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03429U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403429U CN213403429U CN202021975706.7U CN202021975706U CN213403429U CN 213403429 U CN213403429 U CN 213403429U CN 202021975706 U CN202021975706 U CN 202021975706U CN 213403429 U CN213403429 U CN 2134034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oustic
- earphone
- user
- sound
-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和双向电声换能器件,壳体设置成与用户的耳道对接,双向电声换能器件收纳于壳体,并用于将第一电信号转换成第一声信号以传入用户的耳道,双向电声换能器件还用于将经由用户的耳道传出的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二电信号。本申请的耳机中,双向电声换能器件不仅能够实现扬声的目的,还能够经由用户的耳道实现拾音的目的,以实现“一件两用”,进而简化耳机的结构。进一步地,对于普通耳机而言,其扬声器在单体尺寸上明显优于其麦克风,本申请将扬声器用作麦克风以拾取用户的人声,可以改善耳机对人声的拾音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用户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用户会将耳机与手机配合使用,以改善手机中播放诸如音频、视频等内容的听觉效果,并增加使用过程的私密性。在用户使用手机进行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音通话等操作时,可以通过耳机的麦克风采集声音。一般来说,上述声音不会只包含一种纯粹的人声,而是人声、音乐声及各种环境声等的混合声音。但是,手机在实现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音通话等功能的过程中,往往只依赖于上述混合声音中的人声部分,而且还得是用户的人声;除此之外的音乐声、环境声及非用户的语音等,则会影响上述功能的实现效果,进而影响用户的体验好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是提供了一种耳机,旨在改善相关技术中人声的采集效果较差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其中,该耳机包括壳体和双向电声换能器件,壳体设置成与用户的耳道对接,双向电声换能器件收纳于壳体,并用于将第一电信号转换成第一声信号以传入用户的耳道,双向电声换能器件还用于将经由用户的耳道传出的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二电信号。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相关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耳机中,双向电声换能器件不仅能够实现扬声的目的,还能够经由用户的耳道实现拾音的目的,以实现“一件两用”,进而简化耳机的结构。进一步地,对于普通耳机而言,其扬声器在单体尺寸上明显优于其麦克风,本申请将扬声器用作麦克风以拾取用户的人声,可以改善耳机对人声的拾音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耳机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双向电声换能器件处于麦克风状态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双向电声换能器件和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处于麦克风状态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目前,常规耳机的拾音设计,一般是使用单通道或多通道麦克风来接收声音,并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输入到芯片端,芯片再进行多段信号处理,以消除噪声,从而实现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音通话等功能。一般来说,麦克风的数量和尺寸决定了其拾音效果,数量越多,尺寸越大,拾音效果则越好。但是,耳机的体积一般较小,制约了麦克风的摆放数量和单体尺寸大小。为此,本申请提供了如下实施例。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及音乐播放器等具有视听功能的便携装置。例如:对于手机而言,其一般可以支持音频、视频等内容的输入和/或输出,也可以支持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音通话等功能,从而便于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此时,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扬声器11和麦克风12。其中,扬声器11主要用于将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以使得用户能够听到电子设备10播放的音频、视频等内容。而麦克风12则主要用于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一方面可以用于采集环境声,以对扬声器11的音效进行优化,从而改善用户的听觉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用于采集用户的语音(其中可能夹杂着各种噪声),以便于实现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音通话等功能。此时,扬声器11可以是电动式、电容式、电磁式、压电式等类型中的任意一种,具体可以是动圈式扬声器。麦克风12可以是电动式、电容式、压电式、碳粒式、半导体式等类型中的任意一种,具体可以是驻极体式麦克风或硅式麦克风。
进一步地,在办公室、地铁、公交等公共场所,或者在游戏、跑步、登山等应用场景,或者其它情况下,用户可能会通过物理插接、蓝牙连接等方式使得耳机20与电子设备10配合使用,以改善电子设备10播放诸如音频、视频等内容的听觉效果,并增加上述使用过程的私密性。在此过程中,用户可能还需要进行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音通话等操作。此时,如果耳机20不自带通话功能,那么用户就需要取下耳机20或者断开耳机20与电子设备10之间的连接(例如物理插接、蓝牙连接等),以使用电子设备10的扬声器11和麦克风12完成上述操作,整个过程将会显得很繁琐,而不便捷。而如果耳机20自带通话功能,那么用户一般会使用耳机20自带的麦克风采集声音以完成上述操作。
一般来说,上述声音不会只包含一种纯粹的人声,而是人声、音乐声及各种环境声等的混合声音。但是,电子设备10在实现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音通话等功能的过程中,往往只依赖于上述混合声音中的人声部分,而且还得是用户的人声;除此之外的音乐声、环境声及非用户的语音等,则会影响上述功能的实现效果,进而影响用户的体验好感度。显然,这样就对耳机20的拾音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是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仅可以利用耳机20的麦克风采集声音,还可以利用耳机20的扬声器采集声音,也可以使得耳机20的麦克风与扬声器组成拾音阵列,从而提高耳机20拾音能力,也即是改善耳机20的拾音效果,进而增加电子设备10进行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音通话等操作的可靠性。
下面就耳机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示例性说明:
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耳机20可以包括壳体21、电路板22和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其中,电路板22和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均可以收纳于壳体21。例如:壳体21形成有容纳腔100,容纳腔100使得壳体21具有收纳功能。
壳体21设置成能够与用户的耳道对接,以便于用户使用耳机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壳体2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部211和第二壳体部212,第一壳体部211与第二壳体部212连接。其中,第一壳体部211与第二壳体部212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焊接、螺纹连接等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进行组装。如此设置,第一壳体部211与第二壳体部211可以为腔体结构,两者连接之后即可形成容纳腔100。此时,第一壳体部211设置成可插置于用户的外耳道的结构,也即是耳机20可以为耳塞式耳机,以便于耳机20与用户的耳道对接。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耳机20还可以包括耳塞213,耳塞213具体可以套设于第一壳体部211,例如两者通过胶接的方式进行组装。其中,耳塞213可以由橡胶或聚氨酯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此时,耳塞213设置成可插置于用户的外耳道的结构,也即是耳机20可以为入耳式耳机,以便于耳机20与用户的耳道对接。除此之外,由于耳塞213具有弹性,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不仅能够改善用户佩戴耳机20的舒适度;还能够在用户配合耳机20之后,使得耳塞213与用户的外耳道良好地贴合,以增加两者之间的密闭性,从而增加耳机20的使用效果。在其它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20还可以是头戴式耳机、耳挂式耳机、后挂式耳机等,其具体结构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之内,此处不再详述。
进一步地,壳体21还开设有传声孔214,传声孔214具体可以开设于第一壳体部211。其中,传声孔214对应于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并用于与用户的耳道连通。换句话说,传声孔214主要是在用户佩戴耳机20时,用于实现耳机20的内部空间(主要是后文中提及的前音腔101)与用户的耳道之间的连通,从而便于声音的传播。对于耳塞式耳机而言,传声孔214可以阵列式排布于第一壳体部211,以增加传声孔214的面积。对于入耳式耳机而言,传声孔214的直径一般可以较大(相较于耳塞式耳机),且传声孔214处一般可以设置有网格状的格挡(如图3中未示出),以实现耳机20的防水防尘等需求。
电路板22上一般集成设置有各种诸如电阻、电容、电感等电子元件及其构成的电路,以使得耳机20具有解码和/或编码等能力,从而便于实现耳机20与电子设备10之间的交互。本申请实施例中,电路板22上还可以设置电子滤波器221,其具体作用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的描述。换句话说,耳机20还包括电子滤波器221。
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可以与电路板22连接,以便于接收第一电信号,并将第一电信号转换成第一声信号以传入用户的耳道,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听到电子设备10播放的音频、视频等内容。此时,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可以简单地看作扬声器。因此,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可以是电动式、电容式、电磁式、压电式等扬声器类型中的任意一种。与相关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不仅可以将第一电信号转换成第一声信号,还可以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两个转换过程也可以同时进行。换句话说,在用户使用耳机20的过程中,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除了实现上述扬声器的作用之外,还可以在需要进行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音通话等操作时,用于将经由用户的耳道传出的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二电信号。此时,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可以简单地看作麦克风。如此设置,对于一般的普通耳机而言,其扬声器在单体尺寸上明显优于其麦克风。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将扬声器用作麦克风,可以改善耳机20的拾音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或图3所示,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在设置于容纳腔100时,将容纳腔100间隔成前音腔101和后音腔102。其中,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设置于第二壳体部212,并与第二壳体部212围设成后音腔102。由于第一壳体部211与第二壳体部212连接,使得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与第一壳体部211围设成前音腔101。此时,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的声学面朝向前音腔101,传声孔214具体开设于第一壳体部211与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的声学面相对的顶壁(图中未标注),以使得传声孔214与前音腔101连通。进一步地,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可以包括永磁体231、线圈232和振膜233。其中,永磁体231和线圈232中的一者与壳体21相对固定,另一者与振膜233相对固定。本申请实施例以永磁体231与壳体21相对固定,线圈232与振膜233相对固定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进一步地,线圈232套设于永磁体231,并与电路板22连接。振膜233朝向前音腔101且靠近传声孔214,永磁体231和线圈232位于后音腔102且远离传声孔214。其中,振膜233所在的面可以简单地看作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的声学面。
一方面,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作为扬声器的工作过程:在线圈232接收到电路板22的电信号之后,线圈232中产生变化的磁场,该变化的磁场使得线圈232与永磁体231发生磁力作用,以使得振膜233振动而在介质(例如空气)中形成声波,也即是将第一电信号转换成第一声信号,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听到电子设备10播放的音频、视频等内容。另一方面,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作为麦克风的工作过程:在用户进行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音通话等操作的过程中,用户的语音作为第二声信号(可以简单地看作是在空气介质中传播的声波)可以经由用户的耳道传播至耳机20,并进一步经由传声孔214而作用于振膜233,以使得振膜233振动,在振膜233振动的过程中,振膜233带动线圈232切割永磁体231的磁场线而产生第二电信号,也即是将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二电信号,从而使得耳机20能够采集用户的语音,进而实现上述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在上述两个工作过程之间的切换,可以通过非物理按键的方式实现。例如:在用户使用电子设备10及耳机20听音乐的过程中,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的工作状态为扬声器;在此使用过程中,若电子设备10上显示有电话接入,则用户可以滑动电子设备10上的“接听”图标而进入语音通话;与此同时,上述滑动操作所生成的控制指令可以作用于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以使得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的工作状态由扬声器切换为麦克风,从而拾取用户的语音;在用户滑动电子设备10上的“挂断”图标而结束上述语音通话或对方结束语音通话之后,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的工作状态又切换回扬声器。进一步地,在电子设备10上显示有电话接入时,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的输出功率可以降低,也即是耳机20的音量可以降低,以对用户进行提醒。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在耳机20上设置物理按键(例如可按压的按钮)的方式实现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的工作状态在扬声器与麦克风之间的切换。
进一步地,耳机20还可以包括第一声学滤波器24。其中,第一声学滤波器24收纳于壳体21(具体可以是前音腔101),并主要是用于使得经用户的耳道传出的第二声信号产生声学共振,以修正第二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因用户的耳道的形状而引起的中高频信号损失,从而改善耳机20的拾音效果。此时,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还用于将经声学共振之后的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二电信号。其中,第一声学滤波器24可以设置有缝隙和/或通孔,以便于改变声波在壳体21内的传播路径,从而使得声波产生声学共振。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声学滤波器24为开设有多个通孔的挡板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声学滤波器24位于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与传声孔214之间,也即是第一声学滤波器24设置于前音腔101。如此设置,以在用户的语音所形成的声波经由用户的耳道及传声孔214的传播而作用于振膜233之前,声波先通过第一声学滤波器24的缝隙和/或通孔等结构而产生声学共振,以达到修正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因用户的耳道的形状而引起的中高频信号损失的目的,得到修正的声波随后再作用于振膜233,从而实现改善耳机20的拾音效果的目的。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20还可以包括第二声学滤波器25。其中,第二声学滤波器25可以设置有缝隙和/或通孔,并收纳于后音腔102。作为示例性地,第二声学滤波器25可以为设置有多个通孔的挡板,电路板22和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则可以固定在第二声学滤波器25上。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当第二声信号经由用户的耳道、传声孔214、第一声学滤波器24而作用于振膜233的过程中,振膜233振动同样会引起后音腔102的气压的变化。其中,第二声学滤波器25主要是用于影响上述气压的变化过程(例如难易程度、幅值大小等),进而与第一声学滤波器24配合以对第二声信号产生声学共振,进而进一步改善耳机20的拾音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声学滤波器24和第二声学滤波器25的大小、形状及材质等参数,尤其是其中缝隙和/或通孔等结构的具体构造,可以根据实际的声学共振需求进行合理的参数设计,并可以进行合理的参数优化,在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地,由于第二声信号的中高频信号的损失程度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可能存在差异,使得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将经声学共振之后的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的第二电信号与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直接将第二声信号转成的第二电信号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其中,在中高频信号的损失程度较小的应用场景中,可以简单地视作相同;而在中高频信号的损失程度较大的应用场景中,则可以认为不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仅可以在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二电信号之前通过第一声学滤波器24(及第二声学滤波器25)使得第二声信号(也即是用户的语音所形成的声波)产生声学共振,还可以在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二电信号之后通过电子滤波器221进行滤波处理。具体地,如图4所示,电子滤波器221用于在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将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二电信号之后,对第二电信号中的低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修正第二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因用户的耳道的形状而引起的低频信号损失,从而改善耳机20的拾音效果。如此设置,通过第一声学滤波器24(及第二声学滤波器25)和电子滤波器211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现改善耳机20的拾音效果的目的。其中,耳机20对上述电信号进行算法处理的具体方式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地,低频信号对应于频率范围在40-500Hz的声音,中频信号对应于频率范围在500-2560Hz内的声音,高频信号对应于频率大于2560Hz的声音。其中,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低频信号损失主要出现在400Hz以下的频段,中高频信号损失主要出现在800-3000Hz的频段。
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耳机20还包括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6,其与电路板22连接。其中,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6可以收纳于前音腔101,并位于传声孔214与第一声学滤波器24之间。进一步地,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6主要是用于将经由用户的耳道传出的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三电信号,以配合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组成拾音阵列。此时,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6可以简单地看作麦克风。进一步地,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并可以为驻极体式麦克风或硅式麦克风,其具体结构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之内,此处亦不再详述。作为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6的数量为两个。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6将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三电信号之后,同样可以采用一电子滤波器对第三电信号中的低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修正第二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因用户的耳道的形状而引起的低频信号损失,从而改善耳机20的拾音效果。
如图6所示,在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的工作状态为麦克风时,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采集经由用户的耳道传播并经第一声学滤波器24(及第二声学滤波器25)产生声学共振之后的声波;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6则作为麦克风而直接采集经由用户的耳道传播的声波。此时,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与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6组成拾音阵列,相当于增加了耳机20中麦克风的数量,以便于提高耳机20拾音能力,也即是改善耳机20的拾音效果,从而增加电子设备10进行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音通话等操作的可靠性。其中,耳机20对上述电信号进行算法处理的具体方式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熟知,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由于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在单体尺寸上明显优于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6,可以增加相应的电信号的信噪比,两者组成拾音阵列之后能够显著改善耳机20的拾音效果。此时,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可以简单地看作主麦克风,而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6则可以简单地看作副麦克风。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或相似,请参照上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耳机20还可以包括耳柄27,耳柄27固定连接壳体21(具体可以为第二壳体部212)。其中,耳柄27内可以收容有电池等结构件(图7中未示出),电池可以与电路板22连接,以为耳机20供能。
进一步地,耳机20还可以包括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8,其与电路板22连接。其中,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7主要是用于将用户所在环境的第三声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如此设置,以在双向电声换能器件23的工作状态为扬声器时,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8作为麦克风而采集用户所在环境的声波,也即是将第三声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以便于耳机20进行降噪处理,从而改善用户的听觉效果。此时,耳机20可以简单地看作降噪耳机。进一步地,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8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并可以为驻极体式麦克风或硅式麦克风,其具体结构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之内,此处亦不再详述。作为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8的数量为一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8可以设置于后音腔102。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8可以设置于耳柄27。此时,耳机20上相应的位置设有拾音孔(例如图7中所示的拾音孔281),以便于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28经由拾音孔281采集用户所在环境的声音。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或相似,请参照上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壳体和双向电声换能器件,所述壳体设置成与用户的耳道对接,所述双向电声换能器件收纳于所述壳体,并用于将第一电信号转换成第一声信号以传入用户的耳道,所述双向电声换能器件还用于将经由用户的耳道传出的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二电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第一声学滤波器,所述第一声学滤波器收纳于所述壳体,并用于使得经用户的耳道传出的所述第二声信号产生声学共振,所述双向电声换能器件用于将经声学共振之后的所述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二电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双向电声换能器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并将所述容纳腔间隔成前音腔和后音腔,所述第一声学滤波器收纳于所述前音腔;所述耳机还包括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所述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收纳于所述前音腔,并用于将经由用户的耳道传出的所述第二声信号转换成第三电信号,以配合所述双向电声换能器件组成拾音阵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传声孔,所述传声孔与所述前音腔连通,所述第一声学滤波器位于所述传声孔与所述双向电声换能器件之间,所述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位于所述传声孔与所述第一声学滤波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第二声学滤波器,所述第二声学滤波器收纳于所述后音腔,并用于与所述第一声学滤波器配合以对所述第二声信号产生声学共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声学滤波器设有缝隙和/或通孔;所述第二声学滤波器设有缝隙和/或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所述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用于将用户所在环境的第三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所述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设置于所述后音腔;或者,所述耳机还包括耳柄,所述耳柄固定连接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设置于所述耳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电声换能器件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和/或,所述第二单向电声换能器件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电声换能器件包括永磁体、线圈和振膜,所述永磁体和所述线圈中的一者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另一者与所述振膜相对固定,所述线圈套设于所述永磁体,所述振膜朝向所述前音腔且靠近所述传声孔,所述永磁体和所述线圈位于所述后音腔且远离所述传声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电子滤波器,所述电子滤波器用于在所述双向电声换能器件将所述第二声信号转换成所述第二电信号之后,对所述第二电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975706.7U CN213403429U (zh) | 2020-09-10 | 2020-09-10 | 一种耳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975706.7U CN213403429U (zh) | 2020-09-10 | 2020-09-10 | 一种耳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403429U true CN213403429U (zh) | 2021-06-08 |
Family
ID=76216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975706.7U Active CN213403429U (zh) | 2020-09-10 | 2020-09-10 | 一种耳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40342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15486A1 (zh) * | 2021-08-11 | 2023-02-16 |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传声器 |
-
2020
- 2020-09-10 CN CN202021975706.7U patent/CN21340342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15486A1 (zh) * | 2021-08-11 | 2023-02-16 |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传声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036560A1 (zh) | 无线耳机 | |
US8014553B2 (en) | Ear-mounted transducer and ear-device | |
US7548617B2 (en) | Bluetooth earphone | |
US8718295B2 (en) | Headset assembly with recording function for communication | |
JP2010527541A (ja) | 周囲雑音減少機能を備えた通信装置 | |
JP2010147982A (ja) | リモコン付きステレオイヤホンマイク | |
CN113016194B (zh) | 耳机、耳机控制方法及系统 | |
US20200090636A1 (en) | In-ear microphone with active noise control | |
CN106454574A (zh) | 耳塞式耳机麦克风模块 | |
GB2510354A (en) | ANC-enabled earphones with ANC processing performed by host device | |
CN112261538A (zh) | 一种应用于耳机的扩声装置 | |
JP5209828B1 (ja) | イヤホン | |
CN213403429U (zh) | 一种耳机 | |
CN113992223A (zh) | 一种基于麦克风阵列降噪的机内通话系统 | |
CN112188336A (zh) | 耳机麦克风 | |
CN110708629A (zh) | 蓝牙耳机 | |
CN213462193U (zh) | 磁吸式话务耳机 | |
TWM507624U (zh) | 音域切換耳機 | |
CN211930858U (zh) | 一种真无线立体声耳机 | |
CN212519077U (zh) | 电子设备 | |
CN210745508U (zh) | 蓝牙耳机 | |
JP3246057U (ja) | 骨伝導イヤホン | |
KR200216321Y1 (ko) | 마이크겸용 이어폰 | |
JP2014030248A (ja) | 音声処理装置 | |
CN215729150U (zh) | 带助听功能的眼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