基座31上还形成有容置凹槽34,母接头10形成于容置凹槽34的底部,当外设设备与车载连接器30连接时,外设设备的端部伸入容置凹槽34内,容置凹槽34能够对外设设备提供支撑。
进一步地,车载连接器30还包括防护盖35,防护盖35伸入容置凹槽34内,并盖设于母接头10上,当车载连接器30未连接外设设备时,防护盖35可以对母接头10进行保护,防止水及灰尘落入母接头10内。防护盖35上还设置有易于拿取的凹孔351.
在基座31内形成有空腔36,在空腔36的上端设置有上盖板361,容置凹槽34形成于上盖板361的上表面,电路板32设置于空腔36内,在空腔36内设置有支撑台362,电路板32固定于支撑台362上,以使电路板32的上下表面与基座31的内壁之间均形成有间隙,保证电路板32的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接头设置于电路板32的侧面,而母接头1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电路板32的板面方向,这能够使得车载连接器30在固定于车辆上时,母接头10竖直向上设置,保证与外设设备连接的稳固。
可以理解地,在上述实施例中,车载连接器30设置有母接头10,而在其它实施例中,车载连接器30上可以设置有公接头20,除此之外,其余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载连接器30,关于该车辆的其它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与车载连接器30连接的外设设备,该外设设备包括上述的公接头20,关于该外设设备的其它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地,外设设备也可以为具有母接头20的外设设备,外设设备上连接接头种类的设置于车载连接器30上连接接头种类的设置相适应,也即,若车载连接器30上为母接头10,则外设设备上需要设置公接头20用以与车载连接器30相连;当车载连接器30上设置有公接头20,则外设设备上需要设置母接头10用以与车载连接器30相连。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母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筒及第一连接针脚,所述第一连接针脚环绕所述第一连接筒的轴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内侧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第一连接针脚形成于所述凹陷部内。
3.一种公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连接筒及第二连接针脚,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针脚环绕所述第二连接筒的轴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外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针脚上形成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由所述第二连接针脚弯折后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针脚的末端形成有自由端,当所述第二连接针脚受到挤压时,所述凸起部发生形变。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一辅助针脚,所述第一辅助针脚不与电器件电性相连,在所述第二连接筒的每个外侧面上,所述第一辅助针脚及所述第二连接针脚的个数的和均相等。
6.一种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母接头及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公接头,所述公接头的第二连接筒外径的尺寸与所述母接头的第一连接筒内径的尺寸相适应,当所述公接头插接入所述母接头内时,所述第二连接筒伸入所述第一连接筒内,所述第二连接针脚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针脚接触。
7.一种车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母接头,所述车载连接器还包括基座、电路板、及连接接口,所述母接头用于与外设设备相连,所述连接接口用于与车载网络相连,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基座内,所述母接头及所述连接接口均与所述电路板电性相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上还形成有供外设设备伸入的容置凹槽,所述母接头形成于所述容置凹槽内,当所述外设设备与所述车载连接器连接时,所述外设设备的端部伸入所述容置凹槽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连接器的基座内形成有空腔,在所述空腔内设置有支撑台,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支撑台上,以使所述电路板的上下表面与基座的内壁之间均形成有空隙。
10.一种车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公接头,所述车载连接器还包括基座、电路板、及连接接口,所述公接头用于与外设设备相连,所述连接接口用于与车载网络相连,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公接头及所述连接接口均与所述电路板电性相连。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连接器。
12.一种外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设设备用于与车载连接器相连,所述外设设备包括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公接头。
13.一种外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设设备用于与车载连接器相连,所述外设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母接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09777.4U CN213460178U (zh) | 2020-11-03 | 2020-11-03 | 公母接头、连接接头、外设设备、车载连接器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09777.4U CN213460178U (zh) | 2020-11-03 | 2020-11-03 | 公母接头、连接接头、外设设备、车载连接器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460178U true CN213460178U (zh) | 2021-06-15 |
Family
ID=76298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509777.4U Active CN213460178U (zh) | 2020-11-03 | 2020-11-03 | 公母接头、连接接头、外设设备、车载连接器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460178U (zh) |
-
2020
- 2020-11-03 CN CN202022509777.4U patent/CN2134601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78841B2 (en) | Connector converter | |
CN207781966U (zh) |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夹持件 | |
EP3618202B1 (en) | Connector converter | |
CN206834410U (zh) | 防水正反插电连接器 | |
CN212517690U (zh) | 连接器、线束及车辆 | |
CN213460178U (zh) | 公母接头、连接接头、外设设备、车载连接器及车辆 | |
CN208674550U (zh) | 一种柔性电路连接装置 | |
CN208539199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932755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298392U (zh) | 柔性软板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3983546U (zh) | 一种通用车载主线路板和车载组合插座 | |
WO2014030903A1 (en) | Connector module | |
CN209676683U (zh) | 一种信息工程用电子通信装置 | |
CN218975860U (zh) | 网络模块 | |
CN214044110U (zh) | 一种扁形防水连接器 | |
CN201230110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211160U (zh) | 插头电连接器、插座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220731882U (zh) | 一种扁平线插接结构 | |
CN219759999U (zh) | 一种半导体鱼眼插针 | |
CN215645160U (zh) | 一种电动车连接器胶壳及电动车连接器 | |
CN215343113U (zh) | 母端金具及板对板母端连接器 | |
CN211295532U (zh) | 一种usb插接座 | |
CN220066253U (zh) | 一种快速推入式密封电连接器 | |
CN220474974U (zh) | 一种配电控制设备连接器 | |
CN214478205U (zh) | 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