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21165U - 风罩及包含其的充换电仓 - Google Patents
风罩及包含其的充换电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21165U CN212921165U CN202021318942.1U CN202021318942U CN212921165U CN 212921165 U CN212921165 U CN 212921165U CN 202021318942 U CN202021318942 U CN 202021318942U CN 212921165 U CN212921165 U CN 2129211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inlet
- air outlet
- fan housing
- temperature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罩及包含其的充换电仓,该风罩包括风罩主体和隔板,所述风罩主体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隔板与所述风罩主体相固定,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进风口、排风口之间,所述隔板将所述进风口、排风口分隔成两个独立空间。该风罩及包含其的充换电仓,通过使用隔板,将风罩的进风空间、排风空间隔离开,当将该风罩安装到温控设备上时,温控设备的进风路径、排风路径被隔离开,使温控设备进风时,不会吸到刚排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降低了进入温控设备的空气的温度,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效地提高了温控设备的冷却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罩及包含其的充换电仓。
背景技术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消耗所带来的供应压力以及尾气污染,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展进入了迟滞期。对于绿色能源前景的青睐,电动汽车以其节能环保的优势在近几年呈现出井喷式发展。而电动汽车因其对电池充电时间的短板促使了快换式电动汽车的出现,即快速更换电动汽车上的电池包,将亏电电池包卸下并安装上满电电池包。电动汽车因续航里程需求导致其电池包的重量非常重,因此,对电池包的更换需要依赖专有设备进行,于是,换电站作为一种专业提供电动汽车电池包更换的服务场所应运而生。
换电站,通常具有更换电池包、为电池包充电等功能。由于外界环境和换电站内部设备的运行的影响,换电站内需要安装温控设备,使换电站内部的温度得到控制。而安装温控设备,不可避免地需要安装与外界环境连通的排风口或进风口。如何设置换电站的排风口或进风口,使换电站的进风、排风之间不相互影响,是换电站设计时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换电站的进风、排风之间相互影响的缺陷,提供一种风罩及包含其的充换电仓。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罩,包括风罩主体和隔板,所述风罩主体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隔板与所述风罩主体相固定,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进风口、排风口之间,所述隔板将所述进风口、排风口分隔成两个独立空间。
在本技术方案中,将该风罩安装到温控设备上时,温控设备包括用于进风的第一进风口和用于排风的第一排风口,风罩的隔板与温控设备的外表面相配合,风罩的进风口与第一进风口之间形成独立的进风空间,风罩的排风口与第一排风口之间形成独立的排风空间;通过使用隔板,将温控设备的进风路径、排风路径隔离开,使温控设备进风时,不会吸到刚排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降低了进入温控设备的空气的温度,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效地提高了温控设备的冷却效率。
较佳地,所述风罩主体具有顶面和环绕所述顶面的边缘的侧面,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风罩主体的顶面,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风罩主体的侧面。
在本技术方案中,将进风口、排风口设置于不同的表面,可以使进风口、排风口之间尽量远离;同时,将排风口设置于顶面,使温度较高的空气从排风口排出后直接上升,不会流动至进风口,避免排风口刚排出的空气被进风口吸入。
较佳地,所述排风口靠近所述顶面的一侧设置,与所述排风口相靠近的侧面不设置进风口。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进风口、排风口的位置设置,使进风口、排风口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远离,避免排风口刚排出的空气被进风口吸入。
较佳地,所述隔板环绕所述排风口的周向设置。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隔板将排风口绕周向围住,使排风口形成一独立的排风空间。
较佳地,所述风罩上还设有维修口,所述维修板盖在所述维修口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当维修人员需要对风罩下方的设备进行维修时,可以将维修板打开,维修人员或维修设备从维修口进入。
较佳地,所述风罩主体包括进风模块和排风模块,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进风模块上,所述排风口设置于所述排风模块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风罩的整体体积较大,将风罩主体拆分为进风模块和排风模块,便于安装和拆卸。
较佳地,所述进风模块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排风模块的数量为一个,两个所述进风模块位于所述排风模块的两侧,所述进风模块具有第一顶面和位于所述第一顶面的边缘的第一侧面,所述排风模块具有第二顶面和位于所述第二顶面的边缘的第二侧面,两个所述进风模块的第一顶面、所述排风模块的第二顶面组成一连续表面,两个所述进风模块的第一侧面、所述排风模块的第二侧面组成一连续环面。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进风模块、排风模块的布置,在方便安装拆卸的同时,使排风口、进风口按照较佳的位置布置,避免排风口刚排出的空气被进风口吸入。
较佳地,所述排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面,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侧面。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进风口、排风口的位置设置,使进风口、排风口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远离,避免排风口刚排出的空气被进风口吸入。
较佳地,所述排风口靠近所述第二顶面的一侧设置;所述风罩还包括维修板,所述第二顶面远离排风口的一侧还设有维修口,所述维修板盖在所述维修口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维修口设置于第二顶面上,使维修口尽量位于风罩的中部,方便维修风罩内部的各个角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充换电仓,包括:
第一温控室,所述第一温控室内安装有温控设备,所述第一温控室的外部安装有风罩,所述风罩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所述温控设备包括用于进风的第一进风口和用于排风的第一排风口,所述风罩的隔板与所述温控设备的外表面相配合,所述风罩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形成独立的进风空间,所述风罩的排风口与所述第一排风口之间形成独立的排风空间。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用隔板,将温控设备的进风路径、排风路径隔离开,使温控设备进风时,不会吸到刚排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降低了进入温控设备的空气的温度,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效地提高了温控设备的冷却效率。
较佳地,所述充换电仓还包括第二温控室,所述第二温控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排风的第二排风口,所述风罩面向第二排风口的表面不设置进风口;所述风罩的排风口靠近所述第二排风口设置。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风罩的进风口尽量远离第二排风口和风罩的排风口,使风罩的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保持较低的温度,提高温控设备的冷却效率。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风罩及包含其的充换电仓,通过使用隔板,将风罩的进风空间、排风空间隔离开,当将该风罩安装到温控设备上时,温控设备的进风路径、排风路径被隔离开,使温控设备进风时,不会吸到刚排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降低了进入温控设备的空气的温度,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效地提高了温控设备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充换电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充换电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风罩的正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风罩的A-A向剖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风罩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所示的风罩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充换电仓 100
充电室 101
液冷室 102
设备室 103
充电架 104
电池取放口 105
行走通道 106
通风柜 107
充电机柜 108
配电盒 109
液冷设备 110
空调 111
第二排风口 112
风罩 200
风罩主体 201
隔板 202
进风口 203
排风口 204
顶面 205
侧面 206
进风模块 207
排风模块 208
第一顶面209
第一侧面 210
第二顶面 211
第二侧面 212
连接条 213
第一折边 214
第二折边 215
连接边 216
维修板 217
维修口 218
限位环 2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换电站,用于将旧的电池包从电动汽车中取出,并将新的电池包再装入电动汽车中;同时,取下的旧的电池包还需要充电。因此,换电站需要设置一充换电仓100,如图1至图2所示。
如图1至图2所示,该充换电仓100,设有充电室101、液冷室102和设备室103,充电室101内设有若干充电架104,充电架104用于放置电池包并对电池包进行充放电。充电室101的两侧形成电池取放口105,充电架104面向电池取放口105设置,换电设备可以从电池取放口105伸入并从充电架104上取走电池包或将电池包放到充电架104上。
其中,若干充电架104在充电室101内排成两排,两排充电架104分别位于充电室101的两侧,两排充电架104的中间形成供工作人员行走的行走通道106。两排充电架104分别对应两个电池取放口105,分别供两侧的换电设备伸入并取放电池包。
设备室103内放置有通风柜107、充电机柜108,通风柜107的通风管路延伸至充电室101内,对充电室101的内部空间进行通风;充电机柜108的充电线延伸至充电架104上,充电线用于对位于充电架104上的电池包进行充放电。充电架104上安装有配电盒109,配电盒109与充电线相连接,配电盒109用于控制电池包的充放电。而,通风柜107的通风管路从设备室103、充电室101和液冷室102的上方经过,对设备室103、充电室101和液冷室102的空气进行通风。
电池包充电过程中会产生较高热量,且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时也会影响到电池包的温度。而为了保证电池包的正常运行,必须控制充电架104上的电池包的温度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因此,充换电仓100的液冷室102内设置有液冷设备110,液冷设备110的液冷管路延伸至充电架104上,液冷管路用于对位于充电架104上的电池包进行冷却。
除使用液冷设备110外,在充电室101的上方还设置有空调111,空调111的顶部设置有风罩200,如图3至图8所示。该风罩200包括风罩主体201和隔板202,风罩主体201设有进风口203和排风口204;隔板202与风罩主体201相固定,隔板202设置于进风口203、排风口204之间,隔板202将进风口203、排风口204分隔成两个独立空间。
空调111包括用于进风的第一进风口和用于排风的第一排风口。将该风罩200安装到空调111上时,风罩200的隔板202与空调111的外表面相配合,风罩200的进风口203与第一进风口之间形成独立的进风空间,风罩200的排风口204与第一排风口之间形成独立的排风空间。
通过使用隔板202,将空调111的进风路径、排风路径隔离开,使空调111进风时,不会吸到刚排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降低了进入空调111的空气的温度,提高了空调111的冷却效率。在空间有限的充换电仓100中,使用该风罩200,可以有效地提高空调111的冷却效率,从而提高充换电仓100的制冷效果。
如图3至图4所示,风罩主体201具有顶面205和环绕顶面205的边缘的侧面206,排风口204位于风罩主体201的顶面205,进风口203位于风罩主体201的侧面206。其中,隔板202环绕排风口204的周向设置,将排风口204围成一独立的空间。
将进风口203、排风口204设置于不同的表面,可以使进风口203、排风口204之间尽量远离。同时,将排风口204设置于顶面205,使温度较高的空气从排风口204排出后直接上升,不会流动至进风口203,避免排风口204刚排出的空气被进风口203吸入。
如图3至图4所示,排风口204靠近顶面205的一侧设置,与排风口204相靠近的侧面206不设置进风口203。通过上述进风口203、排风口204的位置设置,使进风口203、排风口204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远离,避免排风口204刚排出的空气被进风口203吸入。
如图3至图6所示,风罩200的整体体积较大,为了便于安装,可以将风罩主体201拆分为两个进风模块207和一个排风模块208,进风口203设置于进风模块207上,排风口204设置于排风模块208上。
其中,两个进风模块207位于排风模块208的两侧,进风模块207具有第一顶面209和位于第一顶面209的边缘的第一侧面210,排风模块208具有第二顶面211和位于第二顶面211的边缘的第二侧面212;两个进风模块207的第一顶面209、排风模块208的第二顶面211组成一连续表面,即风罩主体201的顶面205;两个进风模块207的第一侧面210、排风模块208的第二侧面212组成一连续环面,即风罩主体201的侧面206。而,排风口204设置于第二顶面211,进风口203位于第一侧面210。
如图6至图7所示,进风模块207、排风模块208之间通过连接条213相连接,连接条213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折边214、第二折边215,排风模块208面向进风模块207的一边具有向内弯折的连接边216,连接条213的第一折边214与进风模块207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相固定,连接条213的第二折边215与排风模块208的连接边216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相固定。通过连接条213的连接结构,可实现进风模块207、排风模块208之间的固定,而使用螺栓连接,连接方式简单,且为可拆卸连接。
上述风罩主体201的模块拆分,不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方式,也可以根据实际安装需要拆分为其它形状和数量的模块。
如图3至图6所示,风罩200还包括维修板217,风罩200上还设有维修口218,维修板217盖在维修口218上。当维修人员需要对空调111或充换电仓100内的其它部件进行维修时,可以将维修板217打开,维修人员从维修口218进入充换电仓100内部或将维修设备从维修口218伸入充换电仓100内。
维修口218最好设置在风罩主体201的顶面205上,以便于维修人员或维修设备进入。更佳地,维修口218可以设置在排风模块208上,比如第二顶面211上,使维修口218尽量位于中部,方便维修充换电仓100内部的各个角落。当维修口218设置在排风模块208上时,排风口204靠近第二顶面211的一侧设置,维修口218可以设置在第二顶面211的另一侧。
如图6、图8所示,维修板217面向风罩主体201内的一面设有限位环219,限位环219的形状与维修口218的形状大致相同。当维修板217放在维修口218上时,限位环219与维修口218的形状相匹配,维修板217的边缘与排风模块208的第二顶面211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
如图1至图2所示,由于充换电仓100的液冷室102位于充电室101的空调111的旁边,液冷室10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排风的第二排风口112。因此,风罩200面向第二排风口112的表面不设置进风口203;风罩200的排风口204靠近第二排风口112设置。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风罩200的进风口203尽量远离第二排风口112和风罩200的排风口204,使风罩200的进风口203吸入的空气保持较低的温度,提高空调111的冷却效率。
上述风罩200并不限定设置于具有空调111的充电室101,也可以设置在其他温控室上;风罩200也不限定设置于充电室101和接近于液冷室102设置。在具有相邻的安装有温控设备的第一温控室和顶部设置有第二排风口的第二温控室的结构时,风罩均可按上述结构和位置关系设置。此时,风罩安装于第一温控室的外部,温控设备包括用于进风的第一进风口和用于排风的第一排风口,风罩的隔板与温控设备的外表面相配合,风罩的进风口与第一进风口之间形成独立的进风空间,风罩的排风口与第一排风口之间形成独立的排风空间。第二温控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排风的第二排风口,风罩面向第二排风口的表面不设置进风口;风罩的排风口靠近第二排风口设置。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罩,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罩主体,所述风罩主体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
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风罩主体相固定,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进风口、排风口之间,所述隔板将所述进风口、排风口分隔成两个独立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罩主体具有顶面和环绕所述顶面的边缘的侧面,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风罩主体的顶面,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风罩主体的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口靠近所述顶面的一侧设置,与所述排风口相靠近的侧面不设置进风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环绕所述排风口的周向设置;和/或,
所述风罩上还设有维修口,所述风罩还包括维修板,所述维修板盖在所述维修口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罩主体包括进风模块和排风模块,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进风模块上,所述排风口设置于所述排风模块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模块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排风模块的数量为一个,两个所述进风模块位于所述排风模块的两侧,所述进风模块具有第一顶面和位于所述第一顶面的边缘的第一侧面,所述排风模块具有第二顶面和位于所述第二顶面的边缘的第二侧面,两个所述进风模块的第一顶面、所述排风模块的第二顶面组成一连续表面,两个所述进风模块的第一侧面、所述排风模块的第二侧面组成一连续环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面,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侧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口靠近所述第二顶面的一侧设置;所述风罩还包括维修板,所述第二顶面远离排风口的一侧还设有维修口,所述维修板盖在所述维修口上。
9.一种充换电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温控室,所述第一温控室内安装有温控设备,所述第一温控室的外部安装有风罩,所述风罩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所述温控设备包括用于进风的第一进风口和用于排风的第一排风口,所述风罩的隔板与所述温控设备的外表面相配合,所述风罩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形成独立的进风空间,所述风罩的排风口与所述第一排风口之间形成独立的排风空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换电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换电仓还包括第二温控室,所述第二温控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排风的第二排风口,所述风罩面向第二排风口的表面不设置进风口;所述风罩的排风口靠近所述第二排风口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18942.1U CN212921165U (zh) | 2020-07-06 | 2020-07-06 | 风罩及包含其的充换电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18942.1U CN212921165U (zh) | 2020-07-06 | 2020-07-06 | 风罩及包含其的充换电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21165U true CN212921165U (zh) | 2021-04-09 |
Family
ID=75328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318942.1U Active CN212921165U (zh) | 2020-07-06 | 2020-07-06 | 风罩及包含其的充换电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2116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84907A (zh) * | 2021-09-30 | 2022-11-04 |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充换电站 |
-
2020
- 2020-07-06 CN CN202021318942.1U patent/CN21292116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84907A (zh) * | 2021-09-30 | 2022-11-04 |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充换电站 |
WO2023051785A1 (zh) * | 2021-09-30 | 2023-04-06 |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充换电站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450864B2 (en) |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control box and electric power converter in frame-mounted engine generator | |
WO2010037248A1 (zh) | 风冷发电机组 | |
US10344661B2 (en) | Engine system | |
CN212921160U (zh) | 设备安装平台及充换电仓 | |
CN212765825U (zh) | 一种充换电柜 | |
CN212921165U (zh) | 风罩及包含其的充换电仓 | |
CN109548368A (zh) | 一种储能机柜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1084796Y (zh) | 充电装置 | |
JP2023511596A (ja) | 電気車両用の空冷式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 |
CN110581328A (zh) | 电池pack冷却组件、储能集装箱及冷却方法 | |
CN211150627U (zh) | 一种储能电池散热系统 | |
CN210390825U (zh) | 一种具有循环散热结构的充电桩 | |
CN213872993U (zh) | 一种可正面拆卸的储能集装箱空调结构 | |
CN212389495U (zh) | 空气动力系统装置 | |
CN112319263B (zh) | 一种具有智能温控的箱式充电站 | |
CN218632209U (zh) | 一种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的电池模块 | |
CN217396286U (zh) | 便于散热的充电机舱和换电站 | |
CN218299925U (zh) | 储能集装箱簇间隔离式温控系统 | |
CN216320933U (zh) | 废气处理机组以及使用其的涂布机废气处理系统 | |
CN210490623U (zh) |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同步电机盖板 | |
CN212463894U (zh) | 一种便于散热的充电柜 | |
CN212827925U (zh) | 一种优良的通风散热换电柜系统 | |
CN208338124U (zh) | 一种密闭通信电源模块插框及移动通信微站电源机箱 | |
CN214588997U (zh) | 风冷储能柜和多能互补能源系统 | |
CN212163934U (zh) | 储物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