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48827U - 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48827U CN212948827U CN202021659850.XU CN202021659850U CN212948827U CN 212948827 U CN212948827 U CN 212948827U CN 202021659850 U CN202021659850 U CN 202021659850U CN 212948827 U CN212948827 U CN 2129488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jection molding
- power source
- moving module
- forming die
- coo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5000017166 Bambusa arundinace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5000017491 Bambusa tuld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41001330002 Bambuseae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5000015334 Phyllostachys viridi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425 bamboo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2 cross lin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31 large scale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37 moulding (plasti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29 step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包括模塑件成型模块,移动模块,所述模塑件成型模块与移动模块固定连接;所述模塑件成型模块包括注塑件成型模具,注塑机构,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冷却机构,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与移动模块固定连接,所述注塑机构设置在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的一侧,其向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上注入熔融状态的塑料,所述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设置在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的正上方,其在注塑件成型模具上做上下向的往复运动,所述冷却机构设置在注塑件成型模具的下方;通过本方案,实现了将模塑件的注塑成型流程以及成品模塑件的转移进行完全集成的技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塑件注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模塑件制造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
背景技术
注塑是一种工业产品生产造型的方法。产品通常使用橡胶注塑和塑料注塑。注塑还可分注塑成型模压法和压铸法。
注射成型机(简称注射机或注塑机)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注射成型是通过注塑机和模具来实现的。
随着塑料制品的日益增多和应用,热固性塑料获得了新的发展,热固性塑料注塑工艺更是成为一种高速化、自动化和大型化为特征的成型效率高的成型工艺。
由于热固性塑料的特殊性质,其成型工艺与热塑性塑料存在明显差异,在热固性塑料注塑成型的三个阶段中,固化阶段关系到制品的成型质量,是注塑工艺优良与否的直接体现。
传统的热固性塑料注塑机在成型周期的固化阶段需要对模具加热,以满足热固性塑料交联固化的温度要求,因而需要添加额外的设备,提高了模具的设计难度,增加了生产成本。
现有技术中,在对模塑件进行注塑完成之后需要脱模,以及对成型的模塑件进行移动等流程,而目前针对前文所述的流程都是分步并且使用不同的设备实现的。也就是说,目前尚无任何设备能够实现一台设备就对前文所述的流程进行技术集成。针对这一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通过设备集成的方法,借以解决前文所述的技术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模塑件在注塑开始到注塑成型的过程中不能对注塑流程以及成品模塑件的转移进行集成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注塑件成型模具,注塑机构,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冷却机构,移动模块等结构,实现了将模塑件的注塑成型流程以及成品模塑件的转移进行完全集成的技术。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可以有效实现将模塑件的注塑成型流程以及成品模塑件的转移进行完全集成的技术。
为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包括模塑件成型模块,移动模块,所述模塑件成型模块与移动模块固定连接;
所述模塑件成型模块包括注塑件成型模具,注塑机构,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冷却机构,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与移动模块固定连接,所述注塑机构设置在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的一侧,其用于向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上注入熔融状态的塑料,所述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设置在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的正上方,其在注塑件成型模具上做上下往复运动,所述冷却机构设置在注塑件成型模具的下方。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包括模体,成型模塑件翻转构件,第一动力源,所述模体为内部光滑的槽型结构,其边缘位置与移动模块固定连接,所述成型模塑件翻转构件放置在所述模体的凹槽内,其一端与模体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动力源的动力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源固定在所述模体的外侧壁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注塑机构包括注塑筒,注塑嘴,活塞,推杆,第二动力源,所述注塑筒固定设置在所述模体上,其一端与漏斗状的注塑嘴连通,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动力源,所述活塞与注塑筒的内腔滑动连接,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活塞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动力源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注塑筒上设置有一个与其内腔连通的进料漏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包括挤压部,第一伸缩杆,第三动力源,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一端与挤压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动力源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动力源固定设置在移动模块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导热部,冷却部,所述导热部设置在所述模体的下侧面上,其与冷却部连接,所述冷却部设置在所述导热部的下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导热部包括箱体,若干导热柱,隔板,接口,所述箱体设置在模体的下侧面上,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腔并形成U字形的通道结构,所述导热柱均布设置在箱体的内腔,所述接口具有至少两个,其设置在通道的两端,其与所述箱体的内腔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冷却部包括冷却箱,管路,所述冷却箱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下方,所述管路的一端与冷却箱连通,另一端与箱体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管路具有冷液管,热液管,所述热液管上设置有第四动力源,所述冷液管,热液管的一端皆与冷却箱连通,另一端皆与箱体连通并使得箱体,冷却箱形成回路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移动模块包括平台,水平移动模块,第五动力源,竖直移动模块,第六动力源,所述水平移动模块的一端与第五动力源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其驱动所述水平移动模块在平台上水平运动,另一端与第六动力源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动力源的动力输出端与竖直移动模块固定连接,其驱动所述竖直移动模块在水平移动模块上竖直移动,所述竖直移动模块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模塑件成型模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注塑件成型模具,注塑机构,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冷却机构,移动模块等结构,实现了将模塑件的注塑成型流程以及成品模塑件的转移进行完全集成的技术。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塑件成型模块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注塑件成型模具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机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机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模块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模塑件成型模块,2-移动模块,11-注塑件成型模具,12-注塑机构,13-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14-冷却机构,21-平台,22-水平移动模块,23-第五动力源,24-竖直移动模块,25-第六动力源,111-模体,112-成型模塑件翻转构件,113-第一动力源,121-注塑筒,122-注塑嘴,123-活塞,124-推杆,125-第二动力源,126-进料漏斗,131-挤压部,132-第一伸缩杆,133-第三动力源,141-导热部,142-冷却部,1411-箱体,1412-导热柱,1413-隔板,1414-接口,1421-冷却箱,1422-管路,1423-第四动力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详细、准确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垂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之间绝对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垂直”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而言更加垂直,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结合图1~7所示;
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包括模塑件成型模块1,移动模块2,所述模塑件成型模块1与移动模块2固定连接;
所述模塑件成型模块1包括注塑件成型模具11,注塑机构12,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13,冷却机构14,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11与移动模块2固定连接,所述注塑机构12设置在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11的一侧,其向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11上注入熔融状态的塑料,所述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13设置在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11的正上方,其在注塑件成型模具11上做上下向的往复运动,所述冷却机构14设置在注塑件成型模具11的下方。
为了更清晰和明确的阐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采用将模塑件成型模块1设置在移动模块2上的方法,实现了将模塑件注塑成型以及对成型模塑件进行移动取走的技术。
为了进一步更清晰和明确的阐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注塑件成型模具11,注塑机构12,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13,冷却机构14等结构,实现了对模塑件注塑过程中的各个流程进行进一步集成的技术,同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注塑件成型模具11,注塑机构12,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13,冷却机构14等结构,有效保证了在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模塑件注塑制造时的制造效率。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11包括模体111,成型模塑件翻转构件112,第一动力源113,所述模体111为内部光滑的槽型结构,其边缘位置与移动模块2固定连接,所述成型模塑件翻转构件112放置在所述模体111的凹槽内,其一端与模体11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动力源113的动力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源113固定在所述模体111的外侧壁上。
为了更清晰和明确的阐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模体111上设置成型模塑件翻转构件112的方法,实现了在模塑件成型之后,可以通过不翻转模体111的方法将成型模塑件从模体111上取下的技术,同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第一动力源113驱动成型模塑件翻转构件112转动进而实现了将成型模塑件从模体111上取下的技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第一动力源113驱动成型模塑件翻转构件112转动的方法,有效保证了成型模塑件在从模体111上取下时不存在直接翻转取下模塑件的方法中可能导致成型模塑件被损坏的技术缺陷。
为了进一步更清晰和明确的阐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成型模塑件翻转构件112包括若干模塑件夹持块,转动框架,所述模塑件夹持块设置在所述转动框架上,所述转动框架的一端与模体111的侧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动力源113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采用这一设计,有效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较为快捷的将成型模塑件进行取下的技术。
需要特别和明确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动力源113为步进电机或者减速电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注塑机构12包括注塑筒121,注塑嘴122,活塞123,推杆124,第二动力源125,所述注塑筒121固定设置在所述模体111上,其一端与漏斗状的注塑嘴122连通,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动力源125,所述活塞123与注塑筒121的内腔滑动连接,所述推杆124的一端与活塞12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动力源125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
为了更清晰和明确的阐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注塑筒121,注塑嘴122,活塞123,推杆124,第二动力源125等结构,采用第二动力源125驱动推杆124推动活塞123在注塑筒121内做往复式活塞123运动的方法,实现了将注塑筒121内存放的熔融状态的塑料从注塑嘴122上流入模体111的凹槽中的技术。
需要特别和明确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动力源125为液压泵,那么所述的推杆124就为液压杆。
需要特别和明确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动力源125为空压机,那么所述的推杆124就为气缸。
需要特别和明确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动力源125为伺服电机,那么所述的推杆124就为电推杆124。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注塑筒121上设置有一个与其内壁连通的进料漏斗126。
为了更清晰和明确的阐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个注塑筒121连通的进料漏斗126,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进行重复的模塑件制造流程,有效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13包括挤压部131,第一伸缩杆132,第三动力源133,所述第一伸缩杆132的一端与挤压部1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动力源133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动力源133固定设置在移动模块2上。
为了更清晰和明确的阐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13通过设置挤压部131,第一伸缩杆132,第三动力源133等结构,并且利用第三动力源133驱动第一伸缩杆132带动挤压部131升降的方法,实现了将模塑件快速挤压成型的技术。
需要特别和明确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动力源133为液压泵,那么所述的第一伸缩杆132就为液压杆。
需要特别和明确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动力源133为空压机,那么所述的第一伸缩杆132就为气缸。
需要特别和明确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动力源133为伺服电机,那么所述的第一伸缩杆132就为电推杆124。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冷却机构14包括导热部141,冷却部142,所述导热部141设置在所述模体111的下侧面上,其与冷却部142连通,所述冷却部142设置在所述导热部141的下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导热部141包括箱体1411,若干导热柱1412,隔板1413,接口1414,所述箱体1411设置在模体111的下侧面上,所述隔板1413设置在所述箱体1411的内腔并形成U字形的通道结构,所述导热柱1412均布设置在箱体1411的内腔,所述接口1414具有至少两个,其设置在通道的两端,其与所述箱体1411的内腔连通。
为了更清晰和明确的阐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隔板沿箱体内腔的长边方向设置在箱体内形成U形通道结构,U形通路结构两开口端分别与冷液管和热液管连通,进而使得冷却液在箱体中能够充分流动并且将箱体上方的模体中的热量带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冷却部142包括冷却箱1421,管路1422,所述冷却箱1421设置在所述箱体1411的下方,所述管路1422的一端与冷却箱1421连通,另一端与箱体1411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管路1422具有冷液管,热液管,所述热液管上设置有第四动力源1423,所述冷液管,热液管的一端皆与冷却箱1421连通,另一端皆与箱体1411连通并使得箱体1411,冷却箱1421形成回路结构。
为了更清晰和明确的阐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却机构14通过设置导热部141,冷却部142等结构,有效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较为快速的对经过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13挤压初次成型的模塑件进行冷却成型的技术。
为了进一步更清晰和明确的阐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运用冷液管,热液管将箱体,冷却箱连通并形成回路,进一步地使用设置在冷液管上的动力泵将冷却箱中的冷却液泵送至箱体中,进一步地,冷却液在箱体中流动并将模体上的热量吸走,进一步地,吸收热量之后的冷却液经过热液管回流至冷却箱中,进一步地,实现对模体进行冷却的技术。
需要特别明确和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四动力源1423为普通电机,其主要作用为向导热部141中泵送冷却部142中储存的冷却液。
需要特别和说明的是,为了能使冷却箱达到冷却效果,在本实用新型所用的冷却箱的外壁上安装有一个风扇,风扇对箱中液体进行冷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移动模块2包括平台21,水平移动模块22,第五动力源23,竖直移动模块24,第六动力源25,所述水平移动模块22的一端与第五动力源23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其驱动所述水平移动模块22在平台21上水平运动,另一端与第六动力源25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动力源25的动力输出端与竖直移动模块24固定连接,其驱动所述竖直移动模块24在水平移动模块22上竖直移动,所述竖直移动模块2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模塑件成型模块1。
为了更清晰和明确的阐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模块2通过设置水平移动模块22,第五动力源23,竖直移动模块24,第六动力源25等结构,有效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在能够对设置在竖直移动模块24上的模塑件成型模块1进行水平向和竖直向移动的技术。
为了更清晰和明确的阐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模块的具体工作原理为,首先,第五动力源驱动水平移动模块沿平台运动,进一步地,与水平移动模块相连接的第六动力源以及竖直移动模块一起做水平运动,进一步地,待竖直移动模块在水平移动模块的带动下运动至指定位置之后,第六动力源开启并驱动竖直移动模块做竖直向的运动,最终,设置在竖直移动单元上的模塑件成型模块进行模塑件制造或者成型模塑件的移动。
需要特别明确和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五动力源23、第六动力源25均为伺服电机。
需要特别明确和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水平移动模块为通过伺服电机驱动的四轮小车。采用四轮小车作为水平移动模块的优点是便于移动同时操作简单。
需要特别明确和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竖直移动模块的具体结构为竖直向的直齿和齿轮传动结构,采用这一结构的优点是,能够通过伺服电机对竖直移动距离进行精准传动和控制。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为:首先,按照前文所述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安装,进一步地,运用移动模块2的第五动力源23以及第六动力源25将模塑件成型模块1调整至能够适宜存放成型模塑件的位置,进一步地,第三动力源133驱动第一伸缩杆132推动挤压部131向下运动并与模体111之间形成模塑件成型空间,进一步地,第二动力源125驱动推杆124推动活塞123在注塑筒121内做往复式活塞123运动,进一步地,熔融状态的塑料从注塑嘴122上流入挤压部131与模体111之间形成的模塑件成型空间内,进一步地,第四动力源1423将冷却部142中的冷却液泵送至导热部141中,进一步地,冷却液在导热部141中流动并将模体111上产生的热量导出,进一步地,模塑件冷却成型,进一步地,挤压部131缩回并且模塑件完成脱模,进一步地,成型模塑件翻转构件112将成型模塑件转移至模体111外,进一步地,第三动力源133再次驱动第一伸缩杆132推动挤压部131向下运动并与模体111之间形成模塑件成型空间,最终,实现将模塑件的注塑成型流程以及成品模塑件的转移进行完全集成的技术。
通过上述方案,实现了将模塑件的注塑成型流程以及成品模塑件的转移进行完全集成的技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塑件成型模块(1),移动模块(2),所述模塑件成型模块(1)与移动模块(2)固定连接;
所述模塑件成型模块(1)包括注塑件成型模具(11),注塑机构(12),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13),冷却机构(14),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11)与移动模块(2)固定连接,所述注塑机构(12)设置在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11)的一侧,其用于向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11)上注入熔融状态的塑料,所述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13)设置在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11)的正上方,其在注塑件成型模具(11)上做上下往复运动,所述冷却机构(14)设置在注塑件成型模具(11)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件成型模具(11)包括模体(111),成型模塑件翻转构件(112),第一动力源(113),所述模体(111)为内部光滑的槽型结构,其边缘位置与移动模块(2)固定连接,所述成型模塑件翻转构件(112)放置在所述模体(111)的凹槽内,其一端与模体(11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动力源(113)的动力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源(113)固定在所述模体(111)的外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机构(12)包括注塑筒(121),注塑嘴(122),活塞(123),推杆(124),第二动力源(125),所述注塑筒(121)固定设置在所述模体(111)上,其一端与漏斗状的注塑嘴(122)连通,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动力源(125),所述活塞(123)与注塑筒(121)的内腔滑动连接,所述推杆(124)的一端与活塞(12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动力源(125)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筒(121)上设置有一个与其内腔连通的进料漏斗(12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塑件挤压成型机构(13)包括挤压部(131),第一伸缩杆(132),第三动力源(133),所述第一伸缩杆(132)的一端与挤压部(1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动力源(133)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动力源(133)固定设置在移动模块(2)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14)包括导热部(141),冷却部(142),所述导热部(141)设置在所述模体(111)的下侧面上,其与冷却部(142)连接,所述冷却部(142)设置在所述导热部(141)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141)包括箱体(1411),若干导热柱(1412),隔板(1413),接口(1414),所述箱体(1411)设置在模体(111)的下侧面上,所述隔板(1413)设置在所述箱体(1411)的内腔并形成U字形的通道结构,所述导热柱(1412)均布设置在箱体(1411)的内腔,所述接口(1414)具有至少两个,其设置在通道的两端,其与所述箱体(1411)的内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142)包括冷却箱(1421),管路(1422),所述冷却箱(1421)设置在所述箱体(1411)的下方,所述管路(1422)的一端与冷却箱(1421)连通,另一端与箱体(1411)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1422)具有冷液管,热液管,所述热液管上设置有第四动力源(1423),所述冷液管,热液管的一端皆与冷却箱(1421)连通,另一端皆与箱体(1411)连通并使得箱体(1411)、冷却箱(1421)形成回路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模块(2)包括平台(21),水平移动模块(22),第五动力源(23),竖直移动模块(24),第六动力源(25),所述水平移动模块(22)的一端与第五动力源(23)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其驱动所述水平移动模块(22)在平台(21)上水平运动,另一端与第六动力源(25)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动力源(25)的动力输出端与竖直移动模块(24)固定连接,其驱动所述竖直移动模块(24)在水平移动模块(22)上竖直移动,所述竖直移动模块(2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模塑件成型模块(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659850.XU CN212948827U (zh) | 2020-08-11 | 2020-08-11 | 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659850.XU CN212948827U (zh) | 2020-08-11 | 2020-08-11 | 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48827U true CN212948827U (zh) | 2021-04-13 |
Family
ID=75351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659850.XU Active CN212948827U (zh) | 2020-08-11 | 2020-08-11 | 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48827U (zh) |
-
2020
- 2020-08-11 CN CN202021659850.XU patent/CN2129488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705786U (zh) | 一种新型汽车零配件注塑模具 | |
CN212948827U (zh) | 一种模塑件注塑装置 | |
CN212097368U (zh) | 一种可快速脱模的曲面件注塑模具 | |
CN214188317U (zh) | 一种便于快速脱料的注塑模具 | |
CN213675300U (zh) | 一种空调保温管压料塑型机 | |
CN113954324A (zh) | 一种塑胶料加工的成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1279540U (zh) | 一种可调节的注塑用模具 | |
CN210026157U (zh) | 一种五金件加工用模具 | |
CN109262945B (zh) | 一种自动整形输出一体注塑机的操作方法 | |
CN111844651A (zh) | 一种高效节能塑件注塑成型模具 | |
CN205467247U (zh) | 吹塑装置 | |
CN217395609U (zh) | 一种微小产品注塑模具 | |
CN214214543U (zh) | 一种多工位高效注塑机 | |
CN216832059U (zh) | 一种可自动下料的推杆滑块注塑成型机 | |
CN210733023U (zh) | 一种室内加热器两用面板一体注塑装置 | |
CN218256456U (zh) | 塑料管模具的管口卡槽成型机构 | |
CN213919177U (zh) | 一种快速成型的精密塑胶模具 | |
CN214000336U (zh) | 一种电动车电池盖板生产用注塑模具 | |
CN213291140U (zh) | 一种便于脱模的汽车仪表板用注塑模具 | |
CN209158774U (zh) | 一种注塑机 | |
CN218966035U (zh) | 一种具有码垛结构的注塑机下料机构 | |
CN212948851U (zh) | 一种连续式多规格注塑装置 | |
CN215703754U (zh) | 一种设有顶出机构的塑料瓶加工用注塑装置 | |
CN213082178U (zh) | 一种家电开关生产用注塑模具 | |
CN216423290U (zh) | 一种包塑成型重叠注塑的精密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